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

时间:2020-08-02

五年级看图猜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8871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8 分钟。

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 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 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 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 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四、总结文本: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杜 甫的诗作为题目呢?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 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本文的哪一段中有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 的解释?正如作者所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所以,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季羡林先生 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 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 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苦名新的平民情结。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为一名大学生看行李。) 五、写作实践: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现在我们一起来 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 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 写一个片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 梅花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独” 等 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 情是怎 样表达出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查字典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的“魂”指的是 什么? 二、出示自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 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如“魂”“幽” “葬”“衰”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畏惧、颇负盛名、眷恋、稀罕 。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 进生进行阅读, 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2)同桌互读。(3)再读 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讨论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 么? 第一 第 2 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 流出眼 泪。板书:读诗落泪 第二 第 3 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板书: 珍爱梅图 第三 4 一 11 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板书: 不能 回国 第四 12 一 13 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板书: 赠墨梅图 第五 14 一 15 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板书: 送梅花巾 4、小结 六、当堂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幽”、“甚”、“衰”)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 的含义。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2.同桌或者小组同学讨论课 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同桌讨论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8 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课文讲了外祖父的哪五件事?板书 2、读了这五件事,你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的哪些词语 知道? (出示最后一段,释“眷恋”一词。)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 来。 3、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外祖父那眷恋之心?默读课文,可以在旁边写上 批注。 六、谈谈体会 1、学习第一件事。(1)出示句子:“我很小的时候……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2) 思考讨论: ① “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 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 忘自己祖国的文化。②“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 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 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 绿草如 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 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 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 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 ,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即第三 、五件事)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一句,体会 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 现了他对祖国深深 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 下子衰老 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 雪白的细 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 心让外孙女带回 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 (1)师: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课题写 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读读第三自然段,看体会到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①“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 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 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 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②“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 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 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 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 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 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思想从何而知?“这清 白的梅花, 是沾污得的吗?” d、指导朗读,读出对梅图的珍爱。 4、“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 大动干 戈呢?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 梅花的品格?“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 骨气 的!”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3播放梅花凌寒独 放的图片,出示古诗王安石的《梅花》、《墨梅》,难怪外 祖父这样赞美梅花,读句“这梅 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 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 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4师:这仅仅 是在赞美梅花吗?是在赞美什么?齐读句子““几千年来,我 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 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 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 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再次讨论: a、梅花的秉性象征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5)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6)饱含深情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 不管历尽 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 样。”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图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 国人的 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 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 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 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 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 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 国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 2、填写基本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记者采访的视频看完这段采访视频,大家认为采访需要注意哪些技 巧?要有礼貌;提出有用的问题;认真听别人说完;提出新的问题,并耐心等待别人回答。 嗯,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今天,我们也要来当一回小记者,不过,我们不是去采访同学,而是 去采访我们的父母、邻居等大人,采访的主题就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 1.个人展示,明确交际要求。 老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介绍自己采访所用的“问题清单”,说说采访内容。如果其 他同学认为他的采访内容符合主题,而且对其采访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请鼓掌表示支 持。如果听完以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是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可以大胆举手提问。2.评价交流,提高口语水平。 1鼓励上台展示的同学,大方表达,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 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了解采访内容。 2请同学说一说支持的理由。 3在评价交流中进一步肯定采访的重点: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问,也可以围绕一个话题 提出更多的问题。 4思考总结。 小结:最好给大家介绍内容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要只局限于一两个方面。 三、规范语言,有序表达。 1.回顾教科书提供的信息,明确采访时的技巧:要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 边做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追问。 2.照顾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句 式辅助。 四、模拟演练。 1.现在大家手中都有了问题清单,请以老师为采访对象,来模拟一下采访的情景吧! 生:老师您好!请问您小时候在哪里上小学? 师:××学校。 生:那您最喜欢哪个学科呢? 师:我最喜欢的学科是××。 生:为什么呢? 师:因为这个学科的老师很和蔼,上课很有趣。有一次……老师讲起小时候的故事 来 生记录。 2.现在,大家了解采访的流程了吗?了解了刚刚老师所说的信息,大家有没有记录 呢?有那么,对于老师所说的童年记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自由模拟练习。 五、小结。 想要了解别人的故事,就必须先了解与人交流和倾听故事的技巧。作为小记者的同 时,不要忘记你也是一名倾听者。大家今天回家之后,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家里 其他长辈吧!记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认真倾听 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反思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能将从某件事、某个瞬间中受到的触动、得到的成长具体真实地记录下来。 教学重难点: 能自主修改作文,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多媒体播放学生婴幼儿时期的照片,让学生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学生发言,教师引 导。刚才播放照片的时候,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看到自己小时候的照 片,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老师看到这些照片,也感慨万千。转 眼间,同学们已经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娃娃,长成了朝气蓬勃的少年,长大仿佛就在一 瞬间啊! 二、小组讨论,感受成长。 1.小组讨论:什么是长大?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那一刻你做了什么事情?事情 的经过是怎样的?你是怎么想的?先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 2.学生汇报交流内容,师引导学生总结。 长大,不仅是年龄的增长、形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反思,学会了 孝顺,学会了辨明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懂得了责任的真正内涵。学生互动交流成长故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问 题,从而养成说真话、写真实故事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从而 让学生明白只有想得具体才能写得具体。 三、回顾教科书,点拨写法。 1.联系课文《梅花魂》,作者写了关于外祖父的几件事?读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 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重点是什么?作者在写 这些事情的时候重点写的是事情的哪个要素?经过 小结: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1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 写;2要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3要把主要 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2.联系课文《祖父的园子》第 17 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这 种思想感情的? 小结:借助自然景物,移情于景,表达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童年的怀念。引 导学生在课文选段中学到写作的方法。 3.从刚才的讨论中选择一件令你成长的故事,将故事的经过写清楚,表达自己的真情 实感。 四、佳作共赏。 1.刚才我们获得了写作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我们来欣赏一篇佳作,看看小作者是如何 体会成长的。 2.教师出示范文,由学生朗读。教师提问: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说说你的理 由。 3.教师点拨总结:文章要想感人,就要说真话,诉真情。 五、写作实践,交流共评。 1.出示写作要求: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 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成长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学生完成习作。 3.学生互评,交流共享。 六、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我发现,此时此刻,同学们真的长大了,记得有位名人说过: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写 作,说真话、做真人。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学习更多方法,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学习描绘情景的方法,学会更直观地描写情景;掌握通过两种事物对比,突出表现其 中一个事物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理解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 会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描绘情景的方法,学会更直观地描写情景;掌握通过两种事物对比,突 出表现其中一个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理解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了怎样 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古代诗人笔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与萧红一起游览了祖父的园子, 欣赏了季羡林先生故乡的月亮,感受到老华侨浓浓的爱国之情。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的 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和体会情感的呢? 二、交流平台。 1.齐读教科书第 15 页“交流平台”中四位同学说的话,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 可以通过想象,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把握情感;可以 通过抓重点语句的方法体会情感;可以通过抓住细节描述,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这些方法都能让我们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情感,以后在做阅读理解时,也可以运用 这些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1.出示相关句子 1请两位同学读上面的两个句子,并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描写情景的时候,用到了什么 手法?先总写事物特点,再具体表现这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体 会到所描写的情景。细细品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有没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你 感受到了什么?太阳光的强烈和天气的酷热 2按照这种描写的方法,从下面6 个词中选一种情景写一段话,注意要直观表现出所 写情景的特点。例:慢——蜗牛在树下往上爬,它爬的真慢啊,等它爬到树梢的时候,花谢了,叶黄了。 2.出示相关句子 1学生默读,与同桌交流,这4 个句子都有什么特点?通过两种事物的对比,凸显其 中一种事物的特点。 2你能仿照这种方式写一写吗? 例:这里的饭菜再香,也比不上妈妈做的菜香。 不管你们说得多好,我还是觉得,这个玩具不如我家里那个好玩。 3.上面的两种描写方法,一种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情景的特点,一种让我们一目了然 地把握所写事物,这两种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记得运用,这可以让你们的作文既直观易 懂又不失技巧。 四、日积月累。 1.齐读《游子吟》,师正音。 2.出示作者资料了解诗人孟郊。 3.诗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游子:离家远游的人。吟:诗歌体裁的一种。这里的游子 指的是诗人。 4.我们了解了诗人的相关资料,知道诗人仕途失意,颠沛流离,在这种时候,他更觉得 亲情可贵,于是,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在做什么呢?缝衣服从哪里得知?慈母手中 线,游子身上衣。怎么缝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为什么要密密缝?因为害怕缝 得不牢固儿子回来时衣服已经破了。因此,慈母手中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 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于是,诗人不由感 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指小草,比喻微小,三春晖是春天的阳光,这里指 母爱,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谁说子女那像小草一样的孝心, 能够报答得了春晖般的慈母恩情呢? 5.这首诗中,作者回忆了一个极其平常的情景,描写了一位慈母为儿子缝制衣服的画 面,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6.带着对母爱的赞美和尊敬,让我们再次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游子吟》。 五、小结。 童年的一个个场景,就像一支支动人的歌,不论我们用多少笔墨,都写不尽这首动听的 乐曲。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感受诸葛亮的“神 机妙算”及周密安排。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事情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热身: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 42 回至第 46 回或者在网上观看电视剧 《三国演义》草船借箭部分;自学生字词,理清课文层次。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播放一段《三国演义》主题曲。 2、调动积累,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3、围绕课题质疑。 二、把握脉络,心理入境 1、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自主读书,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 2、解疑,汇报交流。学生说清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后。播放录像《草船借箭》片段, 并提出观看要求,再放第二遍,学生复述经过。 3、由一张剧照(幻灯片)导入文章中心句。 三、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画出课文的中心句,同时课件出示中心句。 2、品读感悟,这篇课文写了诸葛亮的很多内容,现在请你们仔细读一读,把你认为 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 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4、交流、对话。 四、深入研读,感受人物形象 1、概括出人物特点, 2、围绕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点,开展阅读活动,不断深化对人物特点的认识。 3、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识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学生汇报后,老师总结。 4、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以“读”“演”为主。 5、师生互动交流。 以“感受诸葛亮的‘笑’”为例,教学设想如下: 师:本文诸葛亮说有十几处,唯独有一处是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 诸葛亮“笑着说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诸葛亮的这一笑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值得研究,他在笑谁,笑什么?好好揣 摩揣摩。(老师幻灯出示句子) 生:(自由读) 角色扮演、扮读。 师:诸葛亮在笑曹操,因为他太了解曹操了。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生:表演,并读句子。 师:他还可能笑谁,这又是什么笑?怎么笑?怎么读? 生:表演,并朗读。 五、朗读诗歌,体味经典 周瑜妒忌诸葛亮,逼亮立下军令状。 孔明识破陷害计,神机妙算应周郎。 巧用天时与地利,周密安排不慌忙。 擂鼓呐喊骗曹操,箭如雨下插满舱。 按期交箭服周瑜,诸葛美名天下扬。 六、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1、阅读课本选读教材“空城计”,可以谈谈体会。 2、常言道:“有借有还。”那么,诸葛亮此次“借”来的箭是怎么“还”回去的, 请同学读读《三国演义》原著。 七、布置作业1、收集三国人物卡片。 2、搜集三国人物歇后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认识“筷、恰”等 17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会写“冈、饥”等 15 个字,会写 “一饮而尽、性命”等9 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注 意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4.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武松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武松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好汉歌》,导出名著《水浒传》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片段,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 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来走进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一部——《水浒传》,看看今天,我们在 景阳冈上,会遇到谁?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词指导学生识字。 1学生自由练习读生字,练习完毕,随机指名检查练习成果,指导正音。 2注意: 多音字“泊”读bó时,多是动词,停泊;读pō时,指水域,如湖泊,所以,梁山泊中的 “泊”应该读“pō”。 3.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喝了酒 之后趁着酒兴上了冈,遇见老虎并与之搏斗,最后杀死老虎并挨下冈来。 2根据故事情节,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如何划分?第一部分:喝 酒1~4 自然段;第二部分:上冈5~7 自然段;第三部分:打虎8~12 自然段;第四部分:下 冈13 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 1~4 自然段,说说课文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武松去店里喝酒,酒后不听 店家劝告,执意过冈。 1.大家在读这部分时,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懂的词语?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筛、客官、如何、但凡、吊睛白额大虫大家遇到这些不懂的词时,会用什么方法理 解呢?其实,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比如说,筛了一碗酒其实就是说倒了一碗酒。按照这种 方法,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词语了。 2.我们从这部分的内容了解到,武松赶了几天的路,到了阳谷县的时候,时间已经是 晌午,这时他感到肚中饥渴,这时,他望见了一家酒店,酒店门前挂着一面旗,旗上写着 三碗不过冈。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读。 3.武松到了店里坐下,招呼了店家点了牛肉,又叫了酒,不过,酒只上了三碗,就不再上 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武松没钱了吗?不是那是因为什么?店家说这酒喝三碗就会 醉,过不了前面的山冈原来,三碗不过冈是这个意思呀!那么武松信不信呢?不信于是, 他前后喝了十八碗,多么豪爽又倔强的性格呀! 四、小结。 喝完了酒,武松想要过冈,店家阻止了,因为——冈上有老虎。然而武松还是不信, 所以,趁着酒兴,他便上冈了。上冈之后发生了什么呢?下节课为大家揭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武松在门前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的酒店,喝了十八碗酒,感受到 了他豪爽倔强的性格特点。我们把这部分的内容,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来,那就是——喝 酒。那么,接下来,他上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二、抓住细节,探究赏析。 1.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二部分,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武松上冈之后,看见官府 榜文,才相信有虎,但仍继续上冈。 思考:为什么他在相信有虎之后,依然敢只身上冈?喝了酒胆子大、他本来就不是胆 小鬼、好面子那么,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用小标题概括为——上冈。 2.很快,武松酒力发作,这时,他想休息一下。这时,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呢?我们 一起来默读文章第三部分。 1武松刚躺下,乱树后就跳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一吓,武松就清醒了。那大 虫如何攻击他?武松又如何应对?出示“说时迟,那时快……又闪在一边。” ①找出大虫一开始抓人时的动词。扑、掀、剪 ②武松的应对。三闪 第一回合对阵,结果怎么样?大虫劲儿泄了一半为什么呢?因为武松消耗了它的体 力,挫伤了它的锐气。武松用“三闪”沉着应战,体现了他的以退为进,有勇有谋。 2大虫肯定不甘心,所以它又开始了第二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剪不着…… 只拿着一半在手里。”这一回合,武松战绩如何?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3这时大虫又展开了第三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咆哮着……搭在武松面 前。” ①武松没了武器,他用什么应对大虫?赤手空拳如何应对?出示:“武松把半截哨 棒……只剩下口里喘气。” ②从武松打虎的动作和经过中,你体会到什么?武松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 4在第三回合中,武松绝境反击,但是这时大虫还没彻底死去,于是,他又找来了折断 的哨棒,把大虫打死。经过这番激战,武松已经手脚酥软了。 5这一部分,可以用“打虎”作为小标题。自己练习讲述这部分的情节给同桌听,可 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动作,使故事情节更生动传神。 3.打死老虎之后,武松体力耗尽,而且,天色也已经黑了,所以,他只能把老虎的尸体放 着不管,自己先一步步挨下冈来——下冈。 三、拓展延伸。有人说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又有人说,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 不听别人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由。 赞成前者:武松性格豪放,打虎时有勇有谋,从容应对。赞成后者:武松不听别人善意 的劝告,自以为是,好面子,太鲁莽,武器折断时情况十分惊险;在打死老虎之后,自己也没 什么体力了。 四、小结。 无论如何,武松打虎这一壮举,已经塑造了他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而这一切也归功于 作者施耐庵,正是他塑造了这样生动传神的形象,有血有肉的英雄,我们才能读到这精彩刺 激的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7 *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根据阅读提示,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2.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 也和现在不一样。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读通课文,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教学过程 一、漫谈“悟空”,激发学习兴趣 1.看过《西游记》吗?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你 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2.同学们,这个嫉恶如仇、英勇无畏、而又极具反抗意识的孙悟空从哪儿来?又是怎 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板书课题。 3.师:书上课题后面有一个①,这种叫注释。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读起来与我们 现代白话文有很大不同,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一样,所以课文中有比较多 的注释帮助我们读懂课文。 [设计意图: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学生通过电视、书籍已经对他有了初步 的了解,漫谈悟空引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本文的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 异,因此渗透学会读“注释”的方法读懂难读难懂的字词句很有必要。] 二、自主合作,整体感知内容 1.四人小组合作 1合作逐段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并用4 个字为每个自然段概括主要意思。 2讨论课前预习课文时画出不懂的地方。 3学习“阅读提示”,快速浏览课文: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交流反馈。 3.师小结: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 [设计意图:采用整体阅读来教学略读课文,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更应该放手,自读 自悟、伙伴合作、集体交流等方法应该成为略读课文教学的主要方法。] 三、聚焦语言,解读石猴形象 1、默读读文。思考:石猴是凭借什么成为猴王的?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2、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了解石猴出世并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1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 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①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②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③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指名板演。 2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石猴勇于担当责任,勇敢地担当起了探险的责任。