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讲故事

时间:2020-09-23 19:48:02

相关推荐

《讲故事

去的是什么 ?是盐 。为什么要 冒着生命危险 给红军送盐呢?因为如果红军长时间吃不上盐 ,体质受到影 响,就没有劲打仗 了。大家也还记得 ,话剧 《白毛女》中的 喜儿被黄世仁逼得逃进深 山老林 ,住 山洞 ,吃野果 ,饮 山 泉,由于长年盐不沾唇,身体变弱了,头发变 白了。当然,人 的头发变 白,是不是仅仅 因为缺盐 ,我们且不去管它,不过 有一点是可 以肯定的:人人都离不开这 白晶晶的盐 。可盐极 不起眼,谁也不把盐当饭吃。谁吃饭的时候也不会想: “我在 吃盐 。” 逻辑在 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作用,很有一点象盐,也是不 起眼,谁说话、写文章的时候也不去想: “我可要遵守逻辑的 规则说话、写文章。”可是人人都离不开它。只要我们认真地 分析一下 自己的言和文 中的毛病 ,就会发现其 中有不少就是 由于逻 辑上 出 了“故 障 ”。郭老 说得 好:“要 使 文 章写得 好 ,恐 怕总得懂得一 点逻辑 、文法和修辞 ……因为不合逻辑就不 通 ,不合文法也就不通 。”(郭沫若:《雄鸡集》 ) 第 2 页 是不是人们都这样看呢?也不尽然。有的人就说: “咱没 有学过逻辑这玩意儿,说起话来照样动听,写起文章来也是狗 撵鸭子 呱呱叫。”诚然,没有学过逻辑也能说、也能写, 这就好 比第一次逛颐和 园,不看导游 图,七弯八绕也可 以逛 完一样 ,但那总不免走许多弯路 。如果我们学了逻辑 ,就好 比事先看 了导游 图,可 以较为顺当地游览,而少走或不走弯 路一样,话能说得清,文章能写得棒 。 不学逻辑 ,说话、写文章,也可能合乎逻辑 ,那是不 自 觉地遵守逻辑规律 的结果 。学了逻辑 ,从不 自觉到 自觉,人 们 的思维就从朴素的思维变为逻辑 的思维,使思维更严密 , 更有条理,更有论证性,话会说得更好 ,文章会写得更妙 。 “取法 乎 上 ,只得 乎 中,取法 乎 中,只得 乎 下 ”,为什 么 不对 自 己的思维能力提 出更高 的要求 ,“取法乎上 ”,由不 自觉变为 自 觉的逻辑思维呢 ?再说,学了逻辑 ,就可 以更好地揭露敌人 的谣言和诡辩,更准更狠地打击敌人。 也有的人说: “耍笔杆儿、常动 口的人是要学逻辑,可我 开机器,搞发明,不作文,少说话,八成就可以 ‘免修,逻辑 了吧?”也不是。不管干哪一行,都要有逻辑的素养。没有一 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影 响对各 门学科 的基本概念 的正确理 解和运用 ,就不能提高独立分析、判断和认识 问题 的能力 。 因为不论是干部 、工人 、农 民,还是科学家 ,在社会实践 中,每天都在思考 问题,认识事物 。广大青少年正处在长知 识阶段 ,学点逻辑 ,增强对事物分析、综合、概括、比较、 抽象、归纳、演绎 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 主要是指这种逻辑思维的能力),对于提高对各门功课的接受 第 3 页 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组织思想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有很大 的帮助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指 出:“一个 民族想要站在 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马克 思恩格 斯选集》第三卷第 页 )“对 思维形 式、逻辑 范 畴 的研 究 ,是有 益 的和 必要 的,… … ”(同上 第 页)列宁在谈到逻辑的重要 性时进而指 出:“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 。”(《列宁全集》第 卷第 页 )列 宁提 倡 在 学 校 低 年 级就 学 逻 辑 年, 毛泽东同志 向广大干部提 出了要学点逻辑 的建议 ,后来又指 出中学要学一点逻辑。现在, 我 国人 民正努力为提高全 民族 的文化水平而奋斗,提高我们 的逻辑思维水平 ,正是这一提 高的组成部分。 也有 的人说 : “学是想学点逻辑 ,就是觉得它玄玄乎乎 的。”其实,逻辑一丁点儿也不玄乎,不神秘,我们随时碰到 它,时时用到它,只不过常常和它 “擦肩而过”,不去注意它 就是了。那么,逻辑到底是什么? “逻辑”这个词是从古希腊传过来的。 什 么是 中国古代把逻辑 叫 “名学 ”。印度把逻辑 叫 逻 辑 “因 明 ”。日本 把 逻 辑 叫“论 理 学 ”。欧 洲、美 国、苏联 以及现今的中国都把它叫逻辑 。 “逻辑”是个多义词,不同场合它表达不 同的意思: 第一个意思:它指的是一种特别的观点、看法 。例如, 有 的国家侵略了别 国,还猪八戒倒打一耙 ,反咬一 口,硬说 人家侵 略 了他 。人们把这种人 的这种歪道理 叫作 “强盗逻 辑 ”。 第二个 意思 :它指 的是事物 的规律 ,例如毛泽 东 同志 第 4 页 说: “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和实 际分离 。在学校 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 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 毛泽东选集》合订 本第 页)这里的 “逻辑”是 “规律”的同义语。 第三个意思:是指人们想事 、说话、作文 ,也就是思维 和表达思维都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规则 。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逻 辑学 。当然 ,这些思维和表达思维要遵守的规律和规则不只 是逻辑学,还包括与逻辑甚为密切 的语法、修辞学、心理学 等 ,这里就不一一细说 了。 逻辑学本身也不是 “独根独苗”,有好几个门类: 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是关于辩证思维及其规律 的科 学 。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未形成独立体 系,国内外逻辑学者正在进一步探讨。 )形式逻辑 :这就是我们这本书里要讲 的逻辑 。形式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初步思维规律 的科学 。它撇开具体 的 个别的思维 内容,从形式结构方面来研究。具体说来 ,它是 研究怎样作到概念 明确 ,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 ;怎样作 到思维严密 ,首尾一贯,不前后矛盾 ,不 自相矛盾 ,论证、 反驳怎样才有力量等 。 恩格斯在谈到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的关系时,认为恰似 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 形式逻辑在一百多年前又老树发新枝 ,分 出一 门数理逻 辑来 。数理逻辑是用数学和符号方法研究逻辑推理和证 明问 题 的科学 。