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闽南风晋江民间故事上

时间:2020-07-26

晋江的历史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296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6 分钟。

晋江民间故事上转载来源:互联网

琴嫂巧治抠货郎

早年,晋江侨乡陈埭、池店一带,有个卖货郎,名叫李四。他长年挑着货郎担,晃着摇鼓,走乡串户地做买卖。李四为人刻薄,爱占小便宜。他欺一些侨属妇女不识字,不会算账,便在买卖时打歪主意:不是多算钱,就是短尺寸。时间一久,左邻右舍的村妇都知道李四是个“小人”。

许厝村有个侨属叫琴嫂,是远近闻名的巧媳妇。她早就想要治一治李四了,可一直没有机会。后来,她终于和村里的几个姐妹商量好教训李四的良策。

这天,“哐啷哐啷”一阵清脆的货郎鼓声由远而近地传来了。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向货郎担聚拢过来。琴嫂说:“阿四伯有花仔布吗?”

“有,有,是刚进来的货,色泽鲜艳,布质柔韧。”李四绘声绘色地说。

“多少钱一尺?”

“八个铜板一尺。”

“给我剪六尺。”琴嫂说。

“我也剪六尺。”

“我也剪六尺。”

“好的,好的,一个一个慢慢来。”李四看着生意这么好,心里很是高兴。于是,就摊开布,“吱咯吱咯”地剪了起来。不一会,就把布剪好包好了。

五个村妇每人手里都准备好四十个铜板。

琴嫂说:“阿四伯,这是我的布钱,六八四十九,你数一数。”

李四一听,心里暗自高兴,庆幸又沾了一个铜板的便宜,连忙说:“嘿,不用数了,都是熟人。”

另一个妇女也递过钱来说:“这里也是四十九个铜板,你数一数。”

“别数了,我都相信。”李四一边说,一边接过钱,“哗啦”一声往钱袋里倒。

不一会,李四扎牢钱袋,收拾好担子正准备要走,突然,琴嫂惊呼起来:“错啦!错啦!我说阿四伯,我们都搞胡涂了,六八四十八,怎么会是四十九呢?”

“这……这……既然你们多给了我一个铜板,我就退还给你们。”李四心痛地逐个退还一个铜板。

当天,李四回家一算账,才发觉少了四十五个铜板。他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孙刘兄弟的传说

晋江东石有个塔头村,这个村子分为两个角头(角落):一部分姓孙,一部分姓刘。因此,人们也就把它称为塔头孙、塔头刘。据说,他们的祖宗是同胞兄弟。

从前,有一个木匠叫华安,娶了妻子王氏,不幸华安婚后患了麻风病。本来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官人,却变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华安是个忠厚君子,他感到自己完全不像个人样,妻子虽还未生育,但为人贤慧,怎么好白白浪费人家的青春?思量再三,他准备把妻子让与别人“接后”。

华安有个朋友,叫阿强,做豆腐生意,他们两个关系很好。阿强也是正人君子,还未娶妻。华安打算让妻子与阿强一起生活,一来不会让妻子无辜受苦,浪费青春;二来阿强年少英俊,娶不起妻子,也算是帮朋友做件好事。事已办妥,王氏也无可言语,于是,跟着阿强一起生活。

又过了一年,阿强的豆腐生意做得很旺,准备建新厝,也好把恩人华安接到家中扶养。这一天,阿强带领几个小工在开地基,挖土的时候,挖出两瓮白银。为了报答前情,阿强就把这两瓮白银作为酬礼,送给华安。

不久,新居建成,阿强与王氏搬入新厝时,有一个化缘和尚来到家门口,告诉阿强,在搬入新厝前,要大宴一场。阿强想到积蓄的钱已建了新厝,哪里还有钱请客?正在为难之时,华安知道了,就把那些白银送来贺喜备用。

在酒宴中,当华安把酒盏端起来要喝时,突然,在酒盏里浮现出一条小青蛇来。华安想:反正患了麻风病,不管它,免得惊动客人。于是,端起便喝。又来一盏,也是照样喝下去。

这一来,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隔日天刚破晓,华安一起床后,发现麻风病莫名痊愈了,他变成了一个皮光面滑、肌肤幼润的俊后生了。他难以置信,再走到镜前端详了好久,连自己也认不出,分明是脱皮换骨啦!毒里不毒,死而不死,祸中得福,真是“谢天谢地谢青蛇”。

阿强听到此事,非常高兴。心想:既是朋友恶症已除,王氏虽来了一年多,但还没有生育,干脆让他们夫妻重合。华安千恩万谢,领着王氏回家。说也奇怪,王氏回家后一年,竟生下双胞胎,又都是男孩。真是喜从天降!于是,华安就给儿子取名,一个叫阿生,另一个叫阿楼,(意思是生子又建楼),把阿楼送给阿强喂养。从此,生、楼两兄弟就分居两地。后来,生、楼成了他们后代的姓氏(“生”演化成“孙”,“楼”演化成“刘”)。

笔误得来“听月楼”

明朝万历帝在位时,安海出了一个进士名叫黄志清。他登科后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在朝中当官。这黄志清原是官家子弟,为诸生时就钻研经史,且天文、地舆、日历、术数无所不精。及至在朝为官,很有声誉。那时他有个好朋友,来头很大,是皇家的王爷。他们经常往来,成为莫逆之交。

有一年,皇家王爷盖了一座雕金砌玉小巧雅致的小楼,要作为闲暇赏月之用。王爷为了提高小楼的身价,就奏请万历帝为它取名。万历帝应许,马上赐给“玩月楼”的雅号。同时,御赐书写的纸笺一张。王爷接旨后,很欢喜,因为黄志清是好友,书法又秀丽,所以就请黄志清书写。

能为王爷的新楼名书写,当时已是十分荣耀的事,何况楼名又是皇帝御赐,荣耀更是无比。黄志清万分激动,连忙洗手焚香,小心在案上铺上纸笺,凝神集气,举笔蘸墨,端端正正写下三个大字。哎呀,确实笔力雄健!

