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大全

时间:2020-08-11

初中数学教学故事50篇

提示:本文共有 1045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1 分钟。

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实验中学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 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 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 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 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 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 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 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 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 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 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 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 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 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 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 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 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 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 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 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 多媒体演示: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大人 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 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 距离A 地50km,要在1200 之前驶过 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2.从行程方面:>50 3.从速度方面考虑:x>5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 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与补充,发散学生思维,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问题概念辨析 1.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 设问2:能否举例说明? 由学生自学,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比如: >50,x>50 是不等式.2.不等式的解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设问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吗? 由学生自学再讨论. 老师点拨:由x>50 得x>75 说明x 任意取一个大于75 的数都是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集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 设问2: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由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交流. 老师点拨: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 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4.解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解不等式? 由学生回答. 老师强调:解不等式是一个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遵循学 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 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老师再适当点拨,加深理解. (四)数形结合,深化认识 问题1:由上可知,x>75 既是不等式 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 的解集.那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x>75 75,又如何表示呢?由老师讲解,注意规范性,准确性. 老师适当补充:“” 与“”的意义,并强调用“”或“”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 式.比如x 75 就是不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轴的直观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进一步加深理解,渗透数 形结合思想.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什么是不等式? 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心得,不断积累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课外反馈 教科书第119 题,第120页第2,3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六、目标检测设计 1.填空 下列式子中属于不等式的有 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它的周长不超过160cm,求x满足的条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既要正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大于(小 于)、非负数(正数或负数)、不超过(不低于)”等等,正确选择不等号,又 要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实际意义. 3.填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正确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区别与联系,并且理解数学中的从属关系与包涵关系. 4.选择 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0x10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理解空心圆圈与实心圆点的意义, 并且能正确确定方向. 2、《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第1 课时) (湖北省咸安区双溪中学 一、内容和内容分析1.内容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探究1”和“探究2”中的实际问题. 2.内容解析实际生活中常会有遇到要解决两个未知数的问题,这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数 量关系,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而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发现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出实际问题的答 案,是一典型的数学建模过程,是数学应用的具体体现。它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 很强的示范作用. 本节课要研究两个问题,“探究1”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但需要学生理解 如何确定未知数;“探究2”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象农作物总产量之比,单位 面积产量之比,面积比,长度比之间的转化是列方程组的关键,通过“探究1”的 学习,学生初步认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模过程,可以尝试独立解决“探 究2”,加深对建模过程的认识,同时关注如何用数学问题的答案解决具体的实 际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设未知数,列方程组并求解得出实际问题 的答案,体会数学建模思想. 2.目标解析 学生能够准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发现等量关系,依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组, 解方程组,用方程组得解解释实际问题,这一典型的数学建模过程,需要学生在 学习中逐渐体会. 在实际问题中学生要读懂题目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才能 列出方程. 三、数学问题诊断分析 受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的制约;怎样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信息,并转化为 数学语言,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本节课涉及的实际问题都有两个未知数, 含有两个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数量关系比一元问题复杂,需要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抓住关键词,发现等量关系,列方程组. “探究1”和“探究2”都没有明确地未知数,“探究1”学生要理解需要计算来检 验“估计值,”进而明确要求的未知数。“探究2”要从“怎样划分”中来理解题意,选 出适当的未知数.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隐藏的未知数,寻找等量关系并列方程组.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探究1 的教学 问题1 怎样理解“通过计算来检验他的估计”,题中要求的未知数是什么?如 何设未知数? 师生活动:学生读题,自主回答,体会估计值不是已知量,而是未知量,要用 准确的数字来检验。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未知数是求一头大牛和每头小牛一天分别 约用祠料,设:每头大牛和每头小牛一天分别约用xKg 和yKg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估计值不是已知量,而是未知量,懂得估计值要用准确值来检验,从而明确未知数. 问题2 题中包含哪两个等量关系,怎样列方程组?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指引,得到两个等量关系,并列出 方程组: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分析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组. 问题3 如何解这个方程组? 师生活动:学生自己解题,教师纠正. 问题4:饲养员李大叔的估计正确吗? 师生活动:对比方程组得解和估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方程组的解去分析,解释实际问题. 