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搜故事 > 综合 > 正文

莫言小说引发的中国人教育困惑:西方与传统之间的抉择

时间:2023-03-24 16:51:09

相关推荐

莫言小说引发的中国人教育困惑:西方与传统之间的抉择

莫言小说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之一,深刻地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在育领域面临的种种困惑和挑战。一方面,西方教育注重创新、个性和自由,与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存在明显差异;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教育的价值观和方法也面临着现化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他们需要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合西方教育的优点,以应对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这不仅是教育体制的改革问题,更是对于民族文化认知、自我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莫言小说里面描写的生命的狂欢,让我联想到了教育的本质

对今天中国教育思考源于对莫言小说的阅读。

一个午后,一杯绿茶,一缕清风,一抹阳光,我展卷悦读。第一卷,第二卷,读得很艰难,感觉不到愉悦。本来,午后阳光,清风,绿茶,加上潺潺如流水般的文字,该是多和谐!但是小说中的夸张、荒诞、血腥、魔幻,似乎与环境格格不入。硬着头皮再读会吧,大作家的作品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心里想。

这真是,如进陶渊明的“桃花源”一般,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莫言的小说,在那个午后,读着读着就有了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什么?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给予莫言的评语: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社会现实融合在了一起。读着读着,终于明白了莫言,作品中感受到了他的语言的狂欢,还有生命的狂欢。

莫言小说里面描写的生命的狂欢,让我联想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一句两句说不清。莫言的小说中有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司马粮。

看到关于他的一段情节:司马粮,七八岁的小孩,和众人一起被当兵的赶进了磨房。在磨房里他开始了与一群老鼠斗法,这是他的乐园,也是老鼠的底盘。开始了争夺地盘,鼠王带领一群老鼠,一字排开,与他对峙;司马粮,双手着地,双目如猫,鼠王丝毫不退让,他真的如猫一般,身体弓起,猛地一跃,如闪电般一把抓住了鼠王;活活捏死。个子矮小,如一块黑炭一样的司马粮的形象,跃然纸上。

读到这里,感到司马粮的形象有趣之外,心中突然浮起很多联想:如司马粮一样的孩子与生俱来的生命的朝气,在今天孩子们身上已难以寻觅!抹杀在死气沉沉的学校、死气沉沉的课堂。尤其是在农村和县一级的学校,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皆是如同虚设,仅仅存在于贴在墙上的课程表里。这些是最可绽放生命光彩的课,如与鼠王争斗的磨房般有趣。

研究发现,人的许多优秀品质和能力,人的天性里面本来就有,不需要刻意培养,只需唤醒。如,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源于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轻轻地呵护它,它就会慢慢长大,并且越来越强大;相反,一句粗暴的呵斥,就会把好奇心扼杀掉,也把长大之后的“创新能力”扼杀在了襁褓之中。

除去创新能力,还有合作的能力、探究的能力,他们都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需,但是我们竟不知它们就存在于孩子的天性中。于是我们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就像吃西瓜一样,光鲜亮丽细如沙甜如蜜的瓜瓤是最爱,没人喜欢往下吃,再往下认为就是瓜皮部分了,色不艳,味不甘,然后弃而不食;殊不知,西瓜的瓜皮部分恰恰是维生素含量最高的部分,西瓜的精华所在!教育的“西瓜皮”在哪里?

教育之目的是使人成为人

康德说:“教育之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人性中有许多胚胎,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自然禀赋均衡地发展出来,让人性从胚胎状态展开,使人达到其本质规定。一个人只有当他尊重并且热爱人性与自由时,同时当它自己的个性、自由同样受到别人的尊重、热爱时,他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人。”

康德的“让人成为人”的教育谈何容易!现在,高中毕业生“招飞”遇到了一个坎,学生的视力,人的正常视力为1.5,作为正常人来说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可是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让正常人丧失了这个能力。

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尊重他的个性与自由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人。尊重孩子的自由和个性,换言之,就是由着他的性子来,他想怎样就怎样;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里,是难以理解的。孩子是管教出来的,三天不管岂不会上房揭瓦?中国的家长累,因为孩子要管教,因为养不教父之过。孩子成不了才,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羞于见人。

我们为什么反对“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

中国家庭、学校、社会,仍留有传统教育理念的深深烙印。不管你想不想,愿意不愿意,我们都很难做到对孩子的个性和自由的尊重和热爱的。回顾一下我们的私塾教育,就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了。私塾教育,上来学生主要是背诵,背诵先贤的经典。这些经典对于不谙世事懵懂少年儿童来说,等同于天书,尊重个性和自由?不管,先背过,不背,有戒尺;没有戒尺就没有私塾教育。但是,私塾的戒尺教育,同样造就出了唐宋八大家这样的大文豪。

唐宋八大家这样私塾教育下产生的精英,很难再有了,不是因为没有了私塾教育,而是没有了私塾教育的土壤——农业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大踏步地挺进了工商业文明,甩掉了农业文明,却割不断传统文化这根脐带。

康德的教育观是工商业文明下的教育观,尽管我们享受着工商业文明种种成果,却很难接受工商业文明下的“尊重孩子的自由和个性”的观点,宁可相信老祖宗的“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也不能让“老外”的话“祸害”了孩子。

