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转载姓氏略考-王姓-历史名人-⑴

时间:2020-09-02

王姓的历史名人的故事概括

提示:本文共有 1735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5 分钟。

王翦却说:“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兵力,交付给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王翦替代李信前来攻楚,楚军听说王翦集六十万大军前来,也尽发国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军第一至,立即坚壁而守,不肯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食安抚他们,同时与士卒同饭同食,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敌军,以待最后殊死一战。不久,王翦打听士兵以什么来娱乐,有人回答说:“投掷石头,跳远比赛。”于是王翦发令出兵。楚军数次挑战而秦军不出,便引兵向东,王翦趁此遣兵攻击,大破楚军,追至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部,斩杀将军项燕,楚兵败逃。秦借胜势,只用一年时间就平定了楚国城邑,俘虏楚王负刍,楚地终成秦的一个郡县。 王翦于后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史籍称“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王 贲:生卒年待考,名将王翦之子,频阳东乡人今陕西富平。著名秦朝将领,与其父王翦是秦国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王贲在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将兵代楚。次年公元前225年率兵攻魏,引黄河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大梁城毁,魏王投降,尽取魏地。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贲率兵攻燕国辽东地,俘虏燕王喜,灭燕。又回师攻代国,俘代王嘉。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又率军从燕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遂灭齐,助秦始皇统一中国。王贲因功被封为通武侯,曾随秦始皇东巡琅邪。 王 陵:公元前?~前181年,沛县人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初大臣。 楚汉战争时,王陵聚众数千人据守南阳,后归从刘邦,转战各地。大汉王朝建立后,王陵被封为安国侯,任右丞相。 后来因得罪了吕后,被免去相位,降任太傅,之后郁郁而病逝。 王昭君:生卒年待考,女,名嫱,西汉元帝时宫女;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秭归,封为昭君,晋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人氏。有“落雁”之姿,传说昭君出塞时满腹愁怀,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琵琶。曲哀人艳,连南飞的大雁都为之倾倒,以至放弃飞行,落在昭君的周围。“落雁”故此而来。汉元帝在位时期,王昭君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相貌出众,品格高贵。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其兄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以求得汉朝的庇护,便于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来汉朝请求和亲。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匈奴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当时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盼望著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这时有宫女王嫱,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汉元帝遂择日让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甚为后悔。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去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王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再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育有一男孩,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难能可贵的是,当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遵从汉成帝的旨意“从胡俗”,再嫁成为呼韩邪单于大阏氏的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阏氏,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她又为复株累若鞮单于生二女,长女名云,为须卜居次妃子,次女为当于居次。 王昭君的逝世年代和地点,史籍上都没有记载。王昭君逝世后,匈奴人为其建宫立碑,其墓就是今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十公里处的“青冢”,即昭君墓。墓总高33米,占地约一公顷半。上有青松翠柏,繁花环绕。墓前有凉亭。墓园内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之中,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塑像巍然屹立,威武雄健又不乏温情。湖北秭归县城也立有“汉昭君王嫱故里”的石碑。 王昭君出塞和亲,使汉匈之间在一段时期内结束了战争,安定了边陲,对加强汉与匈奴和好关系,使呼韩邪后裔长期亲汉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实早在杜甫之前,对王昭君身世的悲叹就已经成为不少诗歌乐曲的主题。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辞”有托名“汉王嫱”的《昭君怨》一首,卷二十九“相和歌辞”更收有以《王明君》、《王昭君》、《明君词》、《昭君叹》等为题的多首吟叹曲。唐李白、白居易,宋苏轼、王安石等诗人均有吟咏昭君的诗作。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创了的著名的杂剧《汉宫秋》。 但也有很多诗词是歌颂王昭君出塞的。