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四月家书致双亲

时间:2020-09-28

九头牛娶媳妇的故事

九头牛也拉不回。没办法,开了些药,我们悻悻离去。但透过后视镜,我依然看到面色凝重的父亲隐隐含着忧伤和无奈。

六月份,父亲病疾加深,生命垂危。县里医生摇头:拖回去吧,还有一口气……

我不相信父亲会离开我们的。父亲年轻时多健壮,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曾经他一双手能把石滚举起。一条“冲担”挑起四捆稻谷。农忙时,他起五更睡半夜劳作也不累。农闲时,他烧土窑里的泥瓦,连续三天三夜不休息,大火熏得满脸漆黑,只有血红的眼晴能让人看得见他。

那时候,我在外地,不断地打医生的电话。医生最后建议就近去长江那边的黄石。医生联系了救护车。而那个时候,老家亲戚已自发帮我们张罗父亲后事,订好了棺材寿衣,也邀约好锣鼓锁呐热闹的班子。

我是天黑时急匆匆赶到黄石。父亲全身插满了管子,心电图仪器在他身边一直闪烁幽蓝神秘的光芒。我和母亲一直守候在父亲身边,两眼死死盯着心电图,害怕风吹草动,害怕他三长两短。夜半时分,父亲醒来,他颤抖地摸着我和母亲的手,眼晴渗出泪花。

黄石医生救了父亲的命。老人家,您是尿毒症,不是什么要生要死的病。就是在您手上造个“瘘”,每周透析两三次,把血中的毒滤掉。您也不必担心高额医辽费,国家政策好,大部分给您报销,相信小部分您儿子有那个能力出,他们又不是不会挣钱。不治,那叫错死!冤死!

母亲千恩万谢,我破涕为笑,父亲欣然点头。而父亲何尝不曾有过求生的希望?

直到第二年下半年,父亲终于从黄石转院到县中医院就近透析。多好,一方面解决了父母亲路途遥远的舟车劳顿,另一方面,更加充分地享受医保政策,减缓了家庭经济压力。

父亲一生脾气不好,声音大,人又犟。母亲常常笑着说:像头牛,不开化较真。

譬如他要喝水,声音很大,端水来。旁人一不小心,吓了一跳。母亲就端来水。他又吼,太烫了。母亲就用嘴巴吹一会,凉了。譬如,透完析,人有些虚脱,不能动,但要上卫生间,而母亲刚好去微波炉加热他要吃的饭莱,不在他身边。父亲就瞪着眼睛喊:死哪去了?我要上厕所。远远听到吼声的母亲一路小跑过来。旁边病友看不下去,说:这人要不得,病就病了,还像个皇帝。母亲则乐呵呵地向那人摆手,她怕伤着父亲的“玻璃心”。

母亲和父亲生活了几十年,母亲太了解父亲,母亲从不把父亲的吼呀喊呀放进心里去。母亲最多说:像牛。不讲理。其实,别看父亲颐指气使,耀武扬威,不过就是纸老虎,家中大事小事还得听母亲。父亲从没向母亲扬过拳头。

有一次,母亲带父亲去透析,不知为何父亲有些烦躁,口里嘀嘀咕咕骂骂咧咧。母亲笑着说,又“牛”起来了?再骂,把你这老家伙推下岸去,免得我一辈子为你劳心费力。

父亲叹气说,你舍得推?要是坠下去多好,一了百了,免得折磨你。对不起……父亲说着说着伤感起来,眼晴泛起泪光。母亲禁不住泪流满面。走近,扶着父亲,继续走着那人生弯曲坷坎的路。

父亲身患尿毒病已经多年,而照顾父亲寻医问药及吃喝起居全然落在母亲身上。我们不忍心,希望请人分担,但父母亲异囗同声:不需要;即便让别人,也不放心。父亲住院的日子里,母亲要么在床边支个帆布小床,要么和父亲一起挤在病床之上。

