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法句经故事集

时间:2020-08-29

文经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714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5 分钟。

关于法句经故事集.pdf文档,爱问共享资料拥有内容丰富的相关文档,站内每天千位行业名人共享最新资料。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法句经故事集《法句经??故事集》马来西亚达摩难陀长老著周金言译据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报道:达摩难陀长老出生于年月日家乡在锡兰南部。他在马达拉的基宁村一间学校受正规教育。由于文化的影响年幼时他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位出了家的舅父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他的母亲是个非常开通及虔诚的佛教徒虽然长老是个长子但母亲却鼓励他出家。母亲还说:“如果你结婚只能照顾到家人而已若出家成为法师就能照顾到无数的众生。”长老岁时依VenerablekDhammaratanaMaha剃度出家、在VenerableNSaranandaMaha座下成为沙马内拉。当中接受寺院的训练直到岁受具足比库戒。为了更了解佛法所以就进入哥伦维也华丹那佛学院及其他着名佛学府深造随后年他专心研修梵文、佛教哲理、巴利文合经典。岁考获学院语言、哲学和巴利文经典研究文凭。曾获得印度兴都大学奖学金到该大学深造主修梵文、兴都文和印度哲学经过年的专精研读获得大学颁发印度哲学硕士学位。后来回返锡兰建佛学院实现说法度众的心愿还出版佛教月刊给予村民阅读。岁那年长老获得维戴加拉学院院长选派前来马来西亚十五碑锡兰佛寺服务。年。长老就在十五碑佛寺成立佛教弘法会其目标是研究佛法和推扩佛教文化鼓励、促进和发展佛教真理和慈悲观以及培育宗教和平及认识。年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成立长老鼓励佛教弘法会青年组大马锡兰佛教会青年组也加入马佛青总会。同时马佛青总会也邀请长老为宗教导师为佛青和佛教徒提供宗教资讯服务。长老到过东西方国家弘法。他拥有东方研究大学那兰陀大学、兴都大学所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年代长老是马来西亚宗教联系机构的活跃成员。长老也是筹组各宗教谘询理事会的创办人之一。目前长老共有五十本着作分别销售到世界各地其中一本《佛教徒的信仰》已译成中文版共出了九版此书在国内流传极广几乎成为大马佛教徒的生活手册。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编注: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沙马内拉:巴利语sàmanera的音译。是指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持十戒之男子。汉传佛教依梵语saràmaneraka音译为“沙弥”、“室罗摩拏洛迦”等。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北传曾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众。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法句经故事集总目录导读第一品双品??瞎眼的阿拉汉??何必妄想??报复的苦行者??累劫以来的仇恨??憍赏弥诤论不休的比库们??摩诃迦罗比库和小迦罗比库的命运??谁有得到黄色布料供养的资格??了解正法甚难??难陀为了女人修行??生生世世受苦的屠夫??世世幸福??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悲惨的命运??年轻女孩的成就??知识不等于证悟第二品不放逸品??摩酰提利阴谋陷害珊蔓娣皇后??富翁的声音??愚笨的朱腊般他嘎证得圣果??庆典期间幼稚的举止??大迦叶尊者想知道生死轮回的次数??修行的目的??玛伽为何往生为帝释??智慧之火??知足的比库第三品心品??无法控制心念的弥酰??能够洞察他人内心的女士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智者应护持自己的心念??心念容易飘浮不定??心猿意马的比库??身体发臭的比库??骚扰比库的精灵??牧牛人难屠??变性人第四品华品??观身??观身如镜的比库??琉璃王报复释迦族??往生忉利天的女信徒??吝啬的富翁??不要理睬他人的咀咒??应该礼敬谁??最虔诚的女信徒??阿难尊者的疑问??帝释供养大迦叶尊者??自杀时证得圣果??供养智者测试其智慧第五品愚品??巴谢那地王迷恋他人妻子??顽强不驯的年轻沙马内拉??吝啬富翁的命运??如何分辨愚痴的人??不能领悟佛法的痴人??智者领悟佛法??坚信三宝的麻疯患者??佛陀拯救无知的农人??信仰坚定的插花匠??强暴比库尼的年轻男子??欺骗他人的苦行者??人面蛇身的饿鬼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谨言慎行??信徒与固执的比库??赢得众人敬仰的沙马内拉第六品智者品??证得阿拉汉果的可怜人??不守戒律的比库??顽倔不驯的车匿??国王和大臣们证得圣果??年轻沙马内拉的修行成就??固若磐石??辱骂比库的女人??智者不为得失所动??解脱要靠自己??只有少数人证得涅盘??从黑暗趣向光明第七品阿拉汉品??佛陀和名医耆域??阿拉汉不执着??阿奴卢塔比库和女天神??帝释敬重马哈咖吒那尊者??比库控诉沙利子(舍利弗)??一眼失明??只靠信仰无法证得涅盘??沙利子(舍利弗)尊者最小的弟弟第八品千品??证阿拉汉果最快的方法??嫁小偷的富家女??赌博的得失??往生梵天的方法??用动物祭祀的婆罗门??佛陀保护男孩??沙其卡沙马内拉的奇迹??乔达那尊者和抢匪们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自杀时证得圣果的沙帕达沙??家破人亡的波她卡娜??死而复生??疏于照顾母亲的子女第九品恶品??一位穷苦婆罗门的慷慨奉献??克制性欲??女天神照顾大迦叶尊者??给孤独长者与守护精灵??粗心大意的比库??供养少的富翁??危险的旅程??猎人全家领悟佛法??猎人被自己的猎狗攻击??首饰工匠殴打无辜的比库??恶报无法逃避??善觉王阻挡佛陀的去路第十品刀杖品??为了塔而争吵的比库??比库争吵??