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变羊故事及其文化意蕴

时间:2020-08-19

羊在古时候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053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2 分钟。

作者简介:霍现俊( 1961- ),男,文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张国培( 1983- ),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6 级研究生。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变羊故事及其文化意蕴霍现俊 张国培(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 要:羊作为牲畜在中国古代的生活中主要用于食用以及祭祀,温驯是其性情主导的一面。当羊作为形象进入小说作品并成为一些故事类型如仙话等的重要意象时,便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变化和特点,大量羊形象的出现成为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而在变羊故事的情节模式中,则被注入了男性强势地位及因果报应、劝人为善等文化导向。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变羊故事;文化意蕴 羊,是人们日常生活最习见的家畜之一,自古以来饲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食用。不过,从“美”字的构造可以看出,在古人眼中羊是一种美味 ① ,而且,“羊”又被解释为“祥”,成为吉祥的象征 ② 。因之,它的食用功能和吉祥的内涵使它与祭祀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羊的主导性格是温驯,其善于结群却又不结党营私的美德 ③ ,被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并以此教育臣民。当然,羊并非一味地温驯,有时还有倔强的一面 ④ ,显见其性格是具有复杂性的。羊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逐渐进入文学领域,成为文学创作者选择的对象。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也就出现了非常多的羊的形象,这些羊的形象,其类型和内涵较之生活中的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出更为丰富的文化特征。本文的重点在于梳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变羊”故事,并以此探讨“变羊”故事所承载的文化意蕴。 一、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变羊故事(一)羊与妖魔《搜神记·贲羊》:“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问之仲尼曰:‘吾穿井而获狗,何耶?’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魍魉;水中之怪,龙、罔象;土中之怪,曰贲羊。’”〔 1 〕( P149 ) 《搜神记》是晋时的志怪小说,其写作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可见干宝是将这件事作为事实而记述的。贲羊既为土中之怪,它是何面目、是否兴风作怪这里并没有交代,贲羊在土缶之中反是一种很静默的状态。《太平御览·兽类·羊》也收集了类似的故事,“《韩诗外传》曰:鲁哀公使人穿井,三月不得泉,得一玉羊焉”〔 2 〕( P4002 ) 。哀公以为是玉羊,想通过祝祷使它升天,但没有做到,孔子见到所谓的“玉羊”后也说了类似的话:“‘水之精为玉,土之精为羊,愿无怪之,此羊肝土也。’公使杀之,视肝即土矣。”〔 2 〕( P4002 ) 两个故事中水之精有所出入,但土之精是一样的,都是羊,·4 1 1·燕赵学术 · 2008年春之卷 · 中国古代文学可知《太平御览》所收故事中的羊也是贲羊,由此正可以增加一点对贲羊的认识,贲羊之肝为土,没有妖法,人们可以很轻易地杀掉它。