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林汉达.pdf

时间:2020-08-22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PDF

提示:本文共有 2814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7 分钟。

自由的风 /ploikj01 整理:不醉翁 林老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作为白话的历史文章,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物。而先秦的春 秋战国,正是百家争鸣的令人神往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奠基的一个历史时期。了 解这段历史对于每个中国人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原来不了解的人可以通过阅读,提高自己, 由不知变为有所心得;原来了解的人可以反思历史,对比当代,所谓“温故而知新”。 本书1948年时就已出版,后又于1962年和1964年修订,成书较早,但其客观真实的叙事 原则在今天看来仍是具有学习意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故试在每个故事后加以短评,作为和各位读者的交流,也欢迎各位指出故事本身或评论的错 误和不足。 我国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据记载,三代就有史官。早在周朝,列国就各有国史。历史家 把这些资料写成史书,如《左传》、《史记》、各种“通鉴”和“通史”,让我们能够有系统地 研究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不少历史事迹的叙述,就故事本身来说, 又是很高级的文艺作品。只是历史事件太繁杂,所用的语文到了令天也太深奥,要是没有老 师讲解,一般人很难自己阅读。我喜欢学习现代口语,同时又喜欢中国历史,就不自量力, 打算把古史中很有价值的又有趣味的故事改写成通俗读物。就这本书来说,开头我从《左传》 着手,后来把范围放大些,从周平王迁都洛邑写起,到秦始皇统一中原为止(公元前770年到 前221年,就是东周列国时代所包括的那些历史故事。 这五百多年可以说是中国由大小宗族兼并战争演进而为统一的东方大国的大时代。其中 有不少故事,虽然过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仍然为群众所熟悉,我们还经常谈着。令天我 们有不少常用的四言成语,还都是那时候的典故,例如,一鼓作气,老马识途,唇亡齿寒, 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鸡鸣狗盗,狡兔三窟,完璧归赵,奇货可居,毛遂自荐, 图穷匕见等等。每一个成语后面都有一段极动人的历史故事。要是我们能够用现代汉语把这 些故事写出来,那该多有意思。但是我自己对于历史研究十分浅薄,语文学习又很不够,我 只觉得这种工作是值得做的。 在写作过程中,有两件事情是应当向读者报告的, 就是有关本书的写法和自己在语文方 面的学习。 本书的写法 在有关春秋、战国历史的古书里,有几点是很突出的,例如,正统观念,重男轻女观念, 迷信思想,刺客行为等。故事还是旧故事,古书上没有的,我们不能凭空捏造,古书上明明 记着的,也不能一笔抹煞。不过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人的分析方法把它们整理一下,在叙述方 面当然有些区别了。 先就正统观念吧。一个国家或者一个部族,为了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正统观念有它积极 一面的作用。可是领主和领主之间的混战,贵族内部的争权夺利,在我们今天比较客观地看 来,就不必拿当时的正统观念去尊重这个,看轻那个。只要哪一个诸侯比较开明,对老百姓 多少有点好处,就算不错了,管他是正夫人生的嫡子还是姨太太生的庶子,管他是老大还是 老几。如果是个昏君,就暴露他的罪恶,也不必管他正统不正统。 还有,按照正统观念的说法,周朝分封诸侯的制度是不能废除的,七国灭了一百一十七 个“国家”,后来秦又灭了六国,部是违反正统制度的。所谓“灭人之国,毁人宗庙”,在 古书里部被描写为罪大恶极的行为。其实,从春秋战国,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都是封建领 主和封建领主的兼并过程,根本谈不到“灭人之国”。因为那时候被灭的只是某一个领主和 他的统治,并不是那儿的人民。这跟民族斗争中“灭人之国”或者帝国主义者向殖民地侵略, 完全是两回事。秦灭六国只是摧毁大国贵族的统治,六国的老百姓并没有因此做了亡国奴。 正相反,秦国兼并六国,推翻了直接压在他们头上的一层恶势力,客观上帮助了新兴的土地 所有者和商人,发展了生产力。因此,作者把兼并诸侯领主看成是统一中国的好事情,而不 是坏事情。可是在兼并战争的过程中,那些蔑视政治道德的流氓政客,欺诈和屠杀人民的统 治者是应当受到责备的。 其次,蔑视女性的观念必须予以纠正。自从人类进入男子中心的社会以后,重男轻女的 现象本来不足为奇。可是不近人情的、有意蔑视女性的记载应当根据历史事实加以分析、批 判。女人也像男人一样,有好的,也有坏的。可是同样一件坏事因为是女人干的,就说成更 坏些,那就不合理了,把男子的过失推在女人身上,那更说不过去。在这本书里对有些过去 描写成反派的妇女,根据历史事实,给她们一个比较近乎情理的评价。 迷信的思想是跟古人的生活分不开的。古时候的人老把不容易解释的因果关系和心理现 象归之于鬼神,这种事例太多了。可是古书里有关鬼神的记载差不多都可根据现代心理学的 说法,加以科学分析或者比较合理的叙述。 暗杀行刺的记载一般都很动人。《史记》的《刺客列传》更是写得有声有色。我想这是因 为司马迁自己觉得受了委屈,希望有侠客一类的人物出来替他抱不平。可是我们始终认为暗 杀或者行刺的行为不但是违反政治道德,而且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的人民大众并不赞成这一 类的举动,所谓“大丈夫明刀明枪”,“暗箭伤人不是好汉”。在这本书里并不提倡暗杀或行 刺,没把刺客当作好汉来描写。 在写作过程中,有几个技术性的问题也不妨交代一下,主要是指在叙述方面而力求系统 我从独幕剧的编法上和电影摄制中“跟镜头”的办法上得到了启发,把空间尽可能地限 制在一个地点上,地点非移动一下不可或者人物非替换一下不可的时候,就用“跟镜头”的 办法把地点或人物连接起来。这样,就能把这本书里前前后后的故事像环儿套环儿似地连成 一条链子。环儿有大有小。大环是指几件关键性的大事和几个主要人物。比如说,这本书里 的故事有几个大环;先是郑庄公,接着是五个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等;以后是四个公子孟 尝君、信陵君等,末了是秦国。这里头还套着许多小环儿。这么一来,千头万绪的东周列国 故事,读起来就比较清楚点了。 为了便于阅读,我在这本书里采用统一的年号和一致的人名。年号一律以公元为主,而 以周天王或者列国诸侯的年号为辅,也作为正文,可是用圆括号括起来。顺便交代一下,本 书采用圆括号和方括号两种,圆括号内的文字也是正文,是次要的正文;方括号内的文字是 注解或者难字注音,可不是正文。 跟年号的统一相似的一点是人名的一致。历史上的人名本来已经够多的了,有不少人还 用了好几个名字,更没法记。为了容易记,本书尽可能地让一个人用一个名字。可是一个人 有好几个名称的,用哪一个呐?用名呐还是用字,还是用号?我就尽可能地用比较通俗的和 多音节的那一个,名也好,字也好。例如,“伍子胥”、“孟尝君”就比“伍员”、“田文” 通俗点,而且各多了一个音节。要是音节多的那个字不通俗,那就用通俗的都一个。比如“管 仲”比“管夷吾”少了一个音节,可是因为“管仲”比较熟悉,也就用了。 关于故事的写法就说了这么些。我一直希望能贡献给读者一些正确的历史知识,使读者 大致能看到一些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在主观的努力上我注意到三件事,就是,要介绍 真实的历史知识;要有教育意义;读起来要有趣味。在取材和编写的时候,我虽然向这些方 面努力,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离开自己的要求实在太远了。 评:《语文的学习》是作者为文的追求,可独立成章,故下节再述。个人对文中提到的反“正 统”、反蔑视女性、反迷信、反刺客行径是很认同的。而反蔑视女性和反刺客行径在今天看 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叫做女权主义和反恐行为,在今日看来仍是有教育意义的,是值 得我们反思的。“读起来要有趣味”某种意义上和明月兄的“历史可以更好看一些”有异曲 同工之妙。相较之下,本书成书之早,的确令人佩服;而春秋战国那段历史对于现在大热的 “国学”的学习,当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语文的学习 我定出三个要求作为自己语文学习的方向,就是:要用现代口语;在用词上要注意规范 化;在语法上要力求精密。 在目前,北京口语和书面官话是有区别的,而且各有各的特点。在这本书里暂且决定: 故事中的对白用北京口语,故事的叙述酌量用书面语。文字跟口语能够一致的应当求得一致。 同样一个单词或者同样一句话,文言里有,口语里也有,说法不一样,可是意义相同,我就 采用口语,决不故意转文。要是口语里没有,那么就采用文言。为了使现代汉语更丰富起见, 不但文言,就是方言,甚至外来语,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拿来利用。这就使我明确了:采 用口语是指尽量采用口语,并不是连术语、新词都不用的意思。 在用词上注意规范化是个选词问题。因为汉字是单音的,就有人误认为每一个汉字就是 一个可以独用的意义单位,好像随时可以拼凑,甚至一个双音节的词儿又好像可以颠倒使用。 这种随意拼凑词儿的办法不但增加了学习的困难,而且连单词也不能规定下来,就是说,许 多词儿还没做到规范化。例如“战士”这么一个单词,在过去就写成“兵”、“卒”、“兵 卒”、“卒兵”、“兵士”、“士兵”、“士卒”、“兵丁”等等不同的形式。