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综合 > 正文

云南宣威杨柳镇留田村扶贫故事:那山 那水 那人的专稿

时间:2024-03-01

这篇专稿将带领读者深入云南宣威杨柳镇留田村,探寻这个扶贫故事的发生地。文章将聚焦于那山、那水、那人,揭示这个村庄如何在脱贫攻坚战中迈出坚实的步伐。通过深入采访当地村民...

提示:本文共有 338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这篇专稿将带领读者深入云南宣威杨柳镇留田村,探寻这个扶贫故事的发生地。文章将聚焦于那山、那水、那人,揭示这个村庄如何在脱贫攻坚战中迈出坚实的步伐。通过深入采访当地村民和工作人员,此文将以第一手资料呈现故事的真实性和震撼性。留田村的风土人情、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村民的奋斗精神以及当地特有的自然风光将在文章中有所体现。读者将通过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留田村,深刻理解扶贫工作的意义和影响。这篇专稿将深情呈现留田村所发生的感人故事,为读者带来对这个山水之间的村庄更深的了解和思考。

云南曲靖7月24日讯(通讯员 杜明彦)在云南省宣威市市区以北,磅礴的乌蒙大地沟壑纵横,从城里驱车到达滇黔交界处的杨柳镇留田村,80多公里的沿途“地无三尺平”。

留田村位于云南最东境,孤独而封闭地处在大山一侧。千百年来,在陡坡上梯田式的农地里耕种,一直是村里人不变的生存方式,而捉襟见肘的家庭日常开用,也是他们恒久的生活状态。

今年4月,南方电网云南曲靖供电局的员工李秀权(31岁)、蔡俊强(28岁)、陈海云(26岁)组成扶贫工作队,来到村里,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4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感受着这里的千年贫困、触摸着脱贫攻坚的时代脉搏,穷思竭虑着振兴留田的路子。他们,在努力地书写着留田致富的历史,相信在留田村走向全面小康的历史上,也会留下他们的印记,哪怕一点一滴。

贫穷·梦想

生有何难?“全村1000多户常年在喝地窖里的死水!”71岁的老大队干部廉文学生于斯、长与斯,曾带领着村民在贫穷的路上奋斗了多年,“我们这个地方,主要困难除了缺水,就是缺路。”

把廉文学列为留田村与外界交往史上的贡献者,不为过。村里与外界联系的道路,就是他当年和已故的村支书王明周组织村民修通的。“那是1973年,路通后,村民到乡街上买的化肥和生产生活用品,可以用马车拉了。”

时过25年,现在的留田村仍是交通不畅,汽车只能到达村委会驻地,连接各个自然村和村委会以及各自然村之间的最好道路仍是仅供马车牛车行走土路,晴通雨阻。

交通不便的根源在于地形地貌的复杂,整个留田村,无论人居的村落还是耕种的农地,都位于45度以上的坡上。农具、肥料、粮食、稻草,无一能离开人背。“种一亩地,总共背的东西差不多2.5吨。”

在经济文化往来频繁、开放成为时代主流的现代社会,世外桃源的乐土只能是幻想中的“乌托邦”,生活在封闭而孤独的大山村落,留田人的贫困可以说是经济发展逻辑的应然。

“曾经,很多人家连洗衣粉、盐巴都没钱买。小孩每学期5元的杂费和书费都交不上。生病时,自己上山挖草药,很多老人因长期患病瘦到皮包骨,小病拖大、大病拖死。”忆及村里的贫困生活,廉文学如数家珍,作为村里的老党员,他每晚坚持看《新闻联播》,见证和对比了大山里蹒跚迟缓的步调和外面世界日新月异的繁华后,垂垂暮年的他禁不住震撼:“村里必须得富!”

困境·困惑

经济的贫穷首先源于地缘的阻隔,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人“住老的山坡不嫌陡”的恋乡情节,安贫乐道于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田间耕作,对于外面的精彩,除了迫于生计而外出打工外,很多人都抱持着“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猪窝狗窝”的心态。

前往留田村的路上,沿途不时有当地政府打出的标语。“相当贫困户,很难有出路。争当贫困户,永远不会富。抢当贫困户,吓跑儿媳妇”“扶贫不是养懒汉”。

在留田,“争当贫困户”和“当懒汉”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人家早上9点多还在睡懒觉。”李修权说,村里的一户张姓人家,全家4口蜗居在10平方米内不到的房子里,地面还在是土的。他们走访时,一堆很多天没洗的碗摆在屋里。更让扶贫队赶到惊愕的是,今年“六一”,他们在留田玩笑组织活动,当问到“长大后愿不愿意走出大山”时,全班60多名学生,全部摇头。

当然,怀揣致富梦想和动力的村民也为数不少。“我们也曾带领村民进行过多次探索,但屡屡失败。”留田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徐广能一一道出村民曾经的努力,

