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清明节:礼敬祖先祭奠英烈 唯一一个由节气演变成节日的传统节日

时间:2020-08-24

它流行于全国的大部分地区,现汉、壮、满、彝、侗、瑶、白、布依、土家、黎、傈僳、畬、水、纳西、仫佬、羌、毛南、仡佬、锡伯、普米、京、俄罗斯、鄂温

提示:本文共有 195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在春光明媚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要数“清明节”了,时间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它流行于全国的大部分地区,现汉、壮、满、彝、侗、瑶、白、布依、土家、黎、傈僳、畬、水、纳西、仫佬、羌、毛南、仡佬、锡伯、普米、京、俄罗斯、鄂温克、赫哲等族都过此节。从节气来讲,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由于二十四节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在气温、降水、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劳动人民利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如北方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所以我国现代的“植树节”就定在3月12日。不过,清明作为节日,与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今顺序的标志;节日则包含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特定的纪念意义。

在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主要节俗活动有禁火寒食、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踢球)、放风筝、拔河、打马球等。中清明这一节气正因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等习俗,才形成节日。自西周起,就有在墓前祭祀祖先的扫墓或基祭之俗。到了唐代,拜扫之风自达官显贵至庶民百姓都很盛行,并将祭扫日期定为寒食节。虽寒食与清明本为两个节日,但就扫墓而言,到唐代已合二为ー了。就寒食节的日期而言,一般认为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另说是以上一年的冬至为基准,其后第105或106天为寒食,故也称“百五节”“百六节”。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据民间传说是为纪念晋国贤臣而设多立的节日。春秋时,介子推辅保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曾割下股肉给重耳充饥。当重耳回国即位为晋文公,封赏功臣时,独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与其母隐居绵山,后晋文公为通子推出山受封,下令焚山,子推不愿复出,背负老母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子推,将山名改为介山,并下令禁止在子推亡日生火煮食,要以后沿袭成“寒食禁火”之俗。当然,这仅为传说而已。《左传》、《史记》中都无子推被焚的记载。

清明寒食最为崇尚的节俗是扫墓。我国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十分重视拜扫祭祖。尊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商周以来,一直把祭天与祭祖当作国家的头等大事,宗庙、祖坟则被视为国家、故乡的象征。至唐宋、,清明扫墓之风不但极盛等而且原本凄清悲切的墓祭,也融入了一种宴乐之风。户外墓祭讲气究显富,坟莹要拜扫培士,剪除荆草,并力求从纸、花、快品上体现出家庭的般实。于是富户们在北方要荷担挑盒、南方行船载酒,热热阔闹地上坟。当然,穷人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岁月流逝,塞食逐渐并于清明。禁火塞食虽已不传,但扫墓习俗却沿袭至今。

清明之日,时值春暖花开,对一般百姓而言,除祭祖扫墓外,也是踏青郊游的大好时机。这正是此节日历经两千多年仍盛行不衰的重要原因。若说元宵节是中国的村街狂欢节,那么踏青节便是野外的狂欢节了。《唐诗纪事》中载崔护题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就是青年男女踏青时所流露出的绵绵情意之写真。它也是“人面桃花”这个成语典故的由来,后被人们演绎,编成了戏曲故事《金琬钗》,在关中地区广为流传。与元宵节少男少女不愿天亮的心理一样,踏青嬉戏虽然高兴,但一日欢娱毕竟短暂,难免带有几分无奈和惆怅。宋代踏青之风更盛,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了描绘了一幅当时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热闹、壮观的民俗画卷。

春三月,微风和煦,绿草如茵,正是户外游戏活动的好时机,于是大量的娱乐活动产生了。如现在已不多见的射柳,以及自古至今一直盛行的拔河、放风筝、荡秋千、蹴鞠(踢球)等。拔河古称牵钩,因有祈祷丰年、庆祝丰收之意,故历代帝王都加以提倡,宫廷民间均很流行。现已发展为群众性体育项目,荡秋千原是北方山戎锻炼敏捷性的游戏。同时,也有除旧布新之意。

唐宋时,已成为广大妇女所喜爱的游戏,今日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仍极盛行。如朝鲜族和阿昌族,还将秋千作为迎春佳节的一项主要的游戏活动。风又称“纸鸢”“子”,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生动地描写了黛玉等人放风等,认为断了牵筝飞走,正可借此来“放晦气”、除病消灾的信仰民俗。现放风筝不仅是春日里深受群众喜爱、赏心悦目的一种游戏,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山东潍坊与北京门头沟举办的“国际风筝节”,就融进了招商引资的内容。

