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十年亲子教育案例集萃

时间:2020-09-02

亲子教育的成功故事和案例

提示:本文共有 842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学习舞蹈就是练习基本功吗

曾经有一位妈妈问我:“我女儿2岁了,亲子班里有没有舞蹈课,我想让孩子早一点练练基本功,将来有个亭亭玉立的好身材。”这位妈妈的问题表达了许多家长的愿望。家长们把艺术教育理解成技术教育,把艺术的功能也简单地理解成改变孩子的体态而已。学习舞蹈在许多家长眼里就是培养未来的舞蹈家,或是让自己的孩子有亭亭玉立的身段,能够参加各种舞蹈比赛演出,获得参加各种活动的体验,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赢得各类证书以便将来能够以特长生的优势进入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然而在这些良好的期待里,家长们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问题,比如孩子们是否愿意学习舞蹈?怎样学习舞蹈才符合他们心理、生理的发展,以及怎样学习舞蹈才有助于孩子们的个性塑造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岁看未来:十年亲子教育案例集萃第四章别曲解了艺术教育作为一名母亲和教师,20年前我也曾带着自己的女儿去舞蹈班学习过,当时我是专业的舞蹈演员和编导。我的女儿去了几次以后也和许多孩子有着同样的感受,不喜欢练基本功,喜欢跳舞,再后来她就不愿意去了。她喜欢在家里伴随各种风格的音乐自己做动作,我很惊讶地发现她居然可以把音乐与动作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

当时团里一位著名舞蹈编导到我家来谈工作,偶然间看到我女儿的表演,激动地对我说:“这个孩子有天赋,而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好好保护和发展,有没有想过让她搞舞蹈?”我很清楚这个专业需要具备的条件,我只是希望通过舞蹈来培养她的个性、创造力和表现力。所以我没有让她走上专业舞蹈演员的道路,而是经常与女儿一起听音乐做即兴舞表演。有时我还让她说一说自己刚才跳的是什么,她最喜欢玩这样的舞蹈游戏。现在想来如果家长们也能在家与孩子一起玩这样的舞蹈游戏,对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是非常有效的。只可惜许多家长们认为这不是舞蹈,没有意义,只有练习基本功或跳那种一招一式都很专业的动作才叫舞蹈,这种刻板的练习会使得孩子们由于没有“心”的参与,只是身体跟随着他人的节奏舞动,身体的动作虽然很像他人了,却没有产生心灵的共鸣。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自己的身体动作来,就只能机械地重复他人的动作。其实,“不成熟对人类个体某些高级心理品质,如好奇心、开放、创新、灵活性等方面的发展也极为重要……实际上,我们那句古老的俗语‘保持一颗童心’,可以理解为个体将好奇心、想象力、开放态度、灵活性和创造力等心理品质保持终生,并因此使得文化的进化与创新成为可能。”

那时每周末我都要带着孩子去参加绘画班,在绘画班里我看到孩子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我女儿特别喜欢画画,她经常在家里自由地画。有一天突然拿着一幅自己画的向日葵来给我看,她从来没有看到过凡高的向日葵,可居然有类似的颜色和情绪的表达。我咨询了一些有名的画家,他们都一致认为童年时期不要教成人化的东西,更不能强加给她成人的意识和一些绘画的技法,要让她自由的发挥,想画什么就画什么。4岁时她画了一幅《花》,参加了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并获了奖,她是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我周围的许多艺术家都说这个孩子有想象力、创造力。那时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幼儿舞蹈是否也应该像绘画那样不仅仅只是模仿,还应该让孩子有自由表现的空间?

20年后的今天,在我研发的中国幼儿舞蹈艺术教育启蒙教材《童乐舞》中,让教师与孩子有了对话的空间,教师与孩子一同探讨在这个情节中将会发生什么,孩子们要用心思考怎样用身体去表现场景和动作,在一个教学场景中教师与孩子是这样互动的:

一个小孩边讲边做动作来表达小螃蟹吃草莓的故事,当孩子一直都在做吃草莓的动作时,教师问孩子,小螃蟹吃完草莓又做什么了?

孩子想了想说去剪草地,于是他就做出剪草地的动作。

教师问,剪着、剪着草地,小螃蟹看见了什么?

