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典历史故事

时间:2020-09-05

最深的中华历史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446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在这片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演绎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涌现出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让大家真切地感受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光辉灿烂。

司马迁写《史记》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 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 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 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 《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 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终于郁郁不乐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荆州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受到农民的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当首领。

王匡、王凤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几百人,还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

王匡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

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大部分搬到绿林山。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增加到五万多。

第二年,绿林山上不幸发生了疫病,五万人差不多死了一半。还有一半只好离开绿林山,后来分作三路人马 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随县东北兵和下江长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这三路人马各自占领一块地盘,队伍又强大起来了。

当南方的绿林军在荆州一带打击官兵的时候,东方的起义军也壮大起来。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县有个姓吕的老大娘,儿子是县里的一个公差,因为没肯依县官的命令毒打没钱付税的穷人,被县官杀害了。这一来激起了公愤。有上百个穷苦农民起来替吕母的儿子报仇,杀了县官,跟着吕母逃到黄海,一有机会就上岸打官兵。

这时候,另一个起义领袖樊崇带领几百个人占领了泰山。吕母死了后,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义军。不到一年工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义军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罚。所以,百姓能拥护他们。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 赤眉军 。

王莽的军队和赤眉军打了一仗。结果,官兵打了败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师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枪,逃了回去;将军廉丹在乱军之中被杀了。赤眉军越打越强,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分别在南方和东方打败王莽军的消息一传开,别地方的农民也都活跃起来。黄河两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义军有几十路。有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趁机起兵,反对王莽。

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的豪强刘演音yǐn、刘秀兄弟两人,因为王莽废除汉朝宗室的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心里怨恨,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乡起兵。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了几名王莽的大将,声势就强大起来了。

绿林军的几支队伍没有统一的指挥。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有个首领,才能统一号令。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认为一定要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才能符合人心。

绿林军里姓刘的人很多,该推谁做首领呢?舂陵兵想推刘演,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将领怕刘演势力太大,一定要立一个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刘演又提出等消灭了王莽、收服赤眉军以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对。刘演觉得自己力量不够,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就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 更始 ,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演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

打那时候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刘秀重建汉王朝

昆阳大战以后,刘演和刘秀名声越来越大。有人劝更始帝把刘演除掉。更始帝借口刘演违抗命令,把刘演杀了。

刘秀一听到他哥哥被杀,自己知道力量敌不过更始帝,就立刻赶到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向更始帝赔不是。有人问起他昆阳大战的情形,他也一点不居功,说全是将士们的功劳。他也不敢给他哥哥戴孝,照常吃饭喝酒,有说有笑,一点也不流露出他忧伤的心情。

更始帝以为刘秀不记他的仇,反倒有点过意不去,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但是毕竟不敢重用。后来,长安攻下来了,王莽也给杀了。更始帝到了洛阳,才给刘秀少数兵马,让他到河北去招抚河北郡县。

这时候,各地的豪强大族有了武器,有的自称将军,有的自称为王,也有自称皇帝的,各据一方。更始帝派刘秀到河北去,正好让刘秀得到一个扩大势力的机会。他废除王莽时期的一些苛刻法令,释放一些囚犯,一面消灭了一些割据势力,一面镇压河北各路农民起义军。整个河北差不多全给刘秀占领了。

公元25年,刘秀和他的随从官员认为时机成熟,在鄗音h o今河北柏乡县北自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光武帝。

更始帝先建都洛阳,后来又迁到长安。他到了长安以后,认为自己的江山已经坐定,开始腐败起来。他滥封官爵,自己不管政事,成天在皇宫里喝酒作乐,还纵容他手下的兵士抢劫。原来一些绿林军将领,对他十分不满。

赤眉军的首领樊崇眼看更始帝不行了,就率领二十万人进攻长安。更始帝派兵抵抗,接连打了几个败仗,急得他不知怎样才好。绿林军中有些将领劝更始帝离开长安,反而遭到更始帝的猜疑、杀害;还有一些起义将领投奔了赤眉军。更始帝内部一乱,赤眉军就顺利地打进了函谷关。

赤眉军决定推翻更始帝,但是樊崇他们不能摆脱汉朝旧贵族正统观念的影响,定要找个姓刘的做皇帝。当时赤眉军姓刘的一共有七十多个,其中有个十五岁的放牛娃刘盆子,据说跟西汉皇族的血统最近,就硬把刘盆子立为皇帝。

