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挖掘内容与形式 融合阅读与表达——以《大禹治水》为例

时间:2020-08-20

大禹治水到处奔走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380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可见,启发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并尝试表达出来,是这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任务。统编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伟人”为主题,安排了三篇人物类课文。《大禹治水》是本单元第一篇故事,讲述了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解决了洪水灾患的故事,其内容可以对学生产生一种良性的熏陶和感染。结合学段目标和单元特点,我们可以初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借助词句,体验人物形象与情感,了解并讲述故事内容,练习表达”。这样的课文如果没有经过细致的处理,往往会变成贴标签式的阅读,比如只是概念性地明白大禹的大公无私,却不能内化为细致的感受等,因而教师需要先深入挖掘文本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读懂故事,再跳出文本,引导学生生动地讲述故事。这样,在一入一出之间,就能实现阅读与表达的完美融合。

一、解读文本,内容与形式的挖掘

1.追根溯源,深藏情怀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课文围绕着“治水”这个主题.通过第1—2自然段,描写了治水的原因:其一是百姓受洪水之苦,其二是父亲鲧治水的失败。前者有关键词“泛滥”与“痛苦”相呼应,因为洪水泛滥,所以百姓痛苦,而“淹没田地”“冲毁房屋”“毒蛇猛兽的伤害”则是“泛滥”的具体化。后者关键在于段末的“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这句话,意味着大禹治水,一方面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是子承父业,想要继承父亲未完成的事业,也是家族精神的一种传承。追根溯源,有助于学生丰富对人物形象的认知。

2.语言洗练,数字“说话”

第3 4自然段写的是大禹治水的过程和结果,也是文章内容的重点。怎么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大禹治水的艰辛以及他一心为公的精神呢?词语,是这个阶段语文学习的有效抓手。文中“十三年”“三次”“一次”等词语,看似不起眼,其实恰恰勾勒出了大禹治水的时间轨迹图,所折射出来的英雄情怀值得我们反复朗读和品味。比如,“一去就是十三年”说明治水时间之长;“三次路过家门口”说明回家机会之少;即便这样,还是“一次也没有进家门”,体现大禹一心为公的品质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其实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学时,如果能引领学生抓住数字,品味与感悟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必然事半功倍。

3.强烈对比,体现智慧

课文虽然只有四百来字,却有多处明显的对比:一是大禹治水前后,人们的生活截然不同。治水前,“痛苦极了”,治水后,“安居乐业”,在这一苦一甜的强烈对比中,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治理洪水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大好事,禹为民请命、造福百姓的形象跃然纸上;二是“十三年”“三次”“一次”等时间之长与次数之少的对比,生动体现了大禹治水的艰辛与无私。三是鲧治水失败与大禹获得成功的对比。这一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文寻找依据。学生可以发现,鲧治水的方法是“筑坝挡水”,即堵,而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采用了疏导的方法,最终成功治水。这一堵一疏的对比,更能凸显大禹治水的智慧与创新。

4.大胆留白,鼓励想象

神话文本的本质是“想象”,因而进入神话文本的快捷通道也是“想象”。通过“想象”,学生方能更好地领悟神话之“神”。细细品读这则故事,我们不难发现故事本身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比如,大禹治水的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各种艰难险阻文中却未道尽。又如,第4自然段虽然描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却没有大费笔墨,哪怕是“疏导”治水的方法,也仅仅用一句话加以注释:“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可是,十三年的付出岂是这么一词一句可以概括的?词尽而意未绝,教师可抓住“千千万万”“很多”等词语,引领学生尝试想象、表达。

二、构想教学,阅读与表达相融

课文是阅读与表达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本课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讲讲故事,正是从阅读走向表达,这也为我们的教学构想提供了思路。

1.读故事,体验英雄形象

一是对比读。写法决定读法。在整体感知内容后,教师可以借助文中对比的写法,在读中引导学生比较大禹治水前后洪水及人们生活的变化,比较禹与鲧不同的治水方法,感受人物形象。比如,教师这样引读:大禹治水前洪水是什么样的?(生读。)治水后呢?(生读。)在大禹之前,治水的方法是什么样的?(生读。)大禹自己又是怎么治的?(生读。)洪水泛滥时人们生活是怎样的?(生读。)洪水退去后呢?(生读。)像这样,一前一后,一正一反,将故事解构成一个个对立面,有利于学生感受大禹的英雄形象。

二是想象读。如果说“对比读”是读出框架的话,那么,“想象读”则是读出故事的细节。这篇神话故事之所以简练,是因为用了很多高度概括的词语,这些词语恰恰就是“想象读”的“支架”。如,抓住“到处奔走”引导学生想象“在治水的十三年间,大禹奔走到哪些地方?他会遇到怎样的艰难”,抓住“千千万万”引导学生想象“这‘千千万万’的人都有哪些人呢”“河道疏通了,洪水通过河道,流入大海,这时候的大地出现了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文本中的插图,让学生想象文字背后的留白内容,让文本与学生已有的感受、经验建立起联系。这样,学生自然就能相对准确、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

2.讲故事,促进语言表达

人物形象往往在读的过程中愈发明朗,教师不需要对此进行过度解读、强行灌输,反而可以采用讲述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温情节,巩固其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

一是创设情境,促表达欲望。表达的动机与情感是促进表达能力提升的催化剂,因此,在学生讲述故事之前,教师应该创设合适的情境来激起学生讲述的内在动力,如“这个神话故事代代流传,如果让你当一回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你会如何讲述《大禹治水》这一故事呢”等激趣导入。

二是感受特点,明表达条理。如前文所述,文中有许多鲜明的对比,有助于学生理清故事框架,为有条理地讲述故事打好铺垫,如引导学生依次理清治理洪水前后的变化、鲧与禹不同的治理方法等。