孩子想了想说,小虫子,于是幼儿开始捉虫子。

教师说,你表演的是小螃蟹,那么小螃蟹是用什么捉虫子呢?

孩子迅速地将手变为钳子去剪虫子,并且蹲着跳过来、跳过去的剪虫子。

整个故事是孩子自己讲的,动作也是孩子自己编的,这种原生态的动作使孩子认识了舞蹈动作是怎样发生的。当教师顺着孩子的思路,替孩子搭建故事的平台,启发孩子用肢体语言来完成故事时,肢体语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正是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完成了所编的故事和动作。这样的协作式教学方式,启发孩子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形成了多层次的教学过程。教师和孩子以各自的经验、不同的思考方式参与到教学中去,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来完成具有个体意义的知识建构。这样的肢体语言学习让孩子通过生活发现动作,而不是教师告诉孩子、训练孩子小螃蟹捉虫子的动作,替这些小演员去“规定”动作,而是顺着生活的逻辑线索启发孩子发展形象动作,进而完成自己的“舞蹈作品”。还有一个男孩子编的舞蹈动作是:一个小螃蟹被大灰狼吃进肚子里,小螃蟹就用它的大钳子剪开大灰狼的肚子。这个孩子在做剪的动作时,把大灰狼的肚子设计成了一个很大的空间,所以他空间移动非常大,从左到右,从后到前,最后小螃蟹出来了,高兴地蹦蹦跳跳。在这个故事中孩子用语言伴随着动作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这样的教材已经变成了能与孩子们对话、交流的“文本”了,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释、发展、发挥教材,而每一次的对话就是一次妙趣横生的旅行,每一次表演就是一次生命的体验,谁说男孩子不喜欢舞蹈,男孩子同样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看来,一个有能力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老师并不是只要求孩子们去表演一些准确的几何式样的肢体动作,而是能够让孩子们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获得身体的收缩、放松、协调、弹跳等肌肉方面的经验,从而表达出身体对环境产生的感觉。

孩子们对动物的形态是很有感觉的,他们可以在想象中自发地舞动。那这些形象动作是否需要舞蹈技术的训练来完成呢?如果是这样,我想孩子们可能对小动物的那种乐于去表演去创作的热情,恐怕就荡然无存了,那么我们就再也看不到他们那种童真童趣的表演了。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所形成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先领进门,然后让孩子们尝试自己的想法,探索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最后跟随教师进入艺术的殿堂。

从这两个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让孩子主动发现动作要比被动训练更能够发展孩子。这就好比一个孩子画太阳,他画的那个圆就没有教师画的那么流畅,那么圆,但它是孩子心中的太阳。这样避免了让孩子们从一开始就被成人的社会、成人的文化、成人的思维而限定,使他们失去仅仅属于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心灵感知和表达的方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原发的创造性来自无意识,它是新发现之源,真正新事物之源,是离开现存东西的新思想之源,是一种每一个人都具有的遗传素质,在所有健康儿童中肯定都能发现它的存在。它是任何儿童都有而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又会失去的那种创造性。”看来孩子们不是懂得太少,学得太少,而是没有任何抵御被成人文化过早异化的能力,只有毫无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人的教导,造成创造力的过早枯萎。如果我们的社会和家长强迫幼小的孩子进行专业化的舞蹈训练,并有意无意地剥夺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素质教育便是一句空话。

许多家长的愿望是好的,但就是因为对艺术教育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可能就影响了孩子一辈子的成长,学前期让孩子过早的练习基本功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亲子班的孩子就更不能练了。曾经有的孩子就因为练习下腰,总是偏那么一点点,长期下去就形成了脊柱的偏离,长大了就是想当职业的舞蹈演员也当不了了,因为中轴不直没法旋转和跳跃。另外,小孩子在练前桥时,因为手臂力量和腰部力量都还稚嫩,结果一翻前桥腰就折了,有可能造成终生瘫痪。