鞭打蛇的年轻人??君达那比库与女子幻像??恶有恶报??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死得不是时候??祈福的女性??富有的比库??证涅盘的优婆塞??年轻比库和破旧的衣服??殊卡沙马内拉第十一品老品??维沙卡和喝醉酒的同伴??佛陀拍卖丝蕊玛的尸首??佛陀安慰年老的比库尼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过度自信的比库??观美色无常而证阿拉汉果??念念不忘小过的玛莉咖皇后??总是说错话的比库??佛陀的赞美词??摩诃达拿散尽家财第十二品自己品??没有子息的王子??贪婪的比库??不奉行佛法的弘法比库??比库尼的儿子??死得不是时候的信徒??迭瓦达答的故事??僧团不和的故事??嫉妒的比库??受妓女保护的信徒??精进的比库第十三品世间品??与少女争吵的比库??佛陀返回咖毕喇瓦土城??禅观海市蜃楼??佛陀安慰悲伤的王子??手执扫帚的比库??证圣果的杀人凶手??明白世间实相的纺织女??三十位比库突然消失??辛迦摩娜薇卡诬告佛陀??供养比赛??给孤独长者儿子的故事第十四品佛陀品??向佛陀求婚??佛陀从忉利天返回世间??龙王和他的女儿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佛陀的教诲??不知足的年轻比库??祀得皈依三宝??最高贵的人??幸福是什么??尊敬值得尊敬的人第十五品乐品??为水争吵??魔波旬影响村民使他们反对佛陀??胜利使人产生恨意??欲望之火??佛陀和一位饥饿的人??饮食要节制??尊敬佛陀的方法??帝释看护佛陀第十六品喜爱品??执着防碍修行??佛陀安慰伤心的人??佛陀安慰维沙卡??为妓女大打出手的王子们??安尼其乔达枯玛痛失新娘??忧愁缘自渴爱??获得很多篮子点心的马哈咖沙巴尊者??往生净居天的比库??难提获得往生天界的荣耀第十七品忿怒品??治好皮肤病的女士??比库和树精??慈心保护优它拿不受热水烫伤??往生天界的方法??误把佛陀当作儿子的婆罗门??制作礼物的布施者??恰恰好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穿木屐的比库第十八品垢秽品??屠夫和儿子的命运??供养圣者的婆罗门??往生成昆虫的比库??打诳语的比库??妻子有外遇的男子??行医的比库??守戒不容易??嫉妒的心不得安宁??精神不集中的信徒??富翁??挑剔的比库??四处云行的苦行者第十九品法住品??收受贿赂的法官??愚人才会骚扰别人??知识不等于领悟??年龄不是判断的标准??虚张声势??好辩的比库??谁才是比库??沉默不代表智慧??人如其名??证阿拉汉果甚难第二十品道品??解脱之道??观无常??诸行皆苦??诸法无我??精进莫放逸??护持身、口、意??只有知识但不能加以领悟是没有用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五位年老的比库和一位年老的女人??禅观莲花??濒临死亡的富商??众生皆会死??儿女不是究竟的依止第二十一品杂品??《宝经》的威力??唯有爱可以止息恨意??装饰拖鞋的比库们??杀害父母的比库??男孩和众多的精灵??生命中没有究竟的满足??有德行的人不虞匮乏??空间距离不是问题??独处比较好第二十二品地狱品??陷害佛陀的阴谋??自食恶果的人??假装已经证得圣果的比库??受女人爱恋的男人??固执的比库??嫉妒心重的女人折磨女佣??自求多福的比库??观念错误的裸行外道??孩童拜访佛陀第二十三品象品??佛陀忍受毁谤??人必须自我训练??父亲与不肖的儿子们??饮食节制??沙马内拉和前世母亲的精灵??随着鼓声起舞的老象??照顾佛陀的大象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魔波旬企图怂恿佛陀第二十四品爱欲品??口臭的金鱼??业报??勇敢面对死亡的男人??贪欲的束缚??美色是肤浅的??特技演员变成圣者??年轻女孩诱惑比库??魔波旬恐吓拉胡喇??领会佛法的奥妙并不容易??帝释的请求??富贵使人更加贪婪??在肥沃的土地上播种收获特别多第二十五品比库品??比库应该调伏五根??比库杀死大雁鸟??比库应该慎言??尊重佛陀的方法??比库应该知足??所有供养品都一样??虔诚的女士和小偷??观想茉莉花??比库应该内心宁静??执着于老旧的衣服??仰慕佛陀??沙马内拉显神通第二十六品婆罗门品??比库不一定就是阿拉汉??清净与止观??何处是彼岸??谁才是真正的婆罗门???佛陀的荣耀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隐士并不一定就是比库??不可以殴打阿拉汉??瞿昙弥大爱道请求剃度出家??尊敬值得尊敬的人??领悟佛法的人才是婆罗门??想要误导智者并不容易??佛陀赞叹吉离瞿昙弥比库尼??婆罗门不是世袭的??没有束缚就没有恐惧??砍断爱欲的束缚??佛陀制服辱骂他的四位婆罗门兄弟??沙利子尊者受母亲辱骂??阿拉汉不执着感官欲乐??证得阿拉汉果的奴隶??佛陀赞叹柯玛比库尼??提沙比库被控使用咒语??被人误打的比库??一名女士和四名沙马内拉??阿拉汉没有精神烦恼??习气的力量??比库被控作小偷??比库误会沙利子尊者??比库误会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超越善恶??身体会发光的年轻人??特别长的怀孕期??诱惑比库的妓女??阇祗罗比库证得阿拉汉果??乔帝卡在天上的美丽屋舍??曾经是舞者的比库??曾经是舞者的比库??摸骨专家婆耆舍??妻子出家为比库尼??鸳掘魔尊者和大象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天作的供养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法句经故事集正文导读佛陀在领导僧团的四十五年中出于对世间的慈悲和对人类幸福的关怀不停地弘扬他所证悟的佛法。佛陀忠诚的随行弟子阿难尊者具有超凡的记忆力曾经恳求佛陀为他重述他未曾听闻过的佛陀说法。阿难尊者说他知道佛陀八万四千次说法。当然也有其他弟子从一开始就亲近佛陀因此也虔诚、忠实地记录佛陀的说法。这些多闻弟子们明白正确记录佛陀说法和说法因缘的重要历史意义因此佛陀入灭三个月后他们召集了僧团中尊贵的阿拉汉比库诵出并结集佛陀所有的说法方便佛法的弘扬并避免后人误解、扭曲和修改佛法。口耳相传的传统佛陀的说法由僧团中一代又一代的弟子口耳传诵下来直到西元前八十年锡兰才第一次以巴利语将佛法形诸文字。比库们公开复诵佛陀的说法以避免错误或误用其它的词汇。留传下来的不只是佛陀的教诲。佛陀在世时北印度人的生活和想法也被生动地留传下来。这些人包括国王、大臣、王子、婆罗门、农夫、外道、贱民、强盗、官吏、银行家、妓女、丈夫、妻子、情人、和儿女等。他们和现代人一样都有着相同的弱点:贪、瞋、痴、嫉妒、懒惰、傲慢与愚痴等等。