不料,定神细看,糟了,第一字“玩”字竟写成“听”字,“玩月楼”变成“听月楼”。

皇帝是至尊,神圣无比,改了皇帝的赐号,是大逆不道,罪当斩首,是开不得玩笑的呀!另写一张吧!笔笺也是御赐的,只有一张。这可急坏了黄志清,他搓着手来回踱步,思筹良策。终于想出了一条解脱的妙法来。只见他把笔执书,写了一道笔误谢罪的奏章,奏章里还附有一首“听月诗”:

夜静楼高接太清,倚栏听得十分明。

磨空 冰轮转,捣药铿锵玉杵呜。

曲唱霓裳音细细,斧侵丹桂韵丁丁。

忽然一阵天风鼓,吹下嫦娥笑语声。

万历帝接到黄志清的谢罪表章,龙眼一观,知是志清笔误,及看到“听月诗”不禁拍案称绝,连声叫好,不但不加罪,而且,下旨褒奖黄志清的才学。

于是,王爷的新楼也就正式以“听月楼”为名。这事,在京城一时传为美谈。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黄志清的族裔在宗祠前建“尺远斋”,由于黄志清有这么一个美事,为了纪念先人,特地在斋里的假山上,建一小亭,挂上“听月”二字的匾额,同时,在亭里写上了黄志清的听月诗。这个亭也就叫“听月楼”了。

“三王”入闽晋江兴

唐朝末期,政治日坏,百姓无法生活,爆发了一场农民大起义。

干符二年(八七五年),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贩私盐出身的黄巢被推为领袖,率军转战淮南、浙西、浙东。于干符六年(八七九年)刊山开道七百里,越过福建北面的崇山峻岭,攻下福州城后,又挥师南下,来到了泉州郊外。本来以义军数万之众,攻下泉州,可谓泰山压卵。可很奇怪,他们对泉州秋毫无犯,飘忽而过。

唐朝摇摇欲坠的政权,经黄巢农民起义军一扰,更不可收拾。中和四年(八八四年)五月,任福建团练副使的建州人陈岩带兵赶走了观察使郑镒,自称观察使。朝廷自顾不暇,只好承认。

光启元年(八八五年)八月,由河南南下的王氏三兄弟义军,为泉州,也为福建的形势带来了变量。

王氏三兄弟是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王潮原来是河南固始县的一名佐史,两个弟弟务农,很有才气,人称“王氏三龙”。那时,黄巢起义军攻下长安,天下大乱。江淮、寿春等地连年发生灾荒,人心不稳。寿春屠户王绪自称将军,聚合万余名灾民,到处劫掠豪富,被占据蔡州的军阀秦宗权委为光州刺史。王绪请王氏三兄弟参加义军,让王潮任军正。王潮为人一向信义公正,很得众心 不久,因不能如期缴交秦宗权索要的财赋,秦宗权起兵攻打王绪,王绪只好率六千余名兵士渡江南逃,从浔阳、赣水来到福建汀州、漳州。王绪性格喜怒无常,诛罚无度,王潮兄弟与他有了嫌隙,组织一场兵变,由王潮领军,军纪整肃一新。

依王潮的规划,准备带义军南出交广,直入巴蜀,去投奔僖宗,扶助王室。当军队来到沙县,晋江人张延鲁带一帮耆老赶上来,劝请他们回师泉州。

原来,泉州刺史廖彦若一向贪暴虐民,老百姓恨之入骨,看到王潮带领的军队纪律整肃,又与早期迁晋江的河南固始人有着同乡之谊,便带上牛、酒赶来劳军,劝留泉州。王潮见民心可用,随即挥师南下,拔取泉州城,杀了廖彦若。福建观察使陈岩便表奏王潮为泉州刺史。王潮在泉州招集流散难民,减轻民间赋役,训练兵卒,治理得井井有条,吏民悦服。

不久,福建观察使陈岩得病去世,王潮见有机可乘,便进攻福州,控制了福建全境。新立的唐昭宗顺水推舟,于干宁二年(八九五年)十月,封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潮派王审邽任泉州刺史,王审知任观察副使。

干宁三年,王潮病卒,由王审知接替,朝廷封他为威武节度使。唐亡,梁太祖朱温又加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出身农家,深知民间疾苦,治闽时,自处俭约,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一时境内大治。

老二王审邽从唐干宁元年起任泉州刺史,在位二十年。接替王审邽任泉州刺史的是其子王延彬。史称,王延彬执政“凡三十年,仍岁丰稔,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

吃粿无包

“吃粿无包”,闽南语的意思是“徒有虚名”,这有一段故事:

从前,在闽南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私塾先生,因他知道的事情多,又乐意替人办事,受村里老少敬重,大家都唤他林先生。