而哀公所说的“玉羊”却不同于贲羊,《初学记》卷二十九“羊”中收集有关“玉羊”的不少材料:“《瑞应图》曰:钟律和调则玉羊见。”“《周易编谋类》曰:太山失金鸡,西岳亡玉 羊。 郑 玄 注 曰:金 鸡 玉 羊,二 岳 之精。”〔 3 〕( P709-710 ) 可见玉羊是西岳之精,且是祥和的象 征。另 外,《艺 文 类聚 · 卷九十四·兽部中·羊》引《玄中记》曰:“千岁之树,精为青羊。”〔 4 〕( P1632 ) 透露出作为植物神的树神,其形状即是羊。羊与自然界的精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古代的神魔小说中也很自然地出现了羊所变化而成的妖怪。《西游记》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叙述孙悟空在车迟国与三位大仙斗法的故事,其中第三位大仙称为羊力大仙,北海龙王交代:“这个孽畜,苦修行了一场,脱得本壳,却只是五雷法真受,其余都 了傍门,难归仙道。”〔 5 〕( P568 ) 与孙悟空比赛下油锅,孙悟空令龙王收回了他锅底的冷龙,结果死于油锅之中。第四十七回开头孙悟空又交代“那羊力是一个羚羊”。《封神演义》第九十二回《杨戬哪吒收七怪》,七怪即梅山七怪,其中有羊怪杨显,杨显来投袁洪助纣为虐,“少时见一人面如傅粉,海 下 长 髯,顶 生 二 角,戴 一 顶 束 发 冠……”〔 6 〕( P835 ) 姓氏与相貌都保持了羊的典型特征,并且面貌姣好,是个美男子的形象。在这些神魔小说中,羊也像其它动物一样,成精后幻化成人的样子加入邪正双方的斗法。虽然它们也会兴风作怪,但是本事都不大,羊力大仙是三位大仙中表现最少的,杨显也没有任何特殊的本领,很快就被杨戬割下了羊头。这也比较符合羊并不很强烈的个性。除了神魔小说,在笔记小说中也有羊的妖化,如《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中记叙了雷羊公蓄养了几只羊,一天,其中一只忽然像人一样站立起来跳舞,大家都以为不祥,欲杀之。雷阳公认为必是有东西附着在羊身上才如此,这是神在以此警示自己应该注意修德,杀羊无益,后拔贡为官,终身没有纤毫过错。作者只是借用羊的异样变化肯定儒家修德才是避祸的根本措施,而佛道只是解决表面的问题。总之,羊在小说中以妖魔的形象出现,但是与其他妖魔相比,它的功力不够深,表现比较平庸。(二)羊与断案《初学记·卷二十九·羊第八》引《崔豹古今注》曰“羊一名长髯主簿”〔 3 〕( P709 ) ,羊在生活中还有一个叫“长髯主簿”的别名,长髯可以理解,是羊的特征,主簿是掌管文书的官,各官署都设有主簿。虽然难以考查为什么把羊比为主簿,但古代却有羊断案的例子,王充《论衡》:“觟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 7 〕( P270 ) 《神异经》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一角羊若面对两个争斗的人时,会用角去触不正直者;若面对两个争论的人,则会去啃咬错的一方。《酉阳杂俎》曰:“开元二十一年,富平县产一角神羊,肉角,当顶白毛上捧。议者以为獬豸。”故汉代以后法官之冠即称獬豸冠。《后汉书·舆服志下》曰:“法冠,一曰柱后……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 8 〕( P3667 ) 《晋书·舆服志》:“或谓獬豸神羊,能触邪佞。”〔 9 〕( P768 )直到清代,执法官员还穿着绣有獬豸图形的朝服。皋陶以一角羊治理官司,只是一个传·5 1 1·霍现俊 张国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变羊故事及其文化意蕴说,而后代的公案、神魔小说中,类似的故事可惜没有继承下来。神魔小说基本不涉及官司问题。公案小说则比较忠实于生活,“对于古代小说而言,公案在内容上就是官吏审案,在形式上应该包括发案、勘断、结案三层结构”〔 10 〕( P25 ) 。在这个过程中虽也间有鬼魂之类出现以帮助官家断案,实际揉入的是因果报应,并没有类似的传说出现。可以说,一角之羊断案在皋陶时代基本就成了个案。(三)羊与转世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有很多关于阴曹地府的描写,前世所造罪孽不同的人们,在地狱中会受到不同的对待。生前积福者,或得以成仙,或在地狱为官,或转世享福。而生前造孽万劫不复者,则每时每刻都要在煎熬中不得超生,或者被责罚后转世为各种不同的动物,以此偿还前生所造的罪孽,羊经常是这些人转世后所成之物。《幽明录·赵泰》中赵泰游地狱“受变形城”时所见,淫逸者化为鹄鹜蛇,恶舌者化为鸱鸮鸺鶹,“偷盗者作猪羊,身屠,肉偿人”〔 11 〕( P181 ) 。