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新中国成立前后 曾多次发掘殷商时期的遗址 出土众多青铜器物

时间:2020-08-28

1928年至1937年这15年间共发掘15次,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持发掘

提示:本文共有 315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新中国成立前后,曾多次发掘殷商时期的遗址,出土众多青铜器物

今天小编要带给大家的文章是有关于我国考古队对殷商时期墓址的发掘。1928年至1937年这15年间共发掘15次,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持发掘。其一,1928年由董作宾主持发掘,其中发掘了40多个探方(坑),发现700余片甲骨文和文物。其二,1929年由李济主持发掘,采用了考古学中的探方发掘方法,先后在安阳小电村南、村中和村北诸地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从文化遗址中对文化层、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进行了清理,以及甲骨文、灰坑和墓葬进行整理。其三,1931-1934年即第三阶段第四次发掘至第九次发掘。

梁思永参加了发掘工作,正如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在美国哈佛专攻考古学,嗣后在殷墟考古发掘水平逐渐提高,对小屯、王裕口、四盘磨、后岗、高井台子武官南霸台等地进行了发掘,应该是规模较大的考古发掘阶段。发现了商代建筑基础、灰坑、墓葬、冶铜作坊和甲骨文,在四盘磨和王裕口发掘到殷代文化遗址。在后岗、高井台子和武官南霸台遗址中发掘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文化层。在侯家庄南地发掘到殷代夯土基础、墓葬和窑穴以及大量甲骨卜辞。其四,1934-1935年,即第四阶段第十次至第十二次发掘。

对秋口同乐寨、范家庄北地、大司空村东南地考古发掘中除了发现仰韶、龙山、殷文化外,还发现了龙山文化白灰石房基、殷代墓葬等。在西北岗发现殷代王陵墓。此次考古发掘还发现了一千多座祭祀坑和人牲人殉遗迹。其五,1937年7月-1939年,农民在小屯村挖出许多甲骨文,在西北岗发现“司母戊”大方鼎。其间,1936年13次发掘的YH127号坑出土17086片甲骨卜辞和“司母戊”大方鼎最为罕见。这期间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正规考古发掘停止,而侵略者肆意盜掘殷墟文物,国民党军阀混乱,导致殷墟文物被盜被损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殷墟考古发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50年第一阶段:由郭宝钧主持发掘武官村北西北岗、四盘磨村西、村南五道沟和花园庄等,在西北东北角发现武官大墓和76个祭祀坑。1953年至1957年第二阶段,考古界则以配合农田基本建设清理、发掘了不少文物。间断性的文物调查或者为保护性考古发掘工作。其一,1953年至1954年在大司空村发掘殷代房基、灰坑和墓葬160余座等。其二,1955年在小屯村东南发掘殷代墓葬、灰坑和房基等。其三,1957年至1958年在薛家庄北地、南地和大司空村东南等地、冶铸作坊遗迹、灰坑、窑址和青铜器与墓葬。

1958年至1966年第三阶段,考古所建立了安阳工作站,并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对殷墟进行全面系统性研究工作。其一,1958年至1960年间对小屯村、苗圃北地、北辛庄南地、范家庄北地、大司空村南地、孝民屯南地、后岗、西北岗等处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对殷代王宫外的防卫沟垣(护城河)进行探测,发现了房基、窑穴、墓葬。在苗圃北地发现一万余平方米的冶铸作坊遗址。其他几个地点相继发现制骨器料坑、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房址、墓葬以及发现祭祀牲殉人骨、青铜器和武器,尤其在梅园庄南和孝民屯东北发现先商文化层和灰坑,时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

1969年至2005年第四阶段,其中于1966年至1968年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其文物考古工作趋于停业状态。直至1969年开始恢复工作。其年至1971年在殷墟西区、后岗、大司空村东南等处发掘了殷代墓、殉葬坑和祭祀坑等。殷墟西区发掘殷代墓葬250余座。后岗30余座,大司空村东南不仅发掘墓葬,而且发掘一座圆形祭祀坑有26具人骨和31人头骨。其二,19721979年8年间在殷墟小屯、村西、村南、村北、村西北、苗圃北地、北辛庄南地后岗、西北岗、大司空村东南诸处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其中村西遗址发现有墓葬、灰坑、甲骨文和先商文化层。村南小屯村南发掘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先商文化的遗址,以及灰坑、墓葬、房基和祭祀坑,并发现4000多片甲骨卜辞。

