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国象棋名人

时间:2020-07-19

中国象棋名人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46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魔叔--杨官璘

杨官璘,我国首批特级大师。1925年生于鱼米之乡的广东省东莞县农村,六、七岁起学棋,六岁时即以善弈知名乡里,少年时致力于古谱研究。

当过裁缝,23岁开始在广州游乐场打擂,并经常和南国名手卢辉、董文渊在一起切磋棋艺,研究古谱、残局,功力精深,从而为后来驰骋棋坛,秣兵厉马南征北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精于中炮对屏风马的各种布局变化,擅长析解弃马陷车局。能攻善守,残局功力尤深,往往能用兵来制胜,劣势谋和。

四十年代居广州,享誉广东,一度去香港,1950年回广州,有“魔叔”称号。

杨官璘以其内向的性格,执着的进取,呕心沥血,数十年如一日地在棋坪上勤奋耕耘,不断攀登,他足踏南洋,汗洒海外,棋友如云为把中国象棋推向世界,作出了很大贡献。

1956年杨官璘第一次获全国冠军。

1957年、1959年先后获第二届、第四届全国象棋赛冠军。

1962年与胡荣华并列第六届全国象棋赛冠军,计先后四次获全国冠军。

1965年至1981年曾三次获全国比赛的亚军,多次获其他优胜名次。

1960年至1982年期间作为广东队的主将兼教练,对广东队四次获全国冠军起了重要作用。

1977年2月作为中国队的一员,参加在马尼拉举行的“中、菲、马、港象棋名手邀请赛”,获冠军。

1982年获全国象棋特级大师称号。

但在荣誉面前,他并不止步,多年来他为了进一步提高棋艺,探索精深,一方面注视国内外现代棋局的发展动向,一方面搜罗古谱,挖掘中国象棋方面的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粹,诠释校注,融会贯通,并为古谱今用,推陈出新的工作,建树了卓越的功勋。

他出版有《中国象棋教程》、《连星弈棋》

杨官璘棋风正,棋艺精,境界高,功夫高,棋界有口皆碑。

曾任全国象棋协会副主席;并历任广东省棋协副主席,广东省棋队教练,(1956年至1966年)《象棋》月刊主编,广东省政协委员等职。

小神童-李义庭

李义庭湖北武汉人,素有“小神童”之誉,从小由其父指导学弈,后与罗天扬等交流,棋艺刚柔相济,精熟残局,善于运子取势,技术全面。先走擅长用用中炮巡河对屏风马和顺手炮横车等开局。

1937年生,12岁即开始学习棋艺,如疾风突起,进展神速,棋风亦如长江巨浪气势磅礴,广州棋坛高手曾益谦北上武汉,初见李义庭就曾预言“此子必将成国手无疑”。

后来在著名棋手罗天扬的带动指点下,于1954年崭露头角于上海大新游乐场,曾与杨官璘对弈四局,以二胜二负的成绩与之握手言和,当时的李义庭年仅17岁,所以这个被报界称为爆炸性的使南国棋坛,人人震惊。

1954年到上海与各地名手交锋,战绩颇佳。

1956年获第一届全国象棋赛第四名。

1958年,李义庭不负众望,获第三届全国象棋赛冠军。

1959年获全国亚军。

1962年获全国第三名。

1959年至1965年间多次进入前六名。

1984年获“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称号。

文化革命之后,李义庭挂印封金,专心致志地从事培养新秀的工作,为我国的棋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李义庭潜心钻研棋艺,四方奔走搜寻人才,在新人辈出的时代,他退出比赛,甘当人梯,成为棋界共同瞩目的楷模。

事实上,罗天扬的循循善诱是李义庭成才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李义庭对后来居上的柳大华,也同样热心扶持,倍加推崇,正如人们所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湖北棋坛,棋星新秀,人才辈出,人才济济,后继有人。

李义庭历任湖北省棋协副主席,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市业余体校教练等职,1982年与1983年两次担任“三楚杯”大师级邀请赛的裁判长。

他著有《中炮巡河炮专集》一书,下集手稿写成后,与文革期间遗失,遂成一憾事。

旷代棋王--胡荣华

胡荣华的父叔辈均是象棋爱好者,因此,他8岁起就迷上了象棋,自街坊里弄到邻近棋摊,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他的棋艺长进很快,两、三年内就成了济南街道的小棋王.

