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和细节分析

时间:2020-09-04

秦国统一六国的小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432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伏枥千里楚国亡 虎贲之后肆张扬 秦楚大战之前的国际形势: 韩(前230年)、赵(前228年)、燕(前226年)相继被灭,赵、燕两国的部分残余势力分别逃往代地和辽东,但基本上没有什么抵抗能力。 魏国80%以上的国土已经被秦军占据,只剩下国都大梁城茕茕孑立于茫茫大地之上。 齐国一直坚守中立,恐怕它不想中立也不行,齐国军队的战斗力一直是个问题,前文已经有所分析。 现在,只剩下楚国似乎还有一点反击之力,不过,秦与楚虽然是老对手,但楚国好像历来就没有占过什么便宜,半壁江山都让于秦国,如此,灭掉楚国也不在话下! 这样看,秦国面对的形势“不是小好,也不是中好,而是大好”,一统天下好像近在眼前!可是,虽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前226年,王贲进攻楚国,并攻陷十多座城市; 但是,在接下来的灭楚计划上,秦国内部出现分歧,大致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以李信为首的少壮派主张轻兵突进,快速攻击,只需兵将二十万; 一种意见是以王翦为首的保守派主张重兵推进,稳扎稳打,建议出兵六十万。 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王翦的建议更符合实际,不过,李信的观点也有其道理:第一,二十万兵马也不算小数,秦军战斗力强,士气正旺,如果秦军能够找到楚军主力,并能与之决战,秦军的胜算同样很大。第二,动用多少兵马与物资消耗成正比例关系,六十万对比二十万,增加三倍的补给,另外大军团移动缓慢,致使战争时间更长,届时,秦国的花费将是巨大的,秦国为此消耗的财政支出将是天文数字。所以,秦王嬴政从国家的整体效率考虑,决定采用李信的意见。 这样,秦国灭楚灭魏的行动可以同时进行,前225年,王贲率军水淹大梁,魏国灭亡。而如果按照王翦的计划,这两次行动就得分开进行,此时的秦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志得意满的秦王嬴政不会想到自己的面前还会有任何阻力,所以,他采用李信的意见也在情理之中。 一、秦楚大战一番棋 (一)战争过程 前226年,李信、蒙恬率领秦军二十万,开始进攻楚国。 前225年,李信在平舆(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北)见图1,蒙恬在寝(安徽阜阳临泉)见图1,分别打败楚国军队。接着,李信又攻克鄢郢见图1,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周口市淮阳。鄢指的是鄢陵(安陵),郢曾经是楚国国都,后来为了躲避秦国军队的直接威胁,楚国将都城南迁至寿春(安徽淮南市附近)见图1。总体来说,秦军前期的行动比较顺利。 随后,李信前往城父(安徽亳州市)见图1与蒙恬会合,令人没想到的是秦军在此遭遇了惨痛的失败。《资治通鉴》记载:“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这段话大致意思就是:楚军尾随秦军到达城父,趁秦军不备,偷袭得手,秦军因此伤亡较重,撤回。 (二)秦军失利的真正原因 要想搞清楚秦军失利的真正原因,我们从需要从这三个问题入手:第一,李信在攻下平舆之后,为何又转头北上攻打鄢郢呢?按正常逻辑来说,秦军一定是先平定北部的鄢郢,再向南攻打平舆和寝。第二,尾随李信的楚军从哪里来的。之前,秦军屡战屡胜,楚军应该早已被打得七零八落,为何还有数量庞大且战斗力较强的部队呢?第三,李信也算秦将中的佼佼者,为何对尾随自己的敌军毫无防备,秦军情报工作怎么做的? 先看《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前226年,新郑发生反秦叛乱,秦国昌平君负责处理此次平叛,并将韩国国君迁到郢陈,这说明鄢郢地区此时在秦军控制之下。 