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为何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总出汉奸?

时间:2020-09-26

如虎添翼历史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308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7 分钟。

编者按:

最近电视里有很多抗战的电视剧,我们在缅怀抗日战士之余,也十分痛恨电视剧里的那些汉奸,有时真是想把那些可气的汉奸从电视机里拉出来*毙。当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时,为什么在国难当头之时会有那么多汉奸涌现?其实从历史观看,汉奸这种类型的人物也并不是在近代才出现,也是由来已久的,是国民性演变的一个结果,也许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这种类型特征的人,为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国民性演变的过程,为了重塑国民性,我们不妨把镜头回放,去读一读历史,去读一读历史心理小说心理吴越三部曲,看个究竟。

抛开教科书中刻板的定义,我认为,所谓汉奸,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屈从于他国的利益诱惑及武力胁迫,出卖本国利益的人。从有国家以来,就伴生着汉奸这个小族群。每逢朝代更迭,或两国敌对之际,汉奸便有了用武之地,从而通过将自己的无耻发挥到极致而为自己换来所谓的荣华富贵。

汉奸不为中国所独有,但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汉奸现象最为突出,历史也最为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说,在中国历史的每一个重要关头,都少不了汉奸的幽魅鬼影。

本为汉朝重将的李陵转为匈奴效力,对于大汉王朝的心理打击颇为沉重。两宋时期,张邦昌、刘豫、秦桧、张弘范等人,或效忠金人,或转投西夏,或为大元驱使,都成了对故国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明清交替之际,洪承畴、吴三桂则是调转炮口往里打,踩着本国军民的尸骨,全力协助清朝一统了江山。

“居其地,而献其土,是为不忠。食其禄,而弑其主,是为不义。”从汉到清,这种不忠不义之人可谓不绝如缕。

及至抗战时期,中国的汉奸现象达到了巅峰。如果说明清之前,汉奸多以国之重将权臣为主,那么到了此时,汉奸族群则是突破了身份的限制,呈现出官奸与民奸两种形式分支。以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等人为首的高级别汉奸集团将自己的不忠不义上升到新的高度,其率领的伪军达到上百万之多,这些“二鬼子”对中国人的欺压与**更是一点都不亚于侵华日军。

中国历史上出了这么多汉奸,是不是真的是性格的劣根性所致呢?

当然不是。

比如,春秋末期,楚国旧臣伍子胥在父兄无辜被杀后,逃出楚国,来到吴国,帮助吴国大肆进攻楚国,一度攻占了楚国国都,并将仇人楚平王鞭尸三百。但是,千百年来,却从来没有一个人将伍子胥视为汉奸。

综合而言,汉奸现象的产生除了其自身道德操守缺失的个体原因外,更有国民性倒退的整体性原因。

今天,我们要想重塑国民性,就有必要回到丢失之初的春秋战国时代,读一读陈禹安的“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看看那时的中国人,再问问今天的中国人,我们到底还能不能重塑光明敞亮的国民性?每周五相约集中阅读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的心理吴越三部曲。

陈禹安说:

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中国人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得以成型的一个重要基底期。而吴越争霸又是其中最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且极具样本意义的一段历史。其间,道德的坚守与唾弃,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承诺与背叛的博弈,忠孝与仁义的抉择,汇成了万千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激起了无数心海狂澜,情丝乱缕。

所以,我用心理学的手术刀来解剖这段历史,也就有了这套“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这一幕幕已经过去的历史,彷佛是一个个活色生香的心理学实验。在这些不可复盘的“实验”中,楚平王、费无忌、太子建、伍子胥、阖闾、要离、孙武、楚昭王、勾践、夫差、伯嚭、 孔子、子贡、范蠡、文种、西施等诸色人等在独特的文化情境中本色“出演”,他们用生命经历的心灵抉择与命运煎熬,值得我们感同身受,更值得我们引以为镜。

导读:

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说,“所谓历史,其实是一间巨大的心理实验室,一打开门,看到的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在“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中,他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心理挖掘的淋漓尽致。《鞭楚》记录的是在春秋末期,楚吴越三个南蛮国家数十年间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楚国在楚平王当政的时候,重用佞臣费无忌。费无忌为了一己之私,先是撺弄楚平王诈夺为儿子太子建迎娶的秦国美女孟嬴,后来又离间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父子关系,终于导致太子建被废,亡命天涯。为了斩草除根,费无忌进一步鼓动楚平王杀害无辜的忠臣——太子太傅伍奢。伍奢的长子伍尚顾惜父子之情,主动陪父亲就死。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却不甘心接受昏君奸臣的摆布,怀着对故国故土的深仇大恨,历经千难万险,逃亡至楚国的敌国——吴国。为了借助吴国的力量为自己复仇,伍子胥殚精竭虑,帮助吴国的公子光**吴王僚,成为吴国之王(即吴王阖闾)。此后,伍子胥又帮助阖闾筑建都城,延揽贤才,强兵富国,终于在苦苦等待了十六年之后,率领吴兵,势如破竹般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复仇的念头不但为伍子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人生动力,也推动他冲破了所有世俗规则的束缚。他以楚国旧臣的身份,以下逆上,毫不留情地摧毁了楚国历代国君的宗庙,还将已经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畅快淋漓地报了自己的血海深仇,是为“鞭楚”。