解放初期,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大众文化娱乐活动.象棋作为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提倡和发展.50年代初期,上海民间棋队众多,遍布各区的文化馆和棋摊及茶楼棋室,乃是棋迷乐而忘返的洞天福地.其中最负盛名的棋楼是凌云阁,被誉为上海棋界的”少林寺”.那里棋迷众多,名手云集.乐于此道而欲求深造者,无不以去过凌云阁下棋为荣.邻近上海的江浙两省棋手常来此游学.全国各地高手,也时有专程来访交流.自1951年起广东著名棋手杨官麟、陈松顺每到上海必到凌云阁下棋、会友.此外,湖北罗天扬、李义庭,北京谢小然,天津庞蔼庭、马宽,杭州刘忆慈造访献艺,西安王羽屏,平湖朱明华,嘉兴高琪等一时俊,也先后来凌云阁造访献艺,凌云阁茶楼以”象棋集贤楼”闻名全国棋坛,成了上海棋界开展较大活动的”火车头”.自1953年起,上海大新公司游乐场,也先后自每年端午节起到中秋节止,开辟露天棋坛,邀请上海和全国各地高手,每天登台献艺,给广大的上海棋迷和欲求深造者提供了一个观摩学习的良好机会.在这样一个既有实战场所,又有学习深造的大气候下,上海棋界十分活跃,涌现了不少有较高水平的棋手,也出现了众多水平不凡的小棋手.胡荣华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1957年夏,胡荣华取得了上海市小学生组象棋比赛的冠军.同年11月,他与当年噪一时的小棋星沈惠林两人出现在全国象棋锦标赛上海区闭幂式后的大象棋表演台上,当众亮相,由此名闻弈林,引起了上海棋界人士的关注.其中徐大庆老先生就是最热情关心胡荣华的象棋引路人之一.

1958年冬,为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海市成立了象棋集训队.次年初,14岁的胡荣华被破格吸收进集训队.象棋艺术的大门,终于为这位小象棋星完全敞开了,胡荣华得到了一个进行进修提高棋艺的最佳一外部环境.胡荣华没有辜负党和国家及棋友们的期望.他勤奋好学而又善于学习,在前辈棋手无私的帮肋下,经过高质量、高难度的训练,记忆力与悟性特佳的胡荣华,对当时上海棋手中的代表人物何顺安的阴柔绵密、徐天利的轻灵潇洒、朱剑秋的刚猛骠悍等不同风格,有了较深的体会和理解.他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自己刚柔并济、潇洒自如的棋艺风格.1959年5月,胡荣华进入了上海市第二届运动会决赛圈,并进入前八名.同年10月,在上海市秋运会象棋比赛中,胡荣华进步神速,跃居第三名.到1960年初,他已有与一流高手抗衡的实力.客观地认识这一事实,将有肋于我们理解胡荣华何以能在1960年6月夺得五省市象棋邀请赛冠军,进而于同年10-11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上会一呜惊人,大魁天下了.如果说1960年6月前胡荣华是拜师学艺、深山练剑,那么自1960年6月起,胡荣华就开始挟艺、争雄弈林了.