这些血的教训已经在提醒我们不要那么急功近利地培养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丰富多彩的个性,从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儿童动作姿势与形象,孩子们“运用不同的身体表达不同的生命感觉,其方式自然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因此,允许运动的不同表达方式是舞蹈教育尊重个性的表现;允许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是教育尊重个人存在的基础。”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接纳孩子有不同的学习程度;只要孩子的动作与故事内容吻合就可以,重在参与创造和体现个性化的教育。尤其是儿童期的启蒙教育,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孩子们通过舞蹈艺术的学习发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家长与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训练者,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都蕴涵着无穷的创造力,需要我们成人来了解和支持。儿童舞蹈具有儿童化、生活化、游戏化的特点,它的培养目标是丰富孩子的生活,激发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舞蹈艺术教育中获取美的经验,从而达到理想的人文教育。

小老鼠爬山

2岁孩子的身体体验活动如何开展?老师们会说我们教,孩子跟着学。这是我们一贯的教育方式,家长们也习惯了这样的教法,从来没有人去怀疑过它需要哪方面的改进。我曾在一所亲子园里看到老师教2岁的孩子跳傣族舞,动作难度系数与动作量远远超出2岁孩子的接受程度。孩子在不理解的状态中跟随老师舞动,老师与家长都没有任何疑义,大家就是看着孩子无法跳了也认为没什么,孩子只有跟着学的份儿。这种教法没有真正激发孩子参与的主动性,没有让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我让每一位老师都预设一节身体体验的活动课程,展示给大家看,由我与中国舞蹈家协会的高级教师郑小瑞、彭月进行点评,老师们不仅从理论上认识到应该怎样教儿童舞蹈,并在实践中验证了这样的教学带给孩子的是主动学习。老师们创编出了许多非常符合孩子特点的活动,同时也学会了巧妙地运用音乐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

小老鼠爬山的动作怎么不一样了?

我是一只小老鼠,嘴巴尖尖肚子大,尾巴长长甩呀甩……只听孩子们一边乐一边跟着儿歌做动作。当说到尾巴甩时,孩子们的小屁股扭来扭去的,你看他们的动作还真有那么点意思。这时最有意思的场面出现了,老师要求家长与孩子自由发挥小老鼠爬山又下山的动作。

父亲1:这位父亲半蹲着与孩子手拉手,孩子踩到了父亲的膝盖上,顺着往上爬。父亲不停地给孩子加油,宝贝加油爬!

母亲1:抱住孩子的腋下,往后退着走,嘴里喊着爬山喽!

父亲2:抱住孩子的腋下往上悠,嘴里喊着爬山喽!

母亲2:与孩子一起手拉手的跑,爬山喽!

孩子:趴在地上往前爬,母亲在旁边喊,爬山喽!

在整整一分钟的音乐里,家长与孩子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动作表现。孩子们在家长的引导下在同一情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不用跟着他人做动作,这样的教学从小就让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我相信再来一遍的话,还会有其他的爬法。这时第三段音乐响起来了,这次是老师带领着做的。我知道老师选择了《童乐舞》里的音乐,用了《童乐舞》的教学形式,想、讲、演、舞,看来这样的形式同样可以用到亲子班里。

一位母亲告诉我,以前我们不认为这样生活化的动作也是舞蹈,其实想想那些民族地区的舞蹈不是也从劳动中来的吗?我说,对啊,要让孩子走近舞蹈的最好方法就是生活,因为舞蹈动作来源于生活。要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这些动作,而不是机械地跟着老师做。刚才那些体验活动虽然只是动作表现,但它反映出了幼儿舞蹈形成的两种观念:是从孩子那里来,还是从成人那里来。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故事建立舞蹈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让孩子去感觉动作的存在,也就是原态形象动作。让孩子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入手,用这些熟悉的生活原态形象动作去大胆地表现和创造,去表达他们的知识点。母亲说,我们以往总认为孩子学习舞蹈动作比学习生活中的动作要难,其实后者更具挑战性,因为前者是已经很成熟的舞蹈范式,而后者是看不见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我们的眼里评价孩子表演好坏的标准就是越专业越好,像舞蹈演员才更好呢,却不会去欣赏孩子那稚嫩的动作里散发出来的美,更不会意识到孩子们用身体的感觉去思考和表达是多么的不易。

