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大年30的来历

时间:2020-09-15

大年来历由来传说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61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晚上,称“除夕”,又称“除夜”。 有时也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亦称“除日”、“大除”、“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大年三十”。由于农历有大月小月之分,所以除夕可以是十二月三十日,也可以是十二月二十九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王安石《元旦》)。除,谓光阴过去,引申为交替;夕,谓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意为旧岁至此夕而结束,第二天即为新岁。 周代有击鼓迎神以驱除疫疠之鬼的风俗,谓之“逐疫”。时间虽然不都在岁末(有时在腊日,有时在立春日),但也可以看作是开了后来除夕风俗的先河。东汉应劭《风俗通》:“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唐代诗人孟郊《弦歌行》对“逐疫”有具体描述:“驱傩击鼓吹长笛,疫鬼染面惟齿白。”这种习俗宋代以后还很流行。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对除夕的重要活动有所叙述:“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除夕扫尘,实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日始。据说由于“尘”与“陈”谐音,除夕洒扫门闾有除旧布新的涵义,人们清扫灰尘,也将晦气、恶运赶出门外,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关于扫尘的由来,民间流传了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古代人体内有三尸神作祟,这是个喜欢阿谀奉承、搬弄是非的家伙。有一天,他向玉皇大帝谎称:人间到处都在咒骂天帝。玉帝令三尸神在咒骂天帝的人家屋檐下,做上暗记,并以蜘蛛网蒙上。又令护法神王灵官于除夕之夜,将有暗记的人家满门抄斩。此事被灶王爷打听到,他让人们在送灶到除夕的这几天里,清扫房间,除去蛛网灰尘。王灵官遵旨前来查看,三尸神做的暗记早已被清除,也没有听到有对玉帝抱怨的话。于是,他回到天宫向玉帝如实禀告。玉帝对三尸神加以惩罚,不让他再到人间作恶,人间除夕扫尘的风俗因此广为传扬。 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长期以来都将祭祀祖先作为除夕之夜的重要活动之一。这反映了旧时人们难以摆脱的迷信思想,但也表现了炎黄子孙饮水思源、不忘祖先根本的传统伦理思想。 相传古代有一个称为“祟”的鬼怪,常在除夕之夜出来伤害小孩。人们在除夕之夜守着孩子防止“祟”出来捣乱,称为“守祟”。有一年除夕,一个孩子枕在铜钱上睡着了,忽然一个怪物从窗外伸手准备抓小孩。忽然间,从孩子枕下发出一道白光,怪物受惊逃逸,小孩安然无恙。从此以后,为了避邪,人们都要在除夕之夜给小孩一些铜钱,称为“压祟钱”,后来被误称为“压岁钱”。明、清时,以彩绳穿铜钱,编成鲤鱼形、如意形或龙形,置于床脚,这便是压岁钱。后来,指年长者于除夕或新年时给小辈的钱。除了铜钱,富贵人家往往赐以金银锞子和荷包,也是压岁钱。江浙一带流行用竹篮子装着糕果之类馈赠亲友,称为“压岁盘”。将桔子、荔枝等果品置于枕畔,供元日取食称为“压岁果子”。由于压岁钱多在除夕守岁时赠给,所以又称“守岁钱”。所赠铜钱数与儿童岁数相同,所以又称“带岁钱”。鲁迅在《阿长与 山海经 》一文写道:“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最高兴的当然是儿童,他们可以用这些钱买爆竹燃放,也可以买糖果以及学习用品。大人们也很高兴,因为这种热闹场面又增添了节日的欢庆气氛。这种风俗相沿至今,势头不减。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压岁钱的数量也有不断增多之势。 敬天地拜祖宗之后,旧时全家大小要喝守岁酒吃团圆饭。清代顾禄《清嘉录》称:“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外出办事的人,要在除夕前赶回家。如果有人在外不及返回,也要空置其位并摆上他的碗筷,以示全家团圆。作为年饭,浙西一带有“十大碗”的风俗。十大碗,指十只菜盛在十只碗中。十碗菜中一定要有肉丸,象征全家团圆;一定要有青鱼,象征“清清洁洁,有吃有余”。上桌之全鱼一般不食用,留至新岁,取意年年有余。云南地区流行吃长菜,即将青菜、白菜、猪肉、豆腐、笋丝、冬茹等煮成什锦,其中青菜、白菜不用刀切,整叶入锅烹煮,寓“长吃”之意。东北地区流行吃隔年饺子,这种饺子于除夕包好,供除夕与春节之交的子时食用。在包饺子时,往往将糖、枣子等置于其中。谁吃到有糖的饺子,象征未来的生活甜蜜美满;谁吃到有枣的饺子,象征早得儿子;谁吃到有钱币的饺子,象征来年财源茂盛。浙江一些地方流行吃隔年饭,除夕制作,元日分食,寓意“吉祥如意,隔年有余”。有些地方流行吃隔年菜、隔年面、压甑饭,也都有“隔年有余”的寓意。蒙古族流行用黄油、红糖和面粉烙出的新年饼,除夕时全家人各吃一口,表示全家永不分离,永远团圆,永远幸福。 “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泯,谓之守岁。”终夜不眠,以迎接新年到来,南北朝以来,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这个习惯,历久不衰。全家老小,吃完团圆饭,欢聚在一起,回顾旧岁,憧憬新年。“酒浆罗列,灯烛辉煌,妇女儿童皆掷骰斗叶以为乐……天色愈黑,鞭炮益繁。”(《燕京岁时记》)据《晋书》,晋时山东临淄县令曾下令开狱放犯人回家吃年夜饭守岁,犯人十分感激,节后均按时回到狱中,可见当时对除夕合家团圆这一习俗的重视。一些少数民族也很重视除夕守岁,鄂伦春族人认为“除夕不眠,精神一年”。苗族居民当雄鸡报晓之时,就争先走出木楼,鸣响火铳报年。蒙古族年三十晚辞岁之夜,深夜开始饮酒进餐,每个人都可以尽兴吃喝,但用黄油、红糖、白面拌和烙成的大圆饼,每人只能分吃一口,以示全家团圆幸福。除夕之夜蒙古包内长明灯一夜不灭,马头琴声悠扬,人们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壮族人家在除夕之夜围坐火盆守岁,包粽粑,做豆腐圆,蒸年糕,听老人讲故事。他们认为,年三十晚守岁时间越长越长寿。布依族守岁据说是为了听鸡叫,若公鸡先叫,说明当年风调雨顺,乌鸦先叫则预示寨中将有灾祸发生。阿昌族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从前阿昌族有个叫腊福的穷人,除夕之夜无钱办年货,便抱来一堆麻栎树枝屋里烤火。半夜时分,屋檐上突然掉下一根绿枝,腊福顺手将其丢进空米囤。奇怪的事情出现了:空米囤里顿时盛满了白花花的大米。人们知道后争相传告,此后每当除夕总要烤火守岁,以求米囤充盈。 旧时台湾一些地方,一些寺庙常在除夕通宵演出所谓“避债戏”。在新年前无法还清欠债者,可前往庙中躲债观戏。讨债者如果进庙讨债,会引起公愤,甚至会遭到观戏者的殴打,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大年30的来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大年三十晚的来历和传说

