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亨德尔的故事

时间:2020-08-25

音乐家亨德尔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656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音乐家之路迈进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1685—1759年,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出生于德国中部的哈勒市,父亲是外科医生,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当一名律师。尽管亨德尔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异常喜爱,但是遭到父亲的反对,他的父亲甚至下令禁止他弹奏弃置在家中阁楼的古钢琴。但越是被禁止,亨德尔越是想弹,经常违反父亲的禁令偷偷地爬上阁楼练习弹琴,很快他就精通所有的弹奏技巧。也许是拗不过儿子,他的父亲只好开始让他接受音乐教育。亨德尔在少年时期学会了作曲技法和音乐知识,他的音乐启蒙老师是哈勒教会的风琴师,据说当时他同意亨德尔为教会的仪式所演唱的歌曲作曲。

1702年,亨德尔遵从父亲的遗志,进入哈勒大学开始攻读法律。第二年他离开学校,找到一份在歌剧院伴奏乐团担任小提琴手的工作,移居汉堡市,决定一生向音乐家之路迈进。

在汉堡市,亨德尔结识了一位好朋友约翰??马特松1681—1764年,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比亨德尔大4岁的马特松早已是汉堡市活跃的音乐家,会演奏多种乐器,而且还能创作歌剧,后来他也以论述家、批评家的身份而闻名,写下了许多有关亨德尔的论述。亨德尔因为马特松的缘故,获得在汉堡的歌剧院上演自己创作的《阿尔米拉》及《尼禄》这两部歌剧的机会。前者在首演时即获好评,后者则完全失败。如同马特松所批评的,亨德尔那时所写的曲子太过于冗长,据说是因为技巧尚未成熟。后来大概是亨德尔自己也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1706年的秋天,他悄悄地前往意大利,来到佛罗伦萨,希望能获得宫廷任用的机会。然而,佛罗伦萨的托斯坎大公对音乐完全没兴趣。虽然他的哥哥爱好音乐及歌剧,但由于已经有一些意大利主流作曲家为其工作,因此亨德尔完全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同年冬天,亨德尔前往意大利音乐重心之一的罗马市。抵达之后开始在圣乔凡尼教堂弹奏管风琴,受到好评,在数月间成为罗马贵族阶层中相当受欢迎的人物。后来,亨德尔创作了被视为初期杰作的清唱剧《复活》。1708年4月,该剧集合了当时一流的歌唱家及指挥家,在一家重要的剧场上演。这个剧本也很快成为罗马音乐界的话题,曾发行了1500册,这在当时是相当惊人的数字。

在罗马市闯出一番事业的亨德尔,于1708年夏天与1709年秋天,分别造访那不勒斯以及威尼斯,并且上演自己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1709年他新创作的歌剧《阿格里皮娜》在威尼斯上演获得极大成功,总计上演了27场,每一场亨德尔都被观众叫出舞台谢幕。

就在威尼斯期间,有人通知他德国汉诺威有个宫廷乐长的空缺待补。来意大利三年,亨德尔面临着返回故乡,还是继续留在意大利的抉择?最终他决定从多彩多姿的意大利乐坛返回德国,出任汉诺威王侯宫廷乐长,这时是1710年,亨德尔25岁。

但是就任宫廷乐长还不到三个月,亨德尔便只身前往英国伦敦,因为合约上有一条附项写着可以在伦敦滞留12个月。于是,他在伦敦上演自己的歌剧《里纳尔多》。该剧获得圆满成功后,亨德尔在1711年的秋天返回汉诺威复职,于第二年秋天又来到伦敦。虽然汉诺威王侯再三催促他回去,但是,超过了12个月亨德尔依然没有返回汉诺威。当时汉诺威的宫廷并没有上演歌剧,而在伦敦,歌剧和音乐演奏会都十分盛行,因为在这里有许多音乐爱好者,不断地邀请外地优秀的音乐家。此外,作曲家及演奏家在伦敦获得的报酬远比其他的欧洲城市要高。所以亨德尔理所当然地选择在伦敦发展。后来,他定居在伦敦,取得了英国国籍。

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亨德尔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和器乐作品,特别是歌剧,这为他在全欧洲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也是举世公认的管风琴大师,在当时也只有巴赫才可与他匹敌。