三是提供“拐杖”,述英雄事迹。尽管低年级学生喜欢讲故事,但要把故事讲得顺、讲得好仍是不小的挑战。教师应适时提供词语“拐杖”,如“泛滥一退了”“伤害一驱赶”“冲毁—恢复”“痛苦一安居乐业”等,降低讲述难度。同时,在学生讲述禹治水的经过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抓住“到处奔走”“千千万万”等词,想象大禹治水的各种艰难险阻,抓住“三过家门而不入”,想象大禹的无奈与坚定,丰富细节,让故事更加生动饱满。这样,学生讲述故事就更具个人特色和感受。

附:《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写好衣字旁、横折提;借助猜读、联系下文和查字典的方法明确词语的意思;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通过朗读、对比、想象、讲述等方式感受人物魅力,激发阅读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揭开故事

2.初读课文,走进故事

1出示读文要求,学生练读。

2认读生字词。先指名读,再让学生想象画面,带着情感读:读着这两组词,眼前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心情如何?

洪水 毒蛇 猛兽 伤害 灾难 仍然

继续 认为 教训 退了 驱赶 恢复

3星级语句挑战读。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3.品味词句,读懂故事

1研读第1—2自然段,了解“泛滥”的意思。

①让学生画出表示洪水“泛滥”的词句,联系下文,猜测“泛滥”的意思。

②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体会“洪水泛滥”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师生合作朗读。

③让学生运用“连词成句,连句成段”方法讲好故事的开头。

2研读第3自然段。

①想一想:从哪些词语看出禹治水的艰难?

②想象补白,体会治水的艰辛,感受人物品质。

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大禹坚强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

当他遇到高耸的山峰,他——

当他遇到湍急的河流,他——

就算手上、身上被划出了一道道血痕,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血泡,他——

③补充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明确“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用法。

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试着讲一讲这段故事。

3研读第4自然段。

①设问:禹用了什么办法治水呢? (疏导。)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理解“疏导”中“疏”的意思?(联系近义词,猜一猜。)

②让学生查字典验证对“疏”字的猜测。

③小结:遇到生字时,可以先猜一猜它的意思,再查字典来验证。

④迁移学法,理解“安居乐业”的意思。

⑤配乐引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治水成功后的喜悦:“洪水退了,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有的……有的……有的……”。

4.总结全文,练讲故事

1让学生选一个方面,先在小组练讲,再整合其他组员的讲述,形成完整的故事。

①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②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

③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④禹开通河道,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

2适时提供词语“拐杖”,降低讲述难度。

5.指导书写,练写生字

6.布置作业,延伸故事

①我是讲故事高手。让学生回家把《大禹治水》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②我是阅读能手。推荐阅读《中国神话故事》,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挖掘内容与形式 融合阅读与表达——以《大禹治水》为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内容与形式俱佳?年度悬疑片《网络谜踪》再无后来者

内容与形式俱佳?年度悬疑片《网络谜踪》再无后来者

电影,故事,形式,观众,截图,导演,剪辑,都会,内容,时候,网络,悬疑片,伏笔,屏幕,桌面,状态,结局,画面,细节,节奏感,屏幕上,拍摄手法,夸大其词,张截图,人和,中大,好的,第一感觉,还可以,海报

2009-11-05 #短篇故事

故事内容与形式的演进——唐代——理性与智慧的光芒

故事内容与形式的演进——唐代——理性与智慧的光芒

故事,老二,老虎,高粱,猴子,小说,民众,梗概,民间故事,草房,演进,魏晋,国力,作品,媳妇,宝物,小儿,情节,故事情节,民间,老弟,艺术,观念,叙事艺术,幻想故事,显示出,佛道,侯白,华艳,唐人乃

2007-05-11 #故事阅读

《白蛇:缘起》胜在了艺术形式 输在了故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白蛇:缘起》胜在了艺术形式 输在了故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白蛇,小白,形式,缘起,人物形象,内容,影片,画面,爱情,许仙,人物,故事,形象,故事情节,方面,白蛇传,观众,形式上,内容与形式,国师,一面,光影,剧情,小青,性格,狐仙,艺术,衣服,音乐,哪一个

2013-06-09 #小故事

人物传记作文600字3篇

人物传记作文600字3篇

孔子,作文,家和,人物传记,中国,人物,事略,乐舞,创始人,经典,素材,春秋,教育家,音乐,人物类,伟大的思想,使用范例,儒家学派,内容与形式,字仲尼,鲁国人,艺术形式,尽善尽美

2020-07-26 #小故事

诸葛亮初次用兵的故事mp3在线听

诸葛亮初次用兵的故事mp3在线听

...图,文化遗产,编辑,领域,中国古代,出版社出版,内容丰富,内容与形式,历史典故,孩子们,增长知识,完美地,文化民俗,民族自豪感,结合起来,美绘本

2020-09-24 #故事大全

母女情深

母女情深

故事,母女关系,连贯,谭恩美,摘要,境地,一体,主题,基础,女作家,效果,文学界,结构,统一,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探索与创新,短篇小说集,文学体裁,环形成,美籍华裔,重要作用,交相辉映

2020-09-14 #短篇故事

母女情深

母女情深

故事,母女关系,连贯,谭恩美,摘要,境地,一体,主题,基础,女作家,效果,文学界,结构,统一,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探索与创新,短篇小说集,文学体裁,环形成,美籍华裔,重要作用,交相辉映

2020-09-15 #短篇故事

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mp3在线听

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mp3在线听

...遗产,空城计,编辑,领域,中国古代,出版社出版,内容丰富,内容与形式,历史典故,孩子们,增长知识,完美地,文化民俗,民族自豪感,结合起来

2020-09-24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