一个简单的小老鼠爬山又下山的动作,如果只是老师教,孩子反复练习,动作是熟练了,但孩子只是获得模仿学习的经验,脱离了孩子本身的身体感觉;反之,如果老师启发孩子,孩子就要搜寻平时的生活经验留给他们的种种信息,然后感觉到爬山的动作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然后使用肢体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认识肢体语言,这不是老师告诉他爬山的动作,而是自己身体感觉到的结果。因为,感觉本身就是与身体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激发与拓展儿童的感官与身体意识,是当代艺术教育不可忽视的价值,而‘创造性体验’对于儿童感官与身体意识的开掘和培养学生在群体社会中建构健康的自我形象与认同,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我经常去北京小舞星艺术团在各幼儿园里的教学点观看《童乐舞》的教学情况,我感到要教孩子们在一个情景中表现出自己的想法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平时的舞蹈教学基本上都是孩子跟随教师做,孩子们已经不会自己做动作了,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我看到美国的幼儿舞蹈教学,孩子有着大量的自由表现的空间。比如教师给孩子一个公园的题目,孩子可以在这个情景中做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有的孩子把两腿一盘当作小船,左右晃动着;有的在地上爬着学小猫……我还看到美国一节2岁孩子的舞蹈课,老师边讲着白雪公主的故事,边做着生活化的动作:一会儿拿着小铲子做铲土的动作,一会儿拿着小镜子做照镜子的动作,孩子们的动作更是五花八门。在培养孩子方面,他们更看重的是创造性。国内曾经有少儿艺术团去美国演出,美国人看了孩子们专业的表演感到很惊讶,因为要让孩子们有这样的“功夫”是要花很多时间的,他们很不喜欢把孩子的时间都花在这样的训练上,除非想让孩子从事这个专业那就另当别论了。

美丽的小树叶

秋天来了,树叶铺满了幼儿园的整个场地,真像盖了一层金黄色的被子,大片的梧桐叶给老师们提供了许多的遐想。这样的美景能否通过艺术方面的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呢?老师尝试着用音乐与舞蹈来让孩子们感受树叶飘落的美景。

讲故事:

老师:孩子们,你们看到满地的树叶了吗?知道小树叶是怎么落下来的吗?老师今天就要讲一个小树叶的故事(说着教师拿出了一些图片),小树叶在春天的时候开始长出了绿绿的芽,慢慢地长成了树叶,到了秋天它们就开始变黄了,风一吹它们就哗哗地响,吹来吹去,小树叶就被吹飞了。它们在空中飘啊飘啊,它们飘去了动物园,看到了大象、孔雀;他们还飘到了游乐场,它们滑滑梯、钻山洞;小树叶觉得可好玩了,到了晚上它们就飘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里睡了!说着老师就轻轻地侧躺在地上睡了。

演故事:

老师:这个故事好听吗?

孩子们显然还沉浸在老师的故事里,一个个瞪着小眼睛想象着树叶飘落的景象。

老师:(发给每一个孩子和家长一片梧桐树的叶子)希望家长在旁边小声地提示孩子,不要教孩子动作,让孩子自己想象,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他的小树叶要飘到哪里去。孩子们给老师学学你的小树叶是怎么飘啊飘的?

只见孩子们有的拿着小树叶跑来跑去,有的转圈圈,有的左右挥动,有的在低头观察树叶。

老师:浩浩你的小树叶刚才飘到哪里去了?

浩浩:飘到了海洋球里。(教室里有一个海洋球池)

老师:好啊!丽丽你的小树叶飘到哪里去了?

丽丽:飘到大虫子的肚子里去了,说着就去钻洞。

老师分别又问了几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想法。接下来,老师让孩子们跟着音乐与自己一起做小树叶飘的动作。

舞故事:

只见孩子们在美妙的旋律中跟着老师做树叶飘的动作,有快、有慢、有蹲、有站、还有转,孩子们真的认为自己的小树叶在飘、在舞动。当音乐结束时,老师说小树叶飘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里,孩子们一个个都躺在了地上。家长也跟着躺在了地上。只听老师说,我们再来一遍,这一次我们的小树叶变成了扇子。我很想看看孩子们还会想象成树叶吗?面对这点艺术的提升孩子们能接受吗?接下来的场面让我激动不已。

