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颠覆与顺从——再读中国机智人物故事

时间:2020-08-23

中国民间故事机智人物

提示:本文共有 2510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1 分钟。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颠覆与顺从——再读中国机智人物故事姓名: 周晓霞申请学位级别: 博士专业: 文艺学指导教师: 陈勤建20070401论文摘要机智人物故事, 是指由一个特定的机智人物作为主人公贯穿起来的、 富于幽默滑稽色彩的系列故事。 在国际通行的民间故事A T 分类法中, 这类故事部分归入生活故事类, 多数归于笑话类。 在中国, 对该类故事的研究发轫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徐文长故事研究, 而“机智人物故事” 的术语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祁连休研究员首先提出. 上个世纪八、 九十年代是机智人物故事研究的高潮。 19 8 4 年召开的全国性的“机智人物故事学术研讨会” 是该领域的里程碑.2001年出版的祁连休先生的‘智谋与妙趣——中国机智人物故事研究》 是该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之后少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 纵观中国机智人物故事研究的历史, 笔者认为研究者比较注重从现实出发, 用社会批评、 阶级斗争等角度来审视这一形象和故事群; 研究的导向也多从正面来评价这一群体, 把机智人物看作是普通民众智慧的精英, 甚至被当作民间文化英雄来看待, 而对机智人物故事中所蕴含的多棱文化信息尚研究不够。 本文将以文艺民俗学为视角, 尝试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 后历史主义、 后结构主义以及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对机智人物故事进行重新审视, 客观分析机智人物故事备受欢迎的深层社会因素, 探讨机智人物调皮任性、 滑稽幽默和爱耍欺骗手腕背后的动因,引发人们思考严肃的文化价值和世俗秩序与人的自然需求之间的关系。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通过梳理中外机智人物故事研究的历史, 指出该研究领域目前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作者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从机智人物故事背后的社会图景入手, 分析类型和非类型化的机智人物故事中所隐含或折射出的或清晰或模糊的信息, 从而得出这种清晰和模糊对机智人物故事再生及流传的特殊意义。 第三章将机智人物看作世俗秩序的“颠覆者” , 分别从文学现象、 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来探讨机智人物故事中的阈限以及其和社会秩序的关系, 剖析其盛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第四章从机智人物的社会特性出发, 探讨其相趸矛盾的特点, 他们或贵或贱或普或恶时贤时愚, 造成了扑朔迷离、 难以言说的审美效果。 笔者尝试在几对相互对立的关系中去找寻他们的位置。 揣摩他们的身份。 第五章则通过分析归类机智人物采用的机智手段, 探讨中华民族尚智重文的传统对这类故事流行的影响。 最后一章将机智人物故事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话语结构中审视其机智手段的本质, 指出机智人物不按常规, 试图颠覆世俗秩序, 但反过来更使人意识到秩序规矩的存在. 论文从颠覆和顺从两个相反相成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机智人物故事中的反叛规矩行为和顺从心理的意识形态本质。机智人物体现了一种原始存在, 是本我、 自我和超我的混同体。 机智人物是社会维系和转变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社会中如果没有这类人物, 则会处于停滞状态, 不会产生变化。 与此同时, 机智人物反过来又强化和维系了世俗的社会现状。 对这类叙事的研究有助于引导我们反思这样~对关系: 基于人类理性和日常习俗形成的规范制度和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之问的平衡。 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本文研究关注的重点。关键词: 机智人物故事, 机智人物, 颠覆, 顺从A B S T R A C TT r ic k ste rT a le s, u su a llylu d ig r O U S a n dh u m o ro u s, ref erto th eco n s把lla ti011 o fta lesa b o u tp a r ticu la r ta c k yf ig u res. T h is ty p eo fta les is cla ssif ied in to H . T e sts. J. T h eW ise &T h e F o o lish a n d ILD e c e p tio ninS tithT h o m p so n ’ S M o tif - In d ex o fF o lk - lite r a tu r e a n dA n ttiA a r n e ’ S 刀如T y p e so f th eF o lk ta le. n lea n a ly siso f th isty p eo f ta les in C h in a sta r ts f r o m th e m id - 19 20 ’ S . ch a ra cterizedb yth e stu d ie s o fX uW en ch a n g ’ Sta le s. T h ete r m “T r ic k ste rta les’’ ( 111clitera lm e a n in ginC h in e se is th eW iseF ig u res’ ta les)iSfirst u se db yQ i L ia n x iu ,aresea rch er in th e C h in a S o c ia lS c ie n c e sA c a d e m y . T h e19 8 0 ’ s a n d th e 19 9 0 ’ S w itn e ss th e m o st a ctiv e a n dp r o d u ctiv eresea rch es a n d r esu lts inth is f ield . 11le n a tio n a l a c a d e m icsy m p o siu mh e ld in 19 8 4 iS r e g a r d e d 嚣th e la n d m a rk . Q iL ianxiu’ S胁P T r ic k s a n dQ u ickW it- ??- - A n a ly sis o fC h in e se T rick ster T a lesp u b lish e din 2 0 0 1is v ie w e d a s th ec o m p r e h e n siv esu m m a r yo fth ea n a ly sisin th is f ie ld . S in c e20 0 1, th e r eh a v e b e e nf e wr e se a r c hp a p e r sa n d w o r k s. A f ter aca ref u lsc r u tin yo fth e r e se a r c h d o n e u n tilto d a y ’th ea u th o r o fth ed isse r ta tio nth in k s th a t th e m u lti- f a cettedo v e r t a n dc o v e r tcu ltu r a lim p lic a tio n s b e h in d th e trick ster ta les a r e n o tf u lly d iscu ssed . T a k in gth eta le s嬲th e tr u eh a p p e n in g s, th e p r e v io u sr e se a r c h e r s h a v e m a d e th eir so cia lcriticismf r o mth ea n g leo f cla S sstr u g g le . T h e yh a v ee m p h a siz e do n lyth ep o sitiv ea S p ectso f th etrick sters, a nd r e g a r d e dth efig u resa s h e r o e so f th ec o n lr n o nf o lk s.T h e a u th o r ,b yta k in gd if f eren ta p p r o a c h e so fcu ltu ra la n th ro p o lo g y ,p o st- h isto r ic ism , p o st- str u c tu r a lisma n d B a k h tin ’ Sc a r n