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古代选人用人:如何识人之短 扬长避短

时间:2020-09-06

识人用人的古代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51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南宋学者胡宏说:“治天下之乱者,必以知人为本。”如何从芸芸众生中识人用人,成为治国理政之关键要素。古人在识人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夫才能参差,大小不同”的个体差异和长短之势,这就为科学用人奠定了扎实基础,在具体用人过程中发扬其优势,规避其短处,扬长避短,让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管子》中说:“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这段话旨在强调要有识人之明,对所用之人扬长避短,最终必能做成事情。

雍正任用李卫

雍正为了整治康熙晚年以来风气日下、弊政日生、吏治日坏的社会环境,裁汰冗员,提倡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的官员,试图矫正不良官风。非科举出身的李卫通过捐资入仕,却得到雍正的赏识和重用,原因在于李卫干事雷厉风行、行而有效,这一特征切中了雍正整顿和改革吏治的初衷。李卫担任云南盐驿道时,积极治理百弊丛生的盐务,严格管理、严肃法纪,整顿盐务取得显著成效,由于政绩卓越,一直做到直隶总督。在直隶总督任期内,“卫尤长于治盗”,制定方案、周密部署、严追盗贼,“必尽得乃止”“以是所部乃无盗”。李卫为雍正实行实政作出巨大贡献,亦成为一代名臣。君臣际遇且宏图大展的成效来源于对李卫的赏识,“知卫才”,这里的“知”是对李卫工作能力优长的了解与洞悉。

然而,李卫并非完人,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和缺失。他对上级官员粗率无礼,对属下又比较刻薄。雍正知其长处而发扬光大,明其短处而进行批评教诲,使得其短处受到节制甚至得以改正。雍正“察卫尚气,屡教诫之”。当雍正得知李卫在云南做官,李卫令人制作“钦用”牌子挂在仪仗队中示众,过于张扬,雍正对其进行教诲:“尔其谨慎,毋忽!”“汝宜勤修涵养,勉为全人,方不负知遇。”李卫在雍正的教诲下,短处得以节制或改正,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封疆大吏。

李卫的长处

1.干事雷厉风行、行而有效。

2.任云南盐驿道时,严格管理、严肃法纪。

3.任直隶总督时,“卫尤长于治盗”,制定方案、周密部署、严追盗贼。

李卫的短处

1.非科举出身,捐资入仕。

2.对上级官员粗率无礼,对属下又比较刻薄。

3.过于张扬。

雍正的用人之道

1.雍正“知卫才”,对李卫工作能力优长的了解与洞悉。

2.雍正知其长处而发扬光大,明其短处而进行批评教诲,使得其短处受到节制甚至得以改正。李卫在雍正的教诲下,短处得以节制或改正,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封疆大吏。

管仲力荐五子

但凡能够青史留名的名臣,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鉴别出别人的优势之处,并使之来做工作以弥补自己的短处,最终促成整体事业的成功。齐桓公在鲍叔牙进言“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之后重用管仲。在管仲的帮助下,成就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大成就。成就霸业的基础是建立在国内和平、百姓安居乐业、综合国力提升之上,在这个基础上,抽出更多时间与其他诸侯国进行政治、外交、军事博弈,最后完成霸业。管仲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长和短板,并且做到扬长避短。

管仲的短板在于不能如专业人才那样施展专业技能,于是他向齐桓公推荐了五个人:“对各种朝班礼仪,我不如隰朋熟悉,请他来做大行吧;开荒种地,充分发挥地利,我不如宁戚在行,请让他来做司田吧;战场之上,能让兵车不乱,士兵不跑,让三军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吧;判案公正,不滥杀无辜,不冤枉好人,我不如宾胥无,请让他来做大理吧;敢于直谏,不畏权贵,不怕杀头,我不如东郭牙,请他来做大谏吧。”这种客观分析建立在管仲对五子专职才华在自己之上的判断上,他们正好可以补己之短。管仲的长处在于能够准确分析国内外形势,整体上制定决策,然后发挥其他人才的专长去推行决策,取得集体优势,并最终取得成功。

齐桓公正是看到了管仲总揽全局的相才,委以重任,发挥其长,成就一番伟业。而之后齐桓公也恰恰由于违背了他先前用人所长的原则,对于没有足够能力担任宰相一职的人员进行任命,结果齐国出现祸事。齐桓公在管仲病重期间去探望并请教管仲“群臣谁可相者”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拟选名单共有三人分别是易牙、开方、竖刁。深谙识人用人之道的管仲皆予以否定:“不可”,因为易牙“杀子以适,非人情”;开方“背亲以适君,非人情”;竖刁“自宫以适君,非人情”。不具备宰相之能的易牙、开方、竖刁在管仲死后,被齐桓公重用,结果“三子专权”。做事不符合人情的三个人担任要职,在重要岗位上一定会做出不符合人情事理的事情,这样的教训是深重的。

管仲的长处

1.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长和短板,并且做到扬长避短。

2.能够准确分析国内外形势,整体上制定决策,然后发挥其他人才的专长去推行决策,取得集体优势,并最终取得成功。

管仲的短处

不能如专业人才那样施展专业技能。

齐桓公的用人之道

齐桓公看到了管仲总揽全局的相才,委以重任,发挥其长,最终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大成就。

