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解读与教学思考

时间:2020-08-24

根据人物特征形象编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928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9 分钟。

“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解读与教学思考 丰润区石各庄中心小学曹宝华 教育局教研室 高启山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两项语文要素:一项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另一项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教材安排的这两项内容,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是阅读训练要素;“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是表达训练要素。本单元以“感受人物形象”为统领——学习人物品质,需要感受人物形象;创编故事,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和人物品质。因此,本单元在阅读教学时重点训练“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一、对“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的理解。

关注:指关心重视,用眼睛去看某人、某事,用实际行动或用心去对待某人、某事。感受:指受到(影响)、接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就是“在读小说的时候,能够有意识的去体会情节和环境与人物表现的关系,进而推想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表现和特殊的内心思考”,通过阅读时用心去思考情节和环境,凭借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思考人物形象。

2011年版课标,在第二学段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就是基于课标要求第二学段“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的基础之上,对第三学段“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更具体,可操作的训练要求。教材安排”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其实是高段”阅读写人记事文章要求“的具体化。

从阅读的角度看,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第四单元专门编排小说单元,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不应把大量时间用在学生已经掌握的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上,而应该再往前走一步,重点引导学生揣摩情节与环境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二、情节、环境对表现人物形象的联系和作用分析。

周健在《论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多边关系》中说:“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因为人物的性格是依靠故事情节来具体展现,故事情节又是通过不同的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而产生,这两者之间互相依托,相得益彰。可以这样说,人物与情节彼此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既能使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又能使情节生成和发展,这就是“事因人生”“人以事显”概括讲,主要有两种作用,一种是“人物的性格冲突生成故事情节”,另一种是“故事情节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比如:《桥》一文中安排了多个情节矛盾,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洪水“无情”和老汉“有情”的矛盾。洪水如猛兽,席卷了整个村庄,面对死神的逼近,多少人都想着怎样逃离,老汉却说“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后边!”他严厉的话语中,饱含了无私的“爱”。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和推老汉先走矛盾。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的确令人费解,充满了矛盾!文章到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之间那血浓于水的关系,老汉眼见自己骨肉被洪水吞噬,试问世间哪个父母会不痛心疾首?然而,这样的老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 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我们的感受更进一层,这是老支书用生命联接的逃离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这个人物形象随之高大起来,让读者肃然起敬。

《穷人》一文,作者用大量笔墨来写桑娜的心理冲突,比如在开头写“桑娜对丈夫的担心、挂念”,抱回西蒙孩子后“内心的紧张、忐忑不安”,丈夫回来前听到响动的惊怕等等,真实的表现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关切,一个主妇对家庭的责任,一个邻居对另一个邻居的关心,做了善事之后,内心因为贫穷而产生的矛盾,紧张等等,随着情节的发展,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家庭妇女的形象,从而被桑娜和渔夫“人穷心灵不穷的”品质特点而深深感动。

周健指出:小说中的环境不同于生活中的环境,它是为创造人物形象而设置的典型化的环境,是具有某种表现力的艺术化的环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是对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高度概括。

*自然环境用于映衬人物的内心世界,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社会环境,又称之为时代背景,它是小说中的人物生活的社会大背景。人物与社会环境的这种内在关联,能够构成小说的社会意义。

*人文环境,能够展现人物的生活习性、爱好,以及性格特征。还能够营造气氛,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心理环境,能够支配人的情绪和行为。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还有助于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小说中的情节主要依赖于人物之间的冲突,由冲突产生事件及其情节。环境对情节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辅助作用,或者引发情节,或者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小说《桥》环境描写烘托紧张气氛的,推动情节的发展: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页码,从山谷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课文一开始,就以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开头,把灾害突然降临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接着四处描写了水位的不断上升,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等简短、简洁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这样的危急时刻,更能衬托出老汉的镇静和人格的伟大。高启山主任在《写好做事的环境,突出人物特点》对《穷人》中环境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做了如下分析:

《穷人》在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开头第一句话,先介绍了当时的环境。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气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这部分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环境有这样的特点:自然天气非常恶劣:寒冷、风强、浪大;家里环境,舒适温馨;时间环境:夜里十一点多了;家庭经济环境:五个孩子,桑娜和渔夫得不分昼夜劳作,家里太穷了——下文介绍说,勉强能够填饱肚子。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里也是用来突出“穷”这样的环境的,如果不穷,怎能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还在打鱼呢?