iv a lsq u e p o etics, h a sm a d eten ta tiv e ef f o rtstoh a v eab r o a d r e v a lu a tio no f th eta le s. B ye x p lo r in gth ep la y f u la n dm isch ie v o u s r u se s, th e h u m o r o u s d e v ic e s a n d th e a m b iv a le n t ch a ra cteristicsm a n if estedb yth etrick sters, th e a u th o rin te n d s to a n co v erth eim p lic a te dso cia l a n dcu ltu r a lr e a s o n s th a t’ m a k e th e ta lcs S Ow id e ly tra n sm itted , th u s in v itin gth ein sp ira tio na n d c o n sid e r a tio n o f th e in te r a ctio n s b e tw e e n th e so le m n n e ss o f th ec o n v e n tio n a l a n dcu ltu ra l v a lu es a n dn o r m s a n d th e irra tio n a l a n dn a tu r a ld esire o fh u m a nbeing s.Inth e sixc h a p te r so fth ed isser ta tio n , th ef irsto n eis ah isto r ica l su r v e yo fth is field .T h e a u th o r’ a f tere x p lo r in gth e a ch ie v e m e n ts a n dp r o b lem s, h a s e x p la in e dth e n e wa n a ly tica p p r o a c h e sa n d th e m a ina r g u m e n tsa b o u t th e ta les. In th e se c o n dch a p te r ,th ea u th o r ,b ya n a ly zin gth ety p e da n du n ty p e dtrick sterta les, h a s e x p lo r e dth e o v e r ta n dc o v e r tim p lica tio n sm a n if estedinsu c hta les, a n dth e a u th o rh a sf u r th e rd isc u sse dth esig n if ic a n c e b ye d u c in gth eg e n e r a tio na n dtr a n sm issio no fsu c h ta les. Inth e th irdc h a p te r ’ th ea u th o r h a s m a d e a litera l. so cia l—cu ltu ra la n a ly sisf r o m n le so cif lp sy c h o lo g yb ysc r u tin iz in gth e su b v e r siv e n e ssp o r tr a y e df r o mth e ta le s. T h e a u th o rh a sf o c u se dth e a tte n tio n0 11th e self - estim a ted e th ic a l a n dp a r a n o r m a ln a tu r e inth eta les in co n tra st to th e so cia l m o r a lju d g m en t. T h e a u th o r h a s a r g u e d th a t th ep a r a n o r m a l d isp la y e d b yth e tra its o f tr ick ster s h a sm a n yo f th e a ttribu ters o flim in a lity ,w h ichisin co m p a tib lew ith th eesta blish ed c o n v e n tio n s a n d institutious.In th e f o u r thch a p te r ,th e a u th o r , b y c o m p a r in ga n dc o n tr a stin gth ep a r a d o x ic a lm isb e h a v io u r a n d th e h e r o ic tra its o f th e tr ick ste r s, h a s f u rth er d isc u sse d th ea esth etica l v a lu e s o fsu c hta les. A f terd isc u ssin ga n dcla ssi聊n gth e tr ick sa n dta ctics,th e a u th o r in th e f if mc h a p te rh a s d isc u sse d th e in f lu e n c e s o f tr a d itio n a l C h in e sec u ltu r e to th ep o p u la r ityo f su c h ta le s. T a ctics a n dstr a teg iesh a v elo n gb e e nc h e r ish e dinC h in a . A n dth ere h a v ea lw a y sb e e nm a n yla n g u a g e g a m e s p e r ta in in gtoth ea m p h ib o lo u sa n da m b ig u o u sn a tu re o fth e C h in e sela n g u a g e . Inth e la stcha pter,b y ta k in gth e ta les to th e b r o a d so cia l—cu ltu ra l stru ctu res. th e a u th o r h a s ex a m in edth en a tu r e o f th e a b n o r m a l a n d su b v er siv e p ro p erty ,a n d h a s a rg u edth eS U b v e r siv e n e ss, in co n tra st, h a s rein f o reed th e so cia l c o n v e n tio n s a n d institutious.T h e a u th o r h a s f o c u se d o n d isc u ssio n o f th ep sy ch o lo g ica la n did e o lo g ic a ln a tu r ep o r tr a y e df r o mp a r a d o x ica llyO v e r t r e b e llio u s m isch iev o u sn ess a n d th e c o v e r tsl; bm issiv en ess o fth e ta les.T r ick ste r s a r eth ep r im o r d ia l b ein g sa n d th e m ix tu r e o fid , e g oa n dsu p e r e g o . T h e ya rein d isp e n sa b lein th e m a in te n a n c e a n d tr a n sf o r m a tio n o fth e so cia l o r d e r . T h e r ew ill n o t b ech a n g esw ith o u t th e tr ick ster s. In co n tr a st,th e trick sters r e in f o r c e th eso cia l sta tu sq u o . T h ea n a ly siso fth etrick sterta lesin sp ir e so u rexam ination o fth eba la lice b e tw e e n th e m a n - m a d e o rd ers a n d iu stitu tio ns d r a w n f r o m O U r r a tio n a lth in k in ga n dth e irra tio n a l a n d in stin ctiv en a tu r e o f h u m a nb e in g s. B yd isc u ssin ga n da n a ly zin gth e tr ick sterta les, th ea u th o r h a sc o n sta n tly h e ld th e a tte n tio n o nth ejn tera ctio n a n d strif e b e tw e e n o R r r a tio n a l b e in g . w h ich is d e m o n str a te d b yth ep u b licn o r m sa n dirra tio n a lb e in gb y p r iv a tea n din d iv id u a l beh a v io rs。