韩滉善用人之“短”

任长避短非常重要。如果让韩信去当谋士,让董仲舒去打仗,让陆贾去办案,恐怕谁也不会创立各自的功勋,所以“任长之道,不可不察”。能将人才的优长发扬光大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能够将人才的短处转化为长处,更值得借鉴。唐朝有一个大臣叫韩滉,有一天接待了一个别人推荐来求官的年轻人。在接待他的时候,这个年轻人表现出脾气古怪、不懂世故,然而却刚正不阿的特征。如果是别的官员考察这个年轻人,恐怕是不会录用的,因为这样性格和行为特征的人会经不起复杂多变的仕途磨练。可是,韩滉善于把这个官员的所谓“短处”转化为长处,从他的不通人情世故,看到他的铁面无私,于是韩滉派他去仓库当负责人。待他上任后,偷库盗库现象极少发生,该年轻人非常称职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韩滉精通识人用人中的长短之道,更难能可贵的是将“短”转为“长”,发扬人才的长处。

韩滉善用人之“短”

有一天接待了一个别人推荐来求官的年轻人。在接待他的时候,这个年轻人表现出脾气古怪、不懂世故,然而却刚正不阿的特征。韩滉善于把这个官员的所谓“短处”转化为长处,从他的不通人情世故,看到他的铁面无私,于是韩滉派他去仓库当负责人。待他上任后,偷库盗库现象极少发生。

本文来源:学习时报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古代选人用人:如何识人之短 扬长避短”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几则小故事透露古代识人用人注重扬长避短

几则小故事透露古代识人用人注重扬长避短

李卫,管仲,雍正,人才,短处,长处,齐桓公,用人,优势,年轻人,特征,云南,吏治,短板,过程,长短,分析,东郭牙,代名臣,胡宏,司田,宁戚,尔其,扬光大,汝宜,王子城父,行实政,董仲舒,陆贾,韩信

2020-09-06 #故事阅读

《三国演义》当中的用人和识人之术 一字千金 学会终身受益

《三国演义》当中的用人和识人之术 一字千金 学会终身受益

用人,孙权,诸葛亮,刘备,周瑜,曹操,鲁肃,个人,才能够,人才,关羽,魏延,吴国,属下,成就,笔者,吕蒙,事业,内容,微风,时候,蜀国,交流,工作,希望大家,对自己,有许多,所以说,最重要,来帮助

2015-05-10 #短篇故事

一位合格的现代企业领导应当懂得取长补短 以长制短的用人原则

一位合格的现代企业领导应当懂得取长补短 以长制短的用人原则

特长,用人,领导,领域,性格,扬长,发展,作用,这种人,人才,技能,长处,新特,变化,优点,优势,缺点,企业领导,不足之处,扬长避短,原则,京东,会用,优缺点,和顺,小事,峰值,才干,特征,方面

2015-04-19 #长篇故事

从经典故事学用人之道

从经典故事学用人之道

历史,魏文侯,故事,用人,这本书,西门豹,身边人,机缘,卫侯,大才,大棋局,人才,县令,天时,官印,将才,政绩,智慧,结果,陈家兴,人和,新时代,卫国,原话,原因,古今,史籍,国君,地方,地利

2020-05-28 #故事会

从经典故事学用人之道——《历史大棋局》一书创作体会

从经典故事学用人之道——《历史大棋局》一书创作体会

历史,魏文侯,故事,用人,这本书,西门豹,身边人,机缘,卫侯,大才,大棋局,人才,县令,天时,官印,将才,政绩,智慧,结果,人和,新时代,卫国,原话,原因,古今,史籍,国君,地方,地利,天下

2020-05-28 #故事会

从经典故事学用人之道——《历史大棋局》一书创作体会

从经典故事学用人之道——《历史大棋局》一书创作体会

历史,魏文侯,故事,用人,这本书,西门豹,身边人,机缘,卫侯,大才,大棋局,人才,县令,天时,官印,将才,政绩,智慧,结果,人和,新时代,卫国,原话,原因,古今,史籍,国君,地方,地利,天下

2020-05-29 #长篇故事

阿留传古文阅读题答案 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启示?

阿留传古文阅读题答案 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启示?

作者,用人之道,长处,幼苗,一番话,世人,世道,因材,问题,采纳率,文章,心情,短处,启示,后一段,就是你,每个人都有,扬长避短,表达了

2020-08-04 #经典故事

茶之得甘泉 犹人之得仙丹。古代名人鉴水的3个故事 你听过吗?

茶之得甘泉 犹人之得仙丹。古代名人鉴水的3个故事 你听过吗?

苏轼,王安石,中峡,妙玉,王安,滋味,玉泉,趣事,乾隆,宝玉,故事,水质,泉水,瞿塘,雪水,水的重量,冯梦龙,曹雪芹,段时间,石鉴,石笑,陆羽,好茶,茶业,赐名,味道,专栏,两岸,个人,乾隆皇帝

2010-06-30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