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花都名人家风家训系列一为官清廉黄皞 花都历史名人网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主办

时间:2020-08-25

相关推荐

黄皞

乡贤檪坡公祠

塱头村青云桥

编者按: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代代传承下来的规矩。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很大程度上是由许许多多的一家之风所共同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当下,家风家训文化在现今家庭、家族以及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花都建县虽只有300多年,但历史上名门望族不少,对花都、广州、广东乃至国内外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花都名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早已时过境迁,但培育和滋养他们的家风家训,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为深入挖掘花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汲取前贤廉吏家风家规和村规民约的精华,由区纪委组织区内部分文化人编写、李远主编的《花都名人家风家训》一书,选取了塱头村黄氏、华岭村骆氏、石湖山村汤氏、三华村徐氏、黄沙塘村朱氏、锦山村宋氏、藏书院村谭氏等七个家族为代表,挖掘出各大家族的代表人物,以及家风家训,整理成花都好家风系列故事。现 花都记忆 以专栏形式节选刊出,再现花都名人家风,以飨读者。

塱头村黄氏家训:

孝悌宜敦,乡党宜睦,

礼让宜明,廉耻宜正,

习读宜勤,农桑宜重,

节俭宜崇,非为宜戒。

一、塱头名人 黄皞

黄皞(1440~1512),字时雍,号栎坡,明代南海县(今属花都区)塱头村人,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中进士,历官云南左参政、江西布政使司。黄皞为官清廉,以民为本,刚正不阿。他一生多次抵牾权宦,被时人称 铁汉公 。他家规严谨,教子有方,七个儿子五个考取功名(黄学裘、黄学矩、黄学龄、黄学准、黄延年为举人),又与五子黄学准同为乡贤,乡里有 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 之说。《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 黄皞,南海人,字时雍,号栎坡,领成化乡荐,试诠曹第一。授验封员外郎。时东厂肆虐,曹署谒见必跪,皞惟长揖。擢云南左参政。所部土司相攻,积敌数十年。皞单车往谕,二酋听命。吏民称为铁汉公。

二、廉洁爱民的铁汉公

(一)为官以德,勤政爱民

明宪宗成化元年,26岁的黄皞考取乡试,成为举人。而后经地方官府荐举,进入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虽屡次在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中落选,未能金榜题名。但黄皞却未因此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而是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终于在吏部考核中名列第一,被授予吏部司务,后晋升验封司员外郎,负责复查功臣侯爵世袭的事务。黄皞禀性刚直廉介,不畏权贵,处事奉公执法,毫不徇情。在他任验封司员外郎期间,以一小官员的身份,据理力争,成功捍卫了法典的尊严,处理了黔国公的儿子沐昆袭爵事件。

不久,黄皞被授予江西右参议之职,主要负责督办钱粮储备事务。黄皞一到任,就抑制豪富,扶持贤良,大力革除积弊,粮政大行,当地老百姓的负担大为减轻。此时宁王朱宸濠把持江西,有不臣之心,欲取明武宗而代之,而大部分官吏慑于宁王的淫威,都纷纷叩头朝拜,唯有黄皞忠于朝廷,不失气节,仅长揖而已。为此,黄皞不但受到宁王的危言恐吓,还受到宁王的寻隙陷害,由于黄皞平时为官清廉,秉公执法,最终宁王的阴谋也不能得逞。明武宗正德二年,大宦官刘瑾把持朝政,裁革官员,黄皞也在被裁撤之列。在黄皞启程离开江西时,行李萧然,两袖清风。当地士民,都攀着他的车辕痛哭流涕,想要联名上疏乞求他留任。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在朝臣的合力保荐下,黄皞官复原职,重新管理江西粮务。还未赴任,又接到圣旨,任命其为云南左参政,负责管理云南地区的军政。黄皞到任后,主动请缨,只身前往云南纳楼茶甸平乱,他大义凛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成功化解了茶甸的内乱。之后,黄皞又内外发力,震慑了与明朝云南接壤的安南国地方长官那代的气焰,由是黄皞之名威震六诏。黄皞在云南为官功勋卓著,惹来了朝中权宦的妒忌。当时朝廷委派依附刘瑾的宦官崔安前来挑刺构陷,而黄皞据理力争,声色俱厉,使得崔安无从辩驳,哑口无言,自知有愧,深深叹服,连呼 铁汉吏 。此事不胫而走,百姓也称赞黄皞的刚正不阿,尊称其为 铁汉公 。没多久,云南遇上了天灾,粮食颗粒无收,饿死了无数百姓。为了拯救百姓的生命,黄皞写奏折加急送往京城恳请皇上批准开仓赈粮。岂料,黄皞的奏折被刘瑾扣押了。为了避免大量百姓饿死,黄皞冒着背抗朝廷、欺瞒君王之罪,打开了官府的粮仓赈济灾民。得知黄皞擅自开仓赈灾并赢得百姓拥戴的政绩后,刘瑾借题发挥,向皇帝参奏,诬告黄皞借赈灾名义,从中贪污,黄皞因此又被免职。当黄皞离开云南时,依旧两袖清风,百姓夹道相送,更有老者哭道: 三原公后,无此廉吏也。 将黄皞的廉洁与 三原学派 的代表人物王恕(明代著名政治家、学者。历仕五朝,官至少傅)相提并论。