如果,删掉这些环境描写,课文这样开头:“十一点了,丈夫出海打鱼还没回来。睡觉还早,桑娜想起了邻居西蒙,她决定去看一看。”行不行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们先来看关于“穷”这个环境描写的作用:“五个孩子,桑娜这个时候还在捕破帆,丈夫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十一点了还在外面打鱼”的作用:

如果桑娜和渔夫并不穷,并不是五个孩子,而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收养两个孩子,这当然也是善举;但是,他们是五个孩子的家庭,夫妻每天起早贪晚劳作,即使是这样,才能填饱肚子。增加了两个孩子,负担又会增加多少啊?夫妻的辛苦又会增加多少啊?有了关于“穷”的环境描写,我们就能想象得出“收养”这个善举带来的“更加艰辛”。但是,就在这样的穷苦的环境条件下,桑娜和渔夫照样收养了死去西蒙的两个孩子,比较一下,是“穷”人桑娜和渔夫的行为感人,还是非常富裕的一对夫妇收养了孩子感动人?当然了,“穷”更衬托了他们的善良。是吧?所以,把关于“穷”的这部分“环境描写”删掉,是不行的。

而且,删掉之后,后面,桑娜的“提心吊胆”也就不成立了,小说也就没办法写下去了。因此,“穷”是作者写这篇小说,借助这样的故事来塑造善良的夫妇的重要原因。

再看环境中关于桑拿勤劳的描写:屋子收拾的温暖而舒适,五个孩子这么晚了,还在补一张破帆

如果删掉这段描写,那么,尽管渔夫和桑娜出于对西蒙的同情,能够出于穷人的善良来收养两个孩子,但是,两个孩子能够活下去吗?

我们先看有了这些关于桑娜勤劳的环境描写,我们知道,桑娜是善良而且勤劳的,那么,结合后面的话语“揍我一顿也好!”,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桑娜是有信心将两个孩子带大的;而且,渔夫说,“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告诉了读者,我们这样穷,但是,靠我们的勤劳(前面关于恶劣天气丈夫还没回来的描写,除了说明穷,不是也更说明了丈夫勤劳吗?)我们能够将两个孩子养大。于是,我们读者放心了,更加感动了。

如果不是这样子,开头的环境不写,我们不知道他们的五个孩子生活得怎么样,这样,细心的读者就会为他们而担忧!他们夫妻要靠“熬”的辛苦来养活七个孩子的感人情形,也就不会成现在读者面前了。

三、教材课后要求对“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的学习提示。

本单元《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小说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而且都善于设置悬念,读来引人入胜。教材在安排课后学习提示的时候,在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情节关系对表现人物特点所起的作用。

《桥》的习题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3、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3这两道题,有这样的共同点,就是围绕着“老支书”来设计问题,第2题“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学生做的事是找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然后结合相关情节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哪方面的理解呢?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也就是说它的落脚点在人物形象上。同样,第3题,“画出写雨,洪水桥的句子”是指找环境描写,最后还是体会表现人物的作用。《桥》这篇课文里,多次出现了关于描写洪水大雨的句子,是为了更加突出洪水来势凶猛,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渲染了紧张气氛,反衬了老支书的威严、冷静。

第4题,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尊重阅读的常态,可以组织学生交流一下“小说到最后才点名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你有什么感觉?读懂课文,理解之后,再引导学生去揣摩这样写的好处,体会情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第1题,关于读好短句。这道题目的落实,就应该分步进行,要求学生做到把短句读正确,理解后可以要求学生做到读短句的时候有感情。

如:《桥》一课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教学中, 教师可以播放大雨倾盆的音频, 将原文中的 “ 像泼, 像倒” 改为 “ 像落, 像洒” 等, 使学生在对比中体会 “ 泼”“ 倒” 所体现出雨量大、雨势猛的含义, 再联系上下文补充积累 “ 千钧一发” “迫在眉睫” 等表示形势严峻的成语,学生就自然能读出短句短段的紧迫感, 明确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穷人》一课的习题要求: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3、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课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小练笔: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穷人》的课后习题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习题3“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课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同样的也是围绕人物形象设计的题目,重点围绕感受人物形象,引导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以及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穷人》一课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本篇小说的特色,教学中,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一是通过朗读想象,走进文本,让学生思考“写了什么”;二是通过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领会独特的表达方式背后的意图;三是创设语境,让学生迁移运用,学习“怎么写”。如,第1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找出描写屋外和屋内的一串词语,通过想象,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一环节指向“写什么”。然后,两组词语对比朗读,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比着写,是为了表现穷人的“穷”和善良勤劳。接着追问:穷人的家里,除了文中写到的,还应该有些什么?作者为何不写,而只写“地、食具、炉火、孩子”?这一追问,学生就能明白,作者写屋内的环境,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质,而与写作目的无关的内容,当然就不写了,进而领略列夫·托尔斯泰高超的写作艺术。这一环节,指向“为什么写”。