早期的佛教徒也很温顺、慈悲为怀、虔诚、聪敏、慷慨与奉献。法句经故事集生动活泼地描述了佛陀。佛陀在家信徒包括国王如频婆娑罗王和波斯匿王富翁如给孤独长者妓女如丝蕊玛和一大群的平民如理发匠、金匠、驯象师、特技演员、奴隶、猎人、渔人、园艺专家、屠夫、纺织工人和船民等。很多人从佛陀的教诲中受益良多有些人则一无所得依然故我。法句经故事集的故事触及人类的真实情感而感人肺腑。这些情感包括悲悯:如波她卡娜在一连串的事故中丧失了所有的家人幽默:有位比库出家剃度好几次头因此光亮的就像“磨刀石”罗曼史:难陀王子思念出家时遗弃在家的新娘子阴谋诡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计:如外道雇请妓女控告佛陀与她私通又如摩醯提利的阴谋得逞而害死佛陀信徒的皇后政治:佛陀住在卢奚多河两岸的亲戚因为灌溉用水的争执而准备兵戎相见戏剧张力:迭瓦达答(提婆达多)三番两次挑战佛陀终于以悲剧收场。佛陀的慈悲当然也有许多人反对佛陀。佛陀的表弟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曾经三次谋害佛陀不果。也有其它宗教的负责人控告佛陀与人私通、传播邪说而企图破坏佛陀的名誉。但佛陀仍留在人间一如不受污染的莲花莲花也在佛教中象征纯洁。佛陀在世间但不落世间。佛陀的慈悲无远弗界。佛陀与清道夫、女奴交谈接受最谦卑的人的供养。有一次甚至接受一位婆罗门吃剩的菜饭因为那是该婆罗门谦恭和虔诚的供养。佛陀曾经与众多不同的宗教师深入对话讨论宗教上深具争论性的议题如创造神存在与否灵魂理论神力动物祭祀苦行典礼仪式和终极救赎等问题。这些深入的对话和讨论丰富了佛陀的说法。佛陀也因此理清了众多争议性的观念外道们至今仍对这些观念议论不休。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师。现代社会上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可以从佛陀的教法中获得改进教育的方法。在佛陀一生的确切记载中我们找不到佛陀对无法理解或不愿理解佛陀说法的人动怒或失去耐性。佛陀也未尝苛责别人。佛陀的耐心、宽容、无尽的慈悲和悲悯的智慧无人能及。法句经故事集的第一句法句说人心要为所有的作为不论是善或恶负责。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的人权组织章程序言回应了佛陀的说法:“人心引发战争所以护卫和平的信念也必须在人的心中建立起来。”佛陀具有一些超凡卓绝的能力使他比其他的宗教师更伟大。他能够使最敌对、倔强、愚笨或意志脆弱的人奇迹似的改变心意和态度这是因为佛陀具有超凡的能力可以透视人的过去世而人的过去世会影响今生的因缘。例如佛陀明白一位年轻比库因为多生以来都是金匠所以无法修习苦观只能观想美丽的东西佛陀就给他一朵金色的莲花他因此能够迅速系念在前心无旁鹜地精进修行。另外有一次当佛陀在说法的时候闻法大众中有人仰望天空有人以手刮地有人用手摇树而不专心听讲佛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陀明白这是由于过去世时他们分别是星象学者、地底下的动物和猴子的因缘造成的。第一位体认到有效的教诲必须奠基于认清听者的性向和心理状态的人就是佛陀。佛陀对不同的弟子从不使用相同的教诲方式在这方面而言没有任何的宗教师可以与他匹俦。佛陀总是依听众的年龄、气质、个性、身份或心理状态而应机说法。佛陀曾经延迟说法直等到一位饥饿的牧牛人吃饱饭后才开始说法因为佛陀明白饥饿的人无法集中精神听闻法。有时候佛陀甚至对发问题的人故意保持沉默因为佛陀明白他的回答只会使发问的人更困惑。如同在任何的团体中都有不同资质的人有的人特别聪慧如舍利弗他们可以体会阿毗达摩(论)中最深奥的佛法另一方面慈悲的佛陀则利用不同的方法教导愚笨的弟子例如他要周利般兔比库面向东方而坐同时在搓揉干净的白布块时观想心灵的污垢。另外当吉离舍瞿昙弥因为丧子而悲痛逾恒请求佛陀赐药救治她的儿子时佛陀要她先去向村子里未曾有人逝世的家庭乞讨芥末种子她遵照佛陀的话遍寻整个村子都无法找到一户从来没有人逝世的人家这时候她才恍然觉悟到死亡原来是人生无法避免的必然结果一如以下的法句所述:“不请自来不告而别来来去去有什么值得哭泣呢?”伟大的经典肩负续佛慧命的早期弟子们效法佛陀的教法。因此结集的经典中有处理佛教心理学的阿毗达摩(论)它适合聪慧的人。也有佛陀长、中、短说法的经典大部分的弟子都可以从研读这些经典中明白佛陀大部分的说法。法句经是这些经典中的第五部分也是最后的一部份。法句经所汇集的佛陀说法(法句)最适合广泛的读者其中的故事比之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诗词和小说创作都不遑相让。(三藏中的律是专门规范僧团比库和比库尼的戒律)法句经和本生谭(佛陀过去世的故事)毫无疑问地是宗教史上最为人传诵和引述的经文。几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和思想都多少受到法句经的影响整个东南亚尤其是泰国、缅甸和锡兰法句经的故事是母亲哄婴孩时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多闻的比库也一再引用法句经的故事去指导、鼓舞、激励各阶层的人。无数的人在关键的时刻心中因为浮现法句经故事而不说谎、不杀昆虫不散播谣言、去除邪见、不做非分之取如果世间人在面对贪、瞋、痴时能展现慈悲与智慧那么法句经绝对功不可没。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佛陀的足迹佛陀把他的证悟和成就归功于他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这种体认超越所有的人佛陀曾经对一位病人指出引导人证得究竟解脱和涅盘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佛陀的弟子同时也是最早期弘扬佛法的法师们效法佛陀教导人们修习三学这些佛弟子们善用法句经和故事来教导不同性向和才情的听众。法句经也是弘法的法师准备题材时方便、优秀的参考资料即使直到今日讲演或著作讨论佛法的人若不引用法句经将很难适当的表达佛法。佛陀从未宣称发明或创造他所教诲的法如同所有过去过去诸佛佛陀涤除使人无法证悟究竟真理的无明并向人指引这些方法。因此他的法句所说的真理也可以在其它宗教的经文中发现RoyCAmore的《两位大师一种道理》一书中有如下的叙述:“任何人阅读耶稣在山顶上的训诫(马太福音)必然会想起这也是简洁精要的佛陀法句”苏玛上座:《佛法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佛陀的道德教诲和耶稣在山顶上的训诫有极大的相似之处”BHStreeter:《佛陀与耶稣》“爱你的敌人祝福下诅咒的人造福怀恨的人别人若打你的左脸也转过你的右脸给他把外套赠与偷窃它的人把东西赠与开口请求的人等这些耶稣的教诲也是f佛陀身体力行并且教诲的戒律”DrSRadhakrishnan:《东方宗教与西方思想》薄伽梵歌和Thirkural梵文和坦米尔文的古老印度著作。