《聊斋志异·某公》中冥间为惩罚某公,使之来世转生为羊。转生为羊受苦赎罪,正是佛教因果报应在中土文学中的体现。(四)羊与仙话仙境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一个常见的背景,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遇仙的故事。但这里的仙境不同于《西游记》中的天界,也不同于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而是大多类似于世外桃源。遇仙故事中的传统意象为高山、流水和桃花。高山流水是神仙生活的背景,桃花及其果实是神仙生活的象征。西王母住在昆仑山上,她降临汉宫与武帝见面,给汉武帝带来的礼物就是桃子。《幽明录》中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天台山上有一株硕大的桃树,吃几枚即可充饥,这株桃树即是在告诉读者二人已入仙境。在《桃花源记》中,主人公是在桃花夹岸、落英缤纷中走进一片乱世中的和平安宁之地。“桃实之说本是仙境传说的常见母题,桃既有驱鬼辟邪的功能,也是延年长生之果,《神异经》已言食桃‘令人益寿’”〔 12 〕( P383 ) 。《西游记》中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就是由七仙女专门看管的,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长叶,三千年一结果,凡人吃后可以增寿。但是这种情况在《搜神后记》“剡县赤城”故事中发生了变化。小说中袁相、根硕二人是会稽县人,在山中打猎,“见一群山羊六七头,逐之……羊去,根等亦随”〔 13 〕( P2 ),于是逐渐进入仙境。这里的山羊意象与桃树一样,具有灵性,可视之为仙境的一种象征。与桃树不同的是,它不再处于静穆的状态,而是处在动态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山羊像使者一样将袁相和根硕引入仙境。综观在关于羊的仙话中,这是很特别很少见的一种现象。不过,其主导的一面还是处在静止的状态之中。《幽明录·痴龙珠》写洛阳一丈夫被妻子推入深穴,却在此发现了另一个仙境世界,宫殿华贵,珠光宝气,人长三丈,游历到饿时,长人向他指示树下一羊,令捋羊须,得珠,前两次所得长人给他拿去,而第三次所得却令他吃下疗饥。他回到洛阳后,问张华才知道,“羊为痴龙,其初一珠,食之与天地等寿,次者延年,后者充饥而已”〔 11 〕( P23 ) 。这只羊是龙的一种,名为痴龙,可见它的呆性,至少不很灵活,这正与生活中的羊一样。羊在很多时候也会成为仙人的坐骑,关于广州的一个传说中已有。广州又名羊城,在广州越秀公园有一座五羊雕像,这与一个五羊降福的传说有关,公元前9世纪,周朝的楚国在今天的广州建造了一个城邑,名为·6 1 1·燕赵学术 · 2008年春之卷 · 中国古代文学楚庭。有一年,楚庭因连年灾害,田地荒芜,农业失收,百姓饥荒。有一天,南海的天空出现五朵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红橙黄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五只仙羊,仙羊口衔一棵一茎六穗的稻子,徐徐降落在这座城市。仙人把稻穗赠予百姓,把五羊留下,祝愿这里永无饥荒,然后腾空而去。从此,广州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于是有了 “羊城”、“五羊城”、“穗城”之称。唐裴铏《传奇》中亦出现了以羊为坐骑的故事:崔炜落入巨穴,为白蛇治好赘疣,白蛇将他带到皇帝玄宫后,“逡巡有日影入照坐中。炜因举首上见一穴,隐隐然睹人间天汉耳。四女曰:‘羊城使者至矣。’遂有一白羊自空冉冉而下,须臾至座。背有一丈夫,衣冠俨然,执大笔,兼封一青竹简,上有篆字,进于香几上,四女命侍 女 读 之 曰:‘广 州 刺 史 徐 绅 死……’”〔 14 〕( P62-63 ) 这个故事正好印证了广州城又称为羊城的传说,至少在唐代已是如此。《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中“(龙)女乘白羊车,送诸海涘”,白羊所拉之车成为龙女所乘之车,在关于龙君龙女的故事中,乘坐羊所拉之车的很少见。“羊车”在古代也指装饰精美的车子或是宫中用羊所拉的车子。羊车即祥 车,亦即吉祥 之车。高启 《题画犬》:“莫向瑶阶题画犬,羊车半夜出深宫。”可见龙女所乘坐的羊车还是有它的现实基础的。《列仙传·修羊公》:“修羊公者,魏人也。在华阴山上石室中,有悬石榻卧其上,石尽穿陷。略不食,时其黄精食之。后以道干景帝,帝礼之,使止王邸中。数岁,道不可得。