(二)执政为民,爱民如子

无论是在江西还是在云南,黄皞甚少考虑个人得失,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即使生命遭到威胁,即使面对千金利诱,他时刻想到的还是百姓的利益。在江西,受到宁王的弹劾杀头的恐吓时,他高声扬言 与他人无关,如果要斩首,斩我一人就够了 ,始终不屈服于宁王。在云南,茶甸的长官沙福用千金求变初约,黄皞当即拒绝,说: 我虽然贫困,但我深知如果收受了你的馈赠而去改变和约,那干戈必然再起,到时死伤又不知多少人?而且以后我拿什么面目去面对子孙呢? 最终平息了茶甸的内乱。

不仅如此,黄皞在江西被罢官回乡后,见塱头村出入口隔着的河涌要靠渡船运载来往行人,很不方便,便自己捐资并发动乡民集资修建桥梁。他希望乡里读书人能仕途顺利,将此桥定名 青云桥 ,取 青云直上 之意。又把河涌定名 鲤鱼涌 ,含 鲤鱼跳龙门 ,科举高中金榜之意。此桥于明朝正德丁卯年(1507)建成,为石拱桥,长20米、宽4米、高4.7米,两孔,桥两侧正中嵌石匾刻书桥名 青云 两字,乃黄皞亲书。此桥于清代曾两次重修。至今,青云桥仍造福着无数百姓。

还有一事,让所有塱头村人津津乐道的便是 奉旨放木鹅 的佳话了。话说刘瑾屡屡谋害忠良,后来终于被正德皇帝识破,而被斩于午门。而皇帝亦派官员杨一清暗中查清被刘瑾诬告受屈的官员,搜集证据,为他们平反。经过查访,得知黄皞在乡里乐善好施,造福一方。杨一清又到云南黄皞当年为官的地方,得知他一贯清正廉明,一心为民解难,查无贪污之罪。黄皞得到了平反,官复云南左参政。黄皞复职后,政绩显著,廉明清正,正德皇帝颁旨嘉奖,赠他一只木鹅带回家乡,准他将木鹅放到家乡河中漂流三天,木鹅流经之地,两岸五里以内的田地便归他所有。黄皞奉旨到巴江河放木鹅,但又不忍心占百姓太多土地。于是,他暗中找了个小孩潜水把木鹅引入到一口池塘中停下,才没有把大量的土地占为己有。黄皞处处为民的情怀再次彰显。

(三)世以廉称,清白传家

士子读书成名,在家为孝子,在国为良臣。官不忘民,民不忘本,贫不失志,富不忘贫,堂正诚实,廉洁清贫。黄皞不仅刚直不阿,廉洁奉公,而且严于家教,坚持耕读传家。他家规严谨,教子有方,七个儿子中,有五人考取功名,入朝为官,有 七子五登科 的美谈,到了孙辈,又有十六世祖黄晋、黄浦考上科举,祖孙三代共有八人考取功名,这便是为四乡八县津津乐道的

