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六祖惠能的故事

时间:2020-08-03

卧轮禅师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014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1 分钟。

唐朝时期,在广东的佛山,有一个贫寒人家的儿子名叫‘惠能’。他的父亲早逝,就与母亲相依为命,每天靠打柴为生。有一天,他打完柴送到一户人家去卖,偶尔听到有人在诵《金刚经》,他听了几句,心中一下亮堂,佛光乍现,顿时开悟。一下就明白了前世,今世的一切事。知道自己来世间的目的。

于是,他找到诵经人,询问这《金刚经》是从什么地方获得的?那人告诉他:在湖北黄梅县的东禅寺,有一位宏忍法师是禅宗的第五代祖师。他正在宣讲《金刚经》。惠能听了,就立刻回去安置好老母亲,然后就北上去找宏忍法师。

惠能历尽艰辛来到黄梅,见到了禅宗五祖宏忍。

五祖问:“你从哪里来?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

惠能回答:“我是岭南的一个普通人,远道而来投奔大师,就是想学成佛的道理。”

五祖问:“你们那里是没开化的蛮夷之地,怎么能一下修成佛呢?”

惠能回答:“人有南北不同,佛性却不分南北。我这蛮夷之身与大师您的身体有所不同,但是我与您佛性又有什么不同呢?”

五祖从这几句话里就看此人有智慧之光,但是看到许多弟子都围了上来,五祖不便多讲,就吩咐说:“你这蛮夷不必多说,还有些天资,就到后院去马棚里找点活干吧。”惠能退出来到后院,一位行者就安排他去舂米。这么一干就是八个月。二,惠能对偈

某一天,五祖召开弟子大会,在会上五祖说:“现在世人沉沦于生死,而你们每天只会持戒修善,一心只想修自己的福德。不努力去追求脱离生死苦海的大事。仅仅做功德善事,是不可能脱离生死苦海的。我要求你们凭着自己的理解能力,各写出一首偈来交给我,看你们的对佛法的理解程度,就传他衣钵、教他佛法秘诀。使他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五祖的这些弟子,平时都是听大弟子神秀讲课,心想自己的领会能力肯定超不出神秀,就都不去作偈,浪费精力。大弟子神秀心想:我是师弟的教授师傅,只要我作一首偈交给五祖,祖师位置唾手可得。于是他用纸写好一首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他十几次走到经堂前,想要交给五祖时,就精神恍惚,紧张得汗流浃背。使他没有勇气去交偈子。他又想如果只有我一人作偈交了上去,别人会不会说我有图谋之心呢?如果写得偈不过关,岂不是丢脸?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在夜深人静时,他偷偷地将自己写的偈文贴在走廊上,然后像没事人似的回去睡觉。

天亮以后,五祖看到这首偈,就称赞这偈写得好,要弟子焚香参拜。读诵此偈,记在心头,照此修道。大家都将偈抄写下来,拿在手里背诵。

等到夜晚三更时分,五祖叫神秀到讲经堂。五祖问:“此偈是你所做吗?”

神秀回答:“的确是我所作。但是我不奢望得到祖师的位置,只是想请师父给我看看我的智慧有多少?”

五祖说:“从你的这个偈来看,你还是一个门外汉。没有认识自己的本性。你回去再考虑几天,看能不能作出更深刻的偈来。”神秀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地走了。也再无心做出更好的偈来。

在说,全寺的僧人都在读神秀的偈,也传到了惠能的耳朵里。惠能就拉住一个小童子说:“你能不能带我去那张偈的前面,让我去向它礼拜?”童子就答应带惠能去看。惠能说:“我不识字,你能不能念给我听听。”这是旁边有一位做江洲别驾的小官张日用就大声朗读起来。惠能听完后说:“我也想做一首偈,请您帮我写出来。”张日用问:“你不识字还会作偈?真是稀罕。”惠能说:“想要学习至高无上的觉悟之道,就不应该轻视初学的人。有时候,地位低下的人有超常的智慧,高贵的人反而很愚蠢。这轻视别人的罪过可是大得惊人。”江洲别驾说:“好吧,只要你能念出来,我就帮你写上。如果你真的能脱离生死苦海时,别忘记先将我从苦海里拔挤出去。”

惠能念偈: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张日用将偈刚写完,众多弟子惊叹不已。他们相互议论:“真是稀奇,此人初来咋到,就能写出这等好偈,非肉身菩萨,莫能所为。”

五祖也来看偈,十分震惊,但是他不动声色,用鞋底擦掉写在地上的偈文说:“也不怎么样,没有见到本性。”大家一听,也就信以为真。散去了。

三,五祖传法

前面讲庙里的和尚听五祖说不行,也就不怀疑地散去了。看来其中许多人是没有真明道理的人。五祖见大家没有怀疑,就悄悄来到惠能工作的磨房。看到惠能身上吊着一块大石块,费力地舂米。因为惠能个子矮小,体重不够踩起舂米的石柱,就吊着一个大石块增加体重。

五祖进门就问:“你的米舂好了吗?”(这是禅语:问你的悟性开了吗?)

惠能回答:“米早舂好了,不过需要筛一下。”(禅语:我的悟性早开了,只是还需要进一步修炼。)

五祖听了没有作声,用一根柱杖在石碓(dui)上敲了三下。然后离去。惠能立刻明白,因为怕隔墙有耳,这是五祖的一种暗示意。到了晚上三更时分,惠能悄悄来到五祖的禅房。五祖故意问:“你来干什么?”惠能说:“是师父让我来的呀。”五祖笑了,心想他果然是个上根器。于是五祖掩门闭窗,与惠能一起坐在床榻上,以袈裟遮住灯光外泄,就给惠能讲解《金刚经》。

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惠能立刻说出几句偈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他的偈语说的意思是:想不到自我的本性是天生就纯洁清净;想不到自我的本性是没有生存和毁灭的;想不到自我的本性是蕴藏一切智慧;想不到自我的本性是万物相的本源。

五祖听了,知道惠能完全明白了自己的本性。他说:“如果不认识自己的妙明真心,就算把佛法学得再多,也只是鹦鹉学舌,不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就产生不出自己法。只有看到了自己的妙明真心,才能以妙明真心去看一切时,随即产生出法来。这样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大丈夫。”

五祖讲完《金刚经》,又讲了顿教的教义,然后将本宗的衣钵交给惠能,并诵出一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

五祖说:“你已经是禅宗第六代祖师了。你要以善心护住自己的意念,广度一切有情众生。使禅宗的教义流传下去,不要令他断绝。”

四,诸法妙理,非关文字

五祖已知神秀有取衣钵之意,怕同门师兄引起争执,就叫惠能连夜离开黄梅,回到家乡曹侯村。曹侯村的人根本不知佛的事,只有一位儒生名叫刘志略,对惠能很尊敬。两人交往甚密。刘志略的一位姑姑是出家的比丘尼,法号叫‘无尽藏’。

无尽藏读《大涅磐经》不能理解,惠能听她读了以后,立刻懂得里面讲的是什么意思,马上为她讲解。当无尽藏拿《大涅磐经》要惠能看文字时,惠能说:“我并不识字,只要你念出来,我就懂其中的意思。”

无尽藏觉得很奇怪,说:“你连经典的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明白其中的思想呢?”

