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河南历史及名人

时间:2020-07-18

中原地区的历史人物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957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0 分钟。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

河南与“中国”的得名

河南不仅被称为“中原”和“中州”,在历史上还曾被称为“中国”和“中土”。今天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历史上最早的“中国”却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一带,这是史学界的共识。“中国”一词,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在3000多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在洛阳附近用土圭测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测影台遗址),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并在附近营建了成周洛邑。洛阳也因此被历代文人认为“居天下之中”。

由于河南不仅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而且数千年都是这片广阔土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中国”一词渐渐成了正统国家的代称。历史上无论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失掉中原的汉族政权,都自称“中国”而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文化

中原文化大体可以概括为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18种文化。总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经典,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

神龙文化: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乡。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是因此而来。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

汉字文化: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黄帝时代仓颉造字、安阳甲骨文出土,上蔡人李斯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漯河人许慎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这里。

姓氏文化: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来,河南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朝觐、拜祖的热潮。

农耕文化: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

商业文化: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在商丘,中原地区产生了中华商业文化的许多第一。商代的商丘人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是第一个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第一个儒商河南浚县人子贡,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第一个热心公益事业而被后人称为商圣的南阳人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之后,悄然引退,把才能用于经商。第一个爱国商人新郑市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了秦师入侵,以自己的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时期的洛阳,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新郑,以“城门之征”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商丘,第一个有战略思路的产业商人为东周时洛阳人白圭,第一个商业理论家是今商丘人计然,最早的商家诉讼条例发生在春秋时的郑国即今郑州,第一个重商理论的倡导者为西汉洛阳人桑弘羊,唐代洛阳城内的管理市场的“三市之长”是最早的“市长”。世界上第一座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就北宋汴京(今开封),人口150多万,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清代巩义康百万家族,写下了“富过十二代、历经400年而不败”的商业神话。

思想文化:伏羲演八卦,周文王作《易经》,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动区域主要在河南。老子、庄子分别写成了影响深远的《道德经》和《庄子》。法家韩非、商鞅、申不害,墨家墨子,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吴起,杂家吕不韦,东汉王充在洛阳著作《论衡》是一部唯物主义哲学巨著。中原思想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

科技文化:四大发明,在中原孕育而发明。安阳“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较欧洲早1000余年。《鹳鱼石斧图陶缸》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国画”,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67件不可移动文物之首。“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驰名中外,代表了历史上瓷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科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年;创立的“浑天说”。唐代僧一行,不仅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时器,而且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恒星自行”的观点。

中医文化:中原医学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黄帝被后人公认为中医药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编著的《黄帝内经》至今仍是中医学工作者必读的指导性医学著作。东汉南阳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中医经典专著,被誉为“中国医方之祖”。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

诗文文化: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河南篇目作品100多篇占三分之一之多。历史上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左思《三都赋》创造了“洛阳纸贵”的佳话。唐代三大诗人河南有其二,“诗圣”杜甫、诗人白居易。“贾谊、阮瑀、应玚、谢灵运、江淹、韩愈、岑参、刘禹锡、李贺、李商隐……诗词明星灿若星河。

武术文化: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中原武术文化技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帮助戚继光抗倭立功的光辉业绩,使少林寺遐迩闻名。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刚柔并济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为主旨,推广至五大洲。

中原功夫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少林寺》、《太极宗师》家喻户晓,电影《少林寺》被先后数次拍摄制作,如1976年邵氏兄弟出品、1982年李连杰主演、2011年刘德华成龙主演,皆取得不错的票房;少林功夫秀,近年来频繁亮相国际重要舞台,如国庆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

民俗文化:百家衣和百家饭是河南的风俗文化之一。百家衣是婴儿服的一种,由一百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

河南古代历史大事

导读:约50—20万年前 南召人生活在南召云阳一带 (今天的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西北3.5公理的杏花山脚下) 约10万年钱 卢氏人生活在卢氏横涧一带 (今天的三门峡卢氏县横涧乡锄沟峪) 约8000年前 裴李岗人开始氏族生活 (今天的新郑市裴李岗村) 约7000—5000年前 仰韶母系氏族公社 (今天河南省洛阳市西80公里渑池县东北的仰韶村) 约5000—4000年前 龙山文化时期,父系氏族公社 (首先发现在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