一个条件连 接词,文言口语合起来,我们就有:“若”、“如”、“倘”、“苟”、“要”、“使”、 “设”、“要是”、“假如”、“假使”、“假令”、“假若”、“倘然”、“倘若”、“倘 使”、“倘或”、“倘令”、“若然”、“若果”、“如果”、“如或”、“设使”、“设 或”、“设若”、“诚能”等二十多个,也就是增加了二十多倍学习的困难。这些汉字好像 可以随意拼拼凑凑,意义都差不多,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初学的人如果写了“倘果”、“苟 果”、“若倘”、“若假”、“若设”……那就不行。可见挑一两个词儿专门使用,可以减 轻学习的负担。因为在用词上希望力求规范化,并注意到同音字的混淆,我就有意识地避免 使用不必要的同义字。比如上述的条件连接词,只用了“要是”和“如果”两个,别的一概 不用。又如这儿用了“士兵”这个词儿,别的地方用到这个词儿,仍旧是“士兵”,决不有 时写成“士兵”,有时写成“兵士”。 努力于词儿规范化的另一个尝试是把兼职过多的字尽可能地予以分工。例如北京话里一 个“给”字,通常就有五种用法。 1 “给予”的意思,如:甲给乙一本书。 2 “被”的意思,如:甲给乙打了。 3 “替”或“为”的意思,如:甲给乙寄信。 4 “把”的意思,如:甲给乙那本书拿来了。 5 “对”或“向”的意思,如:甲给乙赔不是。 在这本书里原来也是这么用的,后来我有意识地把“给”字的职司尽可能地限于“给 予”和“被”两种用法。这只是一种尝试,自己还没达到很熟练的程度,看不到而没改的地 方一定还有。 这本书的用词还远远说不上规范化,只能说因为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尽可能地利用复 音词,所以同音字的混淆虽然不敢说没有,可以说是比较少的。要是我们能做到词儿规范化, 利用复音分化同音字,那么,一篇文章就不必全靠书面上字形的区别来区别意义,只要我们 看得懂,大体上我们也一定听得懂。 我总觉得过去我们有不少文学作品,读起来固然很顺口,可是按语法分析起来,好像还 不够精密似的。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过分节省笔墨,不是省去一个主语,就是删去一个宾语, 至于代词更是可删则删。我为了想在语法上力求精密,有时候就故意补上代词。例如,本书 第31篇有一段本来是这样的:“晋国许下五座城,到现在还没交割。今年遇到了饥荒,派人 来籴粮,应当答应吗?”后来把这一段改成:“晋国许下咱们五座城,到现在还没交割。今 年他们有了饥荒,派人来买粮食。咱们答应不答应呐?”加了两个“咱们”、一个“他们”, 虽然多几个字,可是比原来的说法到底清楚了不少。 同语法力求精密有联系的是用字和造句的精密性。有些北京话的词儿和句子对北京人来 说不致混淆,可是在别的地区的人看来,有时候难免发生误会。例如,“甲被乙打了”这么 一句话,北京人可以有五种说法,意义完全一样: 1 )甲给乙打了。 2 )甲让乙打了。 3 )甲叫乙打了。 4 )甲让乙给打了。 5 )甲叫乙给打了。 这儿的“给”、“让”、“叫”都是“被”的意思,可是有些地区的人看了不明白,为 什么甲会自愿地让人家打,甚至主动地叫人家打。这是因为“让”本来有“退让”、“邀请” 的意思,“叫”本来有“招呼”、“叫唤”的意思。我认为把“给”(被)、“让”(请)、 “叫”(呼)三个字按一般的用法分工,那要比都当作同义字精密得多。 在句子方面,口语当中也有值得讨论的地方。例如,“他差点儿摔了一交”这么一句话, 我们知道“差点儿摔”实际上并没摔。地道的北京话说成“他差点儿没摔了一交”。按理说 “差点儿没摔”是已经摔了的意思。如果是指没摔,不过险些儿摔,那么这个“没”字就是 多余的了,因为北京话也并不在“他差点儿没了命”这么一句话里加个“没”说成“他差点 儿没没了命”。像这一类地道的、可不大合乎一般习惯的北京口语,我就改成普通的说法。 我当初写中国历史故事的动机只是想借着这些历史故事来试验通俗语文的写作,换句语 说,是从研究语文出发的。在写作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我国的历史故事实在丰富,内容 也真有价值,有必要而且有可能用现代口语翻译或改写出来,让一般不大接触古文的读者也 可以自由阅读。由于自己的政治水平低,文学修养差,几年来我把这本历史故事新编写了又 改,改了又重写,始终觉得缺点太多,随时需要改正。 这本书曾于1948年由生活书店出版。全国解放以后,也再版过。几年来读者提了不少宝 贵的意见。这次承几位同志嘱咐,要作为通俗历史故事出版。我就忙里偷闲地看了几遍,加 以修订。错误和不妥当的地方一定不少,请读者多多指教。 林汉达 1962年3月修订 1964年6月再修订 附:作者作为语言文字学家对于汉语学习的经验之谈,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从中我们也 可以看出语言文字(尤指北京地区的口语、文字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个发展状况, 当然其中的一些文字的用法现在已很少见,如“词儿”现在一般用“词”。“要用现代口语; 在用词上要注意规范化;在语法上要力求精密”这三个方向是值得提倡的。其中“规范精密” 是为了是语言文字表达清楚,防止歧义;“现代口语”指出语言也要与时俱进。当然要想进 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学等,学习古文是很有必要的,但我认为这与提倡语言与时俱进 并不矛盾。 1 逮妖情 周朝的天王周宣王40年那会儿(公元前788年),有个谣言,说周朝的天下将来得灭在一 个女妖精手里。周宣王向来算是贤明的,这回一听见有妖精来夺他的天下,可就吓糊涂了。 他派了一个大臣叫杜伯,去逮女妖精,把有些有嫌疑的女人都逮来办罪。有几个不幸的女人 就这么给害了。 过了三年,就是公元前785年(周宣王43年),这位害怕妖精的天王做了个梦。梦里瞧见 的,不用说就是妖精了。他吓得从梦里惊醒,心里还直扑腾扑腾地跳着。第二天临朝的时候, 他问杜伯:“妖精的事怎么着啦?”杜伯倒是个老实人,他不乐意乱杀人,再说他也不信真 有什么妖精,这三年来他早就把这个没有道理的命令扔在一边了。这会儿天王问了他,他就 说:“有几个有嫌疑的女人早都杀了。要是再搜查啊,就得弄个鸡犬不宁,不是叫全国老百 姓不安生吗?我就没往下办啦。” 周宣王听了这话,直发脾气,骂着说:“你好大的胆子,敢不服从我的命令!我要你这 么不忠心的人干什么?”他对武士们说:“把他推出去砍了!”这下子大臣们一个个吓得脸 都白了。里头有个大臣叫左儒,他赶紧挡住武士,对天王说:“不能杀!不能杀!”那些个 脑袋缩在肩膀里的大臣们这会儿全都朝着左儒发愣。周宣王板着脸,说:“你有什么要说 左儒磕了一个头,对周宣王说:“唐尧的时候闹过九年水灾,成汤的时候闹过七年旱灾。 唐尧和成汤还是当了中国顶贤明的君王。老百姓呐,过着太平的日子。天灾都不怕,还怕什 么妖精?再说这妖精,连影儿都没有,哪儿就能信呐?要是天王把杜大夫杀了,全国老百姓 还当真有了妖精,弄得都害怕了。这个事给列国诸侯听见,准得小看咱们。我央告天王还是 饶了他吧。” 周宣王鼻子里笑了一声,说:“我知道你是杜伯的朋友。明摆着,你把朋友看得比君王 还重!”左儒说:“要是君王对,朋友错,我怎么着也得顺着君王;要是君王错,朋友对, 那我就得顺着朋友了。”周宣王气得什么似的,大声嚷着:“你找死吗?敢跟我顶嘴!”那 些个歪着脑袋发愣的大臣们全替左儒担心。左儒自己可不在乎,他把身子一挺,说:“大丈 夫不能贪生怕死,成心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杜大夫并没有死罪,天王要是把 他杀了,天下的人就会说您不对;我要是不拦住您,天下的人就会说我不对。”周宣王不理 他,还说非杀杜伯不可。左儒就说:“好吧,天王既然非杀他不可,干脆请您把我也一块儿 杀了吧。” 左儒这份不怕死的劲头倒叫周宣王对他软了下去。那个杜伯,一声不言语,反倒叫周宣 王直冒火儿。他换了个口气,对左儒说:“用不着你多嘴。”回头又对武士们说:“把杜伯 杀了吧!”武士们就把他推出去杀了。左儒叹了一口气,不言语。他闷闷不乐地回了家,就 在那天晚上自杀了。 周宣王听见左儒自杀的信儿,心望倒有点下不去。他想实在不应该杀杜伯。就为一时挂 火儿,死了两个大臣,真太糊涂了。 又过了三年(周宣王46年),有一天,他自己也带上弓箭跟诸侯们凑热闹一起去打猎。一 天下来,因为太累了,脑袋发胀,胸口也有点闷痛,就提早回来了。半道上,他在车里打起 盹儿来。忽然前面来了一辆小车,上面站着两个人,穿戴着大红的衣帽,拿着大红的弓箭, 向他射来。周宣王一瞧,一个是上大夫杜伯,一个是下大夫左儒。他正想喝退他们,胸脯上 已经中了一箭。周宣王“哎呀!”一声,原来是个梦。回到宫里,他就病了。病得厉害的时 候,他迷迷糊糊地就好像瞧见杜伯和左儒站在他跟前,他更不安生了。这么着,他的病越来 越厉害,没有几天就死了。临死他还当妖精没逮着,自己倒给冤魂逮去了。 评:左儒当庭力争,坚持正义,不愧是千古忠臣的典范;及其为友自杀,更无愧为人朋友的 一份责任。杜伯不敢庭争,虽逊于左儒,但他不为主上的不义之事,亦不失为忠臣。两人因 为主上的一时气恼而身亡,只能归咎于专制统治的黑暗,所谓“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 实是千古之冤。周宣王之死归咎于冤魂只能说是古人的认识不足,实不足取。至于其内心有 愧于左儒和杜伯二人应实有之,这种愧疚感造成或加重了其病情倒是可信的。其中的恩怨某 种意义上倒是印证了(或者说是符合了)中国人因果报应的理念。 2 烽火台 周宣王死了以后,他儿子即了王位,就是周幽王(公元前781 771年)。这位天王什么国 事也不管,光讲究吃、喝、玩、乐,除了酒肉,就是女人。他打发人上各处去找美人儿,国 家大事压根儿就没往心里搁。谁奉承他,他就喜欢;谁劝告他,他就头疼。顶叫他头疼的是 赵叔带大夫,因为他乍着[乍zha四声]胆子奏了一本,说:“这会儿正是国家有难的时候, 地震、山崩、饥荒这么些灾害都有。天王应当想法子找些能干的人来办事才是正理。怎么能 在这会儿去找美人儿呐!” 周幽王不听这话也就罢了,他反倒恼羞成怒,革去赵叔带的官职,把他轰出去了。这本 来是“杀鸡给猴儿看”的意思,省得别人再去唠叨。没想到惹起了另外一位大臣,叫褒珦[bao 一声xiang三声],他凭着一股忠臣的劲儿去见天王,说:“天王不怕天灾,不问国事,反倒 亲近小人,轰走大臣。您这么下去,咱们的国也要保不住啦。”周幽王挺生气,也不乐意跟 他争,吆喝了一声,当时就把他下了监狱。从这儿起,再也没有人敢劝他了。 