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国民间节日传说故事大全

时间:2020-09-15

民间节日故事大全集

提示:本文共有 1085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2 分钟。

春节1.熬年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 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 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 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 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 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 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 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 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 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 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 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 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 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 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2.桃符的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 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符 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 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 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 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 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 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 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 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 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 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 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 的前身。 3.腊八粥的故事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 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看见众生 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 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 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 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 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 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 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 做“佛粥”。另外传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 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 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 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还有一个腊八粥的传说,朱元璋 小时候家庭穷困,常有断炊之患。一日,他放牛归来饥饿难 挨,忽见墙角有一个鼠洞,想逮鼠充饥,不料竟掏出了糯米、 黍米、黄豆、红豆、麦粒、花生等物。他把这些杂粮洗净后 煮成粥,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后来作了皇帝,整天山珍海 味,吃得口腻心烦,忽然想起了小时候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 便命人仿做,群臣共尝,无不称妙。因这一天正是腊月八日, 朱元璋就称此粥为腊八粥。后来,传至民间,就沿袭成俗。 元宵节点彩灯来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 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 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 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 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 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 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 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 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 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 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 日子。 七夕节传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 Claudius)。离暴君的宫殿不远,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庙。修士瓦伦丁( Valentine)就住在这里。罗马人非常崇敬他, 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在祭坛的 熊熊圣火前,聆听瓦伦丁的祈祷。 这一时代,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 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人也马上要解除婚 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 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 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 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 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 里。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 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公元270 14日,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 葬于圣普拉教堂。 为了纪念瓦伦丁,后来的人们把这一天作为“情人节”。 四、重阳节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 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 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 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 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 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 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 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 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 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 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 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 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 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 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 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篇二: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 春节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 在门上贴上祈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 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 不停制造恐慌。 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十二个月才 让它出来一次。十二个月过去了,年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 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 和噪声。 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 怪物害怕得发抖。 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 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两千年前。 传说在天庭里,天帝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 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恼 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着火焰的仙鹤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 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仙女 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 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它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 火的笼子里。 