数理逻辑也叫符号逻辑 ,是一 门边缘科学,数学 第 5 页 家着眼它 的数学特点,逻辑家更着眼它的逻辑特点,它有着 十分广 阔美好 的发展前景,它在世界上越来越被人们刮 目相 逻辑学作为一 门研究思维形式及思维规律 的科学,与语 言密不可分 。因为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 。语言与思维有 同样 长久 的历史 。没有离开 思维 的语 言 ,也没有离开语 言 的思 维,思维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思维是 语言的内容 。语言与思维又有区别 :思维具有全人类性 ;语 言具有 民族性、地 区性 。思维是认识 的武器 ,语言是交际的 树有根 ,水有源 。逻辑这 门科学怎样产 逻 辑 的 生 ?哪里发源 ? 起 源 我们先看它怎样产生的? 首先, “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 世界的反映。”(《列宁全集》第 卷第 页)这就告诉我们, 形式逻辑 阐述 的内容 (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 )不是人们任意 编造 的,不是象捏面人儿一样捏成小伙是小伙 ,捏成老汉是 老汉,而是客观规律在人头脑中的反映。 其次 ,我们要探讨一下 ,它是怎么形成一 门科学的?它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 中,在辩论 中,在科学探索 中,在总结思 维实践 的基础上 ,总之 ,是在人们长期 的社会 实践 中产生 的。开始逻辑是在哲学 的怀抱 中萌芽 ,那时它不仅是认识论 的一部分 ,而且和语法也难分难解 。直到公元前 四世纪才有 人将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作为独立 的对象系统地加 以研究, 逻辑学才 呱呱坠地 。 第 6 页 形式逻辑这 门科学 “老家 ”在哪里 ? “逻辑之父 ”都是 谁 ?逻辑是在群众思维实践的基础上诞生 的。我们说到逻辑 的创始 人 ,是在 他 们是这 门科 学 的“集 大 成者 ”,“代 表 人物 ” 的意义上说 的。 中国古代逻辑 的创始人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 的墨 家 (墨子和他 的门徒 印度 的因明也是在两千多年前就萌芽 了。古希腊逻辑也恰恰是在两千多年前 由大哲学家亚里士多 德所创 。 中国、印度 、古希腊 的逻辑是 自成体系、并驾齐驱 、交 相辉映的,同是世界逻辑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还有阿拉伯逻 辑也是应在逻辑史书中大书一笔的。 形式逻辑具有全人类性 ,它没有阶级性 。但是,研 究它 的人,运用它的人总是受 自己的世界观所支配 。列宁说: 有 一句著名的格言说 :几何公理要是触犯 了人们 的利益 ,那也 一定会遭到反驳的。”(《列宁选集》第二卷第 页 )这 一格 言 完全适用于形式逻辑 。所 以 “形式逻辑本身从亚里士多德直 到今天都是一个激烈争论 的场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三卷第 一第 页 )多年来 ,它不是为唯物主义世界观所支 配 ,便是为唯心主义世界观所卵翼 。所 以我们 的形式逻辑之 “舟 ”一定要在辩证唯物主义 “灯塔”指引下前进才不至迷 下面我们就书归正传 ,讲故事 ,谈逻辑,讲一讲形式逻 辑的基本道理。 第 7 页 二、秀才捉弄学监 思维要遵守同一律 古时候 ,有一个秀才犯 了学规 ,专 门监督他们 的学监气 炸了肺,坐在高高的台子上吹胡子瞪眼睛地 问秀才: “为什么 犯学规?”并要重重地处罚他 。眼看着少不了一顿毒打。秀才 跪在台下,怀里好象揣了个小兔子, 呯直跳 ,同时头脑里 又象刮起一阵急旋风,焦急地想: “反正求饶没用,得想法子 捉弄他一下,免得一顿毒打。”他眼珠儿转了三转儿,主意打 定,开 口说道: “学监大人,学生应该早来听训,谁知学生刚 要出门,得了二千两 白花花的银子,因此来晚了。” 学监是把一个麻钱 (小铜钱 )看得 比磨盘大的人 ,一听 说二千两雪花银精神就大了,直楞起耳朵问道: “银子怎么处 理 ?” 秀才: “一千两盖房子,五百两买书,四百两埋在地下藏 着 。” 学监:“还 剩 一 百两 呢 ?”他 倒 算 得 快 ! 秀才:“送 给 先生 ,感 谢 平 日的栽 培 。” 学监一听这话,就象一场大雨浇灭了他那万丈怒火,立刻 吩 咐:“家 人 ,备 酒 。”学 监 亲 自扶 起 得 了“外 快 ”的秀 才 ,让 到后房饮酒去了。刚刚入席,学监便心急火燎地 问秀才: “你 第 8 页 出门时银子可放好 了 ?” 秀才 : “学生刚要藏好 ,汪 !汪 !一阵狗 叫,将学生惊 醒 。” 学监脸上退去红晕,换上 了青色 : “啊,原来你是在说 梦 ?” 秀才:“是 的,学生 说 的正 是 梦 中美事 。” 学监气呼呼的象个大气蛤蟆,又不好发作,只得说: “承 情,承情,好在你在梦中还惦着我。” 秀才作了个鬼脸,拔腿跑掉。 这个故事从逻辑角度看说 明了什么 ?是说这个秀才有意 地偷换了 “论题”,中途成心改变了原来谈论的题 目,把 “为 什么犯学规”改变为 “讨论银子怎么分配”,这在逻辑上叫作 违反 同一律 。 同一律是一条思维规律 。思维规律是客 什 么是 观规律在人们头脑 中的反映。“思维规律和 自 同 一律 然规律 ,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 ,必然是互 相一致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 页 )正确 的思维必须 遵守思维规律 ,首先要遵守辩证 的思维规律 ,全面地、发展 地、一分为二地看 问题 。同时也必须遵守形式逻辑 的思维规 律:同一律、矛盾律、排 中律,以及充足理 由律 。 同一律是说人们思维要有确定性,在 同一时间,同一方 面,对 同一个 问题,想什么就想什么, 说什么就说什么 ,写 什么就写什么,讨论什么就讨论什么 。在一次议论 中首次出 现 的概念 ,内涵 (含义 )外延 (适用范围)不得任意改变 , 否则就叫偷换概念 ;首次出现 的判断的质 (肯定或否定 )量 第 9 页 (单称、特称、全称 )不得任意改变,否则就叫偷换论题 。 也就是要求人们在想事、说话、作文、开会等情况下思想要 有个定准儿,心中那杆秤要有个 “定盘星”。不能任意改变论 题、话题,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人们 的思维在 什 么情 况 下是违 反 同一 什 么 叫 违 律 ?我们举例说 明: 反 同 一 律 有这样两篇作文 ,老师出的作文题是: “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一位 同学写的主要内容是以下几 个方面:什么是理想;青年人应当有什么样的理想;没有远大 理想的危害;以及怎样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 。 另一位 同学写的是:人类 的理想是多种多样 的;我们 的 思想要长上理想的翅膀 ,幻想着美好 的未来 ,从马路两旁新 起 的幢幢大厦 已看到我们 的理想;那些大厦粉墙绿瓦,顶好 看 的,象雨后春笋 ,越盖越多,越盖越漂亮;还应当设计得 更宽敞,更美观 ,应当怎样设计才更理想呢…… 前面那位 同学相题行文 ,落笔入题 ,首尾一贯,语语切 题 ,就是遵守 了同一律 。 