褒珦在监狱里呆了三年,眼看着没有放出来的指望了,他家里的人一直给他想法儿。他 们想:“天王既然顶喜欢美人儿,我们得在这上头打主意。”他们就上各处去找美女。还真 给他们找着了。他们花了些绢、帛,买了一个顶好看的乡下姑娘。小姑娘怎么也不乐意,哭 哭啼啼,就是不走。她爹娘给穷逼得没有法子,不肯错过这笔好买卖,一边哭着,一边劝女 儿发发孝心,照顾照顾他们这又穷又苦的老两口子。小姑娘叹了口气,一咬牙,跟着人家上 京城里来了。褒家把她训练了一下,教了些歌舞,把她献给周幽王,算是来赎褒珦的。这就 是在中国历史上挺出名的美人儿褒姒[si四声]。 周幽王一看见褒姒,那股子高兴劲儿就不用提了。褒姒那份儿漂亮,他梦也没梦见过, 他觉着宫里头的美人儿都加到一块儿也抵不上褒姒的一丁点儿。他当时就免了褒珦的罪,把 他放了。从这儿起,天王日日夜夜陪着这位天仙,把她看成心肝宝贝儿。周幽王这么宠着褒 姒,褒姒可不喜欢他。她是个苦命的女子,被人家买了来听人家摆布的。从她进了王宫,就 老皱着眉头子,连笑都没笑过一回。周幽王想尽法子要她开个笑脸,她可怎么也笑不出来。 天王就出了个赏格:“有谁能哄娘娘笑一下的,赏他一千两黄金。” 这赏格一出去,就有好些人赶着想来发财。可是他们光能叫褒姒生气,有的简直给她骂 出去。有一个顶能奉承天王的小人,叫虢石父[guo二声],挺有点小聪明,还真给他想出了一 个“好”法子来。他对周幽王说:“从前的君王为了防备西戎[西方游牧部族的总称,也叫犬 戎] 侵犯咱们的京城[就是镐京,在陕西省长安县西;镐hao四声],就在骊山[在陕西省临潼 县东南]那一溜儿起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万一敌人打进来,就一连串点起烽火来,让临近的 诸侯瞧见,好出兵来救。这会儿天下太平,烽火台早就没有用了。我想请天王跟娘娘上骊山 去玩儿几天。到晚上,咱们把烽火点着,叫诸侯们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么些兵马一会儿跑 过来,一会儿跑过去,没个不笑的。您既我这个法儿好不好?”周幽王眯着眼睛,拍着手, 说:“那还不好?就这么办吧。” 他们说走就走,带着褒姒到了骊山。有一位伯爵诸侯[那时候诸侯分为公、侯、伯、子、 男五等,伯爵是第三等诸侯],就是周宣王的兄弟,周幽王的叔叔郑伯友,得了这个信儿,怕 他们出乱子,赶紧跑到骊山,劝天王别这么着。周幽王正在兴头上,这种话哪儿听得进去。 他气着说:“我在宫里闷得慌,难得跟娘娘出来一趟,放放烟火,解解闷儿。这也用得着你 管吗?” 真的,烽火一点起来,半夜里满天全是火光。一眼瞧过去,不论远近,全是火柱子。临 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赶紧带领着兵马跑到京城。听说天王在骊山,又急着赶到骊山。没想 到,到了那儿,一个敌人也看不见,也不像打仗的样子,光听见音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辛苦了,各位!没 有敌人,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天王的当,一个个气得肚子都快破了。 褒姒压根儿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儿。她瞧见了这许多兵马忙来忙去,一点意思也 没有,跟掐了脑袋的苍蝇似地在那儿瞎撞。她问周幽王:“这是怎么回事?”周幽王一五一 十地告诉了她,还歪着脖子,带笑地问:“好看吗?”褒姒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不由得冷笑 了一声,说:“呵呵,真好看!亏您想得出这玩意儿!”这位糊涂到家的天王还当褒姒真笑 了呐,心里一高兴,就把一千两黄金赏给了那个小人虢石父。这才欢欢喜喜地回来了。 褒姒生个儿子,叫伯服。公元前777年(周幽王5年),周幽王把原来的王后和太子宜臼废 了,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宜臼逃到他姥姥家申国[古国名, 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去了。申侯知道了周幽王要办他的罪,还要杀害宜臼,就勾结了西戎向周 室进攻。周幽王叫虢石父赶紧把烽火点起来。那些诸侯上回上了当,这回就当天王又在开玩 笑,全都不理他。烽火黑天白日地点着,也没有一个救兵来。京城里的兵马本来不多,只有 一个郑伯友算是大将,出去抵挡了一阵。可是他的人马太少,末了,给敌人围住,被乱箭射 死了。周幽王和虢石父,还有伯服,慌忙逃到骊山,全都给西戎杀了,连那个老关在宫里没 有真正开过一次笑脸的美人儿,也给他们抢去了。 这回打仗死了不少人。那些逃难的大臣们虽说没有用处,可是记性挺好。这会儿,他们 想起周宣王叫杜伯逮妖精那回事来了。他们说:“褒姒这一笑,烽火台就不灵了,这还不是 个妖精祸害,给人逮了去,活该!”老百姓可都说周幽王、虢石父他们该死,也怪申侯不该 借了西戎的兵马来打自己人。郑伯友为国尽忠,死得可怜,老百姓全盼望着能有人像他那样 出来抵抗西戎。 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文学、戏剧中也传颂了两千多年了。古人把褒姒当作妖精 也就罢了,今人如果还持此种观点只能说是冥顽不灵了。实际上,自古以来倾城倾国的美人 一直就是政治的牺牲品,因为她们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沦为强权者的玩物。而在世袭制的强 权统治下,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女人就被妖魔化了,成了男性统治者荒淫无道导致灾难的 替罪羊。就本例而言,褒姒不过恰好满足了周幽王的欲望而已,换作其他的女人,周幽王同 样会干出这样荒诞的事情来。 “烽火戏诸侯”这个事件本身分析起来就是“狼来了”故事的翻版。周幽王首先不讲信 用,失去了天王应有的最基本的信用,自然没有资格责怪诸侯不来救援。申侯引西戎来犯, 虽是自保之举,但导致百姓生灵涂炭,也是罪过不小。郑伯友尽职尽责,为国死难,在百姓 中留下了良好的声誉,也为日后郑国国君和周天王的争斗埋下了导火索。 为国君者,有些玩笑是开不得的,政治上一个错误导致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败亡身死,根 本没有修正的机会。正如《教父》里马龙·白兰度扮演的老教父所说的那样:“Women and children can be careless,but not men.”这是掌权者的不幸;相比之下,也是平凡大众的 幸福。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风险和收益的对等。 3 黄泉相见 郑伯友是郑国[那时候郑国在陕西省华阴县,周平王东迁以后,改封在河南省新郑县]头 一个君主。他死了,人们就把他叫郑桓公[据说古时候天王和诸侯的称号是等他们死了,由大 臣们大伙儿商量着起的]。郑桓公的儿子叫掘突,一听到他父亲给西戎杀了,就穿上孝,带着 三百辆兵车,从郑国一直赶到京城去跟西戎拼命。他胆儿大,人又机灵,加上郑国的兵马平 素训练得好,一下子就杀了不少敌人。别的诸侯也带着兵车上镐京去打敌人。西戎的头目一 看诸侯的大兵到了,就叫手下的人把周朝积攒的货物、宝器全抢了去,放了一把火,乱七八 糟地退了兵。 原来申侯只想借着西戎的兵马去强迫周幽王仍旧让他女儿做王后,外孙子宜臼做太子。 他一见他的如意算盘落了空,西戎的兵马不但杀了天王,而且占据了京城赖着不走。他后悔 了,就偷偷地写信给临近的诸侯请他们火速发兵来救。中原诸侯打退了西戎,大伙儿立原来 的太子宜臼为天王,就是周平王(公元前770—720年)。诸侯们都回去了,就剩下掘突给周平 王留住,请他在京城里办事。想不到各路诸侯一走,西戎又打过来。周朝西半边的土地一多 半儿给他们占了去还不说,一步步地又打到镐京的边上来了。周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再说 镐京的房子已经给西戎烧了不少,库房里的财宝也给抢了个一干二净,要盖宫殿又盖不起。 这么着,周平王就打定主意扔了镐京,搬到东边去,把陪都洛阳当做京城,以后的周朝就称 为“东周”。东周的天王连自己的地盘都保不住,名义上虽然还是各国诸侯的共主,实际上 他只是个中等国的国君罢了。 周平王扔了西周的地盘,上了洛阳,虽然丢脸,可是“搬家”总算是个喜事,诸侯都来 道喜。周平王因为秦国[那时候秦国在甘肃省天水县,是个附庸小国,还不算是诸侯国]在西 边,上回也派人来跟郑国一同打退西戎,这回又派兵来护送他迁都,就封秦国的国君当正式 的诸侯,就是秦襄公。周平王对他说:“岐丰[在陕西省]那边的土地一多半给西戎占了。你 要是能够把他们赶出去,我就把这些土地赏给你。”(后来秦襄公回到本国,训练兵马,逐 渐收复岐丰那边的土地,变成了西方大国。)周平王又把洛阳东边的一些城和土地封给掘突, 叫他接着他父亲当周朝的卿士,同时又是郑国的君主,就是郑武公。 郑武公掘突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寤生[寤wu四声],一个叫段。小儿子段生得一表人才, 夫人武姜顶宠他,老在郑武公跟前夸奖小儿子怎么怎么好,将来最好把君位传给他。郑武公 可不答应,还是立大儿子寤生为继承人。郑武公去世后,寤生即位,就是郑庄公。他接着他 父亲当了周朝的卿士。他母亲姜氏眼见心爱的小儿子段没有个好地位,就对郑庄公说:“你 接着你父亲当了诸侯,你兄弟也大了,还没有自个儿的地方住,老跟在我身边,成什么样儿?” 郑庄公说:“母亲看怎么着?”姜氏说:“你把制邑[在河南省汜水县西]封给他吧。”郑庄 公说:“制邑是郑国顶要紧的地方,父亲早就说过,这个城谁也不能封。”姜氏说:“那么 京城[在荥阳东;荥阳,在河南省成皋县西南;荥xing二声]也行。”郑庄公不言语。姜氏生 了气,说:“这座城不许封,那座城不答应,你还是把你兄弟赶出去,让他饿死得了!”郑 庄公赶紧赔不是,说:“娘别生气,事情总可以商量的。” 第二天,郑庄公要把京城封给兄弟段。大夫祭足[祭zhai四声]拦住说:“这哪儿行啊? 京城是大城,跟都城荥阳一样是要紧的地方。再说叔段是太夫人宠爱的,要是他得了京城, 势力更大了,将来必有后患。”郑庄公说:“这是母亲的意思,我做儿子的怎么能不依呐?” 他不管这些大臣乐意不乐意,就把京城封给叔段。从此,人们管段叫“京城太叔”。京城太 叔打算动身上那边去的时候,先向他母亲姜氏辞行。姜氏拉着他的手,摸着他的胳臂肘,好 像伯他衣裳穿得少了似地。