有诏问修羊公能何日发,语未讫,床上化为白羊,题其胁曰:‘修羊公谢天子。’后置石 羊 于 灵 台 上,羊 后 复 去,不 知 所在。”〔 15 〕( P65 ) 从中可见修羊公的本来面貌与他的名字是一致的,他是一只得道的仙羊。羊与仙境的故事关系密切,在仙境故事中羊扮演了各种角色。其中最为特别的是袁相根硕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思维与其他故事是不同的,中国传统文人在选择意象时往往趋向于静的一面,羊的形象也不例外,但袁相根硕故事中羊的形象则是在动态中,跳出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转而用一种活跃的方式,作者赋予羊身上的灵性远大于桃的灵性。希腊神话中也出现了很多羊的形象,而袁相根硕故事是关于羊的故事中最接近希腊神话的。(五)羊的其他怪异变化羊在化妖或为仙的同时,还有很多其他怪异的变化,这些变化既不可以称为妖,也难以称为仙,只是一种比较奇怪的变化。《搜神记·宋定伯》:“(鬼)下著地,化为一羊,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1 〕( P199 ) 小说讲了一个遇鬼的故事,这个鬼或者生前是羊,或者鬼被唾之后会变化成羊,总之像羊一样,既没有狰狞的面目,也没有狡黠的心性,相反,他在人的面前表现了傻的一面,被人愚弄,显见是很憨厚的鬼。在葛洪的《神仙传》中有羊化为石的故事。《皇初平》讲皇初平15岁时牧羊,被道士带到金华山,多年之后,他的兄长终于找到他,问他羊在哪里,平说羊在山东边附近,并带他去看,可是平兄只看到白色石头,“平言叱叱羊起”,白石立刻变作了数万头羊。可见皇初平此时已经得道很深,“叱叱”是一种咒语,使他的羊变成白石,也可使白石变成羊。唐传奇中,羊曾经作为雨工的形象出现。《柳毅传》中柳毅在碰到龙女时发现她正在北海牧羊,他答应为龙女传书后,“……复问曰:‘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祇岂宰杀乎?’女曰:‘非羊也,雨工也。’‘何为雨工?’曰:‘雷霆之类也。’毅顾视之,则皆矫·7 1 1·霍现俊 张国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变羊故事及其文化意蕴顾怒步,饮龁甚异。而大小毛角,则无别羊焉”〔 14 〕( P277 ) 。柳毅以为神也要饲羊来吃,但龙女告诉他这是雨工,它们除了毛角、身体大小与羊一样外,已经变成很奇怪的模样,并且“矫顾怒步”,失去以往柔顺的面目。把降雨想象成一人主管集体工作的过程。在中国神话中,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想象,龙王降雨在民间传说已久,但是否也驯养了一批羊来当雨工则很难说。《柳毅传》给人描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降雨背后的故事,只是没有更详细地讲述所谓雨工是怎样工作的,而且这个故事也没有被继承下来。在《西游记》中,人间降雨已经发展成一个非常完整的过程,分工细致,风婆婆、二郎管风,推云童子、布雾郎君管云雾,其次为雷公电母,然后由四海龙王降雨,但整个过程跟羊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然《柳毅传》中把羊想象成雨工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虽然羊的面目已有所变化,但符合羊善结群、服从管理的特点。《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则说,一天早晨忽然卫河呼噪声很大,河边居民以为决堤了,看时却见“河中一羊头昂出水上,巨如五斗栲,急如激箭,顺流向北去,皆曰羊神过”〔 16 〕( P383 ) 。在百姓的心中羊神这一概念还是存在的,只是反映在小说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这里的羊神不像通常所说的面貌俊美,是白羊化身,而是巨大无比,虽未写面貌如何,但可知羊神过河时气势很大,以至使人感觉像是大河决堤。其实纪昀作为一个文人,他不相信这些话,认为是“蛟螭之类,首似羊也”,并拿出了证据,“《埤雅》载龙九似,亦称首似牛云”。似乎他的话更有道理。但无论谁的正确,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两点:其一,羊神在人的心中存在;其二,蛟是传说中能发水的龙,螭是传说中没有角的龙,蛟螭之类中,有一种长着羊一样的头。