某一天,我放假,替换母亲。在医院八楼上,父亲挪到窗前,挺直站立,目光一刻不停地注视窗外。我疑惑。父亲手指医院大门,你看,你母亲快出医院了。你看,你母亲是不是老得很快?我开玩笑:您也真是,老娘不是天天在您身边,才走一会,你就舍不得?父亲没有回答。我看他一直用目光把母亲送到金秋的风中,送到苍茫的人海。

这些年,我们兄弟和姐姐一直在外地工作生活,回乡屈指可数。唯有长假,唯有春节,才短暂地接过母亲“衣钵”。每年初一,我们不是先去走亲访友,而是和父亲一起去医院。记得有一次,天还在黑暗之中,弟弟跑过来敲我家门,老头老娘不见了。我想他们肯定去医院了。遂打电话,果然父母在去医院的路上。他们不想我们这大年初一开车送他们。

天黑不见五指,我启动车子,打开雾灯,循着他们必经之路去追。在大雾里,父亲循着手电筒的亮光,吃力前行。而这时,身后弟弟的车子响着喇叭赶来。

父亲责怪我们,说我们不该来。他说,以前去县里赶集,身上挑着一两百斤的猪崽,不也是走了三十多里?母亲说年年大年初一让你们送,心里有愧。

那天凌晨,我们四个人索性开两辆车子,冲破重重迷雾和幽暗,在曙光降临时,赶到县中医院透析楼。

2016年年底,父亲每况愈下,骨折,中风,又是肺癌,辗转多家医院。

2017年那个秋天,也是父亲最后一个秋天,我携孩子赶往医院探视。那时,父亲尚且能动,但手边要有拐杖轮椅。父亲忧伤地看着我们,甚至是哭。他哽咽说:我怕是看不到孙女出嫁孙儿结婚那一天。好世界,没看够……

那时候,我悲哀地看到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父亲,像被吸干了水,干枯,瘦小,弯曲,如同晾晒多年的一把柴。那日,我执意要用手去按摩父亲的双脚。那双脚像两根枯竹杆,破损,干裂,只剩下褐色的皮。近来,又一直麻木酸痛。

莫这样,我有病毒,会传染你。

没事的。在父亲缩过双腿的刹那,紧紧抓住。让父亲躺好。强行压着,挽起衣袖,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反复推拿敲打。

父亲闭上眼,好像享受我带给他短暂的幸福。

那一日,我们推着父亲去逛商场。特别买了过冬过年的棉衣棉裤。当父亲穿上时,顿觉精神清爽,焕然一新。而那一双黄色皮鞋,父亲试了一下,搁置一边,留作春节穿。

没有人知道,那双父亲终是没能在春节穿上的黄色皮鞋,成了父亲的遗物,我一直珍藏起来。没有人知道,在万籁俱寂的夜里,我会悄悄把他取出,端详,凝视。会把它穿在自已的脚上,轻轻地踩在地板上,屋子里来回走几步,又几步。

2018年1月6日,我在微信圈里写道:草木的骨骼,泥土的肉身。草木折腰,身陷大地。肉身剥落,散落成尘。我们用一场盛大的仪式送父亲远行,走进时间的虚无里。

办完葬礼,我们还沉浸于一片空茫和恍惚之中。这时,母亲平静地把我们集中一起。母亲依父亲遗嘱,每人分了一万元。母亲说:你父亲病了多年,自觉得拖累你们,心中有欠。这是他从牙缝里抠出来的。母亲又打开一块蓝格手帕,里面有几千元。她说:这些钱你父亲一直包好放在身上,他让我在他死后发放你们,他说会保佑你们的。

手捏那人民币,我们不约而同抬起头,无声地瞧厅堂的墙上。父亲正端坐在黑色边框的照片上。此时,只有他一个人静静地微笑,静静地注视着大家。

现在已是人间四月天。我坐在故乡的窗前,写下山峦青黛,写下绿水长流,写下远墟含烟、燕子徊还以及打湿四月的雨水。我写下一行行文字,寄给三年来只有梦里回归的,永远遥远的父亲。

