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精彩 !莆田背后的故事 鲜为人知 深度

时间:2020-08-24

莆田风俗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65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精彩 !莆田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 深度

莆田为什么成为了“莆田”?

文丨 游晓璐

(全文共 11655字,阅读约需20分钟)

▍无人区

1661年,满族人已入关十七年,天下基本太平。唯有东南沿海的郑成功,高举“南明”大旗,固守福建。

郑成功的父亲已归降满清,但郑成功誓死不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易守难攻的福建,为“反清复明”的势力,保留了一丝火种。

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清廷加紧对南明的夹击,郑成功节节退守。

1661年,郑成功带着南明军队,驶过台湾海峡,赶走荷兰人,攻下了台湾。郑成功成功收复了台湾,保留了南明生力军。

而台湾海峡对面的福建莆田,则被迫陷入了一场“逃亡”。

清初,莆田人抗清意志坚决,屡屡配合郑成功抵抗清军。郑成功东渡台湾,莆田成了弃子。

莆田,位于台湾西北方向,海岸线曲折,遍布小岛。清廷因为莆田人坚决抗清,十分震怒。为杜绝莆田沿海人对郑军的接济,清廷下令在莆田离海三十多里处划定界线,砌起界墙,强迫界墙外民众迁入界内,在莆田制造了灭绝人烟的“无人区”。

从此,莆田有了界内、界外之分。被迁弃的沿海之滨称为“界外”,被迫内迁的民众称为“界外人”。迁界后,界外百姓生活无着,有人越界捕猎耕种,结果立被斩首。

界外千亩良田被弃,界外人背井离乡,曾经森林茂密,文化繁荣,人口占莆田一半的莆田界外,就此沉寂。

这就是清初的“截界迁民”之役。

莆田本就人多地少,本还需消化数十万迁移的“界外人”谈何容易。严厉的政策数以十万计的莆田界外沿海居民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以致人口大量死亡。

莆田县人口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的148756人,锐减至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的61361人,人口锐减一半以上。史书记载,莆田遍地“哀鸿遍野。”

理解莆田,也许需要理解莆田的“两次重大劫难”。“截界迁民”,是莆田历史上的第二次劫难。

莆田第一次震惊朝野的劫难,始于明朝。

▍倭寇之患

明嘉靖年间,大量日本商人、武士、浪人联合部分中国人,在莆田沿海登陆,烧杀抢掠。他们被统称为——倭寇。

倭寇的进犯,源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明廷在沿海地区大力推行海禁政策。禁海,让原本依靠对外贸易的沿海商人失去了财富来源。为了秘密走私,部分中国人加入了倭寇的行列。史书上,倭寇是远渡重洋的日本人,但嘉靖年间的倭寇头目,实则多为中国人,其中有不少徽商。

1544年,朝廷派朱纨抗倭。朱纨三次打败倭寇,并严惩与倭寇勾结的商人与地方士绅。但朱纨的严厉抗倭,触犯了通倭的富豪地主利益。他们指使在朝官僚弹劾朱纨肆意擅杀,诬良为盗。

迫于各方压力,抗倭名将朱纨自杀。

此后,在闽官员,不敢抗倭。

倭寇日益猖獗。此后近20年间,倭寇侵犯莆田达15次,莆田几乎年年受难。

1562年,嘉靖皇帝耗费巨资,重修了故宫的三大殿。同年,倭寇再次在莆田登陆,这一次,他们长驱直入,攻下了莆田全城,据城三个月。

莆田,成了倭患以来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攻陷的府城。莆田陷落,全国仅有,朝野震惊。

城中无论官民都遭到血腥屠杀,“全城焚毁殆尽”,死伤不计其数,罹难的进士就有17人、举人53人、痒生356人。据莆田史料记载,许多妇女被奸淫后,洞胸断颈,遭割乳或割头,钉死或生焚,惨不忍睹。根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有3万余人死于这场灾难之中,其伤亡人数比旅顺大屠杀还多。

1582年的除夕之夜,倭寇进犯,有些莆田人为了躲过一劫,逃到山上避难。等风平浪静之时,已是大年初二,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惨不忍睹,只能在大年初四补过年。莆田,成了全国唯一一个过两次年的城市。

莆田过两次年的习俗沿袭至今

来年,戚继光赶到莆田,兵分三路进逼剿倭,大败倭寇,救莆田城于水火之中。至今,莆田有多处戚公祠纪念戚公。

经此一难,莆田曾经繁茂的经济跌入谷底,教育文化更是一蹶不振。直到两百多年后借助近代教育,才得以逐渐恢复。以登进士第为例,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间,莆田共登进士第413人,倭患后至明末,仅登125人,莆田宋代与明中前期那种科举辉煌,一去不复返。