但是,楚吴两国之间的仇恨却并没有因为伍子胥的复仇成功而消弭。相反,伍子胥的这一次复仇,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仇恨。吴国的另一个邻国越国,借着吴楚交兵的机会,对吴国的后方发起了攻击。吴王阖闾退兵回国休整后,为了报复越国,又亲率大军对越国发起了攻击。但是,阖闾过于托大,阴沟翻船,不慎被越国击败。英雄一世的阖闾本人也为这一次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吴越两国由此结下了无法开解的血仇。重臣伍子胥扶立太子夫差继位。夫差朝夕不忘越人杀父之仇。在为父守丧三年后,他亲自出征,对越国发起了报复性的攻击。这一次,实力弱小的越国不再拥有前一次的幸运,被强悍无敌的吴国打回原形。越国精锐大部被歼。越王勾践深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无可幸免,他只能倾尽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与吴兵拼个玉石俱焚。但越国大夫文种利用吴国内部的矛盾,巧妙斡旋,争取到吴国宠臣伯嚭的鼎力支持,否定了伍子胥必要将越国赶尽杀绝的主张。机心暗藏的吴王夫差转而要求越王勾践偕同夫人到吴国为奴,为阖闾守墓,以期通过对勾践的人身侮辱来达至为父复仇的目的,是为“辱越”。

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的屈辱之后,最终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被夫差释放回到越国。

然后上演了一部被后世人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这就是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细细盘点整个中国历史,兵败被俘、屈身为奴的君主并非只有勾践一个,但能够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绝地反击、以弱胜强、实现惊天大逆转的,却只有勾践一人。勾践完成的这一举世无双的丰功伟业,就叫做“吞吴”。人们把勾践的成功称为“吞吴”。这一个“吞”字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勾践所取得的成功的侥幸与不可思议。当我们比喻人心不足时,往往用“蛇吞象”来表达。一条小蛇和一头大象,相差何其之大,但是小蛇竟然想要吞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越吞吴”就等同于“蛇吞象”。因为长期以来,就实力而言,吴国不啻是一头大象,而越国只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蛇。勾践之所以能够完成举世罕见的“蛇吞象”,也是和他自己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分不开的。这就是越王勾践的励志故事“吞吴”。

读春秋时代的故事,探究中国人性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以史为镜,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比《二号首长》还好看的官场斗争、职场励志小说。

这是很多读者“憋着尿”一口气看完的,比《明朝那些事儿》还好看的心理历史小说。

今天我们阅读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一《鞭楚》第47——49节。

47 孙武是个初生牛犊敢杀人的家伙

当两颗血淋淋的脑袋高高悬挂后,杀人,就这样以一种极其**的力量让约束力较弱的弱情境瞬间转化为具备极强约束力的强情境。校场,就在这一瞬间变成了战场。宫女,就在这一瞬间变成了战士。

孙武命令从队伍中又挑出两人担任左右队长,然后再次申明军令:一鼓起立,二鼓旋行(左右旋转),三鼓合战,鸣金收兵。

权威已立,号令既出,敢不严从?

只见这两队娘子军左右进退,回旋往来,毫发不差,而且自始至终,寂然无声!

孙武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命令娘子军原地待命,自己去见阖闾复命,说:“士卒已经训练完毕。大王如有差遣,即便是赴汤蹈火,也不敢稍有退却!”

孙武以为自己成功地证明了没有吹牛,不负使命,很快将得到阖闾的重用。但他却没想到,阖闾对他的态度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孙武不知道,他今日的情境和当年田穰苴的情境至少有三大不同。而正是这三大不同,很可能导致这叔侄两人的命运有着一个相同的开头,却只能接受截然不同的结局。

那么,到底是哪三大不同呢?

首先,田穰苴已经获得了齐景公的正式任命。这一任命朝野皆知,是一个既定事实。虽然齐景公在田穰苴抗命不从时可以收回成命,撤了田穰苴的主帅之职。但这样做,不仅仅是伤害了田穰苴,而且也会让齐景公自己大跌面子。毕竟,这个任命是他自己的决定。没有人喜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推翻自己的决定。而孙武虽然对前来阻止的伯嚭说:“我已受命为将,将在军,虽君令而不受。”但这只是孙武一相情愿的说法。事实上,孙武并没有获得阖闾任何正式的任命。就连阖闾本人,也只是将这一次操演视为一场游戏。