K E YW O R D : T rick sterta le, trick ster,su b v ersiv en ess, su b m issiv en ess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Z 丑皇。 21同捧事。 日期:导师馘芦狮也> 阀1, f - h第一章引论第一节机智人物故事的研究脉络与现状一、 机智人物故事及其研究脉络民间机智人物故事是广义民间故事中的一个类别。 机智人物形象很早就出现在神话和民间故事之中, 其常常表现为极其矛盾的对立面, 既聪明又愚钝:他们既是严肃的文化英雄, 又是戏剧表演家、 无赖。 这一群体常常以形象的异类, 行为的不合规矩。 显得叛经离道。 他们有时以赤裸裸的厚颜无耻的本我形象出现; 有时又表现为超越自我的人类拯救者, 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无助者、 弱者讨回了公道, 伸张了人类的正义。 机智人物身上表现出这种多棱性,常常使得人类学家、 民俗学家难以为其给出一个确切的界定。 中国直到19 7 8 年才出现“机智人物” 这一术语来指称这一中国民间故事中早已存在并广泛流传的群体形象。 。 西方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志专家在研究美洲印第安纳神话时发现了这群即是拯救者又是破坏者的形象, 于是在18 68 年创造了一个词语来指称他们“trick ster” , 意思为“恶作剧者” 或“骗子” 毋。 两种名称的不同, 反映了研究者两种不同的态度。 大致看来, 西方研究中更多地从宗教学、 神话学和人类学角度切入, 注意到这一形象身上的双重性, 关注到其多变的本质特征。 保罗??拉丁( P a u l R a d in )于19 55年出版的《恶作剧者》 , 开启西方全面研究trick ster专著之先河。 保罗??拉丁在该书中, 如此定义这类人物: “恶作剧者是创造者, 与此同时又是破坏者; 给予者又是否认者; 常常欺骗他人, 但到头来也欺骗了自己。 ” @ 其后, 威廉??海尼斯和威廉??多提( W illia m J. H y n esa n dW illia m G . D o ry )于19 9 7 年编辑出版《神奇恶作剧人物的特征、 语境与批评》 。该书是集拉丁以后近四十年西方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它着重论述了机智人物在其外表滑稽幽默背后对严肃的文化价值的挑战和对文化价值的进一步强化作用。 回该书另外有价值之处是提供了六百多条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是19 55年《恶作剧者》 首次发表以后有关该领域研究的权威之作。如果说前面两部是针对男性机智人物的全面研究, 而《斯科黑拉扎德的姐。 高国藩: ‘谈江苏的机智人物故事), 见‘笑的艺术). 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 85年9 月 , 第58页.oL 锄d a v , L o f t. M a d ca p s, S crew b a lls, a n d C o n W o m en T h eF em a letrick ster加彳 m erica n C u ltu re. P h ila d elp h ia :U n iv ersity o f P e n n sy lv a n iaP r ess. 19 9 8 . P 24R a d in ,P a u l. T h eT rick ste- - rA S tu 由’in A m erica n In d ia nh 够}Io lo 科. N ew Y o rk : S ch o ck cn B o o k s. 197 2. PX X llloH y n e s, W illia mJ. a ndD o r y , W illia mG . M W h ica l T rtcl口terF ig u r e s- C o n to u r s. C o n te x ts,a n dC rttic/sm . ”ItIS ca 〕o o sa : T h eU n iv ersityo f A Ia b a ln 8 P ress. 1997 .1妹们》 则首开专门论述女性恶作剧者形象风气。 。 作者玛里琳??茱丽珂( M a r ily nJu rich )从全世界流传的民间故事中梳理出其中的女性恶作剧者, 并对她们以自己的身体和机智手段达到目的进行了女性社会学、 心理学等角度的批评。 鉴于tr ic k ste r 一词总是和男性机智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 茱丽珂还专门创造了一个新名词trick sta r来指称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女性机智人物形象。在故事开始被收集和整理分类时, 机智人物故事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 18 15年, 雅科布??格林在一份仓U 建民俗学会的传单上, 发出了拯救和收集德国乡民的歌谣和传说的号召, 在这份号召内, 雅科布??格林列出了应该努力寻找和准确记录的条目, 而幽默的骗人故事和笑话也就在列入的条目之中。 o《阿尔奈——汤普森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在生活故事分类中虽没有专门列出机智人物, 但列出了愚人或狡诈骗子的故事, 其中阿尔奈编入他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350 —20 0 0 , 汤普森将其编入类型号10 30 - - 1335。 德国学者艾伯华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 , 将机智人物故事归入“滑稽故事” 类, 如“徐文长I( 阴险狡黠)、 徐文长II( 包袱)、 徐文长III( 打赌)和徐文长IV ( 聪明的计划)” 。④丁乃通先生根据A T 分类法编写的<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一书, 把多数机智人物故事都归在A T 分类第三大类——笑话, 集中在类型号1500- - - 1650, 编码10 0 0 一119 9 “愚蠢妖魔的故事” 中也有这方面的故事。 西( 详见本文第二章第一节。 )台湾学者金荣华根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编写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 , 将机智人物故事收入lo o O —119 9 “恶地主恶霸愚笨魔的故事” 和1525一18 7 4 “男人的笑话和趣事” 中。 o我国早期的机智人物故事多混杂在笑话、 幽默等这类民闻故事当中。 早在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 就开始这方面故事的记载工作, 司马迁《史记》 专列《滑稽列传》 一章来记述他们的故事, 可见这类人物受关注的程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民间笑话专集《笑林》 。 该书由邯郸淳整理辑录, 所记多是谐趣故事。 这些趣事, 借嘲讽愚庸之人的行径, 针砭时弊, 文笔犀利,语调诙谐, 风格轻松幽默, 令人在捧腹之余, 领悟其讽喻用心。 o 隋唐侯白撰有笑话集‘启颜录》 , 后部分篇什收入‘太平广记》 、 《类说》 等。 宋元之际的宋元。 Ju r ie h 。 M a lily n . S c h e h e r a z a d e }S iste r s—T r ic k ste r H e r o in e sa n d T h e ir S to r ie sin W o rld L itera tu re. W estp o rt,C o n n e c tic u t: G r e e n w o o dP r e ss, 19 9 8 ,o 同上, 引言第18 页.4 Ja co b G rim m . C ircu la rC o n cern in g th eC o llectin g 可F 0 lk P o etry ,m In tern a tio n a lF o lk lo risticsC la ss缸C o n tr ib u tio n 5 b y th e F o u n d e r s o f F o lk lo r e , E d R e d b y A la n D t r a d e s。 R o w m a n &L iu le f ie ldP u b lish e r s, In e . , 19 9 9 P P . 5- 6, 转引自户晓辉著: ‘现代性与民间文学),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 0 4 年8 月 , 第9 0 页.刚德 艾伯华编著: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 9 9 年2月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 北京, 中嗣民问文艺出版社, 19 8 6 年4 月 . 第38 4 . 4 “第53肛531页.科美 丁乃通编著:页.o 刘守华主编: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 0 2年10 月 . 第6 6 7 . 