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12个武汉解封故事:医生在身上文护目镜 求职者清早复印身份证

时间:2020-08-05

讲述黄金30秒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911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9 分钟。

原标题:12个武汉解封故事:医生在身上文护目镜 求职者清早复印身份证

文叶雯 王丹妮 李晓芳 实习生 李累 编辑王珊

文章摘要:江汉关的钟声响了十二下,长江上响起“呜——呜——”的汽笛声,离汉高速的挡车杆抬起,车辆打着双闪、按着喇叭,驶离各个路口。4月8日零时,武汉“解封”的时间到了。

火车站人不少,出租车恢复运营,但45岁的司机陈师傅上午只接到五单,跑了七十几块钱。他有点担心无症状感染者,打算早点收车,“我只是出来转一转,主要是出来看一下武汉。”彩票店打开大门,热干面店门口排起长队,武汉动物园为市民开放了部分绿化景区,但动物展区还要再等一等。

这个停滞了76天的城市,开始缓慢地呼吸。

武汉的苏醒,并不是在这样的“魔法时刻”一下子产生的,它出现在更早、更不易察觉的时候。或者说,这种微弱的呼吸一直就没有停止。

3月底,沿江大道上的私家车多起来,救护车、警车和殡仪馆的车慢慢少了;4月初,部分路口的蓝色铁皮板被拆掉。早餐店终于开门了,煮沸的水汽扑面而来,提着纸盒装着的热干面,有人闻着香气迫不及待就蹲在街边吃了起来。江边的大爷钓上来5斤重的鲤鱼,奶茶店开门了,樱花虽落但柳条绿了。

有人离开,有人归来,更多的人继续活在这座城里。这里是12个武汉人在“解封”前后的故事。

纹身师很忙

纹身师刘元太忙,记性又不好,有什么事必须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千万不要记在笔记本上,一定会忘记本子放哪儿了。”

武汉解封前几天,刘元对着备忘录,给预约的客户一个个发信息确认时间和图案。有人从武汉回老家遭到歧视,决定回武汉后纹关于亲情和人间冷暖的纹身。科比的飞机坠毁,好几个客人要纹科比来纪念,但当时“封城”,一拖就拖到现在。昨天,她接待了一个刚刚辞职的公务员,虽说已经当了干部,但疫情期间想通一些事情,刘元给他纹了“一键重启”。

她还惦记着一位摄影师的半条胳膊,1月20日,他来店里纹花臂,只完成了一部分,他们约在年后完成剩余部分,武汉现在解封了,摄影师也该回来了。

刘元的工作室已经开了8年,上下两层,每小时收费一千八。“封城”前,她每天下午两点来工作室,埋头工作到11点,回家画画到凌晨两三点,睡至中午,几乎不过早,一周只休息一天。35岁之前,她还担忧身体是否吃得消,定期去医院检查,35岁之后她便看开了。

大年三十晚上,她看春晚时,朋友在群里哭着发语音,说自己的父母感染了新冠肺炎之后去世,最后一面没有见到,朋友朝拉走父母的车远去的方向下跪。

就像很多接近生死的武汉人一样,刘元也感觉人生无常,思考以前忙碌的生活过于疯狂和荒唐,得让节奏慢下来。

但没歇几天,等不及的客人3月上旬就来了。一位骨科医生联系她,想要在小腿纹身纪念在一线抗击疫情的时光,要求加上“SARS CoV 2”、“COVID 19”、“2020.1.21”(该医生去一线支援的时间)字样。

这位骨科医生是个老顾客,35岁左右,高高瘦瘦的,喜欢玩儿哈雷,爱开玩笑。上次他在左小腿纹了一家三口的生肖。

往常刘元只用花两三天时间设计图案,这次她慢悠悠地画了一周。她想到比较科幻的赛博朋克风格——将病毒画成黄色恶龙,缠绕着黄鹤楼象征的武汉,而与之相对抗的是护目镜后露出的坚毅眼神。

医生的纹身 受访者供图

他们约在一个天气比较好的下午,工作室外。一见面,医生就送了刘元一打口罩。两人商定了一些图案的细节,最后用红色代替了黄色。医生躺在椅子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刘元聊天,平静地讲述着疫情前期物资不够时,前线人员不舍得脱掉防护服吃饭喝水上厕所,有一个志愿者体力不支倒下,以及那些不断死去的病人。

