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三国演义》中夸大其词的9件事(四)——蒋干中计

时间:2020-09-17 20:24:20

相关推荐

《三国演义》中夸大其词的9件事(四)——蒋干中计

将干在《三国演义》里是个小人物,出场仅两次,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赤壁之战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曹操帐下的幕宾,战前两次自告奋勇过江去游说周瑜和打探虚实,但两次都被周瑜巧妙利用:第一次要去说降周瑜,周瑜设计,故意让蒋干发现伪造的蔡、张允私通东吴的书信,使蒋干将书盗回向曹操报功,曹操气急之下,中了周瑜的反间计,误杀水军都督蔡理、张允。

第二次蒋干又主动要求过江去探听甘宁、黄盖欲降之真假,周瑜再次设计,使蒋干与庞统“不期而遇”,蒋干将庞统邀至曹营,使曹操接受了庞统献上的致命的连环计。曹操的赤壁大败,志大オ疏的蒋干实在脱不了干系。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也使蒋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罗贯中笔下的蒋干愚自负、多疑,自恃聪明、好逞能、玩花样、爱表现,而又时时落于拙劣,不免有些滑稻。在京剧《群英会》中,蒋干就被塑造成一个鼻子上有块白斑的小丑形象。将干过江之事,史书上有记载,但与《三国演义》的情节大大不同。

首先,关于蒋干过江的时间,《三国演义》是说在赤壁之战前,而《江表传》的记载很模,只有一个字“初”。另外,裴松之给《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作注时引录这段话是放在周瑜死之后,而不是赤壁之战前后,表示年代不详。《资治通鉴》把这件事安排在建安十四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后一年。对此,我们可以来稍作分析。

这里说曹操“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如果是赤壁之战前,当时的扬州大部分地区由东吴控制,而且两军对時,曹操不大可能自己亲自或派人去见蒋干。而如果是建安十四年,当时曹操“(建安)十四年…置扬州郡县长吏”(《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条件安排蒋干去见周瑜。

而周瑜此时“攻曹仁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领南郡太守,电据江陵”(《资治通鉴》),对蒋干的来访进行了从容的接待,说明这时双方在军事上相对沉寂,曹操又在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中两次领教了周瑜的厉害,所以派蒋于过江比较有可能。如果采用司马光的说法,《三国演义》的时间就出现了误差。罗贯中这么修改,把诸多情节、人物、线索集合在一处,是为了使赤壁之战显得更波澜壮阔、精彩曲折,故事显得更丰满,人物变得更生动。

其次,《江表传》和《资治通鉴》都没有说蒋干和曹操的关系,但从曹操亲自或派人“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来看,蒋干应该不是曹操的幕宾,不直接隶属于曹操,他只是一个“布衣葛巾”的平民百姓,可能和诸葛亮当年隐居隆中一样,是个民间的隐士,他是被动地接受了曹操的命令去见周瑜的。罗贯中不仅让他做了曹操的幕宾,而且把曹操密遣他的情节,改为他积极主动地请命去说降周瑜,刻画出他那自恃聪明逞强好能的性格特征。

再次,蒋干的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历史上的他“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是个仪表堂堂、口才颇佳、智谋超群的人,在江淮之间很有名气,无人可比。正因如此,拥有济济人オ的曹操オ会特意“密下扬州”,把游说周瑜的重大任务交给他去办。《三国志平话》里也有曹操把蒋干当做姜太公、张良一样的军师看待的情节。而罗贯中把蒋干描写成一个毫无头脑又自作聪明的小丑,被周瑜玩得团团转,一次中计不够,竟然接连两次中计,害得曹操赤壁大败,虽然歪曲了蒋干,但是衬托了周瑜的智谋,讥讽了曹操的愚蠢。

蒋干过江后,周瑜先封其口,使他难以开口说降;然后宴请蒋干,让他观寨,参观了仓库、军资、器仗,展示了侍者、服饰、珍玩等,并说自己与孙权亲如骨肉、祸福与共的关系,让蒋干打消说降的念头。这些罗贯中都一一写到,但是群英会上太史慈仗剑监酒、周瑜舞剑作歌以及而后佯醉设计、伪造书信、与部下密语等等情节则都是虚构的了。

