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三年高考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时间:2020-09-05

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启示

提示:本文共有 6623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3 分钟。

专题 12:文言文阅读一、2016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 14 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 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 . 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 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 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 . . 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 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 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 . 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 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 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 于民而财用足也。” . .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 “楚可下矣。”公曰: “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 果 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 . 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 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 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 .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 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 令人之衡 .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 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 ,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 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 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令左司马伯公将 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 B.什 至而金千斤也 . C.楚不赋 于民而财用足也 . D.衡山之民释其本 . A.使人之 楚买生鹿 . B.其 人民习战斗之道 . C.楚王果 自得而求谷 . 载粟而之 齐 . 公其 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 果 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 楚以 生鹿藏钱五倍 .将:率领 什:十倍 赋:给予 本:农耕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的一项是(3 分) ..D.今齐以 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 分)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 分) 答案 9. C 10.B 11.D 12.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 归顺齐国了。 13.答案示例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 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 14.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成功 实施谋略的保证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 120 个,而且每一个实词还有诸多的义项,考生要 完全掌握已非易事,对于迁移和运用更是难上加难。本题可利用语境分析法,即根据词语所在句子的 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文言虚词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A 项, 之,均为“到”;B 项,其,前者,代词,他们的;后者,语气助词,加强语气;C 项,果,均为“果 然”;D 项,以,二者均为介词,用。所以选 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常见的文言虚词共有以下 18 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 试卷中的“老面孔”。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 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 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 18 个虚词,特 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 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 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中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将“其 使”的意思翻译准确。 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 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释、畋、二敌等。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 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 出来。例如本题重点的词语应将释、畋、二敌等关键词语翻译准确。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理解词语的能力。分析时,要根据文本中齐桓公、管子、衡山之 君各自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理解其人物形象,然后再根据平时对成语或俗语的积累,选用符合人物 形象的词语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 运用 E。 技巧点拨从齐桓公与管子的对话内容来看,齐桓公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了他善于采纳和吸取别人的意见, 由此可联想到从谏如流或虚心纳谏。管子在文中的分析独具眼光,具有远见的卓识,故可联想到“审 时度势,知己知彼”;衡山之君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最终丢失了整个国家,由此可联想到“鼠目寸光” 或“目光短浅”。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技巧点拨根据“问题即是答案”的原则,解答此题,应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概述出管子在本文 中采用了哪些谋略,例如,在经济、金融、粮食等方面的手段;燕、代、秦、赵等国的团结一心等都 给我们人生重大的启示,只要能体现以上几个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桓公向管仲问道:“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如果)派军队攻伐它, 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 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派左司马伯公率 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 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 当抛弃驱逐的东西。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 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 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 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 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贮 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好。”于是派人 封闭关隘,不和楚 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 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 了。 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出 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 买。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 (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 “好。” 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价还价。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 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买兵器。 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 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 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 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使用了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 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赵四国也把 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回国了。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 (衡 山国或衡山国王)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 二、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 学,淹蹇二十年。文恭 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 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 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 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 . 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 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 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昼夜不辍,病 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 . 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 九我李公,詈 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 . 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 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 狱,令五县会鞫 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 . 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 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藨蓘:耕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不事 文墨久矣 . B.病 目眚 . C.詈 不佳 . D.令五县会鞫 之 . 事:从事 病:疲惫 詈:责骂 鞫:审讯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 分) 答案 6. B 7. D 8.(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 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9.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 果。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判断实词的解释的正确与否,关键是要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做题时,千万不要把所给的意 义只带入到句子中去检验是否符合,这常常是个陷阱;必须要还原到原文语境,联系上下文进行具体 分析,这样才比较保险。 7.试题分析:题中同 D 选项相关的内容是: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黄贞 父对同事们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 来难倒张广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与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 有经验的老年官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奇才!”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 友关系,并成为莫逆之交。据此可知该项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内容,再同文本内容进行内容仔细 比较,以确定正误,发现问题。同 A 项相关的文字是“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 拙,试有司,辄不利”,同 B 项相关的文字是“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 故见大父辄唏嘘。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 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 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同 C 项相关的文字是“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 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 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 元”,同 D 项相关的文字是“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 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 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答题时要先弄懂它们的意思,再做比较。 8.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 进行翻译。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从字顺。题中第(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之意, 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 是“损害、毁掉、堕落”之意;“先业”即先辈的事业。第(2)句中的“经书题”即“以经书中的考 题”;“相商”即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此(指考题)的人。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 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文从字顺。本题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 考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考生做 好课内知识迁移即可得分。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该先通读全文,抓住题干中“根据 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范围限制,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 归纳概括。 参考译文 我祖父的名字叫张汝霖,号名叫雨若,从小就喜欢学习古文,博览群书。小时候他不愿意临摹书法家 的书法,因此字写得很丑,因而在去官衙考试时,总是不能被录取。于是就用粮食买了个上太学的资格读 书,在其中待了二十年。我曾祖父去世后,家境一天天困难。我祖父在家中龙光楼读书,去掉下楼的梯子, 用吊车将食物送上楼去,曾经三年没有下楼。江西邓文洁先生到越地来悼念我曾祖父,曾祖父坟旁的树都 已经长大了,邓先生抚摸着树枝泪流满面,哭啼着离开。曾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对祖父很不高兴,原 来是他听信了别人说的坏话,说我的祖父近日开了一家酒店,好久都没有写文章了,所以看见我祖父就连 声叹气。那天邓文洁要走了,回头对祖父说:“你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吧,希望你能保住你先人的 事业。”祖父哭着说:“我的命运不好,只是耕种而没有收获啊,但是耕耘还是不敢不勤奋的。”邓文洁 说:“有这种情形吗?我将要当面考考你。”就顺手拈取了“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让祖父写文章,祖父 提笔就写,文不加点,一挥而就。邓文洁又惊又喜,鼓掌说:“你的文章应当在社会上出名,岂止是在考 场上考取功名?你父亲大概还没死吧!” 甲午年正月三十,祖父就到了南都,在鸡鸣山读书,一直到深夜都还手不释卷,因而害了眼病,在考 试院静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 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进入考场后,时间还没到中午,就完成了文章。他的答卷落到 了一个老教谕的手中。这位老教谕把他所选取的文章上呈给大主考李九我先生,李先生看了大骂这位老教 谕,命令他重选送上来,送上来又不是好的文章,以致送了三四次,试卷差不多快要送完了。老教谕七分 地哭泣着,李九我先生翻检试卷少了七分,询问老教谕,老教谕说:“这七份试卷文理极其不通,我把它 们留下来作为笑料罢了。”李先生说:“赶快把这些你认为是笑料的试卷拿来!”李先生一见我祖父的文 章,鼓掌称赞很妙,把卷子重新用红笔批阅一遍。关于《易经》,打算把祖父的文章作为第一名,龚三益 第二,其余的五篇全部放置在高等。 乙未年,祖父考为进士,被授以清江县令,又被调到广昌,僚属大多是有名的人。黄贞父先生喜欢开 玩笑戏弄人,认为我祖父是纨绔子弟而看不起他。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 黄贞父对同事们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 来难倒张广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与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有经 验的老年官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 !奇才!”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 并成为莫逆之交。祖父做官满了六年,每次考察评比都是第一名。 三、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 至乎?” .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 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 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 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 . 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 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 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 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 . 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 ,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 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 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 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 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 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 公曰:“然则曷以 禄夫子?” .