6 8 0 页.o 杨哲, 杨明新著: ‘中西喜剧文学简史’,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杜。 20 0 4 年8 月 , 第36 页.2怀编撰笑话集‘拊掌录》 。 明代是我国民间笑话结集的高峰期, 同时也是我国文人有意识研究民间笑话的开始。 冯梦龙编辑了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笑话集‘古今谭概》 ( 又名‘古今笑史》 )和其他两部笑话集‘笑府》 、 ‘广笑府》 。 在‘古今笑史》 中, 冯梦龙最早就这些故事作了分类, 为“迂腐” 、 “怪诞” 、 “痴绝” 、 “专愚” 、 “谬误” 、 “癖嗜” 、 “贪秽” 、 “机警” 、 “酬嘲” 、 “塞语” 、 “文戏” 、 “巧言” 、“荒唐” 等三十六部, 每部正文前撰具引言, 有些笑料的后面加了别具匠心的提点和评议, 开我国对诙谐笑话进行分类研究之先河。 而张令夷所编笑话集‘迂仙别记》 、 陆灼编撰的笑话集‘艾子后语》 均以一个主人公贯穿各则故事, 初步具备了民间机智人物雏形, 只是就故事情节而言, ‘艾子后语》 故事具有怪诞性.浮白斋主人辑录的‘雅谑》 , 就有对专搞恶作剧的市井人物讽刺的记载。 江盈科编撰的《雪涛谐史》 , 其中的故事往往用夸张的描写营造喜剧效果。 不仅如此,明代文人对含机智人物故事在内的民间文学作用, 有了更新的认识。 如袁宏道就认为, 民间文学“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 故多真声。 不效颦于汉魏, 不学步于盛唐, 任性而发, 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 嗜好情欲, 是可喜也” 。 o清代和民国时期, 编纂、 刊行的与历代机智人物故事有关的笑话集和其他作品集, 也比以前更多。 如有清代石成金撰的‘笑得好》 , 褚入覆辑的‘坚瓠集》 ,游戏主人辑的‘笑林广记》 , 钱泳撰‘履园丛话》 , 独逸窝退士辑的‘笑笑录》 ,铁舟寄庸辑的‘笑典》 , 小石道人辑的< 嘻谈录》 , 丁治棠撰‘仕隐斋涉笔》 及林兰、 篓子匡等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辑录的‘徐文长故事》 、 < 徐文长故事外集》 、 《巧女: 巧女和呆娘的故事》 。 建国后, 这种以徐文长为典范的机智人物文集, 在国内外陆续出版。 19 53年香港少年出版社出版了‘徐文长故事全集》 。 19 7 4 ’ 年, 美国学家豪伍德??列维( H o w a rd S . L ev y )根据‘徐文长故事》 、 《徐文长异事》 和‘徐文长笑话》 翻译出版了英文版‘中国最大的恶作剧能手一徐文长》 China§ D irtiestrJ船J. 』 j9 习, , 收徐文长故事114 则。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 民间文T r ick ster - F o lk lo r e A b o u t H suW en ??C h ’a n g艺工作者收集整理了许多少数民族机智人物的故事, 其中典型者如《阿凡提的故事》 (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 作家出版社19 59 年版)、 ‘巴拉根仓的故事》( 陈清漳、 奏熄等整理,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 60 版)等等。19 8 4 年在湖北咸宁召开了全国性的“机智人物故事” 学术讨论会, 收到五十多篇有关论文, 后挑选其中二十五篇出版, 名为‘笑的艺术》 。 在这本专辑中,学者“对机智人物故事的基本特征, 范围界限与社会价值进行了热烈探讨” o 这次会议是中国机智人物故事研究的一次高潮。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 也对机智人物研中转自杨哲、 杨明新著t‘中西喜剧文学筒史’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杜, 2004 年8月 , 第134 - 14 6页.。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 9 9 年6 月 , 第7 8 3页..3究取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集成手册将生活故事按内容划分为19 个门类, 另立“机智人物故事” , 下分五类: 劳动者机智故事, 文人机智故事, 游侠式机智故事,机智少年故事, 其他机智故事。 可见到了八十年代, 机智人物故事作为一个民间故事门类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认可。此时的全国性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行动过程发现各地都有机智人物故事,后来这类故事被收入县卷版的民间故事集成。 全国范围内在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出版了多达数十本机智人物故事集。九十年代以后, 机智人物故事进入集成性研究阶段。 19 9 3年祁连休、 冯志华编写的《中外机智人物故事大鉴》 开始了对这类故事的系统研究, 20 0 1年出版的祁连休的《智谋与妙趣——中国机智人物故事研究》 集当时国内机智人物故事系统、 全面研究之大成. 此外, 每年也陆续有这方面的论文发表。 其中较为重要的论文有: 郑海的《神话和机智人物故事的审美意识比较》 , 刘守华的‘谎张三——中国南方机智人物的杰出典型》 , 黄永林的‘一个机智人物故事的原型与流传—一A T l635A 型故事的中国原型探寻》 o 等。在中国大陆机智人物故事研究热的影响下, 港台地区也沿用了“机智人物故事” 这个概念。 如台湾林培雅的‘台湾地区邱网舍故事》 , 也将其故事称之为机智人物故事。到19 8 4 年以前, 学术界多从正面角度论述机智人物及其故事。 19 8 4 年,日本学者铃木健之先生的r机智人物故事” 笔记——试论其欺骗性》 o 打破了这种研究格局。 铃木先生在大量引用中国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后, 指出“中国评论家们的看法未免太现实主义了。 ……他们具有一种简单化、 概念化的倾向。他们把故事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固定起来。 ” 雪接着铃木健之先生运用了上文提到的西方人类学派的观点指出了这类故事人物的多层面以及其欺骗本质。 其观点当时引起多数中国学人的异议。 祁连学先生就曾发表文章对铃木先生的观点进行了辩驳。 铃木先生的观点对机智人物的研究无疑提供了新的视点, 之后该观点在中国学者的机智人物故事研究中慢慢得到回应。二、 我国机智人物故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目前的机智人物故事研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是机智人物故事研究融入整个民间文学研究的大潮。 除了祁连休的‘智谋与妙趣》 以外, 由于近年整个民间文学研究大气候的影响, 专门研究机智人。 , o 黄永林: ‘一个机智人物故事的原型与流传——^T 163jA 型故事的中田蹶型探寻), 戴‘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 0 2年第5期, 武汉.。 日本 铃木健之。 r 机智人物故事” 笔记——试论其欺骗性’。 t‘民问文学论坛, 19 8 4 年第2期。 北京, 第60 - 66页.4物故事的论文已经减少, 但在近年出版的大量的民间文学通论、 导论或史论一类的著作中, 一般都将机智人物故事作为民间文学大类的一个门类进行整体性的评述。 如‘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 ( 刘守华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 0 2年版)中将机智人物故事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加以评述; 而< 中国民俗通志??民间文学志》 ( 陈建宪著, 山东教育出舨社, 20 0 5年版)对机智人物故事辟专章述评。 此外, ‘民间文学概论》 ( 毕樽主编, 北京民族出版社20 0 4 年lO 版)、 《民间文学导论》 ( 农学冠编著, 民族出版社, 20 0 5年9 月 版)、 《民间叙事文学研究》 ( 刘守华、 黄永林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 0 5年版)等等著作都将机智人物故事列为民间文学独立的论述内容。其次是机智人物故事研究纳入了民间叙事研究的行列。 将机智人物故事作为一种民间叙事形态来考察, 很明显是受了叙事学研究的影响。 研究重点从叙事文本到叙事语境的转移, 将机智人物故事放到社会背景中去考察。 康丽的《故事类型从与情节类型: 中国巧女故事研究( 上)》 、 ??‘故事类型从与情节类型:中国巧女故事研究( 下)》 、 < 中国巧女故事中的角色》 和《隐匿的秩序: 论中国巧女故事叙事结构中的故事范型序列》 国等论文, 试图在故事的叙事形态结构研究与社会文化意义研究关联起来, 借助结构分析介入意义探讨。与西方在该领域的研究相较, 中国有关这一故事的研究起步较晚, 成果也多集中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其研究多以资料收集为主, 研究者更注重从现实主义出发, 用社会批评、 阶级斗争等角度来审视这一形象和故事群。研究的导向也多从正面来审视这一群体, 把机智人物看作普通民众智慧的精英甚至被当作民间文化英雄来看待。 