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以讹传讹寓言故事

时间:2020-07-20

积累了不少寓言故事如什么与什么

提示:本文共有 2064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2 分钟。

积累文中的字词,学会概括寓意。

2、在朗读中分析概括寓言的寓意,并能转换视角,灵活多变地理解寓言的深刻内涵。

3、翻译《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积累文言词语。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故事情节。

4、联系生活实际,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故事情节。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一、 教学导入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画蛇添足自相矛盾 拔苗助长

杯弓蛇影螳螂捕蝉 亡羊补牢

井底之蛙刻舟求剑 滥竽充数

南辕北辙掩耳盗铃 东施效颦

杞人忧天黔驴技穷 狐假虎威

二、知识介绍 寓言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 种体裁,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故事的主人翁有的是人,有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

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 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寓言的特点

一、劝喻性

二、讽谏性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 伊索,弗里吉亚人,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三、《伊索寓言》简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的故事,以动物寓人。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 希腊神话中相关人物

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 他的兄弟波士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四、品读课文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4.根据人物特点补充人物的语言神态: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指着自己的雕像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第一次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平直;第二问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亲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个银元后幸灾乐祸地“笑”着问,听说赫拉的雕像“要贵些”时,大大出乎意料,语气急切满有把握。三问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训,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 点明寓意:爱慕虚荣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五、比较阅读

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明确:原文刻画了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六、课文小结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生动描述,变化统一,起伏跌宕,耐人寻味,告诉我们:爱慕虚荣、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其实最没有价值。

第二课时 蚊子和狮子

教学要点:

一、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的故事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蚊子扬长避短战胜了狮子,后因骄傲自满被蜘蛛网粘住。

二、品读课文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智者胜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骄者败

3.点明寓意?

骄兵必败

三、合作探究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战胜狮子的原因? 蚊子:冲、咬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原因? 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3、文章运用了什么手法?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塑造形象?

拟人语言、动作、心理

4、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是否相同?

不同。

前:分析自我条件后信心百倍,吹起了进军号角。

后:炫耀自己的胜利,骄傲了。

四、课堂总结

寓意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要战胜对方必须知己知彼,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 拓展延伸

自编寓言练习。

题目: a.嘴和眼睛的对话; b.树和斧子; 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

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无论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还是续编情节、自编故事时,教师都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然而,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视具体情况,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第三课时《穿井得一人》

一、情景激趣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二、自 学 检 测

(一)看谁读得好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溉汲(gài jí) 杞(qǐ人躇chú步

跐cǐ蹈 舍shì然中zh?ng伤

星宿(xiù)

( 二 )看谁说得对

先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不懂的词句,大家分析。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国:国都。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三、质疑解难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 ,不要产生歧义等。

四、合作探究

1、从不同角度说说,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讹(é),1. 错误。

2.敲诈,欺骗。——(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

(2)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楚,以避免出现不

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从丁氏的角度来看)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

的求实精神。

——(从宋君的角度来看)

(4)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

意“经典”的原义,又要躬身实践。

——(从文本对待传闻的本意及引申角度来看)

2、读了《穿井得一人》,你悟到了哪些道理呢?

(1)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切忌道听途说。

(3)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五、拓展阅读

原文: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不苟论?赞能》)

译文:

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支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得到方圆千里之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第四课时《杞人忧天》

一、情景激趣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自 学 检 测

(一)看谁读得好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杞(qǐ人躇chú步跐cī蹈舍sh?然中zhòng伤星宿(xiù)

篇二:七上《寓言四则》导学案

24《寓言四则》导学案

侣俸中学 陶鸿中

导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吕氏春秋》《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导学重点: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导学难点:

1.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2.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导学方法:1.诵读法。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3.探究拓展法。

导学课时:3课时

导学步骤:

第一课时(总第84课时)

导学要点:

1. 自主预习,检查预习;

2. 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一)预习步骤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听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精读课文,自行理解寓言的寓意;

