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王安忆 《给孩子的故事》序

时间:2020-09-23 16:24:01

相关推荐

王安忆 《给孩子的故事》序

原标题:王安忆 《给孩子的故事》序

《给孩子的故事》序

王安忆

受托“活字文化”,编“给孩子的故事”。

想了想,“孩子”的年龄段,下限应是认识汉字,数量多少不计,重要的是对书面表达能够理解,有没学到的生字生词,可以查阅字典,或者请教爸爸妈妈和老师。

上限却有些模糊,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之间?就是十岁到十五岁,抑或十六岁,大概也不排除十七岁,将成年未成年,我们称之“少年”。这个成长阶段相当暧昧,不能全当成大人,但要当作孩子看,他们自己首先要反抗,觉着受轻视,不平等。

也因此,我决定脱出惯常“儿童文学”的概念——事实上,如今“儿童文学”的任务也日益为“绘本”承担,意味着在“孩子”的阅读里,小心地划一条界线,进一步分工——我决定在所有的故事写作,而不是专供给“儿童”的那一个文类中,挑选篇目,收集成书。

顺延“给孩子”系列:诗歌,散文,这一辑本应是“小说”才对,为什么却是“故事”?

我的理由倒并非从文体出发,而在于,给孩子一个有头有尾的文本,似乎试图回到人类的童年时代,漫长的冬夜,围着火炉听故事。这可说是文学的起源。经过无数时间的演化,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经院,再从经院回到民间,书面回到口头——最近一届诺贝尔文学奖不是颁发给美国摇滚歌手鲍勃·迪伦?

现代主义将形式的藩篱拆除,文学史等待着新一轮的保守和革命。孩子也许会提醒我们,事情究竟从哪里发生,从哪里发生就是本意。

仿佛处于人类的源起,我想,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部独立的文明史,他们保有美学的本能,你要讲一件事情,就要从头开始到尾结束,这是“故事”的要旨。

这里收入的“故事”,基本上是小说,我以为,这是火炉边上的讲述后来形成的最有效模式。其中有几篇散文,也是有人和事,有发展和结局,称之“散文”是因为来自真实的经验,不是虚构,是非虚构,但并不违反叙事完整的原则。所以,我们称这本书为“故事”。

(日本著名设计师鱼山饭宽先生为本书设计封面)

我可以为这些故事负责,它们不会使读故事的人失望,无论在怎样的不期然的地方出发,一定会到达期然;掉过头来,在期然中出发,则在不期然中到达。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承诺,些许要困难一些,那就是价值,这是选篇过程中,时不时受困扰的。

倒不是说要灌输什么价值观,我们大人有什么比孩子更优越的认识?相反,我们还需要向他们学习,借用现在流行语,他们可称之“素人”,还未沾染俗世的积习,一颗赤子之心。难就难在这里,什么样的故事不至于为他们不屑,看轻我们这些大人;同时呢,也得让他们把过来人放在眼里。

将一大堆篇目挑进来,摘出去,摘出去,拾进来,渐渐地,方才知道要的是什么。原来,我要的是一种天真,不是抹杀复杂性的幼稚,而是澄澈地映照世界,明辨是非。

为了使选编的苦心在阅读中实现,有些地方需要妥协,尊重局限性,服从共识的背景,于是将故事的时间范围规定在当代。我本来希望扩展空间,有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华语写作入编,但顾虑缺乏理解的基础最终放弃了。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孩子,视线辐射的半径还有限,要经过漫长的时日才能宽阔,这也就是成长的意义。

起初我们计划单篇控制在五千字以内,但往往超出。小说究竟不同于故事,故事在小说里只是一个核,一个活跃的,有自在生命的核,谁知道它会长出什么枝叶,开出什么花,结成什么果。

所以我说——不是我说,是进化的结果:小说是故事的最佳外形和容纳,它不是直奔目标,且在中途生出旁顾,这些旁顾不知望向哪里,也许正预示着深远的前方。小说与故事的区别就是,它边缘模糊,向四周洇染,洇染,无边无际,在那没有边际之处,藏着许多奥秘,等你们长大后去发现。

选目是一桩冒失的事,极可能有更好甚至最好的篇章遗漏,阅读和记忆以及搜寻总归是片面的,就在成书的这一刹那,就有好故事滋滋地生长拔节,只能留在下一季收割了!

二〇一七年元月十四日 上海

有关本书更多内容

敬请关注“活字文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王安忆 《给孩子的故事》序”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_萿著2021-12-04 19:28_萿著[新疆网友]43.247.19.209
    读了王安忆为《给孩子的故事》所作的序,深感其文字间流露出对孩子们无尽的关爱与寄望。她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深情的笔触,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富有教育意义而又充满想象的世界,让孩子在故事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值得每一位家长和孩子共同品读。
    顶10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