赤眉军打进长安,更始帝逃到城外,樊崇派使者限令更始帝在二十天内投降。更始帝没法,只好带着玉玺向赤眉投降。

赤眉军进了长安,声势浩大。可是几十万将士的口粮发生了困难。富商和地主趁机屯积粮食,长安天天有人饿死。这样一来,长安的混乱局面就没法收拾了。

樊崇带着军队离开长安向西流亡。但是别的地方的粮食也一样困难;到了天水郡名,在今甘肃一带,又遭到那里的地主豪强的拦击。樊崇只好又带着大军往东边来。

汉光武帝趁着赤眉军进长安的时候,占领了洛阳。他们一听到赤眉军向东转移,就带领二十万大军分两路埋伏在那里。

汉光武帝派大将冯异到华阴,把赤眉兵引向东边来。冯异用计把一队赤眉军包围在崤山下。他下了战书,跟赤眉军约定时间和地点决战。老实的樊崇不知道敌人的计策,派了一万多赤眉军发动进攻。冯异先派出少数兵士对敌。赤眉军看见汉兵人少,就全军出击。没想到冯异的伏兵上来了,打扮得和赤眉军一模一样,双方混战在一起,分不出谁是赤眉兵,谁是汉兵。

赤眉军正在为难的时候,打扮成赤眉军的汉兵高声叫嚷着 投降! 投降! 赤眉军兵士一看有那么多人喊投降,没了主意。军心一乱,这一支赤眉军就被缴了武器。

公元27年1月,樊崇带着剩下的赤眉军向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方向转移。冯异火速派人报告汉光武帝。汉光武帝亲自率领预先布置好的两路人马截击,把赤眉军围困起来。到了这步田地,樊崇只好派人向汉光武帝求和。

汉光武帝把刘盆子他们带回洛阳,给他们田地房屋,让他们留在洛阳。但是不到几个月,就加上谋反的罪名,把樊崇杀害。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典历史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上下五千年经典历史故事大全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上下五千年经典历史故事大全

交易,商品,源码,荆楚,卖家,依据,双方,周期,声明,对方,实际,纠纷,买家,内容,聊天记录,服务,不一致,等类似,介平,何理,来保,方中,方式,买卖双方,功能,前提,几率,可能性,合同,后果

2020-06-23 #故事会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于谦,海瑞,王振,鄢懋卿,大臣,明世宗,京城,明英宗,朱祁钰,北京,瓦剌军,胡宗宪,同党,明军,淳安,严嵩,也先,徐有贞,石亨,儿子,公子,奏章,时候,浙江,英宗,中华上下五千年,官吏,将领,明代宗,经典

2020-06-16 #短篇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于谦,海瑞,王振,鄢懋卿,大臣,明世宗,京城,明英宗,朱祁钰,北京,瓦剌军,胡宗宪,同党,明军,淳安,严嵩,也先,徐有贞,石亨,儿子,公子,奏章,时候,浙江,英宗,中华上下五千年,官吏,将领,明代宗,经典

2020-06-22 #故事阅读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于谦,海瑞,王振,鄢懋卿,大臣,明世宗,京城,明英宗,朱祁钰,北京,瓦剌军,胡宗宪,同党,明军,淳安,严嵩,也先,徐有贞,石亨,儿子,公子,奏章,时候,浙江,英宗,中华上下五千年,官吏,将领,明代宗,经典

2020-09-04 #短篇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于谦,海瑞,王振,鄢懋卿,大臣,明世宗,京城,明英宗,朱祁钰,北京,瓦剌军,胡宗宪,同党,明军,淳安,严嵩,也先,徐有贞,石亨,儿子,公子,奏章,时候,浙江,英宗,中华上下五千年,官吏,将领,明代宗,经典

2020-09-06 #小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于谦,海瑞,王振,鄢懋卿,大臣,明世宗,京城,明英宗,朱祁钰,北京,瓦剌军,胡宗宪,同党,明军,淳安,严嵩,也先,徐有贞,石亨,儿子,公子,奏章,时候,浙江,英宗,中华上下五千年,官吏,将领,明代宗,经典

2012-07-16 #小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于谦,海瑞,王振,鄢懋卿,大臣,明世宗,京城,明英宗,朱祁钰,北京,瓦剌军,胡宗宪,同党,明军,淳安,严嵩,也先,徐有贞,石亨,儿子,公子,奏章,时候,浙江,英宗,中华上下五千年,官吏,将领,明代宗,经典

2019-03-06 #短篇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于谦,海瑞,王振,鄢懋卿,大臣,明世宗,京城,明英宗,朱祁钰,北京,瓦剌军,胡宗宪,同党,明军,淳安,严嵩,也先,徐有贞,石亨,儿子,公子,奏章,时候,浙江,英宗,中华上下五千年,官吏,将领,明代宗,经典

2018-02-07 #故事会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于谦,海瑞,王振,鄢懋卿,大臣,明世宗,京城,明英宗,朱祁钰,北京,瓦剌军,胡宗宪,同党,明军,淳安,严嵩,也先,徐有贞,石亨,儿子,公子,奏章,时候,浙江,英宗,中华上下五千年,官吏,将领,明代宗,经典

2019-10-14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