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一碗炸酱面 承载着老北京的文化和故事

时间:2020-08-17

面条背后的故事文化

提示:本文共有 192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一碗炸酱面,承载着老北京的文化和故事一碗炸酱面,承载着老北京的文化和故事

名人谭

百家号01 0813:29

微尘之中藏有大千世界,老北京的京味儿往往藏在红墙黄瓦之外的寻常胡同当中,胡同中的四方桌子,店小二的吆喝声,菜码盘,还有浓浓的酱香味儿,唤醒记忆深处的味道。

炸酱面是北京富有特色的食物,最初起源北京,不过在传遍大江南北之后便被誉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炸酱面制作简单,却又考究,已进入万千百姓餐桌上,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面食。

炸酱面的做法很简单,先将面条煮熟放入冷水中捞出,将黄瓜、香椿、豆芽、青豆、黄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码备用。将肉丁及葱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黄豆制作的黄酱或甜面酱炸炒,即成炸酱。面条浇上炸酱,拌以菜码,即成炸酱面。

一碗简简单单的炸酱面,它不单是我们日常餐桌上一道常见的美食,更有着自己的文化和故事。

据学者考究炸酱面的来源于满清八旗。清末时期,大多数八旗子弟家道中落,饮食上也就难以讲究,但是为了摆排场充面子,在吃面的时候,要放上酱,酱还要用油炸一下,这样色泽鲜亮,更能体现出酱的香味。然后加上时令蔬菜,将芹菜末、黄瓜丝、白菜心、豆芽、小萝卜等时蔬拌入炸酱面,这样显得样式多,吃起来更加新鲜可口,这便是炸酱面的由来。

炸酱面的精髓,一在于面,二在于酱。制作一碗好吃的炸酱面,要满足三个条件:面条的擀、切、煮、过冷水,酱要炸熟,菜码的搭配。

纯正的炸酱面必须是手擀面,和面的师傅要有把子力气,把生面团揉熟为止。擀面是保证面条粗细的关键,一张面皮擀到0.3厘米的时候就可以切了。为了避免粘连,加入干面,切成3 4毫米的面条。煮面时不要粘连,期间点三次水就够了,要保证面条的劲道和爽滑。

面条煮好后,冷天讲究吃热的,谓之“锅儿挑”(完全不过水),热天吃把面放到冷水中,俗称过水面。

准备黄姜和甜面酱两种酱,比例3:1加水调和之后,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块备用。中火炸熟后,放入葱末,姜末,再加入调和好的酱。转小火慢慢熬,直到酱与肉水乳交融,汤汁粘稠后就做好了。

菜码也是有讲究的,根据季节佐以各种时鲜小菜,谓之“全面码儿”。初春,用掐头去尾的豆芽菜(称掐菜)、只有两片子叶的小水萝卜缨,并浇上深绿色的腊八醋。春深,在酱里放上鲜花椒蕊儿,称花椒酱,面码儿则是青蒜、香椿芽、掐菜、青豆嘴、小水萝卜缨。初夏则以新蒜、焯过的鲜豌豆、黄瓜丝、扁豆丝、韭菜段等为面码儿。

有一首顺口溜可以见证菜品的繁多:“青豆嘴、香椿芽,焯韭菜切成段;芹菜末、莴笋片,狗牙蒜掰两瓣;豆芽菜喝,去了根,顶花带刺的黄瓜切细丝;心里美,切几批,焯豇豆剁碎丁,小水萝卜带绿缨;辣椒麻油淋一点,芥末泼到辣鼻眼。炸酱面虽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面码。

炸酱面起于清末,直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普及到老百姓的餐桌上。自然灾害过去了,面粉量供应渐渐充足,人们都有了可以常常煮食面条的条件,但蔬菜、肉类供应仍凭票供给,一般搭配面条的就是肉末炒酱或是菜叶子、黄豆等。由于操作简单,食物又美味,炸酱面进入鼎盛时期。

散文家梁实秋写过一本书:《雅舍谈吃》。书中有《面条》一节,记载了北京人吃炸酱面是一种热爱,梁实秋是从小吃炸酱面长大的。

他写道:面自一定是抻的,从来不用切面。家人自抻小条面,供三四人食用没有问题。用切面吃炸酱面,没听说过。

关于菜码,也是很讲究,当年没有蔬菜大棚,梁家吃面用时令蔬菜,一般是四色面码,掐菜、黄瓜丝、萝卜缨、芹菜末。

家里孩子多,经济困难,肉不能敞开供应,怎么办呢?经高人指点,酱炸到八成之后加茄子丁,或是最后加切成块的摊鸡蛋。

书中也提到,北平人没有不爱吃炸酱面的。梁先生家是一个面馆,午间隔墙我们可以听到“呼噜——噜”的声音,那是吃炸酱面的声音,“咔嚓”一声,那是啃大蒜的声音!可谓是生动形象。

梁先生还提到炸酱面有超死回生之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他有一个妹妹小时患伤寒,中医认为已无可救药,吩咐随她爱吃什么都可以,不必再有禁忌,我母亲问她想吃什么,她气若游丝地说想吃炸酱面,于是立即做了一小碗给她,吃过之后立刻睁开眼睛坐了起来,过一两天病霍然而愈。炸酱面有超死回生之效!