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眼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 波,明明朗朗的一座铁板桥。”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瞑、蹲、纵、跳等一系列的动作写出了石 猴敏捷的身手,表现了他过人的本领。4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 来,出得去,不伤身体着,就拜他威望。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 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聪慧、机敏。他 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还很有心计,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至此,一个天设地造 的神猴就走完了从石猴到猴王的过程。 3.总结石猴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语句感受石猴的丰富形象的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的自主 性,符合略读文章的特点,即教略学不略。] 四、拓展延伸,推进后续阅读 1.孙悟空真是一个勇敢、机灵、才智过人。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其他的西游记故事 吗? 2.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3.摘抄喜欢的语句,积累到“采蜜集”本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西游记中的故事,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激 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8 *红楼春趣 教学目标: 1.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品读《西江月》和“宝玉摔玉”的情节去领会宝玉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西江月》和“宝玉摔玉”的情节去领会宝玉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林黛玉走进了贾府,从此遇见自己一生的知己——贾宝玉。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 文,学习宝黛初会。 二、文本探究——宝黛初会 1.找出集中描写宝黛初会的段落。(13—14) 2.宝黛初会时有一个眼神的交会,二人各有何表现?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好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 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二人感觉相同,似曾相识,但反映不同,一个“笑”,一个“惊”) 3.ppt 投影: 宝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好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 到如此!” 黛玉看罢,因笑说:“这个哥哥我曾见过的。” 这样改动一下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二人的语言行动反映了各自的性格、身份、地位。 黛玉:含蓄委婉,初到贾府,寄人篱下,说话行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宝玉:贾母的心肝宝贝,贾府未来继承人,说话行事毫无顾忌。 4.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出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 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 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三、人物探究——初识黛玉 1.两人的这一对视如电光火石般震撼了心灵,在宝玉的眼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黛 玉呢?(请一学生朗读)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 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 分。 肖像描写:轻灵秀气、美貌多情、多愁多病、聪慧敏感 2.为什么宝玉眼中的黛玉竟然没有任何关于服饰的描写? 明确:黛玉的美不止在外表,更美在精神气质,美在灵秀气韵。宝玉看黛玉不会关注 衣裙妆饰等俗物。 3.黛玉在贾府见到了那么多人,其他人眼里的黛玉又有什么特点呢?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 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体弱多病 王熙凤:“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标致美丽 小结:众人看黛玉,是从长辈的角度关心黛玉的身体; 王熙凤夸赞黛玉,是为了奉 承贾母。因此,黛玉之美,只有在宝玉眼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四、人物探究——初识宝玉 1.宝黛初会,林妹妹在宝玉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么宝玉在林妹妹眼里又是什 么样子的?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 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 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英俊多情的富贵公子 2.黛玉之前在心里猜想,“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为什么 她对宝玉有这种印象? 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黛玉母亲:极恶读书,顽劣异常 3.文中的《西江月》二词也对宝玉进行了评价,请齐读: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 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 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a.你从这两首词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宝玉? b.这两首词对宝玉的评价是褒赞还是贬低? 小结:从封建社会的卫道士眼中看来,宝玉的确是一个不喜读书,不求上进的无用之 人。他怕读被统治者奉为儒家经典的文章,却爱读《牡丹亭》《西厢记》等弘扬人性的 “禁书”。他不愿走科举之路,不愿意和官场上那些勾心斗角的俗人往来。而从作者来看, 其实是高度赞扬了宝玉的纯真本性。《西江月》评宝玉,似贬实褒。 ppt 投影: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就和他生分了。”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可见在鄙弃功名利禄这一方面,宝玉和黛玉的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达成了人生意识 上的共鸣。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脱离尘俗纷扰的,是纯美干净的。(ppt 展示宝黛共读、黛玉 葬花的图片)但是这样纯美的世界,能为外界世俗社会所容吗? 五、合作探究——宝玉摔玉 1.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初会之时,这两种世界的冲突却一下子表露出来了,宝玉做了一 件大家都没想到的事——摔玉。宝玉为什么会摔玉?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都不择”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 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自己有“宝贝”,姐妹们也应该有——追求男女平等 小结:宝玉生活的时代,是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这单从宝玉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就可 看出。我们不妨看看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水浒传》中本来就 为数不多的女子,不是不守妇道的潘金莲就是母夜叉孙二娘,而《西游记》中的女子,美 则美矣,可大多是妖怪。只有《红楼梦》中的女子,几乎都是美丽聪颖、冰清玉洁的。作 者曹雪芹借宝玉这一形象,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谱写了一曲女性的赞歌。 2.宝玉“衔玉而诞”,这种天生的与众不同让贾府众人对他抱有非常大的期望,期望 他能够光耀门楣。这块玉,无形中成为了世俗社会给他的沉重的包袱,束缚了他的自由。 所以,宝玉摔的不仅仅是玉,更是世俗社会给他的沉重的包袱,这是一次和世俗社会的冲突。 3.可以这一次冲撞的结果如何呢? ——失败了,在贾母的半哄半劝下又把玉戴上了。暗示着宝玉高洁脱俗的精神世界终 究难和污浊的现实世界抗衡。 六、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析宝黛初会的情节,分析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并探究了 二人的精神世界。可是《红楼梦》中的精彩可不仅仅在于此,我们只是想通过今天这节课 的学习,为同学们打开一扇窗,让同学们喜欢上《红楼梦》,真正走进《红楼梦》的世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 教学目标 1.掌握将课文改写成剧本的方法,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台词、动作等。 2.学会分配角色,排练的同时学会进入角色,通过动作、表情等展现人物的性格特 点。 教学重点:掌握将课文改写成剧本的方法,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台词、动作等。 教学难点:学会分配角色,排练的同时学会进入角色,通过动作、表情等展现人物的 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几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节选自古典文学 名著。这些名著里的人物都刻画得形象鲜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如果 我们想把感受到的人物形象展示给没有看过原著的人,让他们也能够和我们一样如临其 境、如见其人,就需要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来实现。今天我们就来演一演这些故事。 二、集思广益,探究演法。1.学生分组讨论选定故事。 2.准备剧本。 1剧本开头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需要的道具。 2将课文中叙述的语言改成人物之间的对话。 3根据对话和语境,加上合适的表情和动作。 4准备简单的服装、道具。 5确定上场、下场的语言、动作、表情。 6学生自由分配角色,各角色说记台词,商量要怎么演。 如:改写《草船借箭》第一部分故事。 时间:白天 地点:周瑜帐中 人物:周瑜、诸葛亮 道具:桌椅、纸笔、酒壶酒杯 周瑜妒忌诸葛亮才干,一天,他把诸葛亮请到帐中议事 周瑜:严肃今日请先生到帐中,是为了和先生商议军事。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敢 问先生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不紧不慢我认为用弓箭最好。 周瑜:点点头对,先生之言,正合我意,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但今军中缺箭,劳烦先生 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若有所思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何时用? 周瑜:试探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假装皱了皱眉头,挥挥手中的羽扇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 事。 周瑜:笑里藏刀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毫不犹豫只要三天。 周瑜:心中窃喜,故作严肃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十分自信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 罚。大笔一挥,立下军令状 周瑜:看了看军令状,满意地点点头,收好军令状。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先生果然言 而有信,我这里略备了一些酒菜,先生请。诸葛亮:喝了几杯酒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 箭。我先告辞。退下 3.预演排练。 1学生自由排练,注意人物细节。 2上台表演,展示成果。 课件出示排练要求 “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的排练要求:①每小组选导演一名、主要演员四名、别 组取经员一名、道具服装一名。②取经人员到别的小组取经,汇报亮点,根据情况调整本 小组演出计划。 三、表演展示,交流评价。 1.每一个小组派出导演到前排组成评审团,评审团要对每一个小组的表演情况打分, 满分 10 分。评委主要从人物语言的运用和动作表情的配合是否符合人物的性格等方面来 打分,本小组演出的时候导演去现场指导,不参与打分。 2.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神情,看看谁的表演 最到位,看看哪个小组的整体编排最有创意。 3.最后评选最佳创编组、最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道具师、最佳评论员。 四、总结经验,拓展延伸。 在浩瀚如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着我 们去感受,去细细品味,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今天的表演只是初步的 尝试,同学们可以整合大家的合理建议,尝试自己做一回编导,并与同学合作进行创编,在 下一次的课上给大家展示。 板书设计 我们都来演一演 选文—改编—排练 教学反思 习作:写读后感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4、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现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写作教学重点: 1、写读后感是如何选择感受点。 2、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导写过程: 一、交流激趣,初识读后感。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特别喜欢读课外书,哪些文章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 些什么感受?” 小结:像这样在读过一篇文章获一本书之后,把自己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道德教 育、启迪说出来或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2、“同学们课前搜集了不少关于读后感的资料,现在让我们来一次“信息交流会,怎 么样?” (1)请同学们现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你搜集到了那些惯于读后感的资料?向同学们 介绍介绍。 (2)学习小组汇报,师生互动,加深对读后感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活泼、民主的谈话、交流,激发学生对读后感的写作兴趣。 二、启发点拨,指导构思 1、“刚上课,我们就交流了一些阅读感受,怎样把这些感受写成习作呢?大家来出点 子。”(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第一、读原文,抓重点。 认真阅读原文,多读几遍,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延伸下去,展开丰富的联想。 第二、摆好位,侧重“感” 在剧题写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方法:一般文中既要有“读”的内容,这部分是文章的开 头,又要有“感”的内容,要结合实际,和“读”的内容紧密联系,做到“读”“感”相连, 有略有祥,有感而发。 第三、抓住“点”,联实际。有的同学读文章后会有很多感受,而写读后感时不能面面俱到,应抓住自己感受最深 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地写下去,这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观点鲜明,使人 读起来感到亲切、舒服。 第四、定标题,明写法。 掌握读后感的写法,犹如盖房搭建了钢筋框架。因此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 法。 其一:确定标题。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直接命题,一般为“读《╳╳╳╳》有感” 或“《╳╳╳╳》读后感。”另一种可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注明文章的中心内容。 副标题表明题材。 其二: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为让学生整体把握,快捷理解识记我归纳为这几个字 “引—议—联—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点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和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继续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生活抒发 感受。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相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 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 3、同学们刚才总结了这么多要点,你们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抓住“点”联 系实际) 小结:“我们读了一篇文章有一本书以后,感触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只有抓住一点 才能写深刻,否则泛泛而谈,就变成了空喊口号了。” 4、怎样抓住这一主要的阅读感受“点”呢? 小结:“联系自己生活是确定阅读感受“点”的最佳方法。“ 5、展示几篇关于读后感的例文。 6、引导读写结合,领悟表达方式。 (1)“你们认为,我们刚才展示的几篇读后感,达到了我们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吗?” (2)“根据同学们积累的经验和课前阅读的读后感,你对写好这次读后感有哪些好的 建议吗?” 设计意图:采取师生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愉悦的接收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和 具体要求。为下面个性化创造和个性化表达奠定了基础。 三、直抒胸臆,真情习作。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获一本书,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独立构思,并 完成习作初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掌握更多阅读名著的方法与技巧;能猜出古代名词的意思,结合前后文描 写猜出词语的意思,以及通过描写猜出人物,并从中掌握一定的技巧。 2.通过朗读,理解古诗《鸟鸣涧》,想象其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交流,掌握更多阅读名著的方法与技巧;能猜出古代名词的意思,结合 前后文描写猜出词语的意思,以及通过描写猜出人物,并从中掌握一定的技巧。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理解古诗《鸟鸣涧》,想象其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走进四大名著,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现 在,我们一起来回顾梳理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出示“交流平台”内容1.本组课文不同于现代文,所以一些语句我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我们 能掌握一些技巧,就能使阅读更加顺畅。大家回顾一下,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 地方,我们都用到过哪些方法来理解?猜读、略读、跳读 2.通过“交流平台”了解猜读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如何略读和跳 读?遇到较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只要知道大概意思就好 3.除了猜读、略读和跳读三种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理解课文。借助资 料了解历史背景;结合电影、电视剧等影视资料 掌握了以上几种方法,相信大家以后再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会更加顺畅。 三、词句段运用。 1.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我们还遇到了不少难以理解的词语。 出示“榜文、客官、印信”等词语你能说说这些词语的大致意思吗? 榜文:古代指文告。 客官:旧时店家、船家等对顾客、旅客的尊称。 印信:官府的印章。 驿站:古代人们外出,中途供人短暂停留休息的地方。 伙计:旧时指店员或长工。 郎中:古代的医生。 店家:古代的店主人。 客舍:古代的旅馆。 货郎:古代指卖东西的人。 墨客:古代指文人。 2.出示第二题句子读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伤害自己。 2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都觉得受不了。 3瞑目蹲身:闭上眼睛,蹲下身子。 4拱伏无违:伏在地上,向上朝拜,没有违抗的。 通过联系前后文可猜出词语的意思;先理解某一个字的意思,再放回词中整体理 解。 3.出示第三题句子猜猜这三个句子描写的都是谁,并说说理由。 1孙悟空。重点词:金箍棒 2诸葛亮。重点词:头戴纶巾3武松。重点词:万夫难敌 四、日积月累。 1.出示相关资料走近作者王维。 2.齐读古诗,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鸟在山涧中鸣叫。诗歌题目直接给我们 提示了答案。板书诗题 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桂花,春山,月,山鸟,春涧从诗的描写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夜深人静,桂花飘落,空山中升起了一轮圆月,被惊飞的鸟儿在这里鸣叫着。这 个意境美不美?美若你此刻身处其中,你觉得享受吗?享受 4.播放纯音乐让我们随着这悠扬婉转的曲调,一起朗读古诗,感受这美丽的夜晚,聆 听鸟儿的歌声吧! 5.从诗的描写中,你发现了什么?诗中有静态景,也有动态景。这样描写有什么作 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描绘了春夜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 6.这首诗中,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 想要表达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以及陶醉其中的心境。 7.带着这种感情,让我们再一次朗读古诗,感受诗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小结。 从古典名著到古诗文,无不展示着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 的长河中,还有许多珍宝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教学目标 1.能产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2.能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重点:能产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能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黑旋风李逵鲁莽刚猛,是个大孝子;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 广大;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感……这节课,就让我们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走近这些 人物,品读精彩故事。 二、忆经典,说感受。 1.猜一猜。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一人名谜底:刘备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红楼梦》一人名谜底:探春 我有心得。打《西游记》一人名谜底:悟能 绿化北京。打《水浒传》一人名谜底:燕青 2.读课题。 同学们,文学的经典王国里有那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读古典名著,品百味 人生。 三、读经典,习方法。 一读《西游记》节选。 1.默读《西游记》节选《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小组讨论:1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不肯借扇子的原因是什么?2各用一个字概括三次 借扇的方式方法,并说出每次的结果。3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全班交流,总结概括。 1不肯借扇子的原因。 铁扇公主:孙悟空坑害了自己的儿子红孩儿;牛魔王:害子之恨次要,欺妻之恨主 要。 2第一次借扇:逼;结果:假扇越扇火越大。第二次借扇:骗;结果:被牛魔王变猪八戒 骗回。第三次借扇:打;结果:自愿送出扇子灭火。3人物形象总结示例。 孙悟空:机智、聪明、变化无穷、有法力。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概述感受人物形象。 二拓展阅读《西游记》节选《大战红孩儿》。 思考: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以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西游记》以奇妙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 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无比的世界。 三了解《西游记》。 1.看封面,了解作者。 师:刚刚我们读的文章来自《西游记》,从这本书的封面上可以知道,它的作者是明代 小说家吴承恩。谁能说说自己对吴承恩的了解? 全班交流反馈。 2.读目录,了解内容。 师:我们一起翻开书,看看目录,这本书总共有多少回?哪位同学能把这本书的内容概 括一下? 3.学生交流。 《西游记》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去西天取经,经 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的故事。 师:是啊,他们一共经历了八十一难,最终“径回东土,五圣成真”。同学们读完后有 什么感想?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奇、妙等 总结:西天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大都是由动物变化的妖怪带来的。性格各异的师徒 四人克服重重困难,与这些妖魔鬼怪作斗争,最终取得了真经。这部小说通过大胆、丰富 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 四、用方法,爱阅读。 1.阅读《红楼梦》节选。 2.写读后感。 当我们读到精彩的内容,感想比较深刻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来把读书的情况记 录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写好读后感。 五、爱阅读,伴成长。 1.推荐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学生交流反馈。2.说说自己的读书计划。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真有趣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小学高年级综 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 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 神奇、有趣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 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内容。 1.导语: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汉字无论是在 字形上还是在读音上都别具一格。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 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机点拨2.揭示内容。同学们,通过刚刚的交流,大家已经对汉字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让 我们更深入地走进汉字王国,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 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计划。 1.提示: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有对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让我们一起翻到教科书 第 43 页。 2.学生自由读课文开头的一段话。 3.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了解到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3制 订活动计划;4活动结束后展示活动成果。 4.学生自由分组。教师适当指导:可以分为四大组,第一组字谜组;第二组歇后语、 笑话、古诗组;第三组绕口令、对联组;第四组汉字起源组 5.“汉字真有趣”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月 日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 3了解汉字的趣味。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 分工:组长: 搜集资料: 编辑: 抄写: 插图: 6.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合理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讨论后,形 成完整的计划;可以选择丰富多样的汇报形式,如竞猜、讲故事、朗诵、展览等。 三、讨论交流,完善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 尽量不要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课外实践,完成活动。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1.提示学生查找图书搜集。 2.提示学生利用网络搜索。 3.提示学生通过请教别人得到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也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 动。在活动中,你们有收获吗?生自由回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字谜的神奇吧。 二、猜字谜。 1.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字谜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 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科书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四座山来山对山,四个川来川对川,四个日字连环套,四个口字紧相连。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人不是我,有马飞跑过,有水能养鱼,有土庄稼活。 5提取画中的信息: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 6提取画中的信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7相传唐伯虎曾在杭州西湖畔卖画。一天,他挂出一幅水墨画,上面画着一只黑狗, 十分可爱。唐伯虎对人们说:“这是一则字谜,想购买者,需要付三十两银子,如果猜中谜 语,就分文不收。”大半天过去了,无人猜中。这时,有一位年轻人说:“我猜中了。”唐 伯虎请他说出谜底,他却笑而不答,取下画来便走。 唐伯虎望着这位年轻人的背影,哈哈一笑,说:“猜中了!他猜中了!” 你能猜出这是个什么字吗? 3.小组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日;2田;3立;4也;5休;6斗;7默。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至4是文字谜,5和6是图画谜,第7题是故 事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写了许多字谜,说出来让大家猜一猜。 6.阅读《门内添“活”字》思考: 1杨修通过什么方法猜出了谜底?答:运用离合字形析字法。“析字”是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采用析形、析义、析音 等形式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方法。 2你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示例:一人一口酥 一天,塞北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亲自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三个字,然后把酥放在 了桌子上。杨修进来看见了,让人拿来汤匙,和众人分着吃完了。曹操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杨修回答说:“盒子上明白地写着‘一人一口酥’,我怎么敢违抗丞相您的命令呢?” 三、有趣的谐音。 1.谐音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这种形象而俏皮的口 头用语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①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②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③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④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⑤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⑥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 在隐去,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义。以上六组是谐音歇后语,借助同音联系,产生俏 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①一连三座庙—— ②石头蛋腌咸菜—— ③霜后的萝卜—— ④关公打喷嚏—— 宣布答案:①妙庙妙庙妙庙;②一言盐难尽进;③动冻了心;④自我吹嘘 须。 5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一组出题,其他组成员抢答。 6小结:歇后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2.谐音笑话。 1读一读《“枇杷”和“琵琶”》。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闹出笑话。 4拓展:小组派代表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四、有趣的形声字。 1.默读《有趣的形声字》,概括形声字的特点。 2.介绍:“星”和“凤”原来都是象形字,后来又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创造出 来的。“蜀”和“祭”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创造出来的。 3.交流:形声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另一个部分表示这个字 的意义。表示这个字读音的部分叫“声旁”,表示这个字意义的部分叫“形旁”。 4.你还知道哪些形声字?说说它们的特点。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比如:“草”,“早”是它的声旁,“艹”是它的形旁。 五、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把搜集的有关资料,做成一期以“有趣的形声字”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我爱你,汉字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 情,能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 的热爱之情,能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有人说,汉字堪称中国 的第五大发明。汉字记载着我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风 格。让我们继续研究汉字,走进汉字的缤纷世界吧! 二、自读理解。 1.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教科书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 家看一看。 2.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活动建议”。 看了活动建议后有什么收获?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围绕汉字的历史或汉字书法,搜集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 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搜集书法作品,学会欣赏书法作品。 3.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汇报活动的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 如何开展活动。 