还有一位警察,疫情期间被派去方舱医院执勤,闹事者因为计较不同方舱医院的饭菜为什么不一样就大吵大闹。他想纹一个勇气相关的图案,要和一切恶势力作斗争。刘元为他画了武装的熊猫。

前几天,酒吧老板带着五六个朋友来了,叽叽喳喳的,刘元在一个姑娘的右肩位置纹了一只小小的红色口哨。“神通广大的,不知道从哪儿弄的小龙虾”,刘元在二楼看他们围坐在一楼边吃边聊。他们招呼刘元下来一起吃呀,刘元心里嘀咕,这么大胆吗,口罩也不戴,回绝了。

刘元和酒吧老板聊天,老板最近正发愁就算解封了也没有人来酒吧消费。他还要给员工发薪水,每个月光成本都七十多万元。

还有什么办法呢,刘元的另一位客人开了一家旅游公司和一家医药公司,现在医药公司挣的钱支撑着旅游公司,这位客人向刘元诉苦,自己的情况还算好,很多旅游公司早就倒闭了。

武汉已经解封,但刘元不太愿意再过先前那种生活了,想让自己慢下来。原本约在4月8日的客人,刘元破天荒往后推了一天。她对客人说,关太久了,要调整节奏。

“毕竟2020年,活下来就已经最重要了。”

豆丝店老板不想夏天来得那么快

祝广明夫妇的豆丝店 李累摄

武汉人过早,除了一碗热腾腾的热干面,还少不了一份炒豆丝。

大米、绿豆、黄豆按比例现磨成浆后,祝广明将一瓢浆摊在大锅上,抹平成直径50厘米左右的豆皮,晾凉两分钟,然后切丝,配上些白菜、腊肉,吃起来一股豆香味,还很筋道。

时隔两个月,他的豆丝店终于开张了。

早上7点,一个穿着白衣防护服,戴着口罩、眼镜,全副武装的女人来到祝广明的摊位前,“终于等到你开店了,这两个月一直想着这一口,就是想过早的时候吃上一份热乎的炒豆丝。”她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在这里买了10年豆丝。

祝广明的豆丝店位于武昌徐家棚街一处老社区的巷子里。一米高的摊位上,除了现做的豆丝,还放着糍粑、米酒和春卷。“我在这里开了十几年的店,附近80%的人都来我这买过豆皮”,他是孝感人,做豆丝是家传的手艺,生意好时,一天能卖出两三百张豆皮、用掉五六十斤大米。

武汉“封城”后,店铺无法营业,但一直有老顾客打电话,询问何时开张。3月中旬,疫情逐渐稳定,祝广明建了一个豆丝接龙群,一百来号人,通过微信群接单后,骑电动车到附近各小区配送。最忙的几天,一天要配送七、八十单。

哪怕顾客只要一份豆丝,他都会去配送,“人家下了单,那就是相信你,不能因为10块钱少就不做人家生意。”

到了3月20号,附近的菜市场陆续开放,祝广明也打算开门营业。但没有获得工商部门的允许,只能偷偷打开一条门缝,“豆丝,一张5块钱”“糍粑,一份15块” “春卷呐,刚卖完了”。透过门缝,祝广明吆喝着,忙的时候,下午两三点才能吃上午饭。

武汉的物价上涨了不少,几位老顾客抱怨他家豆制品比原先贵,祝广明也一肚子苦水,“现在什么东西都涨价了,像做糍粑的糯米,就从原先的四块涨到了五块,我也得做生意撒。”

在武汉,豆丝的最佳食用季节是冬季。由于豆制品不好保存以及口感等问题,祝广明最多撑到5月1日。

武汉解封的日子到了,5月也紧随其后,祝广明直摇头,“卖豆丝最黄金的日子就要过去了,真是冒得枕(没得办法)。”他是既期盼着解封早日到来,又希望这日子走得慢一点。

但时间只会向前碾去,无论他愿意与否。他拿自家春卷打趣,“就像这春卷,之前里面包的是荠菜,但现在季节过了,就只能包香芹”。

话还没说完,门外客人“来一份春卷、两份豆丝”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愁思。

江滩足球场的中年人

涛哥和球友 受访者供图

涛哥喜欢踢球,用他的话说,遇到难题先放一边,来球场踢踢球,跑着跑着解决问题的灵感就来了。

武汉解封还有6天的时候,涛哥接到球友电话:“涛哥,我从落地窗看到江滩足球场开门了,有人在消毒,组织一场吧。”这哥们儿早些年为了踢球方便买了江滩足球场旁边的房子,住在41层。

