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搜故事 > 综合 > 正文

用上海声音讲述敦煌故事?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回家记

时间:2024-03-07

相关推荐

用“上海声音”讲述敦煌故事

——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回家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秦娜

上海,敦煌。一个是东部繁华大都市,一个是西北戈壁小城,看似没有交集的两个地方,却因为一位学者而紧紧联系在一起,她就是“敦煌女儿”樊锦诗。

50多年前,25岁的上海姑娘樊锦诗从北大毕业后,来到心心念念的敦煌,从此“择一事,终一生”,守护莫高窟半个多世纪,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50多年后,上海老乡茅善玉带着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回到故事的发源地甘肃,用地道的“上海声音”讲述敦煌故事,感动了每一位甘肃观众。

从此,两个人、两座城,因为一部剧,走得更近、联系得更紧;从此,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传得更远。

回家:一次感动之旅

回家的路,再远,也注定是一条温暖的路。

9月3日,受省文旅厅邀请,上海沪剧院携《敦煌女儿》来到甘肃,作为“一会一节”的闭幕演出在兰州首演。

9月8日,《敦煌女儿》移师敦煌,在敦煌大剧院献上了荣归故里的“处女秀”。当晚,樊锦诗与来自海内外的敦煌学研究专家、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以及敦煌文化和艺术爱好者一同领略了“上海声音”的魅力。演出结束后,樊锦诗走上舞台与主创团队交流合影,现场观众再次以雷鸣般的掌声向樊锦诗和演员致敬。

9月是收获的季节,沪剧《敦煌女儿》的“回家”之旅,收获了甘肃观众的肯定,也收获了继续做好剧的信心。

缘起:让更多人了解敦煌

感动的源头还是感动。

时间倒回到,茅善玉还不认识樊锦诗,甚至对敦煌也没有太多的了解。而这一切都因为一篇新闻报道而改变。

“当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解放日报》上读到了一篇关于樊院长的报道,非常感动。”茅善玉回忆。

那些日子,茅善玉思前想后,一直琢磨着能做些什么?没错,她想要做一部剧,用艺术的形式把樊锦诗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上海人听,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

后来,茅善玉通过朋友辗转联系到樊院长,并转达了自己想创排一部关于樊锦诗的沪剧的想法。结果可想而知,樊院长一口就回绝了,“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不需要用剧来表现”。

“出师不利”并没有让茅善玉放弃。她想如果能见到樊院长,当面聊聊自己的想法,结果可能会不一样,但是苦于没有机会见到樊院长。就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茅善玉在想,会不会在会场遇到樊院长呢?可2000多人的会场,想“不期而遇”太难了。

也许真是应了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大会开幕前,茅善玉仍在四处寻找,正想着,只见一位清瘦的老人优雅地从远处走来,“这不就是樊院长吗?”茅善玉“认识”很久的敦煌大学者就这样出现在眼前,令她欣喜不已。

茅善玉没有贸然打扰,直等樊锦诗在她前排落座,才定定神上前打招呼。同是上海老乡,两人很快就熟络起来,但当茅善玉表明心意后,樊锦诗依然坚持最初的想法。后来,茅善玉说:“我们也是想通过您的故事,表现几代敦煌人付出的努力和艰辛,让更多人了解敦煌。”或许就是被这句话打动了,樊锦诗沉思片刻后说:“这个倒是我希望的。”

也就从那时起,两人结下了忘年之交。

创排:精品永远在路上

好剧,一定是“磨”出来的。

虽说拿到了创排的“许可”,可对茅善玉来说,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沪剧的‘吴侬软语’更适合表现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的内容,做这种大型的历史题材对沪剧、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茅善玉坦言。

“我们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每到一处,当地人得知我们是为创排《敦煌女儿》而来的,都竖起了大拇指。”回想起第一次到敦煌的情形,茅善玉仍然历历在目。一路上,樊锦诗的故事听得越多,茅善玉就越感动,就越想把这部剧做好。

8年间,《敦煌女儿》主创团队6次深入敦煌,进沙漠、看石窟、访学者……体验文物工作者的工作,与专家学者座谈,和当地群众聊天……随着了解的深入,一个立体的“樊锦诗”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莫高窟守护者的群像也越来越具体。

剧中有一幕,樊锦诗白天要进洞窟工作,无人看管年幼的儿子,只能“狠心”将儿子用麻绳拴在床上……演出时,这一幕多次戳中观众的泪点。这样的细节就是当年茅善玉和彭金章先生聊天聊出来的。

为了增加整个剧的历史厚重感,主创团队从剧本到台词一字一句地抠。专业的唱词怎么唱到打动人,茅善玉自己设计了很多唱腔,用于表达不同剧情中的情绪,有时演到动情处,泪水常常夺眶而出;她甚至借鉴京剧、话剧等表演方式,让人物更具戏剧张力、更大气。

排练、修改;再排练、再修改;再推翻重来……一次次,茅善玉和自己较劲;一遍遍,全剧组都憋着一股劲。8年过去了,到底改了多少遍,没有人能记得,只是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版本已和最初的版本全然不同。

精品永远在路上。8年来,主创团队始终在创新中追求精益求精。比如,剧组将有着“东方蒙娜丽莎”之称的莫高窟259窟禅定佛的呈现方式由意象改为具象,使整个剧更加富有诗意;再比如,在兰州首演版本中,又增加了敦煌数字化保护成果,剧中用多媒体的形式将一尊尊佛像从白描到3D立体的数字化呈现,令观众大呼震撼。

