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有关介子推的故事500字

时间:2020-09-04

介子推的故事100字

提示:本文共有 445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简介 介子推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死后葬于介休绵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相传,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编辑本段介子推生平奉公子重耳出亡 介子推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幸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女士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女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割股充饥 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 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注解:“股”非“臀”,意为“大腿”,是介子推,割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救得重耳!辞官不言禄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介子推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 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又命人葬之于绵山,秦二世时迁葬于故里裴介村。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编辑本段介子推精神 介子推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介子推不言禄的行为也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体现,正因为如此,黄庭坚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宋 黄庭坚《清明》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编辑本段介子推纪念 介子推庙 介子推庙,位于山西省晋中灵石县境内的张蒿村,称英毅圣王庙。介庙所建处,原有母子相、母子碑。传说母子柏所生之处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介庙周围原来环境清幽,浓荫十里,风景秀丽,气候温凉。也由于这个原因,这里也被人称为“神林”。可惜1942年日本侵略者侵华时,这里的山林庙宇均被火焚毁,现仅存寺庙的偏院一处,院内还存有原庙基的石墩和五通石碑。介子推与寒食节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那个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吃冷的食物。后来一个月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寒食节”。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这些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不过现在人们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死去的亲人。 介子推庙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 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 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 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 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 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 山踏青,’并要头戴上用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当时有民 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介子推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历史留名 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编辑本段评价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后人不仅造了个“寒食节”来纪念他,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他,文人雅士登临题咏、寓兴抒怀的就更是不胜枚举。这样的讴歌绵延不绝,贯穿数千年,其不动声色的道德教化,使人们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种“集体无意识”,以至于很少有人对介子推的所作所为投以审视的目光。 其实,按照《左传》和《史记》的说法,介子推隐居之前,晋文公曾遍赏“从亡者”,可独独“不及子推”。后人多以为晋文公薄情寡义,而李渔在其《笠翁别集》中却说:“予独嘉其有识。”大赞晋文公有眼光,会识人。确实如李渔所说,“割股奉亲”这类非常之举,本是“人子之事”,且“必于亲疾垂危之日,万不得已而为之,求以自尽其心耳。”而主仆之间虽然关系密切,毕竟比不上血脉相连的亲人。介子推做出这样的举动,未免有些不合常情,难以理解。和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个人叫易牙,本是齐桓公的厨师长。易牙为了让主子吃得好吃得爽,竟然把自己的儿子烹了献给齐桓公打牙祭,由此得到齐桓公的欣赏,后来成为祸国殃民的佞臣。因此,李渔的结论是,大凡做出的事情超越常情常理,必定不是顺乎本心,而是希望通过“奇能异行”,获得日后的“非常之报”。“割股奉君”就是这样的苦肉计。 跟随重耳逃亡的并非只有介子推一人,而是一群人。情况如果真的危急到了需要“割股奉君”的地步,那肯定是所有人都没有任何充饥之物了——但凡有一点食物,他们是一定会奉献给主子的。那么,其他人又是靠什么没有被饿死的呢?因“割股”而创伤的介子推,又是靠什么渡过难关的呢?所以,重耳等人遇到的困难实际上应该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致命”,而介子推之所以作出“割股奉君”的举动,也并非迫不得已,而是表忠心的一次“非常秀”。 历来品评一个人,主要看德与能。在德的方面,介子推“割股奉君”反映出他有“望报之心”,表面上忠心耿耿,实际上动机不纯;能的方面,我们迄今也不能从史书里找到资料能够证明他具有非凡才智。这样看,介子推原本就是从亡之人中的平庸者,并无多大功劳,不过有些苦劳而已。名单里没有他,其实很正常。或许晋文公压根儿就没有想到他,而不是出于什么深远的考虑而故意漏掉他。 但是很显然,介子推失望了。封赏完了,晋国的宫门之上很快就贴出了这样一首鸣不平的诗:“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流天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还于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大意是说:随从晋文公流亡的贤士五人中,四个人都得到了应得的封赏,唯有“割股奉君”的介子推还没着没落,不公平啊! 这首诗,是不是出自介子推之手,无从考证了。宋朱熹《通鉴纲目》里说是他的“从人”所写。不管怎样,我相信诗里道出的的确是介子推的心声:因有所图而“割股奉君”,既不能得逞所愿,必然生怨愤之情。 《诗经》里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介子推显然也“思服”了,“思服”的结果是怨恨,是反目成仇,是退隐山林。 有人说,介子推是不屑于和其它从亡者同朝为官才退隐的,说明他品行高洁,堪为楷模。我想,这恐怕是被表面现象迷惑了。如果介子推是在被晋文公步步紧逼要求出仕的情况下无奈退隐的,或许还可以解读为品行高洁。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晋文公本来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要封赏介子推,介子推却莫名其妙地退隐了。如果真的想退隐山林,为什么不在晋文公返国后就离开,而非要在晋文公封赏从亡者而未及己的情况下才走呢?难道说,他老人家能掐会算,竟然从门庭冷落中车马稀看出了晋文公要逼他出仕的强烈危机感?岂不荒唐! 古人称立功、立言、立德为“三不朽”。世上大多数人既没有能力立功,也没有智慧立言,于是一窝蜂地挤到“立德”这条道上来,多有怀诈心、矫情者充斥其间。要想辨其真伪也不难,以常理常识推之即可——凡言行不合常情常理的,难保不是怀有“望报之心”的假道学。介子推“割股奉君”就是一例。参考资料: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有关介子推的故事500字”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寒食节与介子推的传说