涛哥今年50岁,踢球踢了40多年,他的野生足球队40多人,大部分都是70后,经常在江滩足球场踢球。江滩足球场就在江边,四周植被环绕,空气好。

早两年,他嫌同龄人不能跑动,喜欢跟年轻一点儿的人玩。有次他在恩施爬大峡谷,坐火车回武汉的路上接到了球友的求救电话:“涛哥,到哪儿了?赶紧回来帮我们赢。”涛哥心想没我还是不行啊,下了火车背着行李就去了球场,那边儿球衣早备好了,到地儿赶紧换衣服上场,最后贡献了两颗进球和一个助攻。

大年初三那天,武汉“封城”但还没有封小区,涛哥跟四五个球友约了最后一场球。

几个人来到江滩足球场,管理人员已经放假,门没锁紧,留出来一条缝隙。涛哥他们决定试试能不能进去。人到中年身材难免走样,他们小心翼翼地提臀、收着啤酒肚挤了进去,四五个人一直戴着口罩,站得远远的,围成一个大圈,练了练传球,又练了练角球和罚球,各自回家了。上车前,涛哥用酒精消毒,并嘱咐球友要注意安全。

后来疫情越来越严重,他踢不了球了,跑去做志愿者接送医生。

涛哥的球队没人感染。但3月初的一天,正在吃饭的涛哥接到一个电话,一起踢球的好友老方脑溢血过世了。事发突然,他手抖得端不住碗。

老方身家千万,对谁都一视同仁。涛哥刚来到汉阳的球队时,没人收涛哥,老方要了他,第一次踢球,老方就热心地拉着他对别人说:“这是我朋友。”涛哥女儿结婚的时候,老方包了大红包。

老方下葬几天后,4月2日,江滩足球场开门了。涛哥没敢在群里喊,疫情刚刚稳定,还是不要太多人都聚集在一起。他只通知了住得近的几个人,他们戴着口罩,去江滩足球场踢了两个月来的第一场球。球场的管理人员给他们量了体温,看了他们的绿码。

“这么久没踢,像踩着沙滩一样使不上力,好多人伸脚踢不到球,还摔倒了,得慢慢练回来。”涛哥说。

两天后,这些球友还打电话让涛哥组队,那天是公祭日,江滩足球场没开门,他们找了一块离市区比较远的场地。开始踢球前,他们悼念了老方,围成一圈低头默哀30秒。

第二天,电话又响了,涛哥接起来:“我也不是年轻的小伙子了,我们歇个一两天吧?”

花艺师错过春天

2019年七夕,一位客人预订的玫瑰花。受访者供图

花艺师Michelle的时间原本是按花季来划分的。银莲花和玫瑰热销的2月,郁金香和康乃馨最受欢迎的3月,到了4月清明节,菊花更是少不了。但这些花季她全部错过了。

老客户在微信上问她能不能定一束菊花,有人想给援鄂医疗队送束花,有人想给女友订一束鲜花,花卉批发市场关闭了,Michelle只能一一拒绝。

武汉传出解封的消息后,4月1日,Michelle凭绿色健康码出了小区,车上放了一瓶84消毒液,直奔工作室。这是除了取团购菜和快递,她第一次出门。

Michelle36岁,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她的花艺工作室开在江汉路上,这是武汉人流量最密集的一条商业街,位于汉口中心地带,服装店、珠宝店、小吃一条街,游客在各个网红店门口大排长龙。不远处就是江滩公园,武汉人喜欢在这里晨练、散步、放风筝,一些重大节日的夜晚,江上还会燃起烟花。

1月21日,Michelle完成了年前的最后一个作品,用康乃馨、多头玫瑰、洋甘菊等花材给一位客户定制了花盒,这是客户要送给老师的。Michelle和职员做了最后的收尾工作,没有聚餐。走之前,她把窗户留了一道小缝,想着过完春节回来,里面的空气不至于太过难闻。