亨德尔与好朋友决斗

亨德尔结识好朋友约翰??马特松以后,他们俩经常互相帮助,就这样过了好几个月亲密友好的生活。

由于马特松的社会地位比亨德尔高,处于保护人的地位,所以他逐渐将自己凌驾于亨德尔之上。亨德尔尽管很尊重马特松,但他是个有独立人格的艺术家,无法忍受唯命是从和限制自己创作自由的“保护”。

有一次马特松去荷兰旅行,亨德尔趁这个年轻的保护人不在的时候,大大地发挥了一下自己的个性。他请一位诗人替自己写了一个脚本,然后把它谱上音乐,在1704年复活节前一周演出。马特松知道此事以后,大为愤怒,严厉地批评了亨德尔的这部作品,数落这部作品发展不平衡,某些地方趣味不高等等。

从此,亨德尔与马特松的感情便疏远了。亨德尔开始不愿意再接受马特松的“保护”,而马特松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做法。于是两人之间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不久,一家歌剧院上演马特松的一部歌剧。马特松一边弹钢琴指挥乐队,一边又在歌剧中扮演男主人公。当需要他上台演戏时,他只好把钢琴师和乐队指挥的位置让给亨德尔。当演到主人公死去,离剧终不久时,马特松又穿着戏装,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准备接受全剧结束时观众们的欢呼和喝彩。头两次演出,亨德尔还耐着性子熬到这幕“趣剧”的结束。但是第三次演出,当马特松脸上涂着油彩、身上穿着戏装下来时,亨德尔断然拒绝把演奏钢琴和指挥乐队的位置让给他。结果,长期酝酿在两人之间的冲突终于公开爆发了。他们约定在汉堡某市场举行决斗。朋友们再三劝阻,但他俩态度坚决,非要拼个你死我活。

决斗开始了。他们俩年轻气盛,在火头上都恨不得一剑置对方于死地。几个回合以后,马特松一剑刺去,正好刺中亨德尔衣服上的一颗金属大钮扣,这颗钮扣使亨德尔幸免于难。

过了一会儿,两位朋友都醒悟过来,痛哭流涕地拥抱在一起。从此以后,他们俩和好如初,重新携手合作。后来,马特松成了亨德尔的传记作者。

亨德尔与清唱剧

《弥赛亚》

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创作于1741年8—9月,仅用了24天时间。1742年4月13日,清唱剧《弥赛亚》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首演,获得极大的成功,全城的人都沸腾了,为能听到这部伟大的杰作而激动。

1741年8月22日,亨德尔开始写作《弥赛亚》,6天之内便完成了第一部分,9月6日完成第二部分,9月12日完成整曲的架构,然后写了管弦乐部分并加以修整。完成整部作品前后一共只花了短短24天,速度是极其惊人且无丝毫的敷衍、懈怠。据说亨德尔在写作过程中,时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甚至湿透手稿。尤其当他写到第二部分终曲《哈利路亚大合唱》这一段时,还双膝跪倒在地,双手向天,喊着说:“我看到天门开了!”亨德尔似乎已经亲身看见、亲手触摸到救世主,所以《弥赛亚》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与亨德尔创作时体现出的虔诚心灵以及成熟的宗教情操是息息相关的。

不论在处世态度方面还是事业成就方面,《弥赛亚》对于亨德尔来说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部作品让亨德尔有了很多改变——亨德尔不再急功好利,他开始追求人生真实的意义。从此以后,亨德尔与德国作曲家巴赫携手并进,从心底写出对至高上主的赞美与感谢,将一切的荣耀归与真神上帝。也只有这样伟大的心灵,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音乐,为许多世上迷途的人们指点迷津,照亮他们人生的旅途。

清唱剧《弥赛亚》的首演于1742年4月13日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虽然这时候亨德尔的经济条件很不好,但是他还是毅然决定将首演办为公益演出,不带任何盈利性。结果这次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听众无不被作品所感染。很快,消息传到英国首都伦敦,人们纷纷要求一睹为快。1743年《弥赛亚》在伦敦上演,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第二部分终曲《哈利路亚》奏响时,国王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站起来听完了全曲。最后演出再次获得轰动,在经历了长久的沉寂后,亨德尔终于依靠《弥赛亚》取得了事业上的又一个高峰。