怀念父亲:放牛回来的他总是带回野果给我

□ 辛桂杰辽宁铁岭

父亲离开我已经二十八年了,我一直都在想他。

小时候,喜欢伏在父亲的后背上,一手搂着他的脖子,另一只手摩挲他刚剪的光头,感受硬硬的头茬扎手的舒适,嘻嘻笑着把父亲的后背当成悠悠车晃来摇去,而父亲虽然不舒服也只是嘿嘿地笑,不会训斥我一句;喜欢枕着他骨瘦如柴的腿看书,咯得父亲“嗨呦嗨呦”地叫,也不会移开他的腿。

老家的山里有一种野果,长在带刺的树上,俗名托婆儿,大小如樱桃,形状像草莓,味道也跟草莓一样酸酸甜甜的。父亲去山里放牛的时候,就特别留心,每看到这种果子,无论怎样陡的山坡儿,都会不顾尖锐的荆棘扎手,硬是拽着带刺儿的树枝,拖着一双病腿颤巍巍艰难地攀上去,一颗颗摘下来,放进用大大的柞树叶子围成的简易篓子里,有时候荆棘会划伤父亲的手臂,可是父亲毫不在意,再小心翼翼捧回家。我也常常在听到父亲赶着牛回来的声音就颠颠地跑出去迎接,从走路绊绊磕磕的父亲手里接过野果,迫不及待地吃起来,却忽视了父亲满是泥土的裤腿,还有手臂上被荆棘划出的道道血痕。看着我那贪吃的样子父亲总是笑着说:别急,慢点吃,爹明天再给你摘!那情那景,多年后还清晰如昨,也是多年之后我才明白:那一刻,父亲心里一定是快乐的,幸福的。那一刻,有父亲爱着,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二十八年来,我又恨他,恨他不伴着我长大,在我需要他的时候离我而去。那一年放学后,我独自骑车回家,一路过的敞篷汽车上站了好多男人,远远地就朝我大声哄笑着。路上一个行人都没有,也没有躲避的地方,我极度恐慌,车子也骑得不稳,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在汽车和我擦肩而过时,有人从车上向我扔下来一根木棒,重重地砸在我的手臂上,不但剧疼,还马上出现一大片淤青,我一路哭着回家,不只是因为疼痛,更多的是惊吓、害怕、委屈。那一刻,我是多么想念我的父亲。如果父亲在,一定会心疼得落泪,身体不好的他即使不能接送我上学、放学,也会给我安慰,给我面对苦难的勇气,让我不再害怕和孤单。在我的心里,父亲虽然瘦弱,虽然疾病缠身不能劳作,可是依然是我头上那把遮风挡雨的伞,依然是一座可以依靠的山。

父亲会给我们做冰爬犁,给我们玩的嘎拉哈染色,每次进城去大爷家,都会向两个开车的哥哥要废弃的车轮内胎,只为了给孩子们剪皮筋。还会帮我们收集女孩子喜欢的一些小物件,看似粗犷的父亲用一颗细腻、柔软的心疼着孩子们。

这么多年,我一直深深地想念着我的父亲,想跟他撒娇,想承欢膝下去孝顺他,想起这些,也总是黯然神伤。

我的父亲母亲 □ 文/魏华安湖北潜江

每逢清明,总忆起我的父亲母亲。

母亲生于人称“小汉口”的潜江老新直路河,祖上世代经商,家境殷实,小时候就有专门的先生教她读书。日本人侵略中国时,投掷的炸弹让她家偌大的四井口房子成了一片废墟,外婆和舅舅被当场炸死。她14岁时,外公又结婚,好强自立的母亲带着她4岁的妹妹我的小姨租住在别人家里,靠卖针头线脑的小商品艰难度日。两年后,母亲被当时在直路河休整的新四军一位年轻英俊的大队长追求,这人就是我的父亲。婚后她俩继续抚养小姨长大成家,在小姨跟随抗美援朝的姨夫去沙市工作后,又主动承担帮她抚养小孩的艰巨任务,最大程度尽了一个姐姐的责任。