莆田人口也大幅锐减,许多村庄甚至没有了男丁。莆田的“两顾习俗”正是源于倭患。兄弟惨死,莆田女子所生的孩子,也需继承女方家族姓氏。唯有如此,单薄的血脉才能继承下去。

经历两次劫难,莆田元气大伤。

如果说第一次明朝“倭患”劫难,切的是莆田的文脉,第二次清朝“迁界”劫难,伤的则是莆田的地脉。

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老莆田版本是:宋代,莆田曾是举国闻名的书香礼仪之邦。

南北两宋共举行过118次科举考试,共产生状元118个,其中福建籍状元22位,而莆田籍占6位;共产生进士3.9万名,其中福建籍7607名,排名全国第一,而莆田籍独占1026名。

也就是说,宋代录取的进士,每39名中就有一个是莆田人。

当时,莆田人口仅为全国的0.5%,而考取的进士却占全国总进士数的3.5%。宋四大家之一的蔡襄与宰相蔡京,便是来自莆田仙游的堂兄弟。两宋时的莆田,文风炽盛,被称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

曾经繁盛的莆田书院

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 而莆田文化发展的轨迹,与华夏文化演进的轨迹,暗暗契合。

在元、明、清,经历管制、海禁后,莆田传统文化的元气,一点一点散掉。

▍界外逆袭

莆田靠海。历史上,莆田常“吃”海的苦。

所有的礼物,魔鬼都暗中标好了价格。而所有的劫难,也会偶然在黎明前种下逆袭的种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来自莆田埭头的18岁渔民,在夜色里,乘着小船,从新加坡港口驶向波涛汹涌的深海,在黎明来临前的黑夜里,他总会提着黑色的石油,返回岸上。12岁,他跟着父亲,从莆田海边来到新加坡。因为家贫,他辍学卖鱼,因为敢闯,在海上当起了“油贩子”。他就是后来被莆田油商称为教父的“林恩强”。在林恩强的传帮带下,一个不为人知的石油帝国已经形成——莆田籍石油商人经营的加油站,占据着全国民营加油站一半以上的份额。

莆田人林恩强曾经有“OK林”的绰号,坊间流传,当时在新加坡买卖燃料油,如果林恩强不点头说“OK”,即便有再多的钱,也无济于事。

莆田民营加油站

1979年,一位15岁的莆田东庄少年,父亲因无钱治病去世。少年悲痛欲绝,发誓不再当穷人。他跟着亲戚离开海边,四处刷电线杆,“扣药膏”。“一出来就拼命干,不是小干,是大干。”他是第一个在电视台做广告、第一个承包公立医院科室、第一个创办民营三甲医院的人。90年代,他已成为千万富豪。93年,他拿着3万多的大哥大,开着凌志行驶在长安街上,感到非常“派头”。他就是莆田东庄医疗系“詹、林、陈、黄”四大家族帮主——詹国团。如今,以詹国团为首的“莆田东庄医疗系”控制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民营医院。

以詹国团为首的莆田民营医疗四大家族

差不多与詹国团同时,一个来自东峤汀塘的16岁少年,离开了靠海的莆田老家。“我出生在莆田最穷镇最穷村最穷的家里,甚至买不起书包。”少年跟着同乡来到江西,从建筑学徒开始当起,仅用一年就成了工地负责人。他建桥时发现钢筋质量不过关,决定炸桥,损失上百万元。他重质量,讲信用,政府付不起尾款的工程他也坚持做下来,后来,政府用地皮抵掉当初欠的工程价,他筑路建房,凭借房地产迅速崛起。他就是莆田首富,正荣集团董事局主席——欧宗荣,2018年,他以330亿元身家称为胡润中国百富榜排行第73名的富豪。与此同时,欧宗荣的哥哥欧宗金、弟弟欧宗仁均身家百亿。在福建,他们被称为“欧氏三兄弟”。

欧宗荣

林恩强、詹国团、“欧氏三兄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莆田界外人。他们来自那个清朝强制截界,建起“无人区”的地方。

界外,在莆田,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位置,也曾是经济领域、文化意义的位置——它意味着“被排除在中心之外”。这里贫困、生存条件恶劣,甚至连莆田方言都带着与界内居民不同的“地瓜腔”。界外,曾处于莆田鄙视链的底端。