京城太叔想不起来要说什么,就说:“妈!我走了,您放心吧!” 姜氏又拉住他,说:“别忙!我还有话说呐。”她就轻轻地嘱咐他,说:“你哥哥一点没有 亲弟兄的情分。京城是我逼着他封给你的。他答应是答应了,心里准不乐意。你到了京城, 得好好地办事,给你娘争口气。顶要紧的是操练兵马,积聚粮草,赶明儿找个空儿,你从外 头往里打,我在里头帮着你。要是你当了国君,我死了也能闭上眼睛啦。” 这位年轻的太叔住在京城到挺得意,一面招兵买马,一面行军打猎,天天记着他娘的话。 他在京城干的事慢慢地传到郑庄公耳朵里来了。有几个大臣请郑庄公快点去管一管京城太叔。 郑庄公反倒说他们说话没有分寸。他替太叔争理,说:“太叔能这么不怕辛苦,还不是为咱 们操练兵马吗?”大臣们私下里都替郑庄公着急,说他气量太大。这会儿这么由着太叔,将 来“虎大伤人”,后悔也就来不及了。祭足说:“蔓草不除,越蔓越厉害,何况他是太夫人 所宠爱的太叔呐?”郑庄公说:“坏事干多了,自己一定灭亡。你等着瞧吧。”没有多少时 候,真的,京城太叔占了临近京城的两个小城。那两个地方官向郑庄公报告太叔收管两个城 的情形。郑庄公听了,慢慢地点着头,眼珠子来回地转着,好像算计着什么似地,可不说话。 朝廷里的大臣都不服气,说:“京城太叔操练兵马,又占了两个城,这不是明明造反吗?主 公就该立刻发兵去打!”郑庄公把脸往下一沉,说他们不懂理。他说:“太叔是母亲顶喜欢 的,我宁可少了几个城,也不能不听母亲的话,伤了弟兄的情分。”大将公子吕说:“主公 这会儿由着太叔,将来太叔不由着主公,可怎么好呐?”郑庄公说:“你们不用多说。到了 那会儿,谁是谁非,大伙儿就都知道了。” 过了几天,郑庄公吩咐大夫祭足管理国事,自己去洛阳给天王当差去了。姜氏得了这个 消息,赶紧发信,打发一个心腹上京城去约太叔发兵来打荥阳。 京城太叔接到了姜氏的信,一面写回信定日子,一面对平底下的士兵说:“我奉主公的 命令上朝廷办事去。”说着就发动兵车,打算动身。哪儿知道郑庄公早就派公子吕把什么都 预备好了。公子吕先叫人在半道上埋伏着。这就拿住了那个给姜氏送信的人,搜出信来,交 给郑庄公。郑庄公原来是假装上洛阳去,他可偷偷地绕一个弯儿带领着两百辆兵车往京城这 边来了。到了京城附近,就埋伏下,等着太叔动手。 公子吕先派了一些士兵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混进京城。赶到太叔的兵马离开了京城, 他们就在城门楼子上放起火来。公子吕瞧见火光,立刻带领着大军打进京城去。 太叔出兵不上两天,听到京城丢了的信儿,连夜赶回来。士兵们也知道了太叔原来是要 他们去打国君,乱哄哄地跑了一半。太叔知道军心变了,夺不回京城,就跑到鄢城[在河南省 鄢陵县,鄢yan一声],又打个败仗,接着就逃到共城[在河南省辉县]。郑庄公和公子吕,就 去攻打共城。共城多小哇,怎么禁得起两路大军的夹攻呐?一会儿就打下来了。太叔叹着气, 说:“娘害了我了。”他只好自杀。早有人报告给郑庄公。郑庄公赶紧跑去一瞧,太叔真死 了。他抱着尸首,流着眼泪,大声哭着:“兄弟,兄弟,你干么寻死呀?就是你有什么不是, 我还不能原谅你吗?”哭得旁边的人也有擦眼泪擤[xing三声]鼻涕的,还夸奖郑庄公是天底 下少有的好哥哥。郑庄公哭了一会儿,在太叔身上搜出了姜氏那封信。他把去信和回信叫人 送到荥阳,嘱咐祭足交给姜氏,还叫他送姜氏上城颍[河南省临颍县]去住,起下了誓,说: “不到黄泉,再也别见面了。” 过了几天,郑庄公回到荥阳。灭了太叔段,去了他心上一块病,不用说够多痛快。可是 再也见不着母亲了,不免又有点儿难受。再说这个一嘴,那个一嘴,风言风语地说他闲话, 轰走亲娘就是不孝,如此这般。自己认为高人一等的郑庄公作儿子也得作个“孝子”,可是他 又起过誓了,不到黄泉不再见面。起了誓不算数,不光得挨报应,还怕人家说往后的话也不 算数。大英雄怎么也不能说话不算话,至少在外表上不能这样。 郑庄公正为难,有个城颍的小官叫颍考叔,给郑庄公进贡来了。他献上一只特别的鸟。 郑庄公问他:“这是什么鸟?”颍考叔说:“这叫夜猫子,白天瞧不见东西,黑夜里什么都 瞧得见,真是日夜颠倒,不知好歹的坏东西。小时候母鸟养它,长大了就把它妈吃了,是个 恶鸟,所以我逮来,请主公办它。”郑庄公知道这话里有话,也不出声,由着他说。可巧到 了吃饭的时候,郑庄公就叫颍考叔一块儿吃,还夹了一些羊肉给他。颍考叔把顶好的一块留 着包起来,搁在一边。郑庄公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我妈上了岁数,我们不容易吃上肉, 今天主公赏给我这么好的东西,我想起我妈还没吃过,自个儿哪儿咽得下去?我想带点给她 吃去。”郑庄公叹了一口气,说:“你真是个孝子。我做了诸侯,还不能像你那么奉养母亲。” 颍考叔装着挺纳闷的样子,说:“太夫人不是好好地享着福吗?”郑庄公又叹了一口气,就 把姜氏约定太叔来打荥阳和他发誓不到黄泉不再见面的事说了一遍。颍考叔说:“主公这会 儿惦记着太夫人,太夫人准也惦记着主公!虽说起过誓,可是人不一定死了才能见到黄泉。 黄泉就是地下。咱们挖个地道,地底下盖一所房子,请太夫人坐在里头,主公到地底下去, 不就跟她见面了吗?”郑庄公觉得这倒是个遵守誓言的好法子,就派颍考叔去办。 颍考叔用了五百个人,连挖地道带盖地底下的房子,不多日子,一齐办好了。一面接姜 氏到地底下的房子里,一面请郑庄公从地道里进去。郑庄公见了他妈,跪在地下,说:“儿 子不孝,求母亲原谅!”说着,就跟个孩子似地咧着嘴哭了。姜氏又害臊又伤心,赶紧搀起 郑庄公,说:“是我不好,哪儿能怪你!”娘儿俩抱着头,哭了一顿。郑庄公亲手扶着他母 亲,出了地道,上了车,一块儿转了好几条大街,才慢慢地回到宫里去了。 郑庄公留下颍考叔,拜他为大夫,和公子吕、公孙子都一同管理军队。 郑庄公因为自己国里事忙,好些日子没上洛阳去了。可是朝廷里有他的“耳报神”。有 那么一天,他得了个信儿,说天王有意思不用他。这回他可真要上洛阳去了。 评:周平王的东迁和封秦对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平王放弃了镐京实际上就放弃了周天王的 硬实力,此后天王真就只是天下诸侯名义上的共主,很难诏令调动天下的诸侯。秦襄公励精 图治,收复土地,成为西方的大国,也为日后秦的统一中国打下了基奠。向使平王不东迁洛 阳,坚持收复岐丰,历史的走向将大不相同。相较之下,两者其实差的是一个心态,平王领 有天下,面对破败的镐京很难奋发图强;襄公原本近乎什么都没有,以一种拓荒者的姿态去 奋斗,最终取得成功也就不足为奇。历史的车轮滚滚,斗争和竞争贯穿始终,老旧腐朽不思 进取的必然被淘汰本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郑伯克段于鄢”,又是一段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郑国的桓公、武公、庄公三代都不 简单;郑国在春秋的初始成为天下的一大强国也是一种必然。姜氏和小儿子段空有野心但不 懂政治,最后看来,姜氏的偏爱反而造成了段的身死。庄公欲擒故纵,手段还是很高明的, 政治才能从此可见一斑。《资治通鉴》中有一段简评“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 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各位读 者可以参考。世袭制中由于即位问题造成的兄弟间的互相残杀在历史记录中比比皆是,日后 的故事中将一而再、再而三的讲到,这是帝王家族的悲剧。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有得就有 失:你得到了政治上的强权也一定会失去某些东西。 4 太子做抵押 郑庄公到了洛阳,见了周平王,就向他辞职,说:“多蒙天王大恩,叫我父亲做卿士, 我父亲死了,天王又把我收在朝廷里当差。可是我没有什么能力,实在不配占这么高的位子, 求您准我辞职吧。”周平王没想到郑庄公有这一招儿。他原来暗暗地和虢公忌父[平王东迁之 后的虢国在河南省陕县东南]商量,要他做卿士。虢公忌父知道郑伯的厉害,不敢答应。这种 私底下说的话,怎么都给郑伯知道了呐?脸上有点儿挂不住。只好说:“我好些日子没瞧见 你,心里直惦记着。这会儿你来了,我就跟鱼儿见了水似地那么痛快。你怎么说要不干了呐?” 郑庄公说:“因为我的能力抵不上虢公啊。”周平王一听见他提到虢公,当时脸就红了,使 劲地压住自己,一边说:“那阵子我怕你太忙,正好虢公来了,我想叫他暂时代理几天。可 是虢公又一死儿不答应,我早让他回去了。你别为了这事多心。”天王越是低声下气,郑庄 公就越是趾高气扬,怎么说也是不干,弄得周平王就差给他磕头了。他说:“你们一家对朝 廷都有功,这才叫你们在朝廷里当卿士,从桓公、武公、到你,已经四十多年了。这会儿你 疑心我不用你,我怎么能叫你明白我的心意呐?要是你再不信的话,我就把太子送到郑国去, 好不好?”郑庄公推辞说:“这可不行。用人不用人,本来都由着天王,怎么能把太子送到 我那儿去做抵押呐?”周平王说:“不是这么说。都因为你把国事管理得很好,我叫太子上 你那儿学习学习去,一面也好叫你放心。这有什么不行?”朝廷里的大臣们听了他们君臣俩 的话,又要顾到周平王的面子,又不敢得罪郑庄公,就说:“依我们瞧,要是太子不去,去 不了郑伯的疑心;单叫太子去,也没有这个道理。还不如一边送太子上郑国去学习管理国事, 一边叫郑伯把他的公子送到这儿来做抵押,这才说得过去。”周平王和郑庄公都同意了。往 后太子狐就住在郑国,公子忽住在洛阳。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51年,郑庄公24年),周平王去世了。郑庄公和周公黑肩一同管理 国事。他们叫公子忽回郑国去,又打发人去接太子狐回来。太子狐一直在郑国做抵押,连他 父亲怎么害病,怎么死去,都没见着,心里挺别扭,一路上哭着回来。他本来就病病歪歪的, 这回又伤心过度,一到洛阳,死了。太子狐早就有了儿子,大臣们就立太子狐的儿子,也就 是周平王的孙子,做天王,就是周桓王(公元前719—697年)。周桓王因为他父亲在郑国做抵 押,已经够丢脸的了,这回又为着奔丧,伤心太过而死,就把郑庄公恨到骨髓里去了。他和 周公黑肩商量,干脆不用郑庄公,用虢公忌父做卿士。周公黑肩说:“现在郑是强国,郑伯 又挺厉害。天王不用他,他准得恨您。万一他不服,恐怕要出事。这还得多想想。”周桓王 气呼呼地就:“我偏不用他,他敢怎么着!” 周桓王就在朝堂上对郑庄公说:“你是先王的大臣,我不好意思委屈你在我手下当差, 请你自便吧。”郑庄公说:“我早就要求辞职,就是先王不体谅我。这会儿天王答应我回去, 我打心眼里感激您!”说着就回到本国,把天王不用他的话跟大臣们说了。他们听了,一个 个拧眉毛、瞪眼睛地直生气。有的说:“打到洛阳去,把那个昏王废了。”