《增修埤雅广要》卷八《人道门·宿生类·宗前身崔府君》中有一则宋孝宗前身是崔府君的传说,崔府君又称崔判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神化人物,他既是民间传说中冥府的“四大判官”之一,又是道教中的一位神灵。传说孝宗的母亲梦到崔府君抱着一只羊来,并告诉她“以此为识”,孝宗出生后即小名羊,并最终立为皇子。在这个传说中加入了羊,应是基于《说文》中将“羊”释为“祥”的缘故。 二、变羊故事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从上文的材料可以看出,羊在进入小说故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不同变化的羊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羊不断变化的意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首先是羊自身的变化。羊在上古时代即以一种吉祥的象征———玉羊出现,与上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赋予它的吉祥含义是一样的。但同时它亦作为精怪出现,如春秋时代的土中之精,与水中之精、山中之精并称。羊的精怪特色不断流传,在晋朝的文学作品中又以树精面目出现。这些精怪的形象正是后代小说中羊变化为妖魔的基础,而羊仙气十足的玉羊形象则为后代的仙话做了铺垫,比如《列仙传》中有魏人修羊公是一得道为仙的山羊,《搜神记》中亦有 “高山君”。高山君即是羊幻化而成,“汉齐人梁文,好道。其家有神祠,建室三四间,座上施皂帐,常在其中。积十数年。后因祀事,帐中忽有人语,自呼‘高山君’。大能饮食,治病有验。文奉事甚肃。积数年,得进其帐中。神醉,文乃乞得奉见颜色。谓文曰:‘授手来。’文纳手,得持其颐,髯须甚长。文渐绕手,卒然引之,而闻作羊声。座中惊起,助文引之,乃袁公路家羊也。失之七八年,不知所在。杀之,乃绝”〔 1 〕( P225-226 ) 。袁公路家·8 1 1·燕赵学术 · 2008年春之卷 · 中国古代文学的羊藏在梁文家的祠堂,经过七八年,道行越来越深,以至最终暴露身份时成了一场很具有讽刺性的闹剧。但这个故事中的羊在得道之后,并没有成仙遁去,而是在人间享受祭礼,并行医救人。羊在变化后仍然保留本性上的特征,这种特征体现在名字上,也体现在身体上,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比如高山君的胡须,杨显的颔下长髯、顶上二角等。这也意味着,羊在变化过程中,以变化为男性为多。再如《聊斋志异·造畜》篇中在妖术的作用下,羊变化为童子。羊妖在后世也有变化为女性的现象,如唐人戴孚《广异记》写羊妖化为青衣妇人,言行不逊,神巫不能禁止。但这种变化不是主导的一面。在羊幻化为男性时,往往既具有仙的特点,又具有妖的特点,这也就是高山君坐帐中七八年即使没有为非作歹,其结果仍然被杀的原因。不过,羊的神性在魏晋六朝时基本被消解,逐渐转化为羊的仙性,成为此时仙话故事的重要意象,并为后代的仙话做了铺垫。众所周知,魏晋六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隐逸山林,寻求“仙境”的“仙话”,实际突出的是人的现实的欲求,意即寻求一块远离乱世的相对宁静的乐土。这与中国传统的隐逸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尽管此时隐士们隐逸的动机和目的各不相同,但他们傲视当权者的品格却被后世后人所重。譬如上文所引皇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后世以此为题材的诗歌创作抒发的正是这种隐逸情怀,对皇初平超尘脱俗的仙风道骨表达了无限的敬慕和向往之情 ⑤ 。显见其影响是很深刻久远的。孙元璋先生在其《昆仑神话与蓬莱仙话》一文中也认为仙话“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17 〕其次人也会变化为羊。当人变化为羊时,一方面是出于因果报应,《幽明录》已有使人来世变为羊以惩罚偷盗者。在后来的冥府故事中,羊常与其它动物一起,成为来世惩罚人的工具。其实这样的故事首先发源于佛经。中古汉译佛经典籍中载有老翁变羊的故事,故事讲某老翁为吃肉,让诸子取羊来祭祀田头树,说己家赖此树而富。老翁命终后遭到了羊的业报,转生为自家之羊,“时值诸子欲祀树神,便取一羊,遇得其父,将欲杀之”,他笑着解释说:“而此树者有何神灵?我于往时为思肉故,妄使汝祀,皆共汝 等 同 食 此 肉。 今 偿 殃 罪,独 先 当之。”〔 18 〕( P492 ) 正赶上一个罗汉乞食到此,便借给主人道眼,令其亲自观察,“乃知其父,心怀懊恼”,于是诸子痛心悔过,从此不再杀生。