另外,蒋干和周瑜是“州里”,也就是同乡的意思。蒋干是九江人(今安徽准南一带),周瑜是舒县人(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同属扬州,所以是“州里”。蒋干来见周瑜,说是“州里”,但并不见得两人的关系就有多么亲密,可能只是拉近关系,以方便游说。而罗贯中说他们是“同窗契友”,并让周瑜说“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说明两人的同窗之情非常好,以前经常同榻抵足而眠,这就为蒋干与周瑜入帐共寝、盗取伪书、偷听密语等创造了条件,使蒋干过江的经历更加曲折离奇。

最后,蒋干虽然没有能够完成任务,但是他也没有失去最起码的体面,不是偷偷逃回来的,也没有盗来什么书信、偷听到什么密语。(刘表妻弟)、张允(刘表外甥)随刘琮投降曹操后,史书上对这两人就没有什么记载了。说曹操因中反间计而误杀二人,乃是虚构。《三国志平话》中就有蒋干从黄盖那里拿到了劇越、蔡理的伪信的情节,罗贯中把这一情节进行改造,让劝降黄盖的事留给后来诈降的蔡和、蔡中,察理、蒯越(改为张允)的伪信让将干自己去“盗”,而且一般而言,秘密得来的情报总比公开得到的要可靠得多,曹操中计杀蔡理、张允也就更加真实了。

后来蒋干二次来到东吴,带走庞统,导致曹操中了连环计,大败于赤壁,这都是罗贯中的虚构。罗贯中依据正史记载,吸取民间故事,按照自己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以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进行铺叙、演绎、虚构,塑造了一个经典的蒋干形象。虽然扭曲了历史上真正的蒋于,但大大增添了赤壁之战的波澜曲折,而且丰富了故事情节,突出了诸多人物形象,也使得蒋干的形象深入人心。一个小小人物都能被罗贯中塑造得如此生动丰满,可谓笔底生花。

《三国演义》中的反间计是假,但在后世却演变成真,被清帝皇太极巧加利用,使之成了明清战争史上一个真实的事件。事件是针对袁崇焕的。袁是明朝全面负责对清(当时称后金)作战的最高统帅,是后金的一个强劲敌手。1629年,袁崇焕取得宁远、锦州大捷,清军大受挫败,于是避开山海关,绕道内蒙古,进通北京城。袁崇焕闻讯,忙率部保卫北京,一路拦截清军。袁崇焕比清军早到北京,驻军于广渠门外,初战获捷,北京转危为安。

但是由于后部援军未到,袁崇焕未敢展开决战,清军也没有退去,反而在城外大举烧杀。崇祯皇帝和北京百姓都以为袁崇焕和皇太极勾结,欲谋权算位或逼明朝议和。后来清兵正好捉到两个太监,皇太极便抓住这个机会,巧施反间计。他命令监收这两个太监的部将夜里坐在其睡觉的地方,故作耳语说:“今天撤兵,实际是皇上的计谋,刚才看见皇上一个人骑着马到敌人那边(指袁崇焕部),敌人那边也有两个人上来,讲了很久的话才离去。”这简短的一席话,暗示袁崇焕已经和后金有密约。

第二天,又故意放跑了两个太监。两个太监果然充当了蒋干的角色,自以为得到了重大情报,一回北京就密告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本来就多疑,于是马上把袁崇焕逮捕下狱,第二年便将其凌迟处死。百姓闻知“通敌汉奸”被处死,纷纷拍手称快。

据《明季北略》记载:袁崇焕受刑时,人们咬牙切齿,从刽子手那里买来从袁身上割下的肉就酒喝,喝一口,骂一声。可怜一代名将竟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直到清朝入关,定鼎中原,修编《明史》时,才将事实真相大白子天下。皇太极的这个反间计,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周瑜更高一筹。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三国演义》中夸大其词的9件事(四)——蒋干中计”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岁月╬时光2022-08-09 06:42岁月╬时光[山西省网友]223.223.196.2
    蒋干中计的情节展现了人物的心机,使故事更加丰富,读起来更加有趣。
    顶16踩0
  2. 写意2021-08-29 01:33写意[广西网友]103.253.6.62
    《三国演义》中的角色都有各自的智谋和计谋,蒋干中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顶1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