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神农尝百草的中国神话故事

时间:2020-09-12

神农什么神话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455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神农辨药尝百草的故事,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而这个民间故事流传着好几个版本,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神农尝百草的民间神话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神农尝百草故事版本一

太古时候,人们没啥吃,靠捋草籽、采野果、猎鸟兽维持生活。有时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中了毒,重时就被毒死。人们得了病,不知道对症下药,都是硬挺,挺过去就好了,挺不过去就死啦。神农帝为这事很犯愁,决心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有一回,神农的女儿花蕊公主病了。茶不思,饭不想,浑身难受,腹胀如鼓,咋调治也不见轻,神农很作难,想想,抓了一些草根、树皮、野果、石头面面,数了数,共十二味,招呼花蕊公主吃下,自己因地活忙,就走了。花蕊公主吃了那药,肚子疼得象刀绞。没大一会儿,就生下一只小鸟,这可把人吓坏了。都说是个妖怪赶紧把它弄出去扳了。谁知这小鸟通人性,见家人咯烦它,就飞到地里寻神农。

神农正在树下打瞌睡,忽听: 叽叽,外公!叽叽,外公! 抬头一看,是一只小鸟。嫌它吵人心烦,就一抡胳膊: 哇嗤 的一声,把它撵飞了。没多大一会儿,这小鸟又飞回到树上.又叫: 叽叽,外公!叽叽,外公! 神农氏觉得怪气,拾起一块土圪垃,朝树上一扔,把它吓飞了。又没多大一会儿,小鸟又回到树上,又叫: 外公,叽叽!外公,叽叽! 神农一犯思想,听懂了,就把左胳膊一抬,说: 你要是我的外甥,就落到我的手脖上! 那小鸟真的扑楞楞飞下来,落在神农的左手脖上。神农细看这小鸟,浑身翠绿,透明,连肚里的肠肚物什也能看的一清二楚。神农一出嘴,这小鸟接过量口唾沫星儿咽了。嘿,这唾沫是咋咽到肚里的也看的清清楚楚。神农高兴透了。神农托着这只玲珑剔透的小鸟回到家,家里人一看,吓得连连回退,说: 快扳了,妖怪,快扳了 神农笑哈哈地说: 这不是妖怪,是宝贝哟!就叫它花蕊鸟吧! 神农又把花蕊公主吃过的十二味药分开在锅里熬。熬一味,喂小鸟一味,一边喂,一边看,看这味药到小鸟肚里往哪走,有啥变化。自各儿再亲口尝一尝,体会这味药在自己肚里是啥滋味。十二味药喂完了,尝妥了,一共走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

神农托着这只鸟上大山,钻老林,采摘各种草根、树皮、种子、果实;捕捉各种飞禽走兽、鱼鳖虾虫;挖掘各种石头矿物,一样一样的喂小鸟,一样一样的亲口尝。观察体会它们在身子里各走哪一经,各是何性,各治何病。可哪一味都只在十二经脉里打圈圈,超不出。天长日久,神农就制定了人体的十二经脉和《本草经》。神农想想,还不放心,就手托这只鸟继续验证,他来到太行山,转游了九九八十一天,来到小北顶神农坛,捉全冠虫喂小鸟,没想到这虫毒气太大,一下把小鸟的肠打断,死了。神农真后悔,极悲痛,大哭一声。哭过,就选上好木料,照样刻了一只鸟,走哪带哪。后来,神农在小北顶两边的百草洼,误尝了断肠草而死。在百草洼西北的山顶上,还有一块像弯腰搂肚的人一样的石头,都说是神农变的。

为了纪念神农创中医,制本草,人们把小北顶改名为神农坛,并在神农坛上修建神农庙。庙里塑了神农像,左手托着花蕊鸟,右手拿着药正往嘴里送。每天都有很多人观看神农坛风光,瞻仰神农塑像。

神农尝百草故事版本二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

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

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 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

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 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

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 望农亭 。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 木城 。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

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 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 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

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 神农架 。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 留香寨 。

神农尝百草故事版本三

远古的时候,人们吃野草,喝生水,食用树上的野果子,吃地上爬行的小虫子,所以常常生病、中毒或是受伤。神农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保障有足够的生活资料。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他常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像牛一样,辛辛苦苦为人类服务。人类跟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一事。可是,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好,只能挺到死亡为止。这类事情被神农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医问卜,但他也没有治疗疾病的办法。于是,他便与不少人商讨,怎样才能把人们患的疾病治好,使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他想了很多办法,如火烤水浇、日晒、冷冻等等,虽然能使某些疾患的症状有所缓解,但效果却不理想。有一天,神农来到山西太原金冈一带,品尝草木,发现草木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他就将带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吃,这个人的咳嗽立刻减轻不少;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有病的人吃,这个人的肚子就不疼了。

神农尝百草故事版本四

原文: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神农氏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族,而医道自此始矣。

译文:上古先民有病,但还没有发明医药。神农氏开始尝遍百草的滋味,体察百草寒、温、平、热的药性,辨别百草之间像君、臣、佐、使般的相互关系。曾经一天就遇到了七十种剧毒,他神奇地化解了这些剧毒。于是就用文字记下药性用来治疗百姓的疾病,我国的药医事业从此诞生了。