清时,界外的海边良田荒废后,迅速沙化,成了盐碱地。那里没有水田,不产稻米,只产地瓜。“不出来,只能把地下树根挖出来吃。”村民说道。界外的海风常年呼啸,村民住在用石头垒起的房屋中,在盐碱地、海里刨食吃。学者朱大可写道:“在漫长的农业时代,农耕竟然变得毫无希望,这是塑造莆田“界外人”出走的基本动力。”

莆田界外的老厝

莆田曾有一个口号,“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少占一块地。”当界内学子正埋头读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界外的少年们纷纷在亲戚、同乡的带领下离开莆田。

若干年后,我们回首这段历史,可以窥到:界外人不仅涉足民营医院、房地产行业,也垄断了全国百分之九十的木材、百分之八十的黄金珠宝生意。

处于鄙视链底端的界外少年们,用四十年时间,罕见地完成了财富与资源、边缘与中心的急剧反转。

界内人再也不敢看不起界外人了。

如今的界外,豪宅、别墅林立。

遍布莆田界外农村的豪宅

如果说莆田传统文化的式微与大中国轨迹暗合,界外人的逆袭史,则带着莆田式特色。

▍内向认同

莆田话,是莆田商人的接头暗语。

莆田话以晦涩难懂著称。唐安史之乱,大量北方人口迁移至莆田,在此定居。莆仙方言保留了大量唐时的中古汉语,与现代普通话相去甚远。神奇的是,在千年流变中,莆田夹在强势的福州、厦漳泉经济圈中,语言、文化却有着孤岛式的隔绝。外地人来莆,听莆田话,“如听天书”。

太阳的莆田话发音为“低桃”,与普通话相去甚远

对于莆田商人们而言,莆田话为它们构筑了一个天然的方言区堡垒——在这个堡垒内,商业信息可以不被破译地交流。

莆田人到哪里,莆仙“方言区”就被带到哪里。

“每天下班后,莆田籍员工会专门召集起来开会,即使一个做财务的文员,都可以和老板秘密商议事情。我们外地的雇员即使职级再高,也不会列席这种会。他们之间说话,都用莆田方言,比温州话和闽南语还难懂。一开始,他们这种小会还避嫌,到后来半公开,其他人也慢慢习惯了。”一位曾在莆田民营医院工作的人士透露道。

60年代生人的莆田人,做生意,最信任同乡、亲戚。语言、文化、地理的相对隔绝,使莆商产生了以同乡为半径的商业朋友圈。“闽”字,门里一条“虫”,莆田界外人相信,只有背井离乡走向全国,抱团在一起,才能称为“龙”。

从15岁开始,詹国团便跟着同乡外出“扣药膏”。“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几人,都是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兄弟、堂兄弟。在火车上,三个人一个座位,一个上面睡,两个人铺几张报纸,趴在座位下面睡。”“莆田医疗系帮主”詹国团回忆道。

最令詹国团感到自豪的,不是他的百亿身家,而是他带动家族、乡邻,实现了“共同富裕”。“中国民营医院的老板,我不是钱最多的,但我敢讲我带的老板有钱的人最多。起初跟我出来一起做的嘛,做着做着有钱了,也自己做了。我手下的亿万富豪、千万富豪、百万富豪太多了,这是我最自豪的地方,不但我自己做好了,还带动身边的部下,大家都做好了。”詹国团说。

莆仙有一个传统,只要有一个人发财,就会带动其他人一起致富。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同乡师徒”制度。

相较于教育接受的是“公共知识”,莆田师徒制中传授的“私人知识”更具有实用性。

改革开放后创业的第一批莆田人,师父不仅不收徒弟费用,在徒弟创业时,师父甚至还还会为其提供生产工具与生产资金。

“24岁跟着老乡到东北开加油站,在老乡的指点下,赚取了第一桶金。”莆田仙游籍石油商人、北京中福石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明说道。作为隐秘仙游石油帮的领头羊,丁明嫌少接受采访。但在一次商会采访中,他感谢了同乡。

与丁明一样,许多莆田人的”第一桶金“,始于同乡。莆田北高人用极短的时间掌握了黄金珠宝的生产环节。而这一切仅始一位北高村民叶仙芳自学成才的打银手艺。很快,黄金打磨在同乡间实现了“裂变式的增长。黄金珠宝的商业信息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在这个这里快速流动。在孙村,每天都有直达北京、广州、上海、长沙、昆明的大巴,村民们能第一时间收获供求信息。沾亲带故的村民们分享着技术、信息与人才网络,甚至可以赊账。互帮互助中,北高形成了覆盖全国闪闪发光的黄金珠宝链条。