只因县里的粮差经常到这里收钱粮,收了钱粮不算,还要村子里的人家轮流好酒好菜款待。人们敢怒不敢言,只恐吃了眼前亏。

下一次派饭轮到李七。这李七家穷,父老子幼,又逢年景欠佳,正愁眉苦脸。林先生知悉后,给了他几两银子,又交代了一番。

这天,几个粮役威风凛凛来到村子,找到了地保,在村子绕了一大圈后,日已近午,饥肠辘辘,便到李七家,见李七夫妇正忙得团团转,都会心地笑了……片刻,好酒好菜端上来了,粮役们狼吞虎咽地吃得碗碟见底了,李七又端来一盘热气腾腾的圆粿。粮役一人夹上一个,一咬,又苦又涩,剥开,没包半点馅;再来一个,还是一样。粮役吼叫起来:“我们被李七作弄了!”有的骂声不绝,有的把桌子掀得四脚朝天,杯盘狼藉。李七闻声赶来,一个三角脸的粮役揪着他的胸襟:“大胆李七,竟敢戏弄官差,该当何罪?”李七一身筛米似的发抖,半句话也应不出来。忽然,林先生从大门闪进来,问道:“诸位,有什么可以慢慢讲。好说,好说。”一个粮差讲了原委后,林先生笑道:“这是李七不识抬举,我看不如回县交差时,把他差去问罪?”粮差们一听是个好计策,即把李七扣起,带回县衙。

知县听说押来人犯,急忙升堂,为首的粮役开始说事情经过。这时,林先生恰好也来到公堂,一听忙说:“老爷,依我看,吃粿无包是李七的不是,但我们村子五谷歉收,家家户户磨薯渣糊度日,李七款待虽无肉包,但有雷公粿吃就已不错,掀桌砸碗,实在不该,要纠办,那就更无道理。”三角脸的粮役急忙说:“老爷是吃粿无包,不是……”知县左听听,右听听,脸带怒色:“本官明镜高悬,为民父母官,你们这些小子胆敢鱼肉百姓,有粿吃还想吃肉包。”说着,将惊堂木一拍:“来,把这几个小子拉下去,各打四十大板。”接着,知县又当众宣布李七无罪释放。林先生向李七使了个眼色,笑着一起返回乡里。

张瑞图装疯

距泉州城南门外约二十里的地方,有一乡里名叫:“下邢”,就是明朝鼎鼎大名的书法家张瑞图先生生长的故乡。在那乡的前面,有一片宽旷的草场,俗叫做狗屎埔。狗屎埔的得名,原是有段历史的,而这段历史讲起来却也饶有趣味。

张瑞图,别号二水,晚年又号白毫庵居士,他的书法直到如今,还受一般人的珍视。当时和他齐名的还有北方的董其昌,所以南张北懂的谚语,确是那时赞他俩书法美妙的评语啦。说来却也奇怪,这狗屎埔的由来,竟然和他擅长书法有关。

当明代天启年间,魏忠贤的势焰熏天,真的灸手可热,赐建生祠将至落成之际,魏阉的意思,要那时的名流替他写一方匾额,这个风声在他意思未传播之前,早被董其昌探悉了。

有明一代崇尚风骨,实不减东汉末年,一般束身自爱之士,料知魏阉必有失败的一天,当然是要规避附党之嫌的,董其昌既于事前知道忠贤要征求匾字,遂心生一计,骑了一匹骏马四处游行,故意在马上跌下来,藉说臂腕折伤了。其昌是当时名士,他的起居生活,人们是极注意的,这等跌马伤臂也就传遍各处了。果然,魏阉索求匾字,就舍北董而求南张了。张瑞图虽明知替他写字,异日免不了有附逆之嫌,可是恶势力支配之下,委实不敢推却,不久魏阉生祠建成,而张瑞图的劈窠大字就要挂在那祠宇的当中了。

瑞图自从替忠贤题书匾额之生后,私心屹自惴惴不安,思维无计,只有告假回籍,弃官不仕,冀于他日魏党失势,或可保全;谁知一时失慎,物议沸腾,附逆之嫌,竟不能避免。

及至崇祯初年株连魏党,瑞图亦遭冤而波及。

钦差奉旨来泉州查办,瑞图探知音信,遂装假为疯癫,于事前以乌麻调糖,用竹筒模成若干块,制成形状象狗屎,遗至在他乡里口的草场上,等了钦差到他乡口当儿,他则披发跣足,在那草场上拾取狗屎吞咽。然钦差一见,认为真是疯癫,回朝上章,据情请赦免他,于是瑞图竟得避免过去附逆之罪。

现今泉州的谚语还有“假疯食盐猪屎”之句,按狗屎与猪屎形状原无大差别,据传说这句的来历,就是张瑞图假疯癫的故事,而现在下邢乡有一处叫狗屎埔,也传说是张瑞图假疯癫时的地方。

按泉州府志亦载瑞图精大书匾额,乞者多不择人而与,……庄烈帝谓瑞图工书为忠贤所爱,……遂获罪谴。由此以证,狗屎埔的传说,未必完全无稽了。

罗隐与深沪

深沪又名璧山,是泉州南门外的一个美丽的半岛,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提起她的得名,还跟唐末著名诗人罗隐有一段因缘呢!