如董必武参观王昭君墓后,作诗赞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剧作家曹禺剧本《王昭君》中,表现了王昭君义无反顾地担当民族友好使者的重任,歌颂了她高尚的情怀。史学家翦伯赞也在《游昭君墓》的长诗中,赞美王昭君的功绩,指出“和亲政策”的重要意义。自她出塞后的六十多年内,汉匈相安无事,长城内外出现了“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祥和景象。 “昭君出塞”是汉匈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后来,人们将王昭君、西施、杨贵妃、貂婵四人列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 匡:公元?~23年,王莽的侄子;东平陵人今山东济南。 其父王舜为王莽时其的太师,王舜逝世后,王匡继为太师。 王匡为人凶狠残酷,在攻打赤眉军时,所过之处奸淫掳掠,百姓对他恨入骨髓。后来他被赤眉军打败,军溃逃走。在防守洛阳时,城被绿林军攻破,王匡也被俘处死。 王政君:公元前70~公元13年,汉元帝皇后;魏郡元城人今河北大名。 王政君在汉宣帝时被选为宫女,后为太子刘所幸。刘嗣位为汉元帝,立王政君为皇后,汉成帝嗣位后尊为皇太后。 其兄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位在三公上。外戚王氏专权即以此为肇端。汉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其兄弟谭、商、立、根、逢、时五人同日封侯,史称“五侯”。汉哀帝即位后尊她为太皇太后。汉哀帝逝世后,王政君召其侄王莽为大司马,共议立汉平帝,自己则临朝称制,而委政于王莽。 后王莽毒死汉平帝,立两岁的孺子刘婴,自称假皇帝,不三年即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迫王政君更名为“新室文母皇太后”。 王 凤:公元前?~公元前22年,字孝卿;东平陵人今山东济南。汉成帝母后王政君的哥哥。 初任卫尉,承袭其父阳平侯之爵。汉成帝在位时,以外戚身分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他专断朝政,内外官吏全都出于他的门下。 他和他的四个兄弟全都封侯,形成“王凤专权,五侯当朝”的局面,及后其侄亦被封为新都侯,汉成帝时为大司马,最后终于篡夺西汉。 王 符:公元85~163年,字节信;安定临泾人今甘肃镇原。著名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与马融、张衡等著名学者交往甚密。王符是庶出之子,舅家无亲,所以在家乡受歧视;又不苟于俗,不求引荐,所以游宦不获升迁。于是愤而隐居著书,终生不仕。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同乡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回安定。乡人往谒,皇甫规冷落退职太守,而欢迎王符。以致时人传语说:“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可见他在当时颇负盛名。 王符著书“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题曰《潜夫论》,今存本三十五篇,《叙录》一篇,共三十六篇,虽有脱乱,但大致仍属旧本。全书以《赞学》开始,以《五德志》叙帝王世系、《志氏姓》考谱牒源流而终。其余诸篇,分题论述封建国家的用人、行政、边防等内外统治策略和时政弊端,兼及批评当时迷信卜巫、交际势利等社会不良风气。“其指讦时短,讨谪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而在思想上则“折中孔子,而复涉猎于申、商刑名,韩子杂说”,大致以儒为体,以法为用。所以《文心雕龙》将其归之为“诸子”,而《隋书·经籍志》则列其为“儒家”。 在文学上,王符主张文章以载“教训”,要“遂道术而崇德义”,批评当时学者“好语虚无之事,争著骈丽之文,以求见异于世”;认为诗赋应“颂善丑之德,泄哀乐之情”,要“温雅以广文,兴喻以尽意”,批评当时文人“苟为饶辩屈蹇之辞,竞陈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于世”。《潜夫论》基本上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他总结三代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以此立论,批评东汉后期政治弊端,是非明确,内容切实,说理透辟,指斥尖锐。由于辞赋的影响,东汉政论“往往以单行之语,运排偶之词,而奇偶相生,致文体迥殊于西汉”。 《潜夫论》几乎通篇排偶,遣词骈俪,相当突出地表现着东汉后期政论散文的骈化趋势,渐启建安盛行的华丽之风。《潜夫论》有清人汪继培笺注本。 王 裒:生卒年待考,营陵人今山东昌乐,著名二十四孝之16闻雷泣墓。 王裒博学多能,他的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后,便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王裒的母亲在世时怕雷声,逝世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王 祥:生卒年待考,琅琊人,著名二十四孝之18卧冰求鲤。 他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王 充:公元27~96年,字伴任;会稽上虞任今浙江上虞。著名东汉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王充自幼好学,遂萌“巨人之志”。及后博采众流百家之言。去官后潜心著述。 王充出生的那年,正值赤眉起义失败,而在他逝世后的几年,又揭开了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序幕。王充的一生,正处于农民运动的低潮,也是东汉统治政权趋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一方面东汉王朝为了巩固新建的政权,无人感应等唯物主义神学思想,被宣扬得特别厉害;另一方面,赤眉等农民起义的伟大影响依然深入人心,阶级矛盾继续发展。王充的出现,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反映了当时广大小生产者的思想要求。 王充的原籍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他的祖先因为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阳亭,就迁居到会稽。可是不到一年就被削去了官职,在阳亭务农,直到他的祖父和父亲。这时候正是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的时代,王充的祖父因为打抱不平而得罪了豪门,于是携老挚幼地又迁家到会稽钱塘今浙江杭州,因为失去了土地,“以贾贬为事”,在那里做买卖度日,家境已大不如前。可是,王充的父亲王诵和伯父王蒙,在钱塘又和一家豪门结了怨,只好再迁到上虞安身,王充就出生在上虞。王充一家的家境,到这时已经衰落,由一个破落的小贵族变成为小本经营的商人。王充自述他在上虞的生活情形是“贫无一亩庇身”,贫穷到没有一亩田可以庇身,卑贱到没有斗石的俸禄。 王充办事认真,有自己的政见,常与当政者不合,终致离职家居。