三、制订计划。 学生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专题和研究的具体目 标。小组内明确分工,组织协调。1.了解汉字历史:搜集资料了解汉字的演变,汇总成表格的形式;搜集有关汉字历史的 趣事或笑话。 2.调查社会用字: 在大街、家里、校园、同学的作业本上等处寻找、拍摄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学会分析 问题,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3.搜集书法作品: 从报纸、杂志、字帖上寻找名家的优秀书法作品,寻找身边老师、同学的优秀书法作 品。 4.完成小组活动计划的制订。 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 组员: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活动过程: 展示方法: 分工: 四、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应完整、合理、科学,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4.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和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形 成研究性报告。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分小组拟订了活动计划,课后大家可以根据计划查找相关的资 料。 六、作业设计。 各小组根据活动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以及资料的查找、搜集、整理工作。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交流感想收获,进行了综合性学习。下面, 我们将继续进行关于汉字的综合性学习。2.导入新课: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资料,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多地了解汉字。让我们一同学 习教科书第 48~50 页的“阅读材料”,深入了解汉字的相关知识吧。 二、整体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1.首先,让我们读一读“阅读材料”,具体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 2.阅读要求。 1认真阅读“阅读材料 1~4”,想一想这几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 和文化的。 2除了上述有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知识? 3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关于《汉字字体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 以再另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汉字演变的规律。 ①教师点拨:汉字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各种字体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总结:甲骨文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金文又叫铜器铭文,盛行于商周时期;小篆是秦代 实行书同文政策时推行的统一字体;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盛行于汉代;楷书产生于魏晋以 后,南北朝之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字体,一直沿用到今天。 ②教师点拨:从这些演变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从以上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 到:汉字字形的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 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从笔画较多 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2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甲骨文是怎 样被发现的。 3关于《书法欣赏》:学生仔细观察三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然后教师 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 ①教师点拨:讲讲欣赏书法的一些方法。 先整体感知,如气势、神采、章法等。再细微观察,如用笔、用墨,字的点画、结构、 线条等。南朝智永楷书《千字文》局部的字形以方为基础,浑圆为主,结构端庄;用笔上,笔 锋多变,画外取势,楷形草意。 唐代怀素草书《千字文》局部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 唐代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局部笔笔相连,转折自如,气势贯通,疏密适度,清秀挺 拔,飘洒有致。 ②学生再次欣赏作品,作评价。 4关于《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学生齐读,并说说对制定国家通用语 言文字法的必要性的理解。 ①教师点拨: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利于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有利于各民族之 间的交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②拓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和实施时间。 2000年 10月 31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通过,自 2001年1月1 日起施行。 三、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1.教师总结:通过上面“阅读材料”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 方面的知识,而且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大家在学习中有了很多 收获。 2.布置任务: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研究报告,深入了解文字现状。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了解了汉字的过去,这节课让我们 一起通过研究报告,了解一下汉字的现状吧。 二、学习“阅读材料 5”——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学生自由读一读,结合自己的姓氏谈 谈对姓氏的了解。 1教师引导:这是一篇调查研究报告,让我们认真读一读,体会研究性报告的写法。 2学生自主读,了解报告内容。 3学生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步骤。 4读了这篇调查研究报告,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2.教师点拨总结。 1研究报告由几部分组成?由四部分组成: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研究结论。 2我国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3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解决疑问,还能学到知识,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 力。 三、拓展研究,学写报告。 1.搜集资料,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成一份研究性报告。 2.小组讨论,确定研究课题。 3.按照研究报告的步骤尝试对自己之前研究的内容撰写研究报告。 4.完善修改,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 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板书:从军 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 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 上“歌”“引”“曲”“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唐朝的边塞有多少了解?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教师范读 4.通过王昌龄的《从军行》,看到唐朝的边塞哪些景物?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 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5.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6.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7.齐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8.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 定) 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 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 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从军行七首 作者:王昌龄 原文: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独坐一作:独上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板书:从军行 青海 孤城——怀念家乡黄沙 不还——壮志报国 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一、课文品读 (一)作家 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原籍山西,开元进士,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也被称为王右丞。 王维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更通音律。他的诗歌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的成 就最高。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 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后人称他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使在送别、 纪行一类的诗中,也有写景的佳句。在《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二)作品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从这句诗中, 我们看到的是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的渭城在朝雨乍停时现出的洁净、清爽。天空是清 朗的,客舍旁的柳树在细雨的滋润下显出它翠绿的本色.这是完全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中与 羁愁别恨纠结在一起黯然销魂的情调,但这恰恰体现了王维诗歌的特点,从晴朗的天空, 到洁净的街道,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这句景 物描写虽没有“千里黄云”、“北风吹雁”、“寒雨连江”那样的萧瑟.但其送别的愁思却是 浸染在“柳树”——这送别诗词中别具意味的特殊意象上。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至唐朝还有“灞陵折柳”的送别典故。“柳 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也, “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因此在很多的送 别诗里都能看到柳树那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 诗的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情。写的是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 诗人的劝酒辞。由于绝句在篇幅上受到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 杯,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等都一概舍去。但酒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说多遍后.朋 友上路的时间终于不能不到来,似乎脱口而出的这两句劝酒辞却使强烈的、真挚的惜别之 情达到高潮。诗意看似不难,但劝酒中蕴涵的深情对没有离别经历,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 来说却不易体会,这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本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学生把握诗句大概意思后,前 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抓住一个“柳”,感知诗歌意象。 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根本,引领学生反复涵泳,反复品 味,获得情感共振。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并背诵古诗。 2.初步学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学用“仿佛”“好像”“似乎”词语表达想到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由曲入诗 课前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过渡语: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写一首诗谱曲而成。今天我 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歌曲《阳关三叠》是当代作曲家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课始播 放歌曲《阳关三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色彩,并由曲入诗,为古诗的赏读奠 定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读诗知意 (1)引出课题,了解题意 ①共同书写诗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②学生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齐读诗题。 (2)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对作者的了解情况,教师补充。(强调王维的诗的特点:“诗中有画”) (3)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练习读诗,在此项活动中重点指导“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 的“朝”和“舍”的读音。 (4)读懂诗意 ①学生结合幻灯片的注释,自读自讲诗意。 ②学生试说诗意,教师点评、补充。③出示译文,男女生合作读。 ④趣译诗句,学生齐读。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这首诗的诗意不难理解,给学 生设置一定难度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学习目标。 3.吟读悟情 过渡语:学习“品诗”。读诗如品茶,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才叫品。读诗不仅 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把诗的韵味和感觉读出来。这就叫品诗。王维的诗应该怎么 品呢?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 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情画意。 ① 教师示范吟读古诗,学生模仿。 ② 吟读方法指导。 ③ 教师吟读第一句,说出想到的画面。 ④ 教师吟读第二句,学生说想到的画面。 ⑤ 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画面,教师指导。 ⑥ 交流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板书:雨舍柳美景 ⑦品味画面。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那么我们刚 才的朗读为什么如此悲伤呢?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 语言,想象画面,渐入诗境,体悟情感。 (4)简介“柳”的含义 折柳赠别古来有之。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后 来人们就常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不舍的意思,因为随风舞动的杨柳最容易勾起人们千丝万 缕的离愁,而且“柳”与“留”谐音,柳就成了离别的象征。 (板书:愁情) ⑤解释“愁情”。 图文介绍这就是阳关。阳关以西便是大漠茫茫,黄沙漫天,陪伴元二的将是无尽的 戈壁和满目的荒凉。从渭城经过阳关,再到安西,大约有 3000 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王维在年轻的时候也 曾奉命出使塞外,他深知塞外的苦寒。 ⑥师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板书:无故人) ⑦深情演读。 过渡语:别时容易见时难!王维在元二走后的五年便去世了,因此这首诗也是王维与 元二的诀别诗。王维与元二的深情厚谊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朗读一下这 首诗吧! 5.拓展延伸 ①出示王维诗中的写景名句,学生试着吟诵。 ②学生试说画面。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地朗读、背诵。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播放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雄伟、壮观……) 身为中国人,你感到?(民族自豪感) 2.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3.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4.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 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 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5.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 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 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 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 什么? 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 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 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3.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 MTV《满江红》)面对破碎的河 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 四、拓展活动1.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 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小练笔) 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 军神 教学目标 1.认识“沃、匪”等6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晕”,会写“庆、诊”等 15 个字,会写 “诊所、年龄”等 20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找出文中对刘伯承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其心理活动,感受其坚忍不拔的 钢铁般的意志,理解其被称为“军神”的原因。 4.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再试着以 他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找出文中对刘伯承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其心理活动,感受其 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理解其被称为“军神”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师板书:板书:军 ,给军组词。 2.补充板书: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题目是板书:军神。 3.释题:“神”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出示“神”的解释 4.过渡:这里的“军神”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快速浏览全文,标出自然段,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生齐读,师正音;生汇报有问题的字词,师指导认识。 注意: 1多音字“晕”:yūn晕倒 yùn晕车 2“崭”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3.出示新词学生开火车比赛读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谁称赞谁是军神? 出示句子: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堪称军神!” 明确:沃克称赞刘伯承是军神。 2.了解人物: 1沃克是一位……生齐说 2刘伯承呢? 川东支队的将领。 3背景介绍。出示多媒体 3.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刘伯承眼睛受了重伤,在就医时因从容镇定被沃克医生认出其军人身份,在手术过程 中拒绝使用麻醉剂并坚持到手术完成,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沃克医生的诊所内来了一位右眼受伤的病人,沃 克医生判定他是一名军人。那沃克医生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感受细节,体会心理。 一学习“求治”部分,从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变化,体会他对刘伯承态度 的变化。1.让学生自读第 1~6 自然段,体会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是怎样的?冷漠 2.继续自读第 7~10 自然段,体会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是怎样的?惊疑 二学习“术前”部分,了解手术前刘伯承的坚决镇定,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 1.手术前,沃克医生听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要求是生说: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于是 就有了两人的这番谈话,也就是课文第 12~15 自然段。 2.自己读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两人的对话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学生交流:吃惊、平静。 3.补充资料:难道刘伯承真的对拒绝使用麻醉剂带来的痛苦毫无顾忌吗?在他的平静 背后,包含着多大的勇气啊,那么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出示多媒体:我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还有健全的大脑,我仍旧可以驰骋疆场,为 祖国效力……正是因为这样,他说:引读“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4.这一部分中,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转变为关心。 三学习“术中”部分,感受刘伯承的坚忍顽强,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 1.手术中刘伯承的表现更是让沃克医生钦佩。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 16~17 自然 段。 2.出示第 16 自然段,沃克医生是著名的外科医生,他“一向从容镇定”,此刻却双手 有些颤抖,“额上汗珠滚滚”,并且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沃克医 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此时他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刘伯承的勇气和决定让沃克医生深感震撼,以至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在手术时 都不免有些担忧和紧张,他心疼和担忧病人。 3.疼痛在加剧,但他始终忍着,圈点“一声不吭”。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 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刘伯承虽然经受着巨大的疼痛,但他始终一声不吭,他的坚强在这里得 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1这次手术是在眼眶中,比我们想象的要疼上几百倍几千倍。更何况是在拒绝麻醉 的情况下,每一分钟都是钻心的疼痛,每一秒钟都那么漫长,让人难以忍受,而病人却始终 一声不吭。 2在沃克医生对他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的情况下,他仍然“一声不吭”。从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何等坚强的毅力,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带着你的感受自己读一 读这段话。 4.课文抓住了手术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描写,是什么典型事件呢?抓破床单5.同学们,平时我们擦破一点皮都会觉得很痛,更不要说在眼睛中动刀子了。第 17自 然段全段没有一个“痛”字,请你默读这一段,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刘伯承忍受着剧 烈的疼痛? 总结:圈点“紧紧抓住”用尽力气抓着,从这个动作看出刘伯承忍受着巨大的疼 痛。“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从刘伯承的表现可以想象这是怎样让人难以忍受的疼 痛啊!“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崭新的床单我们想撕破都很难,由此可见刘伯承 忍受的疼痛真是撕心裂肺,痛彻心扉。 四学习“术后”部分,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仰。 1.学生自主朗读第 18~21 自然段,思考交流。 1然而更令沃克医生震惊、钦佩的是,病人在手术的同时,他还在干什么?数刀数 2一共多少刀?72刀这是怎样的 72 刀啊,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发生在手术室 里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小结:我们能从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情、语言体会出他对刘伯承的敬佩,与之前“冷 冷地、生气地”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为什么?沃克医生被刘伯承钢铁般的意 志感动了、震撼了。沃克医生对他肃然起敬!让我们怀着对他的崇敬,读出这位“军神” 的名字——刘伯承。 2.指导学生齐读第 22~26 自然段。说说感想。 这是沃克医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由衷的赞美。这里有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敬 佩的,赞美的感情。 这是沃克医生对他的称赞,称赞他什么?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 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呢?你能结合老师的板书来说一说吗?在困难面前,能 够坚持,意志如钢铁一般。还称赞他什么?军神 3.从哪还能看出沃克医生的敬佩?肃然起敬、荣幸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领导晋冀鲁 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惊 慌失措,心惊胆寒;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一幕;他创办的国防大学 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 心血,立下不朽的功勋。他是中国的——“军神”。齐读课题 2.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诗,想把这首诗献给刘伯承将军,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赞 美一下军神吧!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过程: 一、了解毛泽东,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听着这曾经唱遍大江南北的熟悉的旋律,看着画面中这久违的亲切的面庞, 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伟人毛泽东。我们从《长 征》一文中了解了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磅礴大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 千山只等闲”。在《开国大典》一课中作为新中国缔造者之一,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 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是呀,在老师的心目中,毛泽东确实很了不起,他叱咤风云,统领三军,可他毕竟不 是圣人,也有着凡人的情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9 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去感受他 作为普通父亲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谁懂这句话的意思? 生:青山到处可以埋葬英雄。 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是清代的一位诗人龚自珍的诗句。 师:大致意思是英雄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 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同学们,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呢?勇士们血洒战场,无怨无悔英勇无畏的气概。 “勋鉴殉职奔赴踌躇黯然” 自由朗诵课文想一想毛主席共收到几封电报,并用波浪线标画出描写毛主席收到电报 后心情的语句。 三、学习课文,体会主席情怀。 师:同学们,毛主席一共收到几封电报请看第一封电报。 主席勋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 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敌机的汽油弹击中。主席的儿子、我 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师:(板书:闻噩耗)听闻噩耗以后,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体会出来的从收到这 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 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主席无限的痛苦。整整一天没有说话,他不想说,只想哭,只想一个人静静呆一 会儿。 师:你能读懂文字背后的信息,真了不起。 生:主席不想说话,还要不断吸烟,用吸烟的办法摆脱自己的痛苦。 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 生:主席一口也不想吃,满心中都是失去儿子的痛苦。 生:主席痛苦极了,他不相信儿子已经死了,一定在边吸烟边在回忆和儿子在一起的 情景。 是啊,白发人送黑发人怎能不让人肝颤寸断呢?大家一起读他整整一天 师:你们了解岸英吗?谁能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生: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 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 炼。 师:(补充资料,出示主席与岸英一起合影的图片)主席有三个儿子,五岁的岸青流 浪街头的时候被警察打伤头部,一直治疗,岸龙在战争中不幸失踪,再无信息。长子岸英, 受尽了苦难才回到主席身边。(出示地图)可是美国人把魔掌伸向了朝鲜,想消灭了朝鲜 以后,进攻中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派彭德怀带领毛岸英和几十万志愿军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可是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噩耗传来,这位久经沙场的老人心痛不已,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感受当时毛主席的悲 痛心情。 紧接着毛主席又收到了第二和第三封电报 ……岸英是主席的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请求把岸英葬 在朝鲜 师:这是两封意见截然不同的电报。当彭老总要求把尸体运回国,而金日成则要求把 岸英 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你又是从那些词句体会到的呢?默读7、8 自然段 生:“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强 忍”两个字让我感觉到毛主席内心的无限哀伤,但是,他还要安慰自己,人家的父母也悲 痛,没有见到儿子的遗体,我要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多么了不起的人啊。 生:矛盾的心情指导朗读:“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 生:其他的战士牺牲在朝鲜战场是不能够回家的。因为他是主席的孩子,可以破格把 尸体运回家乡。但是毛主席把自己当做普通人,他太伟大了。 师:他也很了不起,抓住破格这个词语感受主席的无私情怀。 生:他想到的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利益,他想到的是朝鲜人民的请求,他想到的是满足 朝鲜主席的愿望,他的胸怀多么宽广啊! 师:板书:伟人的胸怀 在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四十多万志愿军死伤战场上。在这以前,毛主席的五位亲人为 了中国革命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年逾花甲的主席又失去了心爱的长子,哀莫大于老来 丧子,主席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但艰难抉择后的批示是将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 的异国他乡。那博大的胸怀令人震撼。 当毛主席最后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怎样的心情呢?找出相关语句 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主席的批示——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赞扬——这 句话也显示了一位父亲的博大胸襟—— 四:发挥想象,表达主席情怀 师:他毕竟是一位父亲啊!一直想了一个晚上才写下了电文,是伟人,也是常人,这 就是毛泽东,常人的情怀,伟人的胸怀。此时此刻,你的内心一定也和老师一样充溢着感动,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想想,浏览课文 片段,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使人产生共鸣的文章?(播放课件)出示:主席仰起头望着 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楠楠着。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生:因为作者在文中细致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 这篇文章最感人的就是对主席的神态、动作、心理的描,把一个普通的父亲形象和一 个伟人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我们的眼前。 师:这一个晚上,10 多个小时主席又是经过了怎样的煎熬,而最后作出伟大的抉择呢? 请我们结合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人的胸怀写一小段他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 学生写话。 师:我们走进了主席忍痛写批示的那一个晚上,你笔下的主席是怎样艰难地度过一个 晚上的。 生:主席坐在床上,辗转反侧,一支接着一支吸烟,眼前浮现出和岸英在一起的情景, 心痛不已,把儿子的尸体接回来是一种破例,我应该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他拿起笔,老 泪纵横,挥笔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辗转反侧、一支接着一支吸烟、心疼不已”刻画了常人情怀,“挥笔写下”、 “应该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是伟人的胸怀。 