有了前面舞树叶的经验,孩子们双手握住扇把跟着老师一会上下扇动,一会左右扇动,一会又转圈,只听老师说自己的小树叶想飘到哪儿就飘到哪儿。只见一位妈妈引着孩子扇着扇子围着大树转,嘴里还说着,妈妈的树叶飘得慢,你的飘得快。另一位母亲在那儿自转,同时扇子上下舞动,她对孩子说,咱两比比谁的小树叶飘得好看,说着孩子就快速地转圈,一会就晕了,坐在地上。妈妈赶紧说,你的小树叶落地啦?最后老师说小树叶终于飘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老师躺在了地上,所有家长与孩子也都躺在了地上,音乐已经结束了,可大家都没有起来,好像还沉浸在他们的作品里一样。

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身体体验活动,孩子们在一个自由放松的场景中创作着自己的小树叶飘啊飘的动作,而不是被老师规定树叶只能这样飘,高一点不行,矮一点也不行。维果斯基指出:“……在我们周围每天的生活中,创造是生活的必要条件,超过墨守成规的界线和哪怕其中含有一点新东西的一切,其起源都应归功于人的创造性过程。如果这样理解创造,那么容易看到,创造性过程在童年就全力表现出来了。”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就得让孩子有机会去选择现实生活留给他们的种种印象,并激发个体的情感去体验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表现,“我要这样做”,这不仅是发展孩子表征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获取认知学习的一种自然方法。

那么小树叶要怎么飘?飘到哪里?当然就成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大家都要做统一的动作飘到老师规定的地方去。

小熊掰玉米

老师拿着一个玉米在讲故事,黑板上还挂了几幅小熊掰玉米的图片。孩子们的眼睛直盯着老师看,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只听老师说:“有一只小熊肚子饿了它到处找吃的,它找啊,找啊,突然看见了一片玉米地,哎呀!小熊高兴地说,我终于找到吃的了,说着小熊就去掰玉米,咔嚓!小熊掰下了一个玉米,小熊想了想,一个不够我吃,我得多掰几个。于是小熊就,咔嚓!咔嚓!咔嚓!(老师说着就做掰玉米的动作)一连掰了好几个,这下够吃了,一会小熊把掰下来的玉米全给吃光了。小熊撑得都走不动了,小朋友们吃东西可不能像小熊那样吃得太饱,否则小肚子就该疼了。好了,老师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我把玉米发给家长,家长蹲下来举着玉米,孩子扮演小熊,拉住家长的手一掰,孩子就拿到玉米。”不一会一片“玉米地”就出现了。

老师:孩子们给老师表演一个小熊肚子饿了,到处找食物的动作。

女孩双手捂着肚子,双腿分开,弯着腰慢慢地走着。

老师走过去问这个女孩,这只小熊在做什么?

女孩:在找玉米。

老师:真棒!好,孩子们,小熊吃撑了是什么样子啊,给老师学学。

孩子们:大部分蹲下,有的双手捂着肚子,有的弯腰。

父亲1:嘿!老师都没教,还真会做。

父亲2:看来图片的启发很重要。

老师:下面我放音乐,请家长们配合,让孩子去掰玉米。音乐响了……

父母1:爸爸与妈妈都举着玉米,一个小女孩把妈妈举着的玉米掰了下来,又把另一只手的玉米也掰了下来。爸爸说,还有我这呢。女孩看了看自己手上拿着的两个玉米,她放在了地上,又去掰爸爸手上的玉米。这时妈妈又拿起了玉米,女孩又过去掰。他们一家就这样,来回地让孩子掰玉米,孩子兴高采烈地掰了一次又一次。

父母2:这对父母有意把玉米举高了,让孩子跳起来掰,也玩得很高兴。

父母3:他们换角色了,孩子拿玉米,父母做掰玉米的动作。

老师:音乐结束了,老师问孩子们你们掰了多少玉米,给老师看看。

孩子们都高兴地举起了玉米。

活动结束了,一位母亲对我说:“老师,这算是舞蹈吗?”我说,那你觉得孩子的动作是在做什么?母亲说,掰玉米的动作。我说,对啊,这些肢体语言对孩子来说就是舞蹈,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肢体语言,更不能用专业舞蹈演员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动作。虽然都是舞蹈,但职业演员与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孩子们能够准确地用身体敏锐地感受到并表现出小熊的肚子疼和掰玉米的动作,是对这个情节做出了适当的应答性反应所呈现出的独特的表现力。这种“表现性在人的知觉活动中所占的优先地位,在成年人当中已有所下降,这也许是过多的科学教育的结果,但在儿童和原始人当中,却一直稳固地保留着。”