据《泉州府志》载:“罗隐字昭谏,工于长诗咏物,自号江东生,因考不及第,流落江南闽越。”罗隐一生抱负大,但朝廷腐败,贪官污吏横行,他所作文章为当时所不容,因此他虽才华横溢,屡次会考都总落第了。他偾事疾俗,开始退隐一方。《闽书》有载:“石璧山在深沪村,石刻深沪两字为罗隐书。”

据传,有一天,罗隐来到晋江一地,看到这里山高水清,故题深沪两字,或许是隐之深山海隅,或人为破坏,或灾害毁灭,今人未见题字,无从查考。山间大书“璧山”,不署姓名,既此或是其所书,故历来深沪璧山相与相传。

俗传罗隐还能出语成诗,宝泉庵庵蝇,也传为罗隐所诗,这一传说和记载又给深沪增添了一层美丽而神奇的色彩。

鲟鱼石与赤渡头

鲟鱼石在深沪半岛西侧,宫仔崎下,由数块呈馒头状的花岗岩石组成,长约三丈多。对于它的形成,民间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据说很早以前,深沪曾游来一条大鲟鱼,它经常在海湾兴风作浪,也不知卷翻了多少船只,残害了所少渔民生命,扰得人心惶惶,渔民们再也不敢轻易出海,只好涌向“崇真殿”祈求玄天上帝,显灵除害。

一天,大鲟鱼又在深沪湾大耍淫威,只见从崇真殿飞出二道金光,直射向海面。原来是玄天上帝派出的龟蛇二将要来降伏鲟鱼。但鲟鱼是条千年修炼成的鱼精,哪把龟蛇放在眼里?几个回合交战,龟蛇二将敌不过它,只好回殿复旨。玄天上帝怒火中烧,挥起手中宝剑,霎时寒光闪闪,手起刀落,只见一股殷红的血柱冲天而起,鲟鱼头飞向永宁山头,鱼尾喷到深沪东山村路口,鱼身漂到宫仔崎下,后来身分异地的鲟鱼都变为花岗岩。

再说波涛滚滚的深沪湾海面,经此一回血战,变成一片血海。一天,忽然刮起一阵紧似一阵的东北风,汹涌的海浪直奔深沪对面与衙口交界的一片黄土埔,一时黄土埔被染成一片血红,经久不褪,后来人们称它为赤渡头。

比目鱼在闽南叫“塔西鱼”

传说,晋江围头湾上一个渔村里,有一个年轻的打鱼郎,名叫张泳,父母早亡,靠叔父抚养长大,从小跟叔父学得一手打鱼好功夫。

这一天,张泳从围头湾边的石井村外婆家回来,路过沙头城,看到一群人围在一堵墙下指指点点,他靠近一瞧,原来是一张告示。他虽只上了一年私塾,却也认得出一个大体:“国姓爷将挥师东征,望各乡里筹备下列诸账,月内运至沙头城交纳……”张泳看完,边走边想:本村摊派一百担干鱼却也在理,但限期急。心急步如箭,他快步来到村口,不知谁已将消息报回村了。但见观潮亭前围着一堆伯叔兄弟,只听景伯说:“收复台湾再好不过了,去年我的船就是被红魔仔战船撞破,若不是乡亲的搭救,早已到澎湖沟见海龙王了。”阿三接着说:“红魔鬼真凶,春头我那一载黄瓜鱼被抢得精光,早就盼着将红魔鬼赶走了。”

张泳找到叔父忙说:“我们快将舵修好,明天好跟大伙一同出海,多晒鱼干,支持国姓爷收复台湾啊!”

人虽有情,天却不作美。村里十多条船一连出海三天,几乎一无所得,大家心急火燎。

这天,张泳和叔父、堂兄,扬帆金门外,撒下网,捞不到一条鱼,反而捞起一块石头,把它丢下海去,再撒网,又被捞上来。一连三次,大家觉得奇怪。叔父说:“那就先放在舷边,等会儿再处理,趁有风再下网吧。”话音刚落,啪的一声,一道金光闪亮。张泳扭头一看,只见一缕青烟从那石头上腾空而起,其间一位年轻女子,金籫闪闪,手提竹篮,袅袅娜娜,飘游在云烟上,接着又降落在船头。叔侄一愣,女子笑着说:“我就住在塔西,是来帮你们打鱼的。”张泳和堂兄壮着胆子走近,只见那花篮里并没有花。但见那女子拿起剪刀和纸张,“嚓嚓嚓”地剪开了,稍一看,都是一些鱼儿形状,没多工夫,已剪了满满一筐。张泳和堂兄越加奇怪,忽然,那女子起立,像天女散花一般,将篮中的纸鱼儿全倒入海中。

张泳和堂兄细细一看,不觉都“啊”了一声。刚才那纸剪的鱼都已变成摇头摆尾的鱼群了。这时,叔父也赶来帮着撒网。不到一个时辰,船饱舱满。张泳想起刚才的情景,回头看船头,那女子已驾一缕彩云腾空而起,笑道:“塔西再会。”说完就不见了。

当天,村里船船丰收,晒的干鱼大大超过百担。但这鱼叫什么鱼,连九十多岁的老叔公也摇头不知。张泳站在一边说:“那仙女曾说她就住在塔西,还是叫‘塔西鱼’好了!”