时隔70天,工作室没有太大变化,桌面蒙了一层薄薄的灰,大部分绿植还活得好好的,但她最喜欢的那盆竹芋因为长期无人照料,在之前武汉骤降的气温里冻坏了。

她兑好84消毒液,拖地、抹工作台,接下来的几天,她会不断重复这样的消毒工作,等待开门的日子。

她在微博上写道,“武汉的樱花就要谢了,但武汉的春天就要来了。”

江滩公园的滑手

滑板往地上一扔,人踩上去,武汉就成了一个大的滑板场。

江滩公园有个高高斜斜的堤坝,鹦鹉洲长江大桥下面有个金字塔,武汉大学5号教学楼前有块十几级阶梯的白坡,琴台大剧院前面的大台阶,虎泉地铁站的E口,这些都是游龙经常去练招的地方。

4月1日下午两点多,游龙在白色短袖外面套了黑皮衣,试探性地开车出了小区。保安让他扫了码就将他放行。

到了江滩公园的堤坝上,一些滑手已经在那儿了。他走上前打招呼,想像以前一样从高高的堤坝上滑下去。

刚开始“封城”时,游龙还在家做做体能训练,做俯卧撑或者在阳台跑跑步。他在小区里滑了一次,冬天穿着短袖下楼,还没活动开就被巡逻的人制止。

两个月没有摸板,游龙现在感觉“魂不附体”,腿软,板子不是自己的。他一遍遍热身,板子一次次从他脚上掉落或者飞出去,试了十几次,游龙坐下来抽烟。

天气不错,风也不大,行人很少,目力所及能看到情侣,慢悠悠的大爷。柳条绿了,江上还没有船只,看起来白茫茫一片,涨潮时堤坝下面的路灯会被淹,对面高楼耸立。

保安走过来了,希望他赶快离开。游龙恳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把这个招做成了就走。”保安没说什么,也没有走远,一直看着他。

游龙摘了口罩,围了红色头巾。从堤坝边缘助跑,踩板,屈膝起跳。滑板被带起来在空中翻转了360度,落在堤坝上,游龙身体前倾,从堤坝上滑下来。

没有像理想中一样走直线,风吹起他宽松的白色上衣。

体彩店里的复印机

体彩店门口的告示 李累摄

体彩店刚打开大门,早上8点,就有一个学生模样,背着黑色双肩包的女生,急急忙忙进来,问有没有打印机。她住在对面小区,正在求职,急需复印身份证,打印就业协议书。

老板娘陈钰微胖,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幸亏年前因为打印的墨水、纸张在做打折活动,我趁着便宜囤了一批货”。但打印机已经两个月没工作了,卡了两张纸后,才打印成功,而且纸张背面不知什么原因,散落着蓝色墨水痕迹。但女生还是接连感激。

陈钰收到了封城后的第一笔转账单,10块钱。

陈钰家的体彩店位于武昌区余家湖社区的马路一侧,20来平米,两张黑木色办公桌,墙面贴满了不同体彩的走势图和中奖彩票。去年5月才开张,一楼卖体彩,二楼是陈钰夫妇的起居室。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体彩生意一直不景气,陈钰的丈夫将一台老旧打印机带了过来,也做打印生意。

陈钰夫妇是湖北黄石人,上小学的儿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两人本打算回黄石过年,也被武汉“封城”给打破了。

店铺目前处于亏损状态,房租每个月就要五千多,“也不是我一家在亏损,全武汉的店面都在亏损,我们现在也只能撑着。”陈钰说。

武汉快递服务正在逐渐恢复,4月8日正式开店前几天,陈钰在网上购买消毒液、口罩,还有体温计,“这两天一直在准备打扫卫生,刚擦完一楼的办公桌,后面还要进行全面消毒。”

陈钰为化名

巷子里的理发店

理发店开始营业 王丹妮摄

最近的客人头发都很长,很油,毕竟两个多月没剪了。

武汉各大公司和工厂陆续复工,理发师张伟的客人逐渐增多。有的客人用帽子、口罩和眼镜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有的客人要求张伟剪一个修饰脸型的发型,但戴着口罩,他不好判断,只能小心翼翼地贴着口罩的边缘修剪。