薄伽梵歌是古老的文学著作而Thirkural大约在西元前完成这两本著作都包含很多法句经所传达的真理。可以说法句经触及所有人类的心灵深处并且是全人类共有的思想宝藏它超越了狭隘的宗教派系是一本献给全人类的经典。神话、传奇或言过其实对形成法句经故事集的文化环境熟悉的传统佛教徒而言阅读、理解或重视法句经故事集毫无困难但现代读者尤其是不具有亚洲宗教背景的人也许会怀疑法句经故事集的真实性。这些现代读者可能发觉有些故事无关紧要、重复甚至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勿容置疑地有一些法句经故事集的故事不免于神话、传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奇或言过其实但阅读法句经故事集的最佳态度应该是保持开放的态度多注意其中所蕴涵的道德意义和所要传达的讯息。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发现印度》一书中也认为人们浪费太多的时间去探究故事的真实性他建议人们应该理解故事背后所要传达的意义。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哈姆雷特就曾经对贺瑞修如是评论道:“天地之间的东西比你的哲学想像还多。”佛陀所说的法句才是法句经故事集重要的部分抽离这些法句所有的故事都变得无意义这些故事只是说明佛陀在何种情况下说这些法句而已我们不应该过度怀疑这些故事的真实性而应该考虑这些故事对虔诚接受法句的人所能造成的心理冲击。举例而言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这些故事如何使读者产生道德上的羞耻心、道德畏惧如何避免仇恨、贪婪、嫉妒和欲望等。在传统佛教国家中人们在年幼时听闻法句经故事是塑造个人人格与培养爱心、悲悯、慷慨大方和宁静等良好德性的有效方法。就此意义而言即使抱持怀疑心态的人也会同意法句经故事确实值得欣赏不论其是否真实。以下几个章节我们针对几项可能会使对佛法没有相当认识的一般读者造成困扰的问题提出解释。供养对这些读者而言第一个问题可能就是书中经常提及信徒对佛陀和众多比库所作的供养。他们也许会问为什么很少提到对穷人的供养呢?佛陀认为供养困乏的人是值得赞叹的布施。佛陀也鼓励如此做。在佛教的其它经典里有非常多的故事告诉我们供养贫穷和困乏的人多么重要。慈善家、同时也是佛陀信徒的给孤独长者就是奉行佛陀如此教诲的其中一位。给孤独长者的字面意义就是“喂养贫穷的人”在家信徒供养僧团使他们能过着清净高尚的生活善尽其教导佛法的职责就等于在续佛慧命上尽了襄赞之力所以供养护卫佛法的人比供养贫穷的人更有功德。因此佛教的在家信徒除了供养贫穷的人更要供养宗教修行人士使他们能努力达到清净并且服务别人。正信出家追求精神发展的人不会积极考虑个人的需要因此这是在家人的职责。因此而言论在家信徒也在较广的层面上共同参与推动精神的活动(如弘法与修行等)。传统上比库在接受供养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后会向供养者讲解佛法使他们理解佛法开发智慧。佛教徒的理想是照顾贫穷的人使其幸福并且护持修行的人提供修行的环境。佛陀并不要求人们只供养佛教比库而应供养任何尊贵的、心灵脱超、诚挚并且教导正见的人。法句经故事集记载有一次信徒因为出家比库犯戒而不再供养这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些比库直到他们纠正错误为止。供养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供养的人信心坚定清净供养给具有同样清净心的人。法句经故事集主要记载佛陀创建的僧团行事。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对每一位慎重追求解脱生命轮回的人而言正信出家是重要的第一步。也因此一般而言佛陀的教诲都是针对与他有密切关系的僧团成员。人们也可能感到困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法句经故事提及比库的袈裟。法句经故事集有一则故事叙述比库们讨论迭瓦达答得到布料供养的故事另外一个故事提及一位比库过度执着与袈裟竟然往生成一只躲在那些袈裟内的昆虫。我们在阅读这些故事时应谨记在心这些都是发生在二千五百年前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的事情。当时有很多的人出家修行也都依赖一般人慷慨地供养生活必需品因此要得到布料的供养并不容易而修持较差的人看见修持较好的人得到这些难得的供养时心生羡慕之情毋宁是很自然的现象。只有阿拉汉完全不在意他们所得到的袈裟是否昂贵甚至于是否得到任何的供养。不同的个性我们必须对记载早期佛教史的人士大表赞叹他们公正如实地记录那些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比库尼)仍是众生的言行举止而不曾加以合理化或神圣化。根据这些记载有的比库自负、贪婪、不道德、犯邪淫、嫉妒、傲慢、轻浮、愚笨、心胸狭窄、残暴、模棱两可、无理。但佛陀通通允许他们加入僧团大部分的人也在佛陀的教诲之下痛改前非但有些人仍自行其是无法珍惜他们解脱的机会。无论如何佛陀不轻视或谴责他们。只有完全解除贪、瞋、痴的圣者(阿拉汉)才是完满的人才能免于责难。瞬间开悟从来没有研读过佛教经典的读者在阅读法句经故事集时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佛陀怎么能轻而易举的让人转变心念?那位特技演员怎么可能站在竹竿上时就证得阿拉汉果?一位杀人凶手怎么可能只听到佛陀说:“我已经停止是你自己尚未停止。”就平静下来呢?为什么会有人在瞬间证得阿拉汉果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生死轮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回有相当的了解。众生必须善根福报俱足才能值遇佛陀。遇见佛陀的人大致上已经累积了很多的功德而且证悟阿拉汉果的因缘即将成熟所以佛陀只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破除他们的余惑。事实上他们与佛陀出生在同一时代就不是件偶然的事。经过累世的修学他们已经有足够的善业资粮并且热切渴望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他们当然也要忍受过去世的恶业出生为诸如麻风病人或盲人生活在困苦、邪恶的环境下。