约50—20万年前 南召人生活在南召云阳一带

(今天的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西北3.5公理的杏花山脚下)

约10万年钱 卢氏人生活在卢氏横涧一带

(今天的三门峡卢氏县横涧乡锄沟峪)

约8000年前 裴李岗人开始氏族生活

(今天的新郑市裴李岗村)

约7000—5000年前 仰韶母系氏族公社

(今天河南省洛阳市西80公里渑池县东北的仰韶村)

约5000—4000年前 龙山文化时期,父系氏族公社

(首先发现在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等)

约4000年前 传说中的黄帝、大禹时期

(黄帝中华之祖、人文初祖。大禹治理中原洪水)

约公元前2070年 启在阳城建立夏朝

(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迁都西亳

(历史起源 商汤灭夏前后,所居的地方均称为亳。起初,亳地在今河南省浚县、内黄、濮阳一带,后迁至今郑州商城遗址。西亳,传说中在洛阳偃师市)

约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盘庚迁都殷

(今天的河南安阳)

约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商朝灭亡

(今天的河南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

公元前773年 郑国迁都新郑

(今天河南新郑市)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

(今天的河南洛阳市)

公元前638年 楚、宋泓之战

(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发生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627年 秦、晋崤之战

(在晋秦争霸战争中,发生于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的一场晋襄公率军在晋国郩山(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东)隘道全歼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公元前606年 楚庄王观兵中原,问鼎轻重

公元前597年 楚、晋之战

(公元前597年,楚大败晋师于邲今河南郑州西北,见邲之战

公元前461年 韩迁都宜阳,后又迁都翟

(今天的洛阳市宜阳夏,翟今天的河南禹州市)

公元前375年 韩灭郑,迁都新郑

(今天的河南新郑市)

公关前361年 魏迁都大梁

(今天的河南开封市,也是开封市创立之始,也是开封城定位于此地的开端。)

公元前353年 齐、魏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在今天的河南新乡长垣县西北的一次著名截击战)

公元前341年 齐、魏马陵之战

(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的莘县大张家镇)

公元前230年 秦灭韩

公元前225年 秦灭魏

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3年 楚、汉相争

公元前209年 陈胜起义军建张楚政权

公元23年 昆阳之战

(今天的平顶山叶县,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

公元25年 东汉建都洛阳

公元189年 董卓之乱,洛阳城被烧毁

公元197年 东汉迁都许昌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今天的河南中牟东北)

公元220年 曹魏建都洛阳

公元317年 匈奴汉国攻占洛阳

公元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公元605年 隋炀帝营建洛阳为东都,开运河

公元755年 唐安史之乱

公元960年 北宋建都开封

公元1214年 金宣宗迁都开封

公元1234年 宋、蒙联军克蔡州,金亡

(今天的河南省驻马店汝南县)

公元1290年 元河南、江北行省建立

公元1368年 明建立河南省

公元1640年 李自成起义军进入河南

公元1813年 天理教起义

(今天的豫北滑县燃遍北方各省)