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于是,“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著刀笔”,潜心著述。汉章帝时,会稽郡太守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之才:“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世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也”,为此汉章帝特诏公车征召,因病不行。乡人称其“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其思想与著述活动,受当时社会舆论非难,被视为异端邪说。 从王充《论衡??自纪篇》里所自述的家世看来,他出生在农民家庭。西汉末年地主豪门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加紧对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压迫和剥剥,使广大人民失掉土地流离失所,王充一家的情况,正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艰难困苦的生活情形,也说明了王充的祖父王汛、伯父王蒙和父亲王育在农民大起义中是与当地的豪门地主作过斗争的。 王充在《论衡??自纪篇》里直言不讳地述说他的祖先是参加过反霸斗争丢失土地的贫贱农民,并以此自豪,当时就有人讥笑和讽刺他,“祖宗无淑懿之基,文墨无篇籍之遗”。王充却反驳说,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他也是一个出身“微贱”的农民,他的“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这些话曾大大激发了当时广大起义农民对秦王朝的斗争。王充的这种思想和鲜明的农民阶级的立场,是受了西汉末年农民起义运动一定影响的。 王充所著《讥俗》、《节义》十二篇,《养性书》十六篇,《政务》等,均不传。今传《论衡》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一篇,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和哲学理论问题。如“天地合气,成物自生”、“疾虚妄”、“死而精气灭”等重要观点。 王 允:生卒年待考,字子师。著名东汉末期大司徒。 讨董同盟失败后,王允看见吕布和董卓之间有了矛盾,便从中挑拨,终于使吕布站在了自己一边。王允、吕布联合当时朝中另外一些不满董卓的人,果断发动袭击,终于诛杀了董卓。然后王允身为当朝首辅,开始在长安城中对所有当过董卓幕僚的人进行搜捕,一时使得人心惶惶,王允也彻底失去了人心。王允在长安城中进行搜捕的同时,却没有对驻扎在西凉的大批董卓旧部进行镇压,最终使李傕、郭汜联军攻至长安城外,王允自己也死在了乱军之中。 历史上,王允诛杀董卓更多的还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王允其人确实不具备作当朝首辅的能力。这点从他处理蔡邕蔡文姬之父一事中就可以看出来。他将蔡邕关进大牢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蔡邕求情,这里边也包括马日磾等当朝元老。但王允根本不听,致使一代文坛巨豪蔡邕屈死在狱中。而在后来的长安之乱中,蔡邕之女蔡文姬也被迫流落到匈奴。 王 浚:公元206~286年,字士治;弘农湖人今河南灵宝。著名晋朝大臣。 王浚出身于西晋官宦家庭,博涉经典,美貌仪伟,有大志,不被乡邻承认。他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来抒发自己的心声。后被地方推举,做了河东刺史徐邈的幕僚,与刺史女儿喜结良缘。后参加征南军事,因功被尚书左仆射羊祜荐为车骑从事郎中。不久又被提升为巴郡在今四川东部地区太守。 巴郡处吴国边境,兵士苦役,百姓多不愿生男孩,王浚乃减轻赋徭负担,强令执行保护男孩生命的条律,并给予优厚生活条件,养活数千人。后调任广汉今四川遂宁太守,施政有方,分利给民,深得民心。恰逢张弘杀了益州刺史皇甫晏,王浚用计击杀张弘,平定了益州今四川成都,因此升任益州刺史。任职期间,他将武力与怀柔政策并举,允许少数民族的殊风异俗并存,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安然相处。 由于政绩显著,王浚被提升为右卫将军,并任大司农,掌管全国税款、财政、粮谷、盐铁。羊祜知悉王浚才干,秘密上表奏请留任,果然获准,重新任命他为益州刺史。西晋武帝咸宁初年公元275年,晋武帝计划讨伐吴国,命王浚在益州督造战船。王浚指挥建造的战船具有多层结构,可容纳两千人,舱面上可以驰马奔跑,是水中的活动城池,这种战船的水面作战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晋廷遂提升他为龙骧将军,负责荆州、梁州今陕西汉中地区的军事。当时对于伐吴一事,晋朝廷内争议颇多。王浚上书分析当时的两国形势,指出有利形势,并得到杜预等人的支持,才力斥众议,晋武帝便下诏发布进军命令。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王浚率蜀境水军从成都出发,兵不血刃,攻克坚城,顺流鼓棹,向石头城今江苏南京进军。为了不误战机,他没有到长官安东将军王浑处“议事”,而是举帆直指石头的门户重镇秣陵今江苏江宁,大获全胜。接着攻下石头城,接受吴国国王孙皓的投降。当时他亲自解开孙皓自缚枷锁,接受玉玺,收集吴国版图户籍,查封府库,军队很少有抢掠、扰乱居民生活的活动。晋武帝为此派出使者慰劳王浚。王浑嫉妒王浚有功,上奏武帝说王浚违令不听指挥。王浚也上书批驳王浑贪人之功,申辩自己无过。晋武帝对他没有论罪。王浚班师回朝后被封为襄阳县侯,采邑万户,赏赐他的孩子王彝为杨乡亭侯,采邑一千五百户,共赐给王浚父子绢一万匹、衣一袭,钱三十万缗及若干食物。 王浚平吴功最大,却为王浑父子和豪强所压抑,每次进见武帝,就诉说自己打仗的辛劳、功勋和被冤枉的情形,有时气愤得说不出话来,就不免失礼,但晋武帝每次都宽恕了他。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王浚功高赏轻,秦秀、孟康就替王浚代请。晋武帝也就按照他们的请托,升王浚做镇国大将军,加特进散骑常侍,官至龙骧将军,后又提升为抚军大将军。 晋太康六年公元285年王浚逝世,终年八十岁,谥号“武”,葬柏谷山今河南灵宝西阎乡大字营村。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著名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始任秘书郎,继为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并曾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此后人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在会稽期间,地方上遭到饥荒,他开仓赈贷贫民;朝廷对百姓赋役繁重,他上书抗争。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王羲之称病辞去会稽郡的职务。 王羲之一生性好山水与交友,会稽许多名士如孙绰、李充、许询、支遁都与他有同好。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农历3月3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3月3日王羲之和孙统等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宴集山阴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在此他写下了著名的《兰亭序》。