这些不健康和不愉快的际遇在很多情况下反而是他们得遇佛陀证阿拉汉果的机缘。特殊的能力佛陀能完成这些心灵净化的事迹是因为他具有诸佛或解脱圣者的特殊能力。他心通就是其中的一种。唯有具备这种能力的佛陀才能直觉地指出障碍人们证悟究竟真理的困扰。佛陀也是大医王因为他像所有的名医在开具药方之前必定先找出真正的病因。病因若能够尽早找出来越能够快速治愈。佛陀明了每个人的身心状况因此可以针对每个人给予解脱生死轮回的正确方法。这就是问什么在关键的时候几句简单的话就足以使听者具有正见或了解生命的实相。我们也应该明白根据阿毗达摩(论)一个思想只持续不到一秒钟的时间所以经由佛陀的引导从无明变成明也是快速无比的转变过程。心智成熟无年龄限制有些人可能会困惑为什么年纪很轻的甚至只有七、八岁的沙马内拉能够在剃度时就证得阿拉汉果。我们也有从生死轮回的角度来理解这问题。大家都很清楚像贝多芬或JSMill具有比同年龄的孩童更为惊人的才华。ChristianHeinecken年出生后几个小时就能开口说话一岁时能背诵圣经二岁能回答任何有关地理的问题三岁能操法语和拉丁语四岁时研习哲学不到五岁就去世。两岁时就能读写的美国天才WilliamJamesSidis八岁时就能说法语、俄语、英语、德语、部分的拉丁语和希腊语十一岁时向一群教授讲授四度空间。佛法认为这些人在累劫以来就累积了这些潜力。而在今生就像莲花一旦浮出水面受到阳光照耀时会马上绽放这些人在获得适当的机缘时潜力会马上成熟而证得圣果。所以证果与生理年龄无关而是累劫以来修行的结果。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证悟后马上死亡也有人可能会怀疑为什么在某些故事中有人在证得阿拉汉果后不久即去世。要解释这问题仍要从佛陀超凡的能力去探讨。佛陀往往在明白某人的生命即将消失之际前去拜访他们使他们有机会证得涅盘。这类有戏剧效果的故事较易流传下来。事实上有无数的众生如佛陀的亲生父亲便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明白佛法并且平淡无奇不具任何戏剧性。佛陀为什么不利用超凡的能力防止这些人去世呢?佛陀确实防止亚育瓦达那的死亡。但那是因为佛陀明白他的业力仍然足以维持他的生命只是当时面临夭折的威胁而已。在其它情况下佛陀明白其他人的业力即将消失佛陀只能帮助他们证得圣果不再轮回。佛陀并没有亲自使他们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只有自己才能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佛陀只是指引解脱的方法而已。佛法认为生死轮回并不是生命的理想无余涅盘是佛教的最终目标。所以证得圣果之后入灭不被认为是悲剧或不幸的事。因细微的事故而证悟佛法有人怀疑为什么某些细微的事故也被记录下来例如一些比库向佛陀抱怨有几位比库穿着木拖鞋而制造噪音。甚至有人请教佛陀装满沙石的车子为什么在公牛的拉拽下绳索会断裂呢?佛陀每次都利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故来阐述较复杂的观念。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故说明某些比库的天真无邪和佛陀无以伦比的耐心。佛陀经常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问题然后一步一步地去除他们的愤怒和无明。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的发现有些比库非常单纯、不做作。他们真正希望能找到答案解决困扰他们的问题。对聪明的人而言这些问题也许微不足道但对这些比库而言却关系重大。佛陀从不忽视任何真诚地想要追求真理的人。另一方面有些聪明的比库也会请教佛陀微不足道的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佛陀会为了大众的法益而趁机解释更深奥的佛法。看不见的精灵法句经故事集中还提到山洞精灵、树灵、恶鬼、丑陋的妖怪、龙、饿鬼等超自然的现象。毫无异义地在纯粹物质或世俗教育环境下成长的我们会鄙视或者否认这些看不见的精灵。但我们必须再一次开发心胸承认今日的科学已经开始体认到“天地之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间存在的东西比我们知道的还多”。除非科学能够证据确凿地证明或否认否则最好还是承认我们的宇宙知识还十分薄弱距离完全明白宇宙实相仍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奇迹和宗教对大众而言抽离奇迹的宗教令人无法想像。世间的所有宗教都记载着某些事情以证明他们的创始者具有神通如渡水而过同时在不同的两个地方出现等等。佛教也承认奇迹但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一很大的区别:奇迹不是神力造成的。根据佛陀的说法任何修习禅定的人都可能发展心灵力量而创造奇迹。因此法句经故事集中的阿拉汉创造各式各样的奇迹: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复制众多的糕饼朱腊般他嘎尊者化身无数苏那虽然只有八岁却有能力为佛陀和众多比库创建一座精舍而谶摩可以凌空而飞佛陀本人也展现“双料奇迹”分别从两个鼻孔中放光和水全身散发六色祥光分身听见并理解昆虫哭声的涵意创造一朵金色莲花并变现一位美女的老死直到溃烂。但所有这些奇迹不是用来显示神的力量而是要协助众生明白事实的真相。佛陀曾经多次运用神通力使某些东西出现或消失闻法的人因此可以集中精神或者使发问的人忘记发问直到佛陀认为时机成熟才发问。在这些例子里佛陀只是运用超凡的力量协助众人证得解脱而已。佛陀特别教诲某些弟子不可使用奇迹来平息争瑞佛陀告诫他们这种做法与雇请歌舞女郎兜售商品无异。为何要出家在很多的佛教国度里人们认为放弃世间生活而正信出家是值得赞叹的行为。法句经故事集中记载着很多出家的人年轻的、年老的富翁或穷人男人或女人都有。虽然有些人赞叹他们但有些人却怀疑他们抛弃家庭让家人在困境中自求多福的作法是不负责任的自私行为。法句经故事集中记载很多、妻子和订有婚约的人因所爱的人出家修行而陷入不幸之中。讨论此一问题时让我们先考虑一句法句该法句是针对仍然不明白世间无常的人说的:“我有儿子我有财富无明的人因此认为他们的安全无虞(译注)事实上其身尚且不为己有更何况儿子和财富呢?第句法句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由于无明而系缚世间使我们有了自私的欲望这些欲望让我们执着于所谓的亲人。