母亲有一双巧手。从我记事起,就有很多乡邻拿着各种布料来找她帮忙画剪各式花样,她从不推辞。我们家也经常收到别人送来的鸡蛋、糯米之类的酬谢物资。我们家姐妹四个,小时候的四季衣服都是母亲亲手缝制,一段普通的布料经过她别出心裁在领口、袖口、荷包处用各色布料一点缀,就会别具一格。冬天,我们都是长旗袍棉袄,好看又御寒,脖子上围的也是全羊毛围巾。夏天的花绸洋伞,同学们都好想摸一摸那伞头、伞柄处精雕细刻的串珠。脚上穿的也是不同于别人的皮鞋,这在60年代的乡村确实有点惊艳,老师们都问我们家是哪里人。

母亲会做一手好菜,饺子、面点、零食,等等。当时供销社还没饼干卖呢,她就自己动手做各式各样的小饼干,菱形的、圆形的、方形的,上面用梳子压花,放在柜桌的花瓷坛里。我们每天上学都要揣几块,黄灿灿、香喷喷、脆生生的,同学们羡慕极了。

母亲很会讲故事。夏天,我们的街道上摆满了乘凉的竹床、躺椅,母亲一边摇扇子给我们赶蚊子,一边给我们讲牛郎织女、花木兰、孟丽君的故事,小伙伴们都围拢过来,听得津津有味。我们在她娓娓的讲述中进入梦乡,父母又把我们一个个抱到床上。多么幸福美好的童年啊!

母亲特爱整洁,总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屋里屋外干净清爽。她说“早起三光,迟起三慌”,我们家有些小规矩,早起必须铺床叠被,床单一定要扯平整,晚上不能外出玩,吃饭喝水不能咕噜出声。不能说假话,不能贪小便宜,看到外面地上哪怕有用的东西也不能捡,因为那不是自己的。要守时、守信。哪怕在物资紧缺的困难年代,母亲也能过好精致的小日子,她自己调侃,“穷讲究”。

父母都是极富同情心、重情重义的人。解放前,父亲曾经拿出所有积蓄为一位30多岁的李姓孤儿娶媳妇,花一百大洋作聘礼,在家乡被传为佳话。解放时,有一何姓乡亲划成资本家被“扫地出门”,一家老小流落街头,凄凄惨惨,所有人避之唯恐不及。父母却把人接到我们家。我们家只有两间房,把大房间让给他们住,我们一家挤在后面小房里。我们两家的后代都成了亲如兄弟姐妹的好朋友。

父亲祖籍天门渔薪,祖父是个手工裁缝,家境贫寒,他自幼在舅舅家长大,舅爷爷在汉口开了一家美丰米厂,给了父亲良好的教育,读书、习武、学经商。父亲长大后,血气方刚,目睹日本侵略中国的惨无人道,决定从军抗日,瞒着舅爷爷跟着一支国民党的部队当时也是积极抗日的走了,那时才16岁。

他先给团长当勤务兵,团长看他人长得精神又有文化,就推荐去特务连学习。特务连魔鬼式的强化训练练就了父亲一身好功夫,枪法、搏斗样样出众解放后他的空心筋斗翻得好些男孩子都当他为偶像,1954年东荆河涨水,他作为水手给通讯不便的两岸指挥部送信。在部队,他与战友们多次潜入日本军营偷袭。有次袭击因叛徒告密而失败,几乎全军覆没。父亲和一个战友侥幸逃脱,此后跟随共产党抗日,加入了李先念的部队。他后来参加“五四突围”,突围后部队打散了,找不到原组织,又加入李人林将军的队伍。历任小队长、中队长、江荆监沔游击支队支队长,后任新四军大队长。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曾经带着队伍攻打设在新沟嘴的日本洋行,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给养,两次立功受奖,获两枚功勋章和几张任命书。