1、前倨后恭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术多年。后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 洛阳的家人见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连苏秦央求嫂子做顿饭,嫂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苏秦从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读。把头发束住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腿,“头悬梁,锥刺骨”便由此而来。 一年后,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开始二次周游列国。这回终于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当此时的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苏秦不由叹息:“人生在世,地位财富,真不可忽视啊!” 这即是“前倨后恭”的典故。今人多用此形容那些先前傲慢而后来谦恭,以及见风使舵,见机行事的人。 2、洛阳纸贵 人们常说:自古洛阳出才子。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坛上灿若群星的洛阳才子之一。 左思从小出身贫寒,且相貌丑陋,但他却视荣辱如浮云,看名利为粪土,把精力都用在学习和文学创作上,写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诗佳作。其中,《三都赋》问世后,受到朝野各界热烈赞颂,一时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也因而昂贵起来。以后,“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来称誉某些作品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流行。 左思三都赋》中的洛阳城,早已被无情的历史风雨化作一片废墟,而今日的洛阳城,又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相信千年前的左思倘若再生人间,看到今天的洛阳,他一定会有一部更加精美华采的《三都赋》风行洛阳街头,也将会有一段新的关于“洛阳纸贵”的佳话。 3、王祥卧冰 很早很早以前,在洛阳老城西二十五里的地方有一条小河,小河边的村子里住着一个名叫王祥的男孩。 平时,尽管王祥对继母象对生母那样孝敬,可是他的继母开始时还可以,当她生了个男孩以后,渐渐地就把王祥看作眼中钉,肉中刺了。 继母整天把重活指派给王祥干,王祥尽管非常卖力,但是,十成有一成做不好,她不是打便是骂,并且还经常在王祥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长了,父亲对王祥也讨厌起来。 尽管这样,王祥对父母还是和以前一样孝敬。 有一年冬天,王祥的继母得了病,她为了整治王祥,故意对王祥的父亲说,想吃村边河里的鲤鱼。王祥听见后便于第二天顶着寒风来到小河边。十冬腊月天气,小河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莫说用脚踩,就是用石头也砸不开。怎么逮鱼呢?王祥穿单薄的衣服,坐在冰上哭起来。 他哭了一阵,突然发现自己屁股下的冰稍微化了一点,王祥就脱掉衣服卧在冰上,不一会儿便被冻麻木了。就在这时候,突然听到天空中轰隆隆一声巨响,一条火龙从天而降,卧在王祥卧冰的河边。那火龙吐出的火把岸边的土都烧红了,河里的冰也溶化了,王祥也被暖醒过来,于是他便提着两条鲤鱼回家了。 继母吃了王祥提来的鲤鱼,却不见病情好转,又连着让王祥卧冰二次,病情更加重了。有一天晚上,王祥的继母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个小孩从她身上钻出来,对她说:“你儿子为你卧冰求鱼,你却本性不改,百般虐待他,如果继续下去,叫你性命难保,你如果能改恶从善,吃几只黄雀肉,病可自解。”说完那小孩就不见了,继母也被吓醒了。想想她平时对王祥百般虐待的情况,心里又悔恨,又难过。她又看见王祥穿著单薄的衣服,躺在木板上发抖,便产生了怜悯之心,忙拉起被子,给王祥盖上。 从此,继母象变了一个人,对王祥非常好,王祥又去捉了几只黄雀让继母吃,继母病也好了。打那以后,继母辛勤操持家务,又让王祥去读书。王祥非常聪明好学,长大以后,当了大官。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祥孝敬继母的品德,把他卧冰求鱼的那条小河,取名叫王祥河。 4、挑肥拣瘦 远在东汉刘秀时期,光武帝刘秀曾在都城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大学——太学,这座太学即位于洛阳开阳门南5里远的地方。当时,在太学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太学里,有位教学博士,姓甄名字,很有学问。有一年腊月三十,光武帝刘秀下诏赏赐太学里的教学博士们每人一只羊,让太学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可当羊赶到太学大院后,却出现了问题。原来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学博士们七嘴八舌,吵嚷了半天,也没有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这时,甄宇站起来说道:“我们都是教学博士,为人师表,不能斤斤计较,挑肥拣瘦!”说罢,他便从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来,径直牵了去。这下,大家不再争论,你谦我让,很快就分完了这群羊,各自高高兴兴的回家去了。 这段让羊的佳话传了出去,洛阳城里的人无不赞扬甄宇,还给他起了个带有敬意的别号“瘦羊博士”。从此,“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就传开来了。 5、乐不思蜀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棵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 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6、洛神的传说 在洛河两岸,流传着一个脍灸人口的洛神宓妃的故事。 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边。那时,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当中,并教会有洛氏百姓结网捕鱼,还把从父亲那儿学来的狩猎、养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给了有洛氏的人们。 这天,大伙儿劳动之余,宓妃拿起七弦琴,奏起优美动听的乐曲来。不巧,这悠扬的琴声被黄河里的河伯听到,这个浪荡公子便潜入洛河,看到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于是河伯化成一条白龙,在洛河里掀起轩然大波,吞没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宫,终日郁郁寡欢,只好用七