佛经中的这个故事在道德蕴藉上启发了中土的变羊故事,以变羊作为惩罚,其中的因果关系和说教目的都非常明显。另一方面,这个故事的情节模式也被中土变相地继承过来。冯梦龙《古今谭概·谲知部·制妒妇》:“《艺文类聚》:京邑士人妇大妒,尝以长绳系夫脚,唤便牵绳。士密与巫妪谋,因妇眠,士以绳系羊,缘墙走避。妇觉,牵绳而羊至,大惊。召问巫,巫曰:‘先人怪娘积恶,故郎君变羊,能悔,可祈请。’妇因抱羊痛哭,悔誓。巫乃令七日斋,举家大小悉诣神前祷祝。士徐徐还,妇见,泣曰:‘多日作羊,不辛苦耶?’士曰:‘犹忆啖草不美,时作腹痛。’妇愈悲哀。后略复妒,士即伏 地 作 羊 鸣。 妇 惊 起, 永 谢 不敢。”〔 19 〕( P874-875 ) 这个故事并不是人变化为羊,但是它的基本情节模式却是源于变羊,目的也是惩罚,只是改为惩罚妇人之妒。故事中的丈夫与女巫联合起来对付自己的妻子,使得妻子在骗局中伤心并妥协。他们在利用妻子对丈夫的深厚感情的同时并没有感到自责。而他们的最终目的却是帮助丈·9 1 1·霍现俊 张国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变羊故事及其文化意蕴夫可以摆脱妻子的束缚,晚上随便出去寻欢作乐,同样他们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事实上,当变羊情节模式运用到这个故事上时,已变为男性话语叙事模式中的一种,充分体现出了男权社会中男性所把握的话语权及其强势地位。〔 20 〕羊的最后一种变化,即在面目上虽不再做任何的改变,但是却又不同于生活中的羊,在它进入小说创作后,自觉地承担起叙事上的任务。在希腊有许多关于羊的神话,但古希腊神话中羊的形象与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羊非常不同。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羊幻化为完整的人,只保留某些特征,然后以一个人的形式参与到叙事中,且大多处于静穆的状态。在希腊则不同,如奥林波斯神教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他是宙斯的私生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他漫游世界时,陪伴他周游世界的有一大群山羊之神,萨提洛斯即是其中之一。萨提洛斯是一个羊人,他有人的形状但长着羊耳和羊尾,很明显这个羊人与中国的“羊人”非常不同,本质特征上更趋明显,另外,萨提洛斯生来如此,并不是羊与人之间变化后的结果,他是完全以羊的身份陪伴酒神漫游世界,并在故事中担任角色。另外,狄奥尼索斯的另一个最亲密的伙伴牧神潘,他也是半人半羊,上半身是人形,下半身长着羊腿、羊蹄、羊尾,头上生有羊角羊耳,塌鼻,长须。在他身上,羊的特征更加明显。并且“这只羊”追求自由,一切荒野、丛林、森林、群山都是他的故乡,他每天在山林中快乐地游逛。可见羊在希腊神话中是非常活跃的意象。这是它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羊最不同的地方。相对来说,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袁相根硕的故事是很特别的例外,这个故事中的羊不但在动态之中,并且直接参与叙事。山羊将二人引入仙境,是故事情节过渡的关键。这看上去是偶然的事情,但是作者在选择了这个意象的同时,已经无意识地赋予了它很强的叙事色彩。同时,这里的羊又没有作任何的变化,但它身上的仙性却丝毫不减,这也是与希腊神话中对羊这一形象的处理最相似的一点,也是最特别的一点。要之,叙事模式的不同,实际是思维方式不同的结果。虽然说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却创造了同样辉煌的“羊文化”系列,不管是文学的还是民俗的,这正是最值得我们肯定并加以深入研究的缘由。注 释:① 许慎《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膳也。”徐铉注:“羊大则美,故从大。”② 许慎《说文解字》释羊时又说:“羊,祥也。”羊之所以解释为祥,《艺文类聚·兽部中》引《春秋繁露》解释说:“凡贽,卿用羔。羔有角而不用,如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谤,类死义者;羔饮其母,必跪,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故以为贽。”由此看来羊具有好仁、死义、知礼的美好品德,所以它是吉祥的象征。③ 《艺文类聚》引《郑氏婚礼谒文赞》曰:“群而不党,跪乳有家。”