《兰亭序》为草稿,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王羲之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朝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逝世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王羲之辞官后,更放情于山水之间,弋钓娱乐。他性情天然任率,传说他爱鹅并以书法换鹅,见人家案几滑净,便拿起笔来随意书写,还为老妪书扇,这种性情和爱好对他的书法有一定的影响。相传王羲之七岁学书,十二岁读前人笔论。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的《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墨迹流传到今天的大都为响拓勾摹本。其中著名的《姨母帖》、《初月帖》是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根据王方庆家藏墨迹勾摹,收在《万岁通天帖》卷中,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姨母帖》字体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保留隶书痕迹较重,可能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寒切帖》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勾摹精细,笔锋转折分明,书风遒劲腴润,沉着流动。《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者摹写亦精,侧媚多姿;后者行笔流畅,圆浑妍媚,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被乾隆大帝收藏,认为是三件希有之物,名其藏室为“三希堂”。《丧乱帖》藏日本皇室,是唐朝流传至日本的勾摹本,结构紧劲内敛,险劲沉着。《孔侍中帖》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亦为唐朝流传至日本的摹本。《远宦帖》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虞帖》藏上海博物馆。此外尚有《都下帖》、《七月帖》、《大道帖》、《游目帖》、《行穰帖》、《此事帖》等,大都为流传有绪的勾填本或临摹本。 《兰亭序》为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其书法遒媚劲健,非常美观,流传至今的有各种摹本和木刻活字印本。摹本以神龙本为最著名,木刻活字印本以定武本为最著名。唐僧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勾摹流行于唐朝王羲之书迹而成,因摹刻技术很高,笔意俱存,宛如手写,也可窥见王羲之行书的面貌。这类集王书在唐朝尚有《兴福寺碑》、《集王羲之书金刚经》等。流传王羲之的书法还有许多刻帖。《十七帖》是唐太宗李世民购集王书墨迹的一卷,历代木刻活字印本很多,有的源于勾摹,有的源于临写,其中以上海博物馆宋拓馆本为最精。此外历代丛帖多收有王羲之的书法,北宋《淳化阁帖》、《大观帖》卷六、七、八集中收有王羲之的书迹。王羲之的小楷有《乐毅论》、《东方朔像赞》、《黄庭经》等多种,因屡经传摹翻刻,是否是王书的原貌,已很难断定。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王玄之善草书;王凝之工草隶;王徽之善正草书;王操之善正行书;王焕之善行草书;至于王献之则更被称“小圣”。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又名王大令,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著名东晋书法家。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七个儿子都擅长书法,其中,最小的儿子王献之最为突出。 王献之从小跟父亲学习书法,就立有大志,要像父亲那样勤学苦练,做一个大书法家。他每每见到古人的书法名迹,总要手不释卷,细心观看,待到把它的字体特征,笔画形态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有个通盘的考虑后,再动手下笔,临写数十百遍,直到心领神会为止。因而到了十四,五岁时,他的书法已写得别有意趣。 但是王献之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流露了怕苦怕累和自满的情绪,奢望有一条通向书法成功的捷径。有一次,他将自己写的一篇字拿给父亲王羲之看,还问父亲,是否已经和父亲差不多了。王羲之看了半天说,这些字里就是那个“大”字还有点凑合,其它的都不怎么样,说着,顺手用笔在那个“大”字下点了一点,使那个字变成了“太”字。王献之不服气,拿着那篇字给母亲看,母亲对那篇字端详了半天,说,全篇字都不如你的父亲,只有这个“太”字下面的一点象你父亲写的。王献之这才觉到自己还差得很远。 后来,王献之走进父亲的书房问王羲之,希望王羲之能告诉他写字的秘诀。王羲之听了,就领着王献之来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水缸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这十八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知道了。”王献之听了父亲的教导后,就再也不敢偷懒贪图捷径了,而是夜以继日,脚踏实地地练习。 有一次,王羲之为了想试试儿子的功力,就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然没能拔动,于是感叹着说:“这孩子前途无量啊!”在王羲之的谆谆教诲之下,王献之真的写完了十八缸水,进一步改变了当时的古拙书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献之的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他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的著名书法作品《洛神赋》为历代传诵,但传至宋朝只存下十三行了。今有玉版木刻活字印本,世称《玉版十三行》。另外,《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等作品,也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王 恭:公元?~398年待考,字孝伯;太原晋阳人。著名东晋外戚。 王恭曾经担任过丹阳尹、中书令、太子詹事等职。王恭生活非常简朴、清廉,为官正直、敢言。 有一次,王恭随父亲光禄大夫王蕴,从盛产竹子的会稽今浙江绍兴到了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两人坐在一张六尺长的竹席上交谈。王忱很喜欢这张竹席,他心想,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到这里,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席子。