到了4 月初,他每天能接待20个人,“但跟疫情之前的生意完全没法比”。

二十多年前,张伟和妻子在武汉市江汉村的弄堂里买下一间 60 多平方米的店铺,开了这间理发店。时间久了,店铺有了名气,除了附近社区的居民,还有人从长江对岸的武昌区,甚至从荆州市开车来找他理发。

往常,他总是从早忙到晚,但疫情期间,店铺的卷闸门关了近两个月,两个工人一直休假在家,张伟常常无所事事地蹲坐在店门口。弄堂里的熟客时不时发来消息问,开门冇?么时候可以剪头?他只能说不知道,为每个月几千元的房贷发愁。

3月18日,无疫情小区的居民被允许分批、分时段、分楼栋,在小区内进行非聚集性的个人活动。路口的蓝色挡板被拉开了一个小口,居民在巷弄里架起竹竿晾出棉被和花睡衣,隔壁小餐馆的门里偶尔升腾起油烟。张伟跟社区工作人员提交了复工申请,拉起卷闸门,亮起门口的蓝色旋转灯柱。

(张伟为化名)

每天和老人“斗智斗勇”

某社区的老人把外面的世界看够了,现在准备翻回去。 杰西摄

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社区志愿者杨敏大部分时间都站在黄色的水马跟前,提醒居民戴口罩、量体温、扫健康码,“脚站疼了,嗓子喊哑了,脑壳也说疼了”。

最近出门的居民越来越多,纸质表单填写不过来,改为扫描电子健康码,她数了数,每天扫码的人接近一百个。武汉解封了,但对她这样的社区志愿者来说,工作远未结束,甚至压力更大。4月8日,社区贴上了“无疫情小区不等于0风险”的蓝色海报,“城门开了,家门还得守住”。杨敏说。

武汉每个小区管理的标准不同,有的必须要复工证明才能出门,有的扫健康码就可以出去。杨敏所在的小区需要提供外出理由。在这个老旧社区,她每天都得和老人们“斗智斗勇”,“今天出去买壶油,明天出去买包盐,其实就是想出门走动走动。”

有一次,一个婆婆说不清,被拦下来。她看着前面扫码出去的年轻人,冲杨敏喊,“凭什么他能出我不能出?”杨敏拗不过,放她出去,老人颤颤巍巍地走出挡板,左右张望了一会儿,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杨敏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但也能理解,“都憋得不行了”。

杨敏是某国企的下沉党员干部,集团已经开始复工,但她还没收到撤离的通知。早上八点,她照例去社区报道,值守点附近的一家热干面馆开门了,在隔挡板外面挂起了一张纸质的招牌。两个月没在外面“过早”的杨敏,打算去买一碗尝尝。

(杨敏为化名)

殡仪车少了,地铁动了

武汉地铁 王丹妮摄

3月28日上午9点35分,李畅站在汉口火车站地铁站的闸机口处,等待当天的第一个乘客走出来,这也将是武汉市轨道交通停运两个月后首位客人。一个面色疲惫的年轻人走进李畅的视野,守在一旁的记者围堵上去。“他估计都懵了”,李畅笑着说。

李畅是武汉地铁集团的一名员工,负责车站内售票机和闸机的检修,1月23日,武汉市内公共交通停运后,他的工作量也逐渐减少,后来的两个月里,几乎陷入停滞。

2月7日,公司通知在武汉的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隔离点等地做志愿者,他报了名。

李畅被分配到武汉市第一医院附近的一个老旧社区,负责楼栋消杀,入户排查,帮居民买菜送菜。其中有三个单元是医院的附属楼,紧挨着发热门诊,进出要走医院的通道。李畅每天进去消毒时都很慌张,背着五十多斤的消毒液进去,上下爬八十多层楼梯,出来时双腿都没了力气,“脚下像是在飘”。

这里原本是一条很热闹的街道,沿街的热干面、牛肉面、烧烤店铺门口常常排起长队,但疫情期间,街道变得空空荡荡,只有白色的救护车和黑色的殡仪车频繁驶过。李畅坐在蓝色的铁皮板跟前,整日在心里祈祷,明天新增病例的数字就变成零,明天就能复工。

终于,每天能数得过来的殡仪馆车辆从一开始的十几辆,到五辆,再到两辆。附近的居民也活跃起来,他们看见李畅身上的地铁红色马甲就跑来问他,“地铁什么时候开通?”