有的说:“先忍 耐一下,赶明儿再去朝见他,看他后悔不后悔。”大夫祭足说:“还是这样吧:我带领一队 人马上洛阳那边去借点粮食。要是天王派人来责备咱们,咱们就有了话了,一直打过去就得 了。要是他不跟咱们为难,那会儿主公再去朝见他。”郑庄公点了点头。 祭足带领着人马到了天王的温邑[在河南省温县西南],对温大夫说:“我们国内正闹饥 荒,打算跟您借点粮食。”温大夫说:“没有天王的命令,我不敢作主。”祭足说:“救命 如救火。我们等不了天王的命令。眼前正是麦子熟了的时候,你帮不了忙,我们自己来吧。” 说着就叫过那些士兵来,都拿着镰刀,把地里的麦子割下来,运到郑国去。祭足指挥兵马, 来来去去地接应着。温大夫见了,连气都不敢出,哪儿还敢跟他争呐! 到了秋天,祭足又带领着兵马上成周[在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去。那会儿成周的谷子全都 熟了。他叫将士们各处埋伏着,等到半夜,一块儿下手,把谷子也全割了。第二天,成周那 一溜儿的庄稼全给割了。等到成周的地方官知道了,郑国的人马早就满载而归了。 温邑和成周的地方官一先一后地都向天王报告,说郑国人偷割麦子和谷子。周桓王气极 了,就要兴兵问罪。周公黑肩说:“这不过是边界上的小事,郑伯自己不一定知道。要是真 办起来,反倒把事情闹大了。不如让它去,郑伯知道了,心里准不安,说不定会亲自来赔不 是。”周桓王只得告诉守边界的士兵,多留点神,别让外面的人马进来。割谷子和麦子的事 也不追问。郑庄公这才掂出了天王的斤两,打算去朝见他了。 评:以实力为后盾,郑庄公以退为进,以辞职威胁周平王。周平王深知郑庄公的实力和能力, 以太子交质的办法化解了此次事件。太子交质更进一步反映出周朝和郑国的地位实际上已然 平等。平王死后,即位的周桓王年轻气盛,不了解自身的实力,意气用事地将庄公赶出朝廷, 导致两国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祭足足智多谋,以割麦制造矛盾探 查出周朝的实力,再一次展现出自身的能力,也为日后成为左右郑国政治的权臣积累了功绩。 5 乱臣贼子 郑庄公正和大臣们商量着去朝见天王的时候,卫国[在河南省淇县东北,是周公封给他兄 弟康叔的,先头是伯爵,后来封为侯爵,到卫桓公已经是第十三代的君主了]的使臣来了,说 卫桓公去世,公子州吁[xu一声]即位。郑庄公起了疑,叫祭足去探听内里到底是怎么回事。 祭足说:“外头早就传开了,说卫侯是给州吁谋害的。”郑庄公当时皱紧了眉头子,说:“了 不得啦!州吁谋害了国君,还得打到咱们这儿来。咱们不得不早点防备呀。”大臣们听了, 都不明白卫国有了内乱,怎么会打到郑国来呐? 原来卫桓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就是公子晋,一个叫州吁。州吁有些武艺,喜欢打仗。他 瞧见哥哥卫桓公是个老实人,软弱无能,不像能做大事的,就瞧不起他。他和他的心腹石厚 天天商量着怎么去抢君位。公元前719年(周桓王元年),卫桓公动身上洛阳去朝见天王,州 吁在西门外摆下酒席,给他送行。他端着一杯酒,对卫桓公说:“今天哥哥出门,兄弟敬您 一杯。”卫桓公说:“我去去就来,兄弟何必这么费心?”说着也斟了一杯回敬。州吁俩手 去接,成心装作接不着,那酒盅就掉在地下了。他赶紧拣起来,转到卫桓公背后,拿出匕首 从背后扎过去。卫桓公就这么给他杀了。周围都是州吁的人,还有谁敢说话? 州吁杀了国君,拜石厚为大夫,只说卫侯是得急病死的,就这么去向诸侯报丧。可是卫 国的人都说国君是给州吁和石厚害死的。古时候的国君也怕大伙儿派不是。要是国内的老百 姓和国外的诸侯不服,君位就怕保不住。州吁和石厚这就挺担心,总得想法子叫人家佩服才 好哇。他们认为顶能叫人佩服的事就是打个胜仗,趁机会还可以掳掠些粮食来。要打仗可总 不能一点理由都没有,就是成心打哪一国,去抢些粮食来,也得有个名义才说得过去。他们 就在这些国里挑开错儿啦。石厚晃着脑袋,说:“有了!郑伯窹生杀了他兄弟,赶走他母亲, 不该受责备吗?”州吁直点头,挺正经地说:“对!咱们得讲道理。像窹生那么不孝顺母亲, 不爱护兄弟的家伙,非重重地治他一治不可!” 州吁想约会陈国[在河南省开封市东,是周武王封给虞舜的后人胡公的]和蔡国[在河南省 上蔡,后来迁到新蔡,是周武王封给他兄弟叔度的]共同出兵。石厚说:“顶好能约上宋国[在 河南省商丘县,是周武王封给商朝的后人微子的]和鲁国[在山东省曲阜县,是周武王封给他 的兄弟周公旦的]一块儿出来,才打得过郑国。”州吁说:“陈国和蔡国向来顺从天王,这会 儿天王跟窹生有了意见,他们要想讨天王的好儿,准答应咱们去打郑国。可是宋国和鲁国怎 么能帮助咱们呐?”石厚说:“现在的宋公是宋穆公的侄子。宋穆公自己的儿子公子冯[ping 二声]倒躲在郑国,宋公老害怕郑伯帮助公子冯去抢他的君位。咱们约他去打郑国,就是帮他 去灭公子冯,他还能不愿意吗?说到鲁国,大权全在公子翚[hui一声]手里。只要多送他点礼, 他没有不答应的。” 事情正同石厚说的一模一样,宋、鲁、陈、蔡,都按着州吁规定的日子,出兵帮卫国来 了。五国的兵马把荥阳的东门围了个结实。郑国的大臣急得没有法子。有的要讲和,有的要 打。郑庄公说:“这五国里头,除了宋国为着公子冯这件事以外,哪一国跟咱们也没有仇。 州吁夺了君位,不得民心,要打个胜仗,好叫老百姓服他。只要稍微给他一点面子,就能退 兵。”他就叫公子冯上长葛[郑国地名,在河南省长葛县]去躲着,另外打发人去向宋公说: “公子冯躲到我们这儿来,我们不好意思杀他。他这会儿又逃到长葛去了,杀他不杀他,都 不碍我们的事,请宋公自己拿主意吧。”宋公出兵本来为的是要消灭公子冯,一听这话,就 把军队开往长葛去了。陈、蔡、鲁三国的将士看见宋国兵马走了,也都想回去。 郑庄公就派公子吕去跟卫国人交战,嘱咐他:“总得给他们留点面子。”公子吕领着一 队人马出去应战。石厚就上来招架。另外三国的将士全都抱着胳臂肘,在旁边看热闹。公子 吕对付对付石厚,就往西门跑去。石厚带着人马追到西门。公子吕的军队进了城,关上城门, 不出来了。石厚叫士兵们把西门外的谷子全割下来,运到卫国去,大模大样地总算打了胜仗。 四国的兵马就这么散了。 州吁、石厚“得胜回朝”,满以为给卫国争了脸面,国内的人都该服他们了。哪儿知道 老百姓背地里全都说开了,恨他们无缘无故地发动战争,害得人们不能好好地过日子。有的 简直就要派人上洛阳告诉天王去。州吁对石厚说:“他们还不服我,怎么办?”石厚说:“我 父亲当初在朝廷里人人佩服,后来因为他……”他本来想说“因为他看不过您的行为”,一 想不对,赶紧闭上嘴,另外想出了一个说法:“后来因为他老了,才住在家里休养。要是把 他老人家请出来,大伙儿一定没有话说,您的君位也就稳了。”州吁也想着有个德高望重的 老大臣出来支持他,说不定比打郑国更有意思,他就叫石厚去求他父亲去。 石厚见了父亲石碏[que四声],就问:“新君怕人心不安,君位不定,想问您有什么好主 意?”石碏说:“诸侯即位应该得着天王的许可。只要天王答应了,还有什么说的?”石厚 点了点头,说:“错是不错。可就怕天王不答应。总得有人从旁说个情才好哇。”石碏说: “给你们说情的人总少不了吧,等我想想。”他一边摸着银白色的胡子,一边说:“陈侯跟 天王挺亲密,跟咱们也有交情。你们先上陈国去,请陈侯在天王跟前说说,过后你们再去朝 见,还怕不行吗!” 石厚把他父亲的好主意告诉了州吁。两个人高兴得拍手叫好,就带了些礼物,君臣俩亲 自跑到陈国去。石碏也写了一封信,暗地里打发人送给他的好朋友陈国的大夫子针[zhen一声, 同“针”],求他帮忙。 州吁和石厚到了陈国,陈桓公[陈国第十二代的君主]叫子针招待他们,请他们在太庙里 相见。子针早把太庙摆设得整整齐齐的,还安排了好些武士预备伺候这两位贵宾。两位贵宾 由子针招待着到了太庙门口,只见门外搁着一块牌子,上头写着:“不忠不孝的人不许进去。” 州吁和石厚倒抽了一口凉气,进去也不好,不进去也不好。石厚问子针:“这牌子搁在这儿 是什么意思?”子针说:“这是敝国的规矩,没有什么别的意思。”他们才放下心,大胆地 进去了。到了庙堂上,州吁和石厚刚要向陈桓公行礼,就听见陈桓公大声地说:“天王有令: 逮住杀害卫侯的乱臣州吁和石厚!”他刚说了这一句,旁边的武士早把他们俩抓住了。子针 拿出石碏的那封信,向着大伙儿念起来,大意说: 外臣石碏磕头写信给敬爱的陈侯:我国不幸,闹出了谋害国君的大祸。这全是州吁和石厚干出来的。这么 不忠不孝的人要是不治罪,往后乱臣贼子准得更多。我老了,没有力量处治他们,只好想法子叫他们上贵 国来。请您本着正理,把他们办罪。这不光是给卫国除害,也是给天下除害! 临到这会儿,州吁和石厚才知道他们上了石碏的当。陈桓公就想把他们俩当场杀了。子 针说:“先别杀。石厚是石碏的亲生儿子,咱们不好意思杀他。还是通知卫国让他们自己瞧 着办吧。”陈桓公就吩咐人把那两个人各关各的,一面打发使臣去通知石碏。 石碏自从告老回家,早就不过问朝廷里的事了。今天接见了陈国的使臣,才上朝堂去见 大臣们。大伙儿知道了那两个乱臣已经给抓住了,都说:“这是国家大事,请国老作主。” 石碏说:“他们俩犯的是死罪,咱俩只要派人上陈国去杀他们就是了。”有位大臣说:“乱 臣贼子人人都可杀得。我去杀州吁吧。”大臣们都说:“好!主犯办了死罪,从犯就减轻刑 罚吧。”他们这么说,为的是要讨石碏的好。大伙儿替石厚央告了又央告。他们认为上了年 纪的父亲总有点疼儿子的心,就是不好意思当着大伙儿护着自己的亲骨肉;只要大伙儿真心 实意地替石厚求情,他准会顺水推舟地同意他们的。石碏可发了脾气,瞪着眼睛说:“州吁 的罪全是没出息的小子弄出来的。你们替他求情,这明摆着是光顾人情,不讲道理了!你们 当我是个什么人。……谁杀石厚去?……谁杀石厚去?”问了两声,没有人言语。朝堂上像 死了似地没有一点声音。石碏气得呼呼的,就像得了气喘病。大伙儿都拿眼睛看他的嘴,只 见他老人家的嘴挺急地哆嗦着,哆嗦着,到底迸出声音来了,说:“没有人去?好!那我老 头儿自己去!”他的一个家臣说:“国老别生气。我去就得了。”这么着,两个人就依照卫 国大臣们的意见去处治州吁和石厚。 他们到了陈国,谢过了陈桓公,就分头去干,一人杀一个。州吁见了来人,大声吆喝着 说:“你是我的臣下,怎么敢来杀我?”那个人说:“你不是先杀了国君吗?我不过是学你 的样儿!”州吁什么也说不出来了。石厚见了来人,央告着说:“我是应当死的。求你让我 见见我父亲再死,行不行?”那个家臣说:“行!我带着你的脑袋去见他吧!” 石碏和卫国的大臣们治死了州吁和石厚,立公子晋为国君,就是卫宣公。卫宣公因为上 回卫国约会了四国攻打郑国,怕郑伯来报仇。这回打发使臣去聘问,也算是向郑国赔不是的 评:州吁和石厚谋害国君,无故发动战争,称其为乱臣贼子并不过分。其实州吁和郑庄 公之弟段都是有宠于父或母,而州吁之所以能暂时登上国君的宝座是因为他哥哥卫桓公较之 于郑庄公实在是天壤之别(郑庄公知道州吁篡位且崇尚武力,很可能要靠军事进攻转移国内 民众的不满,能够预测到卫国的进攻实在不愧为老牌的政治家)。