可是后来,做为秦国重臣的昌平君又在楚军大将项燕的扶持下,做了几年末代楚王,这又怎么解释呢? 所以结论是:昌平君在平定新郑的叛乱之后,正赶上秦军进攻楚国,于是,他与楚国大将项燕合作,在鄢郢策划了一次反秦政变。 史料没有详细记载昌平君叛乱的经过,可能这是秦王嬴政身上的一块痛处,不愿意留下记录。昌平君一直在秦国任职,并在平定嫪毐叛乱时,立下大功,深得秦王信任,要知道,为自己亲信的人所背叛,这是一种耻辱。 不过,昌平君本身是楚国王室后裔,由于各种原因留在秦国,如果他能够接受秦国的政治体制,荣华富贵也不会少,但他还是选择追随贵族后裔的内心,最后兵败自杀。 那么,第一个问题的解释就是:李信回头攻打鄢郢的原因是为了平定昌平君的叛乱,此时秦军的后路被抄,这是非常危险的。《资治通鉴》记载:“信又攻鄢郢,破之”,说明鄢郢曾经是秦国的,由于种种原因丢失了,现在又重新被夺回来了,而丢失的原因就是昌平君背叛秦国。 自然,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很明显了,楚军从哪里来的?这部分楚军就是以昌平君的反秦军队为主,又聚拢了前期被打散的楚军,组合而成。 第三个问题,李信不知道有楚军尾随吗?本文认为李信知道有一定数量的楚军在该地区存在,一方面李信可能会有些轻敌,之前楚军屡战屡败,李信不认为他们敢主动找秦军决战;另一方面李信此时有点骑虎难下,兵力不足的问题出现了,李信、蒙恬勇猛非凡连下数城,但攻城、守地都要耗费一定兵力,所以,在城父的时候,秦军兵力可能不会超过十五万,并且连续作战,非常疲劳。而昌平君和项燕的楚军主力以逸待劳,之前也没有太大消耗,退出鄢陵也是战略性撤退,此时楚军集结在城父的兵力可能已经超过李信军队的数量。此消彼长,失败的种子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孕育而成了。 这样看,李信方案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昌平君的叛乱,这是由于意外造成的。但是,偶然中存在着必然,在秦国新占领的土地上,抗秦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不光是楚国,其他诸侯国的王室成员以及大贵族们总在不停地组织各种反抗行动。而楚国离秦国本土较远,在征楚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概率最大,因为秦军必须要经过刚刚征服的韩、赵、魏、燕等诸侯国,才能直接攻击楚国;而且楚国国土面积广大,秦军对其地形也不甚熟悉,很容易在运动战中被楚军找到漏洞给予痛击!所以,讨伐楚国,重要的不是作战,而是控制,军事、政治等全方位的控制!王翦计划动用六十万军队,预计其中三分之二的兵力也应是用于控制局面,包括对秦军新占领土地的控制,以及对交通补给线等方面的控制。 二、秦楚大战二番棋 (一)王翦的贪财理论 第一次征楚行动失败,秦王嬴政不得不冷静下来,转而采用王翦的稳健方案。在王翦出征的时候,发生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秦王嬴政在霸上给王翦以及六十万大军送行时,王翦请求秦王赏赐给他很多良田豪宅。秦王不解:你王翦还担心以后生活贫困吗?王翦回答:我做为大王您的将领,即使立下战功,也不能封侯,所以趁着大王您现在看重我,请求赏赐田宅,好为子孙留下产业。秦王听后哈哈大笑。 后来,王翦在征楚战争的过程中,多次派遣使者向秦王请求赏赐。有人就对王翦说:您这样向大王讨要东西,也太过分了吧。结果王翦回答道:非也!我们的大王心性粗暴而多猜忌,现在他将秦国全部军队交给我,我若不表现出贪图赏赐为子孙谋福利的样子,大王反而会对我怀疑。 上述内容选在《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这段典故的意义是给历朝历代的贪官污吏找到理论依据:贪官贪污受贿并不是出于本心呀!一切都是为了让领导放心,贪的越多表明自己越忠心。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对历史上的篡权者做一下粗略的统计,会发现,很少有清廉之士会做出谋朝篡位之举。有人会说“清廉仁义之举能够收买人心,所以对统治者来说很危险”。