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历史七年级上册

时间:2020-09-07

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的小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688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4 分钟。

(2)距今年代: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学点2: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是一个很大的洞穴堆积。

(2)生活年代:距今七十万至二十万年。

(3)体质特征:北京人头部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是,手脚分工明显,能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他们的脑容量比现代猿大一倍多,比现代人略小,上肢发展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手是主要的劳动器官,发展较快,变得轻巧灵活;下肢骨比较接近现代人,下肢用来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这些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生产工具: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石器与天然石块的区别就是石器是经人打制的工具。

(5)北京人的用火情况: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

学点3:山顶洞人

(1)山顶洞人的发现:距今一万八千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

(2)体貌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前额隆起,眉骨低平,嘴部后缩,有了下巴。脑容量达到现代人的平均水平。山顶洞人的体貌形态上的原始性质完全消失,可以说,与现代人没有差别。

(3)生产和生活: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山顶洞人居住在洞穴里,生活方式除了采集与狩猎外,还会捕获水生动物。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和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共同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点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发现情况: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距今七千年。

(2)历史地位: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

(3)生产工具: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4)生产情况: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开始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5)生活情况: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开掘水井,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学点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发现情况:发现于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距今五六千年。

(2)历史地位: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

(3)生产工具:半坡原始民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他们使用磨光的石刀和木制的耒耜、骨制箭头、鱼钩、鱼叉等。

(4)生产情况:半坡原始居民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使用骨制箭头、鱼叉、鱼钩打猎捕鱼。他们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已经会纺线、织布、制衣。

(5)生活情况:半坡原始居民的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

学点3:大汶口原始居民

(1) 距今五千年,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是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2)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石镰、石锄等,陶器有黑陶和白陶。

(3)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已经出现。

第3课 华夏之祖

学点1:黄帝——“人文初祖”

(1)黄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了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2)“人文初祖”:后人称黄旁为“人文初祖”。反映了后人对华夏始祖黄帝的尊敬。至今,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学点2: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的传说:尧、舜、禹都是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都征得各部落首领的同意,经民主推选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这个时代也是传说中的“天下为公”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部落联盟首领尽管有一定的权势,但重大事件,还得征询四方首领的意见。

(2)“家天下”的出现“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的必然。

“禅让制”的传说反映了原始部落联盟首领选举过程中的民主制度。“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在禅让制下,也有矛盾和斗争,特别是到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也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矛盾和斗争也更加尖锐。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学点1: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成为夏王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夏朝的统治中心地区:相传 ,禹把都城建在阳城。统治中心在今天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禹的部落是夏族,称有崇氏。禹继承王位后,在有崇部落活动中心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都城——阳城(河南登封),后迁往阳翟(河南禹州)。考古学家在河南登封和禹州地区发掘了一批遗迹,认为今河南登封王城岗古城遗址就是禹都阳城遗址。

(3)夏朝的国家机构:夏朝修建了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夏朝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私有制的出现,政治上也必然进入“天下为家”的阶级社会,这是进步的历史现象。这种进步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的基础上的,是一种“野蛮的进步”。

(4)夏朝的灭亡: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暴统治激起平民和奴隶的反抗。趁夏王朝衰落之际,商部落首领汤起兵伐夏,历晚四多年的夏朝灭亡。

学点2:商汤灭夏和武王代纣

(1)商汤灭夏: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攻夏,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2)盘庚迁殷:盘庚迁到殷后,都城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为殷商。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纣王在牧野激战。纣王大败后自焚,商朝灭亡。

(4)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学点3: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纳贡,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3)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学点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艺术:①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②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③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2)“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盛行的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3)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早期,就有烧制瓷器的瓷窑。夏、商、周时期,玉器制造业很兴盛。玉器雕刻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我们通常称

学点2: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农业的发达: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业已经相当发达。当时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有稻、黍、粟、麦、豆,也就是后代所称的“五谷”。在长期艰苦的农业劳动中,奴隶们培育出了多种农作物。那时候农业上已经知道了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畜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粮食产量的增加,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后世的主要家畜种类当时已经具备,在商朝,还建有牧畜圈栏。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商王祭祀祖先,一次就杀掉成千上百头牧畜作为“牺牲”。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畜牧业的发达。牲畜除食用外,还用来驾车。

(3)商业的发展:商周时代商业、交通发达,商都很繁华,做买卖的人很多。西周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

农业、牲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学点1:春秋争霸

(1)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争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2)齐桓公的霸业:周王室衰微,给诸侯争霸创造了机会。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积极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齐国国富兵强。对外,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扩充疆界。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承认其霸主地位。