于是便开口向王恭要了竹席,王恭爽快地答应了。后来王忱听说王恭只在一张草席上吃饭、读书,心中感到过意不去。他找到王恭,对他说:“我以为你有好几张竹席,才开口跟你要,没想到你只有一张。”王恭笑着回答:“我在生活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王忱听罢,对王恭的廉洁简朴的美德,更加敬佩。 王镇恶:公元373~418年,北海剧县人今山东寿光东南部,著名东晋将领。 王镇恶的祖父是前秦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王猛。王镇恶的父亲王休,曾为河东太守。王镇恶出生于晋宁康元年公元373年农历5月5日。按习俗,五月初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家人便想把他送给别人家养活,以免对本族有害。可王猛见了王镇恶后很惊奇,说:“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所以给他起名叫“镇恶”。 王镇恶十三岁时,前秦败亡,关中扰乱。王镇恶流寓在外,曾寄食于渑池今河南渑池的李方家里,李方对王镇恶很好。王镇恶很是感激,便对李方说:“若遭遇英雄主,要取万户侯,当厚相报。”李方回答说:“君丞相孙,人才如此,何患不富贵。至时愿见用为本县令,足矣”。 后来王镇恶随刘裕北伐,破了洛阳,果然以晋朝大将身份任命李方做渑池县县令。后王镇恶随叔父王曜归晋,客居荆州。王镇恶“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 王 导:公元276~339年,字茂弘;琅邪临沂人今山东临沂。著名东晋大臣。 王氏自太保王祥以来为山东士族之冠,王导即王祥之弟王览之孙,王衍之族弟。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王导曾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早与琅邪王司马睿交好,在洛阳时曾劝其回封国。晋永兴二年公元305年司马越北上,命司马睿镇守其根据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部,王导为司马,参与机密。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司马睿移镇建业即建康,旋又都督扬、江、湘、交、广五州军事,实为江南的最高军政长官。 王导为其谋主,推心亲信,每事咨询。江南的顾、陆、朱、张、沈、周等地方士族,轻视避难南下的“伧父”南人对北人的戏称,而司马睿又为晋皇室疏属,声望不高,甚至江州刺史华轶也不肯听命,处于桓□所谓“寡弱如此,将何以济”的局面。王导除选取避难南下的名士为属官外,首先劝司马睿虚心汲引各方人士,特别是优礼江南士族以维系人心。乘3月3日上巳修的机会,司马睿乘肩舆出游盛具威仪,而王导、王敦和其他北方南下的大族名流都骑马随从,以提高司马睿的威望。同时王导竭力笼络江东士族,主动拜访江南首望顾荣、贺循,司马睿命他们参与军府政事。荣、循应命,转相荐引纪瞻等名流,司马睿才得以站稳脚跟。王导外倚扬州刺史王敦的实力,内则利用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经济条件,协同江南士族,希图一起“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司马睿视王导为萧何,朝野号为“仲父”。 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曜攻陷长安,俘愍帝,西晋亡。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任王导为丞相军咨祭酒。次年,晋王称帝,百官朝贺,命导升御床共坐,他再三固辞。进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由于在东晋政权的建立过程中,琅邪王氏翼戴之功居多。因此,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晋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于荆州举兵反晋,刘隗劝元帝诛灭王氏。王导带领昆弟子侄二十多人,每晨入朝请罪,晋元帝无如之何。 晋元帝逝世后,晋明帝即位,其受遗诏辅政;晋明帝逝世后又与庾亮等同受遗诏共辅幼主晋成帝。苏峻起兵造反,建康今江苏南京被焚。 平定兵乱后,温峤建议迁都豫章,江南士族要求都于会稽,王导则主张镇之以静,力排众议。他为政宽简,对士族息事宁人,自奉较俭约,仓无储谷,衣不重帛。他历任元、明、成三帝丞相,稳定了东晋的偏安政权,从而形成南北对峙的局势。 王 猛:公元325~375年,字景略;北海剧县人今山东寿光,后来移家魏郡今河南与河北。十六国时期著名前秦大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王猛出身贫寒,小时候曾经以贩畚为业。一次王猛远到洛阳卖畚,碰到一个要出高价买畚箕的人。那人说是身上没带钱,便自言:“家去此无远,可随我取直”。王猛随那人走,直入深山,忽见一老者,须发皓然,踞床而坐,左右有侍者十几人,有一人引王猛进拜,老者说:“王公何缘拜也”!于是出了十倍的价钱买畚,并派人送行。出山后,王猛环顾四周,才认出是嵩山。 长大以后,王猛“瑰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而且“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一些庸俗轻浮的士族子弟瞧不起他,而他也不屑与他们为伍,悠然自得,我行我素。后游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部,当时无人能识,唯徐统见后,大为惊奇,召请他为功曹,王猛素“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所以避而不应。遂隐居在华山,候风云之变而后动。 王 筠:公元481~549年,字元礼,一字德柔;祖籍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著名南朝梁文学家。 王筠是王僧虔之孙。曾任昭明太子萧统的属官。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萧统逝世,他出为临海太守。还京后任秘书监、太府卿、度支尚书、太子詹事。后来在侯景之乱终坠井而亡。 王筠少负才名,深受沈约的赏识,认为超越时人,并以谢□所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来称赞王筠的诗。在太子府中任职时,常和著名的文人刘孝绰、陆□、到洽、殷芸等游宴酬唱。他勤奋好学,自称“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手抄经、史、子书百余卷。《梁书·王筠传》说他十六岁即写作《芍药赋》,后来又奉□撰《开善寺宝志大师碑文》,词句丽逸,但二文均已不传。他另外一篇为人嗟赏的《昭明太子哀册文》,见于《梁书·昭明太子传》,虽然不免有谀辞,但在同类文章中,还是比较可读的一篇。他的诗讲究声律,注意用字,一些写景的诗篇也偶有佳句。 王筠晚年自编文集,以历任官职为集名,有《洗马》、《中书》等集一百卷。今存张溥辑《王詹事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王 通:公元?~617年,字仲淹;河东龙门人今山西万荣通化镇。著名隋朝学者。 隋文帝杨坚在位时,王通曾上书陈治国安邦十二策,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朝廷也任用他做过一些小官,却始终没有重用他的意思。