寒食节与介子推的传说

寒食节,介子,晋文公,左传,文公,大臣,寒食,赏赐,先生,吕氏春秋,山林,臣子,介立,介山,石勒,钱钟书,仁人,作者,传统,冰库,古人,周遍,处所,天下,形象,故事,文饰,群臣,老母,有关

2014-06-08 #经典故事

历史上为什么少有介子推的记载?寒食节有关他的传说是真的吗?

历史上为什么少有介子推的记载?寒食节有关他的传说是真的吗?

晋文公,介子,传说,史记,司马迁,文公,重耳,史书,怨言,母亲,晋文,晋世家,春秋,三杰,历史,原文,左传,赏赐,花饰,就没有,老母亲,人们,史料,大腿,晋国,百姓,节义,于是就,隐藏起来,伍子胥

2009-10-19 #故事阅读

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的故事 作文素材

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的故事 作文素材

重耳,文公,母子,晋文公,介母,公子,晋国,复国,晋献公,齐姜,介子,母亲,秦穆公,一行,楚国,百姓,国君,齐桓公,人民,天意,宋国,封赏,乐郊,介公,伯子,明君,晋怀公,申生,秦兵,赵衰

2020-05-28 #故事会在线阅读

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的故事 作文素材

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的故事 作文素材

重耳,文公,母子,晋文公,介母,公子,晋国,复国,晋献公,齐姜,介子,母亲,秦穆公,一行,楚国,百姓,国君,齐桓公,人民,天意,宋国,封赏,乐郊,介公,伯子,明君,晋怀公,申生,秦兵,赵衰

2020-09-05 #故事阅读

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的故事 作文素材

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的故事 作文素材

重耳,文公,母子,晋文公,介母,公子,晋国,复国,晋献公,齐姜,介子,母亲,秦穆公,一行,楚国,百姓,国君,齐桓公,人民,天意,宋国,封赏,乐郊,介公,伯子,明君,晋怀公,申生,秦兵,赵衰

2020-09-05 #故事阅读

介子推的精神是什么 关于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精神是什么 关于介子推的故事

重耳,介子,晋国,晋文公,精神,节日,功名利禄,故事,事情,公子,寒食节,春秋时期,时候,君王,山林,封赏,母亲,为了纪念,人们,性命,昏庸无道,简介,富贵,可以看出,就没有,太子,一生,冷食,勤政,完完全全

2020-05-27 #短篇故事

介子推的精神是什么 关于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精神是什么 关于介子推的故事

重耳,介子,晋国,晋文公,精神,节日,功名利禄,故事,事情,公子,寒食节,春秋时期,时候,君王,山林,封赏,母亲,为了纪念,人们,性命,昏庸无道,简介,富贵,可以看出,就没有,太子,一生,冷食,勤政,完完全全

2020-09-04 #长篇故事

介子推的精神是什么 关于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精神是什么 关于介子推的故事

重耳,介子,晋国,晋文公,精神,节日,功名利禄,故事,事情,公子,寒食节,春秋时期,时候,君王,山林,封赏,母亲,为了纪念,人们,性命,昏庸无道,简介,富贵,可以看出,就没有,太子,一生,冷食,勤政,完完全全

2020-09-04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