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家乡乡风民俗 民间传说

时间:2020-09-03

家乡传统民俗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935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9 分钟。

建国前,官绅富贾常年食白面(小麦面),每餐兼有酒菜肉。中等以下人家以粗粮为主,多为玉米、谷子、高梁等制品为食;逢年过节、招待客人、婚丧喜庆和农忙劳累时方吃面粉。贫者则“半年糠菜半年粮”。区内东部地区以煎饼最为普遍,为饮食一大特色。“煎饼卷小豆腐(由蔬菜剁碎脱水加豆面蒸成)”、“煎饼卷大葱沾大酱”等吃法,形成传统。“泰安煎饼”尤为著名。传说唐代泰安人曾以煎饼供黄巢义军。30年代冯玉祥曾对泰安煎饼作过考查,写了《煎饼——抗日与军粮》一文,赞扬煎饼为很好的军用食品。细粮制品以馒头、面条、水饺、油饼、火烧、锅饼、单饼最为常见。建国后,饮食逐步改善。80年代,白面制品逐渐成为人们的主食,煎饼成为丰富生活的食品,其他粗粮制品已很少见到。副食、蔬菜品类繁多,泰安人尤喜食白菜、豆腐。干菜有海带、虾皮、蘑菇等。鱼、肉、蛋类,70年代前多是逢节、待客、红白喜事或年长者食用,平日食用甚少。进入80年代以来,鱼、肉、蛋及糕点、罐头、各种水果、干果等食用愈来愈多。多数地区一日三餐。西南部农家多一日二餐,仅在农忙时加一晚餐曰“喝汤”。饭食分主食、菜蔬、稀粥三大类。旧时,家庭用餐多男女分桌,建国后,逐渐形成全家同桌、男女共餐的习惯。男性多有吸烟、饮酒、喝茶的嗜好。建国前多为旱烟、散装白酒和粗茶(俗称干烘茶)。建国后,卷烟、瓶装酒、花茶渐多。80年休后,传统名烟、名酒、啤酒、高级茶亦逐渐进入居民家庭。待客菜肴一般为四、六、八偶数菜。忌单数。逢年过节、婚丧寿诞宴宾则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设筵席。传统筵席有“八八”席,即主菜八盘八碗,每道主菜带附菜4个(一般为“凉碟”),另加1~2个大件,多以海参、鱼肚、鱼翅、莲子、百合等为大件。“六六席”,主菜计六盘六碗,各带附菜4道,共60道,也可加大件。上述两种酒席均应具干、鲜、甜、咸、荤、素和糕点等品味。“十全席”(四盘、六碗)、“八大碗”,均带4个安酒碟,冬季往往再加火锅。上述各席必具公鸡、鲤鱼、肉类三菜。贫家设席则不拘规格,有八大碗、六大碗或六盘二碗等,俗称“二鼓眼”席。建国后,上述各席渐少,以四、六、八、十等偶数菜肴待客,有的再加大件,且愈以讲求营养和色美、味香、形奇等,器皿多改用瓷具。