弦琴排遣愁苦。这时,后羿来到了宓妃的身边。后羿原是位善射的天神,因射死了九个天帝的儿子,便与妻子一同贬到人间,后羿妻子嫦娥偷吃仙药,一人返回天宫,便只剩后羿独自留在人间。 后羿听说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气愤,将宓妃解救出深宫,回到有洛氏中间,并与宓妃产生了。那河伯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听说了后羿宓妃之间的恋情,更是恼羞成怒。他化作一条白龙潜入洛河,吞噬了许多田地、村庄和牲畜,后羿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仓皇而逃。 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对手,只好跑到天帝那儿去告状。天帝早就知道了所发生的一切,并不向着河伯说话,河伯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再也不敢管后羿与宓妃的事了。 从此,后羿与宓妃这对情侣便在洛阳居住下来,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后来,为表彰他们,天帝还封后羿为宗布神,宓妃为洛神。洛河两岸的人于是在老城东关兴建了座宏伟的“洛神庙”。洛神宓妃的故事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7、老子炼丹翠云峰 洛阳市北约4公里邙山之巅的翠云峰,相传是太上老君炼丹处。老子,名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人。 传说他母亲感流星而娠,先天地而生。其母怀他72年,剖开母亲左腋才降生人间,且面世就是个白头发,因此就叫了个“老子”。其母适至李树下生他。他坠地就能讲话,指着李树说:“以此为我姓”。他耳朵有三个洞,目是重耳无轮故名重耳又称聃;眉如北斗,色绿,中有紫毛,长五寸;目方瞳,绿筋贯之,有紫光;鼻双柱;口方,齿数六八一十四个,颐如方丘,颊似横垄……。 他就是这么个神神奇奇的人,因此,他在周朝的国家图书馆“王城守藏室”里早早就当上了负责官员“柱下史”。 公元前520年,老子52岁时,周王朝内外交困,发生了争夺王位的内讧,守藏室的典籍全被王子朝等囊括到了楚国,诸侯国势力也愈来愈强大,觊觎ji yu朝廷。老子见周室日渐衰落,自己又无书可管了,只好离开王堀,来到城北邙岭最高处“翠云峰”上,静心炼丹养生。 翠云峰上松柏葱茏,登临远眺,洛河和龙门山,万安山,王城市井等历历在目,让人心胸豁然开阔。老子对仕途失望后,精力专注地用在炼丹上。他砌了太极八卦炉,以乾、坤、离、震、艮、兑八方位,调动天、地、水、火、雷、山、风、泽、云灵性,运用内外相同的道理炼将起来。整整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揭炉时轰然一声,犹似地震,只见炉堂里进射出万道金光,直冲霄汉。老子自用一粒,顿时脱了凡骨,面露紫气。 老子上山时,为求心静,将所乘青牛栓在翠云峰旁一条峪谷之间。丹成后,老子用仙丹点化青牛,青牛也成了神牛。老子就洒脱地骑上青牛出函谷关,留下一部传世之作《道德径》。后来传说是西游天竺教化胡人去了。实际上隐于今栾川县伏牛山主峰老君山。北魏时山上建有老君庙、唐太宗时重新修缮,明代时药灶、丹炉遗址俱存。现又修革一新。 唐代时,为纪念这位道教创始人,在翠云峰巅建了庙宇后称上清宫,在拴牛处建了“青牛观”,亦叫“下清宫”,并将拴牛的山谷称为“青牛峪”。明朝诗人张姜谷的《青牛吼谷》就描写了这个故事: 大道归何处? 白头一老翁。 名逃柱下史, 丹炼翠云宫。 紫气冲关外, 青牛吼谷中。 流沙越万里, 西去觅真空。 8、孔子入周问礼乐 孔子公元前551 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OU县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发扬光大之人。 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阳“观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通过鲁国旧贵族南宫敬叔的关系,获得鲁昭公的准许和一车二马的支持,千里迢迢到了洛阳,找到当时的大学问家老聃Dan询问礼乐。 老聃即道家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当时为周朝“守藏室之史”,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长。他对孔子说:“你所要问的那些人,他们和自己的骨头早腐烂了,只剩下他们的话罢了。况且,君子逢到好的时代就出来干番事业,遇到不好的时代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好的商人深藏钱财,好象一无所有;很有德兴的人,外表看起来却像是遇笨。去掉你的骄气和想入非非、装模作样和不切实际的奢望吧!,对你都没有什么好处。我要对你说的就是这些”。