清唱剧《弥赛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可以听到意大利歌剧、德国受难曲、英国赞美诗等曲式。在艺术气质上既有英国的纯朴、德国的严谨,更有意大利的明朗和法国的高贵。《弥赛亚》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从而成为引领很多人进入圣殿的名篇,但其高度的艺术性也让它成为广大古典音乐爱好者喜闻乐见的声乐作品,崇高的思想、圣洁的气质以及优美的旋律造就了《弥赛亚》的不朽。清唱剧《弥赛亚》是亨德尔一生中最为杰出的作品,反映出早期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精神,借助圣经中耶稣拯救人类的故事启动人们崇高的精神力量。直到今天,每年的圣诞节世界各地都演唱《弥赛亚》。亨德尔生前曾说过:“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们愉快,那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能够使人高尚起来。”清唱剧《弥赛亚》正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脾气暴躁的亨德尔

亨德尔的脾气非常暴躁,他的假发辫经常是他脾气好坏的“晴雨表”。当他指挥演出或排练时,如果一切顺利,假发的辫梢是有节奏地微微颤动着的。如果出了问题,假发辫就无规则地乱动了。此时,演员或演奏员必须当心,否则就有麻烦了。

亨德尔发脾气时,高大的身体会气得瑟瑟发抖,嘴里不停地骂人。在乐队里,每当看到他那大型的白色假发晃来荡去,乐手们就会浑身哆嗦。每当合唱团员们稍有疏忽,亨德尔就会朝着他们大喊一声:“合唱团!”咆哮如雷的声音会把人们吓得跳起来。甚至在卡尔顿宫排演清唱剧时,当着威尔士亲王的面,如果王子和公主没有准时驾到,他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怒气;如果宫廷贵妇敢在演出过程中说长道短,他不但会骂人,还会怒不可遏地指名道姓。

现在的乐队一般都是在听众未进入剧场之前就做好了各种乐器的调音工作,这个习惯(或者不如说是规矩)也许就是从亨德尔那儿延续下来的。由于亨德尔的听觉十分敏锐,非常害怕听到任何噪音,所以管弦乐队每在演出前调音的时候,他总是躲得远远的,他的神经承受不了那种杂乱的音响的冲击。因此亨德尔下一道坚决的命令:“在听众进剧场之前,一切乐器必须将音调准。”

可是有一次,乐队各种乐器的音都调准了,演奏员也都各就各位了,突然舞台上掉下了一件东西,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震动使原先调好的弦乐器的音又都乱了。此时开演的铃声已响,亨德尔拿着指挥棒一本正经地走上了指挥台。他缓缓地举起了指挥棒,猛地一挥,演奏开始了。然而亨德尔听到的却是极其杂乱的音响,他几乎气疯了,扔掉了指挥棒,一脚把大提琴踢坏。整个剧场立刻哗然!亨德尔喘着粗气,因愤怒而扭歪了脸,他瞪着双眼向观众凝视着,就这样在舞台强烈的灯光下,站了很久、很久……

从来不肯屈服亨德尔曾经两次破产(分别在1735年和1745年),在剧团倒闭后中风偏瘫(1737年)。然而他却从来不肯屈服,再次站了起来。1760年英国伦敦的《绅士杂志》说:“亨德尔只要做出一点让步,就能重新获得财富;但是他的本性和这种事格格不入。他憎恨一切束缚他自由的东西,对影响他艺术荣誉的事情毫不通融。他不愿意把自己的运气归功于他人,只肯指望自己。”一位英国漫画家为他画了幅漫画,画中的亨德尔脚下踩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年金、特权、尊贵、恩宠”的字样;面对灾难厄运,他像庞大固埃(法国作家拉伯雷经典小说《巨人传》的人物)那样放声大笑。有天晚上在音乐会上,他面对空荡荡的大厅说道:“这样我的音乐会更美妙!”

其实,亨德尔的暴躁和不肯屈服的性格并不是天生如此的。当时德国社会政治上的腐败和人民精神上的贫乏,酿成了他这种特殊的个性。

亨德尔的社交与爱情

亨德尔是一个完全为艺术而生活的人,并不打算取悦女性,他也很少为女性费心劳神。尽管如此,女性依然是他最热情的支持者。英国一位女作家化名为“奥菲莉娅”在亨德尔的歌剧《朱利奥??凯撒》上演时,送给他一顶月桂花冠和一首热情洋溢的诗,称赞他为最伟大的音乐家。