生:主席在卧室里,不停徘徊着,目光黯然,泪流满面,岸英,岸英,你在朝鲜的国 土安息吧!你永远在父亲心中。 生:主席踌躇着,神情憔悴,目光呆呆地看着自己和岸英的照片,嘴里喃喃地,岸英, 永别了,永别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生:主席半躺在床上,眼睛一直望着窗外,嘴里喃喃地,岸英!岸英!我的好儿子, 父亲对不起你,把你留在了朝鲜,你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师:主席是一位领袖人物,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他和每位父亲一样深深爱着自己的 孩子,他最后的抉择尊重了朝鲜人民的意愿,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拓展: 红色经典故事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 《毛泽东和他的五位亲人》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 清贫 教学目标 1.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2.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 对于清贫的理解。 教学用具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因 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 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精彩人生。 二、新授 (一)作者介绍、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方志敏:(1899——1935)无产阶级革命家。1934 年红军长征前,奉命率领抗日先 谴队北上,途中遭国民党军重兵围困,在突围时,因叛徒出卖,于 1935年1 月被捕。在 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1935年8 月于南昌就义。2.检查预习: 根据所给意思说出恰当的词语。 (1)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奢侈) (2)庄重谨严,丝毫也不马虎。(矜持不苟) (3)刺激使发怒。(激怒) (4)期盼,希望。(企望) (二)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方志敏为何将文中之事称为“趣事”? (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自己所献身事业的自豪) 2.作者在结尾处为何特意补叙了“传世宝”一事? (对艰苦生活的乐观,使作者的“清贫”真实可信,使文中观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 力) 3.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 (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特点) 4.方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5.精读课文,感悟作者伟大人格。 (1)角色朗读。 (2)你觉得方志敏是个怎样的人?国方士兵呢? (心胸坦荡、乐于无私奉献、生活清廉、甘于清贫的共产党人) (贪得无厌、恐吓利诱、追求功名利禄) 6.选择你认为好的句子加以评点。 (三)拓展阅读《可爱的中国》 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 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以言气候,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也不 十分冷,好像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最适宜于孩儿们的偎依。以言国土,中国土 地广大,纵横万数千里,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身体魁大、胸宽背阔的妇人,不像日本 姑娘那样苗条瘦小。中国许多有名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岂不象征着 我们母亲丰满坚实的肥肤上之健美的肉纹和肉窝?中国土地的生产力是无限的;地底蕴 藏着未开发的宝藏也是无限的;废置而未曾利用起来的天然力,更是无限的,这又岂不 象征着我们的母亲,保有着无穷的乳汁,无穷的力量,以养育她四万万的孩儿?我想世 界上再没比她养得更多的孩子的母亲吧。至于说到中国天然风景的美丽,我可以说,不但是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与夫“秀丽甲天下”桂林山水,可以傲睨 一世,令人称羡;其实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自城市到乡村,一山一水,一丘一 壑,只要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流连难舍的胜景;这好像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 姿玉质的美人,她的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令人爱慕之美。中国海岸线之长而且弯曲, 照现代艺术家说来,这象征我们母亲富有曲线美吧。咳!母亲!美丽的母亲,可爱的母 亲,只因你受着人家的压榨和剥削,弄成贫穷已极;不但不能买一件新的好看的衣服, 把你自己装饰起来;甚至不能买块香皂将你全身洗擦洗擦,以致现出怪难看的一种憔悴 褴褛和污秽不洁的形容来!啊!我们的母亲太可怜了,一个天生的丽人,现在却变成叫 化的婆子!站在欧洲、美洲各位华贵的太太面前固然是深愧不如,就是站在日本小姑娘 面前,也自惭形秽得很呢! 听着!朋友!母亲躲到一边去哭泣了,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 四万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一天到晚的睡着不醒吗? 他们不知道用自己的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他 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 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 朋友,听到没有母亲哀痛的哭骂?是的,是的,母亲骂得对,十分对!我们不能怪 母亲好哭,只怪我们之中出了败类,自己压制自己,眼睁睁的望着我们这位挺慈祥美丽 的母亲,受着许多无谓的屈辱和残暴的蹂躏!这真是我们做孩子们的不是了,简直连一 位母亲都爱护不住了! 阅读理解: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革命烈士方志敏身上的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 就不难理解他无私、坦荡、乐于奉献、甘于清贫的原因所在,方志敏的精神不仅激励了 革命战争年代千千万万的先烈们浴血奋战,在 21 世纪的今天,他对人们的教育作用同样 是不可低估的。 有人认为“方志敏,这是一个能让人联想到革命年代的无数危险与艰辛的名字,但 这名字更多地与一种精神连在一起,成为历史的一个闪光坐标点。直到今天,我们想起 他,想起他的“清贫”,仍能感受出一份历史的厚重,为一种纯粹和高尚而震撼。”也 有人说“现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什么‘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了。” 你认为他的精神、他的清贫观对今天的你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你觉得“清贫” 在今天有什么样的价值?(学生自由谈) 三、练习教师听写文新字新词。 四、总结 《清贫》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同志于 1935 年在狱中写下的。文章用简洁朴实的 语言,叙述了自己被俘后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 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五、作业 1.课下阅读《可爱的中国》。 2.在如今社会,还需要清贫观吗?写 300 字左右短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习作:他陶醉了 教学目标 1.审明题意,将题目补充完整,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具体。 2.重点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审明题意,将题目补充完整,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具体。 教学难点:重点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激发兴趣。 1.回顾本单元课文,进一步感知人物描写方法。 出示本单元所学现代文课文的课题:“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 在老师的带领下回顾学过的课文,思考课文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使故事变得生动 感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出示课文中示例: 1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 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2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 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明确:①这段话是对刘伯承神态和语言的描写,平静的神态、坚定的话语,表现出他的 从容镇定,以及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忠诚。面对手术,刘伯承想的不是如何减轻疼痛,而是 革命事业,他担心麻醉剂会影响脑神经,影响他以后指挥战斗。从中可见他坚强的意志和 为国效力的决心。 ②这段话通过对刘伯承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他意志的坚强。面对如此巨大的痛 苦,刘伯承“一声不吭”,他心里想的是如何更好地为国效力,为了革命他甘愿忍受这样的 剧痛,从中可见其坚强的意志。 2.出示课题,明确习作主题。 让我们学习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通过一件事表现人物性格。 出示课题:他 了 3.出示相关要求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和别人有交集、有联系,自然我们也会留意到 别人的喜怒哀乐,那么,谁感动、生气、伤心、兴奋……的样子让你印象最深刻呢?回忆一 下令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把题目补充完整。 二、明确要求,确定文题。 1.研读、明确习作要求。 2.读课文,讨论怎样把一个人的样子写具体? 出示片段: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座雕像…… 1这段话写了什么?他在欣赏雕像 2重点写了他的什么?神态、语言、动作 3表现了他的什么?入神与专注 所以,我们在描写事件中的人物时,一定要重点突出人物的特点,从多个角度来描写一 个人的样子。 三、选材立意,刻画细节。 1.补充完题目以后,我们要想一想,发生了什么事令他有了这样的表现,把事情的前因 后果先梳理清楚,再把这件事写下来,但是,要注意的是,要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比如:他说了什么话语言、他做了什么动作、他的表情怎么样神态等,这些描写要能 够突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2.片段示例: 场景再现: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个题目,很多同学都百思不得其解,在最后一刻,王辰 走上讲台,三下五除二写出了解题思路,并且得出正确答案,此时他…… 示例:一想到刚刚答对了那么难的题目,王辰就激动不已,眼里闪着胜利的喜悦,笑容 布满了他涨得通红的脸。他高兴地从座位上跳起来,手舞足蹈高声喊着:“耶!我做对 了!” 3.佳作共享。 出示《他陶醉了》例文,学生赏析。 明确:这篇作文写一个小学生来到阅览室读书并陶醉于故事之中的事。文章交代了故 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内容完整,叙事有条理。文章运用了神 态、语言、动作描写,从正面表现他读书时入迷的样子,同时又描写了同学和老师的反应, 从侧面烘托他的认真和陶醉,生动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四、练习写作,指导讲评。 1.学生确定题目,开始写作,师巡视指导。 2.挑选优秀作品展示,问题作品讲评。 3.学生再次做修改。 五、小结。 生活中,每天总能遇到新鲜事,如何把写人和写事融合到一起再进行细致刻画,是一种 技巧。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勤于练笔,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内容更具体,描写更 到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会从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内心。 2.通过练习,学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人物内心的方法;理解对比的表现 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从“日积月累”的两首古诗中,体会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起到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学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人物内心的方法;理解对 比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从“日积月累”的两首古诗中,体会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起到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导入新课。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我们看到了手术台前担忧病人的沃克医生、手术台上毅力惊人 的刘伯承,感受到了毛主席老来丧子的无限悲痛,更体会到了方志敏作为共产党员清贫的 美德。 1.讨论:大家在学习课文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把握这些内容的呢?抓住关键语句;抓 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 2.交流:那么,你还从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到人物的内心? 回忆一下,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可在本组课文中选 3.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在阅读中,能够抓住最关键的描写,去把握人物的内心和情感,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 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所以,大家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多用这种方法来更准确地 把握文章内容。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句子 1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句 1:沃克医生一定是被眼前这位病人的伤势吓到了,这么重的伤还能如此镇定,他心 里一定很震惊。 句 2:毛泽东无法从噩耗中走出来,他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他觉得儿子一定还会回来 的。句 3:在无法搜出任何东西的情况下,两个兵士除了失望,还有不解:为什么一个大官却 身无分文? 2选择下面其中一种情景,写一段能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话。 例:久别重逢——在机场看到爸爸的那一刻,小明飞奔过去,紧紧地抱住了他,眼泪止 不住地流,嘴里不停念叨着:“五年了,我已经五年没有见到你了,爸爸……” 2.出示句子读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这两个句子在写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时,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更能体现此刻人物的内心。 2照样子说句子: 例:他在房间里一边唱歌一边玩游戏,可是一听到妈妈的脚步声,就立刻关掉了音乐, 收起了游戏,把作业都摆在桌上,等着妈妈来检查。 三、书写提示。 出示文章:《帆》 齐读文章,从书写方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总结:用硬笔书写整篇文章,应注意: 1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一般居中书写。 2段落要分明。每一个段落开头都要空两格写。 3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点号不能写在一行的开头。 4还要注意书写时字的大小和间距要基本一致。 四、日积月累。 1.我来读古诗。 1借助字典,通过自读、互读的方式,将两首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听老师范读,感受朗读中的节奏和停顿,做好标记。 2.我来说古诗。 认真观察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含义。 1《凉州词》中“杨柳”有何含义?为何要“怨”?“杨柳”指《折杨柳》,是一首 离别的曲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两句写曲中的哀怨引发征人怨“春风 不度玉门关”,表现出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尽显其思乡之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①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广陵,所以在 开篇,诗人直奔主题,直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情景,这时正是阳春三月,所以黄鹤楼周围繁 花似锦,在这样的美景中送别友人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②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 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诗人并没有具体说出送别友人时的经过,而是直接跳到 了友人离开以后,他面对长江,看着友人的船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了天边,在平淡的描写 中,透露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五、小结。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故而在阅读时,我们也要学会抓住细节,掌握最有用的信息, 便于我们体会文章情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五单元 13 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认识“墩、搂”等 1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跤、搂”等 15 个字,会写 “摔跤、欺负”等9 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句子感受小嘎子、祥子、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人 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内容为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让学生说出其名字和 最显著的特征。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 松……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2.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3.导入新课。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们所塑造 的那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嘎gǎ、腮sāi、欺负fu、脚腕wà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鞭、扳、腕、疤、喉、咙”,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回答问题:《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的主人公分别是 谁?各选自哪部作品?作者又是谁? 1《摔跤》的主人公是小嘎子和小胖墩儿,选自《小兵张嘎》,作者是徐光耀。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的主人公是人力车夫祥子,选自《骆驼祥子》,作者是老 舍。 3《两茎灯草》的主人公是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 四、小组探究。 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有趣的段落,分小组进行表演。在表演前先分组朗读,熟悉课 文。选部分学生作为演员,剩余的学生作为导演。导演说戏,演员演戏,老师评戏。分别指 出生动之处、不足之处,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学习。指出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 态等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接下来,我们 来说说对人物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 举例说说课文中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让学生充分发言 1人物的评价,如小嘎子很机灵,祥子很健壮,严监生很吝啬…… 2人物言行的感受,如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动作在文中反复出现,充分 说明了严监生的吝啬…… 2.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 3.《摔跤》中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的句子有哪些?分别是哪种描写方法? 1语言、动作描写:“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 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表达效果:体现出小胖墩儿的胸有成竹。 2心理描写: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表达效果:“沉不住气”表现出小嘎子对长时间不能取胜的不耐烦,这种急躁的心理 预示着他的失败。 4.《他是一棵挺脱的树》中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 象? 外貌描写。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祥子来自农村,他一个是靠卖苦力为生的人力车夫。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 一般。健壮的身体是他赖以谋生的基础。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 作者着重描写祥子那粗壮的脖子、红扑扑的脸、硬棒的身体和四肢,远远望去,犹如 一棵挺脱的树,坚毅、壮实。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隐含着对劳动者的健壮体魄和 高尚情操的赞美。 5.画出《两茎灯草》中最能表现严监生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 来,伸着两个指头。 1从这个句子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可以感受到严监生病情的严重,试着用几个词语 形容一下。气息奄奄、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生命垂危、一息尚存…… 2从“总”字可以看出严监生垂死挣扎时间之长。讨论:这时严监生“还把手从被 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为的是什么?注意分析不同的人对两个指头的含义的猜 测、严监生的表现和严监生的心理活动。 两个指头的含义 严监生的表现 严监生的心理 大侄子 两个亲人 把头摇了两三摇 着急 二侄子 两笔银子 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 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焦急、生气 奶妈 两位舅爷 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 动 气极 赵氏 两茎灯草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 气 安心 为的竟然是微不足道的两茎灯草。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严 监生的心理可让学生自己揣摩,不设统一答案。 三、感悟写法,尝试描写。1.快速阅读三篇短文,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 在文中找出理由,做好标记。 2.交流讨论:学生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教师随机点拨。 点拨要点:1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身份。例如,小嘎子的动作就 是一个小孩子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 2采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例如,严监生临死前还惦念两茎灯草,这件事最能 表现他的吝啬。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特点。例如,对祥子外貌的描写,突出了祥 子强健的体魄,表现了祥子精气神十足、充满生气的特点。 小结:描写人物时,要选取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 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3.回忆生活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设想一个具体的生活情景,描写一个人物活动的 片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了《人物描写一组》,了解到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 写、心理描写等。在描写人物时,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定的情境选择相应的描写 方法,从而体现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14 刷子李 教材分析: 《刷子李》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作家为我们刻画了一 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家笔下的鲜活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刷子李》选自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短文以“刷子李”的高 超手艺为话题,从徒弟曹小三的视角出发,通过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凸显刷子李粉刷本领高 超。本文的语言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 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本文在写法上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细节描写;第二,正面描写;第三侧面烘托描 写。为了烘托人物的形象,作者用徒弟曹小三的心理变化为暗线推进故事情节,吊足了读 着的胃口。本次教学我既抓住刷子李技艺高超这根明线,又抓住曹小三心理变化一波三折 来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6 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描写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了解作者在写人的文章中运用细节描写 和侧面描写的方法。 (3)运用抓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感受《泥人张》高超技艺,并完成对联下联。 (4)激发阅读《俗世奇人》的兴趣。 教学重、教学难点:感受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课前准备:相关背景资料与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幅对联,从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自由读对联,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师:同学们,对联这么有趣,我们今天学完这篇课文也要完成一幅对联。 一、直接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以一个人的绰号为题的。他就是“刷子李”。 1、齐读课题。师:同学们,从课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从课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 生1:我知道他姓李。 生2:我知道他是刷墙的。 生3:我发现他刷墙刷得很好。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 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取信息,使学生感受名字课题的“独特,激发兴 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 生1:刷子李收了一个徒弟叫曹小三,曹小三觉得师傅刷墙刷墙刷得很好。 生2:有一天,曹小三跟着师傅干活,发现师傅身上有个白点,后来才知道是洞。 生3:一年的一天,曹小三跟着师傅干活,开始他居然连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后来竟然发现师傅身上有个白点,最后才知道白点是个洞。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从这:三个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 技艺高超 生2:......... 生2:技艺高超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三、精读课文,感受技艺高超 (一)正面感受技艺高超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句子。 1、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直接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句子。 2、交流汇报句子。 师:读完了吗?谁来说一说你划的句子。 预设:生1: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 生2: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他还 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生3: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 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生4: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 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生5: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 一面雪白的屏障。 生6: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师:同学们,老师把你们刚才交流的句子归类后呈现在了屏幕上,现在请你们读一读 这些句子,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刷子李技艺高超的。 3、归类、感悟技艺高超 预设: 生 1:1、3、5 归一类 生 1:..... 生2:2 归为一类4 归为一类 小结:原来作者正是从规矩、效果、动作三个方面直接描写了刷子李技艺的高超。这 种表达方法叫正面描写。 师:同学们,这三个方面哪一个令你印象最深刻呢?谁来说一说。 4、品读“技艺高超” a、那我们再来欣赏欣赏他刷墙的效果 生2:......你能让大家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效果的不同凡响吗? B、动作。 读到这里,你觉得刷子李还仅仅是个粉刷匠吗? C、规矩 读了句子,你觉得用哪个词来形容他的规矩最贴切? (二)侧面感受技艺高超 师:这篇文章的主角是谁?(刷子李)那冯骥才爷爷为什么要写曹小三呢?请同学们 跳读课文,在文中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句子。 1、跳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句子。2、交流句子。 3、根据划出的心理活动句子选词填空。 4、找出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完成坐标轴。 师小结:现在知道写曹小三有什么作用了吗?(明确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板书:侧面描写。)正是在这样多方面的描写中,刷子李的形象才变得越来越丰满,冯骥 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真叫人拍案叫绝。所以有人这样评价:冯骥才的笔就像女娲的 手。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将这种写作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有以下几点考虑: 1、本文在写法上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细节描写;第二,正面描写;第三,侧面 烘托描写。为了烘托人物的形象,作者用徒弟曹小三的心理变化为暗线推进故事情节,吊 足了读着的胃口。 2、这个环节教学我既抓住刷子李技艺高超这根明线,又抓住曹小三心理变化一波三 折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作家笔下的鲜活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运用学法拓展阅读,激发读书欲 师:同学们,你看语文真有趣,在不经意间我们竟然完成了对联的上联,现在你们四 个人一小组,再来学习大作家冯骥才笔下的另一位奇人《泥人张》。 1、自学要求: ①默读《泥人张》,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成员听。 ③小组合作完成对联的下联。 2、汇报交流对联 小结:你们用了不同词语丰富了对文章的理解,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对联写在黑板 上。 师:同学们都这么有才,那我们一起完成对联的横批:俗世奇人。 设计意图:渗透群文类读的理念。 五、激趣导读《俗世奇人》 过渡:同学们,其实啊,《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先生写的一本书。(出示《俗世奇人》 简介) PPT 出示: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初天 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材收集于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如风筝魏、机器王等,每个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有兴趣 的同学课后可以去读一读。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推荐《俗世奇人》。 习作例文: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是如何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的。 2.运用本单元描写人物的方法,写片段。 3.通过“习作例文”的学习,体会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好处。 教学重点: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是如何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通过“习作例文”的学习,体会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交流平台。 1.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机灵的小嘎子、健壮的祥子、吝啬的严监生、技 艺高超的刷子李。除了课本里的人物,平时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如书本里 的文学形象,电视里的艺术形象,家庭里的亲人,校园里的老师、同学,社会中的警察、医 生、护士、清洁工、保安、快递员、售票员等。这些人物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人是谁 呢?是他的外貌还是你和他之间的故事让你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把外貌或者故事说清楚。 2.要写好一个人物,写出人物的特点,不仅要细致观察,还要了解一些写人的基本方 法。首先,选用典型事例,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其次,可以运用动作、语言、外貌、神 态、心理描写等表现人物的特点;此外,也可以通过描述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 点。 二、交谈练笔,初试身手。 1.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那现在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方法 写一写你身边的某一位同学。 学生练笔时,老师巡视并指导多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鼓励学生举手分享自己写的小 练笔。2.爸爸妈妈是我们最亲的人,是最爱我们的人,也是为我们付出最多的人。有的爸爸 妈妈可能经常陪孩子做游戏、学习,有的爸爸妈妈可能大多数时间都在忙工作,无论是哪 种情况,他们都深深地印在我们心里,想一想有哪些典型的事例可以体现他们的特点。小 组交流,代表发言。 三、学习例文,积累参考。 1.