惠能说:“诸佛所宣讲的精妙深刻的道理,与文字没有什么关系。”无尽藏将惠能的话告诉其他贤德之士,那些德高望重的人都知道惠能是一个得道之人,应该供养他。

五,风动?幡动?

惠能得到传法衣钵,遵照五祖的指示,在广东四会等地隐藏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准备出山传法。他首先到了广州的法性寺。一进寺门,就碰上印宗法师正在为弟子讲《涅磐经》。这个时候,风吹动了幡,印宗法师就以此来问:“你们看那外面是风吹着幡动呢?还是幡动引起的风?”两个弟子争论不休,一个说是幡先动;一个说是风吹幡动。惠能一脚跨进门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和尚们都为此话感到惊异,印宗法师立刻下座问:“行者定是非常人,我早已听说黄梅的衣钵和禅法已来到南边,莫非就是行者?”

于是,请惠能坐在上首。印宗法师合掌欢喜地说:“贫僧讲解的经犹如瓦砾,仁者的论义,犹如真经。”

印宗法师为惠能剃度,剃度仪式结束后,印宗法师就拜惠能为师。从此,惠能在菩提树下开启东山法门,开始宣讲先圣的上乘顿悟的教义。

六,修法身才是积功德

六祖惠能禅师讲法有些时候了。一天,有一个韦刺史设斋宴,请六祖惠能去吃斋饭。吃完斋饭后,韦刺史祈请六祖惠能讲法。韦刺史问:“和尚说的法是不是达摩祖师的宗旨呢?”六祖惠能点点头。韦刺史又问:“弟子听说达摩祖师当初开化梁武帝时,梁武帝问:‘朕一生造了无数的寺庙,度了无数的僧人,又布施了无数的斋饭。这些功德大不大?’达摩回答:‘实在没有什么功德可言。’我对达摩祖师的这段话不明白,请和尚为我再作解释。”

六祖惠能说:“达摩祖师说的对,真的是没有功德。你可不要怀疑先圣之言。那个梁武帝是以私心在做这些事情,他造寺度僧、布施设斋,都是为了求福报。他修的福报还不知在什么时候报,哪里是什么功德呢?功德在法身中,不在福报中。”

祖惠能又说:“见到自己的本性是功;视一切众生平等是德。要做到念念无有偏差,常现自己的本性,做真实的妙用,这才称为功德。”

六祖惠能又说:“梁武帝没有认识自己的真心,以妄心求功德,是他自身根器不利,这并不是我祖师之过。”

七,破译生净土之义

韦刺史又问:“有些僧人念‘阿弥陀佛’,发愿生西方极乐净土。他们真的能如愿吗?”

六祖惠能说:“世尊曾说过的经文中看西方极乐与此并不遥远;但是要论距离是遥不可及。对于那些下根器的人来说,他们身上有十恶八邪,对于他们来讲是很远的;对于上根器的人来说,是很近的。因为上根器的人懂得‘随其心净其佛土净’的道理。所以,迷人念佛求生西方;开悟的人懂得自净其心。请想一想:东方人念佛求生西,那西方人念佛又是求生何国土呢?”

有偈颂云:

心地平等,何必烦恼持戒?

能行直道,何必再用禅修?

知恩就能孝养父母;

知义就能上下相怜;

谦让就能卑尊和睦;

忍辱就能止恶不宣;

若能勤于钻木取火,

烈火中定生出金莲。

苦口利病是良药;

逆耳利行是忠言。

懂得忏悔生智慧;

饰过护短心不贤。

菩提自性心内寻,

徒劳心外求玄妙。

八,顿悟法门不适合小根器的人

六祖惠能对于那些修炼人的根器高下,作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小根器的人犹如地上的花草灌木;大根器的人犹如参天大树。而大乘佛法犹如瓢泼大雨,来势猛烈。那些小根器的人犹如大雨中的花草灌木,承受不住大雨的冲刷,就自己倒下了,不能继续生长。

小根器的人原本也有与大智慧者一样的般若之智,只是因为他们执着的邪见很深重,他们的烦恼习气犹如乌云蔽日,使得他们迷失本心,外生邪见。因此他们修佛是心外修行,不知自身就有佛,到外面去寻觅。

如果那些小根器的人能够开悟顿教之法,只要一切烦恼不常染于心,就算是见性之人。

禅,不能停留在某一种境界上。要随悟随丢,才能一步步向前。如果撇不开,脱不掉,就粘着了。龙牙居遁禅师偈:

学道无端学画龙,原来未得笔头踪;

一朝体得真龙后,方觉从前枉用功。

九,六祖讲《坐禅》

禅宗门下的坐禅,原本不是观看心;也不是观净;更不是不动地跏趺坐。因为要说观看心,人的心念本身就是幻妄相。既然心如幻就没有必要去观看它了。

如果说是观净,人的自性本来就清净,只是有妄想杂念覆盖其上,显不出真如。如果起心去观其净,反而只观到妄净。净本身无形无相,一观反而增加了相。如果追求修行的功夫,一有求就不得净,反而被相束缚。

跏趺坐着不动,人不动心在动。而对人情世故不看则罢,一接触后又飞短流长起分别心。这看似在修,其实没有修,与道相违背,反成障道。禅门不取一种固定的外相,行走坐卧皆是禅。静亦定,动亦定,坐也禅,行也禅,在四威仪中都是定,才是真正的禅定。

修禅人中,能成佛的很少,有以下几种原因:

离乱者多而深入者少;——能收起散乱的心容易,深入到八识起妙用的少。

议论者多而体验者少;——高谈戏论的门外汉。

思考者多而直参者少;——只对问题有所思考,追根究底去探明一种道理的人少。

明理者多而见性者少。——道理容易明白,刻苦实修自见自己的佛性的人很少。

十,我对六祖讲《忏悔》的感悟

佛门修炼从自性中来。在一切时刻里,都要做到: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禅门的‘无相忏悔’很重要。

忏悔:就是认识自己的罪过,请求得到宽恕;愿意改过自新,发誓不再重犯。

忏悔的身体的姿势:右膝着地,左膝竖起的姿势,称为“胡跪”。

无相忏悔’:就是不住一切相的真诚忏悔,主要从身、口、意三方面所造的业进行忏悔。在忏悔时检查自己的言行的过失,甚至思想的错误念头。表示悔改。就如孔夫子说的:每日三省吾身。忏悔旧孽,不造新孽。

六祖传授的《自性五分法身香》:

第一,戒香:在自己心中无过失感;无罪恶感;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嗔恚的心念;无劫掠杀害的意图。这就是自性法身的戒香。

第二,定香:看到一切善恶境相之时,心不会随境相而散乱。这就是自性法身的定香。

第三,慧香:自心无障碍,无疑惑,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佛性。不造作一切罪恶之事;不执着地行善,济贫救苦,尊上体下。这就是自性法身的慧香。

第四,解脱香:自心对外景无所攀缘,不思恶,不思善,安然自在。事情做过就过去了,对赞誉诋毁全部放在心上。这就是自性法身的解脱香。

第五,解脱知见香:对一切事的善恶无攀援心,但也不沉入断灭的顽空,也不死守枯燥的寂灭。而是广泛学习世间的知识,多闻诸佛的法要。在世间行走,要与世人同尘和光。就是做到无人我二相。意思就是:与世人所作的事一样,但是心志不移,从发心学佛到圆满菩提,诚信心毫不更改。这就是自性法身的解脱知见香。

《自性五分法身香》的意思,就是以这五分香内薰灵魂,只待见到真佛性。

十一,‘忏悔’、‘自性自度’

忏悔是佛教修炼的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什么是忏悔呢?

