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曲周故事辛德惠:改土治碱倾一生

时间:2020-07-30

关于碱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34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辛德惠:改土治碱倾一生

辛德惠院士生前在曲周。(资料照片)中国农大提供

编者按

连日来,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曲周46年、服务乡村振兴的感人事迹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河北日报记者日前再赴曲周采访,追寻中国农大人的足迹,探访这些奋斗者薪火相传的爱国情、报国志,感悟他们不忘初心、执着坚守的信念。

〔人物名片〕

辛德惠: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壤学家、农业生态学家,黄淮海平原盐碱综合治理主要实施者。生前27年扎根曲周改土治碱、发展绿色农业,去世后,其部分骨灰安葬在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

曲周县第四疃镇中国农大实验站院内西北角一片幽静的树林里,有一块墓地,辛德惠院士的部分骨灰已经安放在这里20个年头了。他生前27年扎根曲周改土治碱、发展绿色农业,英年早逝后,长眠在这片他倾情奋斗一生的土地上。

每年清明前后,当地许多农民都会自发赶来祭奠恩人,他们把自家地里种的粮食、水果、蔬菜摆放到墓碑前,想让辛院士尝尝经他改造后的盐碱地上结下的硕果。

“治理不好盐碱地,我们一辈子不走”

1973年,辛德惠等中国农业大学的一批青年教师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曲周县有名的“老碱窝”张庄安营扎寨,进行“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研究”,开始了从改土治碱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验示范。

“治理不好盐碱地,我们一辈子不走。”面对白茫茫的盐碱地和曲周人民期盼的目光,辛德惠和战友们立下铮铮誓言,挽起裤腿儿,脚踩泥水,全身心投入治理盐碱的战斗中。

“为了让村里的百姓吃上自己盐碱地里长出的粮食,告别苦日子。辛德惠教授白天和我们一起挖沟、开渠、平地、筑坝,晚上在住的茅草房里化验土壤、记录分析数据、查阅地质资料到深夜,他是俺们的大救星和永远的亲人。”张庄村老支书赵文眼含热泪地追忆说。

1973年11月初,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在张庄村南确定的400亩重盐碱地治理项目,按规划设计开始施工。1974年秋,建立了以张庄为中心的第一代4000亩试验区。1975年春,张庄试验区逐步向西延伸到里疃干渠,第二代试验区扩大为6000亩……

到1987年,曲周全县盐碱地面积下降近七成,粮食亩产732斤,棉花(皮棉)亩产111斤,比治理前的1972年分别增长了4.7倍和4.2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不足百元提高到1500元以上,昔日荒凉的盐碱滩变成了稳产高产的米粮川,创造了黄淮海平原盐渍化低产地区丰田高产的神话。

农大曲周实验站老职工张书奎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借鉴曲周经验,进行黄淮海盐碱区综合治理的关键时期,辛德惠教授有一年连续300多天待在曲周,春节也顾不上回北京的家。”

经过以辛德惠为代表的几代农大人与曲周人民的并肩奋战,1993年,“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誉为中国农业的“两弹一星”。

“为了未来事业,竭尽余力,死而后已”

辛德惠是一个“工作狂”,工作起来废寝忘食,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农业,献给了曲周大地。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为了未来事业,竭尽余力,死而后已。”

曲周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东明回忆,1995年夏天的一天,他去农大实验站看望辛德惠,同事说他在棉花地里监测数据。张东明就到地里去找,在那里见到这样一幕:火辣辣的太阳下,辛德惠正弯腰蹲在地里一棵棵、一个个仔细地记录伏桃数量,直到查完后,才满头大汗衣服湿淋淋地从棉田出来。这位年过花甲的老教授、老科学家的敬业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还有一次,曲周县农业局一名负责人去找辛德惠,走进他的办公室,只见墙角一台电扇在“吭哧、吭哧”地转动。辛德惠正趴在桌子上专心致志地撰写科研报告,屋子里闷热如蒸笼。这名负责人非常感慨,回到县里后马上打报告,要给他安一台空调。辛德惠得知后摇头拒绝,他说:“实验站的同志都没有空调,我怎么能搞这个特殊?”

辛德惠一生淡泊名利,从来不为自己争取荣誉,索要好处。1995年中国工程院组织评选院士,论资历、条件他都很有优势。“老师没把准备参评院士的报批材料当回事,也没有报名。是我们帮把材料整理上报后,他才高票评选为院士。”他的学生郝晋珉说。

辛德惠婉拒院士的各种优待,直到去世,住的还是和其他老师一样的90多平方米的三室一厅住房。他的爱人刘一樵是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两个人一个在曲周,一个在云南,由于不能见面,常常只能是互相留言:“家里的钥匙给你放在树下,回来后你自己开门。”而他们的一个儿子和两个双胞胎女儿,只得在北京林业大学家里由老人照看。