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其实这很好解释,对篡权者来说,财富和权力才是收买人心最好的工具。所谓篡权,就是在体制内完成权力更替,而体制本身就是一个利益集合体,成功的篡权者一定是对体制内的利益做出最好分配的人。要知道,清廉之士既无聚敛财富方面的优势,也没有权力分配方面的优势,在体制内,清廉之士是非常孤独的,他毫无成为篡权者的潜质。 所以,《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所述王翦的理论是错误的,任何一个君主,不管他是心胸宽广还是喜爱猜忌的,都不会因为一个人贪财而认为此人是忠心耿耿的。另外,王翦说自己做为秦王的将领,终究无法封侯。这是什么逻辑?不懂!秦国采用二十级军功制,排名一、二位分别是彻侯和关内侯,王翦是灭赵、灭燕、灭楚的主要功臣,战功数一数二,除非秦国设置这两个侯爵的爵位做为摆设,否则,王翦不能封侯那谁还有资格封侯呢?这样看,《史记》也不可尽信。 (二)王翦的取胜之道 王翦大军抵达平舆,而楚国倾全国兵力要与秦军决战。但王翦下令坚守营寨,坚决不准出战,并且给予士兵很好的待遇。这样日子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打听军中士兵都在干什么,打探消息的人回来报告:大家都在玩投石、跳跃游戏。王翦一听,说道:这样的军队可以作战了。 楚军由于一直没能与秦军交战,便挥师东去了。这次是王翦率领秦军尾随楚军,趁楚军不备,对其发动突袭,大败楚军,并追击楚军残余直至蕲县(安徽宿州南)见图2之南,斩杀楚国大将项燕,楚军于是全面溃败,秦军一路所向披靡。 为了更好了解此次战役,本文就以下三个问题展开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王翦大军为何要坚守营寨,而没有主动进攻? 回答:前面已经分析过,王翦六十万大军,一半以上应该用于控制局面,分布在不同战略要地,不可能全部聚集在两军前线,因此,在前线对峙的秦楚双方军队数量相当。况且秦军刚刚战败,士气低迷,而楚军刚刚取胜,士气高涨,因此,王翦首先要稳固防守,观察对手的状况再伺机行动,这是稳健老成的做法。 第二,士兵玩投石、跳跃游戏与他们可以作战有什么关系? 回答:这里面有心理暗示的作用,王翦做为主帅,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调动大家的士气,他说“这样士兵可以作战”,也是增强秦军士兵自信的一种方式;同时,这也可以看出此时秦军心态很放松,已经走出前期失败的阴影,秦军士兵精力过剩,战斗状态已经调整到最佳。 第三,楚军为何要撤退,怎么没有防备秦军的尾随呢? 回答:从常理来说,楚军不怕拖延,秦军人数数倍于楚军,耗费巨大,拖延时间一长,被动的是秦国。楚军会担心什么呢?楚军担心被合围,秦军六十万大军,迟迟不与自己决战,楚军将领自然会联想秦军的意图,而王翦也不会任由六十万大军固定在某几个地方,会不时进行军队调动,可以说是疑兵,也可以说是为合围楚军做准备。如果真让秦军完成包围,那楚军就成了饺子馅,任由秦军品尝。楚军撤退,一定是意识到了危险。 另外,本文不认为是由于楚军大意,被尾随的秦军偷袭而战败的。其实,根本原因就是秦楚两军实力差距太大,楚军继续留在原地也好,运动撤退也罢,至于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秦军的尾随,这都不重要,失败的命运不可避免,因为秦军对楚军的优势是碾压式,非人力所能扭转。 前223年,王翦、蒙武俘虏楚国国君芈负刍,秦国在楚地设置郡县见图3进行管理。 前222年,王翦继续向南进攻,降服百越之君,设置会稽郡见图3。这样,安徽、江苏、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南方诸省由此开始逐渐纳入大中华圈,江南之地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和沟通进一步加强。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和细节分析”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统一六国 实现了哪些人的愿望?秦王 秦国百姓 还是天下人的?