六祖说: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狂、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狂、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六祖又说:既然已经忏悔,就要同时发四宏誓愿: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

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众生自己自度,而并不是惠能在度众生。众生的种种不善之心,都是心中的众生,个人须自性自度,才叫‘真度’。

六祖说‘自性自度’:如何叫‘自性自度’呢?就是说,各人心中的邪见、烦恼、愚痴,要用正确的见解来化解;用般若的智慧来打破一切邪见、烦恼、愚痴。要自己愿意学习正见,丢掉邪见;放弃执迷,走向觉悟。

说:烦恼无边誓愿断,就是以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说:法门无尽誓愿学,必须学到见到自己的佛性,常行正法,才是‘真学’。

说:无上佛道誓愿成,要真成佛道,就要下定决心,离开迷惑、也离开觉悟,生出般若智慧;除却真与妄的分别,即见佛性。按照这样去修行,就是‘愿力法’。

十二,皈依自性佛

学佛法莫要用错了心思。我们平时讲‘皈依佛’,是皈依自性佛,不是皈依他性佛。对于自性佛都不认识,就没有了依托,也不能称为‘自悟’。

皈依三宝,也是皈依自性的三宝。因为佛是一体三身: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对于六道众生,多了一个色身。)

什么是‘清净法身佛’?

世人性本来清净,一切法都是来自自性。因为对外境所迷,心念被妄念的浮云遮盖,使得自性不能明朗。如果遇到佛菩萨的开示,听到佛传的正法,能够自己破除迷念和妄想,是身体内外都明澈,自性中原本就有的万法,才能显现出来。这就是清净法身佛。

什么是‘圆满报身佛’?

人的意念都是发自于佛性,从不会遗失这种本念,就是‘报身’。因为佛性的智慧,一种智慧就能破除万年的愚昧,就像一盏明灯,可以破除千年的黑暗。莫思已经过去的事,常想以后要发生的事所持有的行为,要念念圆明,不离本性。因为佛性无二,不分善恶,这就是‘实性’。要在实性中不沾染善与恶的概念,就是‘圆满报身佛’。要知道,如果自性起一念恶,就能灭万劫的善因;同样,如果自性起一念善,就能使恒河沙那样多的恶化为乌有。念念是善心,就能至无上菩提。

什么是‘千百亿化身佛’?

虽然学了无量佛得法,但在心中不去思量这些法。使性的本体保持如虚空的状态。一旦出现一种思量,就叫‘变化’。

心中想到恶事,就化为地狱;思量种种善事,就化为天堂;思量毒害之事,就化为龙蛇;思量慈悲之事,就化为菩萨;有智慧就化为上界神仙;愚痴者就化为下方三途。所以说,自性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觉悟的人就看不破这些事,喜恶弃善。所以就常在恶道中行走。

能做到念念思善,生出大智慧,就能化生无数善缘。这就是千百亿化身佛。

十三,六祖的《无相颂》一体三身自性佛,法身佛是自性;报身佛集智慧;化生佛表行为。

六祖的《无相颂》: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无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出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见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十四,六祖答法海问韶州曲江人士法海和尚祖师问:“‘即心即佛’是怎么解释?”

六祖开示:“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我要是一一说出来,只怕是永远说不尽。”于是念了一首偈: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前念不生即心——意思为:前念不生妄想,当下就是真心;

后念不灭即佛——意思为:后念通达不令断灭,当下就是佛。

成一切相即心——意思为:能化成一切相,生出无数法的是心;

离一切相即佛——意思为:离开一切相及法相,就成为佛。

对偈的解释:

不起杂念的心就是慧,离一切相即佛就是定;定慧均等修持,心意自然清净。

了悟顿教法门,就能由你自习修炼见佛性。智慧的妙用无实像,定体慧用双修才是正道。

‘定体’是指对色身的修炼,古人云: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睡如弓。就是说一个修炼的人,展现在人前的形象,要具有一种道气、一种威仪。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

‘慧用’是指对灵魂或精神的修炼。人在世间生活,必然会结识许多的人和事。一个修炼的人应该是心地平和,冷静,遇高兴的事不喜形于色,遇困难曲折不垂头丧气,而是认真分析其中的道理或因由。久而久之,就能慧用无碍。

六祖传授的《自性五分法身香》:

第一,戒香:在自己心中无过失感;无罪恶感;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嗔恚的心念;无劫掠杀害的意图。这就是自性法身的戒香。

第二,定香:看到一切善恶境相之时,心不会随境相而散乱。这就是自性法身的定香。

第三,慧香:自心无障碍,无疑惑,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佛性。不造作一切罪恶之事;不执着地行善,济贫救苦,尊上体下。这就是自性法身的慧香。

第四,解脱香:自心对外景无所攀缘,不思恶,不思善,安然自在。事情做过就过去了,对赞誉诋毁全部放在心上。这就是自性法身的解脱香。

第五,解脱知见香:对一切事的善恶无攀援心,但也不沉入断灭的顽空,也不死守枯燥的寂灭。而是广泛学习世间的知识,多闻诸佛的法要。在世间行走,要与世人同尘和光。就是做到无人我二相。意思就是:与世人所作的事一样,但是心志不移,从发心学佛到圆满菩提,诚信心毫不更改。这就是自性法身的解脱知见香。

果成。

六祖开示:“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我要是一一说出来,只怕是永远说不尽。”于是念了一首偈: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十五,六祖答法达问

有一个洪州僧人法达,七岁出家,熟读《法华经》。自持修得不错,目空一切。他礼拜六祖时,只是流于形式,连头都不着地。

六祖喝斥说:“你既然行礼连头都不着地,那还不如不行礼。你来此处,想必有事,你就说吧。”法达说:“我自小熟读《法华经》,以及其他佛经共三千部。”

六祖说:“你就算读了一万部佛经,知道佛经中的意思也没什么了不起。你今天觐见祖师的礼数都不对,你自己还不知道这是一件大错。”随后念偈云: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我理解这段偈的意思是:你要向导师请教问题,向导师行叩拜礼,为的就是折服你的傲慢之心。你在行礼时头不着地,就说明你有‘我慢’之心。如果你放弃对功德福慧的追求心,你将得到无以伦比的福慧。这就是说,要想得到真正的法,就要尊师重教。

六祖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法华经》往那里一摆,智慧的人与愚昧的人读后的感想是不会相同的;每读一次的感想也应该有所不同。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