自成功首演后,沪剧《敦煌女儿》先后走进北京、江浙等地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强烈反响。截至目前,已有近4万人次观众走进剧场,通过舞台走近敦煌,在为敦煌博大精深的石窟艺术所折服的同时,也为敦煌守护人的精神感动落泪。

茅善玉并没有满足。“我们要像敦煌人一样,扎根下去,真正把这部剧打磨成留得下、传得开、有文化内涵的精品力作。”茅善玉说。

使命:讲好敦煌故事

敦煌的故事很多,敦煌的故事很长,讲好敦煌故事,《敦煌女儿》还只是一个开始。

9月7日,《敦煌女儿》剧组第7次来到敦煌实地采风,现场聆听了樊锦诗的讲座,并与敦煌研究院专家学者交流座谈。

“上海沪剧院耗费8年时间打造《敦煌女儿》是非常不容易的,而好的艺术作品和好的艺术成果就是要历经长期打磨形成的。”交流活动上,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对沪剧《敦煌女儿》赞赏有加。

在赵声良看来,莫高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间不断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创新,每个时代都创作出了不同风格的作品,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敦煌艺术就是创新的典范,就是总书记告诉我们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体现,也是我们传承创新的宗旨。我们一定要守住传统文化的根底,用开放的思想广泛吸收外来的东西,为这个时代、为未来创造新的东西,树立文化自信。”赵声良说。

赵声良的倡议引起了上海沪剧院的共鸣。“对沪剧院而言,创排这样一部作品是艺术上的挑战,更是精神上的洗礼。”茅善玉深情地说,这8年间我们历经了许多困难,但从来没有放弃的念头,那是因为几代敦煌人为守护莫高窟奉献一生的精神在感召我们,给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正如总书记视察莫高窟时所指示的,我们要把保护好我们的国粹、讲好敦煌故事、发扬中国精神当作我们的使命,为讲好敦煌故事尽一份心,为服务‘一带一路’出一把力。”茅善玉表示。

茅善玉介绍,明年上海沪剧院将与敦煌研究院、上海广播电视台共同合作拍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让中国文化和“莫高精神”通过大银幕传播得更远。

如今,“讲好敦煌故事”又多了一份力量,于茅善玉是一件幸事,于敦煌文化更是一件好事。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用上海声音讲述敦煌故事?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回家记”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云翔2024-03-07 22:14云翔[宁夏网友]103.250.35.220
    沪剧和敦煌结合,听起来有点意想不到。但这种大胆的创新可能会带来惊喜,我会期待这出戏的上演。
    顶10踩0
  2. 也许曾经2024-03-07 22:06也许曾经[海南省网友]103.46.156.121
    我对沪剧不太了解,但对敦煌文化很感兴趣,期待这出剧能给我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顶3踩0
  3. 筱、筱2024-03-07 21:59筱、筱[北京市网友]45.123.213.131
    太期待了!这个题材很新颖,能听到上海方言讲敦煌故事,一定很有地域特色。
    顶5踩0
相关阅读
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试首演获好评

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试首演获好评

敦煌,樊锦诗,沪剧,茅善玉,莫高窟,人物,剧中,唱腔,女儿,敦煌人,上海,大漠,故事,旋律,舞台,创作,设计,敦煌研究院,丈夫,先生,传统,年轻人,形体,形式,获得者,灵魂,精神,观众,记者,音乐

2010-02-10 #小故事

沪剧唱出敦煌守护人故事 《敦煌女儿》藏武汉情缘

沪剧唱出敦煌守护人故事 《敦煌女儿》藏武汉情缘

樊锦诗,敦煌,武汉大学,女儿,沪剧,莫高窟,茅善玉,敦煌研究院,记者,常书鸿,许魏,佛陀,故事,武汉,禅定,飞天,长江日报,一生,人生,剧中,大漠,守护人,投影,方式,渊源,誓言,珞珈山,穿越时空,见证,舞台

2018-06-22 #故事会在线阅读

用“上海声音”讲述敦煌故事

用“上海声音”讲述敦煌故事

敦煌,茅善玉,樊锦诗,女儿,故事,观众,沪剧,院长,莫高窟,上海,甘肃,敦煌研究院,剧组,声音,剧中,剧照,团队,精神,舞台,艺术,资料,赵声良,主创,敦煌文化,兰州,剧场,守护人,想法,掌声,交流

2020-09-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昨夜无眠!沪剧《敦煌女儿》感动金城 百位上海支甘老人走进剧场追忆“芳华”

昨夜无眠!沪剧《敦煌女儿》感动金城 百位上海支甘老人走进剧场追忆“芳华”

敦煌,樊锦诗,女儿,茅善玉,兰州,甘肃,沪剧,观众,先生,故事,莫高窟,院长,剧组,老人,记者,建设,上海,大漠,学者,想法,掌上,青春年华,创作,兰州晨报,敦煌研究院,洞窟,佛像,一生,发源地,天意

2015-05-01 #故事会在线阅读

樊锦诗和敦煌的故事

樊锦诗和敦煌的故事

樊锦诗,敦煌,女儿,沪剧,敦煌石窟,茅善玉,研究,敦煌研究院,故事,石窟,领衔主演,人物,形体,缩影,精品,院长,工作,凌月,刘杏林,吉燕萍,吴争,姚晓明,张曼君,曼君,李建华,杨林,汝金山,洪立勇,王立海,王玲

2020-08-07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