1楼

楼主:时间:2005 03 2722:26:00

孔子临别时,老子还赠言道:“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钱财,仁义的人送人良言,我不富贵,也不能窃仁者的名声,但还是要告诉您:观察问题很透彻、言辞犀利善辩的人,假如遇到危及自身生命的事,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好议论人,揭人的短处!作为子女和人臣,言语和行动都不能只考虑到自己!” 孔子听了老子的话,回去对自己的学生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跑者可用网对付,游者可以用钓丝对付,飞者可以用弓箭对付。至于龙我却无法了解,它乘风驾云直上青天。我今天见的这位老子,大约就是像龙一样的人物了。” 孔子还游览了周天子召见诸侯和举行国家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庙,祭天地的社坛等,从而对制定了西周礼乐制度的周公更是崇拜。洛阳之行,孔子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鲁国后,向他求学的人更多了。 洛阳市东关有条小街名叫“东通巷旧铜驼巷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河南历史及名人”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河南历史名人故事

河南历史名人故事

张衡,张堪,故事,东汉时期,出生地,乡里,南阳县,太守,天资聪颖,史书,文学家,科学家,河南省,石桥镇,父亲,祖父,河南名人,博学多能,从小就,字平子,是我国

2020-08-29 #故事阅读

河南的历史名人 从上古时期到近现代 这是最全的了!河南威武!

河南的历史名人 从上古时期到近现代 这是最全的了!河南威武!

河南,被誉为,河南郑州,历史名人,学说,杜甫,李白,白居易,河南南阳人,河南焦作,家和,中国,军事家,创始人,政治家,新郑,法家,谋士,道家,上古时期,代表人物,抗日英雄,近现代,河南周口,河南南阳,河南商丘,河南洛阳人,河南安阳,河南...

2017-09-20 #长篇故事

河南的历史名人之争:陕西和河南争黄帝 甘肃争老子 安徽争曹操

河南的历史名人之争:陕西和河南争黄帝 甘肃争老子 安徽争曹操

河南,曹操,中国,历史,文化,甘肃,陕西,中原,安徽,老子,黄帝,周边,中华历史,黄帝故里,历史名人,全国,发源地,方面,省份,韩国,历史文化,华夏文明,和中华,都知道,东周洛,怀祖,母戊鼎,阳王,魏蜀吴,鱼石斧

2007-07-23 #小故事

豫见——河南历史名人之“张仲景”

豫见——河南历史名人之“张仲景”

先生,张仲景,医学,百姓,人们,医圣,为了纪念,豫见,名人,仁术,医术,医道,志向,情怀,扁鹊,白河,疾苦,耳朵,贵人,河南历史,为良医,是我国,了学,仲景之,仲景,善德,孔子,水清见,温凉河,解苍生

2020-09-06 #短篇故事

寻找河南济源历史名人墓

寻找河南济源历史名人墓

聂政,赵衰,孙思邈,李愿,荆浩,南济,济源市,重耳,晋国,事迹,晋文公,盘谷,轵城镇,生卒年不详,严仲子,于显庆,卢汀,唐太宗,唐新,思邈,晋公子,曾为,洪谷,洪谷子,王屋镇,赵村,谷堆,韩愈,上第,头村

2016-11-27 #长篇故事

为什么说三国是河南人的时代?4个河南籍名人改变了三国历史

为什么说三国是河南人的时代?4个河南籍名人改变了三国历史

曹操,典韦,刘备,郭嘉,名人,河南籍,河南,谋士,吕布,三国时代,三国志,人才,中原地区,发展,毛玠,得天,一带,中原,天下,建安,局势,手下,时代,能力,颍川,陈留,起兵,三国历史,会发生,关羽

2012-06-24 #短篇故事

魅力河南的历史文化名人 成也文化败也是文化

魅力河南的历史文化名人 成也文化败也是文化

河南,对河,河南人,方面,宣传,中国,历史,人口,全国,客家人,文化,形象,经济,资源,都城,建设,教育,文化建设,自媒体,中州,信息,兵家,历史名人,地区,名人,和文,姓氏,必争之地,炎黄子孙,驻马店

2009-08-27 #小故事

豫见——河南历史名人之“张仲景”

豫见——河南历史名人之“张仲景”

先生,张仲景,医学,百姓,人们,医圣,为了纪念,仁术,医术,医道,志向,情怀,扁鹊,白河,疾苦,耳朵,贵人,为良医,是我国,了学,仲景之,仲景,善德,孔子,水清见,温凉河,解苍生,大医,下锅,一大

2019-03-13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