六祖然后仔细为法达讲解《法华经》的要义,使法达僧大为感动,敬佩之至。

十六,六祖为智通僧讲三佛四智

智通和尚是寿州安丰人士。他学习《愣伽经》有一千多遍,但还是看不懂,不知什么是三佛四智?他就到六祖这里来请教。六祖很耐心地为他讲解。

佛的三身者:清净法身是你的佛性;圆满报身是你的智慧;千百亿化身是你的行为。

一个人的身体,如果离开了自性佛,别说是没有三身,根本就是没有智慧的山石草木。(一般人也有三身,都聚集在肉身里。修成佛的三身就遍布宇宙。)

六祖讲佛的四智前,念了一首偈: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这首偈就是告诉我们:要拥有四智,必须先修得佛的三身,佛的三身即成,就一定有了佛的四智。这也是前面讲的体定、慧用双修。

佛的四智偈: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这首偈的意思就是要修炼人在修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识’舍去,转成智慧。

“五八六七果因转”就是指人的第八识和前五识都是属于现量,要在果上转,即修成佛以后再转。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真心妙用’。当修成佛以后,在度众生的过程中,遇到任何事,不必要经过第六、七识的分别处理后再传达,由第八识直接下达命令给前五识。也就是‘真心’做了主人翁。

第六识和第七识就需要在‘因’中转。因为这两识属于见道、修道、究竟这三品。什么叫‘因中转’?就是说,我们讲修道,就是修第六识和第七识,使这两识转成智慧。也就是丢掉以前的各种错误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以佛的智慧直接起妙用。

十七,六祖启发智常僧

有一个信州贵浠人。少年出家,法号:智常。他发愿要修得见性,可是他不知如何修。就来请教六祖。

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求我有什么事?”

智常僧回答:“祖师,我在洪州白云峰跟大通和尚学法。但是对于什么是‘见性成佛’的意思弄不清楚,所以来礼拜祖师,期望和尚悲悯开示于我。”

六祖问他:“你问过你的师傅吗?他是怎么教你的?”

智常僧回答:“我去问过师傅,什么是本心本性?师傅问我见到虚空否?我回答见到了。师傅又问我见到虚空是什么相貌?我回答说虚空无形,没有相貌。师傅就告诉我,你的本性就像这虚空一样,无一物可见是正见;无一物可知是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就是见性成佛了。也就是与如来一般的知见。师傅虽然这么告诉我,可是我还是不明白。就来请问和尚。”

六祖告诉他:“你的师傅所说的一段道理,还是存在见与知的概念。所以你听不懂。我今天为你说一偈。”惠能念出一段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蔽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智常僧听完六祖偈语,心中豁然一亮。也用一偈陈述自己的悟道:

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我理解的这一段的意思,是说顿教法门是不存在任何知见。无见也是一种‘见解’;守住‘空’的概念,心中还是有一个概念。要即不着空,也不着有;头脑中不存任何法相,一旦生出一念,那必然是真知灼见。

后来,智常僧又问到:佛说过有三乘佛法,现在又说佛只传最上乘佛法,弟子我不明白,请和尚再为开示。

六祖说一偈:

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

法本无四乘,人心有等差。

然后说:“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意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需自修,莫问吾也。”

这一段对话给我很深启发,可以根据六祖说的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的定义,来看自己到底修到哪一乘了。要我说,前三乘中互相还有牵连,不可能断开讲修到了那一乘。因为修中乘时,也要涉及小乘的修法,修大乘时,也要涉及中乘的修法。只有修最上乘法——顿悟法的时候,就是过了河丢竹筏的时候。说顿悟法门,也是在原来渐悟的基础上累积,而达成彻悟。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意思。

其实佛说法很简单明了,现在有些人讲一些让人似懂非懂的名词,将本来很简单的道理复杂化,玄妙化。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误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十八,六祖与志道讲涅磐

广州南海人志道自从出家就开始学习佛的《大涅磐经》。研究了十多年,还是不明大意。他就来请示六祖。

六祖问:“你到底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志道讲:“我不理解‘诸行五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句话的意思。”

六祖又问:“你怀疑这句话的什么地方?”

志道讲:“一切众生皆有色身、法身这二身。色身是五常的,有生有灭;法身是有常的,无知无觉。说‘寂灭为乐’,到底是色身乐还是法身乐?假若说色身乐,色身灭时,四大分散时苦不堪言,不会有乐;假若说法身寂灭,那就与山石草木一样,又怎么有乐的自觉呢?再说,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本五用,生灭是常;生者从体启用,灭者摄用归体。假若听任它更换着生,那一切有情就会不断不灭;假若不能任它更换着生,则永归寂灭。就与无情一样。这样一来,诸法都被涅磐禁服。既然不能生,那何乐之有呢?”

六祖听完他的一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作为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怎用外道的一些邪论来套最上乘的佛法呢?按你说的意思,在色身之外还有一个法身,人的死亡是为了离开生灭去求寂灭。又说涅磐是求快乐,有身体去感受这种快乐。这就是外道的看重肉身的存在,贪享世间的快乐的一种心态。”

接着,六祖告诉志道:“你应该知道,佛早就讲过,人之所以愚昧无知,就是因为认五蕴和合作为自己的体相,用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愚昧的人都喜欢活着,厌恶死亡。因此就受五蕴的牵引,不明白一切相是虚假的、不长存的。所以才枉受六道轮回之苦。”

六祖又说:“佛悲悯众生开示的涅磐真乐,是说真正的生命是没有刹那的生与死,更没有什么生灭可言。以寂灭取代生灭的说法,是因为寂灭现前时,并没有看到现前时‘量’的变化。因为真正的生命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所以称为常乐。并不是有个身体在享受着五种快乐。涅磐就是说生命不灭,生命既然不灭,就可以随时生出法相,何有诸法都被涅磐禁服的谬论?你这样说就是谤佛毁法。”接着唱出一偈,令志道悟到自己的错了:

无上大涅磐,圆明常吉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以及蕴中我,外现众色相,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磐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磐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如知少分。

我的解释:

无上大涅磐,圆明常吉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无上殊胜的大涅磐经的理论,是圆融光明吉祥的智慧之光。1,对于凡夫来讲,认为肉体的消亡就是‘死’;2,修外道的人执着于断灭空,以为人一死,肉身、法身皆消亡。3,修小乘佛法的人以为‘涅磐’的意思就是肉身消亡,法身没有任何动作。所以,他们以为修到可以进入灭受想大定就是修成功了。岂不知出定以后,法身无着落,又转入轮回。

以上三种人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就是以人的常情在加以推断。这些都属于弥勒佛总结众生的六十二种邪见。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以及蕴中我,外现众色相,一一音声相;

有邪见的人,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设立了许多虚假的名目。而涅磐的真实意思,唯有超越‘量变’的概念,到达‘质变’的人,才能做到对生死的取舍。什么是‘量变’到‘质变’呢?就一般人而言,都是以妄心决定自己的行为举止。修佛到明心见性后,就能去除妄心,找回真心,由真心做主的人,就是发生了‘质变’的人。对于凡夫、外道的人,因为不修心地法门,无法达到‘质变’;小乘佛法修到阿罗汉为最高,虽然有了‘质变’,可惜不知如何提高与妙用‘质变’,所以算白修了一场。