旷代棋王胡荣华自1960年首获全国冠军起,称雄棋坛30余年.他自1960年至1979年,蝉联10届全国冠军,稳执棋坛牛耳达20余年这久,战功显赫.无与伦比.可谓前无古人,希有来者.这是胡荣华棋艺生涯的全厅全盛时期.进入80年代后,胡荣华精益求精,无论在棋艺的力度上、境界上,均达到了他的顶峰.他于1983年、1985年又两度夺得全国冠军,在我国象棋史上,他既曾是最年轻的全国冠军,又是迄今止年岁最长的全国冠军.此外,他还六度获得全国前三名,六捧”五羊杯”,并获多项杯赛的桂冠.就战绩上来看,仍然是名列榜首.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一事实:那就是在60-70年代,胡荣华的挑战者如杨官麟、王嘉良、李义庭等,年岁都比胡荣华大不少;而进入80年代后,新一代的青年优秀棋手茁壮成长,柳大华、李来群、吕钦、赵国荣、徐天红等,不但棋艺精湛,而且年富力强.在这么成批超一流棋手的挑战下,胡荣华仍然能在总成绩上高居首位,实是十分难能可贵.那么,在众多棋手竞相攀登棋艺高峰的征途上,胡荣华能永葆青春的奥秘又何在呢?

国际特级象棋大师胡荣华,除了具有作为一个优秀棋手必须具备的素质:天才、勤奋、记忆力与悟性特强、功力深厚、意志顽强、比赛经验丰富、战略战术灵活等等外,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就是富有创新精神.自1960年称雄弈林起,30余年来,他的成长及勇攀高峰的全过程,始终遵循着刻苦学习、全面继承、大胆改革、推陈出新这一指导思想,数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研究象棋之奥秘.他在自己的研究室内,在比赛场上,不但善于学习,善于继承,而重要的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棋艺领域内,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离经叛道、标新立异,而是以当代象棋理论为指导,在深刻理解棋艺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从象棋结构学的高度,进行不继的探索:强调子力的协调、态势的优美、潜力的蕴藏、弱点的消除、制高点的争夺、空间的开拓、各子效率的最大发挥以及对运子速度的兼顾等等.如果说胡荣华1964年前在棋艺的进修上,主要是全面地吸收和继承前辈们的宝贵经验,精益求精,并在布局的某些变例上有大小的战术性的改革,那么这些只是他的初步尝试,尚非宗匠之大手笔;而自1964年开始,他就可凭借已经练就的深厚功力,有可能勇敢、执著、大刀阔斧而又全面地探索研究象棋艺术领域中许多前人尚未深入的某些重要课题,对前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局部的乃至主体上的战略性的大改革和再创造,使之更完善深化.他的创新,不是妄越象棋理论之法度,也不是随意扬弃先辈们的宝贵遗产,而是意于法度之中,确切地说,也就是推陈出新.因之,他的”新创获”付之于实战,总是卓见成效,为众多高手们所接受学习,成为一个又一个棋坛新潮.数十年来,胡荣华在创新实践中,对”反宫马”、”飞象局”、”过宫炮”、”顺手炮”、”屏风马”、仙人指路”等布局,都在大体系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创造,硕果累累,大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当代象棋理论宝库,为把象棋艺术推向新的高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打开胡荣华的对局谱,不难发现他在布局的运用上,几乎涉及了所有的象棋布局领域,并赋其新意.对某些待审定局势的大胆创新、变招,其深度与广度也是无与伦比的.这就保证了他在赛场上可以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因人而异,表现出那么的自信而有实效.30余年来的比赛实践中,无论是布局的运用,斗争的策略,克敌的手段,招法的变化,胡荣华总是不继地推陈出新,使竞争者不易掌握,难以逾越.

胡荣华在竞技场上知已知彼,是一个真正的战略家,他对各地主高手的布局、套路、技艺特点,如数家珍.对局时因人而异,特定相应之对策,常能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出奇制胜.他的斗争策略是:或于布局之始攻其为备,或于布局投敌所好而于中变时创新发难.三届全运会对杨官麟之战,四届全运会对傅光明之战就是明证.此等策略,没有不继的创新,是绝难收其成效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胡荣华记忆力特佳,蒙目车轮绝技的表演,不但丰富了广大棋迷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对一位超一流棋手来说,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进修、研究的手段,使胡荣华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只要一有空暇就可静下心来神游于象棋王国之间,拆棋复盘,快速而有实效.每当我见他犹如老僧入定,坐在沙发上时,就戏对他人曰:胡荣华又在翻阅”无字天书”了.总之,胡荣华技术全面,开、中、残局俱佳,功力深厚、纯正,,内外兼修,已达出神入化之境界.他在竞技场上敢于拼搏,善于拼搏;在研究室内敢于创造,善于创造.30余年来,显赫的战功,推陈出新的丰硕成果,使得胡荣华成为国内外一致公认的我国象棋界的一代宗师,是我国当代象棋学派的主要奠基人.