父亲在部队时与母亲成婚,后来新四军北上,恰逢母亲生下一子夭折,又赶上父亲得了伤寒,母亲以死相劝,父亲一生敬畏宠爱母亲,只得放弃随军北上。部队首长也在无奈之下给父亲留下一匹马、两件军大衣都是战利品、300大洋作为安家费。

父亲一度做起了赶马驮货的脚夫。后因国民党要抓捕他,幸亏母亲的叔叔在国民党部当秘书冒险送信,父母连夜坐船到汉口投奔开米厂的舅爷爷去了。在汉口,父母帮舅爷爷家打点生意,中共地下党又联系到我父亲,希望他利用舅爷爷的资源帮忙购买部队急需的盘尼西林,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竭尽全力完成任务。直到解放前夕,国民党撤离,父母才回到了老家直路河。

解放后,父亲看准商机,从重庆购了一台轧花机,乡亲们祖辈都是用手剥皮棉做棉衣,轧花机弹出来的棉花松软成型,所以生意奇好。方圆几十里的乡亲拿来的加工棉花包堆了一屋子,请了几个人帮忙,轮换着人歇机不歇,从早忙到晚。直到我们姐妹几个长大上学,父母觉得轧花机灰尘大,又无暇照顾我们,才把轧花机卖了,专心在家安置我们的生活起居。

不过没多久,闲不住的母亲想到自己会画画又会配色,就把家里的缝纫机改成绣花机,开始“来料加工”,给乡亲们绣各式花样。我一直奇怪母亲几乎无所不能,我们形容聪明人叫“一学就会”,但母亲属于“一看就会”。她的审美眼光也极高,购进金丝绒、布料、花边,绣出的物品灵动漂亮,供不应求。在我印象中,母亲经常通宵达旦地坐在绣花机前,每想起她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坐一夜埋头绣花的孱弱身影,我都泪流满面。母亲用她的聪慧、勤劳、巧思、秀手,为我们创造了安宁的生活和良好的成长环境。没有她的负重前行,哪来我们的岁月静好。

父亲养老也没闲着。我至今不明白在那个通讯不畅的计划经济年代,他怎么能获得那么多信息,拿着钢板、钢材、原油的各种批条,把供需双方都联系好了,让我去提货、交货、收款。这中间的差价很可观,父亲分文不要,都给了我。我家早在80年代就在潜江盖起小楼房,都得益于父亲的资助。

然而好景不长,母亲于80年代末因病离开了我们,不久父亲也因高血压中风走了。锥心刺骨的痛让我体会到,父母在,我们仍是少年;父母去,我们只剩沧桑。以后多年,我总觉得自己是无家可归的孤儿,哪怕当了奶奶也有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特别害怕过年,因为没有家了。听到歌唱父母的歌曲,看到电视里播放的家庭、父母的场景,就止不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直到最近两年情绪才缓解,接受了父母不能陪伴我们一生的现实,理解了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值此清明,感恩父母,缅怀父母!父母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诠释,我们将铭记一生,学习一生。

忆母亲:弟弟确诊那天, 她终于扛不住了 □ 文/谭利梅湖南永州

又是一年青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每年清明节,我总是会想起我的母亲。

2013年冬天,母亲多年的慢性肾炎恶化成尿毒症,从此以后,她生命的延续便只能依靠那台冰冷的透析机了。在她与病魔抗争的三年里,我同朋友提起母亲,总觉得她是我的骄傲。

面对病魔的侵袭,母亲从不怨天尤人。她积极配合治疗,每次透析时,母亲还主动和同病房的病友攀谈,鼓励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年轻的护士对我说,我母亲是她在病房中见过的最乐观的患者。母亲总说:生老病死,谁都逃不过,好在我的儿女都成家了,就算哪一天走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我陪母亲去拍遗像,镜头前的她一直微笑着。她总是把阳光的一面展现给她的儿女。