大年三十晚的来历和传说

人们,传说,百姓,韩文玉,夏历,习俗,书童,公子,公主,辣椒,人间,小姐,玉帝,下锅,全家人,凶神,响声,年三十,心子,那间,钟声,老鬼,韩夫人,人和,城隍,大门,娃儿,对联,寒山寺,时候

2020-09-14 #短篇故事

随笔 春节来历的传说——红红火火过大年

随笔 春节来历的传说——红红火火过大年

老人,村里,老婆婆,传统节日,人们,乡亲们,婆婆,浑身,烛火,活动,有一种,若让,越传越,农历,中国,中华文明,一传,习俗,丰年,传统,人命,传说,少数民族,办法,初一,响声,友道,大红纸,婆家,家门

2009-03-22 #故事大全

请问大年三十和初一有什么来历和传说?

请问大年三十和初一有什么来历和传说?

接神,习俗,佛堂,诸神,主人,传说,人们,院中,天地桌,供桌,供品,小孩,方位,祖宗,禁忌,规模,下界,全家,压岁钱,时候,旗人,晚辈,气氛,汉人,破五,神像,芝麻,财神,长辈,家电

2020-09-14 #短篇故事

大年已过 元宵节将至 你知道它的来历和习俗吗?看完长知识了

大年已过 元宵节将至 你知道它的来历和习俗吗?看完长知识了

习俗,元宵,人们,时期,吕后,来历,诸吕之乱,大年,佳节,吕氏,大臣,家人,灯会,汉文帝,江山,良宵,说法,定位,你知道,猜灯谜,这一节,充满了,中曾,刘邦,刘氏江山,楚昭,武帝,王曾,上文,欢乐时光

2018-11-03 #故事阅读

大班语言过大年教案

大班语言过大年教案

幼儿,小朋友,时候,教师,小朋友们,故事,老师,放鞭炮,来历,小动物,习俗,音乐,活动,图片,小姑娘,过新年,人们,个人,压岁钱,小结,教室,教案,玩法,用书,红包,视频,鞭炮,祝福,小朋,是怎么

2020-06-24 #故事会在线阅读

大班语言过大年教案.doc

大班语言过大年教案.doc

幼儿,活动,教师,教案,小朋友,故事,时候,习俗,老师,音乐,小朋友们,过新年,幼儿园,来历,视频,小姑娘,放鞭炮,过程,大班,小动物,是怎么,交流,谈话,兴趣,人们,教室,材料,用书,节日,活动目标

2020-06-24 #经典故事

大年初七人日来历和传说 民间风俗每个地方也各不同

大年初七人日来历和传说 民间风俗每个地方也各不同

习俗,人胜,寓意,正月初七,说法,人胜节,从晋朝,华胜,方朔,时东,捞鱼生,时代发,越高,中国,传说,人类,人民,古人,君臣,来历,天分,天下大同,地方,头饰,头发,妇女,月色,星辰,民间传说,步步高升

2020-09-14 #故事会

过大年 涨知识:大年三十守岁 辞旧迎新过大年 吃汤圆还是饺子

过大年 涨知识:大年三十守岁 辞旧迎新过大年 吃汤圆还是饺子

这一天,饺子,习俗,人们,压岁钱,年夜饭,硬币,节日,小朋友们,井口,都会,知识,一家人,全家人,中国,东西,传统节日,人家,人生,传说,作者,全民,时刻,团圆饭,团团,年历,声音,图片,对联,大事

2016-08-26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