“怎么写”的训练,通过创设写话情境,让学生还原西蒙临死前的心路历程,模仿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描写,适当运用省略号,将西蒙复杂的内心世界描蓦出来。迁移心理描写的表现手法,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桑娜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伟大形象。

最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为后续的习作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和本课的阅读理解密切相关,因为要写好这一片段是需要以理解人物形象为前提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心理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因此,老师安排在课内完成,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老师可以不用进行详细的评价。

《在柏林》

课前导读:

“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一是要求学生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同时让学生去理解小说的结局。故事短小,情节集中,并留下遐想的空间,通过对《桥》和《穷人》的深入学习,相信这是学生的“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的“练兵场”。精读课文得法,略读课文运用。引导学生结合着“情节与人物形象,环境与人物形象”展开自学讨论。

《语文园地》中对整理“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提示。

在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对本单元语文要学学习的落实,均有提示。

“交流平台”

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桥中的老支书、《穷人中的桑娜。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呢?我们以《穷人》为例来谈一谈读小说时,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如,关注写桑娜语言、动作、心理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担忧、体贴,以及对邻居的关心。——这是引导“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我们还可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从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中,可以体会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这是引导“关注小说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穷人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夫妇的热心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这是引导“关注环境描写对推动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交流平台也是引导围绕“感受人物形象和理解人物形象”这样的角度来展开交流的,介绍了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1、提示领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形象;2、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3、关注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等。针对“交流平台”的方法要求,可以在学完三篇小说之后展开对“小说单元”的整理回顾,围绕“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语文要素,找找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在学习之前先介绍方法再对照三篇小说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如:在讲《桥》一文时,“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是关注了人物的神态动作突出了老汉的沉着和镇静,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他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边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冲、揪、骂”这是动作描写突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课文最后点出这个小伙子和他是父子关系,看出老汉的铁面无私,凸显了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的高尚人物形象。词句段运用:

*三国演义塑造了请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许多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就是一个经典情节。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读一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试着写一写你忐忑不安和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这个单元的词句段运用编排了《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样的一个经典情节,引导学生来朗读,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也是从小说这一文体人物形象非常突出这样的特点来安排的,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穿插进行。

快乐读书吧:高尔基《童年》

很多小说中人物众多,理清入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故事。如,《童年》中出现了数十个人物,不容易分清楚,但他们都是围绕着主人公阿寥沙塑造的,弄明自他们和阿廖沙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分清了。

徐光耀《小兵张嘎》曹文轩《草房子》

小说生动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较深的印象,这些情节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

本单元的最后安排了中长篇小说阅读。以高尔基的《童年》为例,提示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故事,然后,小贴士1、童年中有很多人物不容易分清楚,弄明白,理清人物关系,这些人物和主人公阿廖沙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分清了,第2个小贴士“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较深的印象,这些情节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人物关系也就是从感受人物,关注小说的人物这样一个角度,第两个小提示是从情节的这样的一个角度去引导读小说。教材还以内容简介的方式推荐了《小英雄雨来》和《爱的教育》与拓展,学生在阅读相关作品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认识。同时,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关注词表达方法,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可以进行导读,开始,我们可以先组织学生交流前期对这三本小说的阅读,让学生谈一谈对小说的了解,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再引导学生回顾这个单元我们学习小说的一些方法,并且把这些方法迁移运用到后期共读一本书的细读中。

词句段运用,可以提前到本单元的习作教学前,可以结合阅读更好的总结语文要素,同时在写作之前也可以进行心理描写片段的相关练习,为习作打下一个基础。

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教材对学习小说这一文体是有选择的,没有完全依据小说的特点。引导学生能够在书中情节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就前面我们分析的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环境描写等等这些方面“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本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把教学割裂为情节、环境、人物形象这样三大板块来进行,要意识到关注环境与情节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所以应该以体会人物形象为教学的主线,其他的学习内容穿插其间。在“体会环境”作用时,可以采用“增删调改”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时的作用。如:《桥》一课,去掉描写洪水大雨的句子,引导学生比较着读一读,说一说读后的感受,如:高主任对《穷人》一课环境描写作用的解读,等等。

北大温儒敏教授主张阅读需依存文体。小学小说教学,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体验, 依托小说的文体特点, 引领学生沉入文本, 品味语言文字, 感悟人物形象,学习阅读方法。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和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小说阅读不宜在主题探究,创作手法上求生求全,用理论来进行过度的解读。

针对小说文体特点,立足人物所处的环境,紧紧聚焦情节描写处,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体会内心等多种渠道,走入文本情境、深入内涵,体悟极具真实性的人物形象。落实“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阅读训练要素,最终实现能“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四、“写”的元素与“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阅读要素的合一

