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搜故事 > 综合 > 正文

足迹|听张雪迎讲述让我们荡起双桨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4-06-25 13:38:56

相关推荐

足迹|听张雪迎讲述让我们荡起双桨背后的故事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电影频道特别推出大型专题片《足迹——银幕上的新中国故事》,10月5日起,每日22点档,在CCTV-6电影频道播出。

大型专题片《足迹》通过对具有重大时代节点、反映新中国各方面建设成就和人民精神风貌的经典影片的梳理与回顾,以崭新的当代视角、新老影人介绍访谈、影片外景地故事发生地重访的形式,力图勾勒新中国70年璀璨岁月的光影足迹,揭秘电影人不为人知的创作艰辛和幕后故事。

独家视频

20:50

祖国的花朵 | 银幕上的新中国故事

1949年10月13日,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少年儿童队成立,新中国亿万少年儿童也有了自己的组织。12月底,中央人民政府规定:与国际统一,将每年的六月一日定为“儿童节”,取代旧时代的“四四儿童节”。1953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成长的倔强、个性的飞扬,内心的烦恼......一部电影、一首插曲,代表了一个时代。时代赋予少年儿童不一样的色彩,电影记录了少年儿童成长的精彩瞬间。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就让美好的青春永驻,多梦的时光悠长。

《足迹》走访了《三毛流浪记》《祖国的花朵》等电影中的原型人物、健在的电影主演和知情人,在青年演员张雪迎的讲述中,一起走进新中国电影中孩子们的世界。

串讲人:张雪迎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大家好,我是演员张雪迎,我也是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长大的。优美动听的旋律,一下子把我们拉回那个洒满阳光、人人都有幸福童年的时代。

1955年上映的《祖国的花朵》,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儿童片,片中这首脍炙人口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直到今天还在校园的孩子中传唱。

一部电影,一首插曲,可以代表一个时代。

如果说《祖国的花朵》定义了新中国成立后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那由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同名漫画改编、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在上海公映的故事片——《三毛流浪记》则让我们看到了儿童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

巧的是,这两部影片都是由同一位导演——严恭导演执导的。

王龙基 电影《三毛流浪记》主演:我是1940年出生在四川的。

当时,张乐平伯伯画《三毛流浪记》,我是非常同情也非常热爱三毛这个形象的。为什么呢?因为我的生活跟三毛的生活大体相同。

譬如说睡过稻草、饿的只吐清黄水,我父母在我出生不久就准备把我送给别人等,这些事我都是经历过的。

张伯伯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就是画三毛。一辈子就为一个目标,就是儿童能够有乐园。他跟我讲过,他理想中的“乐园”就是每个儿童都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能够快快乐乐地生活。

在《三毛流浪记》中,新旧社会的对比是十分鲜明的。更重要的是,张伯伯他画三毛时观察得非常仔细,他把三毛塑造成中国解放前的千千万万个儿童、实际上是成年人的一个缩影。

这个电影外面公布的是1949年4月2日开拍,实际上1948年的秋季就开拍了。国民党当时给张伯伯、编导都寄了恐吓信,还放了子弹,不允许继续拍摄,因为电影中有讽刺国民党的情节嘛,譬如把蒋介石的像都倒挂过来了。

结果,地下党为了掩护,就开始拍内景,内景拍完开始拍外景才正式公布影片项目的。1949年5月上海解放,4月份已经炮声隆隆了,那个时候编导和主要演员都藏匿起来了,胶卷也都分散、隐蔽起来了。

上海解放后,《三毛流浪记》得以继续拍摄,1949年8月拍摄完成。时任军管会艺术处处长的夏衍提议,加一个三毛迎解放的结局。这也使得该片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部拍摄跨越两个时代、拥有两个结尾的影片。公映后引起极大轰动。

王龙基电影《三毛流浪记》主演:《三毛流浪记》大部分是解放前拍的,解放后加了一些镜头,比如原本的结尾是三毛从阔夫人家里出来后,大晚上的下雪天到马路上流浪去了。后来我们又加了个结尾,就是解放了的天是晴朗的天,表达那种激情和热情。

包括导演、编剧,我们都非常满怀激情,把大家对新中国的热爱、对新中国的期望,以及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在最后的结尾中表达得十分强烈。

拍了《三毛流浪记》后,我感觉三毛实际上是解放前受苦受难的儿童的缩影,解放以后,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串讲人:张雪迎

看到银幕上三毛流浪的苦,更能感觉到解放后拍摄的《祖国的花朵》中孩子们生活的甜。

当时摄制组都觉得少年儿童是中国未来的接班人,一定要拍摄一部真正反映新中国少年儿童精神面貌的影片。严恭导演对挑选小演员的要求非常苛刻,必须能代表新中国儿童的形象。不仅形象好,学习成绩也要优异。