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 而 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③ ② ①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 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 也 . B.土事不文 ,木事不镂 . C.下之疾 其上甚矣 . D.宗 君而处身 . A.如此,则诸侯其 至矣 . B.服之轻重便于 身 . C.然则曷以 禄夫子 . D.关市讥而 不征 . 说:同“悦”,高兴 文:花纹 疾:痛恨 宗:尊崇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行李之往来,共其 乏困 . 青,取之于 蓝 . 还军霸上,以 待大王来 . 逝者如斯,而 未尝往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 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徳义而 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 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 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 政治主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 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 分)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 分) 答案 9. B 10.D 11.A 12.B 13.(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10.试题分析:D 表转折,但、却。A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代词,他们;B 介词,对于 /介词,从;C 介词,拿、用/表目的连词,来。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义,属于山东卷必考考点,题型稳固。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 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 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 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 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 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本题 B 项可采用课内推断法和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法;A 项、D 项可采用语境推断法,将词义代入选文可知解释正确;C 项可采用课本推断法,《屈原列传》中有“屈 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句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采用的是山东卷传统题型,四个选项各考查一个虚词,每 个虚词列出两个句子,一个句子选自考题所给文本,另一个句子选自课内。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先课内 后课外,由课内推知课外。如 D 项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而”表转折,可译为“却”,将 这个义项代入“关市讥而不征”,可发现解释正确,据此就可以判断出本题的答案。虚词类题目复习 时要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 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 ①词性分析法,②位置分析法,③温故求新法,④语境判定法,⑤语法切入法,⑥标志识别法。 11.试题分析:画线句子中“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不务其饰”“不务其美”结 构相同,“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据此即可正确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延续了 2015 年本考点题型,选取文本中的一句话,以客观题的 形式考查。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解答这类题目常用的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 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 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 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本题画线句子可根据文意断句,也可利用句子结构特点断句。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属于山东卷必 考内容,采用的是传统的题型。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 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 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 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 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本题考向明确,难度适中,四个选项覆盖全文,A 项和 B 项信 息在选文第一段,C 项信息在选文第二段,D 项是对全文的概括。设误点在于曲解文意,也属于凭空添 加,无中生有,是山东卷本考点命题常见形式。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注意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1)句中“其”,他们; “为”,动词,可译为“搭建”; “以”介词,因为、为了。 (2)句中“致”,使动用法,让(使)…… 来归附;“过”,错误。(3)句中,“是”,这样;“虽”,虽然;“然”,这样;“独”,难道。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是山东卷高考必考内容。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 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或三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 虚词、固定句式,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句子翻译题目更突出了 对虚词的考查,如“其”“为”“以”等,并且有两个句子涉及到了反问句,“不亦难乎?”“君子 独不欲富与贵乎?”而对实词的考查有所不足。另外,由于文本本身倾向于议论说理,句意理解有一 定难度,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 分点,找出关键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等方法进行翻译。一 般来说,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 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文从字顺。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 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 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 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 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 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 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 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 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 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 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 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 有成就治理,希望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 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而 主公您也不平安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槀邑。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 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 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 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 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 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说: “齐不会侵凌我们了。” 四、2016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16—21 题。(18 分)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 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 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 其室,恩礼有加焉。 .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 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 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 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 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 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 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 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 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 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 汝宜识吾此意 。” ..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博学能属 文 . (1)皆计所侵 ,送绢偿之( . A.侵占 ) C.侵害 D.侵袭 (2)祜独安 其室 .17.为下列居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2)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 ) ..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 开耳 . B.称为“羊公”,不之 名也 . C.祜女夫尝劝祜有所 营置 . D.人臣树私则 背公 . 今君乃 亡赵走燕 . 句读之 不知,惑之不解 . 视成所 蓄,掩口胡卢而笑 . 及诸河,则 在舟中矣 .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20.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 □ □ □。(2 分) 21.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 分) 相关事迹 安边垦田 徐胤当门 邓香归降 陆抗服药 答案 16.(1)连缀,写作(2)安抚 17.(1)A (2)C羊祜的品质 (1) (2) (3) (4) 18.C 19.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 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说不出口。 20.不谋权私 21.(1)足智多谋(2)闻过能改(3)宽厚待人(4)坦荡磊落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 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 的(1)里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和文章搭配,故译为“连缀、写作”; (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恩礼有加焉”可知,译为“安抚”。还要注意近几 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 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7.试题分析:(1)句根据文意“割谷为军粮,都按照所割的数量”译为侵占;( 2)句结合语境“羊祜 和(吴国)陆抗两军对峙,互通使者往来”可知,选项 C 正确。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 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 的(1)句根据文意“割谷为军粮,都按照所割的数量”译为“侵占”;(2)句结合语境“羊祜和(吴 国)陆抗两军对峙,互通使者往来”可知,选项 C 正确。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 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 重点注意。 18.试题分析:A 项译为才;“乃”字是语气助词,可以起到承接的作用。B 项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 句的标志,不译。C 项“所”,译为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D 项译为就;已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 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 A 项①句“胤今日若死,此 门乃开耳”译为“才”;②句“今君乃亡赵走燕”表示语气助词,可以起到承接的作用。此外还需要 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 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9.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克”译为“约定”,“为”译为动词,做,“将帅有欲进谲诈之 策者”定语后置句,“辄”译为“就”,需要补充主语“羊祜”。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 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 “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克” “为” “辄”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将帅有欲进谲诈之 策者”定语后置句。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 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考查的是“此意”的内 涵,做大臣应该怎么做,人物是“做大臣”,品质是“怎么做”, 结合题干提示,把“此意”放回原 文,结合“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应该指不树私背公,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此 意”为不谋权私。 21.试题分析:考查二、三两节的内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根据不同的事迹,抓住关键内容分析人物 品质。“安边垦田”“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可见他足智多谋;“徐胤当门” 根据徐胤说的那番话,可知他闻过能改;“邓香归降”根据他从不偷袭,“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 可知他做人宽厚待人;“陆抗服药”根据文意“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可知他做人能够坦荡磊落。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 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 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 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 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须眉秀美,善于论辩,同郡的夏侯威认为他很不 一般,将兄弟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但羊祜都拒绝 就职。夏侯霸投降了蜀汉。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 人,亲近恩礼,超过常日。 司马炎称帝后,有吞灭吴国的志向,任命羊祜为荆州诸军的都督,镇守南夏,(羊祜的政绩)深得江 汉地区百姓的欢心。吴国石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羊祜在军中,常穿着轻暖的皮裘,系 着宽缓的衣带,不穿铠甲。铃阁之下,应命侍卫的士卒也不过十几个人。并且,喜欢打猎钓鱼,常常因此 荒废公务。有一天夜晚,他想出营,军司马徐胤手持柴戟挡住营门说:“将军都督万里疆域,哪能这样轻 心放纵,将军的安危也就是国家的安危。除非我死了,今夜此门才得开。”羊祜正色改容,连连道歉,从 此很少外出。 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 拿出美酒让他(们)喝,使他(们)说不出口。吴将邓香到夏口抢掠,羊祜悬赏活捉邓香,邓香押来以后, 羊祜宽容他,放他回去。邓香感激羊祜不杀之恩,便率亲兵来降。羊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 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割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作赔偿。每次会集众人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都不越 过晋的边界。如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中却被晋兵获得,都原封不动交还吴国人。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称羊 祜为“羊公”,而不称他的名字。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双方使者来往沟通。陆抗称赞羊祜德高望重,即 使乐毅、诸葛亮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患病,羊祜送了一服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地服用了。许多人劝陆 抗不要服这服药,陆抗说:“羊祜怎么会用毒药害人呢?” 羊祜的女婿劝羊祜说:“购置些田产家业,也好卸官后有所归宿,后事有所依托,这样不是很好吗?” 羊祜当时没有答话,事后告诉子女们说:“作为人臣,经营私业就违背公事,这是很糊涂的做法,你们应 记住我这些话。” 五、2016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3 分)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 方为圣贤传心 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 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 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 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 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 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 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 分)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 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 分)A.“狂夫”借指作者,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 分) 答案 22.答案示例: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 23.D 24.答案示例: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所以作者初见藤君就答 应为他作记。 25.A 26.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概括题。解答本题要注意如下几点:审题,审出概括的目标和概括的要求,比如本 题,“概括第①段的意思”;然后要理解该段的意思,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概括的模式,一般为“主谓 宾”的形式,即找到该段陈述的对象,再看围绕对象写了什么事。