莆田荔城北高镇在全国各地有2万多家黄金珠宝销售门店,5万多从事黄金珠宝产业人员,年销售额达2000亿元以上,占全国珠宝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

莆田同乡对稀缺信息的共享,撬动了稀缺资源的版块。

学者将这种基于族群形成的莆田商业模式称为“同乡同业”。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重庆认为,“同乡同业,使莆田在铜墙铁壁式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从经济实践中突围。”“经济活动与乡土社会网络相互依托,更重要的是,相互激活,使传统、乡土、家族这些有可能被认为是过去式的遗存,在莆田却呈现活态,不仅渗透于人伦日用,还贯彻于经济民生。”

矗立于北高镇的黄金大楼

如今,莆田东庄医疗系、忠门木材系、钢材系、仙游红木家具系、油画系牢牢占据着全国同行业的半壁江山,但他们并没有获得与财富相匹配的尊重。

“其实,莆田人最看重的并不是钱,他们渴望知识与权力,但不幸的是,他们只有钱。”一位莆田80后在评价“莆田东庄医疗系”时说道。

强悍的族群意识、内向认同、实用主义倾向与泛神信仰,在为“莆田系”作注脚的同时,也使莆田呈现了与众不同的复杂面目。

莆田仙游枫亭镇的皂隶舞者

▍人神共治

莆田秀屿区东庄镇马厂村的最高处,是一个寺庙。这里曾经是一座山。把山顶炸平后,村民们在这个风水宝地上,用了15年,花费2000万元,盖了一个“陈靖姑”庙。陈靖姑与“海上女神”妈祖齐名,被称为“陆地女神”。

陈靖姑庙

莆田人,什么神都信。从妈祖到九仙,从田公元帅到钱四娘,从佛祖、观音再到城隍爷、仙公、灶神,莆田民间信仰庞杂,释、道不分。

管理马厂村陈靖姑庙的69岁老人,叫陈德良。他是“莆田医疗系”的教父。1979年,正是他带着詹国团等“八大门徒”到全国各地治疗皮肤病,才有了如今广阔、颇有争议的莆田系医疗版图。

2016年,当莆田民营医院因为“魏则西”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时,颇有远见的陈德良已返回家乡祈求神灵保佑东庄人。

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90年代,陈德良因视力不好等原因,驾车撞死另一名老人,被法院判了刑。出于我国法律对老年人的特别照顾,陈德良得以监外服刑。回到村里,陈德良开始筹备建庙。

“很在意善终。”陈德良说。“建庙,是为了让菩萨保佑我们东庄人,没有菩萨,哪有东庄人的今天。”

从前,陈德良师从广东惠州的耍猴游医,研制了治疗疥疮的偏方。但关于心灵,如今已是马厂村陈靖姑庙管委会主任的陈德良相信神灵保佑。

许多莆田人相信,神力量强大,从就学、经商到生老病死,莆人都会勘问神灵。抽签、托梦、神仙、鬼魂上身等种种灵异,对于莆田人来说,都不是怪事——这些灵异是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精神体操”。

莆田荔城区东阳村元宵节

莆田有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全国最疯狂的元宵节。在元宵节上,莆田人神灵附体,上刀山、下火海、喝铁水、打铁球。涵江镇前人出游时,在有3把钢刀的刀轿上,用布满200根铁刺的铁球击背,鲜血顺着背流下来,血肉模糊。新度锦墩人把融化的铁水洒向天空,人打着赤膊,站在铁水下,瞬间,高温铁水洒在人身上,火树银花。涵江梧塘村民,赤脚在火上走,秀屿莆禧人,爬上17米的刀梯……

莆田元宵打高温铁水

莆田元宵踩炭火

莆田元宵爬刀梯

莆田元宵穿火

在外地人看来,莆田人拿命在过元宵,但本地人,则将其看作是肉身对神的献礼,神对凡人的加持。即使皮开肉绽,血水横流,也在所不惜。平日里是普通人的百姓,在元宵仪式上,被当作“天选之子”,完成种种不可思议来展现神迹。他们已经不是人,而是“僮身”。即使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酷刑”,但因为有神护佑,僮身完成任务后伤口不久即可痊愈。在元宵节里,人们脱离了以往的生活经验,进入了一个远古巫风遗存的空间。在这种全年最激烈、疯狂的“通过仪式”上,莆田人完成了对神灵的集体膜拜。同时,在炙热集体情感与近似宗教体验的元宵仪式催化下,凝聚全村力量的游神,也强化着莆田各族群间的内向认同。