《我的朋友容容》 1文章描写容容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容容总是搬着椅子,爬上去,踮起脚,从大门 口的邮箱里取出报纸来,然后爬下椅子,奔来把报纸交给我:“任叔叔,报纸来啦!”,神态 描写她看看我手里的报纸,忽然噘起嘴唇,挺委屈地走了。等。 2文章除了运用正面描写,还写了作者与容容交往的两件事情,使容容这一形象显得 更具体、更生动。 2.《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 1文章描写小守门员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看那个留平头的小守门 员,他身着深蓝色的运动衣,浅蓝色的短裤,脚穿运动鞋,戴着手套。只见他分腿弯腰,上身 前倾,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前方,膝盖磕破了也毫不在意,真像个专业的足球守门员!他想着 自己可千万不能大意,绝不让对手冲破最后一道防线。,写出了小守门员的认真与专注。 2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腆着肚子的候补小男孩、戴红帽子的小女孩、扎着蝴蝶结 的女孩、抱着洋娃娃的小女孩、大个子叔叔等。作者抓住众人各具特色的外貌、神态和 动作等,写出了人物的特点。 交流一下,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教学目标: 1.能够抓住生活中人物的不同特点,懂得通过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2.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周围事物的习惯。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习作的兴趣。 教学重教学难点: 选择真实的素材,运用恰当的人物描写方法,比较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写出人物的 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观察身边的一个人 教学过程: 一、游戏:人物猜猜猜 师:同学们通过课内外的阅读,接触了许多古典名著,我说名著中某个人物的典型形 象,你猜一猜这人是谁,快速抢答。 1、手持金箍棒,火眼金睛。(孙悟空) 2、拿着九齿钉耙,腆着大肚子。(猪八戒) 3、手拿着羽毛扇,神机妙算。(诸葛亮) 4、勇于改过,负荆请罪。(廉颇) 5、身材矮小,能言善辩。(晏子) 师:你们为什么一猜就中呢? 预设:因为作者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板书:特点) 特点无好坏,胖是特点,瘦也是特点;机智过人是特点,身怀绝技也是特点。只要是 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便是人物的特点了。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特点鲜明的人,请 你仔细地想一想,能否也用一句话概括我们班某一位同学的特点,让大家猜一猜。 指名学生说,其他同学猜。(根据学生描述板书同学的特点:爱看书、幽默、爱运动、 不讲卫生……) 刚才同学们都一猜就中,看来我们都抓住了同学鲜明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补充板书)。 二、分析范文,明确方法 1.写人的文章我们以前也学过很多,你能回忆一下,他们是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表 现人物的特点的?学生回答:动作、语言、神态……(板书) 2.很多作者都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几个写 得非常好的片段。 大家有没有见过打篮球? 出示范文1:篮球高手小凌(片段)(学生自由读) 小凌左手的指尖利索地一拨,篮球穿过胯下,转眼间就弹到右侧去了。小华塌着腰, 眼睛死死地盯着小凌的右边,张开双臂,就像一只拦路虎。说时迟,那时快,小凌突然左 脚向前跨一大步,用身体抵住小华,一个闪电般的右后转身,马上将小华逼到了右侧。紧 接着:运球,加速,前冲!几步脚功夫便抢先到了篮下,左脚顺势蹬地,身体腾空而起, 右手行云流水般将球往上一挑——“嗦”的一声,中了! 师:你看看,他是怎么来表现特点的? 生:他写了很多的动作,比如拨、塌、盯着、张开…… 师:这些动作描写你能看出小华的什么特点呢?(篮球技艺高超) 师:是啊,通过拨、塌这些动作描写把小华高超的篮球技艺给我们活灵活现地表现出 来了。板书:动作 出示范文2:《皇帝的新装》节选。指一名学生读一读 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 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 很漂亮。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 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师:这一段又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老大臣的特点的呢?这样写突出了老大臣什么特点 呢?(虚伪、自欺欺人) 板书:神态、心理 3.第三位同学写的是他的奶奶,奶奶有一个特点就是唠叨,你猜猜,他是怎么来表 现奶奶这个特点的? 学生猜(语言描写)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 出示范文3:唠叨的奶奶(片段)师生分角色读每天早上,奶奶像闹钟一样不停地说:“起床了,都快7 点了,我把衣服放在床上了 你自己挑,快穿衣服。”不一会儿又说:“你快去洗脸,利索一点,别磨磨蹭蹭,洗完快 去吃早饭。”当我吃早饭时,奶奶又开始唠叨了:“吃快一点,多吃一点,再不快点就迟 到了。”“东西都带齐了吗?带口风琴了吗?带水粉了吗?”我在奶奶的唠叨中逃跑似的 跑出家门。 师:你说说,他是怎么来表现特点的?你猜对了吗? 板书:语言 小结:从我们这几个片段中可知,写人往往要写到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 我们要根据人物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三、学生练写 说了这么多特点鲜明的人,看了这么多的描写方法,你想不想也动手试一试? 先来看看习作要求:写一段话,用合适的方法写出某一个人的鲜明特点。(PPT)学生 齐读。 师:谁来说说让我们写什么?(一段话、合适的方法、鲜明特点) 先不急着写,接下来,请你静静地想一想,你想写谁,写他的什么特点,你准备采用 哪种描写方法?(学生思考,指 1~2 名学生回答) 接下来。拿出我给你们准备好的作文纸,写一写。 学生动手写,教师巡视。 四、评议修改 1.小组内快速浏览选出一篇最佳习作评议;(四人小组评价) 2.圈一圈最有表现力的词; 划一划最有表现力的句。 3.从“特点鲜明、描写方法、词句表现力”三方面给习作评等级。 展示 1~2 个小组的习作,由作者先来给大家读一读。请该组代表说说你们组的评价依 据。其余同学可以补充。 如果有写同一位同学的相同特点的人,可以进行比较。 师小结:看了这几位同学的作文,你肯定有所启发,课后,你可以再按照我们的要求, 把自己的习作改一改。 五、总结 今天我们“说”了很多特点鲜明的人,用合适的方法把他们“写”了出来,最后还进 行了“评”价。如果你能再给文章加上开头和结尾的话,一篇文章就出来了,课后,你可以再把剩余的部分写一写,今天的课就到这里。第六单元 15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成语含义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教学重点: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好,那你能猜出这些图都是代表那些成语吗?(课件出 示) 2、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 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几个成语。板书课题:8、成语故事。 3、引入《自相矛盾》。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课件出示《自相矛盾》课文内容。要求: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习生字:戳 (2)出示图片。矛与盾是什么样子的?(板书:矛盾)谁来介绍下?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剑的牌。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两种兵器是相互抵触,相互对立的,因此,便有了自相矛盾。(板书) 2、课文中还有哪些难以理解的词语?相机出示课件。 3、你想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能不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 4、卖矛与盾的人事怎样说的?(课件出示:“我的盾坚固的很,随你什么矛都能戳 不穿它。”“我的矛锐利的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他是用什么语气说的? (夸口板书) 5、竟有如此锐利的矛,如此坚固的盾!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6、文中的围观者又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 呢?”) 7、拓展: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真用楚国人的矛去戳他的盾会发生什么? 8、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说不出话来了?(课件出示) (因为他说的话相互抵触,前后不一致。) 9、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把课文读一读,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说话者的语气。 (指名读) 10、通过学习课文,看了同学们的表演,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不能相 互抵触,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前后一致)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故事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成 语就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2、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 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师范 读) 3、自己小声读读课文,说说古文的意思。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 2、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与家人分享。 3、课外阅读二至三个成语故事。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6 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总结课文内容。理解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3、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体会孙膑的聪明才 智。 4、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和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再在品读的基础上,领会孙膑 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学教学重点:了解两次赛马时田忌的三匹马出场的顺序不同与转败为胜之间的关 系,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教学难点:了解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书本 33—34 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请同学谈谈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孙膑、田忌、齐威王的资料使同学对文中的人物有所 了解。 二: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1. 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 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然后正音。 (3)智谋读课文,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4)思考:围绕赛马,文章写了几次比赛? 三: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 全文共 17 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田忌和齐威王的第一次比赛。 第二部分(3—16):写田忌和齐威王的第二次比赛。 第三部分(17):写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四: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第二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探究;初读感知,梳理内容 (师板书课题,指导“忌”的发音和写法) 1.师:齐读课题,课题中关键字在“赛”,围绕“赛”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文章主要内容(田忌与齐威王赛,赛了两次,第一次齐威王 赢,田忌输了,第二次齐威王输了,田忌赢了。) 3.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一下子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弄懂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咱们先 来看看第一次比赛,他们怎么比的?谁来说说? (请学生回答并请两位学生上台用准备好的教具马匹进行演示比赛过程) 4.师:田忌输了,三场下来,田忌都败了,此时他的心情怎样? (请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适时指导“扫兴”和“垂头丧气”两词,并请学生进行表演。) 5.师:此时田忌他心里怎样想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田忌把失败的原因怪罪到马儿身上. 教师总结:一个“垂头丧气”不仅让你们看到了田忌的神情,还揣摩到他的内心,他 把失败的原因都推到马儿头上去,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 6.师:齐威王获得胜利此时在做什么事情? 生:得意扬扬的夸耀自己的马。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得意扬扬”并进行造句。 师:对呀,马可为他立了大功呀!此时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夸耀自己的马,想想,他 会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夸耀”一词带着“炫耀”的含义) 二:走进文本,再疑深问;锁定重点,深入探究 1.师:就在齐威王得意洋洋之时,田忌却与他进行第二次赛马,结果反败为胜,从这 不同的结果中,大家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想问点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重点引导解决孙膑用什么方法反败为胜) 2.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咱们就来探讨一下孙膑到底用的什么办法?请同学们快速地 默读课文。(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生:我知道,同样的马,孙膑只调换出场顺序,用田忌下等马对齐威王上等马,输了 一场,用上等马对齐威王中等马赢了,用中等马对齐威王下等马又赢了,2比1,田忌胜了。 师:你真会读书,这其实是文中描述的第二次赛马的经过,咱们一起来看看。 (请同学再次上台演示第二次赛马的过程) 师:第一场比赛齐威王胜了,他一定在____。 生:沾沾自喜。 生:自认为胜券在握。 师:第二场呢?(生接说过程) 师:输了,齐威王_____。 生:有点心慌。 师:做做心慌的样子。(生做紧张状)他紧张啥? 生:有点不相信自己怎么输了。 师:第三场?(生接说) 师:又输了。此时齐威王____。 生:目瞪口呆。 师:做做目瞪口呆的样子? 生:(表演惊讶状) 师:他目瞪口呆什么? 生:明明我的马比田忌快,我怎么输了呢? 师:他连自己输了,都还不相信。 生:不可能的,我的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强。 师:他输得都糊里糊涂。此时齐威王是云里雾里,看不分明。 师:咱们来看看第二场比赛,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 生:仍然是先出上等马,接着中等马,最后下等马。 师:而孙膑就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使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正像文中所说__ _____。 (生齐读: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师:读着这句话,你有什么疑惑吗? 生:孙膑为什么就能想出这个好办法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在第二次比赛之前,田忌与孙膑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我请三个 同学读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感受。(生读3-9 自然段。) 师:听完三位同学的朗读,大家有什么意见吗? 生:孙膑为什么如此胸有成竹,就断定自己一定能取胜? 师:对呀,刚才咱们弄明白了他想了什么办法,现在,可进一步思考,孙膑他凭什么 能想出这个办法来? 三:品读对话,感悟智谋;延伸追问,补白想像 师:胸有成竹你们知道吗? 生:形容做事非常有把握。 师:他为什么那么胸有成竹?刚才齐威王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稀里糊涂的不知道 怎么输了,他多么希望有双慧眼,把这糊涂看得清清白白,真真切切,谁借给他一双慧眼? 生:孙膑。 师:孙膑用他的慧眼看到了什么?才使自己这样有把握? 生: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师:田忌失败了,只是认为自己的马差;齐威王胜了,只是认为自己的马强,但孙膑 却认为快不了多少。什么叫快不了多少? 生:就是彼此之间马都差不多。 (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认识“差不了多少”的含义) 师:就这么一点点,这就叫做快不了多少。也就是田忌的中等马虽然比不过齐威王的 中等马,但是胜过齐威王的下等马。我从第二次比赛过程中可以看出。(生读第二次比赛) 师:同等级较量,田忌只能败给齐威王,如果调换顺序就能出奇制胜,还是那句话, 齐读。 师:他这样一说,田忌瞪了他一眼,读____。 生读: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师:孙膑是挖苦他吗? 生:不。 师:田忌还是不明白疑惑地____。 生接读。 师:如果再赛,田忌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字输。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让他赢。 生:换马。 师:所以他没信心地说____。 生读:那还不是照样输。师:此时孙膑却是____。 生:胸有成竹。 师:可见,就在这之前,孙膑已经想好了对策,因为他那双慧眼已经看出了齐威王的 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生再读那句话) 师:田忌看得出来吗?齐威王看得出来吗?而孙膑却看得出来,此时,你觉得孙膑怎 样? 生:孙膑非常自信。 生:我觉得孙膑非常细心,连那小小差距都看得出来。 师:孙膑真是善于观察。赛马场上是风驰电掣,这就一会儿功夫,他竟然把这细微差 别,谁的马快,快多少?谁的马慢,慢多少?看得如此__。 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师:田忌认为只有换马才能取胜,齐威王呢?每次比赛都老一套,才稀里糊涂输了都 不知道,才会目瞪口呆。 教师引导:课文结束时,只写齐威王的表情,而不写田忌的呢?田忌会是啥样神情? (学生自由回答) 师:此时田忌最想干什么? 生:最想去感谢孙膑。 生:最想找孙膑来问个清楚。 师:是呀!话说田忌反败为胜后,晚上,大摆酒席宴请孙膑,酬谢酬谢他,大家想象 一下,饭桌上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孙膑老兄,我还是一头雾水,你能告诉我,你究竟是怎么赢的吗? 师:哪一个孙膑来告诉他? 生扮孙膑:将军呀!第一次比赛时,我就看出了你们马的细微差别,我只不过打破常 规思维,想出调换顺序的办法而已。 师:还有谁来说说? 生:想事情往往要变变序,一味按照老办法来,效果不好。如果打破常规,才会出奇 制胜。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当时田忌问了孙膑这样一句话,想知道吗? 生:想。 师:“孙膑老兄,你怎么就知道当时齐威王不会调换顺序,如果他调换顺序,咱们不就惨了!” 生:因为齐威王得意洋洋夸耀自己的马,他得意忘形了,不会调换顺序的。 生: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他一心想,如果再比,取胜的还是他,他打 心眼不会换马。 师:哦,原来这一切,都被孙膑料定了,是呀!会观察善分析,再用高超的计谋,打 破常规,才能出奇制胜。 四:回顾全课,总结谈话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对文中的三个人物说点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五:拓展延伸。 师:如果你是齐威王的军师,你要如何帮助齐威王获得胜利? (学生思考,动手实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17 跳水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 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 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这是一项体育项目,在各种赛事上,我国的体育健儿 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 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2.出示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我们 一起来看课文 3.《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 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 等等。) 。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四)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这些生字词你掌握了吗?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 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二)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 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 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 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一)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 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3)在班上 汇报交流。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 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一)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1、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头上,很快地 爬上了桅杆。 水手们都笑了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 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他好像故意让这孩子生气,指着孩子,冲着 他做种种鬼脸。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咬。)(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 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 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2、水手们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引导: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 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 易便宜了它。)(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3、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气急了,不停地往上追,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 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 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 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 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二)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1、出示句子理解 (1)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2)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 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有可能 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 太高、太险。) 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 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 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学习方法引导: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 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 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 令老师欣赏了! (三)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如果当时你就站在甲板上,看到这样危险的情 景,你会怎样做呢?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 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 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四)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 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 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五)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那船长 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得呢?自读课文的最后 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得?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船长 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 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 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船长当时会怎样想?把自己想到的先在小 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示:你可以这样说:船长当时会这样想或船长还可能这样 想… 感情朗读: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四十 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八)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 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九)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 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 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六、总结全文。 (一)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二)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 办法解决。) (三)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 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教学重难点: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 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探险短视频同学们都看过有关探险的书籍或者电影吧?看过里面有哪些有趣的情节?你觉得有趣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没错,里面的情节能抓住读者的心,有一定的险情,而在最关键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 聪明的人带着大家脱险,配上独特的画风和夸张的情节,让我们觉得惊险又有趣。 2.你想不想去探险呢?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探险。板书:神奇的探险之旅 二、启发思路。 1.各位探险爱好者们,探险需要组队一起的哦,那么,你们想跟什么样的人成为队友 呢? 读图表及要求,理解题意,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参考:探险无小事,如果几个人都是不专业的,都是没有相关经验的小孩子,在发生危 险之时,很可能难以脱身;如果其他人都是探险专业户,只有一个小孩子,怕没有人可以交 谈,大人们甚至可能会帮忙挡掉所有的危险,那就达不到探险的目的。 2.探险的团队十分重要,从两列人物中各选一位,和你组成一个探险小队。你选择的 是哪两位?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想要结伴而行的伙伴是谁,原因又是什么。 3.确定探险小队的成员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去哪儿探险。 是茫茫大漠、热带雨林、海中荒岛、幽深洞穴,还是南极冰川……引导学生讨论探 险的相关地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选择你想要去的探险地点,思考可能遇到的险情有什么?遭遇猛兽、暴雨来袭、断 水断粮、落石雪崩、突发疾病…… 5.了解这些之后,你还有决心继续探险吗?有那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交流 三、习作指导。 一在整个想象的过程中,可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 1.经过漫长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探险之地。板书:入险地 2.想要遇到更有趣的事物,探寻没有人知道的秘密,需要走到险地的深处,小队走进 了……突然……板书:遇险情 3.探险小队的某个人说出了某个点子,全队齐心协力、互帮互助,脱离了险境。板 书:脱险境 多媒体呈现: 怎样写探险内容的作文? 1把探险过程写完整。到哪里去探险?和谁去探险?探险的过程是怎样的?结果如何?这些内容都要交代得清 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要完整。 2要写出具体内容。 把探险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每个人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变化等,都要写出来, 这样文章的内容才会具体。 3写出感受。 探险的过程往往是神秘而紧张的,要把这种特点表现出来,就需要时时关注人物的内 心感受以及心理变化。这样,人物心理的变化,也印证了探险过程的紧张气氛。 二开始写作。 听起来咱们的探险之旅非常有意思啊!下面我们就拿起笔,一起记录探险过程中难忘 的时光吧。 写的时候要把过程写具体,结合人物的心理描写。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探险的过程, 能使读者身临其境,语言通顺恰当等。 五、小结。 学生由自己感兴趣的探险活动开始想象,到达探险之处,接着发生险情,最后脱险。文 章由此三部分组成,把事写具体,也注意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延伸。 提议全班同学相互交换作文,哪些写得不具体的,把它补充具体,哪些可以写得更有吸 引力的,可以运用修辞手法的,再改一改。把全班同学的作文集成一本书叫《神奇的探险 之旅》或《探险日记》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思维的过程,遇事多思考,沉着冷静。 2.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找出病句的矛盾之处。 3.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了解人物思维的过程,遇事多思考,沉着冷静。 教学难点: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找出病句的矛盾之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3 篇课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 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3 篇课文,想一想:每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人物的表 现怎样?快速过一遍内容 二、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每篇课文人物的思维方式,由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请同 学们自由朗读交流平台,并回顾《田忌赛马》和《跳水》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中 人物的思维过程。把你的发现和感受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 2.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田忌赛马》中,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只要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跳 水》中,船长在儿子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量,做出让儿子跳水的决定, 最后使儿子脱险获救。他们的机智和谋略不由得让人叹服。 教师点拨总结:在相同的环境中,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这就是人思 维的不同。思维不同,行动则不同,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思维方式,进而开拓自己的思路。 3.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理性思考,具体分析当时 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 三、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加点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1教师点拨总结: ①每组两个词语,加点字都相同,而且第二个词是对第一个词的加点字的解释。②第二个词的两个字都是近义词,表示相近的意思。 2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能遇到这些有趣的词语,要把它们积累下来。除了上面 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近义词的词语呢?见多识广 高瞻远瞩 调兵遣将 狂风暴雨 千辛万苦 七拼八凑 胡言乱语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你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选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点拨:第一句话中,通过放大人们的感受,突出了时间的漫长,人们等待的焦虑;第二句 话中,通过罗列一组表示时间漫长的词语,突出了时间变化之快。 示例: 两点,两点半,三点,三点半……他一次又一次地看着时钟,怎么天还不亮啊? 3.读一读材料,具体说说叶圣陶先生是怎么为这位中学生修改作文的。 教师点拨总结: 1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2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3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4增删词句,使语言更规范,意思表达更清楚、完整。 四、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名言警句。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释义: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告诫我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虽然自己 很努力了,但仍有更努力的人,我们不能骄傲自满。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释义: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识别鸟儿的 叫声。说明要了解一个人或一种东西,一定要接近这个人或这种东西,近距离观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释义: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力气的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指只有通过 长期观察、实践,才能认清事物的好坏。