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

1、文常填空。

(1)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多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是人或非生物。篇幅大多短小,情节具有虚构性,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具有劝谕性和讽谏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比喻和拟人等表现手法。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集是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2)《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2、给下列加点(线) 的字注音。

赫(hè)耳墨斯雕像(xiàng)庇护(bì hù)爱慕(ài mù)虚荣(xū r?ng)较量(jiào liàng)凯歌(kǎi gē)粘(zhān)住

溉汲(gài jí) 杞(qǐ)人忧天 崩坠(bēng zhuì) 光耀(yào)中(zh?ng)伤 躇(chú)步

跐(cǐ)蹈 舍(shì)然

3、看注释,解释下列文言词语。

《穿井得一人》

穿,挖掘、开凿。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及〕待,等到。 〔道〕讲述。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杞人忧天》

〔亡〕无,没有。 〔晓〕告知,开导。

〔积气〕聚集的气体。 〔若〕你。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积块〕聚集的土块。 〔四虚〕四方。

〔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4、解释成语。

二、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伊索寓言》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谁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故事集中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阅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

(二)班内展示,交流成果

阅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

五、师生互动,讲解质疑

(一)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对话练习

赫耳墨斯问道:“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③的雕像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赫耳墨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2、赫耳墨斯 “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3、这个寓言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点出寓意。

4、点明寓意:讽刺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5、谈启示

谦逊是最好的品质

要时刻想着为别人做点什么

要正确估价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

期望太高则失败越惨

??

6、扩展: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二)学习《蚊子和狮子》

1、默读思考:这则寓言的故事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蚊子扬长避短战胜了狮子,后因骄傲自满被蜘蛛网粘住。

2、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却败给蜘蛛?

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胜) 狮子:抓

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败) 蜘蛛:粘

3、点明寓意:智者必胜,骄兵必败。

4、谈启示

细心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别让胜利冲昏了头脑

不可忽视小事情

不可轻视弱者

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

??

5、扩展: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败给一个无名小卒,你打算怎样去安慰他?

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正确面对失败。

6、比较阅读

比较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不同点:

(1)情节不同。《赫》三问三答。《蚊》写两件事。

(2)寓意不同。《赫》讽爱慕虚荣。《蚊》讽得意忘形。

(3)表现方法不同。《赫》神当作人。《蚊》拟人手法。

(4)表达方式不同。《赫》语言和心理《蚊》语言和动作。

导学反思:

第二课时(总第85课时)

导学要点:

1.学习《穿井得一人》

2. 学习《杞人忧天》

(三)学习《穿井得一人》

1、导语;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 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2、《吕氏春秋》概况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3、朗读课文。

4、探究结构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问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5、结合注释,梳理文意 宋②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③,常一人居外。及④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②?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③?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④?及?待,等到。

居:停留。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⑤道⑥之,闻之于宋君⑦。

⑤?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⑥?道?讲述。 ⑦?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闻:听到。之:代词,这件事。于:当“被”讲。

译文: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这件事很快被宋国国君听见了。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⑧曰:“得一人之使⑨,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⑧〔对〕应答,回答。⑨〔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令:派,命令。于:向。之:的。使:劳动力。于:在。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6、理解课文质疑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7、练习二 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灼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可轻信传言,更不能盲目传播,说话不要产生歧义。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轻信、不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8、总结固趣

《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

9、词语小结:一词多义 之:闻之(代词,这件事)于宋君。 得一人之(助词,的)使。

闻:有闻(听到)而传之者 。闻(使听到,使知道)之于君 。 于:闻之于(向)宋君 。 非得一人于(在)井中 。

(四)学习《杞人忧天》

1、朗读课文。

2、探究结构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杞人忧天地崩坠,废寝忘食

忧忧彼之所忧者,晓之以理

忧天者明理大喜,晓之者亦大喜

3、结合注释,梳理文意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③之,曰:“天,积气④耳,亡处亡气。若⑤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⑥,奈何⑦忧崩坠乎?” ②?亡?无,没有。③?晓?告知,开导。 ④?积气?聚集的气体。⑤?若?你。 ⑥?行止?行动,活动。⑦?奈何?为何,为什么。