而将机智人物身上表现出的非正面的东西,只是~笔带过, 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成为了传统文人和精英文学中的“高、 大、全” 形象, 失去了其民间口头的鲜活性, 这样, 对机智人物故事蕴含的多棱文化信息研究不够。这时期, 柏格森的《笑——论滑稽的意义》 应该引起我们研究者的重视。该文如此精辟地阐述了诙诣与笑的社会功能作用: “笑就应该是这样一种东西,就应该是一种社会姿态。 笑通过它所引起的畏惧心理, 来制裁离心的行为, 使那些有孤立或沉睡之虞的次要活动非常清醒, 保持互相的接触, 同时使一切可能在社会集体表面刻板僵化的东西恢复灵活。 因此, 笑并不属于纯粹美学的范畴, 它追求改善关系这样一个功利的目的( 在许多特定的情况下, 这种追求是无意识甚至是不道德的)。 。o 上述论文分别发表在‘民族艺术’20 0 5年第3期. ‘民族艺术’第4 期, ‘民族文学研究’20 0 5年第2期和‘民族文学研究’ 20 0 6 年第1期.o 柏格森着, 徐继曾译; ‘笑——论滑稽的意义’ ,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 80年3月 , 第12页.综上所述, 我国机智人物故事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学意义、 文化学意义、 心理学、 文学等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6第二节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关于民间文学研究方法, 钟敬文先生曾说: “文艺’ , 不仅是社会现象, 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而任何文化现象都不会只是一个层面, 比如讲理性, 但也有许多人的行为不是理性的, 而是情感化的。 人是多方面的存在, 把他简单化就不行。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 可以, 也应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 但同时也应该从民俗学、 民族学、 心理学、 人类学等多角度来进行研究, 这样才能把文学的内涵都挖掘出来……, 所以, 在这一点上, 文学的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只用一种方法, 就想解释文学的整体, 一定会很不完整。 ” o刘守华先生也曾表示过相似的观点: “在我国民间文艺学领域, 过去流行社会学的方法, 近年来又流行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利弊,我们不应绝对地加以肯定或否定。 研究方法应该多样化, 互相补充, 相得益彰,就像打仗一样, 十八般兵器都上, 只有好处。 ” o上述两位前辈在总结多年研究经验提出的观点, 高屋建瓴, 为我辈思考、运用机智人物故事研究方法指引了方向. 本文在方法上将综合运用已有的民间文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采用传统的故事类型分析机智人物故事, 对其进行界定。但正像刘魁立先生20 0 2年指出的那样, 故事“形态的研究以及结构的研究, 如果将来不向历史文化内涵的研究发展, 不能成为后者的基础和前奏, 而只是把它当作自我目的, 那么, 这种研究只会停留在一定层面上, 其价值可能是相当有限的。 ” . 雪因此, 本文的研究不会局限在故事文本内在的静态的类型、 形态的分析上, 而是会将建构故事本文和相应的叙事环境结合起来研究, 因为机智人物故事必然和外在的社会、 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割断这种联系,对机智人物故事的研究和分析将不能很好揭示其故事的深刻性和广泛性。后结构主义的方法更多地关注文本与其外在关联的研究, 破除了结构主义将研究限制在文本之内的局限, 对它的批评视野加以扩大. 这一方法是本文重点采用的方法。 笔者试图引用这种关联研究, 来分析故事与其所反映出的社会及人类理想追求。 罗斯??钱波斯( R o ssC h a m bers)认为: “叙事作品的语境——没有认识到叙事是一种社会存在, 一种影响人际关系并且由此获取意义的行为;叙事之所以成为叙事, 依赖于一种隐含的社会契约关系. 这种契约关系是叙事嘶敬文t‘文学理论的民俗学维度’. 袭‘光明日报’2000年5月25日‘文化周刊’B 2版. 上海.嘲守华、 黄永林主编: ‘民间叙事文学研究’.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 第53页.o 刘魁立: ‘刘魁立致稻田浩二函)( 20 0 2年12月 28 日), te e 日民间叙事文学情节类型专题研讨会论集’( 内部资料)??20 0 1年4 月 第4 4 页.7对于社会之间具有一种交换关系。 ” o 无视这种联系的研究, 所得出的结论肯定是有局限性的。本文运用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民间故事最常见的二元对立法。 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 使故事得以延续讲述的是二元对立的关系, 这是故事之所以成为故事的内在动力。 列维??斯特劳斯就是强调对文本范式的分析。 在本质上,范式分析包含对存在于文本中并且可以从赋予其意义的文本推导出来的二元对立进行考察。 在这样的分析中, 他们并不像普罗普那样将注意力集中在文本中事件的顺序上, 而是集中在文本中各种对立的关系上。 列维??斯特劳斯提出,范式分析揭示了文本对入的意义, 这与关注文本中发生的预断分析截然不同。二元对立之所以成为民间叙事的范式, 源于它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 o 机智人物故事呈现出典型的对立关系, 如地主和长工, 聪明与愚钝, 世俗秩序与人的自由意志等鲜明特征非常适合用二元对立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剖析。美国史学家欧达伟( D a v idA r k u sh )通过对河北定县秧歌的分析和实地考察研究民众的思想的做法给了本文在方法上很大启发。 欧达伟在其著作‘中国民众思想史论- - - - - 20 世纪初期~19 4 9 年华北地区的民间文献及其思想观念研究》 自序中曾坦诚自己作为一个史学家研究视点的转交:旧史学孤立地强调上层阶级的意识形态、 历史人物和事例事件, 即我们现代所说的政治史. 新一代历史学家则不然. 他们还注意其他的科学门类…地理学、 经济学、 人口统计学、 社会学、 人类学, 语言学和心理学等, 从中获得启迪和灵感. 在研究范畴方面, 他们不再恪守陈旧的话题, 例如: 统治者、 政府争战争; 而是囊括了人类生活的全体事象, 包括气候、 时令, 科学技术、 人口变迁、 城市, 城市、 妇女、 家庭、 儿童和性欲、 E l常生活和物质文化, 等等.他们研究思想观念, 也不止于圣哲的言论, 而把目光转向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共享信仰. 思维习惯和文化结构. 这些新的研究领域, 被称作“精神世界。 , “历史心理学” , 。 群体表象学” , “下层文化” 等, 都是这一派学说的主要内容, 在法国尤其如此. o本文结合机智人物故事本身的特点, 将采用这种后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来全面分析和阐释机智人物故事的文化涵义。 通过从政治权利、 意识形态、 文化话语权等角度, 对机智人物故事进行一种综合性解读, 把文学与人生, 文本与历史, 文学与权利的关系作为自己分析的中心问题, 通过故事与社会语境, 故事与其它故事的“互文本” 关系, 构成一种新的方法来审视这一故事群体。o 王丽亚; ‘分歧与对话一后结构主义批评下的叙事学研究’, 蛾‘外国文学评论’, 19 9 9 年第4 期, 第32页.o 万建忠: ‘民同文学引论’, 北京t北京大学出版杜20 0 6 年7 月 , 第328 - 331页.o 欧达伟; ‘中国民众思想史论——20世纪初期~1949年华北地区的民同文献及其思想理念研究’。 北京,中央民发大学出版社. 19 9 5年8 月 . 自序第10 页.S“权利之所以能最终控制其对立面的力量, 不在于它是否定了其对立面,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 制作出反对的声音, 并将反对的声音中心纳入秩序中,在打破权利的控制和再分配中延伸了权利.新历史主义将这一权利观点植入其历史和文本的分析策略, 揭示权利与文学, 社会与文化, 心灵与弱体之间的二之对立, 将一些逸事趣闻和普通人作为分析对象, 看其人性的扭曲或人性的生长, 看在权利和权威的历史网络中心灵是以怎样的姿势去拆解正统学术, 以怎样的怀疑否定眼光对现存的社会秩序加以质疑, 以怎样的文化策略在文本和语境中将文学和文本重构为历史的课题. ”o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 对机智人物故事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启发。 民间诙谐文化( 或笑文化)是具有全人类性的文化传统之一。 巴赫金指出: “看待世界和人生的双重角度, 在文化发展的最早阶段就已有过。 在原始民族的创作中,同严肃的( 从组织方式和气氛来说)祭祀活动一起, 就有嘲笑和亵渎神灵的诙谐性祭祀活动( 仪式游戏); 同严肃的神话一起, 就有戏谑和辱骂性的神话; 同英雄们一起, 就有戏仿英雄的英雄替身。 ” o 巴赫金的这些论述对我们联系中国的诙谐文化传统来研究机智人物故事颇有启发。 中国的狂欢节俗并不发达, 但民间的诙谐文化仍有深厚积累, 戏剧中的插科打诨的丑角, 还有贯通古今的笑话, . 就是这方面的辉煌成果。 近现代生活故事和笑话特别是机智人物故事的盛传于世, 可以从这一民间文化传统中寻找它的根源。 这些故事均以民间下层人物为主角, 以揭示旧时代官吏、 富翁、 僧道、 家长等权威人物的假恶面貌来激发人们的笑声, 构成喜剧性。 这同世界的诙谐文化传统是一致的。 “但中国的诙谐文化常以儒学异端的形式出现, 常借用言行乖谬具有异端倾向的有些历史人物, 如徐文长之类作为“箭垛” 来编造故事; 还有, 立足于汉语汉字的特点,借用诗联对、 谐音双关来显示智慧, 这些有表现出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 我国机智人物故事构成了民间诙谐文化的核心内容。 ” o通过上述方法的综合运用, 本文力争给机智人物故事一个全面的、 辩证的阐释io 王岳川; ‘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化’,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 9 9 年4 月 ,第159 页.。 俄1巴赫金; ‘小说的事件形式和空间体形式’- 转弓l自巴赫金著。 白眷仁、 晓河译, ‘小说理论》 , 石家庄. 河南教育出版社19 9 8 年6 月 , 第34 4 页.。 刘守华黄永林主编:‘民间叙事文学研究’。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 0 5年8 月 ,第25l页.9二、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机智人物故事是把许多故事, 几十个以至几百个故事都归附在某个人物名下。 这些故事, 虽有不少是以真实、 具体的历史人物为主角, 但在故事传承中,这些人物又常常远离了本来的原型, 而将流行故事附会在他们身上, 把他们作为凝聚民众智慧毖默的“箭垛” 来处理, 因而它具有不同于一般传说故事的明显特征和意义。 这种系列故事, 富于喜剧色彩, 蕴含着民众的幽默, 洋溢着笑的乐趣: 故事主人公多为身受奴役, 或怀才不遇, 愤世嫉俗, 不满当时封建统治秩序, 便以自己的胆略才智, 做出许多惊世骇俗之举。 其见义勇为, 诙谐风趣, 常常以机智的手段排难解忧, 克敌制胜。 在他们身上不同程度体现了民众的乐观、 开朗的性格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回这类故事传承到清代, “由古代向现代过渡, ~部分仍流布于下层知识分子和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民众之中, 保持了古代机智文人文雅的特点; 一部分流布于下层民众, 是作品更通俗化, 大众化。 ” o 这点转变契合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型, 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 从农业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转变, 再加上民主启蒙思潮的出现, 它们均促使以往的旧秩序和旧传统丧失了它往日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地位。 民众的自娱自乐, 叙说着自己的故事, 不再视权威为唯一。 这种社会的转型在民间故事叙事中的体现, 可惜一直没有受到学人的关注。机智人物故事构造的艺术世界与此同时又具有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的特点。它具有非凡智慧的主人公在形形色色的较量中出奇制胜压倒权威, 并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 从而使叙事主体感到优越的喜剧性。 它源于民间深厚的诙谐文化传统, 叙事时虽保持着现实生活的种种世相, 实际上是对生活的“戏仿” , 对当时生活秩序的颠倒, 以另一种方法是折射出民主的理想愿望。 所以,笔者认为本选题的研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1. 深入分析中华民族深层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结构可简单地分为官方意识和非官方意识两大块。 官方意识具有完成的、 稳定的性质, 是“确定的话语” , 容易刻板僵化。 机智人物故事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纯为非官方意识, 是“日常生活的思想观念” , 是“大众意识的生动性与杂多性” 、 “更切近文学创作过程的实际” 。 为何在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近时期, 这类日常叙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魅力?“人类在爱听故事的本能中其实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审美需求, 这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 o 机智人物故事中同样包含着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信息, 但听取机智人物故事后获得的却是某种超功能、 超实用、 超伦理、 超现实的审美享受, 这即是一种能以“笑” 来排。 农学冠: ‘民间文学导论》 .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 0 5年9 月 , 第7 2页.。 祁连休、 程蔷: ‘中华民间文学史》 ,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敝社。 19 9 9 年10 月 . 第39 0 页.‘徐岱: ‘小说叙事学’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 9 2年9 月 . 第154 页.IO除压抑、 化解苦闷, 使人的心境由紧张化为松弛的功能。机智故事的大量盛行与这类故事主人公的社会角色有密切关系。 大多数机智人物不满意这个世界现有的任何地方、 任何境遇。 他们不固定于其中的任何事物、 任何地方。 他们飘荡在这个世界中, 以这种飘浮不定、 处于社会底层的生存方式为代价, 他们“看到了所有地位, 所有境遇的反面和虚伪” , 因而, 他们也拥有了揭露的“特权” 。机智人物故事传承中, 人们往往用定型形象来表现机智人物。 定性形象“就是人们所共有的关于不同群体或不同种类的人是什么样子的看法。 ” o 定型形象的龟4 造是在部分的基础上对全体进行概括。 虽然定型形象是简单化的、 不合逻辑的, 从创作上来说也常常是危险的, 但经常被用于民间叙事活动之中, 因为它可以使故事讲述者非常迅速有效地提供动机和塑造人物。机智人物代表了一定社会类型的性格, 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被赋予客观特征的一群人。 笑的背后并不一定是单纯的喜悦, 还可能是不快、 痛苦乃至愤怒等等。 o 在一定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机智人物是一定人群的一个面具。 巴赫金说“小丑、 傻瓜这种面具” 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 通过小丑、 傻瓜的这种作用, 人们能具体发掘出且成为自己创作模型的“人的存在状况” 。 “也为不关痛痒的生活参加者, 为永远的生活窥视者和反映者” “找到了反映这一生活, 讲起公之于众的特殊形式” 。 o 我们民族的深层心理既可以从一些正统作品的正统英雄身上体现出来, 也可以从类似机智人物这样的民间故事主人翁身上发现一些正人君子未必愿意当面认同的心理特征。 中华民族是严肃的也是幽默的, 有庄严的一面也有滑稽的一面。 一个永远严肃的民族是个沉重的民族, 它总会想方设法寻找轻松排解的途径。 对此, 巴赫金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民间创作的幻想是现实的幻想. 这个幻想从不越出这里现实的物质的世界, 它从不用任何想象的彼世的东西来修补这个世界的不足, 它在世界和空间中展开, 它能感觉到这广阔的时空并且广泛深刻地加以利用. 这个幻想依靠人类发展的实际可能性, 这里的可能性不是指近期的实际行动计划, 而是指人的潜力和需要, 指现实中人的本性所具有的任何时候都不会取消的永恒要求. 这些要求是会永存下去的, 只要有人在, 就无法压制这些要求. 它们是现实的,就像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一样. 所以它们或迟或早不能不为自己打通道路以求完全的实现. 中2. 发现和挖掘我国的诙谐文化传统。 美 伯格著, 姚嫒译; ‘通俗文化、 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r第54 页.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 0 0 年11月 .o 日1北冈诚司著, 魏烨译,o 同上. 第126 页.‘巴赫金: 对话与狂欢),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杜20 0 2年1月 .9 俄 巴赫金: ‘小说的事件形式和空间体形式), 转引自巴赫金: ‘小说理论)。 