其次,田穰苴面对的是真实的战场情境。当时外敌入侵,军情火急。齐国无人,才会给田穰苴以出头之机。同时,庄贾的迟到,确实是贻误军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整个形势对于齐景公来说,就是一个强情境。强情境对于人的行为约束力是很大的。齐景公就算心有不满,也不敢轻易免掉田穰苴的军职,以免无人应战,导致国破家亡。而孙武面对的不过是一场操演。阖闾虽有伐楚称霸之心,但也不急在一时。没有了孙武,他完全可以继续再另寻良将。这样的弱情境下,阖闾要想对孙武有所处置,就不太会缩手缩脚。

再次,田穰苴的军营与齐景公的王宫相距路远。等到庄贾的手下赶回报信,再等到齐景公的使者带着赦免的命令赶到时,时间早已过去多时,庄贾早已人头落地。木已成舟,势难挽回。而田穰苴对齐景公使者的处置,明显是留有情面的。这两者之间的拿捏,田穰苴把握得非常之好,充分展示了他成熟的政治智慧。而在孙武的情境中,阖闾与校场近在眼前。当阖闾看见二姬被绑,马上就做出了反应,立即让伯嚭持节赶去求情。伯嚭赶到时,二姬尚未被斩。而孙武对代表阖闾本人的伯嚭也丝毫未假以辞色。这等于是在有可能遵循阖闾求情赦免令的情况下直接违抗了他的命令。阖闾难免会想,一个尚未被正式任命的孙武,就敢于抗命不从,一旦让他大权在手,谁还能控制得了他呢?

另外,宠臣和宠姬虽然都深受君主恩宠,但到底还是有区别的。宠姬与君主有肌肤之亲,鱼水之欢,显然更胜宠臣一筹。

从上述几点也可以看出,孙武与田穰苴相比,在行事处置上还是显得生硬、稚嫩。实际上,他并一定非要完全生搬硬套田穰苴的做法(两者所面临的情境是如此的不同,怎么能一成不变地模仿呢?)。如果在伯嚭前来求情之际,退让一步,免去两位宠姬的死罪,另以其他的惩罚替代(想一想后世三国曹操的割发代首的故事就知道了,详见“心理三国三部曲”之《心理曹操》)。这样,不但孙武的权威仍然可以树立,而且阖闾也会欣然接受这样的做法而不会心生不满。

当然,这样的应时变通,需要对人性和社会的更深刻的洞察与把握。对于刚刚出山的孙武来说,这样的要求可能也是太高了一点。哪一个初入职场的人,不是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才学会了种种圆通之道?

这阖闾又是一个多情之人,对这两个宠姬爱不释手。孙武不顾他的求情,硬将两个宠姬斩首示众,令阖闾十分不快。所以,等待孙武的命运很可能是:赢得了面试,却丢掉了工作。

人们总是眷恋于不可复得的东西。阖闾吩咐将这两个爱姬厚葬于横山,并立祠祭祀,而他对孙武的态度也明显冷淡了下来,一连数日,不理不睬。

伍子胥见状,内心十分焦急。孙武是他请来的,也展示了超强的能力。如果阖闾不用孙武,那么伐楚之事又不知道会耽搁到什么时候。伍子胥拉上伯嚭,急急去见阖闾,希望能够改变他的态度。

伍子胥对阖闾说:“我听说,‘兵者,凶器也’,不可虚谈。诛杀不果,军令不行。如果大王真的想征讨楚国而称霸天下(原话是“征楚而伯天下”),那没有良将是不可能成功的。而除了孙武,谁还能帮助大王涉江过河,奔越千里,战而胜之呢?”

从这段话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伍子胥的进步了。

他此前口口声声地追问阖闾,什么时候讨伐楚国,为我报仇?但现在,他丝毫没有提及自己的私仇,而是用了“征楚而伯天下”这样一个理由。原来是伐楚,现在是征楚。一个“伐”,一个“征”,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为不同。

“伐”是针对有罪之国的,明显带着感情色彩。而楚国所谓的罪,不过是针对伍子胥个人的,而不是针对吴国和阖闾的。“征”字则是一个中立的词。吴国要征讨楚国,不是因为楚国犯了什么对不起吴国的错,而是因为吴国要想“伯天下”就必须先干掉楚国。而“伯天下”并不是伍子胥的个人目标,而是阖闾的个人目标,从而也是吴国的国家目标。这样的一个转换,等于是伍子胥把一件私事包装成了光明正大的公事,再也没有假公济私之嫌了。用他人的目标和利益去说服他人,正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顶级说服绝技。而对伍子胥来说,无论是征楚,还是伐楚,名称不同,目的却是一样的。

伍子胥撇开了私欲的立场之嫌,就可以再进一步说服阖闾重用孙武了。否则,一旦阖闾再度怀疑他只是为了个人恩怨而喋喋不休,伍子胥的整个计划就要泡汤了。

在见到孙武之前,阖闾就有称霸之心。在见到孙武之后,阖闾如虎添翼,怎么会放弃称霸之心?只是他心伤爱姬惨死,担心孙武不受控制,这才会冷淡孙武。但这并不是说他真的想放弃孙武。