其历史价值极高,解决了文武丁卜辞的时代问题。在小电村北附近,1973年,农民在田地发现乐器龙纹石磬。1975年,在该村北发现殷代2座房基、灰坑和祭祀坑。更为重要的是在该房屋墙壁上发现了壁画残痕,其内还同时出土玉器和玉料等。作为音乐文物考古与研究工作要寻觅殷商时期的乐器和艺术情况,那就要深入到殷商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获得可信的实物资料。与此同时,在北辛庄南地遗址中发现大量制骨。安阳考古发掘的伟大成就,为研究殷商文化和可信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尤其甲骨文的大量发现从而证实了中国文字起源,则可追溯到3000年前殷商时期。

殷商文化昌盛繁荣,殷墟历经一个半世纪的考古与发掘,从出土文物和甲骨文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于“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商王朝3000多年历史的昭示。“殷商”一词在《史记·殷本纪》、《竹书纪年》中屡见。不妨继续对商王朝的政权演变更替,结合殷墟考古发掘的成果,进行综合性讨论和探究,则对商代音乐文物考古和音乐文物研究起到促进作用。至汤时夏都洛阳。故有成汤革命,商朝建国的锐气。从成汤建立商朝经历十八代王,大约有三百年的历史。至盘庚迁殷,殷地古称“北蒙”,据文献记载在盘庚以前一是河亶甲,二是祖乙两位商王在此建都。故此,殷商文化在殷墟古文化遗址和墓葬、祭祀坑、窑藏中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

殷墟商城遗址则是考古学、历史学、语言文字学、人类学、音乐文物考古学等研究的对象,如果说要研究殷商时代的音乐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的话,那么,殷墟商城遗址和商族墓葬以及殷墟诸地出士的大量甲骨卜辞则可得到印证。遗物、骨料、半成品和成品:其一,1976-1978年间,如骨簇、骨竿等,以及青铜锯、锥、刻刀和石骨制工具。其二,在西北岗发掘近900座祭祀坑和100多座商代墓。其三,1980-2004年先后在三家庄东地、刘家庄南北地、戚家庄东南地、高楼庄南、郭家庄南地、苗圃北地、殷墟西区、小屯、花园庄南地、大司空村、侯家庄南地、西北岗、花园庄、三家庄、董王庄等地,发掘殷代墓葬四千余座,究宫殿的护城河(防卫沟)、祭祀坑、青铜器和青铜礼器窑藏、墙基。

1998年以来,在董王度村西发现夯土遗迹,其面积约150万平方米,距地表深25米以下,呈方形,其城墙夯实,宽约10米,这座呈方形的城址围墙全长约2200米,城址总面积约484万平方米。专家们认为是一座商代都城遗址。对该城址有两种说法:是河亶甲居相时的都城;二是盘庚迁股所建城址。殷墟不仅发现了甲骨文,而且发现了殷商时代的都城和墓葬、青铜器窑藏和大型祭祀坑以及商代王室王陵大型墓。《史记·项羽本纪》曰:“洹水南殷墟上。”与河南安阳洹(河)北商城(殷墟)相印证。1977年在小屯村西北地发现殷贵族妇好墓。武丁时期屡遇西北外族侵扰,以妇好带兵出去征战。在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多铸刻有“妇好”铭文。甲骨卜辞和铭文均有“妇好”诸字相印证,为研究商代“中兴之主”武丁的王后“妇好”提供了实物资料。

妇好墓出土青铜器468件,其中出有2件大方鼎,可与司母戊相媲美。出土酒器15种156件,玉器700余件,贝壳6880枚,兵器青铜钺4件。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其中两件青铜钺重大无比,彰显出商王武丁王后持钺将领的神功与威仪。“武丁中兴”或曰:“殷商复兴”,可谓这个时期是殷商时代的百业兴旺。《史记·殷本纪》曰:“帝武丁即位,思复兴股,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武丁时代征伐外族,取得了史无前列的成就,奠定了殷商时代200年的安定与发展。故此,殷墟古城和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为配合“夏商周断代工程”奠定了基础。喜欢今天的内容就请点个赞吧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新中国成立前后 曾多次发掘殷商时期的遗址 出土众多青铜器物”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殷商青铜器纹饰来源于原始时期的陶器 玉器纹饰及岩画