比如本文的第一段,对象是“世人”, 是写世人向圣人学习,但因不得要领,结果距离圣人愈远。 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材料的能力。D 项,“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 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可见圣人之道并 非玄妙高远。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文章所举的事例往往是为了观点服务。故要解答本题,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孔子和颜渊的 事例是什么;二是本段的中心是什么;三是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孔子和颜渊的事例定然是为本段和本 文的中心服务的。本段所举出的事例是说孔子拿“四勿”来教育颜渊,而“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 常识的最基本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圣人之道并非是玄妙高远的。 2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答题的区域在第三段。考生 可以找到“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 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审题,从题干审出答题的方向和筛选信息的区域,比如本题“作者初见藤 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考生可以先找到“作者初见藤君”这一内容,文章第三段“初见 于太史所”,可见答题的内容主要在这一段。在这一段,作者说“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 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从这些内容可以判断 答案就在左右。 2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首先找到第三段的画线句,先理解该句 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具体所指。A 项,“‘狂夫’借指藤君”错,“狂夫”应指自己;B 项“表达感激之情”有误;D 项,“感到庆幸”有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中的理解句子,并非仅仅是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 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比如本题,“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不但要理解 画线句的意 思,更要分析其中的所指。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关于作者的观点,一般会有如下几种表述方式:一是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二是借助 他人他物来表现自己的看法和情感;三是从反面来表达。本文第二段是借助孔子和颜渊的事例来表明 自己对于修身所持的看法,即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第三段是借助对藤君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译文: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 万里。 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 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 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 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 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藤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 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 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 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 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 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 六、2016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 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 . 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从之 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 人哀之,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 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 阿婆。愿霁 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 . 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 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 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 宗质亦白首矣。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 . 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 人,终身饮 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 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 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 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生宗质而罹 靖康之乱 . B.愿霁 怒 . C.除 知台州 . D.终身饮 恨 .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②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罹:遭遇 霁:停止 除:罢免 饮:含着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前当的一项是 ③宗质负其母 ④予一见不敢再 A.焉 乃 C.乎 乃于 者 以 也B.乎 其 D.焉 其以 者 于 也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 C.①⑤⑥ B.①③④ D.②④⑥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 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 分)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 分) (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 分) 答案 8. C 9. C 10.B 11.A 12.B 13.(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3)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 解析 8.试题分析:除:授予官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的内容,所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过,要求考 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 ,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 的现象。此题中的“除”解释为“罢免”就是典型的以今释古,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 义、一词多义等。考点定位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 词的用法和意义,然后分析所给语句前后的关系。 10.试题分析:注意前后句的语意关系,重点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 “或”的并列结构。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还有,如果是一个事件, 中间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如果是两个事件,即便句子再短,中间也要断开。 具体作答时要注意选项之间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试题分析:③不能反映“至孝”, ⑥与“李台州”无关。 考点定位文言文信息筛选类题目,大多是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 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人物是“李台州”, 其品质是“至孝”,然后可分析出③不能反映“至孝”,⑥与“李台州”无关。排除这两项,答案自 然就出来了。 12.试题分析:“素来”错误。文中有“亦未知其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考点,其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 间、地点的错位为主,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设置陷阱,使考生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 有时还涉及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注意手法运用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13.试题分析:重点词语:“秩”“竟”“揖”“以”“若”“兹”“谓”。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时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将不能翻 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完整,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句子的赋 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秩”“竟”“揖”“以”“若”“兹”“谓”等实词, 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 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七、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 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 韩琦每咨 .. 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 .. 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 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 纵人渔界 .. .. 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 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 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 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 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 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 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 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 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 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 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 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 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 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 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 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答案 4. B 5. C 6. C 7.(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救正, 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考点定位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 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 什么过程和结果。句中共有三个人物(“曾公亮” “盗贼” “使客”),两个地名(“他境” “吾境”); 句中动词有“有、窜、闭、亡、移、诘、报、藏、廋、索”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 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盗悉窜他境”“尝有使客亡橐中物”这两句,其他的就好断了。考点定位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题目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考生可采取课内常识回顾 法来判断对错。 6.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 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 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 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 边害。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 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本题设计人物 与事件出错。 7.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1)“锡”即“赐”,通假;“不虔君命”即“对 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却”;“处之安乎”固定句式,意思是“做这样的事能 心安吗”,“之”代这样的事,“乎”,翻译成“吗”。(2)“责”此处应是“责备”的意思;“救 正”即纠正弊病;“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翻译文言语句首 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 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 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 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 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 定要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 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 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 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 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 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 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 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 强盗得以不被判处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 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 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 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 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 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 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 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 计划,都听从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 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曾公亮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 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八、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 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 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 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 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 享国久长,自由 .. .. 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 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 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 .. 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 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 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 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 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 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 归。寻卒。 ..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 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 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 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 贵/簧鼓朝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 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 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 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 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答案 4. C 5. D 6. D 7.(1)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 “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 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 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 “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 “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 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 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 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 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 “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 牢。