国文大师如此喜欢炸酱面,你怎么看呢?

欢迎在文章下方评论,点赞并关注我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名人谭

百家号最近更新:01 0813:29

简介:谈谈名人们的那些事儿

作者最新文章一碗炸酱面,承载着老北京的文化和故事01 0813:3001 0423:2301 0213:20相关文章光明网01 08光明网01 08环球网01 08青海网01 08光明热点01 08??Baidu京ICP证030173号返回顶部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一碗炸酱面 承载着老北京的文化和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一碗炸酱面 承载着老北京的文化和故事

一碗炸酱面 承载着老北京的文化和故事

炸酱面,面条,炸酱,声音,小水,芹菜,萝卜缨,青豆,餐桌上,黄豆,梁实秋,梁先生,黄瓜丝,北京,切面,时候,时令蔬菜,炸熟,甜面酱,胡同,花椒,蔬菜,豆芽,豆芽菜,食物,韭菜,黄瓜,香椿芽,供应,再加入

2019-10-03 #经典故事

老北京炸酱面好吃 却不知道老北京炸酱面还有一段故事的请举手

老北京炸酱面好吃 却不知道老北京炸酱面还有一段故事的请举手

炸酱面,好的,故事,黄瓜,丁儿,老北京人,一根面,板上,北京,末儿,青豆,芹菜,莴笋,豆芽菜,面条,香椿,喜欢吃,不耽误,宗端,段儿,麻花儿,干锅,并加,成一,老北京,胡同里,里一,严格控制,刺儿,切细

2015-03-03 #小故事

老北京的生活 梦回紫禁城

老北京的生活 梦回紫禁城

北京故宫,北京,历史,故宫,爆肚,穷人,珍宝馆,老北京,小时候,北京小吃,味道,大栅栏,大肠,姥姥,御花园,手感,扬州,炸酱面,瑞蚨祥,珍宝,紫禁城,绸缎,蜜蜡,钟表,门票,展览,经历过,乾隆,别太,和建

2019-11-21 #经典故事

京城南锣鼓巷美食 领略原汁原味的老北京

京城南锣鼓巷美食 领略原汁原味的老北京

北京,南锣鼓巷,冰糖葫芦,吹糖人儿,店里,糖人,糖葫芦,美食,传统,吃法,牙膏皮,糖稀,蒜泥,鸭子,孙猴,老北京,老北京炸酱面,五花肉,儿童,冰糖,切片,四合院,口味,味道,地方,客人,小贩,师傅,挑子,技法

2013-12-16 #短篇故事

北京胡同的文化 寻找老北京的记忆

北京胡同的文化 寻找老北京的记忆

胡同,北京胡同,北京,辟才胡同,人们,情怀,地方,水井,蒙古语,一种说法,以市场,赵禹,吴良,张城,韩家潭,东夹道,内务部街,前街,干面胡同,柴胡同,油坊胡同,烧酒胡同,老北京人,老北京,红星胡同,茶儿胡同,韩家胡同,为数,产业,人名

2011-08-15 #经典故事

老北京文化:胡同文化以及名称的变革

老北京文化:胡同文化以及名称的变革

胡同,北京,胡同文化,文化,名称,北京胡同,北京人,四合院,街道,生活,刘胡,西官房,好的,恭俭胡同,胡同里,三轮车,东西,习惯,人们,内府,原名,太监,地方,基础,情况,所在地,时代,物质,衙署,辛亥革命

2012-11-16 #故事会

老北京文化:北京刻瓷 街头杂耍艺人以及皮影戏的故事

老北京文化:北京刻瓷 街头杂耍艺人以及皮影戏的故事

艺人,皮影,皮影戏,耗子,表演,瓷器,狗熊,人们,木箱,观众,老北京,人物,时候,材质,猴子,道具,朱友麟,书画,作揖,先生,兽皮,刀子,北京,尖端,彩绘,所学,技术,技艺,木架,瓷板

2011-01-06 #故事阅读

老北京文化:小窝头 卤煮火烧 北京烤鸭的由来

老北京文化:小窝头 卤煮火烧 北京烤鸭的由来

北京,慈禧太后,老百姓,苏造肉,民间,陈兆,窝窝头,卤煮火烧,张东官,小窝头,猪下水,南京,食物,临安,乾隆帝,五花肉,杭州,清宫,美味,说法,香料,明宫,师傅们,仿膳饭庄,土生土长,老北京,北海公园,价格,做法,原料

2008-09-10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