后面那位 同学,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象断线风筝,脱 缰的野马,收也收不住,就是违反了同一律 。 在一次议论 中,中途任意改换原来 的讨论题 目、谈论 中 ,这就叫违反 同一律 。 由上可见,写文章 “审题 ”这一步不可忽视 ,特别是青 年 同志作文一定要学会审题 ,也就是冷静地、切实地弄清文 题 的要求 ,写起来才能切题 。文章开头要简洁,落笔入题 , 写的过程 中又要有时 “回头看看”,以免信笔写去,离题不 自 第 10 页 知 。写文章几起几伏而不离题 ,就要如引线纫针那样 “眼光 不走”,紧盯主题,语不离宗。同时又要如骑马急驶,稳操缰 辔 (音配,牲 口嚼子 ),不任意挥毫泼墨,这样,不论行文长 短,也会一贯到底,万变不离其宗。 上面说的是作文 ,还有开会跑题 ,也是常见 的违反 同一 律 的毛病 。例如有一个生产大队的团支部晚上召开全体 团员 大会 ,讨论制订发展 团员的计划 。组织委员介绍 了要求入 团 青年 的情况 ,希望大家提一提有谁可 以列为发展对象。会场 上象开 了锅 ,议论纷纷 。忽然有人说 :团支部要关心回乡知 青学习问题 。也有人提 出团支部要抓一抓青年 中的恋爱婚姻 问题……。屋角上 ,宣传委员和广播员商量着他们 明天出黑 板报的事儿。前面那横插的两杠子叫 “跑了题儿”;后面这二 人的小会叫 “会 中有会”,都是违反同一律的表现。这个会就 这样“自然 发展 ”,一来 二 去 ,“柳 梢 枝 上月 儿 高 ,自鸣钟 声十 二响”,团支书只好宣布散会 。由于违反了同一律,尽管发言 热烈,还是闹了一个 “议而不决”。这种情况是应该避免,也 是不难避免的,这就靠与会众人都 自觉地遵守同一律,不 “节 外生枝”,不把会议主题引开。主持会的人则应 “执辔在手”, 发现跑题就及时拉回,不然常常 白搭工。 违反 同一律有两种情况 :有人无心 ,如上述 ;有人有 意,成心违反 ,我们一开始讲 的那位 “秀才 ”就是 。成心违 反 同一律 的也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同志之间争论 问题 ,有一方理屈词穷了,就 故意把原来争论 的话题岔开:“你这是什么态度 ?”“你为什么 给我扣帽子?”……就转移了话题。 第 11 页 一种情况 是心怀鬼胎 的人 ,故意耍弄花招 ,或转移话 题 ,偷换论题 ;或偷换概念 ,欲盖弥彰 。例如英 国大主教、 主观唯心主义的老祖宗贝克莱 ,他 “本能地保护 自己”,张 口“存 在 ”,闭 口“存 在 ”,好 象 也 真“唯 物 ”的可 以 了 其实 他所说 的 “存在 ”绝不能与唯物主义者所说的 “客观存在 ” 同日而语。贝克莱肯定的是 “存在于意识中的存在 ”,否定的 是物质世界的存在 。可又要黄 鼠狼戴草帽,装 的象个人儿 。 他就是这样玩弄偷换概念的花招, “竭力掩盖他的哲学的唯心 主义真面 目”。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把他 的主观唯心主 义脸谱勾画得更清楚了。(参阅 《列宁选集》第二卷第 页 ) 我们懂得 了同一律 ,一要 自己尽量避免违反 ;二要提醒 无意违反者 ,指 出有意违反者 ,揭穿别有用心地违反 同一律 的耍花招 的人 。 第 12 页 三 、卖矛与盾 的人 思维要遵守矛盾律 古时,一个人到集市上卖矛 (扎枪)与盾 (用竹、木、金 属等做的抵挡扎枪等兵器的护身牌 )。他左手拿起一支矛,斩 钉截铁地说:“我 的矛锋利无 比,能刺 穿任何 的盾 。”他右手拿 起一个盾,眉飞色舞地说: “我的盾坚固无 比,可以挡住任何 的矛 。” 有一个看热闹的人朝周围的人挤挤眼,问卖矛、盾的人: “你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 ?” 周 围一阵哄笑,卖矛、盾 的人被 问得张得开嘴,说不出 话 。因为他 自相矛盾 了,所 以不能 自圆其说 。这种情形在逻 辑上就叫违反 了矛盾律 。 上面这个故事是我 国战国时期大思想家 什 么是 韩非讲 的 ,他 总 结 了人们 很 多思维实 践经 矛 盾律 验 ,通过这个故事表述了矛盾律 的内容,与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表述的矛盾律不谋而合。 矛盾律是说 :人们在 同一个 时间,思考 同一个 问题 ,或 议论同一件事的时候,不能既说 “是”,又说 “非”。也就是 说 ,不能模棱两可 。 什么是模棱两可 ?模棱 :就是说 出话来意思含糊不定 第 13 页 两可 :就是认为 同一件事 ,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既是,又 非。模棱两可:就是在是非之间变换不定,令人不可捉摸 。 从逻辑上看就是违反矛盾律 。 我们顺蔓摸瓜 ,看看 “模棱两可 ”这个成语 的来历 。武 则天当政时的一个宰相,姓苏名味道,此公有一个习惯: “处 事不欲决断”。如果属下朝 臣有 了争执 ,出现正反两方 的意 见,他总是摇头晃脑地说 : “模棱 以持两端 ,可矣 。”意思 是:对双方意见都拍板、同意,就可 以了。 日久天长 ,人们 送 给 他 一 个“雅 号 ”:苏 模 棱 。(见 日唐书 苏味道传 》 )“模棱两 可”这个成语便流传下来,以至于今 。 下面 ,我们举几个违反矛盾律 的例子来 什 么是 说 明一下: 违反矛盾律 “我基本上完全 同意你 的意见 ”。 既说 “基本上 ”同意,就不是完全 同意;后面又说 “完 全 ”同意,就不是基本上 同意,所 以说 自相矛盾 了。 “说不定明天一定起风 ”。 “说不定”明天起风,就是明天 “不一定”起风;后面 又说 明天 “一定”起风 ,所 以说 自相矛盾 了。 “小 山子挺 守纪律 ,就 是上课 爱捅鼓 人 ”。 既说小山子 “挺守纪律”,上课就不会捅鼓人,既说 “上 课 爱捅 鼓人 ”,就 不 能说“挺 守纪律 ”,所 以说 自相矛盾 了。 如果我们作文时这类违反矛盾律 的话经常出现 ,文章就 会这儿结疙瘩,那儿打辫子,矛盾百出,不合逻辑,读的人得 费半天劲才能猜 中这 “天书 ”的原意 。这样 的文章既不简又 不 明,不简 明,不通顺 的文 章也就生动不起来 ,而成为啰 第 14 页 嗦、含糊,生硬的了。 由此可见,写文章必须遵守矛盾律 ,注意前后一贯 ,不 要前后失去照应 。要象从茧 中抽丝一样 ,顺顺序序 ,有条不 紊 ,开头照顾 到 中间,结尾 照顾 到前面 ,各段 间有 内在联 系,文从字顺,首尾一贯,切不要颠三倒四。 我们 说话 写文 章都 要遵 守矛盾 律 ,那 怎 样 避 免 么,怎样避免违反这条规律呢?就拿写文章 违反矛盾律 来说,写时要留意,写完要检查 。文章写完 至少看两遍 ,改几遍 ,常言道 :好文 章是改 出来 的。改文 章就要下 “呕心吐胆 ”之功,尽 “裁云制霞”之妙 ,以 “条 理首尾 ”使之“弥缝莫见其 隙 ”,使文 章写得逻辑严密 ,令人无 缝可钻 。所谓 “无缝”、 “无隙”,首先是没有 自相矛盾的地 方。所谓 “不 自相矛盾”,这话又可分两头说: 第一,用语上作到没有 自语相违 的地方,如 “基本上完 全 同意 ”之类; 第二,各个段落之间不要脱节 。作文章分段一定要清晰 严密 ,丝清缕顺 ,分成段 ,合成篇 。切不要各段是 “各吹各 的号,各唱各的调”。切不要前一段肯定什么,后一段又加以 否定,弄得忽东忽西,忽然忽否。 人们违反矛盾律,常常是不 自觉的,有谁愿意瞪着大眼 珠子 说:“煤 球是 黑 的,又和 元 宵一个 模样 ?”可 是 ,嗑瓜 子儿 出一个臭虫,什么仁 (人 )都有。