于是,塔西鱼名字人传人,村传村,就叫开了。塔西鱼的故事也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起带到海峡另一边,一直流传至今。

“木主”与“做祀”的来历

从前,大溪边住着丁氏母子俩人。丁寡妇六十多岁,每天还得拄着拐杖爬山越岭给在田里干活的儿子送饭。儿子丁兰,五大三粗,倒也勤劳勤作,就是脾气暴燥,不孝顺母亲。

说起丁兰不孝老母的事,闲人听了也要气破肚子。平时,老母亲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炎天赤日头,都得为他送饭。饭送早了,要挨斥骂;饭送迟了,拳头就揍过来。饭菜热了,说是要烫死他,自然一顿毒打,饭菜冷了,说是要害他生病,也要狠狠打一顿。自己肚肠里扯出来的骨肉,如此不孝,丁寡妇有苦无处诉,眼泪流入不流出。

有一个大热天,丁兰干累了,就跑到树下乘凉休息。忽然,他看见山坡上一头小羊正在哺乳两只小羊。小羊恭恭敬敬跪在母羊面前吸奶。丁兰看了,心里一动,连小山羊也懂得孝顺母羊,我却这般打骂老母,真是禽兽不如啊!他心里又悔义恨,坚决改过,好好孝顺母亲。

这时,老母又送饭来了。他看见老母颠颠倒倒,就急忙三步拼作两步,要跑过去扶她。

丁寡妇见儿子火龙火马般跑来,以为又要打她了,翻身就跑。母亲在前边跑,儿子在后边追。直追到大溪边,母亲一回头,眼见儿子就要追到了,她想:又要挨打了,反正是死了,不如自尽。她狠下心,往溪里一跳。

丁兰追到溪边,看见老母投水自杀,心中万分悲痛,急忙跳进水里去抢救母亲。可是,溪水很大,母亲被冲走得无影无迹。他捞了大半天,只捞到母亲那支被卡在水草中的拐杖。

他捡回拐杖,写上母亲的名字,供在厅堂中。每天吃饭时,总要先把饭菜摆在拐杖前,呼唤母亲吃饭。

从此,先人去世了,后代便用木头写上名字供奉起来,这木头叫“木主”;先人逝世纪念日子,后代还要备办饭菜祭祀,叫做“做祀”。至今,这风俗仍在闽南流传。

官轿让花轿

明朝,晋江后洋村人杨景辰,当了丞相,大家称他“后洋相国”。后洋相国有一个儿子在翰林院当编修官。这个翰林官,有个未婚妻,是西滨村望族林氏之女。林氏女父亲、叔父先后在朝当尚书。

有一年,杨翰林择定吉日迎亲。相国府迎娶尚书女,自然非常热闹了。新娘的花轿由西滨村抬到塘市村的塘岸时,恰巧这一天晋江县知县老爷出巡完毕,打轿返回泉州县衙时,也走到塘岸。县老爷的轿前有差役鸣锣开道,“肃静”、“迥避”金牌列两旁,威风凛凛;林氏女乘坐的花轿,雕花描凤、披红挂彩,前有"缀嫁姨",后有"随嫁(女间)”,还有一大阵挑嫁妆的,队伍比起县官老爷那一队更加长。县官老爷那一阵由南向北来了;林氏女这一阵自北向南走来。两队相向,越走越近。突然,官轿前面的大锣不响了;花轿前面的“红甲吹”也停吹了一原来,两队都走到塘岸的一个新填的缺口处边缘站住了。这段塘岸只有四、五尺宽。只能容让一顶轿子通过。差役们叫喊花轿停下,让官轿先通过;林氏宗亲护送的是尚书千金、相国儿媳,根本不把七品县官放在眼里,就是不让,硬是要把花轿抬过去。双方越吵越剧烈。新娘子听了,在花轿里娇滴滴地答道:“尚书阿叔尚书爸,相国新妇翰林妻”县官听了,心中一震,即令差役查问是何人婚娶。差役查实回报。县官进退两难了,又听见花轿中传来新娘子的声音:“县太爷啊,嫁娶是大事,人生才一次,做官出巡是常事,岂有我遇避之理!”知县听罢,自认倒霉,传令后退,让花轿先行通过。

自此之后,在闽南地区,不管官民,婚嫁之时,若花轿与官轿相遇,官轿总得让花轿先走。

新娘挑水

从前,闽南海边渔村有一个穷苦人,儿子邱二怣,种田又讨海,与老母亲苦度日子。

二怣二十五岁那年与邻村的秋梅姑娘订了亲。他们七月十五日订婚,八月十五日就完婚。

中秋节,小夫妻拜了老母亲进入洞房。第二天天蒙蒙亮,二怣要出海捕鱼了。过去是老母亲起五更做早饭,如今自然是新婚妻子料理家务了。秋梅刚要打水煮饭,却发现水缸里没水了。挑水去,人地生疏,又不知水井在哪里。

“秋梅,我去挑水,你扫地吧!”二怣挑起水桶要出门去。

秋梅急忙拉住他说:“你马上要出海捕鱼,水由我去挑。”“你不知水井在哪儿啊?”二怣说。秋梅笑着说:“那只好让你带我去挑水了。”

刚过门的新娘子,第二天就同丈夫一齐去挑水,这可是件新鲜事,村里的人都围上来看热闹了。有几个调皮的后生家,也象闹洞房一样,耍弄起新娘、新郎来了。他们在路上摆了一块块石头,使二怣、秋梅水桶里的水巅簸得只剩大半桶;有的还故意往水桶丢石块,使他们倒掉水,重新到井里打水。

这样闹闹玩玩,好不开心,好不热闹。从此,新娘子入门第二天要挑水这个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龙眼来历的传说

从前,晋江内坑内湖村有一个湖,很深很深,直通到东海龙宫的后门。这个湖的水面上,长满莲花,所以,人们叫它“莲湖”。

莲湖的岸边,住着母子俩。有一天,儿子拿着钓钩钓鱼,忽然看见湖中浮出一个姑娘来,叫道:“阿宝,你怎么经常来钓鱼呢?”