3月23日,李畅接到通知,要为武汉返工复产做线路开通的准备。

地铁开通首日,恢复运营的六条地铁线路加起来,客流量连十万都不到。“但还是很激动的”,他说,“终于又动起来了”。

太阳书库来了新书

阿飞终于收到了书友寄来的诗选,《狄兰.托马斯诗选》《今天与明天的歌》,以及一部辛酉全集诗歌卷。两个多月以来,书店终于添了新书。

说是书店,其实本是一间车库,20余平米,位于武汉市珞瑜东路一小区内。车库里堆满书籍,大多是文学、艺术、哲学类,中间一条狭长的过道,走到头有一张上下式床铺,下铺满是旧书,上铺是阿飞睡觉的地方。

阿飞大专毕业后,做过三年流水线工作,考过三次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均以失败告终,2016年,他租下这间车库,自己开了书店。生意不大,他又找了份工作,去一家大型连锁书店当图书主管。

车库内没有厨房,武汉“封城”之后,小区团购的食材用不上,保安偶尔开门让阿飞出去采购。每次他都带回满满一书包的食物,囤够一个星期的量。

另一种食粮倒是不缺,“封城”期间,窝在书店的他读了32本书,加缪的《鼠疫》、张爱玲的《封锁》,他也记录下自己的封城日记,“写点什么才能忘记时间,忘记那些伤痛和孤独”。

书店的读者群里,阿飞还办了几场线上诗歌朗诵会。晚上8点,阿飞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小诗《冬日即景》,发在群里。随后,164人的读者群里,不断有人响应,朗诵《近乡》《书斋的午后》,有位书友在群里说,日子太苦闷急需好诗慰藉。

武汉解封后,阿飞想早点回到工作的书店,在四周满是向日葵的庭院里喝上一杯咖啡。

码头传来汽笛声

武汉江盛汽车码头 受访者供图

货船停靠在岸边,三万台商用车堆积在仓库,装卸区的路上空空荡荡。站在安静的码头上,武汉江盛汽车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江瑞华多少有些不习惯。

武汉有汽车之都的称号,江瑞华所在的码头,是武汉市最大的商品车集疏运平台,也是东风集团、上汽通用在武汉的唯一水上通道。往年,码头的年商品车吞吐量能达到 100 万辆,但今年二月,水路和铁路的商品车装卸作业量只有 3481 辆,三月复工后,数量勉强恢复到 20300 辆。

2月26日开始,江瑞华陆续收到各大车企复工的消息,码头也要尽快恢复日常运作。但长期合作的 300 多个装卸工人只回来了十分之一,有些人担心感染,直接递交了辞呈。公司内部,两个员工感染新冠肺炎,两个员工作为密切接触者被隔离,三十多个员工滞留外地,三十多个党员干部职工还在社区做志愿者,78万平方米的仓储库场只剩十几人值守。

疫情期间,往来武汉的货船不能靠岸,船员只能在长江中间抛锚,在水面上隔离 14 天,江瑞华和员工还得给他们送生活和防护物资。

进入四月,部分员工回到工作岗位,江瑞华终于又听到江面上传来熟悉的汽笛声。

老计闲了

外卖员老计最近半个月都没怎么接到订单了。

疫情期间,老计帮市民采买送货,在微博记录生活火了。他的高光时刻是作为一线工作者被邀请参加国务院办公室在武汉举行的记者见面会。他准备了三天,三天时间什么都没干,就是写稿改稿背稿彩排走位。那次的直播里他讲了1分52秒,“我们骑手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摆渡人。”

最近复工的外卖员越来越多,老计的订单越来越少,他心情倒是不错,挣钱的时间大把,不差这会儿。最近他在武汉“浪了起来”,骑着电动车去已经开的店铺吃吃喝喝,东逛西逛,继续在微博写“武汉日记”。3月28日,他溜达到长江边,拍到一个钓鱼的男人,钓了一条大鲤鱼,掂量掂量,“得有五斤”。