摄制组几乎跑遍了北京市所有小学,才选出几十个孩子。曾在1953年10月1日国庆节代表全国的少年儿童给毛主席献花的张筠英就是其中之一。

张筠英电影《祖国的花朵》主演:当时给毛主席献花,我觉得是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一种心情。

就是一解放以后吧,人们的心情都很开放,都很希望把新中国建设好。我们这个电影原来叫《祖国的明天》,后来改名叫《祖国的花朵》,觉得花朵嘛,可能会更欣欣向荣一些。

你想,新中国的蒸蒸日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除了体现在我们国家工业、农业各个领域的发展外,还体现在人身上,也就是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希望。

影片里大家对杨永丽的帮助,反映了那个年代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校园风气。而电影《祖国的花朵》树立的“好孩子帮助有缺点的孩子”“后进变先进”的“转变型”叙事模式,也为后来许多儿童电影所效仿。

很多人都是通过一首家喻户晓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记住了词作家乔羽,作曲家刘炽。这是两人的第一次合作。乔羽当时很出名,通常看过剧本就能写歌词。刘炽本来很怕水,却经不住小演员们的热情,和他们一起去划船。在碧波荡漾中突然闪现灵感,就在岸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只用了半小时就写出了主旋律。

刘炽对唱他作品的人非常谦虚和尊重,永远想知道他们以及听众是怎么想的。

张筠英电影《祖国的花朵》主演:《祖国的花朵》叙事模式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描述了一个和谐、温馨但又很开放的社会。

每个人很本分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你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孩子呢,就是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也许有的孩子不知道《祖国的花朵》这几个字,但《让我们荡起双桨》没有人不知道。

刘欣欣人民艺术家刘炽之子:这个歌词,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它并没有很直白地说我们多么幸福,也没有用所谓高大上的词去描述。他反倒用了划船,描写了白塔、绿树、红墙,当所有东西铺垫够了之后,他只是问了一句,“是谁给我们留下了这种幸福的生活?”

这个非常高明。

没有幸福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国家。

更令人感慨的,参演《祖国的花朵》的孩子们后来都有不错的发展。

扮演中队长梁惠明的赵维勤,当时12岁,是小演员中唯一的初中生,长大后继承了父亲—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的事业,成为中科院一名高能物理学家。扮演小队长刘菊的吕大瑜16岁进入中央电视台,与沈力、赵忠祥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电视播音员。张筠英现在是中戏教授,经常参加电影拍摄和译制片的工作。

新中国的银幕不仅使他们幸福的童年闪耀,也开启了他们改变人生的梦想。

串讲人:张雪迎

在那个集体荣誉高于一切的年代,无论是孩子们、老师、家长,还有志愿军叔叔,都是新中国大家庭的一份子,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奉献着力量。

三十五年过去,同样在北京,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即将举行,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的国际大赛,也改变了许多北京孩子的人生。

由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尹力导演、杜晓鸥编剧的《我的九月》却将镜头对准了在亚运会开幕式团体表演选拔中落榜的孩子,提出了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尹力电影《我的九月》导演:新中国在改革开放1990年第一次组织这样的洲际运动会,北京所有的孩子都去做大型团体操,都不上课了,当成一个国家荣辱的事。

特别是在这样事关荣辱的时刻,谁参加、能不能参加,这些问题对一个孩子的考验,可能比平时上学参加个文艺汇演来的有力度。

内心善良的东西它永远是有光芒的,非强悍内心的善良和谦和永远是这个民族和生活当中值得赞赏的。

电影里有个可爱的孩子形象,叫“安大傻子”。

在他身上,我们给予了无限对弱者的同情,但我们也担心,如果他走向了社会,他一定是吃不开的,一定是没人喜欢的。那些伶牙俐齿的、总让家长喜欢的孩子则一定会游刃有余。

所以,关于诚实、关于做人的命题,其实不是普通儿童片能够承载的。但《我的九月》是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杜小鸥电影《我的九月》编剧:当时灯市口小学有这个任务,像电影里表现的一样,他们有一部分学生去参加了这个大型开幕式的表演。

到了那之后,我就采访到了各种各样的孩子。我问那些没参加的,“你们想不想参加?”孩子们都说嚷着想,气氛特别热烈。我就追问说,“你们为什么特别想参加?”其中有个小孩,举手举的特别高,然后很热情,一直站在那,这就是我对“安大傻子”的最初印象。

我说“好,那你说吧”,可他就一直傻笑,话都说不出来了,同学们笑话他,他也跟着笑。一瞬间,我就捕捉到了一个人物形象。

回来我就琢磨,觉得能理解这个孩子了。他可能学习不好,也不会在老师面前表现,但他从来都不会去伤害谁,也不会去算计谁,总想努力做得更好一些。其实在成长过程中,这样的孩子是占大多数的。