阿宝一看,先是震惊,这姑娘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呢?详细一看,觉得很可爱。两人互相问起家世,姑娘说她在山顶寺内为师傅炼药,常来这里洗身。二人一见钟情,便许了终身。

婚后,男勤女俭,家境日好,阿宝的母亲不幸双目失明,医师说须服用龙眼才能复明。急得阿宝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妻子看在眼里,为了让婆婆重见天日,便将自己的左眼挖出来,双手捧到婆婆面前,请婆婆服用。阿宝看见,差点昏过去,妻子才把自己的真实身份说出:原来,她是东海龙王的第三女儿,因看见阿宝诚实,勤劳孝顺,才来许以终身。

婆婆知道是媳妇的眼睛,怎么说也不肯吃,推来推去,把眼珠推掉在地上。转眼间,又钻入地里。阿宝急忙拿锄头翻土挖地,但始终没有找到那颗眼珠。不久,翻过的地里却长出一棵小树来,阿宝细心地浇水施肥。年复一年,小树变大树,而且,开花结出果。摘下果实一尝,觉得很甜很好吃,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龙眼”。

郭知县秉公明断退婚案

晋江金井镇钞岱村郭姓角落,有一座旧衙门,村民习惯叫“衙里”。原来是郭天锦的故居,民间还流传着关于他的故事。

郭天锦从小就受到父亲严格教导:“读书若能上进,将来为官,必须清廉秉正,为民办事。”他果然不负父望,在顺治时一举中了进士,御赐文林郎,被派往河南商水县任知县。

他上任后,牢记父亲的教诲,遇事秉公办理,为民排难解忧,很受当地百姓爱戴。

知府衙门内有个管钱粮的官员,名叫张鸿基。他与一个同乡、叫沈定方的员外平素交往很好。沈员外虽然家财万贯,但有财无势。他为了依攀权势,看到张鸿基的妻子和自己的妻子都身怀六甲,便提出“指腹为婚”,缔结姻亲。后来张家生一男孩,取名伯行;沈家育一女婴,取名小玉。张沈两家深信“天赐良缘”,以玉扇坠互赠,作为子女订婚礼物。

几年之后,张伯行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沈小玉长得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双方父母经常让他俩在一起玩耍游戏,吟诗作对,真是青梅竹马,双无嫌猜。

不料,由于张鸿基在官场中不善奉迎拍马,得罪了上司,又被人诬告,贬往边疆,后来惨死他乡。妻子也因忧郁成疾,相继辞世,家庭破落,当年指腹为婚的玉扇坠也不慎失落。

沈员外见此情景,萌生了悔婚的念头,又见张伯行是个孤苦的寒酸秀才,认为门户全不相称,便对女儿说:“为了你的将来,这婚事就退了吧!”沈小玉不肯,但又慑于父命,只是痛哭流涕,十分悲伤。沈员外全然不管,执意要解除婚约。张伯行苦苦哀求,但无济于事。沈员外限张伯行三天之内拿出千两银子作为聘金。张伯行当然无这么多的银子。沈员外就将早已写好的状辞送呈知县郭天锦手里。状辞大意是,被告张伯行的父亲是朝廷罪犯,张伯行又无任何婚约凭据,也无银子聘礼等等。郭知县看完状纸,早已成竹在胸,当即派遣差役传讯被告、原告。郭知县看张伯行,果然生得一表人才,生性聪敏,绝非无赖之徒,更加确信沈员外欺贫重富。他对沈员外说:“伯行是个秀才,还在闭门苦读,求取上进,不准退婚。至于要他千两银子作聘礼,待他日后科举成名,他会如数奉送至贵府。他若名落孙山,婚事再议。”沈员外虽不乐意这样的判决,但也无可奈何。沈小玉知道判决后,心里既喜又忧,喜的是她与张郎这对鸳鸯暂时没有被拆散,忧的是张郎来年科举未卜。

话说那天退堂之后,郭知县便收下张伯行为门生,将他留在衙中,要他专心攻读诗书。

上天不负有心人。三年后,张伯行果然中了进士,衣锦荣归。郭知县欢喜万分,并亲自为张郎沈女当主婚人。

蜜月过后,张伯行就离家赴任。他为官廉洁清正,连连升官,最后任宰相。

他的恩师郭知县在商水县为官,戒赌博,惩盗贼,奖垦荒,减赋税,百姓安居乐业。但却引起了乡绅JIAN吏嫉恨,被当朝吏部尚书诬告,含冤身亡。这个时候张伯行刚拜为相,知道恩师屈死,悲恸万分,奏请皇上,为恩师昭雪。

状元未必知,进士先竖牌

明朝时,晋江磁灶村有位颇有才学的吴先生,几次赴京考试都落榜,每每怒叹“朝廷无人难做官”,只好在本村教私塾,盼望学生出头为先生争气。

有年大比,主考官恰是他的高徒。为了报答恩师的栽培,秘密差可靠的人送信到磁灶给吴先生。

信说:“此料学生提任主考,恳请恩师上京赴试,须带高徒陪伴前来,学生自当尽力效劳。”吴先生阅信后认为福运到了,高兴万分。趋炎附势的人献媚:“您的高徒任主考,此科必中无疑,状元未必知,进士可以先竖牌。”看风使舵的人奉承:“您尽管放心上京赴考,我们为您建造进士第。”吴先生满心欢喜,带着两个高徒到京城去了。村中想巴结的人,有的出钱,有的出力,大兴土木为他建造进士第,并在厅中竖起进士牌匾。