统一六国 实现了哪些人的愿望?秦王 秦国百姓 还是天下人的?

秦国,战争,百姓,心愿,秦国国君,历代,时代,长平之战,全天,人口数量,军队,创伤,天下,家人,家庭,徭役,日子,政策,梦想,秦军,爵位,过程,赋税,伤亡,分摊,战斗,统一,商鞅变法,统一六,赵国为

2020-07-26 #故事阅读

为何只有秦国能统一天下 其他六国却不行?

为何只有秦国能统一天下 其他六国却不行?

魏国,秦国,齐国,实力,赵国,楚国,战国,韩国,燕国,统一,三晋,国家,春秋时期,毁灭性,吴起,白起,韩魏,桂陵,魏惠王,马陵之战,强国,惨败,秦将王,七雄,内乱,弱国,晋国,阙之战,魏文侯,发展

2009-12-06 #故事阅读

秦国凭什么统一六国 打下天下?原来是靠它们!

秦国凭什么统一六国 打下天下?原来是靠它们!

秦国,箭头,兵器,弓箭,远超,黑科技,弓弩,青铜剑,小人物,历史,兵马俑,实力,战国时代,时间,有效射程,统一,制作水平,比普通,秦始皇,中出,如新,经过了,专家,光亮,军费,军事装备,功名,士兵,坑里,射程

2016-04-04 #故事会

战国末期群雄争霸 为何秦国能击败其他六国统一天下?

战国末期群雄争霸 为何秦国能击败其他六国统一天下?

秦国,商鞅变法,来源,楚国,素材,网络,秦军,魏国,齐国,西边,商鞅,一统天下,原因,戎狄,战国,战斗力,游牧民族,胡服骑射,赵国,运气,影响,张仪,楚怀王,白起,秦穆公,小国,军队,军功,名将,大国

2008-03-07 #故事会在线阅读

赵武灵王若没有死 能否阻挡秦国统一天下?

赵武灵王若没有死 能否阻挡秦国统一天下?

赵武灵,赵国,武灵王,燕国,秦国,赵王,林胡,战国时期,内乱,公子,内政,君主,土地,政策,楚国,楼烦,燕昭王,诸侯国,葬礼,胡服骑射,领域,改革,赵国在,死于非命,王赵雍,侯之子,楼烦王,次大,王年,王与

2017-12-25 #故事阅读

商鞅变法强秦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 谁对秦国统一天下的贡献最大

商鞅变法强秦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 谁对秦国统一天下的贡献最大

秦国,商鞅,秦始皇,秦孝公,统一,王翦,功劳,秦始皇嬴政,商鞅变法,政治,千里马,功臣,实力,抱负,楚国,秦王,赵国,强秦,秦国国君,秦昭襄王,伯乐,军事,制度,历代,志向,方法,明确提出,吴起,李信,李牧

2007-07-27 #故事会

秦国没有魏国强 没有齐国富 没有楚国大 为何能最后统一天下

秦国没有魏国强 没有齐国富 没有楚国大 为何能最后统一天下

秦国,魏国,君主,商鞅,楚国,法治,齐国,国家,巴蜀,韩国,发展,统一,中原,人才,军队,国力,地区,王道,诸侯国,赵国,天下,因素,地位,战国,代君,张仪,明君,秦惠文王,秦孝公,秦始皇

2012-06-19 #故事阅读

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只说一点 其他六国都做不到

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只说一点 其他六国都做不到

秦国,商鞅,公子,楚怀王,手段,楚国,张仪,战国,魏国,一国之君,目的,重臣,诸侯国,齐楚,楚怀,秦昭襄王,不择手段,例子,对手,河西,盟国,礼仪,结果,谈判,商鞅变法,利益至上,史公,吴城,商君,王化

2010-08-24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