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承宪”“术士之流”“陛下”“科场”“承宪 妻”“勋贵”“朝绅”;动词“怀”“藏”“窥觊”“结”“惩”“扬言”“恐吓”“簧鼓”。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 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 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 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说法错误。“移疾”意同移病。释义为旧时官员上书 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可以根据语境“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 下”分析,是他自己求退的。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 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 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 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住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 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 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 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 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 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 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 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 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 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 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 其效果自然会更好。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 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 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 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 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7.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胜”,禁受得住;“龃 龉”,抵触排挤;“安”,使动用法,使身安。第二句中,“啖”吃;“囊”,动词,装进去;“示”, 给……看。同时要注意句中的人名、官职名,比如“刚直之人”“副使崔应麟”“泽中”“ 登云”。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刚直之人”“副使崔应麟”“泽 中”“登云”。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 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 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 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 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 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 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 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 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 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 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 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 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 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 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 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 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 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 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九、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4~7 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 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 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 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 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 .. 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 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 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 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 ... 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 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呜,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 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 令二人致仕 。两京 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 .. .. 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 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历吏部左/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 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 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 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 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 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答案 4. B 5. A 6. C 7. (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译出大意给3分, “权 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 3 分, “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 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 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 “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题主要注意官职的变迁,抓住 官职这些专有名词。 5.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 饰限制成分。A 项,“……土地、户籍等职事”有误;户部,掌天下土地、户籍。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 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 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 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有误;选项对应的 文字是“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不听” 的对象应是“矫诏之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 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 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 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 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 C 对应的 文字是“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选项误把 “不听”的对象当成傅珪了。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 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 “省略”。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被授予编修,不久又兼任司经局校 书,参与完成修编《大明会典》,升任左中允。武宗即位,因为东宫时的恩情,升任左谕德,充任讲官, 修纂《孝宗实录》。当时的文学侍从们不愿依附刘瑾,刘瑾厌恶他们,认为《会典》是刘健等人修编成功, 浪费很多,变动编修者的官职,把傅珪降为修撰,不久因为《实录》编写完成,晋升为左中允,又升为翰 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的事情和其他部相比要少。从傅珪时屡 有争端,上奏增多。皇帝喜好佛学,自称是大庆法王。番僧要求百顷的土体建造法王下院。中旨下达到礼 部,说大庆法王和圣旨一样。傅珪假装不知道,坚持上奏:“谁是大庆法王,竟敢和至尊的圣上并举,这 是大不敬。”不理睬诏书的旨意。百顷的田地最终停止。傅珪平常看似木讷,等到遇到大事的时候,他坚 持己见,别人不能强行改变他的看法。最终因为得罪权贵离开。教坊司的臧贤请求更换牙牌,规格如同朝 士,有要求改铸方印,傅珪按照制度没有同意。臧贤日夜在宦官间诽谤傅珪,希望让傅珪离职。御史张羽 上奏云南的灾情,傅珪趁机极力陈说四方的灾难让人害怕。八年五月,又上奏四月的灾情,趁机说:”春 秋二百四十二年,共有灾变六十九件。而现在从秋天至今,地震天灾冰雹星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共 四十二起,而水灾旱灾还没有算进来,自古以来灾难没有像现在这么厉害的。”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 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坚守持正被反对,于是假传圣 旨让两人退休。两京的言官上奏章请留,没有听从。傅珪回家三年,御史卢雍说傅珪在位时有古大臣的风 范,家中没有积蓄,艰难度日,请求发放月廪和岁隶,来显示朝廷对他的优待。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 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傅珪刚好去世,五十七岁。嘉靖元年登录先朝守 正大臣,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十、2016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19 分)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 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 论说。视其所枕 . 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 书,若 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 . 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 “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 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 茂 . 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 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 . 《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 而出,谓 .. 老人曰:“异日裹粮 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 .. 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 伫视,望石再拜而 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 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 ,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 . 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 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开门肃 茂先入 . B.茂先为停信宿 而出 .. C.异日裹粮 再访 .. D.读书三十乘 . A.茂先坐与 论说 . 而世又不与 能死节者比 . C.多所 未闻 . 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者 . 肃:恭敬的样子。 信宿:两三天。 裹粮:携带粮食。 乘:车。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的一组是 ... B.若 二十年外书 . 若 望仆不相师 . D.望石再拜而 去 . 毕礼而 归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 “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 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 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 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 分)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 分)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 分)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石厝之积 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答案 16.A 17.B 18.C 19.(7 分)(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 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20. (3 分)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名师点睛文言实词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的内容,答题时应根据语境,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具体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文本语境,看其同上下文语境是否吻 合。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7.试题分析: B 项的“若”,第一句作连词,相当于“至于、如果是”;第二句作动词,指“好像”之 意。A 项的“与”都作介词,相当于“同”。C 项的“所”都作助词,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 字短语。D 项的“而”都作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辨析文言虚词的题目,复习备考时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 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 义,然后对各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认真加以比较。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8.试题分析: C 项错误在于,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 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 名师点睛作为文言文必考的题目,该类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 点,有时也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设置答题陷阱。答题时应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各选 项在文本中的区间,然后将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9.试题分析: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 “饷之”即“给他吃”的意思。第(2) 句中的 “见小”即见识浅陋;“春秋问蛄蟪”典出《庄子·逍遥篇》,可联系作答。 名师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确保句意通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名师点睛作答文言断句题目,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句子词语结构的对称,此外,如 果是一个事件,中间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如果是两个事件,即使句子再短,中间 也要断开。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 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晋朝太康年间,张华担任建安从事,在洞山游览。顺着小溪进入深山,有一个老人枕着书躺在石板上, 张华便同他谈轮。看他头枕着的书,上面写的都是蝌蚪文,不能辨识,张华感到很诧异。老人问张华说: “您读了多少书?”张华说:“我没有读过的书都是近二十年内的新书;如果是二十年以前的书,我早就 全部读完了。”老人微笑着,拉着张华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道门可以走进石壁,路径比较宽, 到了一个精雅的屋舍,里边装了一万卷书。张华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世上的历 史书。”又到了一个房间,里面收藏的书籍更加丰富。张华又问:“这里藏的什么书?”老人回答:“这 是万国的历史书。”后又到了一个密封的房间,门用坚固的锁锁着,有两只狗守在门前,门上印有大印, 写着“琅嬛福地”四个字。张华问老人道:“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里藏有玉京、紫微、金真、 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两只狗说:“这就是痴龙,在这里守了两千年了。”老人开门躬身揖请张 华进屋,张华看见这里收藏的书,记录的全都是秦汉以前以及海外诸国的事,很多都闻所未闻。比如《三 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等书籍,也全都在这里。张华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 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华因此在这里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 “以后我带着粮食再来拜访,观看全部书籍。”老人笑而不答,送张华出来。(张华)刚走出来,石门忽 然自己关闭了。张华回头一看,只见杂草藤萝,缠绕着生长在石头上,石板上苔藓也是一整块,一点缝隙 都没有。张华呆呆地注视着,朝着石板拜了两拜才离开。 秦始皇烧掉了诸子百家的书籍,咸阳城中烈火正熊熊燃烧。这里却有保存完整的书籍,连一个字都没 遗漏。上溯到书契之前,连结绳记事之时也有记载。(唐太宗)怀揣一只鹞子,连看伏羲都变成了叔季。 海外有很多有名的城郭,它们多如牛毛就像九州里的一颗黑痣。读书即使读了三十车,也只能是千万分之 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石彭 和凫毛,它们所见的就如同小孩一样。想进去问问老人,可是却迷了路不能到达。回头看悬崖绝壁之间, 只有疯长的滕蔓和薜荔。我懊悔遗憾,刚一出门就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即了。我坐着躺在这里十多年,也许 这中间会开门。 