患病后的母亲把每一天都当倒计时地过,把她的爱,都满满地给了身边的人。不去医院透析的时候,只要有时间,母亲便戴着老花镜为晚辈们织毛衣、做棉鞋,她为我新房绣的那个大大的“福”字,我一直珍藏在抽屉里。母亲很看重姊妹情,每年大娘过生日,她拖着病体去挤客车,不远百里一路奔波,只为陪耄耋之年的大娘一起吃顿饭。

母亲的内心温暖又充满着力量。如果不是我年仅三十出头的老弟也患了和母亲一样的病,我想,她的生命绝不会在63岁就画上句号。

2016年1月6日,连续几日呕吐不见好转的老弟,被市医院确诊为尿毒症,肌酐超过两千,必须马上透析。容不得迟疑,来不及悲伤。我记得弟被确诊的那天,窗外下着滂沱大雨,母亲伏在沙发上痛哭,双肩不停地抖动,汹涌的泪水填满她脸上的沟壑。她患病的那些年,我从没见她流过泪,当得知自己的孩子也没逃过尿毒症的魔爪,母亲终于扛不住了。

然而,短暂的哭泣过后,她起身擦干眼泪,洗了一把脸,对着镜子,确认看不出泪痕后,让我和她一起去病房看望老弟。她坐在病床前,拉着我弟的手说:儿啊,世上得病的人那么多,不管怎样,也要好好地生活下去,以后医学发达了,总会有办法解决的。母亲说这话时,神色平静,全然没有刚才在家哭泣时的悲痛欲绝。我看着前后判若两人的母亲,不由得想起史铁生笔下的母亲。她自己患癌,夜里常疼得睡不着觉,日里却将自己的悲痛掩藏,打起十二分精神照顾瘫痪的儿子。“孩子的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啊,母亲们把所有的泪都流在心里,苦也不说,累也不说,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困顿的人生路上,走得更久更稳当一些。

可能是上天不忍看到我母亲受苦,便早早地把她召回去了。同年9月,母亲带着莫大的眷恋和不舍离开了人世。或许是老天眷顾,2019年2月,老弟终于等到肾源,我陪他去湘雅医院做了肾移植手术。当医生告诉我说手术很成功时,我第一个想的便是母亲,我有时怨恨上苍,觉得它过于残忍,如果能再多给我母亲三年时间,让她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孩子获得新生,从此不再受制于冰冷的机器延续生命,她该是多么欣慰啊!

这三年多来,我们三姐弟抱团取暖,始终像母亲那般坚强,笑对种种不如意,纵然经历过寒冬的摧残,也终于迎来了春暖花开。远嫁异乡的姐姐告别了租客的生活,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手术后的老弟身体状况一直很稳定,带着他的俩孩子在城里上学;我也好好的,俩孩子的个头都超过我了,正健康茁壮地成长。

又是一年清明节,母亲的坟头上野花烂漫,山边青松翠柏挺立,与大地融为一体的母亲,不知能不能感知到她的儿女和孙辈来为她扫墓。我多么希望,冥冥中,会有一条神秘的通道,在生者与逝者之间,在母亲与我之间传递那些想说而没有说完的话。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母亲,我们现在都很好,远在天堂的您尽可以安息了!