(3)晋、楚争霸:①晋文公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那时楚国势力已发展到黄河流域。②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从此,晋文公成为中原的霸主。③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后来,楚庄王打败晋军,做了中原霸主。(4)争霸战争的影响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

学点2: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战国初年,晋国被世代执掌政权的卿大夫韩、赵、魏三大家族瓜分,晋国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史称“三家分晋”。稍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历史上称做“田氏代齐”。春秋以来一直存在着楚、燕、秦三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2)主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乱频仍。而贯穿整个时代的是奴隶制度的没落和消亡,各国纷纷变法,新兴的地主阶级异军突起,封建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日趋繁荣。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学点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铁农具的使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更广。

(2)牛耕的使用: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成为生产力提高的标志。

学点2:著名的都江堰

(1)战国时,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由于铁制工具的出现,能够大规模地开沟挖渠,所以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魏国开凿了有名的大运河——大沟。后来又延伸了大沟运河,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鸿沟。战国时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2)都江堰修的修建: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学点3:商鞅变法

(1)变法背景: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2)变法的内容:①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商鞅变法的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在理解商鞅变法的作用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①要在“富强”两个字上着眼。变法以后,秦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这是富;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加强,这是强。总的说来,秦国很快成为国富兵强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后来秦灭六国的基础。②要抓住“封建”这个性质。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发展的是封建经济,确立的是封建制度,变法以后的秦国成为一个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学点1:文字的演变

(1)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上古结绳记事”,战国时期流行黄帝时代“仓颉造字”的传说。

(2)甲骨文: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一种文字。最早发现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甲骨文发展起来的。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在45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有1700字。甲骨文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

(3)汉字的演变:商周时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为“钟鼎文”“铭文”。金文比甲骨文规范。西周晚期,金文被整理成为一种新的样式,称为“大篆”。

学点2: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1)天文成就:夏朝时我国最早记录了流星雨和日食。《诗经》中记载的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并记下了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2)历法成就:相传我国夏朝就有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商朝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测出一年24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3)医学成就:名医扁鹊与四诊法。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扁鹊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经验。

学点3:屈原和“钟鼓之乐”

(1)《离骚》:《离骚》是屈原采用楚国的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的代表作。作品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感情澎湃激越,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2)春秋战国盛行的“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州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学点1: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大思想家孔子: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2)大教育家孔子:兴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延续了两千多年。②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③注重学习态度和思想品德的教育。

(3)孔子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孔子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并将《诗经》《尚书》《春秋》等六部文化经典作为教材,经常和学生探讨问题,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学点2:思想家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老子学说的集大成著作是《道德经》,亦称《老子》。思想主张: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思想影响:老子的学说对后来中国教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唯物与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学点3: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儒家: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仁政”;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老子认为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墨家:“兼爱”、“非攻”。

法家:非韩非反对“仁政”、提倡“法治”、中央集权。

兵家:孙武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膑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著有《孙膑兵法》。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学点1:秦统一六国

(1)统一条件①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发展,给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②长期的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③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成为中国境内巩固的核心民族,有利于统一。④春秋、战国长期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为统一打下了基础。⑤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的国家。秦王蠃政的雄才大略。

(2)统一国家的建立。

(3)秦统一的意义:在我国古代史上,秦王朝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的2000多年里,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仍避免不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第二,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人民可以相对安定地生活和生产。学点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王赢政兼并六国后,秦始皇为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宣布自己成为统一国家的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

(2)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主要官职。

(3)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4)作用:通过这些措施,皇帝就把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郡县制推行,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学点3:统一的措施

(1)经济方面: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2)文化方面:秦朝还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不规范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3)思想方面: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意义统一文字,使先秦古字结构得到简化和定型,这对推行法令、传播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统一货币,克服了过去货币不统一的混乱状态,便利了各地的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统一度量衡,对消除各地分立势力的影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统治,有利于统一,但却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负面影响远远大于积极作用。秦始皇焚书坑儒,不仅使先秦的重要典籍遭到破坏,同时也给春秋战国以来思想领域蓬勃的自由思索精神以致命的打击。堵塞了秦代学术自由探讨之路,阻碍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文化整合的进程。 学点4:长城和开发南疆

(1)反击匈奴,北筑长城:秦始皇命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那里垦田戌边。还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这就是“万里长城”。(2)开发南疆,兴修灵渠: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东南、两广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两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3)秦朝疆域:秦朝疆域广,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至南海。秦是我国历史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秦长城修筑的意义和长城蕴含的历史文化。长城的悠有利于防止匈奴南方侵扰,保证了北部边疆的稳定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是一种积极防御的策略。雄伟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秦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现在我国的长城已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学点1:秦的暴政