隋炀帝杨广继位,王通看到自己在政治上已不可为,便下决心辞官回家,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培养人才,以便通过他的弟子来实现自己的伟大政治抱负。 王通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坚定地追求符合自己思想的理想社会。政治上走不通,便另辟蹊径。王通回到故乡后,完全闭门著述,聚徒讲学,走了传统文人和前辈圣贤实现自己理想的老路。他专心致力于《续六经》等著作的写作,并广招门徒,阐述自己的学说。他学识渊博,抱负远大,常以历史上的周公、孔子自许。他的思想学说,上承孔孟,下接唐朝韩愈,直至宋朝理学。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如唐末著名学者皮日休就曾指出,可继孟氏者“唯文中子王氏”,而“文中子”之道,百代之后能得其真传者只有韩愈。王通在孔儒发展到宋儒以至理学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传承作用。 王通一生著作很多,但大多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仅有其弟子编,集的《文中子中说》一书。“文中子”就是王通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对他的私谥之号。作为一个教育家和一代儒林宗师,王通的名声很大。相传跟从他的学生常年有数百人,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河汾之地,互相辩论学术观点,发表各自的见解,在广泛的交流中碰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遇有疑难之处就求教于师,而且师生互相砥励,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王通的学生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他的家族成员,第二类是追随他学习的门人,第三类则是曾向他求教过的他的一些朋友和故交,这些人也多向王通执弟子礼。王通的家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这支王氏族人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历秦、汉、三国到魏晋南北朝,英才俊杰,层出不穷,簪缨相继,代不乏人,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到王通及其后人时,太原王氏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王通的弟弟王绩是初唐时有名的诗人;孙子王勃更是名列“初唐四杰”之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王通的其他学生中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如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及京兆杜淹等,他们都是唐初社会的干才。而王通的朋友兼学生中更有一大批兴邦谋国的智能之士,如绛州通守陈叔达、隰城尉房玄龄、巨鹿道士魏征、马邑郡丞李靖、太原士人温大雅、京兆人杜如晦等,他们后来都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元勋或佐世良才。唐王朝兴起于山西,王通又为其培养了这样雄厚的一支人才队伍,使得唐王朝近三百年辉煌的发展史始终与山西密切相关,也使得王通的政治理想通过他的学生得到了实现。天时、地利、人和,这恰是唐王朝诞生与兴盛的历史契机。 王通于公元617年逝世,次年即公元618年大唐王朝就建立起来了,而且辉煌了近三百年,其初唐社会的主要人物皆源于王通之门,或受过王通思想的影响。 王 绩:公元585~644年,字无功,自号东皋子。著名隋朝诗人。 隋大臣杨义臣视其为“神仙童子”,入唐后曾为小吏。因职俸一斗,每日饮酒一斗,故时称“斗酒学士”。而且他与酒有奇缘,他因喝酒误事被免职,后却写出《酒经》一卷,《酒谱》一卷,又著《醉乡记》一篇与刘伶《酒德颂》呼应,著《五斗先生传》以自况。王绩诗多散佚,但其古体诗在初唐诗坛上是独标异格的,陈子昂、张九龄诗风即效其为祖。后人辑,有《东皋子集》。王勃幼有“神童”之誉,九岁写出《指瑕》一书,纠正颜师古注《汉书》的诸多失误。 他短暂的一生,因愤世疾俗不入仕,在诗坛上却名震遐迩。其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名篇《滕王阁序》彪炳千古,震烁文坛,故被列为“初唐四杰”之首。并由此而把滕王阁推进了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中。“四杰”之一的杨炯在王勃逝世后编,就《王子安集》二十卷,集中反映他在“唐诗”中的地位与成就。王勃二兄长皆有才名,故人又称为“三珠树”,扬名后世。 王君鄂:公元?~645年,邯郸武安人。著名唐朝开国名将。 为人沉着深谋,因建议王君廓投军李渊,被拜为大将军。随李氏父子征战屡建奇功,迁左武卫将军。 后随唐太宗征辽,战死,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 王 皀:公元570~638年,字叔筁;祁县人。著名唐朝大臣。 李渊任丞相时,王皀任世子李建成府谘议参军,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时,他任东宫中舍人,一心辅佐太子。李建成被杀,王皀以其才干超群、忠事不二被李世民免杀,任为谏议大夫。王皀以李世民为圣明之主也,忠心事之,不久拔为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赐爵永宁县男。 唐贞观二年,王皀任侍中。 唐贞观八年,王皀任礼部尚书,并任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魏王李泰的师傅。唐太宗将女儿嫁与王皀之子,以示优宠。 王皀敢于犯颜直谏,是与魏征齐名的诤臣之一,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王 维:公元698~759年,字摩诘;原籍祁人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著名唐朝文学家、画家、诗人。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是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不久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唐开元二十二年,王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两年后张九龄被罢相,他倍感沮丧,有归隐心。唐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四十多岁时,王维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在安史之乱中,王维被俘,被迫做伪官。乱平,王维被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王维的诗作现存不足四百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辋川集》二十首、《新晴野望》等。