串讲人:张雪迎

让自卑的孩子变得强大,这应该是孩子在学校教育中收获的最宝贵的东西。电影《我的九月》也让新中国儿童片的视角变得更加细腻丰富。

,我有幸与曹保平导演合作,拍摄了电影《狗十三》。

我特别开心,终于有一部国产电影,开始关注青春叛逆期孩子复杂的内心世界,反思中国式“爱的教育”。希望能让大人们明白,孩子不光是祖国的花朵,也会有成长的烦恼和自己的主张,也会有无处安放的心痛和忧伤。

曹保平电影《狗十三》导演:《狗十三》讲的是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在青春期时要面临的一些问题。

它里面一个孩子成长历程中所遇到的同家庭、父母、社会之间发生的撞击,实际上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环境下,每个家庭都经历过的。

孩子成年以前,你总下意识觉得她是不懂事的,她很多道理是不明白的,你要教给她。所以,你从来不会很平等地一起商量很多事。你一直觉得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思维方式都不够。

但其实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自己的逻辑、需求和欲望。只是我们这种威权,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所以很多冲突就是这样造成的。

《狗十三》其实想讨论的是:身为父母,究竟什么样的才是好父母?以及父母理所当然认为的,究竟是不是那样?同样的道理是,身为子女,他们认为那些年受过的伤害,或者说某种意义上成长过程中的委屈,是不是也那么理所当然?

有些父母觉得,我做了这么多年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你,难道我还有哪些地方不对吗?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吗?

实际上,虽然我们的出发点都是爱,但结果并不尽然。所以我觉得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换位思考一下,再去想一想,那些理所当然认为的东西是不是真的那么“理所当然”。

串讲人:张雪迎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的未来。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他们一直沐浴在阳光下幸福地成长。新中国电影也记录下不同年代孩子们的绽放,定格明媚的笑容,传递悦耳的歌唱;也刻画着他们成长的倔强,个性的飞扬,聆听他们内心的烦恼和感伤。

时代赋予他们不同的色彩,自尊自信带给他们力量。歌声,让孩子们的心荡起双桨,飞向远方。

电影,让美好的童年永驻,多梦的时光悠长。

编导:徐玉凡

编辑:娜塔莉·博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足迹|听张雪迎讲述让我们荡起双桨背后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4)
  1. 宇鑫2024-06-25 14:23宇鑫[浙江省网友]203.11.117.135
    张雪迎讲述的故事总是让人感觉到生活中的温暖和力量。
    顶0踩0
  2. 11075241582024-06-25 14:121107524158[贵州省网友]202.182.222.133
    @destiny每次听到《足迹》,就仿佛被带回了那段美好的回忆。
    顶10踩0
  3. destiny2024-06-25 14:01destiny[贵州省网友]203.8.198.227
    @凡尘禅心很喜欢张雪迎的声音,听她讲故事就像在耳边轻轻吟唱。
    顶9踩0
  4. 凡尘禅心2024-06-25 13:50凡尘禅心[海南省网友]103.49.248.150
    这部节目真的让人感动,张雪迎的讲述真诚又温暖。
    顶7踩0
相关阅读
《让我们荡起双桨》当年谁没听过?一首儿歌竟无意中带火了这公园

《让我们荡起双桨》当年谁没听过?一首儿歌竟无意中带火了这公园

北海公园,北海,公园,乾隆,让我们荡起双桨,白塔,八国联军,北京城,大石桥,湖泊,公园内,传说,儿子,北京,地方,市亩,时候,白塔寺,神话故事,西王,金佛,顺治帝,木汗,喇嘛塔,小船儿,还记得,儿歌,中海,中国,作者

2013-01-12

张雪迎到巴塞罗那游玩 都干了这些事情

张雪迎到巴塞罗那游玩 都干了这些事情

张雪迎,巴塞罗那,电视剧,女艺人,不一样,讲述了,回眸一笑,候鸟,剧中,剧情,剧组,尺度,孤儿院,微博,时差,感觉,感情,时候,故事,晨曦,样子,边缘,照片,网友,粉丝,眼睛,眼角膜,美女,雪糕,镜头

2017-01-04

央视《回声嘹亮》全新升级重磅来袭 用人物故事讲述歌曲影响

央视《回声嘹亮》全新升级重磅来袭 用人物故事讲述歌曲影响

节目,回声嘹亮,经典作品,升级,观众,文艺作品,故事,歌曲,经典,作品,创作,情感,综艺节目,于淑珍,多的是,让我们荡起双桨,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家乡,战士,抗日战争,方式,旋律,桃花,歌唱家,环节,高品质,部队,传播,影响,挑战

2020-05-25

张雪迎:长相清新靓丽 表演精湛的邻家小女孩

张雪迎:长相清新靓丽 表演精湛的邻家小女孩

郭襄,演技,张雪迎,小姑娘,少女,神雕侠侣,还可以,中国,事情,作品,候鸟,内心,年龄,长相,性格,演员,气质,电视剧,能量,靓丽,表演,旋风少女,美人心计,美人无泪,于正,了学,宛宁,小翠,小郭襄,张雪

2010-01-11