二、喜庆民俗婚姻议婚相亲,旧社会议婚,由媒妁将男女双方之意各告知对方,对方家长同意,即可换“小柬”,初定婚约,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时,男女结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称“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抢金砖”,“女大五,赛老母”。建国后,提倡婚姻自主,逐渐形成相亲程序,分明相、暗相。暗相即由介绍人安排一方暗中察看另一方;明相即约定好双方晤面交谈、相看。但合婚方面也有讲究,媒人一提亲事,男女两家先请位先生合婚,看这门亲事是否合适。民间合婚至今离不开 12属相:子鼠、丑牛、寅虎、卯免、辰龙、巳蛇、戊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各占的时辰为:“子”相当于夜间 11 点到 1点,“丑”夜间 1 点到 3 点,“寅”夜间 3 点到 5 点,“卯”相当于 5 到 7 点,“辰”相当于上午 7 点到 9点,“巳” 9 点到 11 点,“戌” 11 点到 13 点,“末”相当于 13 点到 15 点,“申“ 15 点到 17点,“酉”相当于下午 5 点到 7 点,“戍”相当于晚 7 点到 9 点,“亥”相当于晚 9 点到 11 点。 合婚时用十二属相口诀,如: 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锉,猪猴不到头。 金鸡怕玉犬,兔龙泪交流。 …… 凡是和如上属相相对的婚姻,再好的条件也不能成亲。 合婚离不开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的相克: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的相侮: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木侮金、金侮火。 合婚有六冲六合六冲指: 1 寅申相冲; 2 卯酉相冲; 3 子戊相冲; 4 丑未相冲; 5 辰戍相冲; 6巳亥相冲。.六合指 1 寅与亥相合; 2 卯与戊相合; 3 辰与酉相合; 4 戍与未相合; 5 巳与申相合;6 子与丑相合。 十二属相相合的都是上等婚。如果男女年龄相同是中等婚。与十二属相不冲也不合是下等婚。相亲满意后,再举行定亲仪式。传柬定亲,旧时初定婚约后,择吉日举行“传柬”仪式。柬上具男(女)主婚人家长名讳,子(女)年庚(生日)。男方先出,女方同意收入,即将己方庚贴交换,是为婚姻已定。建国后,旧俗渐破,双方多自由恋爱,合影、互赠纪念品,即为定亲。定婚期送年命贴、旧俗,男方征得女方同意后,选定“吉日良辰”娶亲。迎娶前先送年命贴,由男方将书有姓名、致礼、“敬求金诺”字样,内容为婚期和梳妆、上下轿、坐床方向、时辰及禁忌的年命贴,还有妇女首饰,送达女方;女方答启则写“仰答来命”字样,并回赠以文房四宝。建国后,此俗渐少,农村仍沿袭。城镇婚期则多由双方自由商定,一般选在“五一”、“国庆节”、“元旦”、“春节”前后。亲迎,古有“礼重亲迎”之说。吉日,新郎乘轿、陪娶乘车,以仪仗鼓乐为前导,亲迎新妇至家。继之则有“拜天地”、“喝交心酒”、“新妇坐帐”等繁琐礼仪。之后第三日,新妇娘家来人看望,第六日搬新妇回娘门,第十二日由新妇父辈亲送新妇回婆家(俗称“住对月”)。如三日婚礼者,于第二日搬妇回娘家门,第三日送新妇回婆家,连忙三天。贫困之家求节俭,一般只用花轿迎新妇来家,当日成礼完婚,俗称“当日三”。无力雇轿者,则用车迎。赤贫者,有的半幼女预托于男家抚育(俗称“童养媳”或“团圆媳妇”),待成年后拜堂成亲,俗称“上头”。建国后,繁琐婚礼得到革新改造,大都时兴“三日婚礼”和“当日三”婚礼。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男女成婚须到政府登记,婚姻自主受到法律保护。婚姻礼仪趋向现代化,结婚仪式渐趋节俭,一般用马车或地排车将新娘送到婆家。60年以自行车代之。80年代、90年代,男女之间多是自由恋爱,经人介绍的婚姻亦不少见,出现了旅行结婚、集体婚礼等新式婚仪。

庆寿为老人庆寿至今盛行。一般男60岁,女66岁起,晚辈和至今年内每于长辈生日,置酒食祝贺,俗谓“做生”。较隆重者为花甲生日等。一经开寿,最忌中途停止,俗谓“不做断头生日”。建国前,贫困有空为老人做寿,仅能在生活上稍事改善;达官显宦、富贾乡绅,则极力铺张,往往祝寿联、寿帐、寿屏等。祝寿仪式大致为拜贺、欢宴等。权贵之家往往此时雇乐队、戏班助兴。建国后,仍行设宴祝寿,但不再叩头,铺张糜奢者少。

道喜 男子结婚,亲朋好友馈赠钱物礼品以示贺禧,男家设宴答谢,场合隆重。此习至今盛行。

添箱又称“送路”,即女子出嫁,亲友前往庆贺并馈赠以钱物,主家设宴答谢。此习至今盛行。

望月子俗称“吃面”、“送粥米”。妇女生产后,即由其夫向娘“报喜”。娘家则依俗置备红糖、糯米、小米、面粉、鸡蛋及小儿衣物、吉祥物等,于生孩后第三天或第六、九、十二天,前往探望。至时,男方备酒设宴款待。幼子父母双方的主要亲属和家族近支、近邻,以及素有来往者,也带物品看望祝贺。产妇满月后,娘家接回门,称为“叫满月”。此习至今盛行。温居又称“温锅”,即新建房宅或分家后,亲友携带礼品前来慰问。此习至今盛行。开张贺喜俗称“贺号”。旧时商号开业,亲友及四邻赠送礼品或贺联等物,并进行欢宴,称为“开张志禧”。建国后至70年代,个体、私营工商业一度取消。进入80年代,在个体和私营商业、企业中又逐渐恢复。

三、家乡丧葬习俗

丧葬程序大体有:小殓即为死者净身穿寿衣、放“噙口钱”或银鱼,移体至堂屋客厅冲门内灵床上“头南足北”,守其“寿终正寝”。后向亲友故知发讣告报丧或口头相告。 大殓即将尸体移入棺中,孝子孝卷瞻仰遗容,为死者净面、照镜后盖棺。然后,全家举哀,遵礼成服。 破堂 治丧一般在死后当日或第三日举后。至时亲友携祭品、折仪、挽帐、纸箔前来吊唁,一一礼拜(分4或6、8、12、24拜礼)。引柩门外,行路祭,然后起灵行向墓地。 埋葬在墓地,亲友再次礼祭后,移棺入墓室。眷属绕棺穴撒土一周,立墓前致哀,然后将棺木穴填土,堆为小丘状“坟头”。至此,葬仪结束,回家待客。富裕之家多于葬仪期间请有吹奏乐队。丧葬后的祭祀有“三日”、“期日”(7天为一期,以第五个期日为最隆重,一般连绪做5~10个期日)、“百日”、“周年”(连做3年)祭日。周年满祭后,按通常礼俗祭扫坟茔时间除夕、元宵节上灯、寒食清明、上元节、十月一。建国后,实行殡葬改革,葬仪渐行简化。至60年代,以追悼会形式取代旧葬礼仪。来宾祭品多为现款折仪、花圈等。孝服孝帽改为戴白色或黑色袖章。跪拜礼多改为鞠躬礼。70年代后,国家推行火葬,平坟节地。死者直系亲属瞻仰遗容大殓后送火化场火化,然后再行治丧、开追悼会、埋葬待仪式。80年代,追悼会形式逐渐减少,多改为骨灰盒深埋、不留坟头。多数村庄辟置了公葬墓地公墓林。