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天帝看到人间失火 后非常高兴。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为了纪 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这就是元宵 “二月二,龙抬头。”传统风俗规定龙抬头的日子是“春龙节”,传说是这样讲的。 从前,黄河流域大旱三年。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中。 在黄河岸边屹立着龙斧山,山脚下住着一对青年夫妇。 男人叫强娃,女人叫龙华。他们决定出发去找水,一位老人 告诉他们,只有在金龙潭底部才能找到水源。带着勇气,强 娃和龙华到了金龙潭底部。 他们挖了 49 天,终于发现了一个白石头的卵。那个卵 快速旋转并突然变成了飞翔的白鸽。 然后,它变成了一位老人并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们, 快到龙斧山上,你们 会在那里找到一把可以劈开山崖的斧头,水会从山中流 说完,老人消失在了白烟之中。强娃和龙华辛苦的翻山越岭,到了一座小庙前。在庙中,他们找到了一把斧子并将 其带到深潭旁边。 强娃劈开了山峰,一阵巨大声响过后,水流涌出,一条 金龙飞到了空中,下了一场大雨。人们为了纪念这场“龙雨”,农历二月二日就成了春龙 清明节每年四月一日是清明节。这天人们在乡间散步,在坟前 摆上祭品,佩戴鲜花或者嫩柳条。 故事要追溯到纪元前,春秋战国时期,金国王子重耳, 被公国流放在外漂泊19 年之后,回到了祖国。 他依据各人的功绩奖赏并封爵在他流亡期间依然忠心 的人。 在其中,有一个叫介之推的人被重耳遗忘了。他背着老 母隐居到了绵山里。 重耳的一个门客告诉他了这件事情。 重耳带上侍从去寻找介之推,但绵山太大了,他们找不 到他。 另一个门客建议重耳:“放火烧山,介之推就出来了。“重 耳于是下令烧山。 一场大火烧荒了这座山,介之推和他的 母亲坚持到了死。 重耳十分悲痛,他规定每年的这一天都不许生火。各家 都要吃寒食。 清明节不许开火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但插柳和清扫祖 先的墓依然延续到今天。 端午节10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这一天,乡下的每家每户都会 吃糯米包的粽子,佩戴香包和插艾蒿。 为什么人们要吃粽子呢?有人说这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在楚国担当重任,在楚战时期以他的功绩为人称 背信弃义的君王诽谤他有过失,他被免职了。不久之后他被流放,过着漂泊的生活。 他因国家和人民的不幸而悲愤。 农历五月十五日,他在汨罗江投江自杀以唤起人民的热 忱。楚国的人民将米粒抛入江水给屈原献祭。 担心谷粒会被鱼虾吃掉,人们将米包到芦苇叶中并用丝 线捆起来。 人们还佩戴香包,小孩子手上戴五彩绳。人们在门上插 上艾叶,象征击退敌人的刀剑。 乞巧节乞巧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少女们比赛穿针引线来 纪念织女。 织女每天为王母娘娘做织布的活计,人间有一位牛郎过 着贫苦的生活,只有一头老黄牛陪着他。 织女爱上了贫穷的牛郎。她下凡与他成亲。她为他生了 一双儿女,生活幸福美满。 王母娘娘十分气愤。她命令天兵天将将织女带回天庭。 11 一位天将将织女带了回去,牛郎带着儿女骑着老黄牛跟着 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一根金簪并在天上划了一道线,于是一条奔涌的河流挡在了牛郎前进的路上,隔开了这对夫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喜鹊们在银河上架起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这一天,女孩子们喜欢在织女星旁学习织布。也是为了 庆祝牛郎织女重逢。 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人们吃月饼,孩子们则买来 陶土做的“兔子爷”。 关于中秋有很多传说。这就是一个。 一位道士对唐明皇说:“我可以让您升上月宫。”随后他将自 己的手杖抛向天空。 手杖变成了一座大桥。皇帝登上了桥,随着道士,来到 了月宫。 在那里,皇帝看见了捣药的玉兔,和奏乐起舞的仙女们。 他记下了这些美妙的乐曲。 回到人间后,他做了一段曲子并提名为《唐明皇月宫游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留传下来的风俗 12 是踏青或登高。 在汉朝,有一位叫费长房的会捕怪的巫师。 有一天,费长房告诉他的弟子桓景,农历九月九日人间 会发生一场大灾难,他会带他去阻止灾难发生。 他拿出一捆茱萸和一小瓶菊花酒,告诉他将这些带给世 乘上仙鹤,桓景去往人间。他将人们领往高山之巅,每人发了一片茱萸并饮了一口菊花酒。这样怪物就不敢靠近 怪物来了,它急忙赶往已人去楼空的村子。看到人们都已经聚集在山峰上后,它冲向他们。 但菊花酒的气味和茱萸的香味使他却步。于是桓景用剑 杀死了他。 从那时起,农历九月九日,人们带上茱萸和菊花酒,登 高或是踏青。 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的二月八号。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喝腊八 从前有一户家庭,一对老夫妇和一对年轻夫妇,过得很贫苦。 老夫妇不让年轻夫妇做任何活计,怕累着他们。 这对年轻夫妇有吃有穿,一点活也不干,最后什么都不 会做。 13 老夫妇去世了。这对青年夫妇吃光了所有的食粮又卖掉 了他们的房子。他们除了一间茅草屋以外一无所有。 冬天到了,裹着茅草,他们因饥饿和寒冷而发抖。 农历二月八日,他们已精疲力竭。他们摘了一些茅屋旁 的冬麦杆,熬了一锅清汤。 但一阵强风刮过,吹倒了茅屋。两个年轻人被压死了。 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悲惨故事,人们在农历二月八日 煮粗粮,人们闲聊这个故事带来的启示,并不再挑食。 灶神节农历二月二十三号,孩子们吃年糕,大人们祭灶神爷。 传说从前有一位贪吃的王爷。他四处寻找美食。 有一天他出宫看看各家有没有什么好吃的。 他进了一户人家并索要食物。他贪婪地吞下了女主人给 他的所有甜饼。 然后他要求女主人跟他回皇宫每天帮他做美味的甜饼。 她不同意,王爷就想把她强行带回去。 这一次她很生气,推了他一把,将他拍到了炉灶后的墙 她冲他喊:“既然你这么贪吃,你就吊在这里看别人享受盛宴吧。”王爷就一直悬在那里。后来,他变成了灶王爷。 害怕灶王爷说出什么恶毒的话语,每一年,春节前,人 们都张贴他的新肖像并供给他年糕。现在人们已经不贴他的 14 画像了,但孩子们仍然吃年糕。 篇三:中国传统节日大全,民间节日集锦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民间节日集锦 新年/元旦 新年,即新一年的第一天或若干天,为世界多数国家通 行的节日。世界各国,特别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日期,现代世 界多数国家为公元制纪年的1 日。在中国古代,也称元旦,现代将“元旦”称为公历新年,将“春节”称为农历新 年。当日,人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 大年初一/春节 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Spring Festival 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 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 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 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 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 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族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 15 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 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 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 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 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龙抬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龙抬头节,阴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也叫春龙节、春 花节,郑州民间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在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期, 因得罪玉皇大帝而被罚三年无雨,人间河干沟竭,树枯苗死, 人们难以过活。司管天河的龙王心中不忍,在二月初二这天 私自给人间降雨,因而受到责罚。人们用炒熟的玉米花、豆 子供献龙王,报答其救命之恩,因此感动了玉皇大帝,允许 龙王继续为人间降雨。以后二月二祭龙王,相沿下来成为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 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 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 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 境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中国的植树 节开始时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979 16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 月12 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 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清明节农历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 就是冬至后的108 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 年。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 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 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 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 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 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 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 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 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 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 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 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母亲节5 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17 母亲节(Mothers 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 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 是每年5 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 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 又叫忘忧草。 