石家庄。 河南教育出版社19 9 8 年6 月 第34 4 页.1I机智人物形象, 代表了人类经验的具体性和多样性。 它常常以小丑的形象取悦民众, 同时又形象地表达出人自身的善和恶。 。 机智人物身上的多样性, 体现了一种原始存在, 其对道德和社会秩序来说完全是自由的, 其主要作用是运用机智手段将现行价值颠倒过来。 机智人物往往外形另类, 富有喜剧色彩, 其常常采用的是诙谐滑稽、 出入意料的手段, 使事件往往不按人们预料的习惯运作, 对严肃的文化价值形成挑战。 机智人物是社会维系和转变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杜会中如果没有这类人物, 则会处于停滞状态, 不会产生变化。 与此同时,机智人物反过来又强化和维系了现行的社会现状。 机智人物使用的幽默和噱头来自人类的现实经验, 在运用中同时又达到了神奇的效果。选择民间机智人物故事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另一个意义在于发现和挖掘我国的诙谐文化传统。 通常人们认为, 中国文化传统中诙诣文化极其微弱甚至于没有。 事实上我国的民间诙谐文化传统的范围十分广阔,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民间机智人物故事只是它的组成部分之一。 这种民间诙谐文化的社会价值并不只是否定旧秩序, 诙谐既有嘲笑——否定作用, 又有欢快——肯定作用。 它永远以其乐观的精神鼓舞着民众。 同时, “千百年来形成的诙谐的民间文化, 其中隐藏着独特的、 而决非幼稚的深刻思想。 完全不能把诙谐和逗笑的粗鄙这样的文化称之为天真幼稚。 这种文化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宽容。 它要求我们的是对它认真地研究和理解” o“生活中的一切全是对话。 ” o 因此, 文化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发展, 并避免陷入教条和僵化。 文化不是孤立的, 文化只有同其他领域的文化发生对话关系之后, 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 亦即才能形成、 发展、 寻找和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 衍生新的文化。 说到根本的一点, 民间诙谐文化视野中人的生存方式带来的是一种对人本身的肯定与尊重, 一种对人的整体性的尊重, 以及一种对人的未来的确定与乐观精神。 在民间诙谐文化构成要素中, 无论是肯定感官愉悦的怪诞的肉体形象, 或者是粗俗、 下流的民间语言, 我们感到的都是一种欢快、 昂扬的乐观精神。 在狂欢节的笑声中, 人们是感性而欢娱的, 冲破了理性的种种限制与束缚, 人们单纯地享受着来自人性本身所需要的快乐, 看到了人的生命力。研究中, 笔者很自然地发现了当今各种形式的幽默滑稽文艺与机智人物故事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3, 认识机智人物故事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R a d in , P a u l. T h eT rick ster- - A S tu d y in A m erica n In d ia n M y th o lo g y . N ew Y o rk : S o h o ck o nB o o k s, 19 7 8 . In tr o d u c to r yE ssa yP X V H。 巴赫金著: ‘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问文化’, 莫斯科。 文艺出版社. 19 9 0年. P 16 8 - 16 9 页. 转引自夏忠宪著: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 北京z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 0 0 年11月 , 第39 页.●汉语中的“谐” 有三个基本意思: 一为“和谐” ; 一为“诙谐” ; 还有“事谐” ( 事情商量好之意)。 其中“和谐” 、 。 诙谐” 最为常用, “事谐” 因带点文言色彩使用频率已经很低。 “和谐” 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诙谐” 指说话有趣、引人发笑。 笔者仔细辨析这两个词语, 发现它们不仅有意义上的同异关系, 而且两者之间还有着人际交往及生活文化氛围中的互为条件、 相得益彰关系。和谐社会建设是当下的时尚话题, 但却具有永久的意义。 笔者以为, 建设和谐社会是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世界的必由之路。 社会和谐, 包括了文化和谐,文化和谐是社会高度和谐的标志。 但在该进程中, “民间诙谐文化” 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机智人物故事是民间诙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具有非官方性、 全民性、 原初性、 双重性和乌托邦性质等方面的特征。 民间诙谐文化作为人类追求自由的一种精神, 渗透着人民大众对追求现世幸福、 自由的肯定, 它解开了人民大众身上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束缚和枷锁, 使得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关系。 所以, 来自民间的诙谐总是面向现在和未来, 乐观向上, 充满了积极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传统精英叙事中的悲剧情节中, 在个人愿望与社会价值的抗争中, 社会表现为更为强大的力量, 个人面临的最终结果只有两条路: 要么顺从, 要么死去。 但机智人物故事是对传统叙事观念的真正叛离: 其叙事也有人物、 有冲突,然而这些人物及其冲突与传统叙事相比, 都显得微不足道: 没有人会杀人或被杀, 其特有的诙谐无关乎社稷安危或重大的道德伦理问题。 这类故事不是着眼于与社会主流价值的抗争, 而是表现出主流与另类的共生。 换言之, 个性化的追求在日益理性化和高度制度化的社会中仍然充分得到了张扬。 这也是人们常常关注的现代性话题。这类叙事的兴趣由传统的关注行为与事件的结果转到关注行为的过程, 或者用黑格尔的话说, 由关心“做什么” 到关心“怎样做” , 这是个走向现代的标志。 然而, 在对行为过程的关注中, 使行为的实在意义逐渐剥离, 并且将过程的行为性用话语的技巧和机锋来代替, 这就是这类故事叙事所具有的特色。民间诙谐文化的全民性特征蜕变为个性化, 但诙谐的本质未变, 或者说诙谐的内涵趋向纵深。 从文学角度看, 现当代文艺思潮中的黑色幽默、 怪诞现实主义等都不乏诙谐文化的特质, 而眼下的电视小品、 手机短信、 网络文学等等更是充分展示了民间诙谐文化的巨大能量。 因此, 我们可以说,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 民间诙谐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它也在不断择取新的手段、 更换新的形式、 拓展新的空间, 不懈地应对、 丰富、 补充着严肃文化。 它是文化建设中无法轻视的组成部分, 它必将在当今的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来自民间的诙谐文化对当前中国的大众文化也有着极大的引导的作用。 它在引导着中国大众文化的过程中, 提醒我们尊重并肯定人的自身价值,确定人们追求现世及未来幸福的勇气和精神, 而这些也都是大众文化的精髓和源泉之所在。 民间文化总是开放的, 未完成的。 它永远处在与官方文化的对话中, 并不断汲取其中的营养来发展壮大自己。 在人与人的平等对话中, 使对话代替独自, 使文化在交锋和对话中得到不断发展, 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 机智人物故事中隐含了一种对话精神。如今我国政府文化所选择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显示了政府难能可贵的民间立场, 这在文化上是史无前例的壮举。 这种民间立场饱含了对人的整体性的确定, 是一种对人身、 对人的感性的肯定和尊重、 对人追求现世幸福的肯定和尊重。 庄谐并举, 全民共建, 对话交流, 乐观向上, 政通人和, 这样的社会,不亦和谐乎?14第三节本文的主要观点与笔者的写作动机一、 本文的主要观点从文本的角度出发, 立足于研究故事本体, 借助已有的民间故事的类型方法来对中国机智人物故事进行研究。 学术前辈不辞劳苦总结归纳出的几百或几千种故事类型, 虽然只是遵循故事情节的相似性原则, 情节之间的不同尚难以用严密的逻辑去考量, 但其给研究和创作带来的实践意义是无庸置疑的。 然而,若要探讨本质民间故事的本质特征, 亦即探究故事的固有的、 决定故事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类型研究尚不能解决很多问题。 并且, 以各民族的每一个独立的故事群而论, 类型故事所占的比重也并不是非常大, 甚至连一半都没有达到, 仅有百分之三十左右o 。 也就是说就民间机智人物而言, 大量的故事——三分之二的故事是...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颠覆与顺从——再读中国机智人物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古代机智人物小故事