(1)繁重的徭役:秦始皇为修筑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再加上修长城、修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沉重的赋税: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3)残酷的刑法: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

(4)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学点2:陈胜、吴广起义

(1)大泽乡起义。

(2)张楚政权的建立:起义军攻占陈之后,建立了政权,号“张楚”,陈胜自立为王。

(3)起义军进军咸阳和失败:张楚政权建立后,陈胜派主力向咸阳进攻,一直打到咸阳附近近。

(4)起义的历史意义: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起义虽然前后只有六个月的时间,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政权,在历史上首次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②陈胜、吴广敢于揭竿而起的革命首创精神、“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思想、“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英雄气魄,在中国历史上闪烁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学点3: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1)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

(2)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夏,项羽的军队渡过漳水,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最终项羽的军队以少胜多,战胜秦军主力。

(3)刘邦入关中与秦朝的灭亡: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另一支反秦主力军是刘邦率领的起义军。当项羽的起义军在巨鹿大战秦军主力的时候,刘邦率军队从南边向西急进,由于项羽在北方牵制了秦军主力,所以刘邦进军非常顺利。刘邦率大军攻占咸阳,秦朝灭亡。

(4) 西汉王朝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学点1:文景之治

(1)汉初的“休养生息”:原因是西汉建立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汉高祖接受大臣的建议,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文景之治: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奉行以安民为本的方针,创造安定的局面,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

学点2:汉武帝的大一统

(1)背景:经过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刘彻当政时期,人口增殖,经济富庶,国家强盛,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阶段,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时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学点3:东汉的统治

(1)王莽夺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光武帝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3)东汉的衰落。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进步

(1)治理黄河和水利建设:汉武帝时期,下令治理黄河,并亲临现场。经过这次治理,有80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的水灾。到西汉后期,黄河又决口,直到东汉景帝时,王景率领几十万民工,在黄河下游千余里进行堵口、筑堤、修渠等一系列工程,从此黄河800年没发生大的决口和改道。武帝时期,重视大规模的水利兴修。在关中郑国渠南岸开凿六辅渠和白渠,从而使该地区的农业获得巨大发展,使关中地区成为西汉稳固的统治中心。

(2)农业的发展:①西汉的犁耕安装了一个突破性的新装置——犁壁,犁壁的发明,使犁既能翻土,又能碎土,还能起垅。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这一发明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②牛耕普遍采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的变化,反映了犁在进步,人驾驭耕牛的技术提高了。耧车的使用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提高了耕作效率。③西汉的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使用,据记载中说,使用它使播种速度有了明显提高。北方普遍种植小麦,南方多种水稻。黄河中下游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桑,还出现了“千亩桑麻”的大规模经营。学点2: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丝织技术的提高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提花机,而且染色的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中原地区生产的丝绸,不仅为国内各族人民喜爱,也为外国人叹服。

(2)冶铁技术的进步汉朝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汉代铁兵器逐步代替青铜兵器。为了增强炼铁能力,提高炼铁技术,我国在春秋时期就发明了鼓风冶铁技术。特别是到了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这一技术比欧洲早1000多年,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学点3: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1)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第一、统一铸币汉初币制混乱,铸币权不统一,政府、郡国铸币,私人也大量盗铸,货币价值与实际重量不一致。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取消郡国铸币权,由国家统一铸造。新的五株钱大小、式样一致,重量足够,做工精巧,币值得以长期稳定,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把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货币统一后,封建国家的经济力量得到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也进一步得到经济上的保证。第二、盐铁专营汉政府下令把盐铁收归中央,设置盐铁丞相,总管全国盐铁事业,在各地设置盐铁官署,组织开矿冶炼、铸造器物及销售,控制了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食盐官营的办法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规模巨大、资金雄厚的盐铁官营增加了财政收入,抑制了商人势力,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并且对我国冶铁炼钢技术的发展与推广起了巨大作用。(2)商业的繁荣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规模宏大,人称东西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学点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匈奴族在蒙古草原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徒。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国家。

(2)匈奴的发展:①畜牧业兴旺发达②冶铸业发展起来:匈奴自战国时代就已进入铁器时代,铁器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③开始垦田种谷: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逐渐掌握了汉族的生产技术,在一些地区发展农耕事业,开始垦田种谷。

学点2: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1)汉初的和亲政策汉朝初年,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

(2)汉武帝反击匈奴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经过漠北战争的沉重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学点3:昭君出塞

(1)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其中一部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并同汉订立和好盟约。