其实细细看来,石厚和郑庄 公往往想到了一块,如靠战争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联合或瓦解 多国的联军、小战辄止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可以看作是政治家惯用的伎俩。 石碏的“大义灭亲”在历史上很有名,被历代的史家推崇,这里细评一下。诚然,“大 义灭亲”是没有错的(它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但是值得探讨的。 其一,从历史的角度讲,要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家天下”的统治模式,而家天 下意味着这个“家”和与这个“家”亲近的人就是统治阶级,他们与一般的平民百姓在地位 上是根本不平等的。统治者表面上推崇这种“大义灭亲”实际上更多的是摆摆样子,显示一 种表面上的公平公正,所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实际上很少有因为犯死罪而被杀头 的。试想此例中,石碏如果答应了那个大臣从犯从轻处置的意见,石厚是肯定不会死的,而 这一点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直接破坏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一 直是“情大于法”的现象:要知道从立法到执法到审判再到监督都是要靠人来执行的,法律 条文本身就不可能像自然学科那样严密、其本身就可能存有矛盾,在整个法律实施的过程中 相关人员的哪怕一个不同的理解、认定或解释造成的结果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别;即使排除 私心、严格按照法律执行其结果都是必然存有一定争议的(尤其是对于复杂的前面没有可借 鉴的案件来讲),更遑论一心偏袒某方呢?比照当代,“我爸是李刚”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这是法律在中国人心中实际位置的一种直接的体现,而值得担忧的是长此以往法律的公平公 正还能实现吗?法律还能称之为法律吗?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以追求法律的公平公正为根 本,不应去追求表面的所谓“大义灭亲”之类的东西。 其二,现在很多国家的法律对亲人之间的对犯罪的隐晦是允许的、是有相应规定的,不 为“大义灭亲”之举在这些国家是合理合法的。故“大义灭亲”这四个字即使在当代仍是一 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其三,以此为例,顺带提一下儒家思想的两点:“亲亲”、“君君臣臣”。此例中,如 果以“亲亲”为标准,石厚是不用死的;如果以“君君臣臣”为标准,石厚弑君,是必死的。 这里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本身对于这个事件是有着双重标准的,是不能自洽的。所以中国历 代的统治者以儒家思想来治国,一方面给了标准,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留下了实施统治的余地。 所以,实际上,由于世事变幻、社会的不断前进,想靠某一种思想来指导实际,来解决一切 问题是很困难的,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怎样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才是关键(我以为理 论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实践的结果不断作出改进;实践必须把握住理论的精髓和原则,使理 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虽然这是极难的)。 另:附相关《春秋乱弹之“石碏谏宠州吁”》,大家可以参考。 春秋乱弹之“石碏谏宠州吁” (一) “石碏谏宠州吁”是《古文观止》第三篇,同样出自《左传》。文章总共292 个字,却把一件事讲得清楚透彻,文中一共提到十一个人,关系错综复杂,却表述 得十分清楚,古人的文字功夫,可见一斑。 文章字数虽然不多,但是整个故事情节曲折离弃、起伏跌宕,有大义、有卑鄙, 有贤良,有忤逆,有暴力,有谋略,有美丽,有丑恶。不夸张的说,如果把这个事 件拍成电影,无论是情节还是内涵都要比《十面埋伏》和《无极》之类的东西丰富 的多,不会有一点点逊色。我自己就曾经有过冲动,要给事件中美女庄姜配上一个 平民侠客样的初恋情人,以这个事件为蓝本,写一个刺客的故事。 哈,跑题了。还是说故事吧,原文如下: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 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 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 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 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下面交代下故事发生的背景。 前面熟悉了郑国的情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卫国,卫国也是姬姓,周武王的弟 弟康叔的后人。卫国的爵位开始的时候没有郑国高,是侯爵,而且是花钱买来的。 后来与郑国一起协助周平王平定犬戎之乱有功,才被封为伯爵。春秋时诸侯国的国 君都有世袭的爵位,爵位分五级,公、侯、伯、子、男,各个诸侯的爵位不尽相同。 爵位不同待遇有高低,就象现在的行政级别差不多。卫国是个小国家,却是春秋战 国年间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诸侯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才想起还有个诸侯国忘记 灭了,在他即位后第二年才灭的卫国。 这个故事和郑国、宋国以及陈国都有关系。 郑国在这个事件中算是卫国的敌对国。郑庄公的弟弟段篡位失败后逃到共国, 他的儿子公孙滑(以前的史书把那时的国君的儿子称做公子,如郑过的公子吕,把 公子的儿子称做公孙,如这个公孙滑。这也就是公孙姓氏的由来。)则出逃到卫国, 一顿哭诉和挑拨之后,卫桓公(本文中卫庄公的儿子、州吁的同父异母哥哥)决定 为段和公孙滑父子出头讨伐郑国。虽然没有打出什么结果,但是自此郑、卫两国开 始不和。 宋国在这个故事里面是卫国的盟国,宋国是子姓,爵位是公爵,是上一个王朝 商纣的后人。那是每一个王朝都有它庞大的贵族亲戚系统,周武王灭商殷后,不可 能把所有商殷的后人都杀光的,新的王朝需要这些拥有大量土地和人口的大贵族的 支持,所以把商殷的后人子武庚封在宋。到宋宣公时,发现自己的弟弟精明强干, 于是舍其子而传位给弟弟,是为宋穆公。宋穆公死前又把国君的位子交还给宋宣公 的儿子子与夷,怕自己的儿子有想法,把儿子子冯安排到郑国寄居。穆公死后,子 与夷即位,就是宋殇公。寄居郑国的子冯遂成了宋殇公一块心病。 这个故事里的陈国也是卫国的盟国。陈国的国姓是妫,爵位是侯爵,是舜的后 人,陈姓的先人。本文中卫庄公在大老婆不能生育的情况下,又娶了小老婆,就是 文中所说的厉妫,根据古代娶一送一的政策,还顺带把厉妫的妹妹戴妫也娶了回来, “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原来也是华夏遗风啊。文中并没有 出现两个人的名,妫是她们的姓,戴和厉是谥号,后面的嬖人亦是如此,古代女子 的地位可见一斑,就连贵为皇后妃子的,在史里面,代称的也不过是国家的姓或是 夫姓,最多死后赐一个谥号。卫庄公之后即位的桓公是戴妫生的,也就是说陈国是 桓公的姥娘门儿。 (二) “石碏谏宠州吁”记录的主要是石碏劝谏卫庄公不要溺宠儿子州吁的一段话。 而和这段话不可分割的就是州吁弑兄篡位的事件。它直接验证了石碏预言的准确和 庄公不听劝谏的严重后果。而他关于“四邪”、“六顺”、“六逆”的定义也直接 成为儒家世代相传的重要教条。 《春秋》把这个事件定论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弑君事件,什么叫弑?下杀上曰弑, 臣杀君曰弑。其实之前的商汤周武都是弑君即位的,只不过他们是儒家的圣人,是 万万不能给扣上弑君这顶大逆不道的帽子的。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的渊源真得 是无比流长啊。 至于为了争夺皇位的兄弟相残、父子成仇倒也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人类早期, 晚辈对老年人并不尊敬,甚至把老年人打死以方便他超升,也有送到山里让他等死 的。山顶洞人老人的头骨多有破洞,似乎就都是死于非命。虽然周文王时代就开始 提倡孝敬老人,并且还建有养老院,但以弟弑兄、子弑父的事情一直层出不穷。 本文中共提到十一个人物,分别是:卫庄公,齐东宫得臣也就是齐国的太子, 古代把太子居所称作东宫,得臣的妹妹姜,陈国的厉妫,厉妫的妹妹戴妫、孝伯, 桓公(名完),公子州吁,州吁的母亲文中的嬖人,正史没有她的名字,我考证的 她的名字叫萸,很奇怪的名字。茱萸的萸,是一种可以补养化疗后癌症病人的身体 细胞的中药的名字,谏臣石碏,石碏的儿子石厚。这里面最值得一提的三个人物 是庄姜、州吁和石碏。 庄姜的名字不详,姜是齐国的国姓,庄是她丈夫庄公的谥号。记性好的朋友大 概还记得郑庄公的老婆也是叫庄姜,这个问题实在没有办法解决,我所能考证的也 只不过是,郑国的庄姜来自申国,而卫国这个庄姜则来自齐国,申国和齐国的国姓 一样。这是历史的巧合吧。好在这个故事和齐国的庄姜无关,要不然一准乱套。 庄姜是个大美女,那可不是一般的美,不但美而且还有贤惠的好名声,是卫国 人的骄傲和偶像。卫国民间有一首歌谣《硕人》专门赞美庄姜。我们现在从古今文 字中见到的描写美女的许多常见用词,象“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都是当年用来描写庄姜的美貌的。