就有那么一些人 ,他们 为 了胡弄人 ,就成心瞎编乱造,结果矛盾百出,碰到这号 人 ,就得戳 穿其鬼把戏 。 列宁就常剥这路儿人 的画皮。比如,英国有一个唯心主 第 15 页 义者 ,名叫毕尔生 ,他写的文章里,一会儿说思想是第一性 的 (就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 :花鸟虫鱼、江河湖海 、星云雷 电……,人一想就有,人不去想也就烟消云散 );一会儿他又 说物是第一性的 (就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本来就有 )。同一个 毕 尔生 ,在 同一 文 章 中,就 这 样 变 戏 法 ,露 出个“阴 阳脸 ”:左 口袋掏 出黑 的,右 口袋掏 出白的。列宁讥讽毕尔生 “真象是 说水在地 上 ,地在 鲸上 ,鲸在水 上 ”。(《列 宁选 集 》第二卷第 页 ) 列宁在这里引用的是一个俄罗斯童话,大意是: 一个小女孩 问奶奶:“地在什么上 ?” 奶 奶:“地 在 鲸 身上 。” 女孩:“鲸在什 么上 ?” 奶 奶:“鲸在 水 上 。” 女孩:“水在什 么上 ?” 奶 奶:“水在 地 上 。” 女孩:“地在什 么上 ?” 老奶奶的回答,矛盾屡出,说不圆分。列宁以此作比喻, 揭穿了唯心主义哲学家违反矛盾律 的窘态 ,真是揭得入木三 我们懂得 了矛盾律 , 自己说话、写文章要力求避免 自相 矛盾 ,发现周 围同志有了 自相矛盾之处要提个醒儿。更要警 惕别有用心者耍弄这种花招儿,一旦发现 ,及时揭露 。揭露 论敌 自相矛盾之处,这是理论斗争 中一种很重要 的方法 ,有 时比直接反驳论敌的论题、论据还要有 “一针见血”、 “一击 第 16 页 致命 ”之妙 。象前面所述列宁对毕尔生 的揭露就是很好 的例 最后要 申明一点:矛盾律是要求人们想事 、说话、作文 不前后矛盾 ,不 自相矛盾 ,可不是否认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存 在着矛盾 。这正如 同一律 并不是要人们搞形而上学 “是就 是,不是就不是,除此 以外都是鬼话”一样 。 第 17 页 四、这孩子 …… 思维要遵守排 中律 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讲了一个故事: “我梦见 自己正在小学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 立论 的方法。 “难 老师从眼镜 圈外斜射 出眼光来 ,看着我说 ‘我告 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 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 了。 满月的时候 ,抱出来给客人看 大概 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 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 的。’他于是得 到一番感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 回几句恭 维 。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死 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 力的痛打。 “老 师说:‘说要 死 的必然 ,说 富贵 的许谎 ,但 是说谎 的 得好报 ,说 必然 的遭打 。你 … ’ “ ‘我愿意既不谎人 ,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 呢?’ “那么,你得说: ‘啊,这孩子啊 你 瞧 !多么 … …啊 第 18 页 唷 !哈 哈 !嘿 嘿 !嘿 嘿 嘿 嘿 嘿 ,!” 鲁迅用这个故事讽刺 了旧社会没有言论 自由。那 时候饭 馆茶楼里墙上都贴着 “闲谈莫论 国事 ”的条子 。谁如果说 了 针砭 时政 的话就要倒霉 。所 以那位老师教给学生一种处世哲 学:在是非面前 “不说是 ,不说非 ,管保不吃亏 。” “不说 好,不说坏,饭碗就常在 。” “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 片心。”那是 旧社会的事了。我们处在新社会,在是非面前就 要态度 明朗,旗帜鲜 明。不能遇事 只是三声 “哈哈”,两声 “嘿嘿”。思维规律就专有一条讲这个 问题,就是:排中律。 排 中律要求人们在 “是 ”和 “非 ”面前 什 么是 要干干脆脆 回答一个 “是 ”或干干脆脆 回答 排 中律 一个 “非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清二 楚 ,决不含糊 。 “排 中 ”,“排 中 ”,就 是 在 是 非 面 前 绝 对 排 斥(不 要 )中 间 态度。英文对排中律的表述就是 “排斥中间 (或第三种 )”态 度 。俄文对排 中律 的表述就是 “排斥第三种 ”态度 。排 中律 的含义,通俗点说就是:不能模棱 “两不可” (矛盾律要求不 能模棱两可)。 “是”与 “非”二者必肯定一个,不能一个也 不肯 定 。 鲁 迅 很 反 对“骑 墙 ”、“折 中 ”,他 说 :一 个 人 自 以为“公 平” (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当老好人)的时候,就已经有些醉意 了。“一个人立场不鲜 明,文 章等于不写 ”。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指出: “必须对我们的政治行动的具 体 问题作 出极其 明确的、不容有两种解释 的回答 :是或者不 是 ?”(《列 宁全集 》第 卷第 页)我们应当牢记这一教导,不 第 19 页 仅政治问题 ,就是处理 日常学习、工作 中的问题 ,也不要违 反排中律。 什么情况是违反排 中律 :上面从道理上 什 么 是 讲 了,下面我们结合分析具体事例进一步说 违反排中律 明这个 问题: 日常生活中,违反排中律的情况是不少的。例如: 一群青年在老队长带领下锄棉苗 。中间休息的时候 ,小 王一扔小锄将一棵苗 “腰斩 ”了,小李劝小王 以后要当心, 要 爱护棉苗 。小王 瞪 了小李一 眼说:“不要操 心 ”。 老队长压了口烟,叫小张评评理。 小张顺手扔了一块土坷垃,说: “他们俩呀,叫我真没法 儿说 。”下面就没词 了。 老队长 的态度很 明确 ,他批评 了小王 ,并指 出小张应支 持小李对小王 的劝说 。 小张采取 了 “不说你好 ,不说他坏 ,谁也不见怪 ”的骑 墙态度 。这种态度从事理上说不正确 ,从逻辑上说就是违反 了排 中律 。 再例如:实验小学 四 (一 )班第二小组讨论一个 问题 : “该 不 该努 力 学 习 ?” 多数同学认为: “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四个现代化 多作贡献。” 平常特别贪玩的名叫三蛋的同学却说: “我呀,倒挺 同意 《木偶奇遇记》那本书中小木偶 ‘匹诺曹 的意见:‘我一点不 喜欢念书,反不如玩一下来得痛快,追追蝴蝶,爬爬树枝 , 从鸟窠里摸摸小鸟,那多好呢’。”同学们被他一席话说愣 第 20 页 了。他又继续说下去:“我也挺 同意 ‘匹诺曹 ’说的:‘就是吃、 喝、睡觉、玩 ,最有意思,我认为世界上顶好顶好 的事就是 玩 。” 一个名叫雪静的三好学生接着他的话说: “你可别忘了蟋 蟀警告小木偶 ‘匹诺曹,的话:‘那些过着这样生活的(只吃、 喝、睡、玩 )结果常常不是住在医院里就是住在监牢里,”。 