补充 崩坠:崩塌坠落。寄:依托,依附。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因:于是,就。屈伸:弯曲伸长。

译文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导学反思:

第三课时(总第86课时)

导学要点:

1. 继续学习《杞人忧天》

2. 拓展延伸,达标测评

继续梳理文意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⑧坠,亦不能有所中伤⑨。” ⑧?只使?纵使,即使。⑨?中伤?伤害。

译文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篇三:课外文言文阅读67篇

课外文言文一 目录

1.赵襄主学御……………………………………………………………3 2.老马识途………………………………………………………………3 3.穿井得人………………………………………………………………4 4.南辕北辙………………………………………………………………5 5.千里之马………………………………………………………………5 6.赵威后问齐使…………………………………………………………6 7.齐欲伐魏………………………………………………………………6 8.赵襄子饮酒……………………………………………………………7 9.沛公至咸阳……………………………………………………………8 10.四面楚歌………………………………………………………………8 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9 12.孔子见罗雀者…………………………………………………………1013.教子……………………………………………………………………1014.石崇与王桤争豪………………………………………………………11 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1216.长安何如日远…………………………………………………………1317.床头捉刀人……………………………………………………………1318.雪夜访戴………………………………………………………………1419.陈太丘与友期行………………………………………………………1520.未若柳絮因风起………………………………………………………1521.七步诗…………………………………………………………………1622.太宗罢朝………………………………………………………………1623.永某氏之鼠……………………………………………………………1724.临江之麋………………………………………………………………1825.荔枝图序………………………………………………………………1926.三上……………………………………………………………………1927.名二子说………………………………………………………………2028.读孟尝君传……………………………………………………………2129.伤仲永…………………………………………………………………2230.盲人识日………………………………………………………………2331.献曲求诗………………………………………………………………2332.唐太宗论弓矢…………………………………………………………2433.王猛为京兆尹…………………………………………………………25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2635.三镜……………………………………………………………………2736.毛遂自荐………………………………………………………………273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28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29

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30 40.请君入瓮………………………………………………………………31 41.虹………………………………………………………………………31 42.陨石……………………………………………………………………32 43.正午牡丹………………………………………………………………33 44.江淮之蜂蟹……………………………………………………………33 45.猫 犬…………………………………………………………………34 46.与长子受之……………………………………………………………34 47.说 虎…………………………………………………………………35 48.楚人养狙………………………………………………………………36 49.象 虎…………………………………………………………………37 50.李氏之鸠………………………………………………………………38 51.傅显迂缓………………………………………………………………38 52.祈梦决狱………………………………………………………………39 53.曹司农竹虚言…………………………………………………………40 54.题画二则………………………………………………………………40 55.牧竖……………………………………………………………………41 56.狼………………………………………………………………………42 57.与四弟书………………………………………………………………43 58王冕……………………………………………………………………43 59.多多益善………………………………………………………………44 60.师旷论学………………………………………………………………45 61.叔敖杀蛇………………………………………………………………45 62.三 峡…………………………………………………………………46 63 .颜回好学………………………………………………………………46 64.文征明临写《千字文》………………………………………………47 65.薛谭学讴………………………………………………………………47 66.孟母戒子 ………………………………………………………………47 67.华佗治病 ………………………………………………………………47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二,翻译

1.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 的来历,现比喻 .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 以讹传讹 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 得 字的用法

2

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四, 穿井得人 的故事告诉我们 的危害. 原文 4.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 我欲之②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③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④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 南辕北辙 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三,成语 出自本文,比喻 . 原文 5.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 涓人对曰: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 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 2.而捐五百金 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 以 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而吾以捕蛇独存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 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②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③,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 悦 ,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2.不然 3.苟无岁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 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

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中包含有成语 ,意义是 ,形容 . 原文 7.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 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 :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 三环山 ,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 使……困倦 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 使……疲劳 的意思.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天下之疾犬也 2.各死其处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4.谢将休士也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二,翻译: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3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 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 原文 8.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 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③,而殊不④病! 优莫曰: 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 襄子惧,谓优莫曰: 然则⑤吾亡乎 优莫曰: 不亡. 襄子曰: 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优莫曰: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⑥!然亦殆矣!