胡荣华的成功之路,对每一个欲攀高峰的棋手,是一面镜子.继承和创新,缺一不可.特别对大师级的棋手来说,更重要的是敢于创新、推陈出新,才能攀登棋艺高峰.象棋艺术的巍巍殿堂,岂容墨守成规者或不勤奋者越雷池一步?!祝愿胡荣华不继奋进

编辑:马老师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象棋名人”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象棋大师网——名人的下棋故事可以夸张不可以杜撰

中国象棋大师网——名人的下棋故事可以夸张不可以杜撰

陈毅,老人,故事,长者,左宗棠,名人,大战,棋艺,以示,人为,招牌,新疆,社会,进步,两个故事,传奇故事,刘文彩,相谢,连战,下象棋,一身,京城,便服,伏击战,人们,伟人,作者,光环,历史名人,双胞胎

2020-07-19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象棋:怎么玩中国象棋

中国象棋:怎么玩中国象棋

棋子,规则,中国象棋,老将,象棋,九宫,兵种,对局,对方,棋盘,直行,缺点,走法,责任,过河,隔山,满盘棋,马胜,兵和,红黑,历史,体育项目,位置,主力军,主力,优点,全球,分红,功能,双方

2007-10-05 #经典故事

中国象棋有多智慧 爷爷告诉我懂得了中国象棋就懂得了中国智慧!

中国象棋有多智慧 爷爷告诉我懂得了中国象棋就懂得了中国智慧!

代表,象棋,诸葛亮,棋子,好的,小卒,棋盘,爷爷,精神,车马炮,黑棋,都知道,刘备,多大,道来,爱和平,红黑,里一,懂得了,中国象棋,中军帐,个数,东西,中华文化,定义,出圈,人才,作用,俗语,作者

2011-11-07 #故事大全

国际象棋VS中国象棋

国际象棋VS中国象棋

国际象棋,中国象棋,棋子,棋盘,全国,竖线,横线,象棋,世界,直线,锦标赛,白格,斜步,个人,九宫,位置,团体,底线,平面,己方,斜线,方格,步数,白棋,记谱,赛事,路线,从右往左,记法,山马

2008-02-24 #长篇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象棋的定型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象棋的定型

象棋,棋子,军事,对象,走法,刘克庄,中国象棋,关系,地位,宫廷,棋盘,楚河汉界,贱人,发展,变化,活动,战争中,周武,司马光,宋徽宗,王伐,范仲淹,名象,好的,东西,历史,传说,事实,内藏,博物馆

2009-01-02 #短篇故事

象棋解答:中国象棋是谁发明的 国际象棋有多少颗棋子?

象棋解答:中国象棋是谁发明的 国际象棋有多少颗棋子?

中国象棋,游戏,象棋,国际象棋,棋牌,棋子,韩信,狱卒,问题,说法,韩哥,名字,吕后,若想,那多,棋牌游戏,点东西,传说,信息,兵法,时候,棋盘,格子,横线,楚河汉界,楚辞,疑问,老师,纸张,窥见一斑

2011-05-10 #经典故事

中国象棋:中国古代 象棋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

中国象棋:中国古代 象棋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

棋子,横线,交叉点,棋盘,竖线,九宫,河界,直线,红方,过河,黑方,活动,地方,鸿沟,两端,中文数字,价值,兵种,分值,底线,阿拉伯数字,只能在,霸王城,中央,双方,全局,对面,对角线,将帅,斜交

2011-03-27 #短篇故事

中国象棋故事

中国象棋故事

鲫鱼,鱼群,去哪里,水库里,水库,堤坝,排水沟,沟里,游去,鲤鱼,鳊鱼,你们要,我不知道,往那里,很好玩,过了一会儿

2020-09-10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