知道人是由五蕴妄法产生出一个‘假我’同时也产生出外界世界的一切色相,这些都是佛曾说过的‘音声色相’。如果只关注这些妄想不放手,就不可能见到自身法身佛。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磐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知道众生平等,外在的相貌都是一种幻像;也不要在人群中分别出凡人、圣人的见地;更不能将人的生死观解释成涅磐;不落生与死的二种边见,也不要将人的前世、今生、来世分断开来。虽然人活在世上,需要行卧吃穿等各种事业,但是不要在思想上有行卧吃穿的算计;对于世间的一切事情,能分别出它的好坏美丑,但是不要将这种分别放在心里保留。事过境迁,就不须记得它了。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磐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如知少分。

就算到了世界的末日,有劫火烧干了海底,有大风鼓动地动山摇,这些妄相的变动,也是属于真心常寂的涅磐相。世界存在的各种妄相都是有生有灭的,人的生死,与地球的成坏,宇宙的形成与毁灭,都是一种自然的,也是必然的现象。而真正生命是不会消失的,也只是换了一种外表的形象。

我今天勉强这么述说,都是希望你能放弃自己的邪见。你以后不要随便去听一些外道人的解释。对于涅磐知道多少算多少,不能理解的就不要去追求。各人的层次不等,明理的深浅也不同。

十九,怀让叩见六祖

怀让禅师是金州人,俗家姓杜。他开始去拜见嵩山的惠安国师,惠安国师对他说:“你要想真学道,就要去广东曹溪,拜见六祖慧能。”

于是,怀让禅师到了曹溪,见祖师礼拜叩头。六祖问:“你从哪里来?”

怀让禅师回答:“嵩山。”

六祖又问:“你带来什么信物?凭什么来见我?”

怀让禅师回答:“要说带来一物不确切,我就带来一个人,就是我自己。”

六祖又问:“你还需要修行印证吗?”

怀让禅师回答:“要说修行证得什么,那倒没有。但是我心地不沾污染。”

六祖说:“就算是无污染,那就是诸佛对你有所护念。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六祖又说:“西方极乐世界有一部般若多罗忏,里面有一句关于你的话:‘你的脚下将出一马驹,会踏杀天下人。’你要谨记于心,但是现在不要对别人说。”

怀让禅师一听,立刻明白六祖所指的含义。他决心留在六祖身边,侍奉其左右。怀让禅师在六祖身边侍奉了十五年,得到了六祖的真传与玄机。后来他到南岳衡山上,开始自己大力宏扬禅宗顿超法。他后来收了一个弟子名:马祖道。在传法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就正好印证了六祖说的二十七字般若多罗忏。

二十,六祖为玄觉印证

在浙江的永嘉地区有一位玄觉禅师,从小就熟读经书。后来到天台宗学止观法;再后来他自己读了《维摩诘经》,使他心光乍现,明心见性。

有一次,六祖的弟子玄策偶然去拜访,在与他交谈中,发现他的理论与六祖有某些吻合。于是,玄策问:“仁者得到哪位法师的教诲?”

玄觉禅师回答:“我听方等经论时,都是由各位师父引导的。到最后读《维摩诘经》,悟得佛心,没有得到宗师的印证。”这里说的‘方等经论’是指佛传法时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佛讲的法以方便、等持为主。就是依人对症下药。

玄策说:“看来你是属于在威音王出世以前就得到佛法,在威音王寂灭以后,你能够无师自通。自修成佛的天然外佛之道。”

玄觉禅师问:“仁者可以为我印证吗?”

玄策说:“我在法坛上还未立足,说了也不算。你应该到曹溪去见我的惠能师父,他是有衣钵相传的禅宗第六代祖师,在他的身边云集了许多听法受法的弟子。你要是去了,惠能师父一定会接待你的。”

于是,玄策就领着玄觉禅师觐见六祖,玄觉绕师三匝后就站立在旁边。

六祖见玄觉禅师就说:“进入沙门修行的人,要具有三千种威仪和八万种德行。大德你来自何方?有着如此大的‘我慢’之心?”

玄觉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不敢胡乱拜师。”

六祖说:“你为何不修身体的无生无死的大乘道呢?了却这生死问题就不怕无常了。”

玄觉说:“身体既然无生,就没有了却生死的说法了。”

六祖说:“如是!如是!”玄觉这才重振威仪,向六祖行叩头大礼参拜。参拜完以后,他就告辞。

六祖说:“你不认为走得太快了吗?”

玄觉说:“我的身体本就没来,哪里有走得快之理?”

六祖说:“是谁知道你的身体没到这里来?”

玄觉说:“是仁者自己生的分别心。”

六祖肯定地说:“看来你已经彻悟无生之意了。”

玄觉说:“既然无生,哪里还存在‘意’?”

六祖说:“无意又怎么能分别呢?”

玄觉说:“能分别诸法相的也不是意。”

六祖说:“很好,你就在此留宿一晚吧。”玄觉住了一晚上就回去了。

二十一,智隍禅者

有一位智隍禅者,他开始参禅时是拜五祖为师。他自己觉得已经得到正法。于是,他就营造了一座小的庵堂,独自在庵堂长期打坐。这一坐就是二十年。

六祖的弟子玄策游方到河朔,有人向他提到此地有一个智隍禅者,已经坐了二十年。玄策觉得很有趣,就去造访他。

玄策见到智隍就问:“你在修什么?”智隍回答:“修禅入定。”

玄策问:“你既然是入定,那我问你:你入定时心里是有念头?还是没有念头?如果你入定时心里没有念头,那么一切无情的山石草木都算是入定了,难道它们都得定了吗?。如果你入定时心里有念头,那么一切有情有识的众生都算是达到入定状态了。”

智隍回答:“当我入定时不知有念头,也不知无念头。”

玄策说:“既然你入定时不知有念头,也不知无念头。那就叫常定。既然是这样,就不是真正的定。如果你的‘定’是有出入的,那就不能说是大定。”智隍不知如何回答。

说明:我觉得玄策说得不太准确。常定就没有出定入定之分的定。是一种佛菩萨才能做到的大定。智隍所讲得不知有无念头的禅坐,是坐枯禅。

智隍对着玄策揣摩了半天,突然问:“你侍奉的师父是谁?”

玄策回答:“我的师父是曹溪的禅宗第六代传人惠能祖师。”

智隍问:“六祖是如何讲禅定的概念的?”