十一、(2015 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7 题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世槙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 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 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 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 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 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 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 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去几,谢病归。淄川 高侍郎念董诗云:“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 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贴,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 意也。温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 通敬拜赐矣。”其雅揉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请碑传集》,有删节) 4.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 坐终日 . B.子孙不肖而居 厚实 . C.不接当事 .. D.必合古人矩度 .. 晏:平静。 居:积储 当事:权要 矩度:气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皙次其 别号也 . 吾其 还也 . C.予辈皆为 赋诗 . 为 武置酒设乐 . B.偶出一语,则 人人自失 . 时则 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 D.馈问亟至,一无所 受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 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 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 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 颇为熟悉。 7.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译文: (2)诸子酒酣耳熟,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译文: (3)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译文: 答案 4. D 5. C 6. B 7.(1)(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誓于神”句式、 “以”各 1 分,句意 1 分) (2)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题纷然并起,人人凭恃义气不肯服输。( “蜂”、“负气”各 1 分,句 意 1 分) (3)我担心这三蠢会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惧”、“夫”、“忧”各 1 分,句意 1 分) 解析 4.试题分析:D 项原文“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得知议论的是传主文学著作形式 或体制,所以不能用“气度”,可以推测“矩度”应该译为“规矩法度”。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 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 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3.利用相 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6.语境分析推断。 5.试题分析:A 项第一句为代词;第二句是语气词,译为“还是”。B 项第一句副词,就;第二句表假设 如果。C 项都为介词,译为“替、给”。D 项第一句所字结构;第二句被动句。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虚词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平时要记忆经典的例句。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比如“以”,以后面是名词, 以是介词,以后面是动词或句子,以是连词;三与固定短语有关。 6.试题分析:B 项原文“又十年成进士。出知先之咸宁,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 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题干“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说法不准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这类题目往往会出现这些问题:张冠李戴、时 间地点错移、曲解词义等等。可以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子,并将选项的意思与原文进行比较。它 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 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翻译的三个句子,需要注意的是实词的理解,考生必须把语句放在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 解,以提高正确率,还要注意语句通顺,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 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 参考译文 先生姓梁,名讳为熙,字为缉,皙次是他的别号。先生生于世族之家,年少就不喜欢学那些纨绔之习, 喜欢读古书,把声名利益看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特别喜欢陶渊明的诗歌,年少的时候写诗句:“明月生东 隅,清辉照北床”。族里长者感到很惊异。十三岁时考取秀才第一名,文学才能与名声更加出众。 顺治三年参加乡试科举,又过十年成为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 文钱而玷污了自己。爱民如子,政绩高于三辅。在咸宁任职半年,升迁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这时,世祖章皇帝当时比较看重言官,政府官衙的官员都逞强好胜、趾高气扬,为声名高下而致力于 严酷凶悍。只有先生淡泊宁静,下班后就只焚香扫地,一整天平静地坐着,就像退院僧。闲暇就与朋友汪 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等人出游丰台、草桥等胜地,有时在浮屠、老子之宫相聚进食。众人酒兴正 浓时,辩驳问题纷然并起,人人凭恃义气不肯服输。先生静坐,或者微笑不说一句话。偶而说一句话,则 使人人空虚、不足而内心若有所失,感觉自己言语繁冗。先生孤耽内典,对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没有不研究, 对于《楞严》尤其了悟初因证果宏大旨意。每次拜访他的居处,除了绳床药灶外,只有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在秦地巡视茶马,没占有一文钱。有人拿这事来说,则笑答:“我考虑的很深了。做官而谋利, 是替子孙谋划罢了。子孙平行不好而家里积蓄丰厚,三蠢将至,盗贼,博徒,倡优。我担心这三蠢会成为 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在京师,每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来表现志向,字辈皆为赋诗。不久,因病辞 官。淄川高侍郎念董诗说:“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大概说的就是实际情况吧。归田后, 更加孤傲耿介,不结交权要,同一年王中丞在河南巡抚时很快送来馈赠,他什么都没有接受。回信说:“生 有癖性,酷爱古贴,就像前人斗玩龙团茶,饮廷珪墨之意啊。听说宋仲温在松江府亭摹临写下《兰亭十三 跋》,赵子昂在鹤沙报恩忏院写下《铁佛岙钟铭》,倘若您真的要屈尊送礼,就拜托予以观瞻一下吧。” 先生雅授如此。先生在古文方面没有多的作品,只要有文章,必定符合先前圣贤的规矩法度,而在禅悦文 字方面更是出众。 先生生于明天启壬戌年,卒于康熙壬申,终年七十一岁。 十二、(2015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共 18 分)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 公也。 .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 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 .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 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 子邪?”对曰:“君问可, . 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 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 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 刑。’此所以禁杀 . 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 许惠王,而遂 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 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 .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黄+享)(tūn),均为人名。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至 公也 . A.到达 ②忍 所私以行大义 .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2 分)B.极、最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其 谁可而为之 . 君知其 难也 . C.而遂 杀之 . 后遂 无问津者 .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12.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 分))(2 分)B.午非子之 子邪 . 今者有小人之 言 . D.伤人者 刑 . 同予者 何人 . )(3 分)13.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 (4 分)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14.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 曰:“善哉!”(3 分) 答案 9.①B ②C 10.A 11.B 12.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 生长。 13.晋平公——从谏如流,择善而从 祁黄羊——出以公心,不念旧恶 14.(1)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 (2)国人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表示赞赏。 (3)孔子对祁黄羊的荐贤原则表示赞赏。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第一小题“至公也”中的“至”的本义是动词“到”和副词“最、 极”;本句从语法结构上来讲,“至”是修饰“公”,那自然应是副词,这就排除了其他三项,AD 都 是动词,C 是连词;另外可以联系前后的语境进行分析,前面说尧和舜自己有儿子却把王位传给外人,——大义灭亲,铁面无私 紧跟着“至公也”对他们进行了评价,“他们最公正了”,故可以选出答案。第二小题中的“忍”的 本义是“忍耐”,先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可以排除 A 好意,杀了自己的儿子,紧跟着文章中又说“子,人之所私也”,意思是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其中 “私”在“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学过),“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这句话是评价腹 AB 两项, 从 CD 两项的比较中,自然 C 项更符合句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比如本题中的第一小题中的“至”, 因其在句中是修饰后面的“公”,“公”意思是“公正”,而“公正”是形容词,故“至”应解释为 副词,这就可以排除其他三项。还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 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比如第二小问中的“忍”,如不看文章,似乎哪个词义都合适,但回 “忍耐、容忍”的意思。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 比如本题 A 项中的“其”就可以从它在句中位置上进行区分。“其”放在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首,一 般是语气词,表反问或表猜测;“其”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也是语气词,一般表商量或者命令的语 气,“吾其还也”中表商量,“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表命令,“一定”;“其”放在句 中的其他位置,一般是代词。依据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解决其他几项,“之”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 就相当于今天的“的”,“遂”放在动词的前面,自然是副词。 11.试题分析:本题借助选择的形式来考查翻译。这与直接要求翻译的做法差不多。首先浏览句子,找得 分点,也就是关键词、关键句式,然后回归文本,利用上下文和个人的文言积累,看选项中对这些关 键性的东西解释准不准。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这句话 的关键点是“君问” “可” “非……也”; 回归文本,先要找到“君问”的内容,可以发现前面“晋平公”是问祁黄羊谁可以担任南阳的县令, 故此处的“可”应理解为“可以、适合”;“非……也”是否定判断句,意思是“不是问我的仇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参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做法。文言文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 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 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 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的 B 项就 属于曲解实词的意思。 12. 试题分析:本题直接考查文言文的翻译。首先浏览句子,找关键词(句式),一般为动词、固定短语、特 殊句式。 “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烛” “行” “焉”,“行其德”省略主语“日月四时”。其中“烛”名词做动词,照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文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 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 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中的“烛”是名词做动词,“行其德”省略主语 “日月四时”。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是考查人物的形象特点,与现代文中的做法一致。人物的塑造主要有两大方法,一是正 面描写,二是侧面衬托。正面描写就是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描写,侧面衬托就是借助环境和他人 对主人公进行衬托。本题问的是三个人物在“处事为人”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求使用“两个熟语(包 括成语)”,这就加大了难度。首先应到文中找到这三个人所做的是事,他们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 做的,别人的评价是什么。比如祁黄羊,他做的事就是向君王推荐人才,他推荐的依据就是“可”, 国人和孔子分别给出评价,结合这些内容,就可以概括出其特点。 14.试题分析:首先审题,审出要求,审出暗示,题干中说“善”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这 就暗示学生要回归文本,找到人物说“善”的语境,也就是针对什么说出这个“善”字。回归文本可 以知道,“平公曰:‘善。’”这句话的前面是祁黄羊解释自己荐贤的原则,后面是晋平公按照祁黄 羊的举荐去任命官员,故此处的“善”一是认可他的推荐原则,二是批准他的推荐;“国人称善焉”, 这句话的前面有四个人的表现,一是祁黄羊举荐人才不避亲也不避仇,一是晋平公接纳祁黄羊的举荐, 一是解狐、祁午的称职,故可以知道,这个“善”应是指向这四个人;“孔子闻之曰:善哉!”,这句 话的后面紧跟着说“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可见这里的“善” 应是针对祁黄羊。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要理解题干中所给三句的意思,然后要回归文本,找到这三句话所 在的语境,最后才能判断这三个“善”字所指向的对象。这三个“善”字指向性比较明确的是孔子说 的“善”,因其后面紧跟着就解释原因了;另外两个“善”就要仔细理解前后的句子,看前后语境中 出现的对象有几人,他们的做法如何。 参考译文 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 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 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平 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哪。” 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 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 “祁午可以担任。”晋平公说: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说:“好啊。”于是 又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 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黄享,居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 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黄享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 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君王 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腹憞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 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黄享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十三、(2015 年高考北京卷)《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 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 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 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 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 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 分) 答案(1)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2)不同之处:(3 分) 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 三次作答。 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 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 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 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2 分) 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 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 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 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 气更顺。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题目设置看似简单,其实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首先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第一小问, 如果审不出“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暗示,要想填出答案,难上加难;然后考查学 生的文言知识,如果学生不能明白“夫子”的意思,找不到对话的起点或者发问人,想解答本题也很 难。第二小问,学生如果不注意审题,就很难明确本题该答什么,可能就忽略了前面的发问“请简要 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 十四、(2015 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 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 . 