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我与杂志的故事

时间:2020-09-21 13:36:02

相关推荐

我与杂志的故事

文/公孙欠谀

有两件事已经不记得了:一件是什么时候知道“杂志”这个东西的;另一件是哪一本杂志是我的“第一本”。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些杂志是我还记得的,在我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留下印记的。

启蒙的《红旗》

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我们家所在的滇西山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不通电的,但通邮,大人孩子们的阅读除了供销社偶尔卖连环画外,就是一周一次由山外拉煤车捎进来的报刊,最常见的杂志是《红旗》,订阅到了生产队。“红旗”两字是毛主席写的,“红”字写得特别棒,左边的偏旁是个连笔的“三道弯”,右边的“工”字是个“回头弯”,封面是一成不变的白底红字,有时碰上位置高的国家领导人去世,也用黑字。对于小孩来讲,那本杂志并不好看,没有图画,没有故事。生产队开会的时候,经常拿《红旗》来读,全村人坐在打谷场上,男人们抽烟、聊天,女人缝鞋底、喂奶,孩子们在一旁玩“躲猫猫”,我也顺便也记住了一些名词,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彭罗陆杨、反击右倾翻案风、第三世界等。

《人民中国》上的鱼

一天,我父亲从省城带回一本外文杂志,叫《人民中国》,用纸非常讲究,很光滑,后来知道那叫铜板纸,虽然看不懂,但知道是一本向国外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风光物产的杂志,按照现在的定位,那就是一本国家地理杂志,最让人眼馋的是中缝彩色图片上是一条黄澄澄的“大鱼”,油炸淋汁装盘,色香味呼之欲出,鱼能做成那个样,简直是到了极致。当时也不知道那道菜叫什么名,多年以后,我知道了它的名字叫“松鼠桂鱼”。现在只要在餐桌上看见这道菜,就想起40年前的《人民中国》。在一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一个饿着肚子的孩子面前出现一条“松鼠桂鱼”,简直是惨绝人寰。

经常丢失的“红小兵”

《红小兵画报》是属于我的第一本杂志,月刊,5分钱一本,一年6毛,不可想象吧。天津出的,就是一本低幼读物,以政治为主,兼顾学习生活,在我启蒙的词汇里,有一个词叫“阶级斗争”,记得特别牢,和这本杂志不无关系。整个公社就一份,是我家的,因为稀有,常遭人惦记,所以经常丢,一年下来,到我手里也就3、5期。经常丢的还有我爸的《航空知识》,为此我爸经常和邮电所的人发生争执,最后干脆把话说开“杂志就是你们中间的人拿的。”从此以后,丢杂志的事就明显减少了,第二年,全公社订有三份《航空知识》,除了我家的一份,另两份的主人是邮电所两名职工。文革后,《红小兵画报》改名《天津儿童画报》,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两本《苏联画报》

历史上,中苏两国曾有过很好的感情,中国也出过《苏联画报》,后来两国感情破裂了,《苏联画报》也不见了,原来的旧刊也多藏与民间,不敢示人。40多年前,滇西某县城里两支都自称“捍卫毛主席”的队伍打了起来,经过文革的人都知道,这叫“武斗”。斗争中,县图书馆被撬开,尘封已久的图书被一抢而空,其中有早年存下的《苏联画报》。某日,我随父母去公社小学一老师家串门,被告知有两本《苏联画报》已经辗转落草到了他们家,问:想看,不想看?于是,主人悄悄关上门,从衣柜上面取下画报。那是我第一次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触这个叫苏联的国家,多是讲普通民众生活的,男人很帅,穿军装,女人穿布拉吉,孩子上学的条件比我们村小好很多。其中一本插页是一幅世界名画,画面是一个没穿衣服的女人半躺着,大人们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很快把这页翻过去,书页瞬间夹住了孩子的目光。

两份《少年文艺》

上小学以后订了《少年文艺》,先订的是上海版的,后来发现还有江苏版的,也订了,好像都是每月一毛二。一个农村孩子的阅读就是从两份《少年文艺》开始的,除了《少年文艺》,还有大量的连环画、报纸,还有一些小说、童话,凡是能找到的报刊、书籍都要读。这个时候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已经培养起来,每天要写日记,写人写事写自然,都是自觉地去写,摘抄好词好句,和同学比,谁摘的多,谁的句子好。《少年文艺》一直到初中都在看,记忆最深的是王安忆的《谁是未来的中队长》,我们还专门在班会上讨论过这篇小说。

《大众电影》上的争论

1979年,我来到了县城上初中,发现还有《大众电影》、《电影之窗》这样的杂志,接着还有《大众影评》、《电影故事》,省吃俭用去县礼堂卖电影票的窗口买,很久很久才能买上一期,翻来覆去地读,阅读大量的电影故事、影人故事、花絮、剧照,电影是“心灵鸡汤”!《大众电影》封面一般都是明星大头照,封底是剧照。记得这样一件事,1979年,某期《大众电影》封底上刊登了一幅《水晶鞋与玫瑰花》男女主人公接吻的剧照,一个新疆“老革命”给编辑部写信,愤怒地指出:毛主席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这是资产阶级杂志。这件事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几个月后,“双百方针”恢复,成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新体育》让我痴迷于体育

1982年,我来到了州府上高中,大量地阅读体育类杂志,《新体育》、《足球世界》、《篮球》、《乒乓世界》、《武林》、《田径》。除了阅读体育杂志,还研究比赛规则,还曾经因为班级篮球比赛小组得分计算出现问题,拿着《球类裁判手册》去找体育老师论理。所有体育杂志中,我最喜欢《新体育》上关于各种大赛的报道,《新体育》有个记者叫何慧娴,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她收放自如驾轻就熟的文笔实在对我影响很大,那个时候也正是女排如日中天的时候,她写的大量关于女排的东西让我热血沸腾,曾一度激励我想成为一名体育记者。何慧娴后来成了一名体育官员,曾任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北京申奥时还在奥组委工作。

最后的坚守《三联生活周刊》

工作以后,我先后订过不少于一百种杂志,但到现在,我只保留了《三联生活周刊》一种杂志。给儿子倒是订了不少,可惜他不看。对杂志报纸的阅读,对于我谈不上影响人生,但培养了读和写的习惯。想起这些,我就觉得特别充实。

(建行云南省大理分行)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我与杂志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忘却-2022-11-25 23:13忘却-[安徽省网友]182.23.201.140
    和杂志的故事听起来很有趣,希望你能分享更多关于这段特殊的经历!
    顶7踩0
  2. 主人一走2022-03-05 20:00主人一走[火星网友]121.58.141.186
    @论文发表-唐编辑看来这本杂志对你来说不只是纸张上的文字和图片,而是承载了许多回忆和情感吧。
    顶8踩0
  3. 论文发表-唐编辑2021-06-13 16:48论文发表-唐编辑[吉林省网友]203.161.180.145
    这本杂志一定记录了你生活中很多精彩的瞬间吧,期待听听你与杂志的故事!
    顶10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