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时间:2020-08-30

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历史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908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9 分钟。

1. 伤痕文学:是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2.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 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 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 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 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3. 寻根文学:于 1985 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 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 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 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4.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 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 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 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 生》等5. 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 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 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 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原的《冈底 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6. 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 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 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 体的描摹,具有 20 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 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 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 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7. 女性主义小说:指 80 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 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 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8. 新历史小说:1987 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 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小说的 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 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 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 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9. 改革文学:兴起于 1981 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 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 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10. 知青小说: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描写知青生活,揭露文革非 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知青”出 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 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 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代表作品:张承志《绿夜》《黑骏马》《北方的 河》《黄泥小屋》11. 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 1949 年 7 月在北平召开。来自解放 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 800 多人参加,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 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 国文艺的总方针。选举成立全国性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 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进程,并 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12. 双百方针:1956 年 5 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具体内容是“艺 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 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 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问题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节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 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 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判与研究新局面。13.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 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性,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 结合起来。14. 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要努力 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15. 三突出创作原则:1968 年 5 月,四人帮根据江青旨意最先提出“三突出”创作原则,即“在 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定制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16. 主题先行论:其主题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 打倒。”这个主题无论对哪种题材,在创作之前就已规定,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必须根据 这个主题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17. 革命样板戏: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文革”期间, 江青一伙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 京剧改革的成果,并将它们连同革命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 8 个剧目,封为“革命样板戏”。18. 政治抒情诗:1936 年起,政治抒情诗成为诗坛上的主导潮流,内容直露地表白诗人的政治 信仰和道德情操,甚至以标语口号来代替情感的抒发,诗歌变为“战歌”诗的主题由赞颂新 生活转向继续革命的感情和行动的宣扬,大量运用浅薄的比兴象征、托物言志的方法,红日、 青松、红旗、风暴等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象征符号,代表作家有: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 贺敬之《回延安》。19. 山药蛋派:又称山西作家群、山西派,是由部分山西作家构成,以写农村题材小说为主的一 个文学流派,起源于 40 年代,繁荣于五六十年代,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赵树理《锻炼锻炼》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赖大嫂》等,作品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反映了农村变革 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竭力追求小说平民化,大众化和地域性特色,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农 民形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20. 《茶馆》:话剧《茶馆》于 1957 年创作,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 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 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在艺术结构上 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21. 随想录: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 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 的最后高峰。随想录收录着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创作的 150 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 《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 22. 文化散文: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步成熟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 90 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的一种文 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 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代表作家作品余秋雨《文 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简答: 一、 双百方针(时间、内容、意义) 时间:1956 年 5 月 2 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具体内容:1、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2、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 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3、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 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标志性意义:这一时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出现了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摆脱教条,冲破禁区, 大胆探索的新气象。二、 概述 50、60 年代小说的情况(包括创作变化、题材、体裁、主流、非主流等) 1、 历史题材: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2、 反映解放战争: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和茹志娟的《百合花》 3、 反映抗日战争和 20、30 年代的革命斗争: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等 4、 近代历史题材: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 5、 古代历史题材: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 现实生活题材 1、 反映农村生活:赵树理《登记》、李准《不能走那条路》、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等 2、 反映农村劳动妇女:李准《李双双小传》、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娟《静静的产院》等 3、 反映工业建设: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等。 4、 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生活的阴暗面,大胆干预生活,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准《灰色的帆篷》、李国文《改 选》。 5、 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细腻地描写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浓郁的人情 味。萧也牧《我们父母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 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三、《茶馆》的艺术创新 1、《茶馆》的艺术构思是独特的,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变法后 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2、《茶馆》在艺术构思上使用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变现一般,考虑主题与典型 环境之间的关系。