如果我们明白这些亲人在过去生中可能是无数众生的六亲眷属在未来生中也会是其他众生的六亲眷属时我们将会明白执着于亲人不过如同想要从镜子中取像般的不可得。出家的理由很多有些人为了轻松的生活有些人为了追随已经出家的心爱的人而出家有些人则为了逃避不幸。这些人并不是正信出家。对真正想寻找生命意义的人在明白生死轮回的道理后会放弃世间生活而正信出家。这种出家不是逃避他们清楚想要真正解脱苦痛必须放弃所有的执着。这不是自私反而是一种牺牲毕竟没有人会因为自私的念头而放弃一切。也许在他们下定巨大决心出离世间时执着于自我的人会有短暂的痛苦。但每个人的解脱都必须自己去追求。执着世间生活只会延迟解脱的来临而已。恶业及污染都是自己制造的不作恶业及清净行也是自己造作的清不清净全在自己别人无能为力。第句法句一如波她卡娜和吉离舍瞿昙弥的体认死亡终究会使我们与心爱的人分离唯一的解脱是证入涅盘这时候自我的幻觉会彻底地被摧毁而不用在生死轮回中再度相见并且在来世死亡的时候再次痛苦分离。为了达到究竟解脱必须踏出第一步一如医生的手术第一步也许很痛苦但却是必须的:不管利益他人福祉的事多么重大也不可疏忽自己的究竟目的(涅盘)确实明白以后要下定决心成就它。第句法句本法句中利益他人的福祉不是指物质上的福祉而是精神上的解脱这种解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出离世间而证得。锡兰Kelaniya大学的基督教文化教授DrAnthonyFernando在他的著作《佛法与基督教》中如此说道:“基督教学生也许会对已婚人士离开妻子和孩子而出家修行的作为感到惊异。但我们必须从当时的社会传统去探讨此一问题。结婚一段日子后弃绝世间生活而出家修行是印度社会认可的行为。根据印度理想追求完美的人必须把生命规划成几个阶段。首先做禁欲的学生然后结婚最后出家修行或当隐士。根据这种普遍为人接受的印度传统佛陀的作为毫不怪异。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在印度的家庭系统中亲友之间的连系非常强烈因此离开妻子和儿女并不等于抛弃他们。他们的父母公婆和叔叔姨母们会照顾他们的。”嘲笑比库剃除三千发丝而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出家的人也许可以在他们短暂的幸福来源财富心爱的人或权势消失之际前去礼拜并要求赐福。但只有祥和、单纯的环境简单的生活弃绝所有贪欲的人才可能找到真正的慰藉。强烈执着世间欲爱的人无法领略真正的解脱。在长老偈中比库和比库尼用赞美歌表示他们内心在证得真正的幸福后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法喜。受到他们鼓舞的人也追随他们的方法而享受到相同的喜悦这种喜悦和我们凡人误以为永恒但实际上却短暂的幸福截然不同。真正弃绝世间生活的人不仅能领会生命的真正自由也才能真正为别人做更佳的服务。弃绝世间的生活是唯一能根绝贪、瞋、痴和其它精神污垢并且引领至安详生活的方法。阿拉汉果人为什么要经历如此多的努力去证得阿拉汉果或圣果呢?因为他们明白根据佛陀的教诲人的最终目的是要究竟、彻底地摧毁造成生死轮回的原因生死轮回会不断地带给人哀愁和痛苦。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涅盘。即使往生天界也只是短暂的历程而已。天神早晚也会死亡而再度轮回。佛陀认为证入涅盘和过世间生活的方法绝然不同。经历世间生活并发现其不美满的人会弃绝家庭、束缚、财富和权势而且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意。关于法句经法句经总共有四百二十三句这些巴利文的法句是佛陀大约在三百零五个场合为了众生的法益而开讲的。这些法句因为文辞高妙而且有助于塑造未来佛教徒的生活而被搜集记录下来这些法句根据主题分成二十六品。西元五世纪的伟大论师觉音尊者曾经为传统法句经和专有术语的解释加上大量的注解他同时也附上佛陀说者这些法句的故事补充说明佛陀说这些法句的时空背景和对听闻者的影响。一般相信大部分的故事从佛陀时代以来就已经流传下来了。法句经第一次翻译成欧洲文字是在西元年由丹麦著名的学者VictorFausboll完成的。他把法句经和注释家的注释一并从巴利文翻译成拉丁文。年Weber翻译的德文版完成。年第一次的英文版翻译(MaxMueller)完成。除了从巴利文翻译以外年和年也出版翻译自中文和西藏经典的英文版。当然必须注意的是这些中文和西藏经典本身就译自巴利文和梵文经典。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有心人可以从法句经故事集和注解中收获良多透过爱和智慧的追求一定会在这些古老但历史久弥新的法句经故事集中找得到希望的讯息。锡兰Kelaniya大学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系资深教授OliverAbeynayake在他的著作《小部阿含的义理和历史研究》中说:“巴利文的法句经包含二十六品和四百二十三法句。这些法句也可以在其它的经典中发现如:长部阿含中部阿含相应部阿含增支部阿含自说经如是语经长老尼偈大品经和小品经。相应部阿含和长老偈经中的偈语常出现在法句经中而弥兰王问经和导论也有很多法句经中的法句。与法句经故事集中的偈语相类似的说法也出现在如下的梵文经中:弥勒经大林间奥义书大事百喻经Uttaradyayana摩诃婆罗多摩奴法典和本生鬘中。”法句经在锡兰受到高度的重视被认为是神圣的经典。一般要求沙马内拉在受具足戒之前必须背诵所有的法句如果不能的话至少必须熟记部分法句。有关本版本本版本为适应无法直接阅读巴利文的现代读者而略做修订。罗马拼音被用来书写巴利文时也为了方便发音而把巴利文加以分段。较长的名字基于相同的原因而分成二或三部分。原始的故事也经过重新修订去除其中冗长的重复部分和怪异的参考资料。有些不需要的资料则舍弃不用另外针对现代读者无法立即理解的法义则添加一些可以澄清观念的注解。但无论如何所有的修订都确定不会扭曲原来的精义。作者小心翼翼地保留这些从佛陀以来就遗留下来的神圣法句的原始法义。希望进一步了解这些法句故事的读者可以阅读《佛教徒史传(BuddhistLegends)》该书的翻译文句比较接近原始巴利文。本书的主要英文参考资料有:法句经(翻译)VenNarada译年。法句经和故事(翻译)DawMyaTin缅甸三藏协会出版仰光年。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佛教徒史传(BuddhistLegends)三册Burlingame,EW,哈佛东方丛书(英国巴利圣典学会于年复印)法句经故事集深入地阐明佛陀说法的道德和哲学意义读者不可只因为熟读这些精辟的法句而满足必须一而再再而三的诵读法句和故事加以思考从而领会其中的教诲。这些有趣且富有教化的法句清楚描述佛陀的伟大之处:精神饱满、慈悲和智慧具足的老师随时准备要教导别人。