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释义:读书一定要用心,因为有时候书里的一个字可能会价值千金。这句话告诉人们, 读书不可囫囵吞枣,要用心读,用心琢磨书中的字句,领会其中的意义。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释义:听到您的一番话,胜过我读十年书的收获。指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 受益很大。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意思大致说对即好,同时注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全班交流。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新颖的思维方式,懂得了在突发情况发生时,应沉着冷静去思 考问题。学习了修改句子的方法,同时积累了名言警句。同学们要学会多听长辈的意见, 多实践,多思考,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静寂、雇定、哗笑、停泊、纵横交叉、操纵自如”。重点 指导“哗笑、停泊”的读音,指导“艇”的书写,理解“操纵自如”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艇的的特点,感受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 3、引导学生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运用准确的词语,恰当的比喻描写小艇的表 达方法。 4、引导学生感悟小艇与人们的密切关系,进而体会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 来进行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和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收集有关威尼斯小艇的图片、资料。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上一课,我们从季羡林先生的笔下,看到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德国风光,感 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个城市——威尼 斯。 2、出示威尼斯风光图片(PPT),学生朗读小资料(PPT)。 3、那么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学习第 26 课威尼斯的小艇(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 齐读课题。指导“艇”的书写。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来读读这些词语。PPT 纵横交叉静寂雇定祷告操纵自如哗笑停泊 师:哗笑停泊这两个词的读音要特别注意,我们一起来读。 2、请4 位同学接读课文,生1:第一自然段生2:2 3 自然段生3:4 自然段生4:5 6 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课文围绕小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样子,驾驶技术,与生活的联系。 三、初读课文,自读自悟, 1、我们刚刚从图片中看到了威尼斯的景色非常美,可作者为何要单单写小艇呢? PPT (因为小艇对于威尼斯来说非常重要) 2、你是从那句话知道的呢?(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小艇的重要性的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于威尼斯而言,“大街”指的是什么?(生:河道) 汽车指的是?(生:小艇) 是啊,多么巧妙的比喻啊,作者用短短的一个句子生动的向我们展示小艇的重要作用。 四、研读课文,畅谈感受 (一)小艇的样子(2 自然段) 1、同学们,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想看看吗小艇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吗?PPT 2、那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艇的样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找一找,看看谁能发现。 (PPT) 3、你发现作者在描写上有何特点吗?(用了三个比喻句) 4、这三个比喻都是写小艇样子的,去掉一个不也一样吗? 生:不行,三个比喻是从三个角度来写的,写出小艇的三个特点:比作独木舟,写 出了长、窄、深的特点;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 轻快灵活的特点。去掉一个就少了一个特点。(PPT) 5、小结。作者用三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把小艇三个主要的特点融合在了一起,展现 了小艇独特的样子。可见作者是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小艇的特点,所以才描写得很精彩。 6、指导分角色朗读。哪三位同学能够把小艇独特的样子通过朗读展示出来?(ppt) 建议:突出重点词语。像新月读的美一些。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读的轻 巧一些,语速稍快。 (二)坐在小艇中的感受(3) 1、坐上这样的小艇感觉一定非同一般,请同学们静静地和老师来一次奇妙的旅行吧! (师深情朗读: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缓缓前进,忽而穿 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忽而挤进“小巷”。那些哥特式的尖顶教堂,文艺复兴时期的 宫殿,竞相涌入眼帘。来来往往的小艇穿梭在河道中,大家都在跟对面的朋友热情地打招 呼。微风习习,水波荡漾,令人惬意,徜徉其中,真是有说不完的情趣!)2、同学们,这次旅行,有什么感受啊?你想说些什么呀! 生:非常惬意、舒服。富有情趣。具有威尼斯的特色,体验威尼斯特有的风情。 3、请同你们也带着这美好的感觉,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船夫的技术 1、我们坐上小艇后可以看到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可以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真是 很有情趣。这就不能不提到船夫,请同学们默读描写船夫的段落,看看船夫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快、驾驶技术熟练、老练) 2、是啊,文中有一个词就准确的写出了船夫不一般的驾驶技术。(操纵自如) 3、从哪里能看出船夫驾驶小艇时操纵自如呢? 指名说,互相补充。 来往船只很多,他会怎样?平稳驾驶,毫不手忙脚乱 河道上非常拥挤,他会怎样?左拐右拐挤过去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会怎样?平稳穿过,速度极快 遇到拐弯时,他会怎样?做急转弯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 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 作急转弯。) 4、船夫的驾驶技术真是不简单!请同学们看看这两段话,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能 不能去掉?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能平稳地穿过,速度非常快,能作急转弯。 “总”说明,不是一次两次,只要遇到极窄的地方,就能平稳的穿过。 “而且”“还”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更进一步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非同一般,用上 这些词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赞叹、敬佩之情! 5、大家再看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不知看哪一处 好。”这句话没有直接写船夫,去掉它可以吗?(不行,因为最后一句话是侧面描写,衬 托了船夫的技术高。) 6、(PPT 展示第三自然段)我用三种颜色把这段内容分成了三部分,你知道为什么吗? (先总写驾艇技术高超,再具体些,最后侧面描写) 7、让我们一起带着赞叹之情,分组朗读,再现船夫那高超的驾驶技术。 (四)小艇与人们的关系(5 6)1、船夫的技术这样高超,那人们会坐着小艇干什么呢?快速浏览最后两段,根据表 格提示,筛选主要信息。(PPT 出示表格) 2、想一想,还有哪些人会乘坐小艇干什么?(找几名学生想象) 3、师这么多人都会乘坐小艇,难怪作者说它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人们不仅白 天离不开小艇,就连晚上也同样离不开小艇。半夜,戏院散场了……引出第六自然段, 学生齐读。 4、想一想:当小艇怎样时,威尼斯充满活力;当小艇怎样时,威尼斯寂静入睡? (白天的小艇像活泼的精灵,自由穿梭于水城之中,威尼斯是充满活力的;晚上,当 小艇载走最后一批客人,静静地停泊于码头上。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艇动城闹 艇停成静 5、这样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的手法,让你感受到了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么关系? 生:小艇对于威尼斯来说非常重要,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6、小结:作者在这里通过描写白天和夜晚情景,将描写事物与人们的活动联系起来、 将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相结合,真是十分巧妙。 7、配乐朗读。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老师配上音乐, 男女生分角色来读一读,(男生读威尼斯沉睡之前的喧闹部分,女生读威尼斯小艇停泊后 归于寂静的部分)让我们再来一起感受威尼斯的夜景! (五)总结 师:课文学到这里,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收获。 内容上:小艇的特点、小艇与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 写作方法上: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节描写、将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相结合、将描写事 物与人们的活动联系起来写、巧妙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展拓 法国作家乔治桑也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威尼斯之夜》。《威尼斯之夜》从另一个侧 面介绍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的独特风光。文章语言优美生动,景物描写特点突出。课下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比较两篇文章写法的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9 牧场之国 教学目标: 1.认识8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性,积累语言。 3.体会作者对荷兰的喜爱之情,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给学生渗透环保 意识教育,激发其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荷兰风景图)教师简介荷兰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由来。读课题,问: 读了课题,你仿佛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这样设计目的是:给予学生感官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一定很 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这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 (1) 先读阅读提示(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3.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个环节,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给予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了 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个体的自我学习整理、归纳,为集体交流作准备。三、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1、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体会,同时 用笔划出你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2、小组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这个环节我将主动权交给学 生,让他们在课文的交流感悟中体会课文 的情感。结合多种形式、有感情朗读,如:个人读师生读、老师范读、男孩子读等。 (1) 白天的牧场:抓住契机向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品德教育。 (2)傍晚、夜晚的牧场: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此时你就在这宁静的牧场上,会有什 么样的感受? 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通过 想象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动物们的快乐,也体会到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四、小结升华,感悟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体会“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是文章的线索。 五、品读语句,加强积累 让学生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拓展视野,增强感悟 推荐学生读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著名的散文《草原》。领略另一番牧场风光,感受 到别样的人间真情,同时品味到不同的语言文字所表达出的韵味和魅力。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再一次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优秀文 学作品的兴趣,鼓励学生去阅读更多的美文佳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20 金字塔 教学目标 1.认识“译、愧”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澄、着”。 2.默读课文,说说你对金字塔有了哪些了解。 3.了解两篇短文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来介绍金字塔,两种方式有什么不同。 4.根据两篇短文介绍的金字塔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教学重点:了解两篇短文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来介绍金字塔,两种方式有什么不 同。 教学难点:根据两篇短文介绍的金字塔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金字塔的图片。学生发言,说说自己对金字塔的了解。 2.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一下不同的作者对金字塔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金字塔夕照》 朗读课文。课文是什么体裁?结构是怎样的?写景散文。“总—分”结构。 1第1 自然段总起全文。 2第2 自然段写金字塔与周围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开阔雄浑的画卷。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金字塔比作金山。 “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是感叹句。改为陈述句是:真是一幅开阔而又雄 浑的画卷。 3第3 自然段写作者对“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来历的思考。 4第4 自然段写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令人难忘。 全文描写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和作者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这一 人类建筑奇迹的赞叹之情。 2.《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本文是一篇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 1本文由两部分组成: ①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读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读图和筛选信息。说一说你从这一部分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 1:胡夫金字塔重量约 600 万吨,体积约 258 万立方米,塔底面积约 52900 平方米。 生 2:胡夫金字塔位于开罗郊外的沙漠里。引导:读图,有骆驼说明是在沙漠里。 生 3:金字塔历史悠久。建于公元前 2700 年左右。 生 4:金字塔外观雄伟。“共用 230 万块石头建成,平均每块重 2.5 吨。整个胡夫金 字塔相当于 50 层楼高,塔底面积有 126 个篮球场那么大,体积是1 万多个教室的总 和。” 引导: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金字塔的雄伟。 生 5:工艺精湛。“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至今仍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 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引导: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生 6:设计巧妙。两个“正好”突出了这一设计的巧妙。 ②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 利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筛选概括信息。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古埃及悠久的文明和取得的成就。 有哪些成就? 建造了金字塔,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精湛的造船技术、 采石技术、造屋技术,石窟陵墓、神庙等建筑成就。 2金字塔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的结晶,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你能搜集资料,回答课 文中提出的问题吗?答案不唯一,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金字塔是一伟大奇迹,体会古埃及人 民的智慧。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包含两篇短文,体裁各不相同,描写的都是金字塔,但角度各异。从中我们可 以学习到描写一处景物的方式有很多。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查找相关资料,试着介绍 一下金字塔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调查、访谈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初步了解制定活动方案的方法,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 从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促使学生掌握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运用自己收集的信息进行制定 计划的科学方法。 3.通过对学校资源的研究,让学生认识校园,了解校园,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的积极情 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集体观念,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养成主动探究的习 惯。 活动重点、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促使学生掌握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运用自己收集 的信息进行制定计划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学校资源的研究,让学生认识校园,了解校园,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的积极情 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集体观念,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养成主动探究的习 惯。 活动准备: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根据实际,提出问题 1.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明天是我们学校的开放日。同学们你们作为学校 小主人,当来宾来我校参加校庆,你想向他们介绍些什么?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师进行归纳总结:同学们真棒!很会抓住学校的特点来介绍,你们是热情好客的小 主人。 2.师:如果现在来宾已经来到学校,哪位同学能准确流利地将学校的特色介绍给 他。 学生答不上来或简单的在座位上说一两句话。 师:为什么没有人能介绍呢? 生:我们对学校的一些情况还不了解。 生:我们要说话还没有组织好。师:热情好客的小主人,你们该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进行调查、查找资料。 师:你们想怎么调查。 生:问老师、家长、毕业的同学、查找图书、上网查阅资料等。 师:你们提出了这么多查找资料的好方法,今天一节课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料都 找到,我们能不能确定一个主题先来研究。 师生共同确定一个主题:研究图书馆 (板书:确定主题) 二、分析问题,获取信息 1.师:为了使我们的获得的资料更加丰富,请每一个组选择一种收集信息、调查资 料的方式。(板书:收集信息) 分为五个小组:直接访问教师;电话联线家长或校友;电话连线专家;查阅图书; 上网查找资料。 师:在访问或查找的过程中注意什么? 生:访问他人时要把问题说清楚,要有条理,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要及时记录有 用的内容等。 2.小组按各自查找资料,教师提供一些书籍和专家的电话、以及计算机、打印机、 电话等物质设施。 小组收集资料时,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对需要帮助小组进行提示。 3.师:同学收集的真不少。是不是有这些资料我们现在就可以用来介绍了? 生:不行,还要进行整理;组织好语言;背下来,脱稿说;绘声绘色的介绍等等。 师:这些就是你们后面要实施的过程了(实施过程)你们考虑真仔细,看来校庆时 来宾接待、介绍校园情况的任务可以交给你们了。 4.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关校园讲解员的要求: (1)熟练掌握所要介绍的校园知识,准确的向来宾进行介绍和讲解。 (2)语言流畅、声音洪亮、语调和语速适中。 (3)介绍形式可自选,鼓励小组创造新颖的介绍方式。 (4)彩排时间:2018年 12月 5.师:同学们,看来讲解员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学校还有许多方面需要你们去向来 宾介绍,你们想怎样做好讲解员的工作,为我们校庆出分力呢? 师:你们能不能先制出一个实施方案,然后按照设计的方案有条不紊的实施。各组制定实施方案,教师巡视和观察学生在制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找到集 中的问题,先不予以帮助和解答。 6.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施方案 各个小组逐一进行介绍。每个小组介绍后其他小组对该组设计的实施方案进行评 价。重点是提出合理化建议。 此时教师可以不断质疑各组方案的完整性可操作性: 如:活动方案都应该考虑哪些内容 方案制定是否具体:时间、地点安排;组织形式;人员分工合作;设想的预期成果 等 师: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撰写方案的基本格式 三、整理信息,制定方案 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小组活动成员以及分工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目标 活动方法 活动内容及具体分工 活动步骤 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各小组根据大家归纳的方案格式以及同学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进行修改 方案。 师:同学们根据大家反复讨论、修改,你们制定的方案也逐步的完善了。方案制定好 了,大家根据确定的主题开始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可以进行讲解的各项准备工作了。在 实施过程中如果你们认为方案制定的还不够完善,没有考虑全面的,例如:如果有外宾来 我校参观怎么办,各组是不是及时进行调整。同学们,老师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 们校庆一定因为你们而更加精彩,一定会让所有的来宾们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让我们 共同期待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明确自己想要描写的是哪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了解其突出的特点。 3.使学生学会收集、归类资料,并能够从中挑选出最典型的材料。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收集、归类资料,并能够从中挑选出最典型的材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它又有哪些显 著的特点? 2.有没有同学参观过中国的某个世界文化遗产呢?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吗? 长城、颐和园北京、天坛北京、故宫北京、敦煌莫高窟甘肃、秦始皇陵兵 马俑陕西、九寨沟四川、泰山山东、黄山安徽…… 二、启发思路。 怎样写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类的作文? 截至 2019年7月,中国已有 55 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 世界文化遗产 37项,这些遗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怎样把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家?可参考下面的介绍。 例如: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 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建筑面积约 15 万平方 米,占地 72 万平方米,周围有 10 多米高的城墙和 50 多米宽的护城河。整个建筑群气势宏 伟,层次分明,主体突出,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1.确定要写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哪一处。有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如搜集历史资 料,了解基本现状。把资料来源记录下来。板书:查阅资料 2.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根据要介绍的 内容分类整理资料。板书:整理资料 1引导学生先说出要描写的是哪一处文化遗产。 2这处遗产有什么突出特点?比如,外观、结构等。此处可引用,或运用修辞手 法。 3历史上有何变化?如修缮、毁灭等4归纳完这些细碎的信息之后,引导学生选择一两个相关故事。注意:故事最好能 够体现文化遗产的特点或由来等。 3.撰写成文。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引用要注 明资料来源。注意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板书:撰 写成文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想想其突出特 点是什么,有什么相关故事。 学生整理思路,列提纲。 2.教师以长城为例,从功能、建造、故事等角度展开介绍。 3.结构安排:如果选择两个故事来表现文化遗产的特点,可以写得有详有略,详略得 当。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介绍清楚中国的某一 处世界文化遗产,资料准确无误,能体现其特点,有相关历史故事,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景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写出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 文章,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 六、延伸。 将你的作文与同桌的交换,互评,看看你的介绍是否清楚通顺,再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 修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学习观察、欣赏景物的方法,并能将看到的、听到的表达出来。 2.能描写出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并体会景物的独特魅力。 3.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养成发现身边的美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描写出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并体会景物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养成发现身边的美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3 篇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 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3 篇课文,想一想:每篇课文介绍的是什么? 二、交流平台。 1.朗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思考学了这些课文后你有哪些体会,与周围同学交流。 2.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3.小结。 1《威尼斯的小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既描写了戏院散场后人们拥出来坐小艇离 开时的热闹景象,又描写了人乘小艇散去之后水面静寂的情景,动静结合,让我们体会到了 威尼斯夜晚的独特之美。 2《牧场之国》中,描写了荷兰牧场风光的悠闲、宁静,也描写了人们的繁忙。动静 结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和谐优美的牧场风光图。 三、词句段运用。 一朗读“词句段运用”中的第1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与同学交流体会。 1.提示:第一组句子通过写戏院散场后人们拥出来坐小艇离开,以及远处传来的哗笑 和告别的声音,为我们描绘了戏院散场后小艇开动的热闹场景。 第二组句子通过描写傍晚时环境的变化,以及狗、牛、马等动物的行为,写出了傍晚 牧场的宁静。 2.情景展示。 1放学后的校园。放学后,校园里十分安静。教室里没有了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没有了奔跑的身影。 夕阳的余晖静静地洒在校园里,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和花朵似乎已进入了梦乡, 只有两棵又高又大的白杨树静静地守护着校园。静态美 2群鸟飞过的湖面。 清晨,朝阳升起,一群鸟儿从南边飞来。它们一会儿贴着湖面疾飞;一会儿直冲云霄, 并发出高亢的叫声,好像是在交流一路上看到的好风景;一会儿盘旋飞翔,百啭千鸣。宁静 的湖水仿佛被群鸟的热闹吸引,漾起细细的波纹,向鸟儿微笑致意。动态美 3火车进站之后。 “呜——”一声长长的汽笛声过后,一列火车徐徐进站了。火车停稳后,背着大包小 包的乘客鱼贯而出。不一会儿工夫,下车的乘客和准备上车的乘客就挤满了站台,有急匆 匆向出口走去的,有停下来整顿行李的,还有踮着脚尖在大声呼喊寻找同伴的,站台上顿时 热闹非凡。动态美 二阅读“词句段运用”中的第2题,说说这些语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它 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提示:第一组句子通过列举田野、沙漠、尼罗河水、金字塔等事物,为我们 描绘了一幅金色夕阳照射下的美景。作者抓住景物的色彩特点对金字塔的美丽景色进行 了描写。 第二组句子描写了在白色大理石的映衬下的奇异的白色世界。作者抓住了景物的色 彩特点进行描写,并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第三组句子为我们描述了潭水奇异、鲜润、醉人的绿。作者通过写北京什刹海拂地 的绿杨太淡,杭州虎跑寺旁“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衬托出潭水的特 点。 四、日积月累。 1.趣读,体会音韵美。 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地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 读。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还是一幅秀美的 画!来,请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 1听读,想象画面。 请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想象画面。配乐范读2汇报展示。 提问: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出示图:白满川还有谁想描述一下? 3齐读,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 3.背诵,感悟情感美。 五、小结。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描写景物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身边事物 的美,爱自然,爱生活,爱国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八单元 21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诣、禽”2 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识字,提醒学生注意“诣其父”的“诣”字,应该读“yì”,不要读成“zhǐ”。 提醒学生注意 “禽”字的倒数第二笔是撇折,不要写成竖和提。 2.阅读理解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法,如学生尝试读文、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 基础上读流 利。在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 的意思。在学生了解课文内 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语言运用 感受杨氏之子风趣、充满智慧幽默的语言,并学会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诣、禽”2 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教学过程 1 板块一 单元导读,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意,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 题。如果我再 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又会怎样回答呢?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 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 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样说话的,从中体会其语言表达的幽默和风趣,感悟语言表达 中智慧的闪现。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杨氏之子) 3.理解课文题目。 (1)理解“氏”和“之”的意思。 (2)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杨家的儿子) (3)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4.回顾学过的文言文。 (1)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 (2)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 5.教师小结:读文言文、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君不见古人读书摇头晃 脑,读得有滋 有味吗? 设计意图通过单元导读,引出课文题目,以学生的姓氏为切入点,抓住一个古文 中典型的语言 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使课文题目导入实现了情趣与理趣的 有效融合。 板块二 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学生试读文言文。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试读文言文。 (3)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 正确读法。 2.教师范读文言文。 (1)好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说 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 琅琅。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 课文。