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 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 ,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 . 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 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 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父亲皆肖以出。使苞 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 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 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 . 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 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 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就?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 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 .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 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 方苞的另一位朋友。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 韩愈,字退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笃 而辞质 . B.会合不可以期 . C.向人索 衣食 . D.士友间鲜 不相庆 . 笃:深厚 期:约定 索:搜寻 鲜:少 )(3 分) 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C.②④⑤ D.②③⑥)(3 分)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 A.①③⑤ B.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僮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心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情厚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3 分) (2)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3 分) 答案 2. B 3. D 4. B 5.(1)(3 分)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2)(3 分)即使冒着 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题目,考核的主要内容是一词多义,答题时只要把选项 中给出的解释带到文中,看上下文是否通顺即可。文言实词的考核主要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双音节词与古今异义,课标卷又加上了古代文化常识,答题时注意考虑平时学习的课本内容和成语的 意思。 3.试题分析:答题时首先看题干是什么人物的什么要求,此题是“方苞”的“愿望”①④⑤不是方苞的愿 望,是现实的处境。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信息山选的题目,较为典型。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 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 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主要从“愿望”的是否上设置选项,难度不大。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章内容的题目,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选项 B“没 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错误,应为“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 蔑也”,就是虚度年华,没有功成名就。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 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有是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 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 “地点”,进行准确辨析,注意选项表述的重点和文章的细微差别,区分“事件”表述错误。 5.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和语意的流畅,“岩——在山岩上”“系——束缚”“虽——即使”“逆旅— —旅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今年的翻译题目难度不大,重点突出文意的理解,句式上没有设置障碍,平时注意重点实词 的积累。所以答题时注意直译,严格落实重点实词词义的意思,这是评卷是的赋分点,抓住这些也就 得到了分数,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和重点句式的落实。这些重点的内容落实之后还要作答语句通顺。 参考译文 方苞叩首说:自从与您在书斋告别之后,没有能够再度见面。今日有幸收到您亲手写给我的信,情谊 深厚但文辞质朴,即使是古人之间的交往难道有超过于此的吗!我跟您朋友之间的交往,断断续续将近十 年了,我们两人之间可谓心灵志趣相通,能了解我内心深处的,也只有我的老兄您了。 我自从离开京都,泛舟南行,远离了北方风沙尘埃之苦,耳目为之开朗清爽;又因为远离父母未能对 父母孝养侍奉已经很久了,现在得以回来问候看望父母,很有忘却自己身份的卑贱与穷困。只是念念不忘 三二知心好友,因离别而相隔在不同的地方,会合之日期很难约定,梦中常常看到王兄您和褐甫等新老朋 友击掌言欢,酣畅地饮酒、嬉戏、笑谈、高呼,醒来时黯然感伤徒增离群索居的遗憾。 我于十月下旬回到家中,逗留了八天,就因为被饥饿驱使到了宣城县和歙县,中途乘隙进入泾河。一 路上只见两岸高耸的山峰刺破天空,水流清澈凉爽可清可见底,悬崖岩石高高低低层层叠叠,风云在这之 间吞吐出没,古树、枯藤、修竹茂盛盘曲生机勃勃。聚集生活在这里的人,神态悠闲从容。于是就想到古 代的庄周、陶潜这些人,他们安闲自得、放荡不羁,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 们的心怀。他们得天地日月山川的精气,浸渍、熏陶着他们的内心,得以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所以他 们的文章都能做到文如其人。假如我在这里能有简陋的居处,数顷的薄田,一边耕种养活自己,一边钻研 经籍著书立说,心胸坦荡无拘无束,不被外物所侵扰,我所取得的成就,不一定就不如古人。现在的我却 只能舟车劳顿,向人求衣索食,有时山行有时水路,一路颠踣困顿为利所驱使,有时形体劳累,心怀忧惧 被世间杂事所束缚,不能有一天能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宽松闲适。有德行的人坚守穷困,不怕自身的劳累辛 苦体型憔悴,但我确实害怕因此而神智纷乱,学业因此而荒废,这样就只能空抱着无穷的志向而最终却一 事无成。 我今年已经二十六岁了,假如这样虚度时光浑浑噩噩,一如往常那样,那么从现在开始到了四十岁、 五十岁的时候,难道还有什么困难吗(很容易就会学业生活荒落,终不能成功)!没有能够让自身(生活) 有所得,也不能给身后留点什么(学业),这样必将像庸众们一样不足称道了。每当想到这些事,就如同 得了不治之症困扰着自己,常半夜不眠起身,绕着房子独自彷徨徘徊。我的仆夫童奴都惊诧不已不能了解 我在想些什么。我的心事,有谁能够倾诉呢!王兄您能为我指点筹划一下吗! 王兄您高中了举人,士人朋友间没有不为您祝贺的,但我私下却有点害怕了。韩退之说:“众人的进, 未必不是退。”希望您能时刻让自己清醒冷静。我近来很想尽力研读经书,冲破旧有学说的门户只见,而 探究其本质的东西。即使冒着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日月如梭,我 们只能各自互相勉励,以此安慰各自离群索居的伤感之情。方苞再度叩首。 十五、(2015 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孟子》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 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注]易: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 分) 答: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 分) 答: 答案[要点](1)①“忧”的内容不同:②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③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 忧。(意思对即可) (2)(3 分)[要点]①“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②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 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③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意思对即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其中还涉及到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首先应依据 审题,找到筛选的依据,比如第一小问,“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就应该到文中找到 他们各自的“忧”,主要在文段的开头部分,“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 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第二小问,“为天下得人难”的原因,首先应找到这句话的位置, 在文段的末尾,“是故以天下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这里有“是故”,这是对上文的小结,故 原因在前面。 参考译文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 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 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 十六、(2015 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 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 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 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 . 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 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 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 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 ;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 . 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 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 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 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 能 也。 . 侯居 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 . 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 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 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常:地名,指常州。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而世遂以全节归 之 . B.则千金有所必割 . C.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 也 . D.侯居 常三年 . 归:称许 割:舍弃 能:做到 居:居住 )(3分) )(3分)10.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 A. 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 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 C. 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 一无所慕与无所惧 D. B. 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 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 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 )(3分)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3分) (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3分) (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 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答案 9.(3 分)D 10.(3 分)B 11.(3 分)C 12.(9分) (1)(3 分)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 所算计。 (2)(3 分)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 (3)(3 分)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 13.(3 分) 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 初不服其说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中“古代 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所选词语皆是高学习阶段应掌握的常见常用实词,难度适中,指向明确。A 项考查语境义,“归”字典义没有“称许”这个意项,但有“趋 向”这个意项,如“众望所归”,再结合文本可判断 A 项为正确;B 项 C 项则考查常用义,没有难度; D 项“居”解释为“担任”,课本中没有出现过,但《张衡传》中“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中“居”解 释为“担任”可给本题提供一定思路。 10.试题分析:A 项,第二个句子是郭侯的话,表现郭侯性本澹泊;C 项,第一个句子是郭侯的话,表现郭 侯性本澹泊; D 项, 两个句子说的都是郭侯。 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 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 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 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 有。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古代诗 文阅读”部分的“筛选文中的信息”考点,指向明确。与往年相比,命题形式略有变化,由原来的多 句组合指向一类信息的形式,改为只有两句话分承两类信息的形式;所选句子在文中含义明确,考生 易于判断,整体看,此题难度有所降低。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 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古代诗 文阅读”部分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四个选 项设置合理,B 项 C 项考查对文本内容要点的概括,D 项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指向明确,难度 适中。与14年相比,A 项增加了对作者写作技巧的分析和评价,这一点应引起16届考生的注意。 12.试题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对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对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把握, 对句意的整体理解和通顺表达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 (1) “苟” , 如果; “捐”,舍弃;第一个“为”,成就;第二个“为”,构成; “锥刀”,锥刀尖般的微利; “算”, 算计。(2)“奉”,供养;“身”,自身;“薄”,俭薄;“资”,依赖。(3)“然则”,既然这 样,那么;“知”,了解;“乌得”,怎么能。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古代诗 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解答的方法是,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 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 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 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与往年相比,本题题型没有变化,仍 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三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 固定句式,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但由于文本本身倾向于议论说理,句意理解有一定难度, 与14年同题相比,此题难度稍有增加。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中“古代 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可以通过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 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 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 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等方法作为断句的依据来正确解答。与往年一样,今年湖北卷断句 题仍是选取与文言文阅读文本有一定关联的文本之外的小文段,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考向明确。所 选文段易于理解,难度适中,考生只要在平时训练中注意积累,注意断句规律的掌握就可以正确断句。 参考译文一 廉洁的官吏,自古难有。虽然如此,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是有的。先前渴慕升官而后来畏惧罪罚, 因此虽然他嗜好财利的心思比不上他竞逐升官的心思,而他规避罪罚的心计胜于他忧患贫贱的心计,羡慕 与畏惧在内心中相持,那么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得不勉强表现出廉洁的行为。(如果)他幸好一直处在有所 羡慕又有所畏惧的地位,那么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致于败坏(声名),因而世间就把保全大节的名 号送给他。(如果)有的人权位逐渐达到顶峰,那么可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得到了,不再有畏惧罪罚 的心思。至于仕途蹉跎、沦落不堪,不再自我振作,那么可以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绝无希望了,就将 甘愿触犯罪罚而不知推辞。因此他们开始(进入仕途)时,蜷缩着肚子(忍受饥饿),铭心刻骨地自甘痛 苦;而后来呢,(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做出了超出饕餮之徒都不做的行为。世人见到他那样子的,就说: “这个人,如今竟然像这样了!”却不知道(他们)自始至终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这样,这还是 在他们(声名)已经败坏之后说的。(实际上)正当他们刻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婪)的萌芽本 来就已暴露了。 如果抛弃它们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它们足以构成犯罪,那么(即便)是千金也要有所割舍;如果抛弃它们不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它们不足以构成犯罪,那么锥尖大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世人 看见他抛弃千金,竟然认为他气节奇伟;却不知算计锥尖大的微利,才是他们的真正心机。于是就称赞他 廉洁。 哎!这哪里算是知道古代的所谓廉洁的官吏?古代所说的廉洁的人,一定是从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 事物开始。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所以他对自身的奉养比较微薄;而对自身的奉养微薄,因此他对 于物质的依赖就比较轻。虽然他全无所羡慕和所忧惧的,却未尝不清廉。大概是即使想不廉洁,(所贪财 物)却没有适用之处。 郭文麓郡侯治理我们常州,用平易和乐,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政事,而且尤其用廉洁清苦来 自我约束。