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京剧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0-07-31 10:24:01

相关推荐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个徽剧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称为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

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

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调,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与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

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

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扩展资料:

京剧诞生于市民文化尚未高度繁荣的时期(最初是为宫廷演出才进京的),鼎盛于艺术门类有限的时期,从未经历过如此冲击,所以说它衰落过、难以恢复旧日风采是有理由的。

但以此判断它会消亡未免武断。 京剧艺术被称为“国粹”,其唱腔融合了“西皮”与“二簧”。京剧分为四大行当分别为生,丑,净,旦。

京剧代表人物:

1、程砚秋

程砚秋是满族人,1904年生于北京的一个没落的旗人家庭,1958年病逝。他原名承麟,后改“承”为“程”姓,早年艺名程菊农,后更名艳秋,号御霜。1932年易名砚秋。

他幼年家贫,6岁拜在荣蝶仙门下学武生,后改学花旦和青衣,11岁登台,同时还先后向陈桐云、陈啸云、王瑶卿等名家问艺。程砚秋先后两次倒嗓几乎断送了他的艺术生命,幸遇诗人罗瘿公。

不仅为他治好嗓疾,还请来阎岚秋、乔惠兰、张云卿、谢昆泉等名师为其授课,并在1919年介绍他拜在梅兰芳门下,成为梅门开山弟子。

2、荀慧生

荀慧生,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生于1900年,卒于1968年,祖籍河北东光。他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

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用荀慧生的名字。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被卖给天津一个梆子戏班,后又转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徒。

8岁登台表演,时随侯俊山学梆子花旦,1911年入三乐班(后易名正乐)从路三宝、薛兰芬学京剧青衣、花旦,与尚小云、赵桐珊有“正乐三杰”之称。

曾拜吴菱仙、陈德霖、王瑶卿为师,并受孙怡云、程继先等名家教益。1918年加入喜群社,与梅兰芳、程继先合演《虹霓关》,从此专演京剧。后自组“留香社”。

1919年加入永胜社,同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赴沪演出,并与周信芳、盖叫天、冯子和等合演《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等。

荀慧生喜欢作画,1924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他又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李苦禅、王雪涛等名师求教,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提高了他的艺术素养。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荀派艺术。

建国后,荀慧生为京剧艺术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1952年获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老艺术家表演奖。他历任中国戏曲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河北省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屈辱,抑郁而死。

3、梅兰芳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生于1894年,卒于1961年,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辍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原籍江苏泰州。

他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伯父梅雨田均为知名艺人或琴师。他早年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成人。

8岁开始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首次登台演出《天河配》中的织女,14岁搭喜连成班演出。与此同时,他还求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

向武功演员出身的琴师茹莱卿学打把子,许多前辈艺术家如名旦王瑶卿、陈德霖、路三宝,昆曲名家乔惠兰、丁兰荪、谢昆泉、陈嘉梁,净角大家钱金福、李寿山等都曾指教于他。

尤其得王瑶卿大力提携,创造了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的表演形式和甜润、平和、优美、动听的梅腔,世称“梅派”。

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合称“四大名旦”,影响很大,当推首席。有资料说旦行立派从“梅派”开始,尽管此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43762观点存有争议,却足以证明梅派的地位和价值。

4、尚小云

尚小云,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生于1900年,卒于1976年,原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南宫,汉军旗籍人,为清平南王后裔。祖父尚志铨曾任清远县令。父尚元照,在光绪年间充那王府总管。

1905年其父病故,他与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门下学戏,入北京三乐科班习武生,后因伴相俊美,嗓音畅朗而改从孙怡云学习青衣,他最初青衣开蒙老师是吴顺林,后又师从陈德霖。

并向李寿山学习昆曲,还曾向戴韵芳、张芷荃、吴菱仙等老辈青衣学过戏。1912年春他就在北京汾阳会馆和广德楼出台成为当时青衣行年轻的佼佼者。

1914年孙菊仙主动提出与尚小云配戏四日,使其声名鹊起,时被称为“第一童伶”。“三乐社”改名“正乐社”以后,尚小云和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一起被称为“正乐三杰”。

1916年尚小云搭入俞振庭组织的春合社,后相继与杨小楼、王瑶卿、谭小培、余叔岩、王又宸、马连良合作。

其间在1918年,北京第一舞台新排《楚汉争》,杨小楼扮演楚霸王,虞姬一角的人选费尽周折最终确定由尚小云出演。果然,叱咤风云的楚霸王和美貌多情的虞美人征服了所有的观众。

参考资料来源: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京剧的历史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京剧中那些有趣的小故事

京剧中那些有趣的小故事

杨宗保,穆桂英,穆柯寨,孟良,杨六郎,焦赞,京剧,故事,穆桂英挂帅,山下,桂英,责任编辑,回营,五郎,大举进攻,哥哥,办法,历史,大帅,大将,女儿,女中豪杰,寨主,年间,少帅,斧柄,情况,放火烧山,搜狐,破阵

2020-07-31

评现代京剧《红军故事》:平凡故事里的时代强音

评现代京剧《红军故事》:平凡故事里的时代强音

故事,人物,军需处长,艺术,皮带,棉被,红军,观众,三个故事,京剧,表演,全剧,历史,情感,维度,舞台,行当,周国才,红军精神,国家京剧院,作品,动作,基层,导演,张力,戏曲,演员,程式,精神,精神力量

2008-03-17

评现代京剧《红军故事》:平凡故事里的时代强音

评现代京剧《红军故事》:平凡故事里的时代强音

故事,人物,军需处长,艺术,皮带,棉被,红军,观众,三个故事,京剧,表演,全剧,历史,情感,维度,舞台,行当,周国才,红军精神,国家京剧院,作品,动作,基层,导演,张力,戏曲,演员,程式,精神,精神力量

2015-06-17

张建国:用京剧讲经典历史故事 勇攀新高峰

张建国:用京剧讲经典历史故事 勇攀新高峰

张建国,国家京剧院,创作,书记,伏生,座谈会,精神,传播,文艺座谈会,京剧,故事,文艺工作,人民,市场,总书记,折子戏,文艺,经典,传统文化,人民网,京剧界,基层,安国,夫人,文艺界,精神家园,能量,蝶恋花,艺术,生活

20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