莆田元宵打铁球,僮身血水横流

莆田元宵蹈火

丁荷生Kenneth Dean和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曾在莆田做了15年调查,他们研究了莆田七百多个村子后发现,莆田平均4.7个村庄会联合在一起举行共同的仪式和游神活动。平均每个村庄有3.6座庙,庙里平均供奉神像4.03尊。在某些村庄,庙更是多达18座,供奉的神像甚至多达35尊。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精彩 !莆田背后的故事 鲜为人知 深度”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深度揭秘:110 亿美元估值背后 Pinterest 鲜为人知的故事

深度揭秘:110 亿美元估值背后 Pinterest 鲜为人知的故事

用户,产品,公司,功能,网站,技术,方式,东西,应用,融资,商品,商业,广告,用户群,事情,人们,采用者,创业公司,全球,图片,团队,大部分,项目,零售商,问题,视觉搜索,新产品,高速增长,人士,内容

2012-12-16 #故事阅读

深度解析陈思诚导演!他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你真的全部知道吗?

深度解析陈思诚导演!他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你真的全部知道吗?

陈思诚,陈思,娱乐圈,深度,导演,个人,剧中,消息,演员,电影,才华横溢,佟丽娅,有才,陈思成,美的人,作品,个人感觉,事实,事件,信息,名气,唐人街,夫妻,故事,成就,探案,成绩,时候,电视,网友

2018-02-01 #短篇故事

乾隆的最爱 临死前还要看一眼 背后的故事更精彩 却鲜为人知

乾隆的最爱 临死前还要看一眼 背后的故事更精彩 却鲜为人知

乾隆,五牛图,珍宝,皇室,事情,印章,宝物,皇宫,看一眼,更精彩,背后的故事,各代,图以,宋高宗,那才,上文,这都,道流,中都,东西,中国,中国香港,中国画,主人,书画展,乾隆皇帝,作者,副业,农业,供人

2010-09-04 #长篇故事

地名背后的莆田故事

地名背后的莆田故事

莆田,地名,仙游,体育场,大路,莆田市,奇观,元妙观,慈孝里,朱志,里人,韩先生,交叉口,位置,仙游县,兼济,北河,南河,地区,地方,头尾,城区,巷子,服装,步行街,水关,民政局,洞桥,自然村,街道

2020-08-23 #长篇故事

莆田监狱:一面锦旗背后的感人故事

莆田监狱:一面锦旗背后的感人故事

陈某,父亲,监狱,视频,方腾飞,自已,锦旗,民警,服刑人员,子我,林武,一面,家属,下辈,人生,养老送终,情况,莆田,母亲,父母,罪犯,相机,车间,改造,杨建雄,来多,陈父,陈母,好的,举动

2020-07-02 #故事大全

《走进》第一集:莆田“担盘”风俗那些面食背后的故事

《走进》第一集:莆田“担盘”风俗那些面食背后的故事

传统节日,面食,莆田地区,都会,红盘,主人,口味,口感,竹子,扁担,寓意,盘面,莆田,西天尾镇,造型,视频,从大到小,丰富的寓意,最大直径,我们的故事,有的只是,节日礼品,红色布袋,那些事,十全十美,在我们

2020-08-24 #故事大全

《走进》第一集:莆田“担盘”风俗那些面食背后的故事

《走进》第一集:莆田“担盘”风俗那些面食背后的故事

传统节日,面食,莆田地区,都会,红盘,主人,口味,口感,竹子,扁担,寓意,盘面,莆田,西天尾镇,造型,视频,从大到小,丰富的寓意,最大直径,我们的故事,有的只是,节日礼品,红色布袋,那些事,十全十美,在我们

2020-08-24 #故事大全

莆田PUTIEN 一家传奇餐厅在新加坡背后的故事

莆田PUTIEN 一家传奇餐厅在新加坡背后的故事

莆田 餐厅 方志忠 新加坡 莆田菜 李文正 一家 传奇 华侨 百家号 家乡菜 全球 作者 员工 深圳 网络 米其林 闻道 林青霞 背后的故事 在新加坡 一家餐厅 乡愁 上海 分店 北京 厨师 原味 台湾 地方

2020-05-01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