选取北京普通的一个大茶馆使三教九流的人物同时聚集在一起,具有象 征意味,是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3、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采用人像展览发来结构全剧,展开 场面和刻画人物,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舞台,把各种丑恶的现象都淋漓尽致的呈 现在观众面前。 4、《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 崩溃前的近代历史为纵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生活做横截面,具有史与事结合、虚 与实结合的优点。 5、《茶馆》中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怪异的事。如第一幕,穿插写庞太监娶老婆,第二 幕突出描写两个逃兵准备共娶一个老婆的故事等,这些事件的荒诞性与怪异性,增添了其 悲喜剧色彩。 6、《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人物的喜剧、幽默性格与剧作家的讽刺 笔法,让作品产生了独特的悲喜剧风采。 7、《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主要使用了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也有在人物间偶然 碰撞出的火花中刻画人物(第一幕中秦仲义与庞太监在对待戊戌变法的态度上发生冲突) 8、老舍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不重整体介 绍,而重棱角的表现。如秦仲义的一生,作者只选择了他一生中三个闪光点——在王力发 面前的财大气粗,在庞太监面前的狂傲不羁,败落后的自悲自悼,来刻画人物性格。 艺术特色1、 侧面透露法(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历史) 民族地方的特色:北方茶馆 各色人等出现,集体亮相:掌柜的和伙计,受宠的太监,特务、打手等 各色人等均可在此暴露社会矛盾:康六卖女、太监娶媳妇等 象征意味:茶馆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旧社会的缩影2、 人像展览式,超越一人一事。 3、 结构:坐标式的结构——二维式立体感。有纵有横,有虚有实,纵是三个时代的历史变迁,横是每个时代的矛盾冲突,三个时代的横断面。老舍的作品追求荒诞性和 怪异性,这也是作品情节的小高潮,“康六卖女”“太监娶媳妇”“两个逃兵买一 个媳妇”都体现了老舍驾驭戏剧的能力。 4、 人物众多,性格鲜明:有名有姓的有 70 多个人,让人一遍就记住的有 50 多个人物。 艺术构思 1、 使用“反描法”生动而精炼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变法后的清末社 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作者 对他要阐述的主题,引而不发,而只在反面大做文章,让观众在反面的否定感受 中,自然趋向正面主题。 2、 使用“侧面透露法”:在《茶馆》中既没有选取某个特殊的大家庭,也没有选取 每个特殊的地域,而是别出心裁的选择了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茶馆,进而以小 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是一种典型环境的成功的选择和描述。3、 有意识的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是采取“人性展览式”方 法来构造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这种方法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台, 展现各种丑陋现象更加淋漓尽致。4、 语言艺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语言的幽默风格 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四:如何评价杨朔的散文模式?“杨朔模式”:作者借鉴古典诗文的意境“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 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构思上寓大于小,寓远于近,意境上比兴取义,结构上峰回路转、卒 章显志,这些是杨朔散文的显着特色,成为当时人们所称道、后人所诟病。散文模式:独特的抒情结构形式,借用古典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在现代散文中寻 求诗的意境,即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者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与人 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颂歌这一抒情主题。 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1、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发生联系和想 象,见微知着,使作品的思想得到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因而具有诗的视角和容量。2、注重创造诗的意境,他的很多散文用诗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 征比附的意境。3、讲究艺术结构:“再三裁剪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文章”“开头设悬念,卒 章显其志”的园林式结构,巧妙的运用虚实、抑扬的辩证法裁剪、缝合、布局材料。 五、80 年代文学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前期思潮情况概述、后期思潮情况概述)从 1976 年 10 月到 1989 年的文学思潮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新时期初期的文艺 复苏、80 年代前期的文艺争鸣与文艺思潮,80 年代后期的文艺思潮。 1、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1979 年 10 月 30 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标 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对一系列有关的文艺观念 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的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别和争 鸣 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 2、80 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文艺的大讨论,是 1982 年《外国文学研究》上发 表的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 徐敬亚在 1983 年《当代文艺思潮》上发表的《崛起的 诗群》一文。 3、80 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以下几个重要争论事件和焦点问题,让我们看到 80 年代后期文学 思潮的变化。 1985 年和 1986 年,被人们成为“方法年”“观念年”这两年期间,文学批评方 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点话题。 从 1984 到 1987 年,围绕文学主体性问题展开了一场争 论 从 1985 年就初露端倪的寻根小说创作,印发了文学的文化寻根热。早在 80 年代初期的拨乱反正中,文学理论界和批评界曾引出修改或重写文学史的话题,1988 年前后,文学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1988 年 4 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 专栏。 六、先锋小说的艺术创新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 会责任感。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 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加散乱,破碎,文本意义上的消解也 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 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七、80 年代小说的艺术创作特色(汪曾祺) 1、汪曾祺的文化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一是和审美态度。 2、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着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 3、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亦是别具一格的,简洁明快、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 语言”。 八、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1、《红高粱》的叙述沿着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投资“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 汽车队,副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2、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故事。在莫言的艺术 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 3、《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 推动。 4、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叠合在一起。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 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比喻、夸 张、同感。还有对于语言色泽和气势的营造。 九、“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 1、粗糙朴素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和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叙事简明扼要,纯粹的语言状态和生活状态的统一。 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缺席式的叙述。 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或无所适从的尴尬生活场景,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 后者揭示了生存的多样性特征,以及被客体力量支配得失重的生活。 十、“新写实”小说的艺术创作特色 1、描写各类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表现他们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烦恼,揭示人的各种尴尬处境,以 对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境遇的描述,替换关于生活的终极价值判断,放弃对人生意义的正面阐述: “以小写的人”替代现实主义的“大写的人”。 2、表现人的顽强的生命欲望和本能冲动,以最基本的生命欲望的满足来阐说生存的意义,从而 消解掉政治的和文化的阐说:以“生命”的故事取代革命现实主义中“生活”的事故。 3、罗列琐碎的日常生活片断和细屑的感性经验,对平庸的世俗人世作不厌其详的现象描绘以图 还原“生活本相”以零散化取代革命现实主义的典型化。 4、作品中不回避粗俗猥琐的场景描写,用艺术画面展示出大量卑污、晦暗但又闪烁着真实光焰 的细节,革命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为自然主义式的真实细节所取代。 5、作者在创作中回避激情,避免主观介入,抑制对描写的人物和事件做出直露的评价,采取退 出作品的“不动情观照”的方式叙述故事,革命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为冷静的客观主义态度所取 代。 其它 1、三大批判: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 2、柳青的《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人物:梁三老汉、 郭世福、梁宝生 3、杨沫的《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自叙 传小说”以林道静为中心,其他:余永泽、卢嘉川、江华 4、“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 杨沫的《青春之歌》、柳青的《创业史》等五部小说。 5、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 记》另外三个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 6、50 年代中后期和 60 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朔、秦牧)散文三大家,吴伯萧 (散 文四大家)等人的成就最高。 7、1979 年 10 月 30 日至 11 月 16 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 面解冻 8、“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 代表。 10、《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其编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 《病中集》、《无题集》。最大特点就是敢于讲真话。 11、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 12、白先勇《台北人》 13、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与地坛》 14、知青文学:卢新华《伤痕》、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叶辛《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蹉跎岁月》、《孽债》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年轮》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卷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卷