伍子胥看看阖闾的脸色并未转阴,继续进言:“大王,美色易得而良将难求。如果因为二姬而弃用孙武,那就无异于爱莠草(野杂之草)而弃嘉禾(稻粱之苗)了。”

说完,伍子胥示意伯嚭也说上几句,以坚阖闾之心。没想到一向对伍子胥亦步亦趋的伯嚭,竟然在旁一言不发。这个微妙的变化,正说明了此前孙武对伯嚭面子的伤害,也说明了伯嚭不是一个心胸宽大之人。

幸好阖闾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想了想,二姬之死,已经不可挽回。如果再弃用孙武,损失就更大了。而且“因爱二姬而弃良将”的事情传播出去,对自己的名声也大为不利。思前想后,阖闾终于转过了这个弯,同意了伍子胥的请求,决定重用孙武。

阖闾召来孙武,任命他为上将军,号为军师,让他担任伐楚的主将。

听到这个任命,伍子胥内心隐隐有几分不快。当初,他举荐孙武的时候,明确地说是请孙武来当军师的。伐楚是为了给自己报仇,那么,这个三军主将当然是要由自己来担当的。否则,即便报了仇,也是师出无名。

但伍子胥随即想起了阖闾的猜疑,虽然自己不是主将,但总比耽搁下去,不能报仇强吧。这样一想,伍子胥对于孙武位居自己之上,也就不再耿耿于怀了。

伍子胥当即火急火燎地问孙武:“伐楚,兵从何方而进?”

没想到孙武说出的一番话,差点没把伍子胥气个半死……

心理感悟:模仿的成败关键在于变通。

48 又一个剽窃来的创意

孙武说:“大凡行兵之法,先除内患,然后可以外征。我听说吴王僚的弟弟掩馀在徐国,烛庸在钟吾国。这两个人都怀着怨恨复仇之心。如果我们要进兵楚国,应该先除掉这两位公子,才能南伐。”

听到这句话,伍子胥的脸色一下子白了。一瞬间,他差点以为面前的这个孙武并不是他自己从罗浮山请来的高人,而是阖闾派来的“托儿”。

伍子胥气愤地想道:“什么‘大凡行兵之法,先除内患,然后可以外征’,兵法十三篇上可没这句话。莫不是孙武故意编出来蒙骗我的?”伍子胥高声诵读孙武的兵法,早已牢记在心。

孙武的这番话和此前阖闾的想法何等相似?!如果这段话真是阖闾所说,伍子胥真的要气疯了。但好在,说这番话的孙武是一个客观中立的第三方。

孙武与阖闾、伍子胥此前并无任何利益、恩惠纠葛。就目前来看,他不太可能偏向任何一方。

这么一想,伍子胥就冷静下来了。

他接着想道:“为什么阖闾和孙武的想法竟会如出一辙呢?”(在他的心目中,孙武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军事权威)

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他就从自我的立场上挣脱出来,转而从战略大局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了。伍子胥并不笨,此前他只是被自己的仇恨蒙蔽了眼睛,所以没法正确地判断局势,从而再三催促阖闾进兵伐楚。当他清醒过来后,发现阖闾和孙武的思路才是正确的。阖闾初立,大局未稳,贸然伐楚,必遭前后夹击,顾此失彼之余,只能以惨败收场。

同样的一句话,由不同的人说出来的效力是截然不同的。孙武的第三方立场和在军事上的权威度,终于改变了以执拗著称的伍子胥。

伍子胥认同了孙武的建议,向阖闾汇报。

阖闾一听,意味深长地看了看伍子胥,心想:“你终于转过这个弯了。”阖闾早就考虑过这两个人的问题了。不过,他并不像顾忌庆忌那样担心这两个人。他很了解他们,尤其是掩馀和烛庸听说吴王僚被刺后,弃军而逃的懦夫行径,更是让阖闾对他们不屑一顾。所以,当伍子胥提出伐楚时,他才会对这两个人置之不理。但无论掩馀、烛庸如何无能,如果敌国利用这两个人在吴军出征之际,在背后骚扰,总不是一件好事情。既然现在“大债主”伍子胥本人提出了先除掉这两个人的军事行动方案,阖闾当然是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阖闾还是棋高一着。他说:“对付这两个没用的东西,根本用不着发兵。徐国和钟吾都是弹丸之国,只要派两个使者去找他们索要这两个人的脑袋就行了。他们不敢不从。”

面对强大的吴国,徐国和钟吾国的国君果然不敢硬顶。但徐子章羽也不忍心直接将落魄来投的掩馀交给吴国的使者。他派人偷偷地给掩馀通风报信,让他赶快逃走。掩馀逃至半路,碰到了从钟吾逃出的兄弟烛庸。一对难兄难弟合计了一下,决定逃往楚国。