(2)昭君出塞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自愿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点1:张骞通西域

(1)汉初的西域:西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控制。

(2)张骞出使西域:①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物产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来往。②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③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完成了探索沟通西域的历史使命,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从此天山南北成为中西交通的桥梁,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日趋密切。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不断传入西域,丝织品、漆器等精美手工艺品大量向西域行销,对西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西域人民也把繁殖和饲养牲畜的方法、种植瓜果蔬菜和豆类的栽培技术传到了中原地区,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3)西域都护的设置: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虽然与汉朝建立了联系,但仍受到匈奴的控制。为了供应往来的使者,汉朝便在渠犁、轮台等地驻兵屯田。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期就已经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学点2: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开通时间在张骞出使西域后。路线是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开辟了海上贸易交通要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中国和欧洲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方的音乐、舞蹈、雕塑、佛教等通过此路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纺织、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制瓷等技术也通过此路传向西方,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学点3:班超经营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目的: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经过: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意义: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2)东汉与大秦的交往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虽然没有到达大秦,但却熟悉 了沿途的地理情况和风土人情,为以后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探索开辟欧亚交通的人。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到中国,这是我国史书上记载的中国同欧洲的第一次联系。所以中国历史上与欧洲第一次直接的交流是大秦王派使者来到长安。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学点1: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西汉发明了造纸术:据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西汉时,我国就发明了造纸术,西汉早期的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3)造纸术发明的意义: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的杰出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播到朝鲜、日本、阿拉伯国家、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学点2:《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1)《九章算术》:内容:全书分为九章,汇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它的叙述方式以归纳为主,先给出若干例题,再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全书系统总结了先秦到东汉初期的数学成就,记载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还总结出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是当时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成果。意义:《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书中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至东汉初期的数学成就,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在古代数学的发展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它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

(2)地动仪: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学点3:华佗和张仲景

(1)神医华佗:华佗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了“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进行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2)“医圣”张仲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张仲景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他为“医圣”。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学点1: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①起源地: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②传入时间: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③影响: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①兴起: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②发展:道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因此,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③影响:道教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科技、民间风俗等都有很大影响,对我国文化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学点2:王充和《论衡》

(1)背景: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2)东汉思想家王充写了《论衡》一书,阐述了其唯物主义思想。

(3)意义:王充在反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他不只用唯物的观点说明世界的构造、生成,而且进一步说明了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关系。他的形神关系学说,直接打击了当时的鬼神迷信思想。他的积极战斗精神,为后来的唯物论者树立了榜样。王充的唯物思想,把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学点3:司马迁和《史记》

(1)人物简介: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他经过十年努力,写成史学巨著《史记》。

(2)《史记》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史记》评价:《史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述,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鲁迅因此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学点4: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秦陵兵马俑的价值和发现意义:秦汉时期,雕塑艺术水平很高,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杰出代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秦陵兵马俑具有极高的雕塑艺术水平,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学点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黄河流域一带军阀割据,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原因:占据河南的曹操,垦荒屯田,实力不断增强。占据河北的袁绍,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

(3)经过: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双方军队在官渡对峙。曹操夜袭袁绍军粮重地鸟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大败袁军。

(4)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学点2:赤壁之战

(1)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开始把矛头指向南方,准备乘胜统一全国。江南的刘备和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2)经过:孙刘联军在赤壁一带与曹军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

(3)意义:赤壁之战是继官渡之战后,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从此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初步格局。

学点3:三国鼎立的形成

(1)初步形成: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占据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2)正式形成: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3)影响:三国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点1: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建立与统一: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量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2)西晋争夺皇位的战争。

(3)“五胡”内迁: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4)西晋灭亡: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学点2:淝水之战

(1)东晋的建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那时候,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2)前秦统一黄河流域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了前秦政权,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3)淝水之战383年,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在淝水对峙,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4)南朝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东晋以后,南方先后经过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它们都以东晋都城建康为都城,因此称为“南朝”。

学点3: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江南地区社会生活安定: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南迁: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南渡的人民给江南地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与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南北方人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

(2)江南开发的表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稻田里开始施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3)江南开发的重点区域:长江中下游一带农业发展迅速,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4)江南开发的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江南的土地资源得到开发的情况:劳动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土地的大量开垦。一是开发山区。往往是两山之间的开阔地首先得到开垦,种植果木等经济作物,称为山垄田;二是围湖造田。在湖泊沼泽的低洼之地周围筑起长堤,把水引向河渠,使湖泊沼泽干涸,然后开辟种庄稼。这种田被称为湖田,遍布于太湖、洞庭湖、鄱阳湖流域以及会稽一带。湖田有腐烂的有机物,十分肥沃,又便于灌溉,特别适宜于种植水稻。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点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十六国后期,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北魏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进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至此,十六国时期结束。