亨德尔20岁时在意大利有过几段短暂的恋情,这在他写的几首意大利语康塔塔(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中有迹可循。有传闻说,他在德国汉堡歌剧院担任第二小提琴手的时候,曾经坠入爱河。他爱上了自己的一个女学生,这是一位门第高贵的小姐,亨德尔打算和她结婚。但是这位小姐的母亲宣称,绝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拉小提琴的乐手。后来这位母亲黯然离世,亨德尔声名鹊起,有人提醒他婚姻的障碍已经不复存在,他却回答说,时光一去永不复返。他的朋友施密特是个心地善良、生性浪漫的德国人,乐于渲染历史,据此人回忆,“那位年轻小姐身体日渐衰弱,最终香消玉殒”。此后在英国伦敦,亨德尔又和一位上流社会的大家闺秀谈婚论嫁。这位贵族小姐也是他的学生,但是她希望亨德尔放弃自己的音乐事业。亨德尔一怒之下,和这个禁锢他才能的女人断绝了来往。有人说:“亨德尔的社交天赋并不突出,毫无疑问,他这一生都会独身一人,可以断定他从未和女人有任何来往。”施密特更了解亨德尔的个性,他反驳了亨德尔不善交际的说法,认为他只是不顾一切地渴望独立,害怕自己受到轻视,担心自己陷入不能解脱的关系。

因为缺少爱情,亨德尔对友谊深信不疑。例如,他和施密特拥有一段真诚感人的友情,施密特在1726年离开自己的国家,追随亨德尔,对他不离不弃,直到他去世。亨德尔对家人怀有深厚虔诚的感情,这种情感永难磨灭,在他塑造的感人角色身上有所体现,比如清唱剧《所罗门》中的约瑟夫和慈爱的母亲。

亨德尔与慈善事业

亨德尔身上最高尚、最纯洁的情感还是他的仁慈慷慨、热情无私。在18世纪,英国许多人真诚地投入了慈善事业,亨德尔正是其中之一。他的慷慨并不仅限于他熟悉的人士,比如说他的老师拉科夫的遗孀;他还为了各种慈善事业不断慷慨解囊,尤其是两个让他倍感兴趣的慈善组织:音乐家协会和育婴堂。

音乐家协会成立于1738年,由英国伦敦一群主要的艺术家创办,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旨在帮助贫困的音乐家及其家人。上了年纪的乐师每周能获得10先令的补贴;乐师的遗孀每周能获得7先令。音乐家协会还负责给乐师举办体面的葬礼。亨德尔尽管经济窘迫,却表现得比其他同行更慷慨大方。在1739年3月20日,他为了筹集音乐家协会的资金,倾其所有演出了《亚历山大的盛宴》,同时加演了一首特意为此次活动谱写的管风琴协奏曲。在1740年3月28日,他身处人生低潮之际,上演了《阿西斯与加拉蒂亚》和《圣塞西莉亚节日颂歌》。他把演出的大部分收入捐给了音乐家协会。

育婴堂是老水手托马斯??克拉姆于1739年创办的,旨在救助和教育弃儿,作家梅因沃林写道:“可以说,育婴堂的建立和繁荣要归功于亨德尔。”在1749年,亨德尔写下了旋律优美的《育婴堂赞美诗》。在1750年,亨德尔被育婴堂推选为负责人,后来他送了一架管风琴给育婴堂。我们知道,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就是为了慈善事业筹款而首演,从此成为了保留曲目。1742年4月12日,《弥赛亚》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了首演,目的就是给穷人募捐。这次音乐会的收益全部捐给了坐牢债务人救济会、济贫医院和布商公会医院。1750年,《弥赛亚》历经周折在英国伦敦成功上演,亨德尔决定每年为育婴堂举办一次《弥赛亚》的演出。即使在他眼睛失明后,还依然坚持指导演出。从1750年到1759年亨德尔逝世前,《弥赛亚》为育婴堂筹集了6955英镑的资金。亨德尔曾经禁止自己的出版商沃尔什出版这部作品的章节,所以《弥赛亚》的首版乐谱直到1763年才面世。他把一份总谱捐赠给了育婴堂,把另一份乐谱赠给了都柏林的坐牢债务人救济会,并允许这家机构用这份乐谱筹集善款。

亨德尔对穷人的同情激发了他的灵感,创作了几部独具特色的作品,例如《育婴堂赞美诗》的某些乐章充满了悲天悯人的仁慈,《葬礼赞美诗》无伴奏的胜利合唱中,孤儿们用纯净响亮的歌声表达悲伤的呼唤,体现了过世女王的仁慈慷慨。