这位 同学说的有道理。 这样 的辩论挺 有 意义 ,两种 意见针尖对 麦芒 :应 该读 书 ,还是 除 了吃 、睡 ,一天到 晚光玩 ?这里就有 “是 ”和 “非 ”。 忽然 ,三蛋 的好朋友小山说 :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 理,叫我怎么说呢?” 小组长 一看 时 间不早 就说:“就 这 么着 吧,散 会 。” 最后发言的那位 同学小山和小组长在争论面前,是非摆 在眼皮子底下的时候 “模棱两不可”,不置可否,显然违反了 排 中律 。 更可笑的是 《木偶奇遇记 》中给小木偶看病 的乌鸦和猫 头鹰 “医生”。仙女叫他俩看看小木偶被狐狸和猫 吊了一夜, 是活着还是死了?乌鸦说: “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木偶的确 已 经死了;可是如果有什么不幸,他是不应该死的,那么就可 以 证 明他 还是活着 。”猫头鹰说:“这使我很抱歉 ,我 的意见恰和 这位高 尚的朋友 ,我 的同事乌鸦相反 。由我看来 ,木偶 的确 还活着 ;可是如果有什么不幸 ,他是不应该活 的,那么就可 以证明他已经死了。” 这二位先生的话既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又说 “死了”, 第 21 页 又说 “活着”,违反了矛盾律;又对 问题不置可否,模棱两不 可 ,违反了排中律。 任 何 正直 的人 都应 当 自觉地 遵 守排 中 自 觉 遵 守 律 。但真正 自觉地做到这点并非 易事 。这和 排 中 律 一个人整个政治风貌是分不开 的。一个人必 须在政 治上光 明磊落 ,在逻辑上才有可 能直 陈直叙 ,不藏 不掖 。在这方面 ,不少革命前辈为我们树立 了光辉榜样 。鲁 迅说过:假使一个人还有是非之心,倒不如直说的好……。 “温噋之谈,两可之论,也即所谓执中之说,公允之言,其实 等于不写而已。”(《鲁迅全集》第 卷第 页)他这样说了,也 这样 作 了,他 “有 明确 的是 非 ,有热 烈 的好恶 “论时事 不 留面 子 ,贬 锢 弊 常 取 类 型 ”,以笔 作“投 枪 ”、“匕首 ”,面 对 敌人 的手枪战斗 了一生 。 说 “直话 ”和说 “真话 ”是联系在一起 的。要说 “直 话 ”,首 先 要 说“真 话 ”,把 心“掏 ”出来 才 能 直 说 ;如 果 把 心 “掖 ”在夹肢 窝里怎有 “直话 ”可说 ?或者有人 “见风使 舵”,他的话不打心里来,只在嗓子眼儿上,又怎有 “直话” 可说?而说真话不易,又非做到不可, “青年们……大胆地说 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 自己的真 心话发表 出来 。 真,自然是不容易的……只有真的声音, 才能感动 中国的人和世界 的人 ;必须有 了真 的声音 ,才能和 世界 的人 同在世界上生活 。”(《鲁迅全集 》第 卷第 页 )所 以,我们一定要做老实人,讲老实话 。 当然 说 真话、“直话 ”,对 自己人 ,绝 不 能粗 鲁 简单 化 ,而 在 说 和 写 时 ,要 尽 量 作 到“辞 必 臻 美 ”,“义 直 文 婉 ”(直 率 又 第 22 页 和 顺、温 和 );对 敌 人 当然 要“横 眉 冷 对 千 夫 指 ”,但 也 不 尚辱 骂,“辱骂恐吓不是 战斗 ”。 还要说明一点,对一些事没考虑成熟,暂不发表意见, 是应允许 的,不能不分青红皂 白,一律视为违反排中律 。 前面讲 了同一律、矛盾律 、排 中律 。这三条规律有联系 (例如违反 了矛盾律 ,必违反 同一律 )又有 区别 ,我们 以 “是”、 “非”等为例,概括、比较一下三者内容。 同一律要求 :说啥就说啥,不 中途 “变 三 条 规 律 卦 ”;违反 同一律情况 :前面说这 ,后面说 基 本 内 容 那,中途 “变卦”。 矛盾律要求 :不要说是又说非 ,不要说非又说是,不模 棱两可 ;违反矛盾律情况 :又说是 ,又说非 ,或又说非,又 说是 ,模棱两可 。 排中律要求:说是或者说非,不模棱 “两不可”;违反排 中律情况:既不说是,也不说非,模棱 “两不可”。 第 23 页 五 、话不在 多 ,在于有用 思维要遵守充足理 由律 子禽 问他 的老师墨子:“老师 ,多说话 到底有没有用 处 ?” 墨子答道: “话说得太多,还有什么用处呢 !比如池塘里 的青蛙 ,整 日整夜呱呱地 叫着 、喊着 ,弄得 口干舌燥 ,却从 来也没有人去注意它 。但是,鸡棚里的雄鸡 ,只在天亮时啼 两三 次 ,大家知道鸡 啼就要天亮 ,所 以都很 留意 。 由此看 来,说话不在多少,在于有用。” 子禽听了老师一番话,连连点头。 为什么墨子七言八语就说服 了子禽 ?因为墨子是懂得逻 辑 的,他 “言之 皆有实证 ,非为空谈 ”,就是说,他说 出话 来 ,往往有根有据 ,合乎逻辑上 的思维规律 :充足理 由律 。 充足理 由律是说 :任何真实的论断必须 什 么是 有充足的理 由。“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 的或 充足理 由律 实在 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 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 的充足理 由……。” (莱布尼兹 《单子 论 》第 节 )遵守充足理 由律可 以保证正确思维具有 论证性 ,有根据性这样一些性质 。在证 明和反驳 中,如果 没有充足理 由律 ,单靠 同一律 、矛盾律、排 中律 ,是不能达 到确证一个结论 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 目的。讲论证而不讲有 第 24 页 充足理 由,是很难对付诡辩论 的。 大凡科学家 (当然不只科学家 )在发表意见时,或肯定 或否定一种观 点,都要摆 出充足理 由。例如有人传说,吴王 夫差杀了伍子胥,投入江中,子胥记恨, “驱水为涛”作怪 。 汉代王充为驳这一谬说,并不是拿笔一指说这是假 的完事 , 而首先揭露此说前后矛盾 ,继而举 出屈原等人投江而不 “驱 水为涛 ”作怪 的例子 ,最后又拿 出科学根据 ,指 出江涛 同月 亮的关系 。有这样 的充足理 由在 ,王充才说 :吴王杀子胥投 入江中是真的,而子胥 “驱水为涛”作怪是假的。 再如,爱因斯坦在谈到地球中心说被否定时说: “宇宙中 心概念一旦被充分的理 由所否定 以后 ,地球不动 的思想 ,以 及一般地说来,地球的特殊作用的思想,也就站不住脚了。” 爱因斯坦文集》第 卷 页 ) 我们说话、写文章都要遵守这条规律 。在看书或听取别 人意见时,也是见到充足的理 由才能确信不疑。 如果我们说话、写文章时空话连篇 ,雷声大,雨点小, 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谚语说得好: “空 口袋是竖不起来的。” “如果 叫喊能帮助建成一座房子 ,那么驴子就能建成一条 街 。”所 以我们 不要 用 下面 这 类 话 去“服 人 ”: “我 一 百个 不 同意 !” “我说我的对,就是我的对 。” “叫你往 东 ,你别往 西 。叫你打狗 ,你别 骂鸡 。听我 的,准没错儿。” “道理还用讲吗,反正是这样才正确 。” 这样是不能使人服气的,所 以 “论不贵强下断语”。而要 第 25 页 作 到“论 精 微 而 朗畅 ”,立 意 要“精 微 ”,言词 要“朗畅 ”,痛 快 淋漓 ,有板有眼,以理服人。 遵守充足理 由律 ,就必须摆事实,讲道 怎 么 才 算 理 ,事实摆够 ,道理讲透 。