楚昭王听说掩馀、烛庸来投,非常高兴,说:“这两人对吴国怨恨不已,正好为我所用。”于是,安排他们在舒城操练兵马以对抗吴国。(掩馀、烛庸早几年就没有想到楚昭王会这样对待他们)

阖闾派出的使者无功而返,阖闾很不开心。他命令孙武率兵攻打徐国和钟吾。徐子章羽听说吴国来攻,弃国而逃,也逃到了楚国。孙武虽然是第一次统率吴军,但他的权威早在斩杀二姬时就已经牢牢建立起来了。吴国**在他的率领下,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灭了徐国和钟吾。钟吾的国君来不及逃走,被孙武生擒活捉。

孙武随即挥师袭击舒城,斩杀了掩馀、烛庸,彻底除去了阖闾的后患。

孙武取得“三连胜”,给了阖闾莫大的精神鼓舞。他的雄心壮志顿时被激发出来,要求孙武乘胜追击,立即挥师伐楚,以攻破郢都为第一目标。

阖闾以为自己得了孙武,很快就可以称霸天下了,所以才想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孙武却告诉他说:“**已经疲惫,不能连续征战。”

孙武的话其实是一种很含蓄的抗令不从。挫折对一个人来说,并不是坏事。孙武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硬桥硬马斩了阖闾的两位宠姬而被冷落了一段时间。善于军事谋划的孙武立即从中领悟到了很多交往之道。

阖闾想起了吴国和楚国的实力对比,只好下令班师回朝,内心不禁有些失落。但有一个人却来宽慰他,并给他献上了一条“疲楚”之策。

这个人竟然就是天天嚷着要赶快攻打楚国的伍子胥。

伍子胥说:“凡以寡胜众,以弱胜强者,必先明于劳逸之数。晋悼公三分四军,以敝楚师,卒收萧鱼之绩,惟自逸而以劳予人也。”

伍子胥的意思是:要想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就必须清楚劳逸之道,不断骚扰对方,让对方疲劳不堪,这样己方就可以以逸待劳,战而胜之。

伍子胥还举了一个以前的经典案例。

楚国一直与晋国争夺两国之间的宋、郑、陈等小国的归附。在晋悼公执政期间,晋国势力大涨。楚国慑于晋国的威势,采取了晋来则退,晋去则进的策略。晋悼公采纳了卿士荀罃的建议,将晋国上、中、下、新四军重新整合,分为上、下、新三军,每军均配合一定的诸侯**,轮番南下作战,要求速进速退,不求取胜,旨在疲劳楚军。晋悼公十一年、十二年连续三次发兵,会同诸侯之师攻打叛服无常的郑国,使楚军为救郑而疲于奔命。最终,楚国消耗太大而无力与晋国持久作战,郑国遂在萧鱼这个地方,向晋国表示臣服。

根据这个案例,伍子胥向阖闾建议:“楚国的执政者都是**庸碌之人,大王也可将吴师分为三军,相继而出,侵扰楚国。我出一军,楚军必然全军出动。等他们一出动,我们就撤军。等他们撤军,我们就新出一军。如此反复,就可以让楚军精疲力竭,消耗殆尽。然后我们看准时机,就能一击成功。”是谓“疲楚”之策。

阖闾觉得伍子胥的建议很有道理,于是一一照办,让楚国苦不堪言。

伍子胥的战法和***提出的游击战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伍子胥所在的年代却要比***早了约2500年。

看来伍子胥的谋略真的非同小可,但其实,他的“游击战略”却是从孙武那里偷学来的本领。

在为阖闾大声诵读孙武兵法时,伍子胥得以全面领略兵法的非凡智慧,并因此受益匪浅。在《军争篇》中,孙武写道:“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要避开敌人的锐气,而等到敌人士气低落、衰竭之时才发动进攻。这就是掌握**士气变化的一般法则。以自己的严整对付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沉静对付敌人的轻躁喧闹,这就是掌握敌军心理变化的一般法则。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这就是掌握**战斗力的一般法则。不要邀斗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军,不要进攻阵容庞大、实力雄厚的敌阵,这就是掌握灵活应变策略的一般法则。)

孙武的这番话被伍子胥领悟后,化为自己的语言——凡以寡胜众,以弱胜强者,必先明于劳逸之数而成为“疲楚”之策。不过伍子胥也非常聪明,他找到了此前的战例来为自己的观点佐证。这样一来,伍子胥的“疲楚”之策就像是个人独创的一般。

所谓高手,就是善于向他人学习,并将他人的思想加以延伸变通而成为自己思想的人。孙武也不是凭空而生的天才,他向姜子牙、管仲、田穰苴等大军事家学习借鉴了很多。而伍子胥也从孙武的兵法中获益良多。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不是伍子胥如何活用孙武的智慧,而是他为什么会主动向阖闾提出这样的游击战略?