课件出示: 2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 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 夫子家/禽。” (2)教师按划分的节奏范读文言文。 (3)怎么样,读文言文也蛮有味道的吧?你们觉得朗读文言文特别要注意什么? (停顿)对,文言 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 子之间的停顿。 (4)那你们仔细听老师读第一句。(老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 (5)只注意停顿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再仔细听老师读。(老师带读 第一句,学生跟 读第一句)这一遍是不是读得更有古文的味道了呢? (6)教师小结:我们读古文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 3.指名学生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4.学生看着课件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5.指名学生读全文。 教师相机指导文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 各自 独立表达意思,所以要分开读,不能连起来读。 6.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文言文。 7.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造诣、禽兽) 指名学生读,再全班 齐读。 8.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梁”“诣”和“禽”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学 生读得不一样 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抽出,并重点讲解,能让学生的 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让学生 在朗读中不遗余力地实现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 板块三 熟读课文,读懂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课件出示: 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是从 哪句话中知道的? 指导学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学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 是初步的感 知,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还记得我们学习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时候,运用了什么 方法吗?(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 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3.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要想深入、 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还得借助于 注释。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 (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 4.小组讨论交流:何以得知杨氏之子“甚聪惠”? 5.全班交流反馈。(学生自由交流) 6.引导学生讲述杨氏之子的故事。谁能把课文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 事?(指名学生讲故事) 7.再读课文,读出感情。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全 班有感情地读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 法。这一环节 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比较容易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 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课文。 2.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体会巧妙,感受机智 1.理解孔君平的话。 (1)你听懂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为什么他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 (孔君平看到杨 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 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 家嘛!)(板书:杨梅——杨家果) (2)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听出来了)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 出来的?(“未 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来反驳) (3)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学生接读)还治其人之身。(板书:孔雀— —孔家禽) (4)再自由读读最后两句话。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 (如果说杨 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 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 呢?)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呢?(指名学生回答) (2)我们的回答和杨氏之子相比,你体会到了什么?(杨氏子聪明,语言幽默、有 礼貌) 3.对比阅读,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课件出示: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禽。 (1)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第 1 句话是肯定句,第 2 句话是否定句) (2)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 “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 禽”,而是采用否定的方 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 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 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 言以对。) (3)从杨氏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的什么特点?(杨氏子思维非常敏捷, 语言也机智幽 默) 4.理解“应声答曰”的妙处。 (1)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思考了很长时间吗?(马上回答,不假思索,几乎想 都没想) (2)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他是一个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的孩子) (3)教师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 就说了—— (学生接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语言训练。 (1)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 (2)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他的姓,你会用自己的姓说一句吗? (指名学生 说)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创设情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 生搭建起语言 实践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之上,没有教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 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板块二 发挥想象,熟读成诵 1.发挥想象,突出妙处。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孔君平听了杨氏子 的回答,暗想: 我原本是想借杨梅的“杨”和姓杨的“杨”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 看他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 到,他居然将我的姓和孔雀的“孔”联系起来反问,回 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 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惠,今日一谈, 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 (2)谁能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述孔君平的反应?(孔君平一愣,继而笑曰:“汝多智 乎!妙哉,此乃 可造之才。”) 2.熟读成诵。 (1)教师引导:古人用了短短 5 句话 55 个字就讲了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杨 氏子的聪慧、礼 貌,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背诵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3.教师小结:文言文《杨氏之子》这个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同 学们可以把这个 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长听,也可以直接背诵古文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巧妙。指导学生背诵文言文,积 累文言文常用 字词,在学生心中留下古文的意蕴。板块三 拓展阅读,好书推荐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介绍《世说新语》。课件出示: 《杨氏之子》选自 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大夫 言谈、 轶事的志人小说集。 2.推荐《世说新语》。 要想了解到更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慧的人的故事,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世说新语》,你 会发现学习文 言文很有意思。 3.总结学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文言文,你能回忆一下我们都采用了哪些方法吗?(借助 注释、联系上 下文、想象、多读) 4.教师总结: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剑”的 语言战争,有 “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儒”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 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远离粗俗的字眼, 唇齿间流露幽默、风趣的智慧语言。 设计意图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引导学生课外继续阅读古文,将学生学习 古文的兴趣和 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2 手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五根手指各自的特点,体会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 的道理。 3.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4.学习过程中,能自己利用工具书或者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积累与“手” 有关的成语,丰富语言储备。 5.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了解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表达方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各自的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运用什么表达方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猜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 你们猜这是什么?手指 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根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可你 去仔细想过他们吗?是不是对他们的存在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手指》。 2.简介作者:丰子恺。出示课件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 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 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主要作品有《远远堂随笔》《缘缘堂再随笔》等。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文章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五根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请大家 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1.学生自读。出示课件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汇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讨论。本文语言浅显朴素, 较容易理解。 2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 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三、细读课文,了解特点 过渡:文章主要写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具姿态,各有长短,那么他们各自都有哪 些长处和短处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作出记号。 1.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句子,理解。 1找出写各手指长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 重点体会表现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特点的句子:①抓住“相帮扶住、死力抵住、 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等词语。②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这里起的作用。③有感情地 朗读。 其余句子略加点拨。 2找出写各手指短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师简单点拨。 2.完成表格 手指名称 优点 缺点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3.议一议: 1你最喜欢其中哪根手指?为什么? 2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你现在还认为你说的那根手指最有用吗?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阅读链接”的小诗《手》,自读感悟。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 力量的道理。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是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理解五根手指之间关系的?从哪里知道的? 二、品读课文,感悟写法一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哪根手指的性格最像你或班级里的同学?最像你的或他 人的手指的那一段多读几遍。 二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或他人最像哪根手指? 三学生说想法,说理由,结合朗读课文,随机交流,体会不同手指的不同性格和作 用。 1.大拇指: 1性格:最肯吃苦。 2重点句:例如拉胡琴……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 ①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肯吃苦?“死力”“拼命”“用劲”体现; ②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注意体会修辞手法;指导朗读时,用“我”替换“他”, 再读课文。 3作者这些描写你平时注意到了吗?引导学生多观察。 4读完之后你觉得大拇指还有什么作用?学生充分说,再请一两个学生用排比的手 法说一说。齐读相关课文。 2.食指: 1性格:能干机敏,哪些词句最能够体现? 2重点句: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①你觉得食指重要吗?体会没有食指写字时的感受,学生说一说,体会 “全”“都”“最多”“必须”。 3.中指: 1性格:高傲。 2重点学习比喻句:他居于中央……片刻不离。 3结合课文观察自己的中指,说说感受。 4.无名指和小指: 1性格:能力薄弱,但并非一无是处。 2重点句: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 优美的两瓣。 插入“兰花指”图片,感受“最优美的两瓣”。 四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三、学习末段,读文明理 1.作者从这五根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手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出示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 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学生齐读。 3.思考: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举例说说。 4.再读,收获启示: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不能一致团结, 不能成为一个拳头,那它们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就非常有限了,强弱美丑也就尽显于外 了。 5.小结:是啊!正如作者所说的,只要五根手指能够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我们人类更是这样,正所谓 团结就是力量。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你能说出几个关于“团结就是力量”名言警句? 2.团结为什么能使力量变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各人的作用,凝聚成 一股合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等。 3.手指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最优效果,从而帮助主人完成各项任务; 那么,自然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你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1做饭时需要油、盐、酱、醋……他们各有各的品味。 2班级大扫除的分工,扫地,擦玻璃,抹桌子,倒垃圾各有各的分工。 3同学们当中也各有各的优缺点…… 五、作业 大家还记得五官争功的故事吧,下面就根据我们所学内容,以《五指争功》为题,编 写课本剧或小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23 *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 缕 芳 吁 脾 罕 藤 愈 凌 秉 飕 撩 梳 衰 绢 侨 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 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2.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 )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 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 (2)发言。 (3)打出投影: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师的处罚吗? 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么? 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天真来。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 三、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口头讲笑话的能力,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 2.培养学生大胆表现与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幽默感。 3.能从别人的笑话中感受到快乐,懂得生活无处不精彩。 4.能用心倾听别人讲述,做一个好的听众,并能交流评价。 教学重点 1.掌握说笑话的注意要点,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 2.大胆发言,用多种形式说笑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说笑话的要点,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大胆发言,用多种形式说笑话。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1.老师讲笑话:蚂蚁怎么说 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一回到教室就告诉教师:“老师,树下有好多蚂蚁!” 老师点点头,忽然想到蚂蚁ant这个词的英语一开学就教过了,想看看小朋友是否 还记得,便问:“那蚂蚁怎么说?”小朋友一脸茫然,过了一会儿才回答说:“蚂蚁,他,他没有说话!”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一则小笑话,不仅能把我们逗笑,让我们放松心情,还能让我们学到知 识。多好啊。今天,我们一起来说说笑话,一块儿分享笑话带给我们的乐趣。(板书课题: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学生齐读课题 二、互相交流,了解笑话。 (一)笑话从哪儿来。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准备的笑话都是从哪儿来的?(小组长根据学生的发 言进行整理。)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出示课件3笑话从哪儿来可以是网络、书籍和报刊上看到的笑料,也可以是从别 人那儿听来的趣事,还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经历。 (二)讲笑话有什么技巧 1.指名学生讲笑话,师生评议。 2.小组同学根据评议情况总结讲笑话的技巧,小组长根据小组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出示课件4讲笑话有什么技巧 (1)要把笑话内容熟记下来。 (2)尽量表现出笑话中人物的神情和语气。 (3)要沉住气,自己不要笑场。 (4)克服口头禅、重复等不良习惯。 三、提出要求,选择笑话。 1.同学们在课前一定收集了很多笑话,课堂上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笑话都说给大家 听,这就需要选择笑话。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笑话?(小组长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整 理。)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出示课件5选择笑话 (1)选择的笑话在内容上一定要幽默有趣。 (2)选择的笑话情节比较简单,形式要短小精悍。 (3)所选笑话还要语言浅显易懂。 (4)所选笑话一定要内容健康的,最好能蕴含一定生活道理。 4.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精心选择笑话。四、分组交际,精选笑话。 1.教师提出小组交际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这项活动,先在小组里讲,看谁在小组里讲得最好。 (2)讲笑话时自己不能笑,逗人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懂,否则不会起到 逗人的效果。说笑话时如果能配以动作姿势,效果会更好。 2.小组同学进行练习。 3.小组同学互相评价,评选出小组内最有趣的笑话和故事大王。 五、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派代表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用心倾听,做一个好的听众。 2.本组同学可以做补充发言。 3.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 4.评选出最幽默的笑话和笑话大王。 六、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课,学会了讲笑话,懂得了笑话 不仅内容短小精悍、幽默有趣。更重要的是有些笑话让人笑过之后还能领悟出深刻的哲理。 2.课后作业:搜集和积累笑话,利用课余时间说给自己的同学或家人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习作:漫画的启示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看懂图意,了解漫画内容,得到启示。 2.根据阅读提示把看到的、想到的编成故事,进行习作。 3.抓住中心,恰当地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根据阅读提示把看到的、想到的编成故事,进行习作。 教学难点:抓住中心,恰当地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了解漫画。 1.出示几幅漫画,让学生用心欣赏,并找出漫画与普通画之间的异同。 2.教师总结漫画特点:漫画指的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 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所 以欣赏漫画时,我们不能光用眼看,而要用心看,努力思考漫画的深意。 3.试着让学生理解前面几幅漫画中的一幅,体会漫画的欣赏方法。 4.导入新课:这个单元,我们徜徉在生活这本大书中,捡拾了许多生活给予的馈赠。漫画, 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馈赠。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华君武的漫画,看看它又能给我们 什么启示。板书课题 二、指导观察,欣赏漫画。 1.观察漫画,理解画面。 出示漫画:这是漫画家华君武的一幅漫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画家都画了些什 么。强调观察时关注细节。板书:仔细观察 指名汇报观察所得。老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 2.展开联想,拓展画面。 同学们能透过画面想象画外画家没画出来的内容吗?出示图画指导:这可能是在什么 时候?什么地方?画上有哪些人?周围还会有哪些景物?面对母子,那几个男性角色是什么态 度?这位母亲又是什么表情?她会说些什么? 小结:看图就要这样,仔细观察画面后,要展开联想,透过画面看到画外的东西。板 书:展开联想学生采用刚才的方法欣赏漫画,让漫画也变得有血有肉起来。想好后与同桌交流,再 全班交流。 3.联系生活,升华画面。看图,读题目。 读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你自身有过类似的现象吗?你觉得这幅漫 画是在说明什么现象?引导回忆分析的方法。板书:联系生活 用同样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本中选入的另一幅漫画。 三、明确要求,撰写漫画作文。 1.明确要求。 1默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并用铅笔勾画出重点。 2归纳要求,明确习作内容分哪几方面。 ①可以写漫画带来的启示。 ②可以根据画意编故事。 3指导两个方面的写作侧重点,请学生选择要写的内容。 2.指导学生依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用第几人称的叙述方法,指导命题。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漫画,当堂习作,教师随机个别辅导。 四、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1.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找出习作的亮点,发现不足。 2.同桌交换阅读习作,互相评改。 3.指名在全班交流习作,师生一起评议、修改。 4.再次默读自己的习作,进一步修改,然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学会交流,会听会说。 2.能体会句子表达的特点,试着表达自己的想法。 3.了解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的特点。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能体会句子表达的特点,试着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了解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同学们,学完这个单元的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2.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3.指名谈感受。 1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杨氏之子》语言幽默诙谐,故事通俗易懂,用简单的语调简述 了一个关于语言的小笑话。他们的对话围绕姓氏特点来做文章,问答巧妙,令人捧腹。 2《手指》这篇课文,作者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让我们 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3《童年的发现》中,作者被老师误会时,用自我调侃的语言来安慰自己,让一件普 通的事情显得活泼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句子,小组交流讨论句子表达的特点。 1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 离。 比喻手法 写出中指在五指中的地位 2这个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真灵巧,她在高低杠上的表演就像猴子在树林间攀援、穿 行。 比喻手法 写出体操运动员动作的灵巧、技术的娴熟 2.从下面情景中选一个说一说。注意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1游子回到家乡。 2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 3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教师点拨:①游子回到家乡:再次踏上故乡,他激动地跳下汽车,飞奔到村前的那棵大 槐树下,像一个饥饿的婴儿扑进母亲的怀抱。 ②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像一颗颗透明的豆子,啪嗒啪嗒地滑到 窗户下面去了。 ③远处传来一声巨响:他正在书房里读书,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声巨响,如一声闷雷, 又似一个炸弹突然在他身边引爆,把他从书中的世界拉回到了现实。 3.读一读,跟周围同学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教师点拨:这段话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大拇指的各种用处,生动地表现了大 拇指的吃苦耐劳、默默奉献。 示例:在这个班里,只有毛毛是最调皮的。班里的窗户玻璃破了,那是他踢足球时的 “杰作”;班里的黑板上画满了小乌龟,那是他的美术作品;同桌的椅子瘸了一条腿,那是 他的“小发明”——卸掉螺丝;一个小女生的书包里被塞进了一条玩具蛇,那是他的“实 践课作业”。 三、书写提示。 1.有没有同学学过书法呢?书法课上老师又是怎么教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 书法家及其字体,指导学生好好写字、认真写字。布置作业:写一幅书法作品。 2.参照课文,分析颜真卿书法的特点。 颜体这种气质具体表现为: 1庄严正气。 2伟岸饱满,字形有左右外胀的感觉。 3元气充沛,主要表现在用笔和结构两方面。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句子,探讨意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意思: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2.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3.借助注释,理解名言古训的意思,从中得到教育。 4.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感。以前跟江苏的省市小语教研部门的老师接触不多,但是这几年通过统编教材的使用,我有两点 体会。一点是江苏省的小语工作效率非常高,这几年很感谢李亮老师以及他的团队为我们做了很多 工作,每项工作一说都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答应以后就不用我们再问了,都能够按时按质高效率 地完成各项工作,这里也向李亮老师和江苏省各个地市的教研员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一个, 刚才殷处长讲到,第二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奖,其实她还没有提到具体的数字,在中小学语文这个 学科,五个一等奖江苏就占了两个,那二等奖就很多了。另外还有一个感受很深的,很高兴李亮老 师能承担四年级整本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这本书统了两次稿,很遗憾我都生病了,但是我一点儿 也没有操心,这本书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我从中也感受到了江苏小语界的老师们不仅工作效率高, 教学教研水平也高。所以跟江苏老师们交流的时候,我带有几分诚惶诚恐的心情,怕说的不对或者 不到位,还请在座的老师给予指正。讲座的题目叫——《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用好统编教科书的 若干建议》。统编教材是以双线组织单元内容,特别加强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刚才我们放的 视频中吕叔湘先生是丹阳人,叶圣陶先生是苏州人,其实这套教材和你们江苏渊源很深。叶老的思 想、吕叔湘的思想在我们这套教材体现的非常充分。我在五月底的国家级培训上很多引用的话都是 叶老和吕叔湘先生的。我们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为什么今天题目又讲“人文性”呢?统编教材 提出了一个概念叫“语文要素”,语文要素从阅读的方法、表达的方法,阅读的能力、表达的能力 以及语文学习的习惯等方面提出了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老师们现在的“工具性”意识已经加强, 但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能弱化。人文性本身就存在语文学科之中,所以我今天提出了“工具 性”和“人文性”兼顾的概念。五月底,统编教材结束以后,这半个月我基本上什么事情都没做, 都在看课。因为今年秋季,四五六上册统编教材都要推广使用,教师教学用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 考材料,教师教学用书配套光盘中的课带有示范性。所以五月三十日我到一些地方,或者让准备拍 课的老师把视频发给我看一看,因为如果老师的教学和教材的编排意图不太吻合,那么这些课要重 新调整。今天在没讲之前,我想把这半个月看课的体会和老师们分享。因为时间太匆忙了,不然我 会留下来看接下来的培训。我非常高兴看到这次江苏的培训与其它省不同,有不同年段、不同课型 的课例来践行引导,我想这种培训的方式要比我自己讲一些理念更有时效性。所以我先把这几天看 课的一些想法抛出来,看看我们怎样理解好教材的意图。这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课,老师 们手里都有教材,叫《有你,真好》,这个课是准备拍录像课的,放在教师教学用书里。我昨天晚 上又在看这节课,因为原来上课的老师遇到一些困惑,没法继续上课了。我们现在的教材写人有个 系统的安排,这个老师纠结“那人,那事,那场景”,认为这次的作文要写三项内容。因为我曾经 说过,我们到了六年级,很多的能力、方法是综合运用前五个年级学到的一些能力和方法,强调它 的综合性、运用性。所以这位老师整节课的指导,包括课的讲评都围绕着三个方面,要求学生选择,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可以写场景。这些问题我们在座的老师教六年级的时候也可能纠结,因为我 们除了第一句话提到了“那人、那事、那场景”,后面的几个提示语又提到了“那人、那事、那场景”。 我就跟老师说,我们现在不看习作的内容,看单元导语——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我们再回来看单元导语,到底是写人、写事,还是写场景?我们导师在指导孩子写人的时候,肯定 离不开事、离不开那个场景,事件总在一定场景下发生,那么我们作文指导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了 解一下“为什么觉得他真好”“好在哪里呢”“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有这么一个意思在里面,而不 是让他写“那人、那事、那场景”。人教版教材里有一篇课文叫《慈母情深》,我当时跟那个老师讲, 我们再回到这篇课文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