我刚刚见到郭文麓郡侯的时候是这样的,那么也认为他就是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了;与郭文 麓郡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听到他的议论,考察他志向之所在,才知道郭文麓郡侯不是当今所说的廉洁的 官吏。郭文麓郡侯本性淡薄,厌憎繁华,曾经说:“我就喜欢蔬食,而不喜欢肉食;用粗布做床褥睡觉才 安然,用丝麻做床褥睡觉就心有不安。”郭文麓郡侯大概是古代的廉洁的官吏吧。(我)听说郭文麓郡侯 的夫人也乐于吃粗食穿破衣,跟郭文麓郡侯的嗜好没有什么不同。虽然这样那么古代的廉洁的官吏还不能 免于与家人互相埋怨,因此越发知道郭文麓郡侯的行为难能可贵。 任职三年后,升任山东副使离开,郭文麓郡侯的幕僚霍君、裘君和他的下属武进县尹杨君请求我写文 章作为郭文麓郡侯的赠序。郭文麓郡侯的清廉,世人都已经全部知道了,为什么(还要)等待我的文章呢? 虽然这样,我知道郭文麓郡侯的廉洁不是出于贪慕与忧惧,而他担任州守的时候,还处在有可以贪慕可以 忧惧的地位。从今往后,(他)官位越高,声望越隆,(原先)值得贪慕的(官职)得到了而畏惧的东西 去除了,郭文麓郡侯的清廉还是这样的,这样之后,世人就会相信这样的说法:郭文麓郡侯果真不是贪慕 与忧惧的人吧。虽然这样,那么知道郭文麓郡侯的人,没有比我早的,因而(我)怎么能没有话要说呢? 参考译文二 王慎中写文章,最初也主张效法秦和西汉,认为东汉以后的文章没有可取的。后来懂得了欧阳修、曾 巩的做文之法,于是把他以前的作品全部烧毁,一心一意效法欧、曾,以他们为师,尤其受到曾巩的影响 大。唐顺之开始不服他的观点,久而久之也同意慎中的意见,并跟随他学习。 十七、(2015 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 9 题。 《三事忠告》二则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 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 . 牧 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 时度力, . . 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 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 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 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 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 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 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讙然如可乐,而祸 . 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有是训 矣 . B.况牧 民之长,百责所丛 . C.相 时度力,敝者葺之 . D.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 也哉 .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A.之 C.之 与 所 而 其 训:斥责 牧:治理 相:观察 愈:更好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B.者 D.者 与 所 其 而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治官如治家,凡事当如,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管理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儿席。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D.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论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说理,后者重在反面论证。 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3 分) 译文: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4 分) 译文: (3)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3 分) 译文: 答案 5. A 6. B 7. A 8. C 9.(1)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 (2)(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3)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属于传统题型。所选词语皆是高中学习阶段应掌握的常见常用实词,难度较低,指向明确。选项设置合理,所考 查四个实词的含义皆是词语的常用基本意项,考生易于解答。A 项的“训”,可联系“家训”“校训” 等词语理解; B 项“牧”可联系《管子》中“牧(牧:治理)民”一词来理解,也可直接将选项代回 到文本中,符合上下文语境判断,语意通顺就是正确的;C 项“相”可联系“伯乐相马”,“相机而动” 等词语来理解;D 项,“愈”,可联系《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愈:更加)深”,结合文本理解。 6.试题分析: 第一个空所在的句子意思是“不是真正了解深深明白的人”,所以应填助词“者”;第二 个空所在句子意思是“不容易和他说明白”,因此应填介词“与”,第三个空所在句子是对当世为官 者的告诫,意思是“一定要仔细慎重地选择”所以应填表祈使语气的虚词“其”。这样就可以确定答 案为 B 项。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采用 选虚词填空的形式考查,属于湖南卷的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六个虚词“之”“而” “与”“者”“其”“所”,是考纲规定的 18 个虚字中使用频率和考查频率比较高的,虽然与 14 年 同题相比,考查的虚词数量有所减少,但考点覆盖面还是比较广的。所涉及义项也都是这些虚词的基 本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由翻译学会反推,考生可根据句中提供的语境,来确定应填虚词的含义及 用法,从而选出正确虚词。 7.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 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本题所给句子上文说的是做官的人要尽职尽责 的各种表现,画线部分谈的是如果有官员有不负责任的心理,认为那些不完善与自己无关,很快就会 有人替自己,自己为什么要受苦,那么各种政务就都荒废了。从词语的角度看,“奚为”固定结构, “为”句末语气词,可看作断句标志;“不修”,就是“不好,不完善”;“何预我事”,与现代汉 语“干我何事”意同;“瞬夕”,极短的时间;“念……萌”,“念头萌生”的意思;“庶务”文言 文中常见词语,各种政务,依据这些信息考生可正确理解句意,正确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可以通过找名 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 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 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等方法作为断句的依据来正确解答。 与往年一样,今年湖南卷断句题仍是选取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句子,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考向明确。 所选句子中“之”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奚为”是固定结构,“自苦”是宾语前置句, “庶务”是名词,这些都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整体来看,句子易于理解,难度适中,考生只要在平 时训练中注意积累,注意断句规律的掌握就可以正确断句。 8.试题分析:“后一则言如何做人”不当,根据题目“《三事忠告》二则”可知,这两则文章都是作者的 “为官”忠告。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 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 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考点。指向明确,难度适中。四个选项设置合理,A 项 B 项考查对文本内容要点的概括,C 项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概括,D 项考查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和评价,考点比较全面。设误点在对文章主 旨的理解,设置比较巧妙,如考生忽略了文章总 标题,而只是孤立地看某一则文章,极有可能出现误 判。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属“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 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与往 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三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难度适中。 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考生做好课内知识 迁移即可得分。 参考译文 治官如治家 做官就像管理家事一样,古人曾有过这样的格言。一家的事,无论缓急大小,都应当了解;有不了解 的,就有管理不到的。何况是治理百姓的长官,各种职责集于一身,如学校,如 贮藏粮食和草料的仓库, 如监牢,如田间水道,如桥梁城堡,应该管理的非常多。观察时机,权衡财力和物力,破旧的就修善它, 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没有的,筹划营造它。如果说那些都不完善,与我有 什么相干,很快就会有人替代我,为什么要使自己受苦呢。这种念头一萌发,那么各种政务就都荒废了。 前人说:朝廷的事务,有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无功而受俸禄,就是得罪了上天。 禁家人侵渔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做官的本人不 能满足家人的欲望,他势必要向别人索取,有人会为谋取个人利益而侵害百姓的利益,有人会借打官司而 收受贿赂,有人会借口借贷,有人会委托亲属索取,宴请、馈赠吃喝交往,全家人无所禁忌,以致于动不 动互相相牵制干扰,威力无法施展,政务得不到处理。虽然自己一天天富足了,百姓却一天天心力交瘁, 虽然自己每天快乐,百姓却一天天怨恨,因此而犯罪衰败受辱的,头靠着头,脚碰着脚,一个接着一个啊。 唉,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 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孙、朋友都救不了我,哪里比得上自己 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为了自己做的更好呢!为自己而做事,虽然全家会长时间过得平静淡泊,却能使子 孙也平安荣耀;为了别人虽然好像很欢乐的样子,却会祸及儿孙。这两者之间的形势,不是真正了解深深 明白的人,不容易和他说明白。做官的君子,一定要仔细慎重地选择。 十八、(2015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 ,内外如一,淡薄 . 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 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 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 . 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 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 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 . 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 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 其制,君从容为言, . 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 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 《国朝二府年表》 《年号录》, 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 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人纯实不欺 . C.要必申 其意 . 欺:欺骗 申:施展 B.不治 科举文词 . D.召君问 其制 . 治:研究 问:询问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 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 答案 6. C 7. D 8.(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2)欧阳发担任官 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9.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属于传统题型。所选词语皆是高中学习阶段应掌握的常见常用实词,难度较低,指向明确。选项设置合理,所考 查四个实词的含义皆是词语的常用基本意项,考生易于解答。而且 A 项的“欺”,D 项的“问”其考查 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常用义项。而“治”,解释为“研究”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仍有“治学”等词; “申”解释为“陈述”“申明”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有“申述”“三令五申”等词。 7.试题分析:D 项,张冠李戴。由原文“而宪来求铭”可知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的是欧阳发的儿子欧 阳宪。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 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 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本题与14年相比 属于新增题型,这是15年江苏卷中为数不多变化中的一处。本题四个选项设置合理,重点突出对欧阳 修长子品格的分析判别。A 项信息在第一段,B 项信息在第二段,C 项信息在第三段,D 项信息在最后 一段,这种选项肢的设置方式,符合文言文阅读此类题目命题规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而“张冠 李戴”这一设错方式,也是这类题目常用的命题手段。 8.试题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对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对与现代汉语不 同的句式和用法的把握, 对句意的整体理解和通顺表达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 (1) “号” , 号称;“以”,用、拿;“检束”,检点约束;“徒”,学生。(2)“治官”,担任官职;“无”, 无论;“苟简”,草率简略;“所创立”,创立的东西。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属“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 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与往 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难度适中。 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考生做好课内知识迁移即可得 分。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采用简答题的形式,要 求考生筛选并概括出文本主要人物某一方面的优秀品质,难度适中。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通读全文, 按照题干要求筛选出有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得到答案。今年的选文延续江苏历年考查的唐宋文传统, 回归往年常考的墓志铭,由去年的论述类文本回到写人叙事类文本,降低了阅读难度,本题的难度也 相应有所降低。 参考译文 先生姓欧阳,名字叫发,字叫伯和,江西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长子。为人纯朴诚实, 不会欺骗他人,表里如一,淡薄名利,没有特殊的爱好,他志向坚定,爱好礼义,学习刻苦。胡瑗掌管太 学,人称大儒,用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欧阳修已官居高位,先生已经十五 岁,就拜胡瑗为师,恭谨温顺,又完全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已经长大以后,先生更加重视学问,不去研究那些应对科举考试的文章词藻,只去探究古代那最早出 现的议论文字,从上古时代始有文书以来直到现在,君主臣宦世代相传的系统,每个朝代的法令规范以及 礼乐制度,其它至于天文地理等学问,没有不学习研究的。先生学习这些不是为了追求应对眼前而肤浅学 习,而一定探本溯源,了解学问的前因后果。编辑整理资料都分门别类,考查研究一定要有收获,有收获 还要能有所用。啊,先生的志向也算够大的了!但是,他与人相处不随意迎合他人,议论事情坚持原则, 即使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会有一点屈居其下的意思,关键时一定要陈述自己的意见,因此大家不敢轻易 试探他的才华,任用他为官,因而,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的。现在,先生去世了,眉山苏子瞻(苏轼)为 他而哭泣,认为先生继承了其父欧阳文忠公的学问,可以称得上是东汉蔡邕(字伯喈)、西晋张华(字茂 先)一类的人了。 先生做殿中丞时,曹太后去世,皇帝下诏确定皇曾孙服制。负责仪礼的官员陈襄犹豫不决,正要前往 哭吊时,召见先生,询问服制之礼,先生从容应答,陈襄当即奏禀皇上,采纳了先生意见。在这时候,正 值司天监讨论古代测候风云星月的占卜的书籍是否有不同,准备协调不同意见,创制天文书,很长时间没 能完成,这时,陈襄正总管这件事,就推荐先生参加修订。先生推求考证,判断是非,取舍比较,编订完 成后,皇帝下诏将此书藏于太史局。 先生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编著的书有《古今系谱 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他未完成的著述还有几十篇。 先生夫人吴氏,是原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寿安县君。儿子一个,名宪,做过滑州韦城县主簿。 女儿七个。先生于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于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欧阳修)的墓地,其子欧阳宪 前来,要我为先生写一篇墓志铭。 十九、(2015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 20~22 题。(10 分)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而读之, 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 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掖今世说业序》) 20.用斜线“/冶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5 处)(5 分) 21.《世说新语》的作者是摇银摇。(1 分) 22.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4 分) 答案 20.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 缀一词 21.刘义庆 22.模仿《世说新语》而条目略有减少;搜集广泛;分类合理;对所用文字不妄评述。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今年江苏附加卷中的文言文断句题和上年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在分值上稍有调整。 文言断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问句中的理解能力。断句应该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本题提示语 和句末词语较多,难度相对小点。本题注意文中两个表句中停顿的“者”字。 21.试题解析:《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问题设置为对作者的识记,分值 1 分,答案唯一,主要看学生的 课外阅读面。学生对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应该都比较熟悉。 22.试题分析:题干明确要求根据材料,所以需要仔细阅读材料,然后进行概括。材料中的关键词有:“稍 节其条目”“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不敢妄缀一词”。可以此概括。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材料中有对《今世说》特点的表述,只要对文中的材料进行概括就能写出答 案。从材料中抓关键句即可。如“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表明《今世说》模仿 《世说新语》而条目略有减少;“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表明《今世说》搜集广泛; “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表明《今世说》分类合理;“不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三年高考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文言文阅读含解析”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04文言文阅读试题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04文言文阅读试题