要知道,“疲楚”之策绝非速战速决的战略,而是要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策略。伍子胥急于复仇,早就等得不耐烦了,为什么还甘于等待呢?

有意思的是,阖闾和伍子胥两个人仿佛交换了性情一般。此前阖闾一直不肯伐楚,而伍子胥心急如焚。现在,阖闾急于攻郢,伍子胥反倒不着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内患全消,急于称霸,阖闾的转变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不正好遂了伍子胥的心愿吗?是什么导致了伍子胥的重大转变呢?

这还是要归结为伍子胥对孙武兵法的学习和领悟。

兵法中那段让阖闾极为震动的话语对伍子胥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详见本书第44节)。兵法中还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伍子胥也像阖闾一样,清醒地看到了吴国实力与楚国的差距。楚国虽乱,但实力犹存,贸然兴兵,并无十足的胜算(这也是孙武在“三连胜”后委婉退师的真正原因)。

而伍子胥又进一步想到,两个大仇人都已经用死逃脱了惩罚,就算现在攻破楚国,也难以痛快雪恨。既然如此,伍子胥只能将仇恨转嫁到了整个楚国。只有给予整个楚国以毁灭性的打击,才能让他痛快淋漓地实现报仇雪恨的夙愿。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只能先用“疲楚”之策,不断削弱楚国的实力,并等待最好的时机。

伍子胥父亲临死前的那句话再一次在他耳边响起:“我恐怕楚国的君臣,从今以后可能连吃饭都不安稳了。”疲楚,正是可以让楚国君臣寝食难安的办法。

这就是伍子胥认识上颠覆性转变的整个过程。只是他还不知道,这一“疲楚”,会让他再足足等上五年,才能掀开为父兄复仇的那一页。

心理感悟:所谓成熟,并不是消磨掉个性,而是磨炼出另一种个性。

49 最亲密的人伤你最深

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疲楚”之策,楚国苦不堪言,而伍子胥付出的代价则是继续漫长的等待。

光阴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消逝,伍子胥的须发在这漫长的煎熬中彻底变白了。这个全副身心被复仇占据的年轻人,也慢慢步入了人生的中年。

在这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子中,吴国却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阖闾有一个女儿,叫做胜玉,最得阖闾宠爱。阖闾将她视若掌上明珠,有求必应,爱不释手。

有一天,阖闾在王宫内举行内宴,厨师做了一条蒸鱼,风味独到,特别好吃。阖闾一口气吃了一半,突然想起,这么好吃的美味应该留给女儿尝一尝。于是,他就把剩下的那一半蒸鱼赏赐给了女儿胜玉。

这本是一个父亲的慈爱的体现。但没想到,胜玉小姐却发怒了,说:“大王用半条剩鱼来打发我,简直就是侮辱我!我还活着干什么?!”说完,就气冲冲地退席而去。大家以为这个女孩儿不过是在讲气话,就像她平素爱耍坏脾气一样。谁也没想到,胜玉小姐回到自己的房中,竟然**了。

在很多人看来,这个故事太过夸张,是不可理解的,从而怀疑其真实性。是啊,胜玉这么一个大活人,怎么可能因为半条剩鱼而**呢?

但事实上,在我们的现实中完全可以找到极为类似的例子。

斯大林的第二位妻子阿利卢耶娃(爱称为“娜佳”)几乎就是一个翻版的胜玉。1932年11月7日晚上,娜佳陪着斯大林出席了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十月**十五周年庆祝宴会。出席宴会的有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等苏联的党政要员,还有外国的重要代表。整个会场贵宾云集,气氛热烈。

情绪很好的斯大林当着大家的面招呼娜佳:“喂,你也来喝一杯!” 娜佳顿时感到受了羞辱,大喊一声:“我不是你的什么‘喂’!”接着站起来,在所有宾客的惊愕中退出了会场。

按照礼节,斯大林应该称呼妻子的正式名字或爱称。娜佳显然认为,这一声“喂”是将自己视为了一种没有独立人格的附属物,而将此视为莫大的侮辱。

第二天一早,克里姆林宫的管家瓦西里耶芙娜准备好了精美的早餐,去叫娜佳起床,但屋里没有任何反应。她急切地推开门,发现娜佳倒在血泊之中,手中握着一支“松牌”袖珍**,身体已经冰冷。

也许,斯大林的那声“喂”,就和阖闾赏赐的剩鱼一样,只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不拘礼节的一种表现。但他们的用意(或者说善意)显然被最大限度地误解了。

这是为什么呢?