探究1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解探究1 的过程,归纳得出结论: 列方程组解实际问题一般的步骤: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总结利用方程组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探究2的教学 问题5:根据探究1 的解题过程,你能解决探究2 的问题吗? 师生活动:独立思考,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利用矩形的宽不变, 面积与长成正比,将长分成两部分,设未知数,列方程组.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悉运用方程组解题的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全部过 问题6:你能解这个方程组吗?师生活动:独立解题,教师引导,将方程组化简为: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将复杂的方程组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组. 问题7:如何表述你的种植方案?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互相启发,不断补充完善种植方案,如过长边离 一端120 米处作该边的垂线,将矩形分成两部分,较大的种甲种作物,较小的 部分种乙种作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用方程组的解来解释实际问题。 问题8:你还有其它的设计方案吗?问题9:你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这两题吗? 师生活动:自己讨论,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现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用方程组解要简单直接. 小结:回顾探究2 的解题过程,归纳得: 列方程组解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列方程组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比列一元一次方程要简单明了. 3.布置作业 3、《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第1 课时) 湖北省咸安区双溪中学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 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内容解析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决含有两个提供运算未知数 的问题的有力工具,也是 解决后续一些数学问题的基础。其解法将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工具。如用待定系数 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两直线交点坐标等.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就是要把二元化为一元。而化归的方法就是代入消元法, 这一方法同样是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通法。化归思想在本节中有很 好的体现。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一些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体会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路是消元.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 (1)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一些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路是消元,体会化归思想 2.教学目标解析 (1)学生能掌握代入消元法解一些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并 能正确求出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 程的解法的关系,进一步体会消元思想和化归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第一次遇到二元问题,为什么要向一元转化,如何进行转化。需要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由于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的是同一数 量,通过观察对照,可以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向 一元一次方程转化的思路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多,每一步需要理解每一步的目的和依据,正 确进行操作,把探究过程分解细化,逐一实施。 本节教学难点理:把二元向一元的转化,掌握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一般步骤。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 篮球联赛中,每场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1 分,某队10场比赛中得到16 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你能用一 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能。设胜x 场,负10 x场。根据题意,得2x+10 x=16 教师追问:你能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吗?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能.设胜x 场.根据题意,得我们在上节课,通过列表找公共解的方法得到了这个方程组的解,x=6,y=4.显 然这样的方法需要一个个尝试,有些麻烦,能不能像解一元一次方程那样来求出 方程组的解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用引言的问题引人本节课内容,先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再二元一次方程组,为后面教学做好了铺垫. 问题2 对比方程和方程组,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生活动: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认识方程组中的两个y 都是这个队的负 场数,由此可以由一个方程得到y 的表达式,并把它代入另一个方程,变二元为 一元,把陌生知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 师生活动:根据上面分析,你们会解这个方程组了吗? 学生回答:会. 由,得y=10 x 设计意图:共同探究,体会消元的过程.问题3 教师追问:你能把代入吗?试一试?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不能,通过尝试,x 抵消了. 设计意图:由于方程是由方程,得来的,它不能又代回到它本身。让学生 实际操作,得到体验,更好地认识这一点. 教师追问:你能求y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把x=6代入得y=4 教师追问:还能代入别的方程吗? 学生回答:能,但是没有代入简便 教师追问:你能写出这个方程组的解,并给出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回答:x=6,y=4,这个队胜6 设计意图:让学生考虑求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并如何优化解法。师生活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追问.在这种解法中,哪一步最关键?为什 学生回答:代入这一步教师总结:这种方法叫代入消元法。 教师追问:你能先消x 学生纷纷动手完成。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不同的代入消元法,为后面学习选择简单的代入方法 做铺垫. 应用新知,拓展思维例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师生活动,把学生分两组,一组先消x, 一组先消y,然后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 黑板完成。 设计意图:借助本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通过比较,让学生自 主认识代入消元法,并学会优选解法. 3.加深认识,巩固提高 练习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提醒并指导学生要先分析方程组的结构特征,学会优选解法。在练习的基础上熟练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归纳总结,知识升华 师生活动,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并回答以下问题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3.在探究解法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 4.你还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意 识;培养学生自我归纳概括的能力. 布置作业教科书第93 五、目标检测设计用代入法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掌握情况. 4、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湖北省咸安区双溪中学 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 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 2.内容解析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决含有两个提供运算未知数的问题的有力工具,也是解 决后续一些数学问题的基础。直接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方程组更加直观,本章就 从这个想法出发引入新内容. 本节课一以引言中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包含的等量关系”以及 “设两个未知数后如何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继而深入探究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 一次方程组的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会设两个未知数后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 (2)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教学目标解析(1)学生能掌握设两个未知数后,分析问题中包含的等量关系”以及“用方程 表示等量关系”. (2)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是实际意义.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断 1.学生过去已遇到二元问题,但只设一个未知数,再表示出另一个未知数,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 现在如何引导学生设两个未知数。需要结合实际问题进 行分析。由于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的是同一数量,通过观察对 照,可以发现一元一次方程向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的思路 2.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向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转化,学习 知识的迁移. 本节教学难点:1.