(2)北方的民族融合:那时候,黄治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交往频繁,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学点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迁都洛阳: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2)洛阳的繁华: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洛阳的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的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

学点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改革措施:①学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改穿汉族服装。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改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同汉人通婚,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学汉法。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改革的意义:①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更好地吸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以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②孝文帝的改革,加快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汉化即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北方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明;同时,少数民族勇武的素质也影响了汉族人,可以说他们给中原一带的文明带来了新的血液和新的活力。③这场改革对社会的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传统的汉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3)北魏分裂和北朝的更替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学点1:祖冲之和圆周率

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学点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写有《齐民要术》一书。

(2)《齐民要术》内容: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介绍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如农林牧副渔的方法。地位: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学点3:郦道元和《水经注》《水经注》

(1)作者: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2)内容:以全国水道系统为主,详细地记叙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风俗等。

(3)地位: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学点1: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1)书法:①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②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书法的特点: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书法的代表:《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著名画家很多,以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他一生创作的画很多,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学点2: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

(1)佛教的盛行:由于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毫无保障的情况下,希望精神上得到解脱。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也大力宣传佛教。

(2)反佛、灭佛:佛教盛行,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

(3)范缜的《神灭论》:内容: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主要观点: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了,精神也随之消失了。 学点3:辉煌的石窟艺术

(1)社会背景: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年,人民痛苦不堪,容易接受宗教;加上统治者的支持,佛教空前盛行。佛教寺院拥有政治、经济势力,同佛教有关的建筑、石窟艺术也得到迅速发展。

(2)典型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石窟里雕刻着数量惊人的大小佛像,周围石壁上满刻着浮雕。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优点。

(3)重要价值:石窟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宝库,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生命和智慧的结晶,给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增添了新的瑰宝,成为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世界历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历史七年级上册”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七年级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

七年级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

历史,问题,好评,试卷,有哪些,期中考试,樱桃,小蛮腰,上册,中亚,人教版,地址,大学,杨柳,民族,英雄,蒙古,试题,题目,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民族,好成绩,希望你,学生们,唐孟,吉鸿昌,岳飞,文天祥,张学良

2020-09-06 #短篇故事

七年级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

七年级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

历史,问题,好评,试卷,有哪些,期中考试,樱桃,小蛮腰,上册,中亚,人教版,地址,大学,杨柳,民族,英雄,蒙古,试题,题目,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民族,好成绩,希望你,学生们,唐孟,吉鸿昌,岳飞,文天祥,张学良

2020-09-06 #短篇故事

七年级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

七年级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

历史,问题,好评,试卷,有哪些,期中考试,樱桃,小蛮腰,上册,中亚,人教版,地址,大学,杨柳,民族,英雄,蒙古,试题,题目,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民族,好成绩,希望你,学生们,唐孟,吉鸿昌,岳飞,文天祥,张学良

2020-09-07 #故事阅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历史知识,世界历史,专辑,孩子,喜马拉雅,频道,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故事,儿童故事,历史典故,可以了解,您可以,在线收听

2020-09-06 #长篇故事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学生,能力,历史,教学,教材,知识,单元,分析,发展,活动,本学期,培养学生,内容,目标,线索,人物,课时,综合,教师,文化,社会,难点,统一,教学计划,上册,初一,同学,重点,历史发展,思维

2020-05-29 #故事阅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学生,能力,历史,教学,教材,知识,单元,分析,发展,活动,本学期,培养学生,内容,目标,线索,人物,课时,综合,教师,文化,社会,难点,统一,教学计划,上册,初一,同学,重点,历史发展,思维

2020-05-30 #小故事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学生,能力,历史,教学,教材,知识,单元,分析,发展,活动,本学期,培养学生,内容,目标,线索,人物,课时,综合,教师,文化,社会,难点,统一,教学计划,上册,初一,同学,重点,历史发展,思维

2020-05-29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学生,能力,历史,教学,教材,知识,单元,分析,发展,活动,本学期,培养学生,内容,目标,线索,人物,课时,综合,教师,文化,社会,难点,统一,教学计划,上册,初一,同学,重点,历史发展,思维

2020-09-07 #故事阅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学生,能力,历史,教学,教材,知识,单元,分析,发展,活动,本学期,培养学生,内容,目标,线索,人物,课时,综合,教师,文化,社会,难点,统一,教学计划,上册,初一,同学,重点,历史发展,思维

2020-09-06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