征文启事

清明时节,你选择用何种方式祭奠逝去的TA?或许,写一封信,写下哀思,写下回忆,写下未曾说出口的话、未曾忘却的时光,又或未了的情缘……用文字开启一场生死对白吧。

体裁:非虚构文言文、诗歌除外 字数:800 3000字

征文对象:面向爱好非虚构写作的所有创作者 截稿时间:2020年4月30日

投稿邮箱:nanduzaocha@126.com,邮件命名为“写给天堂的一封信+姓名”,文章内容贴于邮件正文,配图上传至附件发送。

责任编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7)
  1. Yasmin`2023-04-26 01:54Yasmin`[甘肃省网友]202.59.236.47
    阅读这篇家书,让我更加珍惜双亲的陪伴和爱护。
    顶2踩0
  2. 恩宝2022-12-12 20:44恩宝[安徽省网友]203.8.197.43
    双亲的爱是我前行的动力,感激之情无法言表。
    顶1踩0
  3. 莫欣儿2022-07-31 15:35莫欣儿[山东省网友]101.102.101.224
    这篇家书如诗如画,让我感到那份深深的亲情。
    顶5踩0
  4. xiaoer2022-03-19 10:25xiaoer[江西省网友]203.2.209.162
    双亲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将永远铭记于心。
    顶0踩0
  5. 素衣2021-11-05 05:16素衣[湖南省网友]203.192.19.182
    读完家书,我不禁泪流满面,真是写得太美了!
    顶0踩0
  6. Keep2021-06-24 00:06Keep[四川省网友]153.36.156.19
    感谢您的坚持和关爱,让我感受到了无尽的爱与支持。
    顶9踩0
  7. 百2021-02-09 18:57[四川省网友]180.79.60.242
    四月绽放,家书倾情,让人感动又温暖。
    顶9踩0
相关阅读
四月家书致双亲

四月家书致双亲

九头牛也拉不回。没办法,开了些药,我们悻悻离去。但透过后视镜,我依然看到面色凝重的父亲隐隐含着忧伤和无奈。 六月份,父亲病疾加深,生命垂危。县里医生摇头:拖回去吧,还有一口气…… 我不相信父亲会离开我们...

2020-09-26 #经典故事

四月家书致双亲

四月家书致双亲

九头牛也拉不回。没办法,开了些药,我们悻悻离去。但透过后视镜,我依然看到面色凝重的父亲隐隐含着忧伤和无奈。 六月份,父亲病疾加深,生命垂危。县里医生摇头:拖回去吧,还有一口气…… 我不相信父亲会离开我们...

2020-09-27 #故事会在线阅读

名人伟人孝老敬亲小故事三孙思邈为双亲治病

名人伟人孝老敬亲小故事三孙思邈为双亲治病

唐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用毕生精力研究医药学,所著《干金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3000余个药方,史称 药王 。谁会想到这位药王最初的学医动机竟是为了给父母治病呢。 孙思邈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个木匠。七岁时...

2020-09-05 #故事会

母亲节感念父母恩重行孝道引领双亲念佛

母亲节感念父母恩重行孝道引领双亲念佛

今天是个好日子,不是佛菩萨圣诞,胜似佛菩萨圣诞,5月8日——母亲节。当听到“母亲”这两个字的时候,老宋心里边像孩童一样的念想:“妈妈,我想你啦!”很开心,爸妈都在世,老宋想爸妈的时候,还能回家看一看。每...

2013-12-04 #经典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爱的故事美 安妮·尼尔森 一个失去了双亲的小女孩与奶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爱的故事美 安妮·尼尔森 一个失去了双亲的小女孩与奶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月光启蒙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

2020-08-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爱的故事美 安妮·尼尔森 一个失去了双亲的小女孩与奶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爱的故事美 安妮·尼尔森 一个失去了双亲的小女孩与奶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月光启蒙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

2020-09-15 #故事会在线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爱的故事美 安妮·尼尔森 一个失去了双亲的小女孩与奶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爱的故事美 安妮·尼尔森 一个失去了双亲的小女孩与奶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月光启蒙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

2009-11-18 #故事会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练习。爱的故事美安妮·尼尔森一个失去了双亲的小女孩与奶奶相依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练习。爱的故事美安妮·尼尔森一个失去了双亲的小女孩与奶奶相依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包括:(1)划分段落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

2020-06-26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