中国古代机智人物小故事

财主,心田,徒弟,木匠,豆腐,晏子,黄布,故事,妻子,文档,树叶,鸭蛋,齐景公,小故事,东海,人物,叶子,屠夫,枣树,枣儿,百家姓,笔划,中国古代,不结果,笑着说,叶随风,秦穆公,哲理,上装,东西

2020-08-23 #小故事

中国古代机智人物小故事

中国古代机智人物小故事

财主,心田,徒弟,木匠,豆腐,晏子,黄布,故事,妻子,文档,树叶,鸭蛋,齐景公,小故事,东海,人物,叶子,屠夫,枣树,枣儿,百家姓,笔划,中国古代,不结果,笑着说,叶随风,秦穆公,哲理,上装,东西

2020-08-30 #经典故事

中国古代机智人物小故事

中国古代机智人物小故事

财主,心田,徒弟,木匠,豆腐,晏子,黄布,故事,妻子,文档,树叶,鸭蛋,齐景公,小故事,东海,人物,叶子,屠夫,枣树,枣儿,百家姓,笔划,中国古代,不结果,笑着说,叶随风,秦穆公,哲理,上装,东西

2015-08-16 #长篇故事

中国古代机智人物小故事

中国古代机智人物小故事

财主,心田,徒弟,木匠,豆腐,晏子,黄布,故事,妻子,文档,树叶,鸭蛋,齐景公,小故事,东海,人物,叶子,屠夫,枣树,枣儿,百家姓,笔划,中国古代,不结果,笑着说,叶随风,秦穆公,哲理,上装,东西

2015-03-22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古代机智人物小故事

中国古代机智人物小故事

心田,故事,小故事,人物,百家姓,笔划,中国古代,亲家,哲理,古字,学生,篇幅,故事情节,广大读者,师徒,心术,归宗,木匠,穷人,讲古,自讨,要人,财主,启迪,为大家,了一场,做人之道,你的嘴,大财主,我还是

2020-08-09 #经典故事

中国古代机智人物小故事

中国古代机智人物小故事

心田,故事,小故事,人物,百家姓,笔划,中国古代,亲家,哲理,古字,学生,篇幅,故事情节,广大读者,师徒,心术,归宗,木匠,穷人,讲古,自讨,要人,财主,启迪,为大家,了一场,做人之道,你的嘴,大财主,我还是

2016-04-08 #故事大全

中国民间故事中机智人物故事的文化意蕴

中国民间故事中机智人物故事的文化意蕴

故事,研究,人物故事,角色,功能,意义,人物,形象,祁连,社会文化,休先,巴赫金,中出,一角,中国,主角,主人公,术语,八十年代,全国,先生,作用,学术界,内容,叙事学,历程,妙趣,和文,我国,成就

2020-04-19 #故事大全

中国民间故事中机智人物故事的文化意蕴

中国民间故事中机智人物故事的文化意蕴

故事,研究,人物故事,角色,功能,意义,人物,形象,祁连,社会文化,休先,巴赫金,中出,一角,中国,主角,主人公,术语,八十年代,全国,先生,作用,学术界,内容,叙事学,历程,妙趣,和文,我国,成就

2020-04-24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