老计坚信不能只享受荣光不尽责任。3月的时候,他帮助领不到工资的环卫工人在微博发声,被转6000多次,发微博的第二天环卫工就领到了两个月的工资。后来他一共收到网友给环卫工人一万四千多元的捐款,他怎么花的,花在哪儿一条条明细都列出来公示。

3月31日,老计路过楚河汉街时,明显感觉开着的店铺和行人多了起来,他记得8天前汉街的樱花开了,街上还空无一人。

4月8日解封这天,一家媒体找到老计,直播他送外卖,结果一个小时内只接到了一个订单。对老计来说,这一日和往日没什么不同,接到单就去送单,这是他的本分。他相信,普通人做好普通的事,就可以让世界变得美好起来。

责任编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12个武汉解封故事:医生在身上文护目镜 求职者清早复印身份证”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疾病袭城 武汉的医生们正在经历些什么?

疾病袭城 武汉的医生们正在经历些什么?

医生,医院,防护服,口罩,病人,物资,医护人员,武汉,科室,情况,电话,武汉协和医院,彭志勇,蒋鹏,患者,护士,疫情,协和医院,发热门诊,人物,全站,外科,志愿者,护目镜,时间,周金,张蓉,杜菲,中医院,武汉中心

2014-02-10 #长篇故事

关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医生的作文精选5篇

关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医生的作文精选5篇

疫情,武汉,一线,防控,医生,新型冠状病毒,作文,病毒,钟南山,身影,使命,口罩,战士,谣言,医护人员,硝烟,责任,众志成城,最前线,人们,全民,党员,党旗,共产党员,初心,战场,战役,护目镜,泗水县,第一线

2020-07-08 #短篇故事

上海抗疫故事一名精神科医生的武汉抗疫日记

上海抗疫故事一名精神科医生的武汉抗疫日记

患者,防护服,疫情,医护,工作,医护人员,口罩,心理,护目镜,武汉,中医,同事,病房,衣服,一线,专业,医生,小时,家人,情绪,病区,诊室,需求,刘亮,冰火两重天,为他们,同事们,许多人,都会,前提

2020-06-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一线医护人员如何做好个人防护?武汉医生分享全程详细指引

一线医护人员如何做好个人防护?武汉医生分享全程详细指引

医护人员,病人,防护服,建议,工作,手套,时候,工作中,一线,污染,同事,地方,工作服,肺炎,检查,新型冠状病毒,压缩饼干,医院,急诊科,武汉,问题,个人,干粮,帽子,情况,手机,护目镜,机会,衣服,诊室

2007-03-09 #故事会

全民共同的战役 武汉加油!

全民共同的战役 武汉加油!

病毒,买菜,口罩,战役,护目镜,医护,严格隔离,要做好,多呼,医护人员,人民,亲人,一家,全国,关键点,勤洗手,医生,危机,孩子,外科,外套,地方,家属,官方,小家,少用,岗位,开窗,滋味,日子

2009-07-28 #短篇故事

为医务人员筹集护目镜 免费修配眼镜 陈家兄弟的抗疫故事

为医务人员筹集护目镜 免费修配眼镜 陈家兄弟的抗疫故事

陈庆丰,护目镜,医护人员,武汉,陈庆,医生,护目,疫情,眼镜,需求,时候,采购,有一天,兄弟二人,哥哥,员工,武汉市,门诊部,董事长,老婆,一环,作业,初一,台州,厂家,孩子,库存,微信,志愿者,星夜

2019-03-18 #故事会

「一线抗疫群英谱」ICU医生:跨越生死线

「一线抗疫群英谱」ICU医生:跨越生死线

董芳,病人,患者,陈伟,口罩,丈夫,生死线,肺炎,病房,防护服,电梯,医院,感觉,轮椅,生命,汗水,疫情,培训,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中心,一线,医务人员,呼吸困难,呼吸道,战友,才能,护目镜,武汉,老人,首义

2016-12-15 #小故事

武汉医院实录:“我经历了7个人离世”

武汉医院实录:“我经历了7个人离世”

患者,医生,家属,陈先生,武汉,故事,口罩,战友,氧气,视频,阿叔,交接,医护人员,护师,汉口医院,人间,南都,帽子,尿片,常规,床边,护目镜,死神,氧气罐,病人,病区,病房,穿戴,药物,补液

2014-06-18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