孩子们生活在有声音、形象、色彩以及动感的世界里,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要想在动的过程中让孩子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用他们的感观来认识周围的世界,以达到美育的目的,就必须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孩子的思维常常是直觉思维,先动作后思维,他们依靠直觉能够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能够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能够体现美的自然法则。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即兴的表演机会,相信孩子就会依据自己的感受去舞动,并从中获取自发的舞蹈经验,孩子会将这些经验积淀起来,逐渐运用到其他的故事中去。这样的积淀是把经验转变为自己的能力,以达到自我学习、自我内化的目的。这些随心所舞的动作从表面看是原态形象动作的表现,实质是情感表现,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是孩子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成人要学会欣赏、保护孩子们稚嫩的肢体语言,而不是否认他们的动作或者强迫他们练习成人眼里的动作,要让孩子们自信地认为自己会跳舞了,在积极情绪的体验中去舞动。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十年亲子教育案例集萃”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天与空2019创意案例集萃

天与空2019创意案例集萃

品牌,创意,消费者,商业,银联,营销,大餐,手机,主张,不打开,支付,公主抱,产品,天赋,敦煌,时间,用户,事件营销,关键,剧中,卡车,场景,广告,快手,故事,时代,粉丝,诗歌,雕刻师,雷佳音

2013-12-11 #故事会在线阅读

家庭亲子教育案例3则及感悟

家庭亲子教育案例3则及感悟

老鼠,父亲,理查德,拳师,孩子,教会,气概,注意力,男孩,儿子,名学,学生,故事,教授,母亲,训练,倒下去,真正的男子汉,家庭,倒地,案例,男子,次数,结果,角落,赛车,亲子教育,你的孩子,因为你,参加比赛

2020-05-27 #小故事

家庭亲子教育案例3则及感悟

家庭亲子教育案例3则及感悟

老鼠,父亲,理查德,拳师,孩子,教会,气概,注意力,男孩,儿子,名学,学生,故事,教授,母亲,训练,倒下去,真正的男子汉,家庭,倒地,案例,男子,次数,结果,角落,赛车,亲子教育,你的孩子,因为你,参加比赛

2020-09-03 #短篇故事

家庭亲子教育案例3则及感悟

家庭亲子教育案例3则及感悟

老鼠,父亲,理查德,拳师,孩子,教会,气概,注意力,男孩,儿子,名学,学生,故事,教授,母亲,训练,倒下去,真正的男子汉,家庭,倒地,案例,男子,次数,结果,角落,赛车,亲子教育,你的孩子,因为你,参加比赛

2007-05-23 #长篇故事

原创家庭教育指导故事案例

原创家庭教育指导故事案例

母亲,儿子,网络,孩子,指导,亲子,妈妈,情绪,家庭,关系,声音,案例,父母,情感账户,存款,家长,方面,父亲,老师,表情,教室,中考,亲子关系,同学,建议,技巧,挫折,无奈,方法,时候

2020-09-02 #长篇故事

我的教育故事案例随笔

我的教育故事案例随笔

爸爸去哪儿,孩子,观后感,着儿,林志颖,郭涛,亲子关系,全民,柔情,星爸,视野,很喜欢,很简单,正能量,真人秀节目

2020-09-02 #经典故事

《我与孩子的故事》教育案例——时光不语 静待花开

《我与孩子的故事》教育案例——时光不语 静待花开

孩子,作业,家教,女儿,德为,传统,东西,亲子关系,代沟,做作业,同学,家长,智慧,爸爸,父母,缺陷,绘画,道德,培养出,对孩子,给孩子,戏精,史地生,史莱姆,小文,常在,尤克里里,和家,好的,都会

2020-05-19 #故事大全

《我与孩子的故事》教育案例——时光不语 静待花开

《我与孩子的故事》教育案例——时光不语 静待花开

孩子,作业,家教,女儿,德为,传统,东西,亲子关系,代沟,做作业,同学,家长,智慧,爸爸,父母,缺陷,绘画,道德,培养出,对孩子,给孩子,戏精,史地生,史莱姆,小文,常在,尤克里里,和家,好的,都会

2020-06-14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