导读:赵襄子日夜饮酒不止,还不知醒悟,优莫将其与殷纣相比,使赵襄子霍然顿悟,优莫可谓善于劝谏的了.

注释 :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相亡:一块儿灭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诚邦士也 2.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3.今天下尽桀也 4.不亡何待

二,选文 然亦殆矣! 中 殆 的意思是 ,我们还学过, ,百战不殆. 三,翻译

1.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2.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四,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 ,语意深长. 原文 9.沛公至咸阳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

导读: 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一 皆 一 独 ,将萧何的 深谋远虑 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 注释 :①具:通 俱 ,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2.以何为丞相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二,翻译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 . 原文 10.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 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注释 :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⑤数阕:几遍.乐终叫阕.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2.项王则夜起 3.自为诗曰 4.莫能仰视 二,翻译

1.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2.歌数阕,美人和之.

三,项王兵败垓下,在 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 .表达对项王的 之情;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 . 原文 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 仆闻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孙叔敖蹴然易容曰: 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 狐丘丈人曰: 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 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 狐丘丈人曰: 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③.

导读:狐丘丈人的 三利 三患 之说,自古到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得到 三利 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真要冷静小心啊!

注释 :①仆闻之:我听说.仆,谦称.②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归,归结.③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尧,舜,传说中的圣君.病,患苦.诸 之乎 的合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孙叔敖蹴c 然易容曰 2.仆闻之 3.小子不敏 4.官大者,主恶w 之 二,翻译

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4

2.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三,狐丘丈人说 三利必有三患 ,其原因是什么 原文 12.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 大雀独③不得,何也 罗者曰: 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

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 善惊远害 , 贪食易得 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 以所从为祸福 , 君子慎其所从 ,可谓警世之言.

注释 :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 却 .④戆zhu ng:愚.败:祸乱,祸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大雀从黄口 2.孔子顾谓弟子曰 3.利食而忘患 4.善惊以远害 二,翻译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 慎其所从 ,与亲 而远 有相似之义. 原文 13.教子

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导读: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 教子 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

注释 :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 ~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 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⑤揜:同 掩 ,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性甚严正 2.年逾四十 3.少不如意 4.揜藏文饰 二,翻译

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 和 作一正反 ,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 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原文 14.石崇与王桤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①,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②,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③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④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 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⑤,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⑥.恺罔然自失.

导读:石崇,一个较高级的封建社会官员,竟富甲天下,试问钱从何来,不问自知.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武帝,不仅不管,反而帮助王恺与之斗富争豪,正如孟子所云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

注释 :①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和王恺争比豪富.石崇,宇季伦,西晋人,是当时最大的富豪.王恺,字君夫,官至后军将军.②武帝,恺之甥也: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武帝,晋开国君王司马炎.③如意:一种供赏玩之物.④疾:同 嫉 ,嫉忌.⑤条干g n绝世:枝条树干世上少见.⑥如恺许比甚众:像王恺那样的非常之多.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2.恺以示崇,崇视讫

3.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 4.如恺许比甚众,恺罔然自失 二,翻译

1.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2.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三,文中描写石崇与王恺争豪,主要运用了 和 的方法. 原文 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 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 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 :①孔融被收:孔融被逮捕.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冀罪止子身: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他们生命不能 不f u,同 否 .⑥寻亦收至:不一会儿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寻,不久.