即是说羊虽善于结群但不结党营私,这正是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美德,也是维系封建君主制所必不可少的。跪乳,正是孝道的体现。④ 《史记·项羽本纪》:“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很,《说文》解释为“不听从也”。⑤ 参见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前蜀贯休《和杨使君游赤松山》、明胡应麟《金华山三洞歌》等。·0 2 1·燕赵学术 · 2008年春之卷 ·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文献:〔 1 〕 干宝著,汪绍盈校注.搜神记〔 M 〕 .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 李昉等撰 . 太平御览〔 M 〕 .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3 〕 徐坚等 . 初学记〔 M 〕 . 北京:中华书局, 1962.〔 4 〕 欧阳询撰,汪绍盈校 . 艺文类聚〔 M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5 〕 吴承恩 . 西游记〔 M 〕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6 〕 许仲琳编,锺惺评 . 封神演义〔 M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7 〕 王充 . 论衡〔 M 〕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8 〕 司马彪撰,刘昭补注.后汉书〔 M 〕 .北京:中华书局,1965.〔 9 〕 房玄龄等撰.晋书〔 M 〕 .北京:中华书局, 1974.〔 10 〕 吕小蓬 . 古代小说公案文化研究〔 M 〕 .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11 〕 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 . 幽明录〔 M 〕 .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 12 〕 李道和.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 M 〕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13 〕 陶潜 . 搜神后记〔 M 〕 . 北京:中华书局, 1981.〔 14 〕 汪辟疆校录 . 唐人小说〔 M 〕 . 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 15 〕 吴增祺.旧小说〔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8.〔 16 〕 纪昀 . 阅微草堂笔记〔 M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7 〕 孙元璋 . 民间文学论坛〔 J 〕 .1989 ( 5 ) .〔 18 〕 杂宝藏经·卷九·祀树神缘(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 A 〕 . 〔日〕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 M 〕 .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0 (影印) .〔 19 〕 冯梦龙.古今谭概〔 M 〕 .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20 〕 王立 . 变羊惩妒妇故事的佛道文化溯源〔 J 〕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 5 ) .·1 2 1·霍现俊 张国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变羊故事及其文化意蕴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变羊故事及其文化意蕴”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探寻神话文学的法律意蕴