玄策回答:“我师父对我们弟子说过,我们都有妙明真心,常处在圆融寂净的状态。但是,又与***常的行为息息相关。五阴本来就是空的,六尘的一切相也是虚有无实。而我们的真心是没有出定、入定的分别的,真心即不属定的状态,也不属乱的状态。我们人的禅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人的行为有所不同。所以,认为禅就是坐在那里不动是不对的;同样禅性也没有生或灭的说法,因为禅性无相,是人的言行举止的一种反应。所以,也不要以为可以从什么地方生出一个禅来。”

玄策又说:“我们的心像虚空一样,是没有数字可以来衡量它的大小,所以是‘无量’。”智隍听到玄策的一番理论,觉得新颖不凡。他就立刻动身去参见六祖。

六祖接见了智隍,问他:“仁者是从哪里来的?”智隍将自己与玄策的交谈受启发,就想来见六祖的经过说明。六祖又说:“你来见我,我就告诉你:你只要知道心如虚空,但不要住在‘空’见上;虽然说一切相是不实有的,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去做任何事业。有事情来了就去做,做过后再不去计较其成败、得失,这就是不住在‘空’上。”

六祖又说:“虽然知道自己是一个修得道之人,但是不要将自己表现得与众不同,要将圣人与凡人的概念消除。对于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的思量也不要存留,就能做到自己的心与所做的事完全相应。这就是没有出定,入定的大定状态。”

智隍听完六祖的一番话,心中彻悟。将自己二十年来的一切禅定心得都抛掷脑后。然后他告别六祖,打道回河北。他再也不坐禅了,而是开办讲习佛堂,教化四众。

二十二,我不会佛法

一天,有一个僧人问六祖:“黄梅五祖的顿教法不知传给了什么人?”因为这个僧人知道六祖接了黄梅五祖的衣钵,所以这样问。

六祖回答:“会佛法的人就是得了五祖的顿教法。”

那僧人问:“那和尚你得了吗?”

六祖回答:“我不会佛法呀。”

六祖为什么要这样回答呢?因为顿教法门的见性,就如同太阳在虚空中。不依附任何物体,也不所属哪个的管辖,完全是自在发挥。如果有个去处,就是住在某个相上了。真得道的人,没有凡圣之别,又哪有圣人的法呢?

二十三,见衣钵认传人

据说,达摩祖师回到印度以后,有一个叫方辩的人来找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告诉他:你现在速往大唐去,我已经将迦叶所传的正法眼藏和佛的衣钵传到那边去了,现在已经传到韶州曹溪的第六代祖师了。你可以前去瞻仰。于是,方辩就来到了中国。

话说有一天,六祖想洗一洗祖师传下来的的衣服,可是在寺周围找不到一片干净的泉水。于是,他向寺后山走了将近五里路,看到这里的山林茂密,有瑞气环绕在上空。于是,六祖拿起锡杖向一低洼地一点击,一股清泉立刻涌出,一下子就积蓄成一片池塘。六祖就找来一块浣(huan)衣石,跪在上面洗衣服。因为一般池塘里的水中有许多小生命,所以不是洁净水。

这时,从远方走来一位修道人,他来到六祖跟前施礼说道:“我叫方辩。我是从西蜀那边过来的。我之所以远道而来,就是为了看一眼我佛世尊传来的衣钵。”六祖立刻让他拜见衣钵。并且问他:“不知上人现在攻修何事业?”修道僧回答:“我很善于为人雕刻塑像。”

六祖一本正经地说:“那你就试着为我塑一个像看看?”方辩一听,有点茫,但还是点头答应了。几天后,方辩拿来一个七寸高的塑像,还真与六祖一样的形象,惟妙惟肖。

六祖笑着说:“你只会塑造人的外形,不懂人的真心。”说着,就张开手掌,抚摸方辩的头顶,以佛力为他加持。并且对他说:“希望你永远在人间和天上种福田。”六祖又拿出佛祖传承下来的衣服送给他。

方辩接过衣服,一分为三份:一份披在塑像上;一份自己保存;另一份包裹好埋在土里。然后发誓说:“以后这块埋有佛衣的地方,就是我将来再出世的时候的修行地。我要重建庙宇殿堂,在这里传播佛法。”

我的理解:看来方辩就是禅宗的第七祖。不过他传的顿教法不怎么兴旺了。再后来就有些衰落了。不是他没尽心传好法,实在是快到佛的末法时期,人心钝浊,不易教化。

二十四,六祖对卧轮偈

有一个僧人对大家赞卧轮禅师的偈写得好。他大声念道: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六祖听到他们的议论,就说:“从此偈看来,卧轮禅师还没有开悟见性。如果按他说的去修行,是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六祖也念出一偈: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我的议论:

这两首偈是两种不同的修炼层次。卧轮禅师的修炼是属于那些修渐悟法的人,所以需要放弃自己的一切妄念,对境能够做到不起心动念,就达到了心地清静。而心地清静是修佛法的初始条件。要想见到自己的佛性,需要很多劫的累积修炼。这是典型的渐悟法门。

但是作为修顿教的弟子们,应该已具有渐悟的功底,就需要对境心数起,只是起用后不留痕迹于心。就能在一念不生的当下打开本来,这才是佛的心地法门。直接从第八识起修,很快就见到自己的佛性。

修顿悟法有两种情况:第一,这多半是那些前世已经得道,这世来世间继续向上修的人。只差一点就能捅破那层纸,见到自己的佛性。因为就算是菩萨再转世为人,也要经历一番修炼。不过他们轻车熟路,修得很快。

第二,已经经过累世的修炼的修行着,由于机缘巧合,遇到佛菩萨在世间传法,能够得到佛菩萨的提携,外因内合,很快就能开悟见性。这就是祖师的作用。

二十五,禅宗的渐、顿之分

由于六祖和神秀大师的两首偈的境界差别,到后来就分出了南北两宗。得到五祖传的衣钵和教法的惠能,就在广东曹溪宝林开坛传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而神秀大师在湖北省的当阳县的玉泉寺,也建立起自己的教派,也是渐教派。这样,南能北秀,就代表顿、渐二宗之分。

一些修学佛法的人不知其中的奥妙,就去请问六祖。六祖对大众说:“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我理解六祖的意思为:

佛所传下来的法只有一种,但是因为人的慧根不一样,对佛法的理解有差异,这样就形成了以神秀为代表的渐修派。这是注重有相的修炼。是以妄心做主,针对前六识进行修炼。也就像前面的卧轮禅师的修法,根据神秀的宗旨修炼:

身为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样的修练就像打扫卫生一样,只是擦掉表面上已经沾染的灰尘,没有杜绝灰尘的来源。

以惠能为代表的属于顿修派,是直接从第八识起修。不管外部的环境如何变化,都是属于虚无之相,只要谨守自己的心地不随着外境迁流,就可以将自己第八识田里的坏习气逐渐化解掉。坏习气就是引起妄心的根源。直到真心显露。所以,六祖的宗旨就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外尘是心对境动摇而生的相,当将自己的心向内寻佛法的时候,一切外境就不能干扰你。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擦去原有的内尘。这样一来就要快得多。

五祖为什么将衣钵传给一位刚来的惠能,而没有传给当教师多年,常为人讲法的神秀呢?我以为,这是冥冥之中有佛祖在做安排。惠能一听到别人读金刚经,就灵光一闪,开悟了。这就看出惠能是有来历的大菩萨转世。