就在亨德尔去世的前一年,育婴堂的名单上出现了一个小女孩的名字:玛利亚??奥古斯塔??亨德尔,出生于1758年4月15日。是亨德尔把自己的姓氏给了这个可怜的弃婴。

希望百年后葬于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从1751年开始,亨德尔因眼疾而失明,健康状况也日益恶化。那段时期据说他变得很脆弱而且忧郁。1759年4月,重新修改遗嘱的亨德尔,留下了“遗骸希望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遗言。4月6日,这位乐坛上的巨星陨落了。亨德尔享受了国葬的待遇,据说有三千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尽管亨德尔孑然一身,但在这么多的人观礼之下,还是如愿以偿地葬于历代国王圣贤下葬的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墓地,在那里有一座亨德尔纪念像耸立至今。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

GUANGZHOU ROMANCE MUSICAL INSTRUMENTSCO.,LTD.

责任编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亨德尔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章亨德尔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贡献 亨德尔对声乐艺术的贡献巴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章亨德尔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贡献 亨德尔对声乐艺术的贡献巴

亨德尔,乐段,亨德,作品,歌剧,声乐作品,咏叹调,创作,声乐,东北大学,风格,声音,价值,技巧,贡献,硕士学位论文,艺术,和声,声区,宣叙调,音乐,小调,旋律,演唱者,演唱风格,美声唱法,节奏,音域,人物,全曲

2020-08-24 #经典故事

关于吉米·亨德里克斯的故事

关于吉米·亨德里克斯的故事

B.,吉他,音乐,布鲁斯,乐队,摇滚乐,摇滚,专辑,人们,声音,左撇子,父亲,美国,艺术,左手,技巧,黑人,表演,他的吉他,弹吉他,布鲁斯音乐,他用,录音,录音室,才华,生涯,英国,艺术家,贝司,青年

2020-08-29 #短篇故事

喻道故事:亨德尔的灵感

喻道故事:亨德尔的灵感

亨德尔,剧本,爱使,火花,德尔,灵复,作曲家,作者,灵感,弥赛亚,忧患,所感,杰作,离弃,神曲,真爱,经文,踪影,陋室,遭人,音符,厌弃,请点击,精神萎靡,因为他,动的人,又一夜,感叹地,所吸引,没有信心

2008-04-04 #故事大全

优秀红色故事展播丨杀敌英雄赵亨德

优秀红色故事展播丨杀敌英雄赵亨德

鬼子,赵亨德,红色,河北,故事,军需,列车,太行,小鬼子,火车,英雄,铃木,任务,便衣,分区,军功章,外甥,尸体,日本天皇,河北省,炸药包,粮食,车厢,各大,陈雅琪,那时快,在那,冲上,车前,基因

2010-03-03 #短篇故事

中外音乐家——  亨德尔

中外音乐家——  亨德尔

亨德尔,剧院,弥赛亚,英语,音乐,创作,水上音乐,乔治二世,艺术总监,一生,事务,佳作,作品,作曲家,例子,内心,全曲,和声,国王,国歌,多产,声部,地位,奏鸣曲,天国,小品,教廷,技术,惯例,歌剧

2020-08-25 #小故事

音乐家亨德尔

音乐家亨德尔

亨德尔,歌剧,A.,亨德,D.,英国,舞曲,清唱剧,马提,创作,音乐,意大利,圆号,旋律,水上音乐,双簧管,宫廷,小步舞曲,父亲,色彩,乐章,作品,汉诺威,观众,意大利歌剧,T.,J.,布列,斯卡拉蒂,主题

2020-08-25 #故事会在线阅读

费切尔的怪鸟费切尔的怪鸟主要内容

费切尔的怪鸟费切尔的怪鸟主要内容

格林童话,故事,格林,儿童,格林兄弟,小红帽,小书,故事情节,灰姑娘,白雪公主,青蛙王子,不莱梅,出生于,威廉,雅各布,三兄弟,人和,和七,莱茵河畔,乐手,世界各地,内容,再加,农家女,哈瑙,创造力,史家,哥哥,娱乐性,大拇指

2020-07-05 #故事大全

音乐家亨德尔趣事

音乐家亨德尔趣事

亨德尔,评论,音乐家,趣事,斯卡拉蒂,视频,魔鬼,朋友,亨德,樊登,下子,互联网,情况,威尼斯,假面具,傻瓜,南昌,后台,喜马拉雅,弹钢琴,宝鸡,工程师,私人,意大利,掀掉,数据,文章,时候,琴声,舞会

2020-08-25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