把一元向二元的转化,设两个未知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列二元一 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 篮球联赛中,每场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1 分,某队10场比赛中得到16 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你能用一 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能。设胜x 场,负10 x场。根据题意,得2x+10 x=16 教师追问:你能根据两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设两个未知数列出二个反映题意的方程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能。设胜x 2x+y=16.教师归纳:像这样,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 和y)并且含有未知数 的项的次数都是1 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设计意图:用引言的问题引人本节课内容,先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转变思路,再列二元一次方程,为后面教学做好了铺垫. 问题2:对比两个方程,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生活动: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认识方程组中的两个x,y 都是这个队的 数,它们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方程,这样,连在一起写成就组成了一个方程组 。这个方程组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 设计意图:从实际出发,引入方程组的概念,切合学生的认知过程。问题3 探究满足了方程,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y 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上表中哪些x,y的值还满足方程?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归纳: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 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 把一个长20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一边长为xm,它的邻边 师生活动:小组讨论,然后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完成.设计意图:借助本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 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意义. 练习:一条船顺流航行,每小时行20 km ,逆流航行,每小时行16km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的流速。师生活动:分两小组讨论.一组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另一组尝试列方程组 (不要求求解),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然后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 完成。 设计意图:提醒并指导学生要先分析问题的两个未知数关系,尝试结合题意, 寻找到两个等量关系,列方程组。体会直接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方程组更加直 归纳总结师生活动: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并回答以下问题 1.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在探究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 4.你还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意 识;培养学生自我归纳概括的能力. 布置作业教科书第90 页第3,4 六、目标检测设计1.填表,使上下每对x,y 的值是方程3x+y=5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掌握情况. 2.选择题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掌握情况.5、《平方根》教学设计(第1 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被开方数越大,对应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 2.内容解析 算术平方根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引入算术平方根,是解决实际问题的 需要.作为《实数》的开篇第一课,掌握好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计算,一方面可 为后续研究平方根、立方根提供方法上的借鉴,另一方面也是为认识无理数,完 成数集的扩充,解决数学内部运算,以及二次根式的学习等作准备.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分两个部分,分别是关于一个正数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和关 的算术平方根的规定.由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引出其符号表示、读法及什么是被开方数.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利用互逆关系,求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根据 这些数的算术平方根的结果,不难归纳得出“被开方数越大,对应的算术平方根 也越大”的结论,其间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2)会求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说出正数 的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记住0 的算术平方根是0;会 用符号 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并能正确读出符号 ,能够说出 的名称;理解符号中被开方数 是一个非负数.(2)学生能依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判断一个数有没有算术平方根;掌握用 平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方法,会求出 100 以内完全平方数或分子、 分母均是这类数的分数的算术平方根,以及上述这类数扩大或缩小100 10000倍的数的算术平方根;了解被开方数越大,对应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完全平方数,对乘方运算也有一定 的认识.但对于算术平方根为什么只是就正数进行定义,并对0 的算术平方根作 出规定,大多数学生不习惯.还有就是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这种某数不能进行 某种运算的情况在有理数的前五种代数运算中,一般不会碰到0 不能作除数除 外;加之算术平方根的符号表示只涉及一个数,这与前面所学都涉及两个数的 运算不一样,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深化对算术平方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教科书中本章的章前图,说明这是神舟七号宇宙飞船升空的照片, 并提出下面的问题. 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本章的引言,你从引言中发现了哪些与数有关的概念?本章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的研究思路是什么? 师生活动 学生阅读,回答;教师补充说明数的范围不断扩大体现了人类在 数的认识上的不断深入,让学生感受数的扩充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引入本章学习,激发兴趣,增 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2.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问题2 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鸥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dm 的正方形 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师生活动:学生可能很快答出边长为5dm. 追问 请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生活动: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回答,教师可结合图片强调思路.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活动 中去,同时为学习算术平方根提供实际背景和生活素材. 问题3 完成下表: 正方形的面积/dm 1636 边长/dm 师生活动:学生可能很快答出.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已知正方形面积求边长问题的解答,加强学生对这种运 算的理解,为引出算术平方根作好铺垫. 问题4 你能指出问题2 与问题3 的共同特点吗? 师生活动:学生可能回答:上述问题都是“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为“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 个正数”的问题,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 的平方等于 ,那么这个正数叫做 算术平方根.的算术平方根记为 ,读作“根号 叫做被开方数.问题 上面就一个正数给出了算术平方根的定义,那么,你认为“0的算术 平方根是多少?”“怎样表示”比较合适呢? 师生活动:学生不难回答“0 的算术平方根是0”,可以表示为“ ”;教师指明: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包含“正数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和“0 的算术平方根”的规定两部 追问(1)根据以上学习,你认为对于算术平方根中被开方数 可以是哪些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算术平方根中被开方数可以是正数或0, 即非负数. 追问(2) 为什么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呢?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因为任何一个正数的平方都不可能 是负数.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追问,由学生思考解决,体会分类讨论,既加深学生对 算术平方根的理解,又让学生养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追问(3) 请判断正误: (1) 5 是 25 的算术平方根; 的算术平方根是0;(4)0.01 是0.1 的算术平方根; (5)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的算术平方根.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讨论,教师对有难度的进行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检验对算术平方根的理解. 3.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1)100;(2) ;(3)0.0001. 师生活动:教师给出第(1)小题求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思考过程,学生模仿 独立完成第(2)、第(3)小题,两名学生板演后,全班交流. 追问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大全”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集锦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集锦