“90年代,种了400亩蓖麻,卖不出去;后来,种了500亩韩国干椒,没卖掉;,种了860亩核桃,现在只剩下100亩不到,有的长树不结果,有的结果不长树;去年,种了300亩工业辣椒,每亩能卖3000元,但今年人家就不要……”

一方面,面对的是“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村民,另一方面,面对的是几经挫折而在产业发展路上观望徘徊的村民。如何让懒散的心态发生变化,怕丢了的信心重拾起来?曲靖供电局扶贫工作队员们开始沉思,寻找出路。

探索·出路

一方面,是山里的贫穷和村民的安贫心态,另一方面,是肩上的责任和单位对自身的信任与期许。坐不住的扶贫队员深入思索后,决定以村民的意愿为导向开展工作。

于是,走村串户的家访开始了。3月20日开始,三名扶贫队员开始在连接各自然村之间的陡峭山路上行走。因山高路险,爬坡过坎陪伴全程,很多时候还要下河淌水。村民居住分散,他们曾从早上11点半至下午5点半,才走访完4户人家。为了做村民思想工作,他们在村民家中反复讲道理,直到凌晨2点,村民才想通,彼时,回村委会只能借助手电和木棍。

在对村民家庭经济情况和致富想法充分了解后,扶贫队经过细致分析,形成了符合村民意愿路子:种蔬菜。

于是,通过合作社的模式,从贫困户手里租了58亩地,规模化、规范化的蔬菜种植在留田开始。曲靖供电局总预计投资10多万元,在村里修建水利灌溉设施,联系宣威市农业局邀请专家进村讲解农作物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对村民进行系统性的农技知识培训。

便捷·希望

当下,58多亩无大棚的绿色蔬菜种植地绿意盎然、瓜果满枝,不仅是深山里的一道别样风景,也承载起村民新的希望。合作社“只招贫困户”的用工规定,让每天忙碌于期间的数十名贫困户受益匪浅。他们的土地因出租给合作社而收入翻番,家门口打工的便捷更是让她们避免了外出务工的诸多不便。

“真想不到!”7月20日下午,在蔬菜种植基地,忙碌了一天的留田村小园子社村民蒋桂香露出了久违的笑容,49岁的她,近年来历经坎坷。前年母亲去世后,罹患肺气肿多年的丈夫病情恶化,先后到昆明、曲靖多次治疗,先后花去医疗费8万多元,但最终还是在今年农历五月初六去世,落得“人财两空”。家中2个孩子,儿子16,女儿14岁,均在读初中,家里收入仅靠2亩多的地,全年1500多公斤玉米。

“我很想出去打工,但一是担心年龄大,人家不要。二是家里孩子需要照顾。”村里的蔬菜种植基地建成后,在家门口就能打工的便捷让她意想不到,每日数十元的工钱也成了家里稳定的收入。

穿梭于蔬菜基地的贫困户,几乎每个人都有和蒋桂香相似的经历和家境。

59岁的赵德晚,一家4口,儿子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妻子智力落后,去年一年的收入仅是3010元卖出的一头猪。原本想外出打工,但年龄大,没用人单位要,今年受聘于蔬菜基地,仅20天就挣了1600元;50岁的赵德营认知能力有限,连钱都数不清楚,妻子劳动能力欠缺,15岁的女儿和12岁的儿子在读初一和四年级,他数次外出务工都失败,去年曾经跟着村里的宗亲到工地上拌水泥浆、挑砖,干了一个多月就回家,家里的两头猪和一头牛都是去年农历冬月间赊来的。蔬菜基地建好后,村委会点名要他去打工,“真想不到会有这么好的政策,能够在村里打工,不仅工钱有保证,我们的生活也有着落了。”其妻感动地说。

随着蔬菜丰收季节的来临,到菜地里劳作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不仅从哪里得到了解决现实困难的“钱”,还得到了提高种地效率的技能,生活恰似蔬菜的绿,不断地发出希望。

