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江南晚报

时间:2020-09-01

讲述一篇中国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77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作为无锡走出去的杰出工作者,中国日报社副总编孙尚武日前在北京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在中国日报社已工作了24年,与同龄人相比,他的白发似乎多了点,却没有啤酒肚,高高瘦瘦,脸上透着一位老牌工作者惯有的敏锐和从容。 土生土长无锡人 受父母熏陶爱读书 谈起家乡,孙尚武第一个想起的是东林书院。他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老家在东门马巷。10岁以前随下放的父母在苏北生活,10岁后又回到了无锡,从小学到高中,都在无锡上学。“在亭子桥小学、十一中和二中念书的时光,如今想起来历历在目。”少时的记忆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学校。“那时,我的初中就在东林书院旁边,老师们也常常给我们讲起东林书院,那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东林书院的故事,构成了年少的孙尚武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最初认识。 他的父亲是工程师,很喜欢读书,时常给报纸投稿。母亲是梨花庄中心小学的副校长。“父母都是老一代的知识分子,乐于助人、与邻居相处融洽,几乎不插手我的学习。”言传身教之下,他也喜欢上了读书。后来之所以会从事文字工作,孙尚武回忆是源于当年的一篇作文。高一那年,华东六省一市共同举办了一个作文大赛,当时孙尚武刚好旅游归来,写了一篇游记,这篇作文被他的语文老师看好,在老师的推荐下,孙尚武投稿参与了评选,让他意外的是,这篇随手写成的游记最后拿下了当年的一等奖。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坚定了走写作这条路的信心。 高中时孙尚武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文科班,并被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提前录取。当初身在家乡,看着家乡的小桥流水,吃着小笼包喝着太湖水,都习以为常,但离开家乡后,这份美好就深深烙印在远方游子的心上。在北京上大学的5年时光,让他对家乡产生了特别的情感。“离开家乡越久,对家乡的感情就越深刻。”他觉得,没离开过无锡的人,也会觉得无锡很好,但一旦离开后,那种好就不一样了。 他是对外传播专家 引导世界“看中国” 在对外传播领域,孙尚武绝对是专家。他曾获得中国奖等多项全国性奖项,2008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于2009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丰富的跨文化传播经历与过硬的语言功底,使他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从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孙尚武来到中国日报社工作,紧接着又获得了一年的美国夏威夷大学公派学习资格。他说,在那里进修的一年,对自己的帮助很大,这是个很好的了解美国社会的机会。“我们做宣传工作的,就是要及时了解受众的想法。那时我想,既然我要向全世界宣传我们的祖国,我就要了解外国人是怎么想的。”他介绍,中西方在意识形态、语言体系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比如最近媒体对广西玉林狗肉节的报道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这种行为完全不被外国人理解”,因而对外报道要考虑受众需求,从“宣传”转变为“传播”。“西方人喜欢讲故事,因此我们要调整写作风格。比如,以往的‘会议体’报道常用‘大家一致认为’,但外国人觉得通过直接或间接引语来表达不同人的不同观点才可信。” 在那个改革开放程度远不及现在的年代,走出国门、了解海外是很开眼界的。出国后的孙尚武发现,国外报刊对中国的报道少之又少,尤其是那些知名报刊,翻很久都见不到一篇关于中国的报道,就算有也是关于大规模自然灾害的负面。那时,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肩上的担子很重,让世界了解中国迫在眉睫。 回国后的孙尚武,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件。“非典爆发时,别人都放了假,我们却坚守岗位,冒着被传染的危险深入一线采访; 汶川大地震,更是几天几夜不能睡觉,连夜采写。”正是这样的历练,使得他快速成长,从一线记者升至国内部的副主任、国际部的副主任、总监室的主任,一直到现在的副总编。和孙尚武一起成长起来的,还有中国日报社,从一份主要是为来华外国人出版的日报,变成了如今能代表国家发声的大报,这种变化也是国力增强的写照。 “现在的中国已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了,世界对我们的关注度很高,打造一个同样能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媒体,对我们来说还有很大的考验”,孙尚武说,“随着国家的崛起,舆论斗争也越来越多,我们就要好好思索如何在上更好的维护国家的利益,好好思索怎么在第一时间把中国想说的传递给世界”。去年在杭州G20峰会上,中国日报承担了官方英文会刊的出版,这个会刊覆盖各国元首下榻的酒店、会议室。“在接下任务时,我就感受到了这份任务的重要,既要不出错又必须要出彩。”在很多天的辛勤努力后,孙尚武带领的团队圆满完成了任务,他们做到了一方面把中国的主张传递出去,另一方面讲好了杭州故事。 站在媒体人的角度 他期盼无锡能“走出去” 在平常的工作中,孙尚武时常借助中国日报的平台与家乡互动。2014年9月12日中国日报发表的“GO WUXI”专版,用16个版多角度、全方位集中报道无锡,并随中国日报旗舰版、欧洲版、香港版、美国版覆盖全球发行,全球发行量在180万份以上。这不仅在无锡对外宣传工作中尚属首次,也是中国日报首次以如此大的篇幅在全球范围传播一座城市的形象。 他觉得,家乡有许多值得讲、值得让所有人知道的故事。孙尚武十分看好家乡的发展。采访时,他提到了两点:一是经济上重振制造业,无锡有较好的实体经济基础,目前产业已经开始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二是人才储备上,无锡的历任领导对无锡的人才引进都十分看重,有“千人计划”“太湖人才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加上有江南大学等高校的人才储备,且无锡临近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周边效应十分明显,确实能把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留下来,“中国日报网在无锡有个公司,在招聘时就能感受到,能招到不少来自南京、上海等高校的学生”,而有了人才,城市就有了发展的空间。 采访中他也提了对家乡的建议:希望无锡能不断增加在海外的知名度。他表示,无锡一直拥有开放的理念、心态,改革开放也走在前列,跟日本、韩国互动较多。但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还是差了一些,在国外提到无锡,名气没有苏州、杭州那么响,“像每年到苏州旅游的外籍人士有几百万,而无锡只有几十万”。他认为,其实很多到过无锡的同事、朋友,都对无锡有很高的评价,“无锡有很多可讲的故事,无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有许多发展迅猛的产业,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无锡都有着足以支撑它大幅度提高海内外知名度的魅力。”他提出,无锡应该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例如邀请国外企业、媒体走进来参观,了解无锡的产业故事、制造业故事,通过企业的故事把城市带动起来。 (受访者供图) 人物档案 孙尚武,1969年出生于无锡。1988年 1993年就读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1993年加入中国日报社。1995年 1996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学习。2001年 2004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江南晚报”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江南晚报