四、家乡民间节日习俗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家乡的节日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里所介绍只是我们祝阳镇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1、春节简介春节是家乡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2、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现在中秋节已成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朱元璋与月饼起义八月十五杀达子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3、家乡的其他节日习俗简介如下1、元 宵 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2、.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二月二又称龙抬头。民间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禁忌,因此人们多等这一天剃头,以取吉利。家家摊煎饼,爆玉米花,炒大豆。

3、寒食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4、 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5、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韩国。 看闺女 麦子收入瓮里敬天 一般在 六月六、七月十五

7、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8、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9、中元节,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俗称鬼节,在七月十五,炸油馍,上坟祭祖。

8、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9、十月一俗称鬼节。十月初一又叫寒衣节,古语云:“十月一,送寒衣”,意为自此以后天气转冷,在这一节日上坟祭祖送御寒之衣,,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上坟,为坟墓添土。户户吃油馍。俗语说“十月一儿,油唧唧儿。

11、冬至,是祝阳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在祝阳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12、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13、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摆设灶糖,送老灶爷上天,并让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求来年合家平安。正月初一早上请回灶爷,“腊月二十三日去,新春初一五更来。”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家乡乡风民俗 民间传说”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晋江家乡的风俗习惯 民间传说 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历史民俗传统历史

晋江家乡的风俗习惯 民间传说 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历史民俗传统历史

凤凰城,高台寺,牛排,何仙姑,吕洞宾,曹国舅,韩湘子,姜母鸭,仙人,人称,人间,动物,凤凰,发现人,历史,女娲,少数民族,汉族,张果老,武陵,汉高祖,西街,田螺,猪脚,福建,省份,节庆,老一辈,竹溪,蓝采和

2020-07-03 #短篇故事

聆听民间故事 了解家乡文化

聆听民间故事 了解家乡文化

峡口,学生,文化,民间故事,讲故事,传统文化,中小学,听故事,使者,峡口镇政府,美丽传说,消息,民风,民俗,举措,中学,初中组,分类整理,写作能力,创造力,名学,厅里,坐满,多方面,小学组,峡口镇,故事,民间传说,身心,演讲比赛

2020-05-20 #小故事

家乡民俗作文

家乡民俗作文

作文,民风民俗,民俗,习俗,家乡,我的家乡,传统节日,味道,文化遗产,民生,节日,诗人,这就是我,刘长,喻吉祥,文天祥,一跃,大红灯笼,梁一,儿子,传统,个人,人民,人们,传说,傣族,喜气,入口,后人,冬冬

2020-09-03 #故事会

家乡传统文化民俗作文

家乡传统文化民俗作文

作文,白族,民俗,对白,少数民族,小花,文化,服饰,说白,民族,衣服,白色,粉色,白衣,大家说,因为是,比较少,我就来,悠久历史,是我国,民风民俗

2020-09-03 #经典故事

家乡的民俗风情

家乡的民俗风情

家乡,民俗文化,活动,宝丰,平顶山,文化,传统,历史,平顶山市,形式,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学生,方式,煤炭,目标,发展,中国魔术,引导学生,文化部,中原,个人,习俗,储量,农民,叶县,名人,图书馆,大悲,性格

2020-09-03 #故事会

家乡民俗

家乡民俗

死者,亲朋,棺材,人们,盖上,亲戚,盘古,纸钱,遗像,道士,这些人,棺材盖,作揖,供品,唢呐,声乐,大门,大门口,姓名,孝服,床板,岁数,年龄,意思,形状,故里,灵车,灵棚,白布,葬礼

2020-09-03 #故事会在线阅读

民俗:家乡清明习俗

民俗:家乡清明习俗

先人,坟墓,纸钱,土块,祖先,土地神,都会,人们,亲人,供品,先烈,工具,活动,这一天,养育之恩,方在,家乡,传统节日,一家人,互联网,人生,企事业,优势,伟人,充分利用,冥币,厚福,厅堂,场地,哀思

2014-06-07 #故事会

河北沧州:家乡民俗走入校园

河北沧州:家乡民俗走入校园

博物馆,沧州,解放路小学,长衫,凯文,学生,家乡,思维,文物,民俗,记者,美食,展览,孩子们,徐步云,刘笑,孔乙己,杨晋,王玮,薛凯文,副馆长,副校长,责任编辑,新华社,人类,具象,圆孔,压出,升斗,历史

2016-01-16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