父亲节国际是6 月第三个星期日 父亲节是一年中特别感谢父亲的节日,每个国家的父亲 节日期都不尽相同,也有各种的庆祝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 礼物家族聚餐或活动有关。世界上有52 个国家和地区是在6 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庆祝父亲节。 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 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 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 “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 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 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 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 爱。2006 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 18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 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 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 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 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教师节9 月10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 世纪的西 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教师节,就旨在 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1985 年,第六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 议决定将每年的9 月10 日定为教师节。1985 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从2004 年开始,时任全国政协委员 的著名人文学者李汉秋以提案的方式,多次呼吁以孔子诞辰 作为教师节。经权威部门研究测算,孔子诞生于公元前 551 月28日(阳历),这个日子也恰当其时:新学年开始时 的繁忙已经过去,可以有时间筹办教师节和国庆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日。《易经》中把“九”定为 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 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 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 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 19 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重阳为历代文人墨 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 兰盆会都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2012 年12 月28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为老年节。 国庆节10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 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 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 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 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在我国,国庆节特指中华 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的10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亦叫腊八);腊八 节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蒜, 是中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为庆祝该传统 节日,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腊八节”创作的诗词作 品,大诗人像杜甫、陆游等人都有为之热情撰写的力作;而 且权高位重的帝王如道光皇帝也曾御书诗作,以示提倡。留 存至今的大量描写腊八节的诗词作品和文人笔记,为人们生 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们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人情物态,具有丰 20 富的人文意义和民俗意义,它也为社会的民俗弘扬提供有益 的借鉴和足资参照的系数。 除夕 除夕:读作ch ;英文:Chinese New Years Eve,又称Lunar New Years Eve。除夕是我国传统节 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 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 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诗》:“儿童 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 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 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 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 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 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 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 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冬至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 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 21 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 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 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 12 21日至 23 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吃南 瓜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 和影视作品。 望果节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 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 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 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 歌的意思,是京族的传统歌节,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哈节主要流行于广西的京族居住地区。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万 尾、巫头二岛为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海 边的一些村落则在正月二十五日。虽日期各异,但节日的形 式与内容基本相同。京族“哈节”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22依饭节是广西罗城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每隔 3 5 年立冬后举行一次,为期一至三天。活动分为请圣、占牲、 劝圣、唱神、合兵、送圣六部份。依饭节为仫佬族独有的节 日,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独龙族卡雀哇节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独龙江流域的所有独龙族村寨。卡雀 哇节是独龙江地区独龙族的新年,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由 各村寨长老在一年最后一月择一个吉日,一般在每年农历腊 月底或次年的正月初举行,节期最短3 天,最长9 吃新节,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庆贺丰收并祈福来年丰收而举行的传统农事节日。大多在农历六月至九月间 农作物成熟期间举行。节日期间将会举办与少数民族生活相 关的活动,如西江千户苗寨的游方、仡佬族祭祀、侗族斗牛 等活动。 下元节 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 “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 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 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 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 23 跳花节是安顺苗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是苗族英雄人物杨鲁兴起的,至今安顺北门外跳花山仍以其名命名。 颁金节农历十月十三日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 年农历10 月13 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 10月,在丹东“首 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农历10 月13 花开之际,形成了自发的娱驴节喜庆活动,藏民们用青棵酒、酥油茶喂毛驴,让毛驴休息一日,以示慰劳。利用这天举办 娱驴节骡马牲口交易会,赶驴参加交易,同时举办物质交流 大会,为春耕牧民提供生产工具、肥料。 插花节农历二月初八 插花节是颇具特色的彝族传统节日,以云南省大姚县政 府举办的节庆活动尤为隆重盛大,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当地 彝族群众把从山中采回马樱花等鲜花,插在房门、农具等地 方及一些神位上。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在昙华山中欢聚一起唱 歌跳舞,举行祭花活动,并且互相插戴马樱花,表示美好祝 24 愿,祈祷人寿年丰。另外,布朗族插花节即泼水节。小年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民间节日传说故事大全”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民间节日传说故事大全