然而上 天是公平的,不可能把所有好东西都降临到一个人身上,这么完美的一个女人,偏 偏不能生育。接任他老公皇位的桓公是她认养的戴妫的儿子完。 庄公的大老婆没有孩子,第二个老婆厉妫倒是生了个儿子,叫孝,可惜后来夭 折了。戴妫生的儿子完是庄公的第二个儿子,州吁是庄公的第三个儿子,是庄公和 他宠爱的另一个侍妾萸生的儿子。《春秋》也好,州吁的后人也好,显然是把州吁 列为乱臣贼子之流的,这从记载中对州吁的称呼可见一斑。不管怎么说,州吁总算 是做过一届卫国国君的人,但是史料中也仅仅是直接称呼他的名字州吁而已,连个 谥号都没有混上,而他的母亲更是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于青史了。 故事里最了不起的自然是男一号石碏了。石碏是卫国的皇族,而且辈分非常高, 世代为卫国的大夫,庄公只能算是他的重孙子辈。石碏是他的一个称号,不是他的 名字,他的名字叫姬碏,字石,开始时称呼他公孙碏,后称石碏。他的儿子石厚因 为参与了州吁篡位被视为大逆,石厚死后,石厚的儿子骀仲以爷爷石碏的字为姓。 这也就是石这个姓氏的由来,其后人尊石碏为石姓的得姓始祖。 这个石姓家族因为出了石厚这么个人差一点沦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全靠有石碏 拨乱反正、力挽狂澜,才得以世代腾达显赫。诛杀儿子能够保全名声,家有叛臣能 够保全后代,国有逆君而能够保全社稷,这个石碏的确是个非常不简单的人物。在 本文中,更是把他描写成一个拥有先知先觉的圣人式的人物了。 背景和人物介绍完了,下面言归正传。 (三) 原文中以石碏的话为主,故事只是个片段,我尝试着给大家讲个全本的。 卫庄公娶了齐国的公主庄姜,长的很漂亮,却不能生育。于是庄公又从陈国娶 了一个妻子,叫,生了儿子伯孝,不幸夭折了,之后再没生育。还好跟着厉妫陪嫁 来的妹妹戴妫生了个儿子,起名叫完。庄姜很喜欢这个孩子。戴妫生孩子不久就去 世了,于是庄姜就把完收养了,视为己出。 庄公虽然有了个叫完的儿子了,但那时候又没有计划生育,庄公当然不会就真 的就此生完了。后来他又和一个宠爱的侍妾生了一个儿子,这就公子州吁。我要是 庄公,非郁闷死不可,该生的不生,不该生的都生了。偏偏庄公又不喜欢公子完, 却非常喜欢公子州吁。这个州吁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从小喜欢舞刀弄枪的,仗着父 亲的宠爱,可谓坏事做尽。 尽管庄公碍于祖宗礼法最后还是立公子完为太子,但是他对州吁的偏爱却一点 都没有改变。州吁的命就不如郑庄公的弟弟段,段还有个当王后的母亲罩着,州吁 就不行了,他的母亲显然在宫中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偏偏这个州吁又不是会讨其 他姨母们喜欢的人。我猜想庄公心里一定有把州吁立为太子的想法,但是公子完是 庄姜领养的儿子,排行本来就在州吁之上,亲生母亲的身份也远比州吁的母亲尊贵。 而且庄公已经把人家立为太子了,要想重新立太子,恐怕无论是朝中百官还是后宫 家眷,只怕没有人会支持庄公。众怒难犯之下,庄公惟有用宠爱来表示对州吁的补 在这种情况下,大夫石碏看出了其中的危险,他终于说话了。石碏对庄公说: “大王,我听说疼爱儿子的,是用规矩和法度去教导他,引导他不让他走向邪路, 而大王现在公子州吁,大王似乎对他过于溺爱了!”卫庄公闻言满脸的不快,但是 也不好发作,只好说:“爱卿啊,州吁毕竟还是小孩子,比不得他的哥哥,寡人他 日后长大了再严加管教也不迟啊!” 石碏规劝庄公道:“大王,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要从娃娃抓起啊,不能因为事 情的大小去判断一件事啊。骄傲、奢侈、淫荡、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这四 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 要是还没有,这样就会引导他造成祸害。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 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 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挑拨旧的,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 的,淫乱的破坏有礼义的,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逆理的事。君主行事公正适宜,臣 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是 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离开顺礼的事去做逆礼的事,就会招来祸害。做君主的 应该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促使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 石碏吱吱歪歪地说了这么一大堆,道理倒是不错,可是劝谏又不是作文考试, 光说的好是远远不够的。庄公哪听得进去这老家伙的话啊,父亲宠爱自己的孩子有 什么错了,真是多管闲事啊!你光说我儿子州吁不好,你儿子石厚还不是整天和州 吁混在一起,我儿子做的那些坏事,哪一桩没有你儿子的份儿啊?你连自己的儿子 都管不好,还来管我的闲事,我不说你教子无方把州吁带坏了就不错了,你还说起 我来了啊?不念你是三朝元老,非把你掌嘴五十不可! 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是发小,从来形影不离,坏事自然做了不少。石碏禁止 他和州吁来往,石厚不听,父子二人为此甚至闹翻,石厚离家出走,彻底和州吁混 到了一起。石碏知道庄公一定是因为石厚的缘故听不进自己的话,但是自己没管教 好儿子的事实也是摆在那里的,所以庄公对石碏的大理论不置可否也是可以理解 的。石碏没有别的办法,只好任由庄公对州吁宠爱依旧,心下里却已经开始考虑退 石碏是前朝老臣,见识多广,知道象庄公这样溺爱孩子将来肯定要出问题的, 而自己的儿子和州吁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不早做打算的话,他们全家迟早都要跟着 石厚那个逆子倒霉不可。不久庄公驾崩,公子完即位称做桓公。石碏于是借机告老 《左传》中“石碏谏宠州吁”的故事至此告以段落。 (四) 《春秋》也好,《春秋左传》也好,都试图占领一个道德的制高点,居高临下 地把道理说给千秋万载的人们。因此它们的许多文章都要在叙述的基础上融合说教 的说辞,以把儒家的思想与实践得以结合验证。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很多文章往往在 喋喋不休地说完大道理以后,忘记了与实践相印证的初衷。 象本文中的石碏,他在劝谏的时候其实犯的就是这样一个错误,光有理论,没 有事实论据,如何能让庄公认识到溺爱呢?巨大危害呢?而“石碏谏宠州吁”这篇 文章本身也在犯同一个错误,交代了事件的起因,然后大篇幅整理了石碏的说教, 之后就草草了事,匆匆结尾了。而最能验证石碏理论的正确性的后面的远远强于雄 辩的事实部分却被忽视了。 其实后面的故事远比前面精彩。 即位卫桓公似乎是个很平庸的人,但是即使是这样平庸的人也明显地感觉到了 他的弟弟州吁给他的皇位造成的威胁了。在桓公即位之前,庄公因为州吁喜欢军事, 已经把州吁封为大将,给了他一部分兵权。那个时候的大多数国君为了保住自家的 江山,一般都是把自己的后代封为朝中的大臣,来协助自己的大儿子巩固地位。但 是那种情况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孩子们必须是团结的,否则就是自作主张地替下一 代分配权力的蛋糕,分散了后任国君的权力,一个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导致兄弟 之间为争夺皇位而相互残杀的流血局面。 以州吁的专横跋扈,自是不会把桓公放在眼里,那么他们兄弟君臣相处的状态 就可想而知了。桓公即位的第二年,就罢免了州吁的大将职务,收回了兵权。州吁 和石厚等一干死党逃往国外,四处流浪。流亡期间还因为同病相连而与郑国的流亡 王叔段和公孙滑等人结交为朋友。 前文中说过州吁从小就是就喜欢舞枪弄棒,与其一同逃亡的也都是些好勇斗 狠、铤而走险的亡命之徒。州吁在外逃亡的十几年间,又结识了不少臭味相投的狐 朋狗友。十四年后,州吁、石厚等人纠集了一帮杀手偷偷潜回卫国,伺机刺杀桓公。 适逢周平王去世,州吁打听到桓公即将赴周奔丧,于是设下埋伏,终于将他的哥哥 桓公刺杀。之后谎称桓公因病去世,临终将王位传给州吁。事发突然,卫国的臣民 还没有反过味来呢,州吁已经迅速办完手续,登上了王位。桓公的儿子公子晋逃亡 到邢国避难。 这一年,就是周郑交质那一年,郑国刚刚抢了中央政府的粮草,郑庄公正与大 臣商议去洛阳朝周之事呢,有卫桓公讣音传来,得知是公子州吁弑君篡位。要说这 郑庄公也真是个人物,立刻说: “吾国行且被兵矣!”群臣问郑庄公:“主公何 以料之?”庄公说:“州吁素好弄兵,今既行篡逆,必以兵威逞志。郑卫素有嫌隙, 其试兵必先及郑,宜预备之。” 和郑庄公所料完全一致,州吁即位后,朝野都不服气,沸沸扬扬的都是些戳州 吁脊梁骨的言论。州吁很郁闷,此时已经官至卫国上大夫的石厚给州吁出主意说, 国内的情况现在已经这样了,要想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咱们就要出兵找个诸侯国打 上一架,这样在转移国内注意力的同时,也能威慑那些乱说话的人。州吁说,你说 的容易,周围的诸侯没有惹咱们的,这仗哪能说打就打的起来啊?那石厚微微一笑 道,您才做了几天国君,当然没有人惹咱们了。可是我记得咱们当年在外逃亡的时 候,咱们卫国为了咱哥们郑国的公孙滑和他老爹段的事情,跟郑国打过一架来着。 现在咱们得势了,不如就拿郑国开刀好了,正好也替老滑出一口气啊。 要说这个石厚也算是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林汉达.pdf”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林汉达.pdf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林汉达.pdf