学生,教师,数学,教学,课堂,教材,问题,教学反思,对学生,工作,中考,课堂教学,方法,知识,教学中,设计,初中数学教师,效益,方面,经验,指导,研究,教学工作,教学过程,家长,师生,意识,教学方法,数学知识,特点

2020-08-11 #故事大全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精选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精选

学生,教师,课堂,中考,教学,课堂教学,问题,效益,教材,设计,教学中,意识,数学,知识,指导,对学生,信息,内容,基础知识,拘泥于,能力,系统,课本,题型,教学过程,数学学习,课堂上,在课堂,作业,参与面

2020-08-11 #故事会

初中数学《公式法》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公式法》教学设计

公式法,配方法,解一元,学生,方法,步骤,求根公式,问题,让学生,设计意图,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公式,基础,方程,格式,过程,错误,什么情况,小组,小结,所学,难点,原方程,一环,习题,会用,内容,做题,层面

2014-01-27 #故事会

「初中数学」七上《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教编 教资考试案例)

「初中数学」七上《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教编 教资考试案例)

学生,性质,能力,余角,数学,补角,培养学生,思想,自主学习,教学,方法,让学生,几何,内容,图形,情感,方程,概念,观念,空间,知识,目标,符号语言,难点,分析,教学过程,数量关系,努力做到,剪纸,定义

2011-02-28 #故事会在线阅读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计划范文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计划范文

学生,集体备课,教师,教材,教案,课时,问题,统一,集体,上第,研究,目的,难点,个人,初中,发言人,原则,能力,课题,关键词,教学,计划,设计,内容,基础,教学方法,教法,数学,方法,时间

2020-08-02 #经典故事

赵静中国古代寓言读书推荐课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大全

赵静中国古代寓言读书推荐课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大全

中学,小学,寓言,小学生,学生,初中,高中,课件,教师,作文,故事,中学生,指导,中小学,A.,B.,实验中学,中国古代,小学数学,小学语文,时间,寓言故事,教案,行为,英语,论文,道理,实验小学,小学英语,上册

2020-05-03 #故事阅读

赵静中国古代寓言读书推荐课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大全

赵静中国古代寓言读书推荐课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大全

中学,小学,寓言,小学生,学生,初中,高中,课件,教师,作文,故事,中学生,指导,中小学,A.,B.,实验中学,中国古代,小学数学,小学语文,时间,寓言故事,教案,行为,英语,论文,道理,实验小学,小学英语,上册

2020-05-17 #故事会

赵静中国古代寓言读书推荐课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大全

赵静中国古代寓言读书推荐课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大全

中学,小学,寓言,小学生,学生,初中,高中,课件,教师,作文,故事,中学生,指导,中小学,A.,B.,实验中学,中国古代,小学数学,小学语文,时间,寓言故事,教案,行为,英语,论文,道理,实验小学,小学英语,上册

2020-07-25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