殷商青铜器纹饰来源于原始时期的陶器 玉器纹饰及岩画

纹饰,青铜器,殷商,动物,艺术,代表,雷纹,创作,应用,饕餮纹,力量,发展,时期,人类,先民,节奏,造型,青铜,变化,生活,兽面纹,动物纹,动画教育,文化内涵,高校,云纹,写实,动画,动画设计,学生

2013-05-28 #短篇故事

红色遗址行 新中国成立65周年巡礼:攻坚炮声催人进——临汾战役纪念馆纪行

红色遗址行 新中国成立65周年巡礼:攻坚炮声催人进——临汾战役纪念馆纪行

临汾,纪念馆,临汾战役,城墙,攻坚战,徐向前,敌人,纵队,部队,梁培璜,司令员,记者,守军,晋南,革命烈士,攻坚,临汾攻坚战,临汾旅,国民党军队,党史人物,土行孙,小徐,毛主席,郭玉琴,道齐,中央军委,人民解放军,大缺口,对坑,新中国

2009-09-28 #故事阅读

故宫博物院最重要的三件殷商青铜器 是三个卣 都与商纣王有关

故宫博物院最重要的三件殷商青铜器 是三个卣 都与商纣王有关

商王,铭文,帝辛,观点,殷商,商纣王,武丁,青铜器,方国,成汤,周公,宗庙,文字,谥号,天干,字形,称呼,赏赐,野鸡,周公姬旦,蒲姑,承乾宫,后世,山东,时期,青铜,甲骨文,殷墟,盘庚,祭器

2019-06-22 #长篇故事

讲述国宝“回家”的故事

讲述国宝“回家”的故事

文物,流失,展览,中国,珍贵文物,单元,故事,曾伯,工作,新中国成立,书画,伯远帖,圆明园,年代,铜像,春秋,观众,青铜,青铜器,合作,关强,石图,五牛图,中国政府,新进展,祥龙,历程,单位,双边合作,国运

2013-06-21 #故事阅读

逾六百件重磅流失中国文物“讲述”回归故事

逾六百件重磅流失中国文物“讲述”回归故事

文物,流失,中新社,杜洋,方式,记者,伯远帖,观众,司法,诉讼,中国文物,中国,书画,合作,展览,执法,中秋帖,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四海,回流,国际,复制品,归心,春秋,真迹,青铜,青铜器,工作,征集

2015-01-25 #故事会在线阅读

招远有座“曲城故城”遗址 当年农民干活时发现青铜文物

招远有座“曲城故城”遗址 当年农民干活时发现青铜文物

曲城,文物,滕文,生产队,第五生产队,队长,黄兆,大队,土层,年轻人,支书,泥土,粮食产量,青铜,曹景,黄照,生产队长,县文化馆,刨土,招远,文化馆,西曲,生产大队,村里,淤泥,物件,社员,结果,青铜器,逐件

2015-12-24 #故事阅读

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故事:归来

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故事:归来

文物,浮雕,郑振铎,武士,石刻,流失,国家文物局,青铜器,永乐大典,徐伯郊,图片,收藏家,拍卖行,香港,王处直墓,新中国成立,中国,圆明园,小组,铁钟,国家博物馆,工作,书画,伯远帖,回归祖国,国宝,我国,游客,金饰,青铜

2015-07-21 #经典故事

京山古城口遗址:穿越千年的历史之门

京山古城口遗址:穿越千年的历史之门

遗址,古城,京山,城口,历史,古代文明,湖北省,发现了,文物保护单位,京山市,京山县,商贸,周边,土城,学术,城址,城门,城墙,学者,文物,沉淀,游客,考古学家,状况,爱好者,环境,青铜器,长方形,活动,研究

2024-02-03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