谁知天不从人愿。他年过半百,体力已衰,长途跋涉,感受风寒,不幸病逝在途中客店。同行的两名学生非常悲痛,为恩师料理好后事,带着先生临死前写给主考官的亲笔信,继续赶路上京。

会试结束,学生果真官运亨通,金榜题名,双双高中进士。只是吴先生没福气参加考试,死在半途。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泉州知府追查吴先生未中进士先建造进士第和竖进士牌匾,是犯了欺君大罪。村中百姓非常惊慌,有的说:“赶紧取下进士牌匾才能减轻罪状。”有的说:“快请在广东吴川县当县令的磁灶人吴梦鳌想办法,或许可消除灾祸。”议论纷纷,最后决定派人日夜兼程往吴川县求救。

当时,适逢吴县令治理吴川县罔州海防有功,皇上勒封加官晋禄。这正是为吴先生解难的好时机。于是,他运用“移花接木”的计策:一面嘱咐乡亲回村后将进士牌匾改为自己的,以真代假,一面修书给泉州知府,声称进士第是他建造的,请多加关照,并送厚礼酬谢。经疏通和斡旋,这场官司终于了结。

至今,磁灶未中进士先建造的进士第尚在,而“状元未必知,进士先竖牌”的故事仍广泛流传着。

思母山的传说

晋江内坑镇砌村的西北面,有一座山,名叫思母山。据说,早些时候这座山名为玉虎山。为何后来又叫思母山呢?这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因早年母子失散,直至登基后,还无法与母亲团聚。于是,皇帝便派官员到全国各地寻找,均无下落。

一天,皇帝亲自来到泉州府,出了南门外,迷失了路,不知不觉来到了玉虎山顶。这时,日头已经下山。他站在山顶,分辨不出东西南北,找不到下山的路。天愈来愈黑,有时传来小虫的鸣叫声,凄凉无比。皇帝惊得坐在山顶大声恸哭,哭声传到玉虎山古来寺和尚的耳中。主持和尚慈悲,叫小和尚点灯上山看看。小和尚看到一个白脸书生坐在山顶痛哭,便邀他入寺内见住持和尚。

皇帝因为孤身一人出宫,不敢暴露身份,只得谎称自己姓宋名玉,为找母亲,迷失路途,又见夜静更深,无处栖身,感伤痛哭。

住持和尚不知他是皇帝,说:“我佛祖签历来灵验,何不在佛祖面前抽一支签,看一看你母亲是否还在人世,此去能不能找到?”皇帝依照住持和尚的指点,在佛祖面前抽出一支签,签诗为——

昔日行船失了针,今朝依旧海中寻。

若然寻得原针在,也费工夫也费心。

看到此诗,皇帝哭得死去活来,认为他母亲已不在人世了,于是急急回宫。

皇帝回宫后,为报答母恩,特把古来寺改为报恩寺,人们也把玉虎山改为“思母山”。山顶皇帝哭母的地方,至今寸草不生,传说是被皇帝的眼泪渍死的。

安海东塔倒塌的传说

从前,晋江安海镇有两座塔,一座在西边,叫西塔;一座在东边,叫东塔。西塔至今还存在,东塔已倒塌了。这东塔是怎样倒塌的,还有一段离奇的故事:

传说在早时,有一个姓金的,官居太傅,有钱有势,样样如意,晚年还在安海建了府第,过着豪华的生活。他为了使自己长寿,经常请来算命先生,看命祈福。

有一天,他派人请来了最精通看命的人,据说这算命的是一位神仙的化身。看命先生给金太傅看后,说:“你是蛇精,清福已享尽,寿命已不长了。”金太傅不信,那看命先生就拿出照妖镜朝他照去,金太傅便变成一条大花蛇,好长好长,约有碗口粗,看命先生告诉他东塔里的那条蛇便是他的本身,每日须送饭喂它。说完就不见了!

自从金太傅现了原形后,每天都差人送饭去给蛇吃。有一天,正逢金太傅做寿,许多有钱有势的人都来拜夀,热热闹闹,竟忘了给蛇送饭。住在东塔里的蛇饿了,伸出头来,“哧哧哧”地吐着火红的舌头,寻找食物。这时,有个捡粪的老翁路过,发现了蛇,便抡起五爪耙,乘蛇不备,向大蛇击去。大蛇被击中头部,挣扎了一会儿便死了。与此同时,坐在厅堂的金太傅也从交椅上滚了下来,断气了。当时,这蛇挣扎因用力过猛,振动了东塔,便使东塔倒塌了。

据说,东塔倒塌以后,还残存着一些地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因建筑竹器工厂,塔基才被拆掉。所以,现在已无痕迹了。

东石寨的传说

“仙足印”的来历

传说,古时候,五马江北岸的东石寨和南岸的南安鸿尖山都是活穴,一山一寨,隔江相峙,并肩比高,都互不认输。鸿尖山若高出五尺,东石寨就耸上半丈。但是,鸿尖山是沙土堆积而成的,虽然日夜都在拔尖,但经风刮雨冲,沙土自然减损;而东石寨是天生石质,高一寸算一寸,高一尺算一尺,有增无减,高入云端。鸿尖山输了,日夜“呜呜呜”地号哭着,哭得非常凄惨可怜。