迄今为止,清明节仍是中国民间十分重视的节日。虽然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插柳、戴柳避邪的风俗已不多见,但孩子们逢此时节仍折嫩柳枝拧下皮简做柳笛吹着玩;大人们则在清明前后,扶老携幼到郊外踏青扫基,借机领略旖旎春光。虽现代盛行火葬,但因怀古思乡情难忘,清明回乡扫基、祭祖之俗仍存。如香港的4月5日规定为休假日,大批港人纷纷回内地祭祖扫墓,故这天的罗湖口岸最为拥挤、热闹。逢此节期,也有学校或单位组织学生、团员和党员去烈士陵园扫墓,悼念烈士英灵的,此举则赋予了清明节新的内涵。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清明节:礼敬祖先祭奠英烈 唯一一个由节气演变成节日的传统节日”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祖先,踏青,习俗,传统,节日,中国,中华民族,主题,人们,历史,大节,寒食节,慎终追远,民族,礼敬,节气,祭祀文化,重要节日,仲春,杜牧,法中,中华民国政府,地多,好时,自然与人,上古时代,万物,中华文明,京族,主义教育

2019-08-06 #故事会

平顶山:礼敬传统文化 守望精神家园 让传统节日活起来

平顶山:礼敬传统文化 守望精神家园 让传统节日活起来

活动,传统节日,文明,节日,传统文化,记者,攻坚,主题,中华,乡村,城市,小康社会,文化,疫情,青少年,教育,防控,为重点,节日习俗,张建新,王冰,王超,好满足,平顶山市委,手工制作,新时代,社区活动中心,追梦,河南日报,客户端

2011-04-12 #短篇故事

唐樾青山丨传承习俗 情系端午:礼敬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

唐樾青山丨传承习俗 情系端午:礼敬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

艾草,粽子,人们,菖蒲,雄黄,唐樾,艾叶,儿童,图案,民俗,药水,门楣,青山,龙船,五月初五,划龙船,端午习俗,戴香囊,顺阳,来历,农历,事事如意,中国,东南亚,两端,习俗,中国流,作用,北京,千百年来

2014-04-13 #经典故事

礼敬英雄慎终追远 丰和社区清风清明祭英烈

礼敬英雄慎终追远 丰和社区清风清明祭英烈

社区,丰和,疫情,社区工作者,使命,初心,肺炎,英烈,英雄,活动,子清,反法西斯战争,先贤,中华文明,勇士,原作者,和平,同胞,右拳,国歌,国家,抗日战争,慎终追远,强国,平台,实际行动,情怀,情结,感想,生命

2009-12-27 #故事阅读

清明节到来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它的本质意义是什么

清明节到来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它的本质意义是什么

人们,节日,祖先,意义,自我检讨,过程,传统节日,我国,十分重视,后代,心怀,本质,文化,礼敬,观念,越走越远,先人们,是我国,所以说,路也,愿景,铭记于心,传统,先人,思想,后人,子女,恩情,才能,极为重要

2020-03-16 #短篇故事

知识积累|清明节气的由来及习俗

知识积累|清明节气的由来及习俗

晋文公,重耳,寒食节,踏青,杜牧,大节,人们,主题,传统,时候,柳树,礼敬,祖先,讨赏,清明时节雨纷纷,文化内涵,吴惟信,常清,张先,文公,晋公子,晏殊,王禹偁,陆游,黄庭坚,陈秀才,高启,地多,坟上,新社

2010-04-03 #故事大全

传统节日 | 时霎清明

传统节日 | 时霎清明

习俗,人们,节气,柳条,祖先,农事,墓祭,踏青,清明时节,晋文公,柳枝,特点,物候,祠堂,节日,柳戴柳,万物,传统,介子,内容,农耕,古人,大地,孝道,慎终追远,家乡,放风筝,时节,枣糕,柳树

2014-07-13 #故事会

关于传统节日的中国神话故事

关于传统节日的中国神话故事

屈原,人们,寒食节,晋文公,重耳,来历,习俗,传统节日,华人,晋国,雄黄酒,农耕节,这一天,农历,二十四节气,习惯,关系,古人,坟墓,尸体,时代,春秋时代,汨罗江,楚国,楚王,母亲,祖先,蛟龙,雨水,活动

2020-05-08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