三、黄氏家训

考察塱头村黄氏的先祖的事迹及十五世祖黄学准重修的《南海塱溪黄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中的训示等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塱头黄氏之所以从立村始祖黄仕明到十一世祖黄宗善、十三世祖黄超、十四世祖黄皞、十五世祖黄学基、黄学准及十六世祖黄浦、黄溍,子孙代代显荣,在乡里受人尊崇敬仰,是和黄氏子孙谨守先辈风范,传承家规家训,形成良好的传统风俗习惯、生活作风和精神面貌密切相关的。我们根据文献及《族谱》记载,按 修身、治家、教育、社会教化 等几方面的内容,把塱头村黄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要求和准则概括为以下八条:

孝悌宜敦,乡党宜睦,

礼让宜明,廉耻宜正,

习读宜勤,农桑宜重,

节俭宜崇,非为宜戒。

四、家训滋养 英才辈出

黄氏家训、家风一代又一代传承,已经牢牢地印在了黄氏宗亲的骨子里。黄氏一脉,薪火相传,代代相承,人才辈出。黄皞有子八人,也是黄门英俊,其中五子登科,一进士,一解元,三举人,还有一祀名宦,一祀乡贤,可谓克绍家风了。另外还有很多黄氏的后人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还孝敬宗长,热衷家乡教育、关心宗祠建设,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忠、孝、善、信、仁、义,将黄氏家训发扬光大。

○明代教官黄学裘

黄学裘,黄皞次子,明代正德丙子(1516年)科举人,庚辰(1520年)科明通进士,历官福建龙溪县(今龙海市)教谕,即学官,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局长。有文才,擅作诗,曾作《广州八景诗》由其姐夫带到京城,一时名声大振。他参加庚辰科会试,未中。朝廷在当年会试落第举人中选取文理明通者补授出缺的学官,黄学裘被选中,出任龙溪县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这年,他已经37岁。他十分关心对弟弟的教导,积极支持他们参加科举考试。任内工作兢兢业业,深得漳州地区百姓和生员(学生)的拥戴,称得上德高望重。当地人遇上不平,常常寻求他的帮助。后患痢疾而死,享年43岁。他的后事,还是学生们帮助处理。督学使者认为他的行谊高介,入祀龙溪名宦祠。民国《花县志》有其传。

○明代好官黄学准

黄学准,黄皞的第五子,塱头村黄氏十五世祖,明朝正德己卯科举人、诗人。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乡试中举。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升潜江知县。黄学准在潜江知县任上,注重抗御水灾工作,诸如筑堤、浚河。如将水啮浸损的城墙北边抛石筑矶、固城抗洪之外,还遵循当时民俗修建庙宇敬奉神灵以保平安。

黄学准上任后,发现濒临汉江的潜江城四周无城门,等于是个不设防的城池,极易受洪水侵袭,又感觉街道规划和市井民居零乱,进出县城也不方便,便征求耆老乡绅意见,多次实地踏勘城池,于是下令修建四个城门:东汉滨、西郢郊、南迎薰、北望洋四个城门。黄学准主持修建潜江城墙四门事迹,深得潜江民众称颂。现潜江市人民政府在政府网站设有 潜江名人传 栏目,专章介绍《(明)黄学准 潜江古城四门的缔造者》。

黄学准在潜江为官六年,公正廉明。据说,匪盗夏三被捉拿归案后,皇庄总管廖斌想将夏三弄去邀功请赏,但黄学准不同意,这令廖斌十分难堪。而分巡道的兵备使者对黄学准缉拿夏三十分不满,认为是他狗咬耗子多管闲事,抢了自己的功劳,于是顿生忌妒,四处诋毁。但敢于担当、立心为民的黄学准全然不顾这些,结果遭到这些小人的暗算,不仅没有升职,还降职改任淮安(今江苏淮安市)教授,做一个学官。因其才气和教学的名气,被调往京城任国子监助教。后又任浔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通判、贵县知县,致仕归家乡时已是朝廷五品官。黄学准不仅为官清廉,敢于担当,而且学识渊博,颇有文才,著有《家园诗稿》,《潜江明清诗选》亦收录他的两首诗。