那么怎样才算充 充 足 理 由 足理 由呢?所谓充足理 由必须是实践反复证 明了的确凿可靠的道理和事实。本身还 尚待证明的理 由 (“预 期理 由”)或与论题无 内在联系的材料不是充足理 由。 下面这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三 国时代 ,有一位优秀 的发 明家 ,名叫马钧 。马钧知道 我 国上古时代关于指南车 的传说 :那是黄帝跟蚩尤打仗 的时 候,蚩尤作起魔法,搬来瘴气毒雾。黄帝的军队辨不清方向, 被蚩尤 的军队杀得大败 。幸亏黄帝的谋 臣风后造 出指南车 , 指明了方 向,终于冲出了雾阵,摆脱了困境。 马钧根据这些传说,日思夜想,打算制造指南车。当时 社会上有些人把说空话当饭吃 。有一些文臣、武将 、学者给 马钧搂头盖顶地泼冷水说 : “指南车 ,指南车 ,画饼充饥 , 谁见过 ?”他们越泼冷水,马钧越坚定 。他想 :说空话不顶 用 ,试试看 。于是他便五更起 ,三更眠,冷一顿热一餐 ,踏 踏实实干将起来 :设计 、试验 ,失败重来 。功夫不 负苦 心 人 ,铁杵磨成 了绣花针 ,马钧作成 了一架指南车 ,既精巧又 准确 。那些空谈家、保守派在事实面前鸦雀无声了。 从这个故事可 以看 出,最充足的理 由就是事实本身 。事 实胜于雄辩。马钧一架指南车,胜过空文千百篇。 我们说话、作文章,既要言之有理,又要让事实说话 , 当然不是陈谷子烂芝麻 ,鸡头鱼刺蘑菇腿 ,不分青 、红 、 第 26 页 皂、 白,一气往外扬 ,而是选用最典型的事例 ,才最有说服 力。对此,列宁说: “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 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 的方法 了。罗列一般 例子是毫不费劲 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者完全起相反 的作用 ,因为在具体 的历史情况下 ,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的 情况 。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 那末,事实不仅是 ‘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 西 。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 、不是从联系 中去掌握事实 ,而是 片断的和随便挑 出来 的,那末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 ,或者 甚至连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 卷第 页 ) 第 27 页 六 、 李 寄 斩 蛇 概念是思维的 “细胞” 古代 ,一处葱翠深 山,大蛇盘踞 ,常常 出山伤人 。昏庸 的地方官却把大蛇视为天神 ,每年将一贫苦人家少女献入蛇 洞 。山下 ,有一位 勇敢 的少 女 ,名 叫李寄 ,她 决心为 民除 害 。一切 准备停 当 。一天 ,她手持利剑一把 ,带上一 只猎 犬 ,人们送去数石 (一石等于十斗 )炒米放在洞 口。天 昏地 暗,谷风呜咽。蛇 闻米香 ,爬到洞 口,头大如米 囤,眼巨如 铜镜 。李寄一看妖蛇 出洞 ,便放狗咬蛇 ,她趁势一个箭步跳 到蛇后,连刺数剑,蛇如疯似狂一蹿而出,刹时翻 白而死。李 寄进入蛇洞,见有九具女孩尸骨,叹道: “你们 由于 昏官和蛇 为害,被蛇吃掉,真可怜啊 !”说完,李寄缓步走下山去。彩 霞满天,百鸟飞鸣。 这一个故事 的含义,大家一看便知 ,不必细述 。我们在 这里要讲的是:这个小小的故事就用到 “古代 ”、 “深山”、 “蛇 ”、“犬 ”、“李 寄 ”、“洞 口 ”、“少 女 ” …等概念 。除了 这个故事里面 的概念 ,我们还可 以举 出好多好多,比如 《格 林 童 话 》 里 的“青 蛙 ”、“王 子 ”、“灰 姑 娘 ”、“小 红 帽 ”等 。 《小灵通漫游未来 》里 的“未来 市 ”、“稀奇 ”等 。《王老师和 小 学 生 谈 作 文 》里 的“作 文 ”、“语 句 ”、“勤 学 苦 练 ”、“优 美 ”、 第 28 页 “课 外 书 ”、“诗 歌 ”、“散 文 ”等 。《中 国古 代 科 学 家 故 事 》里 的“鲁班 ”、“公元前 ”、“面色红润 ”等 以及 《物理学 》中的“光 ”、 “电 ”、“热 ”等 ,《化 学 》里 的“氧 ”、“氢 ”、“化 合 ”、“分 解 ”等 , 《几何 》里 的“平面 ”、“菱形 ”、“三角形 ”等 。每一本书、每一部 电影、每一出戏剧、每一支歌都要用到许许多多的概念 。 我们每人每天都离不开概念 ,不论写记叙文 (如故事、 小 说 、散 文 ),写 应 用 文(如 日记 、便 条 、决 心 书 、信 件 ),还 是写议论文 (如论文 、小评论 )等等 ,都要用概念 。就是说 句话 、发个言、思考个 问题 ,也都要用概念 。反正只要一开 口,一动笔,就离不开一种基本 的思维形式 概念 。 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 概 念 的 的思维形式。 定 义 什么是属性 ?就是事物 间的相 同点和不 同点 。什么是本质属性 ?就是 一事物具有 ,其他事物不具 有 ,将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 区别开来 的那一种最根本 的属 性 。什么是非本质属性 ?这一事物具有 ,其他事物也具有 , 不能根据这类属性将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 区别开来 的属性 。 例如 “人 ”有许多属性 :会说话 ,会思考 ,会直立行走 ,骨 肉长成 ,有颜色,有头发,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这么多属 性,哪一个是本质属性 ?就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就是这一 属性把人和动物区别开 了。当类人猿制做 了第一把石斧 ,也 就 “人猿相揖别 ”了,猿变成 了人 。 思维得有思维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都是思维形式。概 念是最基本 的思维形式,概念构成判断,判断组成推理 。人 们运用概念 ,以作判断,进行推理的工夫就是思维 。如果把 第 29 页 思维比作有机体,那么,概念就好 比机体的细胞。 弄清 楚“本 质 属 性 ”、“思 维 形 式 ”,对 概 念 的定 义 也 就好 理解 了。每一个概念都是反映与其相应 的事物本质属性 的思 维形式 。比如 “逻辑学 ”这个概念就反映了逻辑学的本质属 性:逻辑学 “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政治经济 学 ”这个 概念反 映 了政 治经 济学 的本质属性 :政 治经济学 “是研 究生产关系发展规律 的科学 ”;等等 。 以上可 以看到,概念离不开词 ,概念要 概 念 用 借助词和词组来表达 。 词 表 达 “古 代 ”、“蛇 ”、“王 子 ”、“洞 口 ”、 少 女 ”、“氧 ”、“三 角 形 ”等 ,这是用词表达 的概念 。 “面 色 红 润 ”、“飞 机 灭 虫 ”、“老 老 实 实 ”等 ,这 是 用 词 组来表达 的概念 。