中国民间节日传说故事大全

人们,农历,节日,这一天,传说,传统节日,活动,恒景,人间,瓦伦丁,中国,习俗,腊八粥,传统,桃符,茱萸,又称,仙鹤,天帝,屈原,重耳,国家,怪物,日期,日子,民间,汉族,灯笼,皇帝,织女

2020-05-11 #小故事

中国民间节日传说故事大全

中国民间节日传说故事大全

人们,农历,节日,这一天,传说,传统节日,活动,恒景,人间,瓦伦丁,中国,习俗,腊八粥,传统,桃符,茱萸,又称,仙鹤,天帝,屈原,重耳,国家,怪物,日期,日子,民间,汉族,灯笼,皇帝,织女

2020-09-15 #故事大全

节日习俗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习俗和风俗

节日习俗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习俗和风俗

习俗,节日,冬至节,简介,中国的节日,共十三章,祭灶节,龙头节

2020-05-27 #故事阅读

节日习俗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习俗和风俗

节日习俗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习俗和风俗

习俗,节日,冬至节,简介,中国的节日,共十三章,祭灶节,龙头节

2020-09-04 #短篇故事

节日习俗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习俗和风俗

节日习俗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习俗和风俗

习俗,节日,冬至节,简介,中国的节日,共十三章,祭灶节,龙头节

2020-09-03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民间故事绘本全套6册古代神话寓言故事节日传说儿童绘本3

《中国民间故事绘本全套6册古代神话寓言故事节日传说儿童绘本3

白条,实际,先用,服务费,收银台,金额,优惠,消费,可用额度,什么是,可以享受,后付款,支付方式

2020-04-24 #经典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绘本全套6册古代神话寓言故事节日传说儿童绘本3

《中国民间故事绘本全套6册古代神话寓言故事节日传说儿童绘本3

白条,实际,先用,服务费,收银台,金额,优惠,消费,可用额度,什么是,可以享受,后付款,支付方式

2020-05-05 #经典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绘本全套6册古代神话寓言故事节日传说儿童绘本3

《中国民间故事绘本全套6册古代神话寓言故事节日传说儿童绘本3

白条,实际,先用,服务费,收银台,金额,优惠,消费,可用额度,什么是,可以享受,后付款,支付方式

2020-05-07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