A.,B.,C.,D.,E.,小说,创作,老舍,大题,小题,散文集,丁玲,茅盾,每小题,作家,人物,地区,形象,思想,徐志摩,柔石,沈从文,艾芜,鲁迅,赵树理,二马,中国,三部曲,作品,人性

2020-07-30 #故事大全

2016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集精心整理

2016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集精心整理

题型,单选,分数,得分,专号,戏剧,杂志,鲁迅,易卜生,文学研究会,新青年,语丝社,小说,小说月报,新文学,社团,野草,故事新编,鲁迅小说,台静农,史上第,叶绍钧,托尔斯泰,茅盾,萧伯纳,莎士比亚,郁达夫,主观性,人物,作家

2020-07-30 #小故事

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是什么?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试题。

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是什么?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试题。

古人,内容,文献,基础,复仇者,形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眉间尺,莎士比亚,鲁迅,和宴,因由,作品,人物,原文,作家,创作方法,倾向,作者,古今,故事,性格,学者,情节,手法,战斗性,掺进,文化,精神

2020-07-30 #故事阅读

青岛路里的故事 竟然藏着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青岛路里的故事 竟然藏着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青岛,鱼山路,黄县路,大学路,创作,巴金,梁实秋,老舍,闻一多,中山路,福山路,黄县,大学,台静农,杨振声,沈从文,上世纪,周边,年代,马路,鱼山,康有为,洪深,赵太侔,中文系,中学,故事,山东,小院,小说

2018-07-17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