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词都表达概念 。 实词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 )表达概 虚词 (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 )不表达概 念 。象“呀 ”、“也 ”、“之 ”、“是 ”等 就 不 表 达 概 念 。 还有一种情形 :有些字合在一处表达概念 ,可是一经拆 开就不再表达概念。例如 “坷垃” (土块)本来是一个概念, 如果一砸两半: “坷”和 “垃”单个出现就没有任何含义,因 而也就不表达概念了。 “垃圾”也类似,一经分开: “垃”和 “圾”单个出现就不表达概念了。但 由此不能推导出 “单个 字 不 表 达 概 念 ”,前 面 我 们 说 到 的“蛇 ”、“犬 ”、“山 ”、“好 ”、 “天”等就都表达概念。 第 30 页 一个词表达不表达概念 ,就看它有没有实在意义,或说 有没有一定含义,因为概念都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实词 都代表着某种事物或某种事物 的某种属性,所 以表达概念 ; 虚词不代表任何事物或任何事物 的任何属性,只起造句 的作 用 ,所 以不表达概念 。 还有一种情形需要注意: 有 的一个词 (多义词 )表达几个概念 。例如 “再生 ”这 一个词就可 以表达四个概念: “死而复生”、动物的 “生理再 生” (如将蚯蚓切去头,它重新长个头,切去尾,它重新长个 尾 。将水螅头劈成八瓣 ,就生成八个头 )、动物 的 “病理再 生 ”(动 物烂 去一块 肉或一个趾 甲,还会 重新 长 出长好 )、废物 新生 (再生纸,再生灯泡等)的 “再生”。 有 的两个或几个词 (同义词 )表达 同一个概念 。例如 : 高粱秆 ,高粱秸 ;老 鼠、耗子 ;小驴子、驴驹子 ; 白薯 、甘 薯、红薯、番薯、地瓜;大夫、医生、郎中、先生等。 概念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不断发展 的。“在 棍 念 的 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不是被看作 固定的东西, 发 展 变 化 而是被看作可变 的东西 的时候 ,它们在思想 上的反映,概念,会同样发生变化和变形;我们不能把它们限 定在僵硬的定义 中,而是要在它们 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 程中来加以阐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第 页 )是 什 么 决定着概念的发展变化?是 “天意”还是 “人愿”?都不是。 概念 的发展变化是 随着人们 的生活条件 ,社会存在和人们 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调整而发展变化的。马克思、恩格斯指 出:“人们 的观 念、观 点和概 念 ,一句 话 ,人们 的意 ,随着人 第 31 页 们的生活条件 、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 的改变而 改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 页 ) 概念 的发展变化 :其一 ,是客观事物本身 的变化 ,引起 概念的变化。例如 “人民”这个概念的含义、所指的范围, 不 同历史时期是不 同的。客观事物本身的变化也使许多陈旧 过时的概念 “掩面而去”,例如 旧社会那些为人们熟知的 “祠 堂 ”、“祖 宗 牌 位 ”、“私 塾 ”、“洋 油 ”、“当 铺 ”、“五 道 庙 ”、“大 烟馆 ”等等,这些概念,随着它们所代表 的旧事物 的消失, 也就 “隐退”。与此同时,随着新事物的层出不穷,新概念也 如雨后春笋,例如 “人造卫星”、 “电视大学”、 “电子计算 机 ”、“原 子 能 科 学 ”、“空 间技 术 ”、“四个 现 代 化 ”等 等 。 其二,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 的认识不断深化 ,某些概念 的内涵 (含义)、外延 (所指范围)发生着变化。例如 “人” 这个概 念 ,古代人们 给它 的定义 是:“能直立行走 的动物 ”。达 尔文主义特别是马列主义产生以后给人下的定义是: “能制造 和使用工具的动物”。 其三 ,随着人们对物质世 界认识 的广度 、深度不 断进 展,一些新兴科学的崛起,新的概念简直令人应接不暇,眼花 缭 乱 。例 如 数 学 领 域 的“拓 朴 学 ”、“现 代 分 析 ”、“非 线 性 波 数学”等。物理学领域的 “中能物理”、 “引力物理”等。空 间科学领域的 “空间物理学”、 “高层大气学”等。一些边缘 科 学 ,如“生 物 无 机 化 学 ”、“生 物 力 学 ”等 。还 有 什 么“环 境 科学 ”、 “材料科学 ”等等 。还有专 门研究怎样搞好科研及 企 业 管 理 的“未 来 学 ”、“科 学 学 ”、“预 测 学 ”、“管 理 学 ”, 等 等 。 第 32 页 天下概念何其多。要让谁数数牛身上 的 概 念 的 毛 ,谁也数不清 ,概念就多如牛毛 ;要让谁 种 类 数数天上 的星,谁也数不清 ,概念就多如繁 星 。概念这么 多,怎样才 能理 出个头绪 ?可 以将概念分分 )按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数量划分,可分为: 单独概念:只适用于一个特定的事物 。例如: “中国”、 “北 京 ”、“石 家 庄 ”、“唐 山 ”、“白求 恩 ”、“ 红楼梦 》 ”、“黄河 ”、 “太 平 洋 ”,“中央 人 民广 播 电 台 ”等 等 。 普遍概念 :适用于一类事物 ,而且适用于这一类 中的每 一 个 事 物 。例 如:“人 ”、“青 年 ”、“团 员 ”、“司 机 ”、“花 ”、“鸟 ” 等等 。就拿 “团员”来说,可 以是指所有 的团员,也可 以说 某 甲是 团员 。“花 ”可 以是指所有 的花 ,也可 以说一棵水仙花是 花 。“鸟 ”,可 以是指所有 的鸟,也可 以说一 只百灵鸟是鸟 。 集合概念 :适用于一类对象的总和 ,把一类事物作为一 个整体来 反 映 ,不 能用 来指一类事 物 中的某一个 事物 。例 如:《鲁 迅 全 集 》、“教 育 界 ”、“五 指 ”、“农 业 战线 ”。就 拿“教 育界 ”来说,只能指整个教育界 的人 ,不能把某老师称 呼为 “教育界 。 按概念所反映的是独立 自存 的具体事物还是具体事 物 的属性划分,可分为: 具体概念:反映具体事物或实体的概念,例如 “长城”、 “司 马 迁 ”、“学 校 ”、“中 国 ”等 等 。 抽象概念 :反 映事物属性的概念 。例如 “红色 ”、 “漂 亮 ”、“勇 敢 ”、“伟 大 ”、“正 义 ”等 等 。如 果 这 一 类 概 念 一 和 第 33 页 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就又成为具体概念 。例如 “红海 ”、 “漂亮 外 衣 ”、“勇敢 少 年 ”等 等 。 )按概念反 映的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划分 ,可 肯定概念 :反 映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例如 “挺勤 奋 ”、“有趣 ”、“真好 看 ”、“太天真 ”等等 。 