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 王维的其他题材诗作如送别、纪行一类诗中,常有写景佳句,如“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历代传诵不衰。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诗人恬适的心情。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题材,有对侠义精神的赞颂,有的揭露时弊,讽刺权贵。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其中前二首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 王维的五律和五、七言绝句造诣最高,其他各体也都擅长,在唐朝诗坛是很突出的。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对后人影响很大。历代编注其集很多,明顾起经《类笺唐王右丞诗集》十卷后附文集四卷是现存最早的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较好的注本。 王维还精于绘画。他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作人物、佛像、尤长于山水、青绿、水、墨兼擅,更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所作破墨山水,笔迹劲爽,“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对后世影响颇大。明末董其昌在其创立的南北宗论中,将王维列为南宋绘画之祖。王维的绘画作品在北宋还有较多存世,仅《宣和画谱》著录的作品就达一百二十六幅,但今已无作品传世。 王昌龄:公元?~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诗人。 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他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公元740年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之乱起后,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诗在生前就极负盛名。《河岳英灵集》共收二十四位诗人的作品,其中以王昌龄的诗选得最多。殷□认为王昌龄是继承建安风骨、扭转齐梁风气的人,他说:“元嘉已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今昌龄克嗣厥迹”,并誉之为“中兴高作”。王昌龄的诗作也多取材边塞题材,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千古传诵。他的寄情诗也极其出色,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人称“诗家天子王江宁”,其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被称为“七绝圣手”。明朝王世贞《艺苑卮言》说:“七言绝句,王江陵宁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宋荦在《漫堂说诗》中说:“三唐七绝,并堪不朽,太白、龙标,绝伦逸群。”胡应麟在《诗薮》中还对王、李两家的七绝作了比较的研究,认为:“李作故极自然,王亦和婉中浑成,尽谢炉锤之迹。王作故极自在,李亦飘翔中闲雅,绝无叫噪之风。”现存王昌龄诗共一百八十多首,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他的七言绝句以写边塞、从军为最著名,如《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秦朝明月汉朝关”,意境开阔明朗,情调激越昂扬,文字精练,音调铿锵。即使一些“边愁”的诗,也是悲凉慷慨,深沉含蓄,使人吟味无穷。另一部分诗作写妇女题材,如《越女》、《采莲曲》等,描绘民间少女的天真烂漫,不加修,饰,意致清新;又如《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写宫中妇女长期与世隔绝的哀愁和幽恨,表现出诗人对她们不幸命运的关切和同情。此外,他的五古《代扶风主人答》揭露现实的矛盾,深刻沉痛;《芙蓉楼送辛渐》等寄怀友人的诗,又写得真挚高洁。 王昌龄诗《望月》插图选自明朝万历集雅斋木刻活字印本《六言唐诗画谱》,今存《王昌龄集》二卷辑入《唐人小集》、《唐诗二十六家》,《王昌龄诗集》三卷辑入《唐百家诗》。《全唐诗》编录其诗为四卷。又《新唐书》著录王昌龄《诗格》二卷,《诗中密旨》一卷。现在所见到的《诗格》与《诗中密旨》收于明人所编的《格致丛书》。王昌龄诗现存一百八十余首,以《全唐诗》辑录最为完备。 但前人也有怀疑不是王昌龄作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司空图《诗品》提要、卷一九七《吟窗杂录》提要。考唐时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所作《文镜秘府论》已述及王昌龄评诗之语。在遍照金刚所作的《献书表》中也说到《王昌龄诗格》一卷,可见王昌龄确曾作过《诗格》。至于现存的《诗格》和《诗中密旨》是否即王昌龄原著,则尚待考证。 王忠嗣:公元705~749年,原名训;山西祁县人,由唐玄宗赐名忠嗣。著名唐朝大臣。 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王忠嗣一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控御万里,全国劲兵重镇悉归其掌握。他在边关励精图治,使万里边塞安然,“自国初以来,未之有也”。他重用将才,李光弼、哥舒翰等均为其部下,是安禄山起兵反唐的主要障碍,是唐玄宗当时最信赖的将领。 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安禄山拉拢王忠嗣一起起兵反唐,他立即上书揭露,却被奸相李林甫诬陷,说他“欲奉太子”,遭到唐玄宗疑忌,被贬。由此,唐皇自毁长城,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盛唐由此衰矣。 王 珙:公元?~725年,山西祁县人。著名唐朝大臣。 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王珙任户部郎中。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兼任户口色役使,主管国家财政工作。他巧立名目,大肆搜刮钱财,供唐玄宗挥霍,并说:“此皆不出于租庸调,无预经费”,即不是国库收入的正税,使唐玄宗更加靡费无度,并视王珙有“富国之术”。 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王珙投靠李林甫。 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任京兆尹,成为导致唐王朝腐败的主要奸臣。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转载姓氏略考-王姓-历史名人-⑴”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了不起的王姓 居然出过这么多文人墨客