所以到后来神秀听到他的徒弟讥讽惠能一字不识,就说:“他能无师自悟上乘佛法,这是我不如他的地方。五祖将衣钵传于他,看来也不是偶然的。我恨不得也跑去亲近他,只是我现在身为国师,不便去了。”于是神秀命他的徒弟志诚去曹溪学法,回来转告于他。

从这件事我可看出,神秀一直就没有明白,学佛法的要点在于自悟。大概他那一辈子也明白不了。我相信五祖一定也将顿悟法教于他和其他弟子,关键是他们不能理解,放不下尘缘。所以始终没有见性。

二十六,志诚曹溪学法

再说神秀命徒弟志诚前去曹溪学法。志诚来到曹溪,开始没有言语自己的身份,只是混在众人中听六祖讲法。

六祖是什么人?得道高僧。慧眼一看过去,就知道来听法的人的心思。于是,六祖在讲法前就说:“今天有人来盗取我的法,他潜伏在你们中间。”这是在逼志诚现身,希望他端正学法的思想。果然,志诚坐不住了,站起来向六祖行礼,说明自己的来处和目的。

六祖问他:“神秀派你来这里偷听我讲法,应该算是做奸细哟?”志诚连忙说:“不是。”六祖问他:“为什么说不是呢?”志诚辩解说:“我在未表明自己的身份时,有偷听法的想法。现在我说明了来由,就不应该算作奸细了。”六祖笑着让他坐下。

六祖问志诚:“你的师傅是怎么教你们禅法的?”

志诚回答:“神秀大师说:要住在心上观净,要我们多打坐,少睡觉。”

六祖说:“住心观净,是治病,不是打禅。要使人常保持坐的姿势,就会觉得疲劳,根本不能放松身体。如何进入禅境呢?”于是,六祖念出一偈: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志诚听完偈,站起身来,又向六祖行礼,说:“我在神秀大师那里学道九年,一直不得锲入禅法的要领。今天听祖师这么一说,一下子将我引入了禅的核心。”志诚又拜,再说:“弟子我想今世了断生死问题是一件大事,祈请和尚大慈大悲,进一步施教于我。”

六祖说:“我听人说你们的师傅常教你们修‘戒定慧’,他是怎么教你们的?能不能告诉我和在座的大众?”六祖知道神秀说了许多错误的理论。借此机会将他的错误暴露出来,以此来纠正大家的观念,肃清流毒。想那神秀自己都没开悟,哪来‘戒定慧’教别人呢?

志诚告诉六祖说:“神秀大师说:诸恶莫做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接着又问六祖:“不知祖师认为神秀大师说得如何?祖师是怎么解释修‘戒定慧’的要点的?”

六祖说:“我要是说有个什么法教你,那是骗你的。每个人学法深浅不同,有不同的解释。这是靠各人自悟,也就叫方便解除心中的缚膊。就以一个名词来说明它,称为解脱三昧。”接着又说:“你的师傅解释的‘戒定慧’实在是不可思议。我所见到的修‘戒定慧’,与你师傅的方法不同。”

志诚问:“佛传的‘戒定慧’修法只有一种,祖师怎么说还有不同呢?”

六祖说:“你的师傅讲的‘戒定慧’是接引大乘人的;我讲的‘戒定慧’是接引最上乘人的。各人解释体悟的心得不同,心智有迟钝和利器之分。你说是不是不同啊?”

六祖又说:“我所说的法不离开自己的佛性。离开自己的身心去说法,那叫‘相说’。虽然我们的自性常常是处在迷糊的状态下,但是要明白,世间的所有法都是来自于自性,是由自性启用的。这才是真的‘戒定慧’法则。”接着又说出一偈: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志诚听完六祖偈,连忙忏悔自己的错误,向众人谢罪,说刚才讲的是妄法。也奉上一偈: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我的解释:

心地无非自性戒——修炼者的心中不存在对人及事物的是非分别心,就是持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修炼者的心中面对凡尘俗事不迷惑,不被凡尘俗事牵引,就是智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修炼者的心不会因高兴而狂喜;]不会因挫折而颓诽。永保平常心。

不增不减自金刚——遇到逆境或一帆风顺时,自性都不会受到污染;稳若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人在凡尘中行走,行的也是一般的俗事,但是都不离开自性。

六祖看他已经明白了。又进一步跟他说:“你师傅讲的戒定慧,适合劝有少量智慧的人修行;而我讲的戒定慧,是劝大根器的人修菩萨道。如果一个悟得自性的人,他不建立菩提涅磐的概念;也不建立解脱知见的说法。彻底了解当无一法可得时,就是能建立起万法。能解出其中的意趣,就是得了法身佛;也就是获得觉悟,了断了生死;也就是得到解脱,获得佛的正知正见。”

六祖明确指出:“真正的见性之人,立了‘菩提涅磐、解脱知见’的概念,也是得到法身佛,不立‘菩提涅磐、解脱知见’的概念,也是得到法身佛。真正得到法身佛就会来去自由,对任何事理人情都不会感到有障碍。对事情能随便运作;对人情能随便应答;能够分出无数的化身,但是都不会离开自性。这就是‘自在神通,游戏三昧。’;这才名真见性。”

志诚听了祖师的一番议论,又问道:“怎样做是‘不立’呢?”

六祖说:“见性之人,以真心待人接物,不论人事的是与非;对任何事不会产生迷惑;遇到什么事也不会慌着一团。因为他的每一个念头,都是由般若智慧的观照。离开法相,就不会被‘相’所迷,达到完全的大自在。因为佛的慧眼纵观一切,一切都朗朗在眼前,哪里还需要有什么想法呢?要说呢,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也无所谓什么渐次。当一切法都不存在的时候,哪里还有什么次第之分呢?”

志诚本来是带着任务来偷学法的,不想六祖专门针对他的错误观念,为他说法,使他获益甚多。他决定留在六祖身边,朝夕侍奉左右,继续修最上乘佛法。这也看出,志诚学法不固持己见,能辨得清法的高下,这就是智者,孺子可教也。

二十七,舍金不舍命

神秀的弟子立他为禅宗六祖,别的都可以容忍,就是不愿让人提到佛的衣钵。因为起了憎恨心,于是就买通一名剑客,是江西人,姓张名行昌。要张行昌去刺杀六祖。六祖有他心通的本事,提前就知道这件事。于是在刺客要来的当晚,就将十两黄金放在自己的座台上。

到了晚上,张行昌潜入六祖的房间行刺。六祖伸着脖子睡觉。张行昌连砍三剑,六祖没受任何损伤。六祖坐起来说:“正剑不邪,邪剑不正。我只想付你黄金,不想舍命给你。”张行昌非常吃惊,这不是砍不死的神人吗?于是他匍匐在地求饶,后又表示要跟随祖师出家。六祖拿出十两黄金递给他说:“你快走吧。恐怕我的弟子们知道后会加害于你。你要是真心出家,等你以后改头换面再来找我。我可不收一个刺客。”于是,张行昌连夜投到别的寺庙出家当和尚。

议论:

神秀派的弟子机关算尽,派来偷佛法的人,辨清了什么人讲的是真佛法;派来暗杀的人,在祖师的神威下,放下屠刀,立志修佛法。这都成了为六祖推荐来的修佛人。这就是邪不胜正。

二十八,‘常’与‘无常’

再说张行昌出家后,潜心遵循戒律,精进修行。有一天,突然想起六祖说要他改头换面再去找他。于是,他以一个僧人的身份,再次拜见六祖。

六祖见到他问:“我一直很想念你,你怎么现在才来呢?”