探寻神话文学的法律意蕴

西游记,西游,法律,孙悟空,猪八戒,人物,作者,历史,朝政,唐僧,吴承恩,专栏,世故,人性,小说,故事,古代法律,个性,中国,制度,八戒,奴性,女妖,律法,律条,总体,政治,文化,文学,沙僧

2019-06-21 #短篇故事

高祖还乡故事的文化意蕴及其接受方式

高祖还乡故事的文化意蕴及其接受方式

刘邦,高祖,故事,中华书局,大风歌,帝王,衣锦还乡,故乡,文化意蕴,大风,诗人,史书,后世,方式,司马迁,变异,史记,歌咏,游子,司马贞,张守节,史实,歌风台,汉高祖,评论,宴饮,猛士,人生,大汉,家园

2020-04-20 #小故事

高祖还乡故事的文化意蕴及其接受方式

高祖还乡故事的文化意蕴及其接受方式

刘邦,高祖,故事,中华书局,大风歌,帝王,衣锦还乡,故乡,文化意蕴,大风,诗人,史书,后世,方式,司马迁,变异,史记,歌咏,游子,司马贞,张守节,史实,歌风台,汉高祖,评论,宴饮,猛士,人生,大汉,家园

2020-04-20 #故事会在线阅读

高祖还乡故事的文化意蕴及其接受方式

高祖还乡故事的文化意蕴及其接受方式

刘邦,高祖,故事,中华书局,大风歌,帝王,衣锦还乡,故乡,文化意蕴,大风,诗人,史书,后世,方式,司马迁,变异,史记,歌咏,游子,司马贞,张守节,史实,歌风台,汉高祖,评论,宴饮,猛士,人生,大汉,家园

2020-04-25 #小故事

高祖还乡故事的文化意蕴及其接受方式

高祖还乡故事的文化意蕴及其接受方式

刘邦,高祖,故事,中华书局,大风歌,帝王,衣锦还乡,故乡,文化意蕴,大风,诗人,史书,后世,方式,司马迁,变异,史记,歌咏,游子,司马贞,张守节,史实,歌风台,汉高祖,评论,宴饮,猛士,人生,大汉,家园

2020-04-25 #故事大全

高祖还乡故事的文化意蕴及其接受方式

高祖还乡故事的文化意蕴及其接受方式

刘邦,高祖,故事,中华书局,大风歌,帝王,衣锦还乡,故乡,文化意蕴,大风,诗人,史书,后世,方式,司马迁,变异,史记,歌咏,游子,司马贞,张守节,史实,歌风台,汉高祖,评论,宴饮,猛士,人生,大汉,家园

2020-05-06 #长篇故事

高祖还乡故事的文化意蕴及其接受方式

高祖还乡故事的文化意蕴及其接受方式

刘邦,高祖,故事,中华书局,大风歌,帝王,衣锦还乡,故乡,文化意蕴,大风,诗人,史书,后世,方式,司马迁,变异,史记,歌咏,游子,司马贞,张守节,史实,歌风台,汉高祖,评论,宴饮,猛士,人生,大汉,家园

2020-05-06 #小故事

高祖还乡故事的文化意蕴及其接受方式

高祖还乡故事的文化意蕴及其接受方式

刘邦,高祖,故事,中华书局,大风歌,帝王,衣锦还乡,故乡,文化意蕴,大风,诗人,史书,后世,方式,司马迁,变异,史记,歌咏,游子,司马贞,张守节,史实,歌风台,汉高祖,评论,宴饮,猛士,人生,大汉,家园

2020-05-30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