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

课文,学生,特点,人物,教师,同学们,交流,作者,语言,句子,方法,孩子,内容,小组,动作,老师,小艇,同学,意思,文章,板书,汉字,习作,田忌,小结,孙膑,词语,武松,宝玉,沃克

2020-08-13 #小故事

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

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

课文,学生,特点,人物,教师,同学们,作者,交流,方法,句子,语言,内容,孩子,老师,同学,小组,板书,文章,意思,动作,小艇,小结,习作,汉字,词语,田忌,孙膑,生字,自然段,武松

2020-06-15 #经典故事

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

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

课文,学生,特点,人物,作者,教师,同学们,交流,方法,句子,语言,内容,孩子,老师,同学,文章,小组,板书,动作,意思,小艇,小结,习作,汉字,词语,生字,田忌,孙膑,自然段,武松

2020-07-02 #经典故事

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

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

课文,学生,特点,作者,同学们,人物,教师,交流,方法,句子,语言,内容,文章,习作,老师,孩子,同学,板书,意思,小组,动作,小艇,小结,生字,自然段,汉字,词语,板书设计,田忌,指导

2020-05-22 #故事会

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

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

课文,学生,特点,作者,同学们,人物,教师,交流,方法,句子,语言,内容,文章,习作,老师,孩子,同学,板书,意思,小组,动作,小艇,小结,生字,自然段,汉字,词语,板书设计,田忌,指导

2020-05-28 #故事大全

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

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

课文,学生,特点,作者,同学们,人物,教师,交流,方法,句子,语言,内容,文章,习作,老师,孩子,同学,板书,意思,小组,动作,小艇,小结,生字,自然段,汉字,词语,板书设计,田忌,指导

2020-05-28 #经典故事

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

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

课文,学生,特点,作者,同学们,人物,教师,交流,方法,句子,语言,内容,文章,老师,孩子,习作,同学,板书,意思,小组,动作,小艇,小结,生字,自然段,词语,汉字,板书设计,田忌,指导

2020-06-01 #短篇故事

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

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

课文,学生,特点,作者,同学们,人物,教师,交流,方法,句子,语言,内容,文章,习作,老师,孩子,同学,板书,意思,小组,动作,小艇,小结,生字,自然段,汉字,词语,板书设计,田忌,指导

2020-06-04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