所有这些尊贵的法句都可以被每个人在经过正确的思虑之后于日常生活中加以奉行。“法句经不可以像一般书籍的泛泛阅读然后搁置一边”Narada尊者说:“必须一再阅读而在需要的时刻作为教化、激励和慰藉的最佳指引。”如此做的人才可以正确无误地宣称一如法句所述:“啜饮法义的人喜悦过日子。”达摩难陀上座(KSriDhammananda)佛教伽蓝吉隆坡马来西亚年五月三十日佛历年卫塞节(译注)了参法师的《南传法句经》NaradaTheraVenerableSriAcharyaBuddharakkhita的译本皆作:愚人如是担忧。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第一品双品瞎眼的阿拉汉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若人造作身口意恶业必定受苦报一如牛车紧随牛的足迹。偈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祗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问讯。当天晚上经行时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虫。第二天早上精舍的其他比库前去找他时发现这些昆虫的尸体他们认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首先问他们是否亲眼看见尊者踩死这些昆虫他们回答说没有。佛陀就劝告他们:「正如你们没有亲眼看见他杀生他也看不见这些昆虫再说身为阿拉汉他没有杀生的念头所以并没有犯戒。」他们接着问佛陀尊者的眼睛为什么会瞎掉?佛陀就以下面的故事来说明业力的影响:迦丘帕喇的某一前世是医生却故意使某个女人的眼睛瞎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该女人答应迦丘帕喇如果能够彻底治好她的眼病她和儿子愿意做他的仆人。但后来她却害怕真的变为仆人就向医生撒谎说她的眼睛愈来愈坏而事实上却已经完全痊愈了。医生很清楚她在骗他所以为了报复就给她另一付药方终于使她的眼睛完全瞎掉。由于这罪行这医生在往后很多世都是瞎子。佛陀接着说恶业会跟随造业的人就像车轮尾随牛的足迹一样。备注:「法」dhamma有多重意义此处指的是业kamma或代表行cetana的业或任何伴随道德或不道德的意识而来的心理状态。本品的法指的是不善法(邪恶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的心理状态)若没有心的作用不会生起任何心理状态所以说心是所有善恶心理状态的先导。行:最重要的心理状态。佛:「行即是业。」心是所有作为的先导是实行和衡量所有行为的主要因素。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何必妄想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脑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人若造作身、口、意善业一定有乐如影不离形。偈玛塔侃达理是个年轻的婆罗门他的父亲非常吝啬从来不布施。即使玛塔侃达理是独子但身上所带的首饰也是父亲为了省钱而亲自打造的。所以当他患了黄疸病时他父亲也不请医生来治病终于使他病入膏肓。他父亲知道他快要逝世时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以免来家里的人看到他父亲的财富。当天早上佛陀出禅定后透过神通看见玛塔侃达理躺在走廊上。所以当佛陀与弟子到沙瓦提城去化缘时就走到玛塔侃达理家门口向玛塔侃理放光吸引他注意。这时候的玛塔侃理非常脆弱所以看见佛陀时只能向佛陀表白信仰佛教的心意但也因此获得一些幸福感而这就足够了。当他内心充满对佛的信心而逝世时便往生至忉利天。当他在切利天看见父亲在墓地为他哭泣时化身恢复原来的形像出现在墓地向父亲说他已往生忉利天并劝请父亲亲近佛陀、布施并且听佛说法。他的父亲便遵照他的话去做。佛陀说法后有人就问人可不可以只在心灵上信仰佛法而没有任何慈善行为也不持戒就可以往生忉利天吗?佛陀就请玛塔侃达理现身玛塔侃达理于是从切利天下来亲自向他们说他已往生忉利天了。听完他的话后大家才确实相信玛侃达理只因为内心皈依佛陀就获得往生忉利天的荣耀。听完佛陀说法他父亲从此明白佛法并把大部份的财富布施出来。备注:此篇是佛陀在不同场合说法用来说明善恶业不可避免的业报。人会受到过去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和现在所作之业的影响而在现在或未来适当的时机受此业报。人必须为自己的幸福和悲惨负大部份责任人为自己造作天堂或地狱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只有人才能拯救自己。佛法教导世人要自我负责也主张因果报应。人造作业会受业报。但仍有解脱的可能。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报复的苦行者人的内心若抱持:「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无法止息。偈人的内心若没有:「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就能止息。注偈帝沙是佛陀的表弟晚年出家为僧。他喜欢假装自己是长老比库。如果来访的比库得到他的同意为他服务时就很高兴。但他却不尊敬真正的长老比库也时常与年轻比库争吵。如果有人说他的行为不如法他就哭闹、生气非常不满意并且向佛陀抱怨。佛陀对他的情形了然于心所以每次都劝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不要记恨因为只有不记恨才能消除恨意。佛陀说:帝沙不只是今生才如此顽固前世的时候也很固执:帝沙的某一前世是顽固的苦行者名叫提婆喇由于误会而咀咒一个非常神圣的宗教师虽然国王劝他向该宗教师恳求宽恕但他悍然拒绝。国王最后只好以武力迫使他向该宗教师恳请宽恕。备注:佛陀经常教诲弟子不可以报复即使受到激怒也要随时随地修习忍辱。佛陀赞叹那些尽管有能力报复但忍辱并且原谅他人辱骂的人在整部法句经故事集中佛陀多次受到他人严厉的批评、辱骂和攻击但佛陀仍忍辱如常。忍辱不是脆弱或失败的表现而是伟人坚定信念的表征。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累劫以来的仇恨世间的怨恨无法止息怨恨唯有慈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法句经故事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法句经故事集