否定概念:反映事物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例如: “非 党 员 ”、“无 趣 味 ”、“不 勤 奋 ”、“没 味儿 ”等 等 。 按概念实 际上有或没有它所代表 的事物划分,可分 实概念 :其所代表 的事物是客观存在 的,这样 的概念 叫 实 概 念 。例 如:“中 国 ”、“石 家 庄 ”、“司机 ”、“教 育 界 ”、“长 城 ” 空概念:客观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这类概念叫空概念, 也 叫虚 幻 概 念 。例 如:“神 ”、“仙 ”,“鬼 ”、“上 帝 ”、“雷 公 ”、“闪 娘 ”、“嫦 娥 ”、“织 女 ”、“阿 、“样 林 嫂 ”、“永 动 机 ”等 等 。这 一 类概念有 的是人们 出于某种需要在脑 中抽取客观对象某些表 象并 结而 成 的 ,例 如“上 帝 ”、“神 ”、“仙 ”等 。有 一 些 则 是 人们 出于美好 的幻想在脑 中抽取客观对象某些表象并结而成 的, 例 如:“牛 郎 ”、“织 女 ”、“嫦 娥 ”等 。有 一 些 是在 人 脑 中经 艺 术 概括 的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对现实生活本质 的反映, 例如 “阿 、 “祥林嫂”等等。有一些纯系空想,痴人说梦, 例如 “永动机 ”之类 。这里需要特别说 明的是:有一些概 所反映的事物眼下不存在 ,可是按客观规律它是必然要变为 现实的,不能称为空概念 ,例如 “共产主义 ”以及科学幻想 第 34 页 作 品 中的“电视 手 表 ”、“飘 行拖 拉机 ”等 等 。 我们研究概念的分类需要注意几点: 第一,有许多概念,可 以同属几类,例如 “北京”、 “中 国 ”、“石 家 庄 ”等 ,既 是 单 独 概 念 ,又 是 实 概 念、又 是 具 体 概 念 。例 如“ 《鲁 迅 全 集 》 ”、“教 育界 ”、“五 指 ”等 ,既是集 合 概 念 ,又是具体概念 、实概念 。 第二 ,掌握 了概念类别,利于正确使用概念 ,例如 “老 师 ”是普遍概念 ,适用于老师 中每一个人 ,可 以称 “王老 师 ”为“老 师 ”,但 不 能称“王 老 师 ”为“教 育 战线 ”,理 由如 前 述 。我们了解了 “灶王爷”、 “妖怪”等虚幻概念是唯心主义 者 编 造 出来 的 ,就 不 要 相 信 。而“牛 郎 ”、“织 女 ”、“嫦 娥 ”等 虚幻概念是劳动人 民美丽 的幻想,我们对这些神话人物就不 必大惊小怪,一概 “打倒”,可 由她们尽情在舞台、银幕上耕 织歌舞 ,奔月飞天。 每一个概念,都有 内涵 (含义,它是什 概 念 间 么 )和 外 延(适 用 范 围 ,它 包 括 哪 些 )。例 如 的 关 系 “国家 ”这个概念 的内涵就是“阶级统治 的机 关”, “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外延是:夏、商、周、罗马帝 国、朝鲜、中国、 日本、美国等 中外古今 的所有国家。 概念和万事万物一样 ,它们之间也是有联系的。为 了正 确使用概念 ,我们要研 究一下概念 间的关系 。概念关系可分 两 大类: 不可 比关系:有许 多概念有联系 ,但 是“远亲 ”,十分 远 ,例 如“木 头 ”与“夜 ”、“太 阳 ”与“沙粒 ”、“汽车 ”与“发辫 ” 等 等 考察它们的关系意义不大,所 以称为不可 比关系。 第 35 页 )可 比关系:有许多概念联系紧密,弄清它们之间的关 系,利于明确概念,所 以称为可比关系。可 比关系又分两类: 第一类 :相容关系:两个或两个 以上概念有一部分外延 发生关系或完全重合。这一类里又包括几种,我们绘图举例说 明如下: 同一关系:两个概念外延重合。 例如 北京城 (甲)、中华人 民共 和 国首 都(乙 ),这 两 个 概 念 外延重合 ,共指一个对象,但 内 涵不 同,前者指一个城市;后者 指一 国之都 。如 图①: 从属关系:一个概念外延包 含另一个概念外延 ,外延大的叫 属 概 念 ,外 延 小 的叫种 概 念 。 图① 属、种又是相对的,例如 “国家” (甲), “社会主义国家” (乙 ),“中 国 ”(丙 ),在 这 里“国家 ” 是属概念 ,“社会主 义 国家 ”是种 概念 ,而 “社会主义 国家 ”又是 “中 国 ”的属 概 念 ,“中 国 ”是“社 会主义国家”的种概念 。如图②: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 内涵不 同 ,有 一 部 分 外 延 重 合 。例 如 “医 生 ”(甲 )、“社 员 ”(乙 )两 个 概 念 交 叉 ,又 形 成 一 个 概 念 : “赤脚医生”。再如: “工人” 图② 第 36 页 (甲 )、“作 家 ”(乙 );“农 民 ” (甲 )、“画 家 ”(乙 )这 两 对 概 念也都是交叉关系,而形成 “工 人 作 家 ”、“农 民 画 家 ” 两个概念 。如图③: 第二类,不相容关系: 图 两个或两个 以上概念 的外延一点也不重合 ,而互相排斥 。这 一类里又包括几种 。我们绘图举 例说 明如下: 并列关系:几个概念 同是一 个 属 概 念 下 面 的 种 概 念 , 就 是并列关系。例如:播种机 (乙) 收 割 机(丙 )、摘 棉 机 丁 )就 同是 农业机械(甲)这个属概念 下面并 列 的种概念 。如 图④ : 矛盾关系:两概念外延互相 图④ 排斥,相加等于它们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 例 如 “马 克 思 主 义(甲 )”与“非 马克 思 主 义(非 甲 )”;“正 义 战 争 ”(甲 )与“非 正义 战争 ”(非 甲)之 间都 是矛盾 关系 。如 图 : 反对关系:两概念外延互相 排斥 ,相加小于它们邻近 的属概 念的外延。例如 “社会主义国家” (甲)与 “资本主义国家” (乙) 图 第 37 页 加在一起 小于它们邻近 的属概念“国家 ”(全 图)这个概念 的外 延,所 以是反对关系。如图 : 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也可 以 说是特殊并列关系。 虽说概念是 要 搞 清 思维的细胞 ,但 基 本 概 念 对 它 可 不 能 小 看 ,没有它你就说不成话、作不 图 成文 、写不成书 。就无法进行社会交往 。无论是刚会说话 的 小朋友 ,还是著名 的大作家 ,都离不开 它 。更重要 的是 , 我们不论学哪 门、攻哪 门科学 ,首先就要把基本概念搞清 。 掌握概念是掌握知识 的重要条件 。例如学数学 ,概念不清楚 往往是数学知识掌握得不好 的根源 。有一位青年数学家就说 过:“讲 到学数学 ,也和 学别 的一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讲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天摩星 O(∩_∩)O2022-07-09 21:46天摩星 O(∩_∩)O[重庆市网友]150.242.28.29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种种挑战。
    顶7踩0
  2. 雨幕林风2021-08-16 20:47雨幕林风[宁夏网友]103.30.98.32
    这个故事真感人让人不禁为主人公坚强和坚持点赞!
    顶4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