黄学准与其父黄暤因才华、清廉,在乡里享有 父子两乡贤 美称。《通志》载:黄学准逝世后被供奉于南海乡贤祠。

塱头黄氏,自黄皞父子显贵后,赫然为南海望族。现后嗣繁衍,在村约达三千余人,还有侨居海外的一千多人,亦为花都区炭步镇一大姓。

五、家风故事

风,可解作社会上长期形成的习俗、礼仪。民风,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正所谓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民风民俗具有因地而异的多样性,塱头村也有自己的民风,自己的故事。

○升平人瑞牌坊

升平人瑞牌坊位于塱头村塱东社木棉树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是为本村十二世祖南海县令黄祯(字景祥,明进士)的夫人崔氏太婆所建。 升平人瑞 牌坊高约3米,典雅大方,正面门额阴刻有 升平人瑞 四字,意为 太平盛世人寿极高 ,横额上款刻字 乾隆壬子年季冬吉日 ,下款刻 一百零三岁黄卓篪建坊 ,石额顶上还有阴刻 圣旨 ,背面阳刻 百岁流芳 四字。崔氏的丈夫在30岁时染病身亡,当时她才24岁,她活到103岁去世,79年间始终未再嫁。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百岁流芳牌坊既是贞洁道德牌坊,也是人瑞牌坊。它既表彰崔氏太婆的守节,又被用作尊老优老的标志。 升平 为政通人和、盛世太平之意;人瑞,通常都是德高望重的百岁老人。

中国自古以来奉行敬老尊贤,康熙四十二年(1703)朝廷颁文: 百岁老民给予升平人瑞匾额,并给银建坊;节妇寿至百岁者,给予贞寿之门匾额,仍给建坊银两。 依照这一原则,既对中国古代的尊老传统做了平民化的注脚,同时,也将百岁老人赋予国运和德治的象征意义。

○敬老分鱼

敬老分鱼是塱头村尊敬老人的一种特殊方式。每年年底,将塘水放干,分鱼给老人。分鱼原本是件好事,斩开鲜鱼,每人一份,但却因鱼有大有小,斩开之后,有的有头无尾,有的有尾无头,有的连头尾都无,只有中间一段。大家认为这样的分法不公平又不吉利,有人建议干脆把鱼连骨带肉煮成酱,鱼的头尾都在其中。为了保鲜和好吃,鱼酱中拌入猪油和面豉。谁也没有料到,这鱼酱味道好极了,竟然成为一道佳肴。此后,塱头人祭祖或敬老摆酒席,就离不开这道菜。

撰文 黄雁英

摄影 刘兆江

(转自今日花都报)

(今日花都报)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花都名人家风家训系列一为官清廉黄皞 花都历史名人网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主办”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历史人物故事:曾国藩的二次出山

历史人物故事:曾国藩的二次出山

湘军,左宗棠,李续宾,曾国藩,九江,胡林翼,水师,骆秉章,咸丰,城墙,太平军,皇帝,黄马褂,东进,屠城,杨岳斌,林启容,安庆,士兵,将士,李秀成,李秀,林启荣,郭嵩焘,成一,余力,城头,天京,对方,湖口

2011-06-20 #短篇故事

红军长征经典故事:飞夺泸定桥

红军长征经典故事:飞夺泸定桥

石达开,毛泽东,红军,大渡河,泸定桥,老秀才,太平军,安顺场,清军,敌人,铁索桥,小妾,骆秉章,全军,历史,国民党,土司,我军,大营,存粮,情况,建议,抢渡,时间,清廷,红四团,老人,追打,部队,国民党军

2020-06-15 #经典故事

红军长征经典故事:飞夺泸定桥

红军长征经典故事:飞夺泸定桥

石达开,毛泽东,红军,大渡河,泸定桥,老秀才,太平军,安顺场,清军,敌人,铁索桥,小妾,骆秉章,全军,历史,国民党,土司,我军,大营,存粮,情况,建议,抢渡,时间,清廷,红四团,老人,追打,部队,国民党军

2020-06-25 #经典故事

红军长征经典故事:飞夺泸定桥

红军长征经典故事:飞夺泸定桥

石达开,毛泽东,红军,大渡河,泸定桥,老秀才,太平军,安顺场,清军,敌人,铁索桥,小妾,骆秉章,全军,历史,国民党,土司,我军,大营,存粮,情况,建议,抢渡,时间,清廷,红四团,老人,追打,部队,国民党军

2020-06-25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