法句经故事集

佛陀,故事集,信徒,妓女,法句经,多河,比丘,人和,发匠,利的,一连串,事故,两岸,亲戚,人类,国王,光亮,富翁,大群,外道,奴隶,家人,平民,屠夫,张力,故事,情感,悲悯,悲剧,政治

2020-07-31 #小故事

法句经故事集 简体版

法句经故事集 简体版

比库,佛陀,故事,法句经,巴利文,小部,圣典,选集,阿拉汉,南传上座部佛教,马哈,尊者,信徒,内拉,沙马,佛法,圣果,女人,富翁,儿子,故事集,命运,天帝,婆罗门,方法,智者,沙巴,世间,妓女,心念

2020-08-29 #经典故事

法句经故事集 第十六品 喜爱品 为妓女大打出手的王子们

法句经故事集 第十六品 喜爱品 为妓女大打出手的王子们

比库,佛陀,王子,仔细观看,人们,公园,妓女,女子,拳脚,执着,感官,穿着,王室,结果,精舍,缘故,游乐,日子里,他们遇见,为了她,争吵起来,接着说,陪同下,毗舍离,而引起,在众多

2008-09-23 #故事大全

法句经:行善积德 终有福报!

法句经:行善积德 终有福报!

生命,因缘,我们的心,一生,业者,佛经,长河,心底,归宿,心念,时光,现世,诸法,耳根,违逆,向前走,什么是,做自己,娑婆世界,就没有,爱做的事,着我们,得福,曹溪,诸善,在生,了头,忘记了,就有了,一义

2008-05-01 #故事大全

三个和尚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心理现象

三个和尚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心理现象

金币,欲念,智者,断除,小部,甜头,爱染,苦果,有很大,佛弟子,法句经

2020-07-02 #故事阅读

三个和尚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心理现象

三个和尚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心理现象

金币,欲念,智者,断除,小部,甜头,爱染,苦果,有很大,佛弟子,法句经

2020-08-18 #故事会

经典摘录之〈近善则善 近恶则恶〉

经典摘录之〈近善则善 近恶则恶〉

一切众生,生死,屠肆,尚尔,比丘,智臣,王用,白王,诸臣,后时,藏经,大海,众生,三涂,善友,功德,妙药,妙法,怨敌,慈悲心,故智,白象,畜生,罪人,屠杀,犯罪,善知识,大利益,法句经,而不染

2009-12-02 #经典故事

寻几个出自佛经的小故事

寻几个出自佛经的小故事

佛陀,比库,正道,故事集,殊胜,污垢,四圣谛,法句经,世间,妻子,富翁,涅盘,家人,弟子,男子,证悟,过失,过错,错误,顶礼,幸福是什么,八正道,卢弘,巴利文,法中,诸佛,波罗奈,道中,金羊,中不

2019-05-08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