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社交圈中得到很多东西,比如名声、财物、关爱等。这些收获,也许来自于你的努力与付出,也许仅仅是由于你的身份。不管怎么样,你都会在内心做出一个衡量,看自己的收获与付出是否匹配,所得与应得是否平衡。如果不匹配或不平衡,就会导致内心的认知失调。你可能会因为所得太少而懊恼愤怒,也可能因为所得太多而心怀愧疚或拒绝接受。总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过度就会导致失衡。

这个“度”的标准,和每个个体的预期相关。不同的预期起点,决定了同样的所得到底是否过度。如果预期过高,就会出现将“过度”当成了“适度”的情况,也就会导致“过度合理化效应”。也就是说,当内心有了“过度”的预期,而自己却认为这是正常的标准时,一旦没有得到预期中的“过度”的满足,内心就会严重失衡。

阖闾对于胜玉,可以说是溺爱。当胜玉将“溺爱”当成“适度”的预期基点后,任何低于这个基点标准的待遇都会让她失望。具体到这条鱼来说,胜玉理所当然地认为,如果这条鱼真的是美味绝伦,那么身为父亲的阖闾就应该不动一筷,完整地让她来先吃。而现在,阖闾吃了一半,才想起把剩鱼给她,这当然就是莫大的无视与侮辱了。这与胜玉先前得到的待遇以及她本人内心“过度”的预期的反差太大了。而被娇宠过度的人,仿若温室中的花朵,从来没有经受过一丁点儿委屈与挫折,其心灵的抗击打能力极差,根本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所以,胜玉才会选择**。胜玉的**,属于**的第五种情形:因报复而**,是一种进攻性**。她要用自己的死,来打击报复那个曾经深爱她的人,那个曾经对她好的人。

这一段分析,大体也可以用于解释娜佳为什么会选择**。

嗟乎!爱,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伤害。最亲密的人,往往伤你最深。因为你对他是那么的在乎,那么的苛求;因为你对他有那么多的要求,那么高的标准。你容不得他对你有丝毫的疏忽,你容不得他对你有丝毫的怠慢。每一丝的疏忽,每一毫的怠慢,都会带给你致命的伤害。而这样的伤害,伤害的又何尝只是一个人呢?!

胜玉死于剩鱼后,阖闾悲痛难抑。从这一点来说,胜玉的报复性**的目的完全达到了。如果阖闾知道胜玉会以这样的方式来抗议、报复,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他宁愿用一千万条鱼来挽回。但现在,阖闾只能用他所能做到的一切来弥补。

阖闾为胜玉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她安葬在阊门之外。阖闾从国库中取出大量的金鼎、玉杯、银樽、珠宝等作为陪葬品,国库几乎为之一空。阖闾还把三把宝剑之一的磐郢也送给了女儿。阖闾对胜玉的爱,也算是难得的了。

相同的一幕也出现在斯大林身上。娜佳死后,斯大林的精神也几乎崩溃,他甚至对娜佳的嫂子说道:“我也不想活下去了……”他强忍悲痛,参加了妻子的遗体告别仪式,把她葬入只有各界名流和将军才能有幸安息的地方——新圣母公墓,其豪华程度足以同历代俄罗斯女皇的殡丧礼仪相媲美。墓碑上除了刻着娜佳的姓名和出生及去世的年月日外,还刻着斯大林的姓名,表示两人永远在一起。斯大林还请雕塑师为娜佳塑了一尊全身像,矗立在墓前。

娜佳死后,斯大林再也没有续娶,而是熬过了21年的单身生活。他把她在世时心情愉快时拍的照片放大后,挂在克里姆林宫的住所和别墅的房间墙上,让她永远陪伴着他……

胜玉的死,带给阖闾的不仅仅是悲伤,还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挫折感。在这种挫折感的催逼下,阖闾甚至丧失了理智,背离了人性。

在胜玉下葬的那一天,阖闾吩咐在棺椁后,令人驱着白鹤沿路舞动,吸引了众多民众好奇围观。白鹤一路走,好奇的人们也一路跟随观看。等到上万男女不知不觉跟着白鹤走入了胜玉巨大墓室的隧道中,阖闾下令发动隧道内的机关,关上隧道口的大门。上万名男男**,就这样成了殉葬品。

丧心病狂的阖闾冷笑一声,说:“有上万人陪葬,我的女儿在地下也就不会寂寞了。”在当时的年代,人口数量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国家的实力大小,往往是通过人口的多寡来体现的。一万人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了。阖闾这样做,等于是“自毁长城”。

我们可以理解阖闾痛失爱女的悲伤,但我们没法接受他为了转嫁痛苦而做出如此灭绝人性的行为!