了不起的王姓 居然出过这么多文人墨客

伯清,姓氏,王羲之,书法,大姓,历史,见证,被称作,中国历史,中国姓氏,周灵王,子太子,开闽王,王昌龄,越强,不一样,中出,名人吧,七绝,世人,中国,人才,书圣,代表作,从军行,百家姓,口说无凭,兰亭集序,兴衰,名人

2013-03-13 #长篇故事

王姓 出现过哪些名人?哪些历史人物呢?

王姓 出现过哪些名人?哪些历史人物呢?

王莽,王翦,名人,王安石,新朝,姓氏,改革家,鬼谷子,秦始皇,历史人物,书圣,书法,后人,政治家,智慧,熙宁,王氏,中国古代,战国四大名将,王禅老祖,这么多年,云梦山,任参知,元城,周吴,宿之象,宋神宗,封为武,常入山,开国上将

2020-09-02 #短篇故事

王姓背后隐藏多少秘密 其历史渊源引人瞩目

王姓背后隐藏多少秘密 其历史渊源引人瞩目

历史,姓氏,王莽,人们,名人,后人,地区,大姓,子丹,来源,倒也是,是比较,燕国太,这个字,乐航,周考王,王羲之,王勃,王冕,王维,王平,王孝杰,王羲,王翦,一直以来,孙受,王者风范,百家姓,代表,中华

2020-02-03 #故事会在线阅读

王姓的姓氏典故 王氏的姓氏趣事 姓王的姓氏故事

王姓的姓氏典故 王氏的姓氏趣事 姓王的姓氏故事

姓氏,王悦,王氏,尚书台,典故,史称,故事,桓公,箱子,趣事,周平王,巴巴,姬赤,曹夫人,王城,姓名,后代,子孙,父亲,王导,胞弟,赐姓,相关内容,周文,周平,周桓王,周考王,孙姬,姬林,居王城

2020-05-25 #长篇故事

王姓的姓氏典故 王氏的姓氏趣事 姓王的姓氏故事

王姓的姓氏典故 王氏的姓氏趣事 姓王的姓氏故事

姓氏,王悦,王氏,尚书台,典故,史称,故事,桓公,箱子,趣事,周平王,巴巴,姬赤,曹夫人,王城,姓名,后代,子孙,父亲,王导,胞弟,赐姓,相关内容,周文,周平,周桓王,周考王,孙姬,姬林,居王城

2020-09-01 #短篇故事

王姓的姓氏典故 王氏的姓氏趣事 姓王的姓氏故事

王姓的姓氏典故 王氏的姓氏趣事 姓王的姓氏故事

姓氏,王悦,王氏,尚书台,典故,史称,故事,桓公,箱子,趣事,周平王,巴巴,姬赤,曹夫人,王城,姓名,后代,子孙,父亲,王导,胞弟,赐姓,相关内容,周文,周平,周桓王,周考王,孙姬,姬林,居王城

2020-09-02 #故事大全

王姓的姓氏典故 王氏的姓氏趣事 姓王的姓氏故事

王姓的姓氏典故 王氏的姓氏趣事 姓王的姓氏故事

姓氏,王悦,王氏,尚书台,典故,史称,故事,桓公,箱子,趣事,周平王,巴巴,姬赤,曹夫人,王城,姓名,后代,子孙,父亲,王导,胞弟,赐姓,相关内容,周文,周平,周桓王,周考王,孙姬,姬林,居王城

2020-09-01 #短篇故事

王姓的姓氏典故 王氏的姓氏趣事 姓王的姓氏故事

王姓的姓氏典故 王氏的姓氏趣事 姓王的姓氏故事

姓氏,王悦,王氏,尚书台,典故,史称,故事,桓公,箱子,趣事,周平王,巴巴,姬赤,曹夫人,王城,姓名,后代,子孙,父亲,王导,胞弟,赐姓,相关内容,周文,周平,周桓王,周考王,孙姬,姬林,居王城

2015-12-20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