5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原文 16.长安何如日远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 何以致泣 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 答曰: 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

导读:明帝两次的回答不一样.自然不能都对,但他却都能说出个道理来.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注释 :①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②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流泪的样子.③意谓:心里认为.④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⑤邪y :同 耶 .⑥举:抬起.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元帝问洛下消息 2.潸然流涕 3.元帝异之 4.更重问之 二,翻译

1.具以东渡意告之.

2.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三,明帝两次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你怎么看待 原文 17.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⑤,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⑥ 匈奴使答曰: 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导读 :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注释 :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②雄远国:威震远国.③使崔季珪代:他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臣.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④帝自捉刀立床头:魏武帝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捉刀,握刀.床,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以讹传讹寓言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评论如何防止以讹传讹以讹传讹的寓言故事50

评论如何防止以讹传讹以讹传讹的寓言故事50

评论,作者,稿件,媒体,编辑,事实,记者,由头,虚假信息,事件,依据,信息,泄题,网站,传播,对那些,以讹传讹,位置,情况,新郑市,晨报,调查,李兆,王某,青年记者,写手,国家司法考试,总署,一家,传统媒体

2020-06-19 #短篇故事

以讹传讹寓言故事

以讹传讹寓言故事

寓言,雕像,赫耳墨斯,穿井,寓意,注释,原文,宙斯,加点,故事,寓言故事,丁氏,传闻,蚊子,道理,王恺,石崇,赫拉,情节,到一个,列子,吕氏春秋,孙叔敖,宋君,使者,伊索寓言,值多少钱,丈人,狮子,赵襄主

2020-06-20 #故事会

以讹传讹寓言故事

以讹传讹寓言故事

寓言,雕像,赫耳墨斯,穿井,寓意,注释,原文,宙斯,加点,故事,寓言故事,丁氏,传闻,蚊子,道理,王恺,石崇,赫拉,情节,到一个,列子,吕氏春秋,孙叔敖,宋君,使者,伊索寓言,值多少钱,丈人,狮子,赵襄主

2020-09-16 #故事阅读

以讹传讹的寓言故事

以讹传讹的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口头,传说,雕像,寓言,情节,赫耳墨斯,宙斯,原文,民族,穿井,加点,寓意,寓言故事,注释,民间信仰,蚊子,仪式,历史,特点,民众,神灵,孙叔敖,赫拉,创作,作品,丈人,人们,人类

2020-06-19 #短篇故事

以讹传讹的寓言故事

以讹传讹的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口头,传说,雕像,寓言,情节,赫耳墨斯,宙斯,原文,民族,穿井,加点,寓意,寓言故事,注释,民间信仰,蚊子,仪式,历史,特点,民众,神灵,孙叔敖,赫拉,创作,作品,丈人,人们,人类

2020-07-01 #故事大全

以讹传讹的寓言故事

以讹传讹的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口头,传说,雕像,寓言,情节,赫耳墨斯,宙斯,原文,民族,穿井,加点,寓意,寓言故事,注释,民间信仰,蚊子,仪式,历史,特点,民众,神灵,孙叔敖,赫拉,创作,作品,丈人,人们,人类

2020-07-21 #故事会在线阅读

以讹传讹的寓言故事

以讹传讹的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口头,传说,雕像,寓言,情节,赫耳墨斯,宙斯,原文,民族,穿井,加点,寓意,寓言故事,注释,民间信仰,蚊子,仪式,历史,特点,民众,神灵,孙叔敖,赫拉,创作,作品,丈人,人们,人类

2020-07-22 #短篇故事

以讹传讹的寓言故事

以讹传讹的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口头,传说,雕像,寓言,情节,赫耳墨斯,宙斯,原文,民族,穿井,加点,寓意,寓言故事,注释,民间信仰,蚊子,仪式,历史,特点,民众,神灵,孙叔敖,赫拉,创作,作品,丈人,人们,人类

2020-07-24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