行昌回答:“我虽然蒙和尚大恩赦免我的罪行,我出家以后苦修行。我经常看佛的《涅磐经》,但是不懂其中的意思。尤其是对‘常’与‘无常’的意思弄不明白,特来请和尚为我开示。”

六祖说:“‘无常’者,既是佛性也;‘有常’者,既是一切善恶的分别心。”

行昌感到奇怪,问:“和尚说的怎么与佛经上说的相违背呢?”

六祖说:“我传的就是佛的心印,怎么敢违背佛经呢?”

行昌说:“我看佛经上说佛性是‘有常’,可和尚说佛性是无常;佛经上说一切善恶的分别心是无常,可是和尚又说是有常。这让我更糊涂了。”

六祖说:“关于《涅磐经》,我在往昔曾经听尼无尽藏菩萨读诵过一遍。我现在这么讲,与我当时听到的无一字之差。我也不会与你讲另一种说法。”

行昌说:“那就请和尚劳神为我解释一番。”

六祖对行昌说:“你知道吗?佛性要是常有,怎么会生出那么多善恶诸法呢?佛性要是常有,怎么在无穷劫的时间里,就没有一个人发菩提心呢?所以我说佛性不常有。这才是佛说的真常之道。”六祖又说:“要说一切善恶诸法是无常的,可是我们看到这些法则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比如人很容易就接受生与死是常性的概念。你要是告诉他:人的生命是没有生死的,他肯定不接受这个观点。所以我说这些善恶诸法已经使人们习惯成自然,所以称为常性。而佛说的是真无常,只是人要将无常认为有常。这就是凡夫外道执着的邪常。只是诸修小乘佛法的人,将这种常存的规律说是无常。这些凡夫外道小乘的见地都属于八种颠倒妄想。”

六祖着重说:“佛的涅磐经的了义,就是要破除这些偏见。而明显地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六祖说行昌:“你今天所说的是违背了佛的教义,以断灭空论无常,以人必有生死论有常。你以错误的方法去理解佛经的意思,那么,你就算读再多的佛经也是没有用的。”

行昌听后大悟,说出一偈: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予,我已无所得。

六祖对他说:“你今天已经彻悟佛性。你的法号就改为:志彻。”

议论:

佛的涅磐经讲的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是以佛性做主来讲人的生死观。而在人世间,不知有真常,认无常为常。结果使人一个假常、假乐、假我、假净。那些修小乘的人,不解佛的教义,站在佛经的角度,又以凡人的知见来解释佛经,结果将佛所说的意思弄颠倒了。六祖再次提出:佛性本身是不生不死、不增不减,但是佛性在人间不是属于常有。因为人间是以妄心来处理一切事情。

这也看出,渐修成佛是不可能的,顶多增加一些福报。要想成佛,必须修顿教法们。以无常心论常性,以妄心论真心只会多造语业。我也是读了这篇文章,才端正了我原来的一些认知偏差。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六祖惠能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六祖坛经|六祖惠能开示 佛祖到禅宗六祖一共传承了几代?

六祖坛经|六祖惠能开示 佛祖到禅宗六祖一共传承了几代?

尊者,禅宗,大师,中国,六祖惠能,佛祖,六祖,开示,坛经,说法,今贤,大士,达摩,中国禅宗,历史,惠能,祖师,尸弃佛,弘忍大师,拘留孙佛,惠能大师,拘那含牟尼佛,有不同,毗婆尸佛,菩提达摩,迦叶佛,达摩祖师,释迦文佛,代及,修尊者

2010-05-08 #故事大全

刘居时《六祖故事画展》开幕 再现六祖惠能大师的传奇一生

刘居时《六祖故事画展》开幕 再现六祖惠能大师的传奇一生

张亨,上海,大师,六祖,故事,六祖惠能,拉开帷幕,画展,禅宗,故事画,传统,思想,生平,发展,影响,为主线,惠能大师,文化艺术,深刻地,中来,李佳佳,方丈,光冲,和景,一生,中新网,中国画,事功,人格,传奇

2008-06-09 #故事会在线阅读

六祖惠能3岁后移居南海郡?

六祖惠能3岁后移居南海郡?

惠能,新州,南海,六祖惠能,岭南,六祖坛经,六祖,舅父,大师,新兴县,拜石,金台,文化,百姓,传说,圣迹,弟子,母亲,移来,卢惠能,生活,和成,大石,少年时期,故里,说法,金台寺,杜树,母亭,祖弘忍

2017-01-06 #故事阅读

惠能广场|让您全面了解六祖传奇一生和六祖禅文化的场所

惠能广场|让您全面了解六祖传奇一生和六祖禅文化的场所

六祖,惠能,广场,纪念堂,惠能大师,禅文化,大师,文化,六祖惠能,一生,寓意,新州,开悟,新兴县,故事,牌坊,禅学,禅机,唐风,方黎,营造出,山水,古韵,中门,代表,传奇,励志,内涵,又名,团队

2018-04-11 #短篇故事

赞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赞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六祖,东山法门,卢氏,大鉴禅师,祖弘忍,大师,坛经,惠能,岭南,广东,新州,新兴县,祖师,衣钵,禅宗,黄梅,佛教禅宗,中国历史,佛教高僧,禅宗六祖,重大影响,唐中宗,唐宪宗,惠能禅师,灵照,特提,陈寅恪,真我,一大,佛教史

2007-02-28 #故事会在线阅读

六祖惠能与《金刚经》

六祖惠能与《金刚经》

惠能,客人,六祖惠能,金刚经,佛教,佛法,弟子,经典,众人,佛祖,化用,著作,成佛,故事,神秀,缘法,舂米,西游记,史上最,孙悟空,祖衣,菩提祖师,岭南人,个人,传统,人名,佛性,传衣钵,六祖,地位

2012-01-10 #小故事

六祖坛经|以惠能为师

六祖坛经|以惠能为师

惠能,教授,个人,法门,本心,明心见性,经典,见性,六祖坛经,过程,顿教,六祖惠能,作用,弟子,教人,本性,影响,并非是,我还在,持续地,习禅定,修习禅,周法界,无著,世俗,万物,修善,世间,众生,偈语

2010-03-13 #短篇故事

惠能与禅宗:真正的禅宗六祖并非惠能 而是另有其人

惠能与禅宗:真正的禅宗六祖并非惠能 而是另有其人

惠能,佛教,佛性,偈语,中国,禅宗,内心,神秀,胡适,佛学,弘忍,禅师,少林寺,文史,灰尘,虚幻,过程,了禅,卢行者,中国禅宗,传人,六祖,僧人,弟子,观念,镜子,南宗禅,黄梅山,中古时期,世界

2009-02-07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