一天,五马江上空突然出现一片瑞云,毫光灿烂,原来是盟仙云游到此,为了让两岸安静平和,盟仙便按下云头,用脚向东石寨一蹬,一时寨石崩裂;盟仙再用手对着鸿尖山一指,一时沙土飞扬。这样,东石寨和鸿尖山都成为死穴,就此两岸平静。所以,晋江与南安虽然只隔着一条五马江,却世代友好和睦。

东石寨的石壁上就留下了“仙足印”。从此,成为“仙迹胜地”。

“丹心”的由来

东石寨的巨大石壁间有两个阴刻大字“丹心”,据说是郑成功的手迹。

当年,郑成功以“金厦”作为东渡复台的根据地。他英雄慧眼,把他的家乡石井北面(只隔一条石井江)的东石寨开辟为“后援基地”,在这里招“五虎”布“九营”,煅练水师。

郑成功来到东石,很受东石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东石人民纷纷捐款献粮,犒赏郑家军。郭岑村一对老夫妻,家中无钱无粮,就把一头黄牛牵来,慰劳郑成功的士兵。玉井户(户,村庄的一个角落)巨富蔡秉元也乐捐一百万两银作为军饷。

郑成功在东石寨上作诗赞扬东石人民说:“秉元百万献军需,耿耿丹心不却无,更誉沧岑杨二老,家贫愿助一头牛。”并把“丹心”两字勒刻在石壁间,以作纪念。

转载自:http://www.nanchens.com/ch/c nc5/c 26wg/c 26wg014.htm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闽南风晋江民间故事上”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闽南风晋江民间故事上

闽南风晋江民间故事上

王潮,阿强,李四,张伯行,张泳,晋江,母亲,皇帝,东石,华安,深沪,传说,妻子,泉州,进士,花轿,沈员外,罗隐,塔西,张瑞图,东塔,狗屎,阿宝,鲟鱼,吴先生,林先生,瑞图,秋梅,郭知,黄志清

2020-08-23 #长篇故事

闽南风泉州民间故事与传说

闽南风泉州民间故事与传说

蔡襄,九仙,传说,李光地,丰山,洛阳,夏得海,泉州,何氏,桥墩,造桥,兄弟,神仙,双髻山,县官,工匠,洛阳桥,舅舅,人们,洛阳江,富贵,山下,郑成功,功名,和尚,太守,桥基,江中,皇帝,道人

2020-05-20 #经典故事

闽南风泉州民间故事与传说

闽南风泉州民间故事与传说

蔡襄,九仙,传说,李光地,丰山,洛阳,夏得海,泉州,何氏,桥墩,造桥,兄弟,神仙,双髻山,县官,工匠,洛阳桥,舅舅,人们,洛阳江,富贵,山下,郑成功,功名,和尚,太守,桥基,江中,皇帝,长桥

2020-08-24 #短篇故事

泉州90后大学生手绘儿童民间故事 充满浓浓闽南风

泉州90后大学生手绘儿童民间故事 充满浓浓闽南风

闽南,儿童,元素,民间故事,创作,孩子,想法,文本,泉州,燕尾脊,陈若,主题,俗语,民间,大学,时间,故事,插画,教授,读物,本土文化,阅读习惯,萌萌哒,出生于,和兴,安海,爱文,谢英,郑成功,在她

2020-05-21 #故事阅读

晋江民间故事8“三王”入闽晋江兴

晋江民间故事8“三王”入闽晋江兴

王潮,泉州,福建,王审知,王绪,义军,观察使,秦宗权,河南,南下,廖彦若,王审邽,黄巢,陈岩,王氏三兄弟,刺史,寿春,朝廷,民间,福州,州刺史,于乾符,于乾宁,佐史,任军,任泉,僖宗,冤句,唐昭宗,张延鲁

2020-09-01 #故事会在线阅读

晋江民间故事8“三王”入闽晋江兴

晋江民间故事8“三王”入闽晋江兴

王潮,泉州,福建,王审知,王绪,义军,观察使,秦宗权,河南,南下,廖彦若,王审邽,黄巢,陈岩,王氏三兄弟,刺史,寿春,朝廷,民间,福州,州刺史,于乾符,于乾宁,佐史,任军,任泉,僖宗,冤句,唐昭宗,张延鲁

2020-09-01 #短篇故事

晋江民间故事1琴嫂巧治抠货郎

晋江民间故事1琴嫂巧治抠货郎

李四,铜板,阿四,好的,侨属,妇女,货郎担,村妇,钱袋,伯有,花仔,和村,巧媳妇,晋江,侨乡,主意,卖货,做买卖,别数,哑巴吃黄连,打歪,小人,姐妹,家门,扎牢,时间,教训,担子,机会,良策

2020-08-24 #短篇故事

晋江民间故事9东石寨的传说转帖

晋江民间故事9东石寨的传说转帖

东石,郑成功,尖山,丹心,五马,人民,沙土,两岸,南安,日夜,石壁,井江,向东,江相峙,耿耿,郑家军,金厦,郭岑,高入云,水师,一头牛,地号,寨上,杨二老,石寨,来历,传说,世代,五虎,乐捐

2020-07-04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