习作要求:笔尖流出的故事

本单元学习的几个故事都是虚构的,读起来却像在生活中发生过一样,因为这些故事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影子。虚构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有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读来比较吸引人。下面提供了三组环境和人物,从中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写的时候注意:

故事要国绕主要人物展开。

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写完后,在班上开一个故事会,说说你最喜欢的故事。

这次习作要求是在达成“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这一表达训练要素。创编,是用特殊的环境、做特殊的事情来表现人物形象”。是对本组学习“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阅读训练要素的提升训练。因此,在学完本单元三篇小说以后进行,可以结合《穷人》的课后小练笔和口语交际进行。也可放在单元最后来完成。

“小说”在写法上”一般是虚构的”这一特点,很大程度上小说是将虚构的“情节”和“环境”以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揉合,使之典型化来塑造人物形象。本次习作提供的“虚拟的”情境,从中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教材给了方法提示:

故事要国绕主要人物展开。

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指导要点:建议在习作之前,先让学生根据三个虚拟情境进行个性选择,根据选择的情境结成小组,组内同学根据已选情境中的“环境”和“人物”,先确定主要人物,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想象,创编故事情节,思考主要人物会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有怎样的的心理活动,情节和环境的作用下人物的品质是什么?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可以先演一演再动笔写,写完后,在班上开一个故事会,同学们互相评议。本次习作虽是“创编故事”,注意要把握好教学的度,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本单元习作仍然是以生活故事为主,虽然跟语文要素有关联,但是不等于要求学生去创作短篇小说,学生能够理解情节和环境的描写,都是服务于人物形象,并且努力体现即可,教师不能拔高要求。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解读与教学思考”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课时,京剧,课文,月光曲,单元,文言文,语言,趣谈,音乐,戴嵩,书法,习作,作者,内容,写作方法,内心,教材,园地,情操,戏剧,感情,朗读课文,生字,理解课文,皮鞋,绘画,美的,艺术,词语,语文

2007-10-20 #小故事

教学设计: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九色鹿》

教学设计: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九色鹿》

九色鹿,课文,九色,背信弃义,国王,情感,词语,自然段,见利忘义,句子,民间故事,见义勇为,恩将仇报,教材,住处,学生,板书,生字,灵魂,目标,道理,道义,上圈,中国,信用,关键,品质,同学们,古人,君子一言

2009-03-24 #故事会在线阅读

教学设计: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设计

徐悲鸿,励志,课文,中国人,学生,设计意图,课件,人物,外国人,外国学生,情感,为国争光,内心,内容,功夫不负有心人,文本,语言,词句,合作,让学生,句子,同学们,成绩,课题,骏马,勤学苦练,勾画出,决心,天堂,奔马图

2010-01-29 #故事大全

2019年秋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精品教学设计共56页

2019年秋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精品教学设计共56页

课文,桑娜,老汉,学生,人们,教学,渔夫,洪水,人物,品质,句子,西蒙,木桥,穷人,课件,语言,词语,引导学生,作者,孩子,故事,板书,老支书,丈夫,情节,作用,山洪,教师,党员,小伙子

2020-05-14 #故事阅读

最新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寓言四则教学案新人教版

最新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寓言四则教学案新人教版

教学,学生,研究,交流,工作,教师,活动,课时,雕像,能力,赫耳墨斯,点拨,学期,步骤,教研,内容,计划,课题,丁氏,蚊子,问题,知识,寓言,小数,方法,过程,意义,教研组,穿井,组织

2020-06-04 #故事阅读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视频+解读+教案+课件+素材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视频+解读+教案+课件+素材

爷爷,大爷,算盘,前方,米处,司机,人物,故事,素材,豆腐脑,客人,时间,饺子,习作,佳作,计算器,课件,味儿,地点,抹布,珠子,福建省,角色,连江县,选材,综合,张明,李军,陆天,六年级上册

2020-05-22 #长篇故事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女娲造人》教学设计含教后反思新人教版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女娲造人》教学设计含教后反思新人教版

女娲,情节,课文,神话故事,神话,女娲造人,作者,学生,故事,板书,故事情节,魅力,风俗通,合情合理,人类,同学,情感,形象,想象力,教师,短文,知识,神力,翅膀,比较阅读,作用,动机,夸父,太阳,小组

2020-09-25 #故事大全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

课文,学生,大禹,自然段,朱德,洪水,生字,故事,周总理,句子,人们,人民,傣族,英雄,大禹治水,老百姓,交流,课题,让学生,生活,扁担,本课,问题,同志,教学,教师,粮食,节日,词语,同学们

2018-07-14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