江南晚报

小剧场,名人故居,会堂,形式,无锡,流动,秦邦宪,名人故事,中学,名人,历史,校园,生平,话剧,小故事,于明,博古,和建,广勤,张月,文渊,梁溪,文物管理中心,艺术中心,展现了,业绩,优势,中小学校,剧目,全市

2020-06-30 #长篇故事

江南晚报

江南晚报

故事,老师,孩子们,孩子,幼儿园,微信公众号,梅花桩,阿喜,萝卜,书吧,儿童,小路,爸爸,一堵墙,校园里,创意,爬山虎,绿色,飞机,活动,给孩子,分园,厂家,双胞胎,园长,家长,建议,智慧,朋友,枯藤

2020-08-20 #故事会

江南晚报:无锡教育抗“疫”故事之学校

江南晚报:无锡教育抗“疫”故事之学校

疫情,学生,留学生,师生,防控,人员,学院,滨江学院,工作,留学生宿舍,故事,同心圆,体温,全体,全院,心理,温州,点对点,多措并举,心理援助,网络教学,区的,生普,籍师,门次,教师公寓,行政楼,学校,中报,举措

2013-03-21 #故事大全

齐鲁晚报江南名人研学|三味书屋里读“私塾”

齐鲁晚报江南名人研学|三味书屋里读“私塾”

同学们,鲁迅,导师,西湖,苏堤,苏东坡,西泠印社,绍兴,岳飞,陆游,齐鲁晚报,名人,同学,学生,明信片,沈园,百草园,诗篇,来到了,于心,仰贤亭,冯沛然,岳王庙,岳王,柏堂,白居易,王凯,石路,西泠印,庙后

2017-12-25 #故事会在线阅读

齐鲁晚报江南名人研学首日:绘制团扇 感受运河书院

齐鲁晚报江南名人研学首日:绘制团扇 感受运河书院

同学们,书院,导师,西湖,仰圣,万松书院,齐鲁晚报,齐鲁,名人,京杭大运河,手工艺,江南,美景,雷峰塔,古代文人,带领下,百年历史,冯沛然,司马,孔子,王凯,中学部,家乡情怀,拱宸,济南燕山学校,王星记,院后,万世师表,三味书屋,乐趣

2012-09-29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