弘微,圣人,不正确,南曹,先生,文言文,王充,许将,谢贞,天下,句子,奎尼,诸侯,加点,尚书,阮氏,方成,李宝,童幼,分析,现代汉语,作者,原文,叔父,后主,大姓,始皇,李氏,论语,诸子

2015-08-11 #小故事

精品新高三模拟语文试题分项专题10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精品新高三模拟语文试题分项专题10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衡山,械器,管子,天下,桓公,楚王,习战,于楚,山之君,楚民,于庄,人民,中加,兵器,归齐,金钱,重宝,耕农,自量,财用,语句,为之奈何,不正确,十之六,桓公问,明王之,中大夫,公贵,从公,吾民

2020-09-06 #故事阅读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

三峡,A.,B.,C.,D.,华歆,已纳,朱文公,蔡勉旃,句子,友人,意思,译文,戴震,王朗,王之,王欲舍,定华,优劣,千金,加点,参考答案,地点,文档,时间,评分标准,语句,诗人,孔子,现代汉语

2020-08-11 #故事阅读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01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试题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01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试题

移情,乡村,记忆,文物,气候,时间,参与者,正义,行为,青花瓷,情感,符号,原文,审美,人们,文章,乡愁,制度,材料,过程,问题,瓷器,莫高窟,不正确,主体,传统,游客,社会,传播,大众

2018-12-02 #故事大全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

史记,战国策,论语,汉书,韩非子,左传,庄子,三国志,后汉书,诸葛亮,赵策,人名,孔雀东南飞,官吏,忿恚,秦策,相国,学习态度,俸禄,出师表,宋史,皇帝,魏书,仁矜,伊尹,士庄,师说,文帝,李陵,王赵

2020-09-11 #故事会在线阅读

高考复习:语文文言文阅读 下列这些题目你会做吗

高考复习:语文文言文阅读 下列这些题目你会做吗

佳人,渡头,诗歌,秋雨,分析,上片,情感,形象,手法,沙鸥,燕归帆,创作,图景,对方,本题,环境,盛装,秋风,角度,词句,红蓼花,诗中,描绘了一幅,水茫茫,夜夜,不语,下片,作者,人物形象,作用

2012-02-27 #故事大全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 做题就不怕了!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 做题就不怕了!

史记,皇帝,战国策,汉书,三国志,刑罚,左传,赵策,陶渊明,有关,后汉书,论语,韩非子,诸葛亮,归有光,李朝威,柳毅传,韩愈,出师表,孔雀东南飞,赋税,史记·项羽本纪,人名,农历,官吏,国语,宋史,少数民族,庄稼,忿恚

2020-09-11 #短篇故事

得语文者得天下!浅看高考中的古文与广泛阅读的关系

得语文者得天下!浅看高考中的古文与广泛阅读的关系

传统文化,作文题,古文,全国,故事,龙隐,古诗词,语文,杜甫,林汉达,书院,历史,小说,文言文,故宫,著作,高考作文,中培,于庭,以弘,管仲,李清照,言文,范仲淹,连比,齐桓公,鲍叔,魏源,中出,中发

2012-07-27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