01

从空中俯瞰下去,留田的山路蜿蜿蜒蜒,没有一段直路。杜明彦 赵新平 高峰 摄

02

山的那边,还是山,地域的阻隔造成了当地的贫困落后。杜明彦 赵新平 高峰 摄

03

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地里干活的扶贫队员。杜明彦 赵新平 高峰 摄

04

深山村落的“致富瓜果”。杜明彦 赵新平 高峰 摄

05

盛夏的蔬菜基地绿意盎然,承载着留田村致富的希望。杜明彦 赵新平 高峰 摄

06

蔬菜种植基地,带了贫困户的不单是家门口打工的便利,更多的是致富的希望。杜明彦 赵新平 高峰 摄

07

蔬菜种植基地,带了贫困户的不单是家门口打工的便利,更多的是致富的希望。杜明彦 赵新平 高峰 摄

08

丰收的喜悦。杜明彦 赵新平 高峰 摄

09

翻山越岭、爬沟过坎,是扶贫队员工作的日常。杜明彦 赵新平 高峰 摄

10

脱贫攻坚,我们在行动。杜明彦 赵新平 高峰 摄

编辑:李林玉 审核:顾义华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云南宣威杨柳镇留田村扶贫故事:那山 那水 那人的专稿”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宿梦2024-03-01 22:17宿梦[广东省网友]203.26.149.55
    留田村的扶贫故事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减贫工作的积极成果,希望更多的地方也能得到有效帮助。
    顶7踩0
  2. mvpstory2024-03-01 21:59mvpstory[火星网友]103.52.199.170
    这篇扶贫故事真振奋人心,看到当地人们努力脱贫的努力让人感到无比敬佩。
    顶0踩0
相关阅读
专稿:那山 那水 那人 云南宣威杨柳镇留田村扶贫故事

专稿:那山 那水 那人 云南宣威杨柳镇留田村扶贫故事

村民,杜明,赵新平,留田,村里,贫困户,高峰,扶贫,人家,和村,蔬菜种植,基地,蔬菜基地,队员,供电局,儿子,出路,合作社,家门口,心态,收入,文学,曲靖,自然村,蔬菜,同劳,田村,村委会,在留,宣威市

2018-02-14 #小故事

“小小猪 大公益”云南宣威火腿集团助力扶贫

“小小猪 大公益”云南宣威火腿集团助力扶贫

公益,一头猪,公司,云南,产业,投资,公益活动,勋章,认养,陈阳,宣威火腿,方面,贫困人口,猪肉,规模,部分,可以实现,爱心人士,中国,严格要求,人口,产品,价格低,人脉,价格,发布会,农夫,农业,参与者,分销

2011-10-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太阳月亮守天边——《云南宣威苗族民间故事》观后记

太阳月亮守天边——《云南宣威苗族民间故事》观后记

苗族,故事,孤儿,汉族,民间,牛郎,影响,生活,苗民,牛郎织女,历史,地区,天女,少数民族,时候,民族,社会,苦难,斗争,劳动人民,七仙女,卫学,多加,多山,汉苗,地主,书院,好生活,爱的,人为

2020-07-19 #小故事

云南宣威古老的寓言故事良心 人要有良心 你们都量心了吗

云南宣威古老的寓言故事良心 人要有良心 你们都量心了吗

地主,儿子,师傅,小木匠,丁愿,木偶人,手艺,研究,徒弟,技术,木匠,不出来,不争气,云南,宣威,人家,压箱底,家财万贯,尺寸,故事,时间,时候,生意,老头,养老,教给,生活,为了让,半个月,回家后

2014-01-09 #故事会在线阅读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适合的教育方式 云南宣威寓言故事之小和尚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适合的教育方式 云南宣威寓言故事之小和尚

丁愿,地主,老和尚,水缸,小地主,爷爷,小和尚,寓言故事,儿子,寺庙,时候,盼头,回家,教育,好的,回家了,云南,妻子,孩子,宣威,小时候,师傅,方式,故事,把儿,日子,父母,石头,一个故事,原本是

2014-06-13 #故事阅读

宣威广播电视网络频道

宣威广播电视网络频道

攻坚,扶贫,要进一步,问题,习近平,整改工作,会议,产业,全过程,安置点,政治,精准,责任,质量,领导,协作,后续,监督,加快推进,各地区,市委副书记,扶贫资金,要切实,周云,施策,许韶,真学真,万村,党中央,新时代

2020-06-19 #小故事

杨柳镇那串“战疫”中的感人故事

杨柳镇那串“战疫”中的感人故事

杨柳镇,疫情,防控,孔凡,庞宪,张兆,老人,家乡,杨柳,新乡,乡贤,济宁,社会,李健,书记,人大代表,关键时期,村里,那串,泗水县,武汉,爱心,环卫工人,菠菜,贫困户,食品,香菜,值班,工作,攻坚

2020-06-15 #故事阅读

杨柳镇那串“战疫”中的感人故事

杨柳镇那串“战疫”中的感人故事

杨柳镇,疫情,防控,孔凡,庞宪,张兆,老人,家乡,杨柳,新乡,乡贤,济宁,社会,李健,书记,人大代表,关键时期,村里,那串,泗水县,武汉,爱心,环卫工人,菠菜,贫困户,食品,香菜,值班,工作,攻坚

2020-06-16 #故事会在线阅读

杨柳镇那串“战疫”中的感人故事

杨柳镇那串“战疫”中的感人故事

疫情,孔凡,庞宪,防控,张兆,杨柳镇,老人,杨柳,家乡,新乡,乡贤,社会,李健,食品,书记,人大代表,关键时期,村里,武汉,环卫工人,菠菜,贫困户,香菜,值班,工作,攻坚,桌子上,乔家村,其根,向杨

2020-08-22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