神农尝百草主人公简介

神农出世

在女娲补天之后,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又有神农氏生于姜水之说,姜水在今宝鸡境内,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炎帝和神农氏是否为一人的争议,应是在神化他们时弄混了,袁珂先生把其列为一人;再《礼记》据此又称神农为烈山氏,盖皆因其行多名号所致,出生了一个小孩。说来奇怪,在他刚出世,石洞周围自然涌现了九眼井,这九眼井里的水彼此相连,若取其中一眼之水,其它八眼皆会波动起来。这个孩子天生异相,身体是透明的,五脏六腑清晰可见,头上长有两只角,牛头人身。看到的人们都说这是天神下凡,九眼井是他带来的吧。于是在他长大后,大家推举他为部落首领,因为他们居住在炎热的南方,就自称炎族,称他为炎帝。有一次炎帝看见一只红色的鸟衔着一串像种子的东西,炎帝看见鸟儿把它吐了出来,炎帝拾起来,鸟儿围住他飞了三圈,又唧唧啾啾地叫了一阵飞走了。炎帝认为这是天帝派红鸟送来的食物种子,便把种子埋在土里。又用木头制成耒耜,教人们松泥土,并掘井灌溉禾苗。这年秋天,一大片禾苗成熟了。人们多高兴呀!大家感念炎帝的功德,都称炎帝为神农。这样周边的部落又称炎帝部落为神农部落,而称他为神农氏,即农业部落的首领。 氏 的原意是一种神祇,在原始社会代表部落首领的公用称呼,只是后世的学者将其解释为神祇,这和后来兴起的中国神话学有关。

神农氏为五氏出现以来的最后一位神祇,中国诸神创世造人,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谷、豢养家畜、种地稼穑等等一切为人民生活所做的准备全部完成了,中国神话时代结束,传说时代到来。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耜,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德称氏,故为炎帝,尊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中国农业之神。

三湘四水

三湘四水,曾是远古中华民族创始人 炎帝神农氏的领地。炎帝神农氏在此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织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以怡民情;首辟市场,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完成了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田耕的历史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跨越。

炎黄子孙

炎帝率领众先民战胜饥荒、疾病,使中华民族脱离了饥寒交迫、患病无医无药、颠沛流离的日子。过上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药医,并且能上市场、听音乐、唱丰年的日子。今天,海内外亿万人民皆以炎黄子孙自谓。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中国神话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神话故事之神农尝百草

中国神话故事之神农尝百草

烈山,炎帝,神农氏,责任编辑,石洞里,三皇,传说,人身,人们,五谷,农业,外形,勤劳勇敢,搜狐,牛头,神农,部落,贡献,鸟儿,中国神话故事,神农尝百草,出生在,因为他,居住在,有一次,查看更多,长大后,部落首领,又称

2020-09-15 #故事会

神农尝百草的中国神话故事

神农尝百草的中国神话故事

神农,炎帝,小鸟,人们,臣民,神农氏,臣民们,五谷,外公,百草,花蕊,黎民百姓,神农尝百草,办法,种子,尝百草,疾病,百姓,肚里,部落,木杆,小北,公主,十二经脉,故事,峡谷,摇摇头,时候,灵芝草,神祇

2020-09-16 #故事大全

神农尝百草的中国神话故事

神农尝百草的中国神话故事

神农,炎帝,小鸟,人们,臣民,神农氏,臣民们,五谷,外公,百草,花蕊,黎民百姓,办法,种子,神农尝百草,疾病,百姓,肚里,部落,木杆,小北,尝百草,公主,十二经脉,妖怪,峡谷,摇摇头,灵芝草,药性,神祇

2020-09-14 #故事大全

《中国神话故事——神农尝百草》读后感

《中国神话故事——神农尝百草》读后感

神农,炎帝,发现了,这本书,神农尝百草,这个故事,五谷,人们,人民,感觉,叶子,婴儿,教具,故事,精神,险阻,中国神话故事,不畏艰难,历尽艰辛,勇于探索,自我牺牲,小泉,烈山,神农氏,石洞里,上帝,主人,事情,书后,仙草

2020-09-16 #故事阅读

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故事

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故事

炎帝,神农,神农氏,人们,部落,农氏,烈山,神农尝百草,广之野,传说,神话故事,烈山氏,部落首领,东西,天帝,女娲补天,石洞里,五谷,功绩,地方,礼记,鸟儿,为了纪念,有一次,长大后,不死鸟,又称,中国,后世,小叶

2020-09-12 #故事阅读

神农尝百草中国传统神话人物传说故事手绘彩色插图图片免抠png素材

神农尝百草中国传统神话人物传说故事手绘彩色插图图片免抠png素材

格式,神话,素材,设计,盒子,神话故事,软件,服务,中国传统,神农尝百草,神话人物,设计素材,传统,图片,冷门,大全,神农,背景,美的,问题,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国神话故事,传说故事,会采用,彩色插图,作品中,使用中,可以提供,...

2020-09-14 #故事大全

上古传说之女娲补天 神农尝百草我的第一套最美中国神话绘本书评

上古传说之女娲补天 神农尝百草我的第一套最美中国神话绘本书评

故事,女娲补天,神农氏,女娲娘娘,人们,女娲,小时候,画家,精神,黑龙,炎帝,上衣,传说,人间,人物,传奇,仁爱,光影,先民,兽皮,典型,凤凰,名头,医病,唯美,天空,大火,大人,头生,女子

2020-05-31 #短篇故事

神话传说神农尝百草 怎么判断草的药性呢?非常的神奇

神话传说神农尝百草 怎么判断草的药性呢?非常的神奇

神农,人们,炎帝,神农尝百草,传说,水晶,茶叶,神农氏,肚子里,人类,故事,时代,植物,肚子,因为他,丹雀,得中,不一般,九穗禾,中华民族,东西,世代,中医,祖先,人身,中国,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勤劳勇敢,农耕

2011-12-07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