郑庄公,郑国,天王,诸侯,儿子,京城,庄公,卫国,太子,大臣,太叔,周平王,周幽王,庄姜,故事,左儒,公子,褒姒,西戎,陈国,母亲,父亲,卫桓公,杜伯,兵马,兄弟,姜氏,桓公,国君,周宣王

2020-05-20 #长篇故事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林汉达.pdf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林汉达.pdf

郑庄公,郑国,天王,诸侯,儿子,京城,庄公,卫国,太子,大臣,太叔,周平王,周幽王,庄姜,故事,左儒,公子,褒姒,西戎,陈国,母亲,父亲,卫桓公,杜伯,兵马,兄弟,姜氏,桓公,国君,周宣王

2020-05-20 #故事大全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林汉达.pdf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林汉达.pdf

郑庄公,郑国,天王,诸侯,儿子,京城,庄公,卫国,太子,大臣,太叔,周平王,周幽王,庄姜,故事,左儒,公子,褒姒,西戎,陈国,母亲,父亲,卫桓公,杜伯,兵马,兄弟,姜氏,桓公,国君,周宣王

2020-08-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林汉达PDF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林汉达PDF

历史,林汉达,周平王,秦始皇,都洛邑,太子,内容简介,中原,作者,乱臣贼子,传位,兄弟,史记,左传,妖精,奉天,故事,文章,文字,春秋战国,机会,经典,正史,概貌,理想,烽火台,白话,目录,读物,语言学

2020-08-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林汉达PDF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林汉达PDF

历史,林汉达,周平王,秦始皇,都洛邑,太子,内容简介,中原,作者,乱臣贼子,传位,兄弟,史记,左传,妖精,奉天,故事,文章,文字,春秋战国,机会,经典,正史,概貌,理想,烽火台,白话,目录,读物,语言学

2020-08-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林汉达PDF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林汉达PDF

历史,林汉达,周平王,秦始皇,都洛邑,太子,内容简介,中原,作者,乱臣贼子,传位,兄弟,史记,左传,妖精,奉天,故事,文章,文字,春秋战国,机会,经典,正史,概貌,理想,烽火台,白话,目录,读物,语言学

2020-08-23 #故事阅读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林汉达PDF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林汉达PDF

历史,林汉达,周平王,秦始皇,都洛邑,太子,内容简介,中原,作者,乱臣贼子,传位,兄弟,史记,左传,妖精,奉天,故事,文章,文字,春秋战国,机会,经典,正史,概貌,理想,烽火台,白话,目录,读物,语言学

2020-08-22 #故事会

文学书籍《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林汉达.影印版版.pdf

文学书籍《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林汉达.影印版版.pdf

文档,原创力,本站,上传者,平台,客服,所得,收益,赚钱网,用户,权利,电话,网络服务,交易模式,中间服务,上传人,作者所有,平台方,本站所有,给用户,被侵害

2020-08-23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