郑渊洁的父母实践康德的智慧。

50多年以前,我们中国有这么一个家庭,全家人和“康德以及康德的教育观”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却实锤了康德的伟大。郑渊洁,作家,中国童话大王,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上小学时,因为一篇作文题目《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他硬是改作《早起的虫儿被鸟吃》来写,惹怒了老师,最后被学校开除。他坐在爸爸自行车后座上,心里小鹿乱闯,等着爸爸的“风雨雷霆”之怒。爸爸却平静地说:“小子,没事,爸爸在家自己教你。”

后来,郑渊洁在军队服役6年,22岁开始写作,什么都写,小品、相声、童话……母亲有机会就推销儿子的作品。一次,坐车,得知旁边乘客是《儿童文学》的编辑,便把儿子的作品推荐给了他。没想到,没过多久儿子的童话就被录用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一次,郑渊洁在火车上读《爱迪生》,当读到爱迪生被老师撵回家,妈妈说,孩子,别伤心,妈妈教你,他热泪盈眶。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自由,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教育的目的。”郑渊洁的父母实践康德的智慧。

没成绩就没有教育

没成绩就没有教育。这几乎可以说是全社会的共识,因为从好成绩可以往前一路推理——好大学,好工作,好生活,好未来,好成绩带来的“四好”的诱惑力和杀伤力极强。考研专家杨雪峰说,世界五百强企业招聘员工选择是985、211这样的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的入场券是“好成绩高分数”。

不一样的成绩就是不一样的人生,就像一个高级将领的振臂一呼,莘莘学子都像虔诚的信徒一样,为分数而战。连四、五岁的幼儿园的孩子,在这“振臂一呼”下也难以幸免。某幼儿园因为老师不让孩子拿笔写字,不给孩子留家庭作业,只让孩子每天快乐地跳呀唱呀,而遭到家长的围攻怒斥,被视为对孩子极端不负责任。没办法,只好“幼教小教化”了。

一条路非要走到黑吗

每个家庭,每个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陷在深深的焦虑中。眼前面对的是一个岔路口。一条路,好成绩好人生,有的家长执着走在此路上,在对孩子的一片吼叫中把自己吼叫进了医院;一条路,尊重个性和自由,一味信奉快乐教育,像司马粮那个小孩一样绽放生命与快乐,最后孩子无所建树,陷入深深内疚,感叹:过去要是逼孩子一下就好了。

两条路间,我们辨不清是非,分不清对错;因为两条路上有走好的案例,也有走不好的案例。因此苦恼。突然间发现,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是不是错了?关注路,还是应该更多地去关注走这个路的人?一条路非要走到黑吗?时不时地变变道是不是会惊喜不断?

再看看已为人父的郑渊洁是怎么做的吧,他的儿子小学毕业后,因不适应应试教育而辍学;他欣然同意,为孩子编了10套教材,办起了“家庭私塾”。他的女儿,特别喜欢上学,特别喜欢考试,说一定要读到博士,他亦欣然支持。

结论

消除教育焦虑,需要想明白几个问题,否则,就会无休止地焦虑下去。

一、学校教育让孩子的成人、成才、成功成为一种可能,并非唯一。二、教育分层次、分梯度。尊重其个性和自由是第一梯度,更多是使孩子成人;好成绩高分数是第二梯度,更多是使孩子成才。三、自由是带着镣铐跳舞。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莫言小说引发的中国人教育困惑:西方与传统之间的抉择”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潇洒周郎2023-11-03 22:44潇洒周郎[黑龙江省网友]203.30.121.47
    莫言小说引发的教育困惑是很深刻的,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顶0踩0
  2. 、、2023-08-21 04:46、、[四川省网友]220.250.84.193
    看完莫言小说后,我觉得中国教育需要更加平衡地对待西方和传统价值观,不能一味地偏向某一方。
    顶7踩0
  3. 水晶球里☆的小女孩2023-06-07 10:48水晶球里☆的小女孩[湖南省网友]61.45.185.19
    莫言小说真是让人思考中国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对教育确实提出了很多挑战。
    顶9踩0
相关阅读
尽精微+致广大:中国传统水墨再现圣经经典故事

尽精微+致广大:中国传统水墨再现圣经经典故事

...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巴洛克主义的写实技巧,也逐渐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传教士虔诚的传教,几代西方人竟然有意无意地改变了中国的美术走向,丰富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尤其是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和创作影响巨大,至今合个艺...

2024-03-20

印度“搞事情” 强行拆除华人街 当地华人何去何从!

印度“搞事情” 强行拆除华人街 当地华人何去何从!

华人,华人街,印度,中国,美国,唐人街,工作,生活,中国风,印度政府,互相帮助,卫生事件,国家,地方,情况,特色,旅游,中国人,很多人,这样做,在印度,在国外,名的,引言,世界闻名,人数,做法,国基,受欢迎,印度人

2013-08-20

当传统碰上西方 当情人节撞上春节

当传统碰上西方 当情人节撞上春节

节日,P.,人们,时候,中国,传统,中国人,当我们,西方节日,许多人,原因,国家,年味,话题,缺失,中国社会,另一个,庆祝活动,多新,菲利普,詹金斯,心理学家,万圣节,中华文化,个人,中年男人,亨廷顿,习俗,事实,农历

2018-08-14

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800字

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800字

饺子,中国,西方节日,习俗,传统节日,吃饺子,代代,历史,圣诞老人,春晚,节日,西方人,超市,中国人对,中国春节,包饺子,而在于,节日习俗,万圣,小朋,小礼,西方家,传统,一家老小,一家人,世纪,优惠活动,所在,半价,尧舜

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