历史往往出现令人惊奇不已的雷同。就像胜玉的死,让阖闾丧失了理智一样,娜佳的死,也可能是让斯大林在背离人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重要原因之一。

娜佳死后不久,斯大林在**里发起了疯狂的大清洗。在两年的时间里,被杀的苏联红军高级将领有:5个元帅中的3个,5个一级集团军司令中的3个,10个二级集团军司令的全部,57个军长中的50个,186个师长中的154个,16个一级和二级集团军政委的全部,28个军政委中的25个,64个师政委中的58个,456个团长中的401个。

另外还有人作过统计,苏共一大至***的历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总数共284人。除去大清洗(1936—1939年)之前自然死亡的45人外,剩下239人中,被*决或死于狱中的有188人,**的8人,被开除出中央委员会的22人,只有21人暂时保住了性命。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场战争可以让一支**折损如此之多的高级将领,但斯大林却用“自相残杀”的方式做到了这一点。而这一“自毁长城”式的做法,也直接导致了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初期,苏军节节败退、不堪一击。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所谓的历史,不过是一幕一幕的轮回罢了。

阖闾的不人道行为,不但激起了吴国人的义愤,也给了对手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心理感悟:一般而言,种爱得爱,种恨得恨。但种了过多的爱,却又会产生恨。

〈未完待续,相约下周五〉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为何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总出汉奸?”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潇洒丶疯一回2021-11-06 07:58潇洒丶疯一回[福建省网友]103.24.249.157
    或许是历史的残酷选择,也让我们更珍惜如今的团结和强大。
    顶27踩0
相关阅读
在紧要关头 动物拯救了人类生命的10个罕见事件

在紧要关头 动物拯救了人类生命的10个罕见事件

狮子,主人,女孩,大象,狗狗,鲸鱼,人类,地方,夏洛特,宠物,山羊,时候,房子,潜水员,加尔,史蒂,杜宾犬,法勒,发现了,动物,兔子,先生,妻子,孩子,宠物猪,家人,母熊,水面,泰国,海啸

2012-12-10 #小故事

玉皇大帝在担心什么 为何等到紧要关头 才请出如来佛祖

玉皇大帝在担心什么 为何等到紧要关头 才请出如来佛祖

孙悟空,玉帝,天庭,如来,如来佛祖,原因,家人,西游记,手下,玉皇大帝,道理,很多人,都知道,炉里,小猪,一杠,举动,大闹天宫,大事,八卦,势力,原著,吊打,地步,地位,小妖,小角色,收场,战役,掌心

2009-01-04 #短篇故事

《决币》剧情到紧要关头 王千源宣璐演绎英雄儿女情

《决币》剧情到紧要关头 王千源宣璐演绎英雄儿女情

李道,计划,樱花,法币,赵园,敌人,木户,黑猫,宣璐,宋孝,王千源,田中千绘,剧情,印钞厂,哈尔滨,日军,炸弹,金融,视频,自爆装置,李心,仁利,宋子文,张政勇,李雨泽,赵学清,好的,码头上,美子,财政部

2015-12-14 #长篇故事

惊蛰:小晚身为医生尽职尽责 紧要关头为周海潮取子弹 厉害了

惊蛰:小晚身为医生尽职尽责 紧要关头为周海潮取子弹 厉害了

鬼子,特种兵,周海,保密局,医生,丛林,中国,紧要关头,子弹,土著人,奶奶,手机,孙子,日军,特务,部落,扫一扫,天衣无缝,箭在弦上,成汉,毛人凤,沈剑秋,蒋公绰,荣石,大小姐,厉害了,功能,八路,个人,刑罚

2009-06-14 #故事会

抗击疫情的紧要关头 心理健康同样很重要 在家也要学会苦中作乐

抗击疫情的紧要关头 心理健康同样很重要 在家也要学会苦中作乐

疫情,消息,死亡率,世界,人数,病毒,一线,国家,好消息,地区,数据,湖北,病例,区的,卫健,段时间,钟南山,医护人员,中太,好朋友,好的,家有,毕生,人员,专家,个人,人民,信息,全国,先生

2013-11-21 #故事大全

课本不曾告诉你的历史:鸦片战争时的汉奸

课本不曾告诉你的历史:鸦片战争时的汉奸

汉奸,英军,三元里,民众,林则徐,清军,道光皇帝,中国,广州,广东,炮台,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道光,事件,官兵,数量,苦力,商民,中国商人,商人,地方,奏折,宁波,局面,故事会,海口,琦善,第五纵队,英国

2020-09-06 #故事大全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革命小说中的英雄叙事全知视角来叙述提早知道了嘎子要对付的“汉奸”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革命小说中的英雄叙事全知视角来叙述提早知道了嘎子要对付的“汉奸”

革命,儿童,小英雄,孩子,小说,声音,思想,模式,过程,中国革命,历史题材,中的英雄,作品,作家,英雄,英雄人物,雨来,作者,成人,政治,儿童小说,教育,小金,铁头,延安,成年人,敌人,文学,游击队,父亲

2020-09-25 #故事阅读

中国近代史最奇葩的汉奸 他不仅没有被惩治 反而安享晚年!

中国近代史最奇葩的汉奸 他不仅没有被惩治 反而安享晚年!

汉奸,日本,中国,名字,家人,形势,行为,一个国家,特殊的人,要知道,那一年,冀察,孟子,袁世凯,工作人员,都会,和平,世界,下场,中华儿女,九一八事变,历史,人人喊打,亲戚,人渣,人民起义,力量,华北,加拿大,同盟会

2009-02-21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