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教授和辛德惠是曲周实验站的亲密战友,两人曾在张庄试验点一个屋里住了8年。他回忆说:“老辛患有先天性高血压,却从不放在心上。1986年冬天,在曲周工作期间,因心绞痛加重,在邯郸住院,我去医院看他,主治医生说他是医院里最不听话的病人,一边治疗还一边看资料、搞科研。”

1999年5月,辛德惠从四川考察刚回到北京,当天又应中国科协之邀,马不停蹄地赶赴浙江象山,参加全国松材线虫病专家组考察工作。途中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曲周人民痛失亲人,时任县委书记杨仲信代表家乡父老赴中国农大悼念,代表家乡父老要求把辛德惠院士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曲周。在骨灰安葬仪式上,当地上千名干部群众无不失声痛哭,辛德惠院士的妹妹辛淑贞女士含着热泪呼喊着:“哥哥,曲周人民把您接回来了!”

在中国农大校园里,矗立着一尊由曲周人民塑造的辛德惠院士铜像,连同基座共高2.7米,象征着辛德惠在曲周改土治碱、造福人民的27个春秋。

辛德惠长期保持着记笔记、记日记的习惯。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日记中记录着这样一句话:“无私无畏,忘我无我,利他利国,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一位共产党员的无悔初心浸透于字里行间,令人动容,催人奋进。(记者 白增安)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曲周故事辛德惠:改土治碱倾一生”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曲周故事」讲述曲周历史名人故事——霍彦威

「曲周故事」讲述曲周历史名人故事——霍彦威

霍彦威,李嗣源,节度使,霍存,刘知俊,天成,天子,进攻,明宗,乾化,庄宗,霍彦,曲周县,名将,养子,年少时,帝位,契丹,朝廷,来源,淳于,魏州,在河,有一点,任平卢,卢节度,唐历,后唐庄宗,宁节度,士兵们

2013-05-23 #故事阅读

「曲周故事」讲述曲周历史名人故事:户部尚书——陈于陛

「曲周故事」讲述曲周历史名人故事:户部尚书——陈于陛

张居正,皇帝,太子,进士,漕运,曲周,老师,银子,僮仆,地方,官吏,家属,明嘉靖,朱载垕,陈于阶,东宫,人师,儒学,北京,南京,吏部,官员,守孝,户部,救济,朝廷,来源,百姓,盈余,翰林

2007-04-21 #短篇故事

「曲周故事」讲述曲周历史名人故事:工部尚书——刘荣嗣

「曲周故事」讲述曲周历史名人故事:工部尚书——刘荣嗣

刘荣嗣,崇祯皇帝,皇帝,崇祯,杨一鹏,魏忠贤,刘荣祖,大哥,官员,刘荣,首辅,凤阳,太监,时候,曲周,皇陵,起义军,银子,于义,内阁首辅,司空,简斋,明熹宗,有云林,王应熊,荣祖,黄治,工部尚书,好的,书法家

2009-10-12 #长篇故事

「曲周故事」讲述曲周历史名人故事:吏部兼兵部尚书——路振飞

「曲周故事」讲述曲周历史名人故事:吏部兼兵部尚书——路振飞

路振飞,皇帝,朝廷,曲周,唐王,李自成,魏忠贤,弘光,清军,福建,周延儒,唐王朱聿键,明崇祯,南京,官员,大臣,南明,巡按,泾阳县,百姓,海盗,集团,崇祯皇帝,张问达,温体仁,邹维琏,首辅,吏部尚书,势力,原籍

2017-12-12 #经典故事

「农大人的曲周故事」从盐碱地到“米粮川”:曲周的前世今生

「农大人的曲周故事」从盐碱地到“米粮川”:曲周的前世今生

曲周,盐碱地,中国农业大学,全世界,小院,石元春,赵文,农大,新闻和报纸摘要,中国农大,曲周县,冀中平原,中国,使命,初心,样板,盐碱,科技,精神,群众,中国农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地上,没有信心,绿色发展,老师们,张福锁,杜震,王志达,...

2014-01-08 #小故事

转载河北曲周历史典故

转载河北曲周历史典故

曲周,曲周县,桥梁,知县,东桥,济川,有关,东关,南桥,文庙,河桥,泮池,滏阳,石桥,说法,古黄河,上桥,寨桥,一线,人们,又名,商王,同治,吊桥,商贾,故事,巨桥,大桥,城门,年间

2020-05-22 #故事会

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曲周的故事

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曲周的故事

曹国,农民,小院,曲周,农村,科技,学生,培训,问题,服务,李晓林,农大,企业,故事,小麦,意识,技术,玉米,经验,工作,指导,生产,这一天,丁雅,国鑫,玉米地,赵婀娜,科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一头牛

2016-10-16 #故事会

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曲周的故事——闲不住的老支书

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曲周的故事——闲不住的老支书

王怀义,农民,王庄,农大,王庄村,老师,小院,科技,合作社,村民,黄志坚,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县,土地,师生,小麦,百姓,张庄,王怀,辛德惠,老师们,产量,曲周,村里人,法子,点点,盐碱地,科学,见证者,规划

2008-07-05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